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虞美人》賞析(通用多篇)

《虞美人》賞析(通用多篇)

《虞美人》賞析 篇一

《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描述的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而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爲此付出了生命。

同時我們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將詞句一句句拆開分析:哪裏用了平聲,哪裏用了仄聲,什麼詞與什麼詞相對應,這句表現了詞人什麼感情。.。.。.我們可以理智的指指點點,這兩句如何,那兩句有如何。他卻不可能想我們一樣理智。

他問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我們除了被那巨大的悲傷命中,又能說些什麼?

這時他已經累了,就連春花秋月,他一直愛着的東西也厭倦了。那個時候,他對活着本身都是滿心怨恨的。

最後,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救贖了。所以後主的死亡不痛苦。

《虞美人》賞析 篇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拿李煜李後主的這首詞作爲我的開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這首詞一樣,風雨飄零是事態常事,全詞漂亮的無法形容,只剩下感受,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與不悟,得與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東西,所以淡定的從春花開始,然後東流結束,人這一生何嘗不是這樣的悲喜交集。

如果說一個人在經歷了繁華極盛到頹落極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時李煜還不懂什麼是亡國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詞,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東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應該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地點位置上,那麼絕對是悲哀。

悲涼的詞,一段對生命關於從喜到悲的寫照,李後主也許最後明白的人生是不過如此,不過如此又包含了太多無奈和辛酸,遙想他的過去錦衣玉食萬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註定囹圄無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詞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傳,他在獄中不會想到那是現實,人這一輩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華過盡世態炎涼,李後主一生善詞多愁善感,靈性與感性在他的詞裏後人無法企及,只是命運安排又有何辦法,讓他成爲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欄玉砌太過靡麗,玉娥嬌娃過眼雲煙,一個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個皇帝該做到的他沒有做到,後人唏噓後人惜才但歷史不會改變。

我們無數人讀這首詞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們卻不會想明白最後真正痛苦都無力的人卻是這個只會吟詞作賦的亡國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東流去,他的意識中自己連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達意境方式,讓人歎爲觀止,讓人醉了卻不是那壺濁酒。

李煜最終還是明白瞭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許他可以沉溺於煙花柳巷,一輩子不聞朝廷之事,賣弄風月彈詞譜曲,他能做到他也會做到。

有些東西強求並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時間已經將他埋沒,可這首次卻永遠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壞的,這可能就是命吧,李後主不會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時也命也天註定人難違。

《虞美人》賞析 篇三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賞析

這首詠物詞也是詠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詠虞美人草映帶虞姬事,不同的是議論成分較前篇爲重。詞的上片寫霸王別姬。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開頭兩句寫項羽春風得意。言其當年在全國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機起事,猶如芳草應運而生,春風得意,枝繁葉茂,成爲西楚霸王,天下無敵。這兩句以芳草喻項羽,既生動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又貼近詞題,頗爲得體。“拔山”承上啓下,寫其由強變弱,由盛轉衰,化用項羽的悲歌,渾化無痕,並巧妙地引出結尾二句。“飲罷”二句寫霸王別姬。言帳飲之後,彼此分離,而虞姬何以對待項羽呢?言外之意是說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從於地下,這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去。詞的下片詠虞美人草。“人間”二句言虞美人草爲虞姬精誠所化,聽到虞美人曲,就應拍而舞,千載之下,猶見其對項羽的精誠,世人不理解這一點,只是“貪看青青舞”,則辜負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寫虞美人草停止舞動。在這裏,作者使用“斂袂”,寫虞美人草靜止不動,猶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讓人覺得格外生動。爲什麼虞美人停止舞動?“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引起虞姬懷舊情緒而不忍卒舞,用擬人筆法和心理描寫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賦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蘊藉,真摯動人。

知識擴展:虞美人

虞美人(趙文鼎生日)

翠屏羅幕遮前後。舞袖翻長壽。紫髯冠佩御爐香。看取明年歸奉、萬年觴。

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長安日。寶煙飛焰萬花濃。試看中間白鶴、駕仙風。

虞美人(送趙達夫)

一杯莫落吾人後。富貴功名壽。胸中書傳有餘香。看寫蘭亭小字、記流觴。

問誰分我漁樵席。江海消閒日。看君天上拜恩濃。卻恐畫樓無處、著東風。

《虞美人》賞析 篇四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賞析

一夜無眠的李煜,像每一個無眠之夜一般,諦聽着他所居住的小樓外,寂靜中那偶然觸動他纖細敏銳聽覺的細微聲音,以遣長夜。

北方的冬,總是特別的漫長,冰封雪鎖着銀白大地。冰封雪鎖的又豈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長的寒冬一般,似乎永遠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爲他傳達了春的消息;呼嘯的北風轉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聲中,他聽到,東風來了。

是的,東風又來了,春天又到了。過不了多久,北方也會像江南一樣,春光爛漫、繁花似錦。

一年年春花開了又謝,秋月圓了又缺。曾經爲江南國主,如今卻被俘入宋,先封違命侯,後改隴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國懷土的悲情中,已經過了兩年。他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着他去煎熬;在這不屬於他的國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榮華富貴,乃至對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

如今,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對故國的回憶了。雖然回憶也帶給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這一點回憶,他什麼也沒有了。他也只有沉湎在回憶中的時候,他才能短暫的忘記當前的不幸,彷彿回到了過去…… …

多少的往事,那麼清晰的在他的腦海中往復迴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歷歷重現;重現着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吳娃;江南的管絃絲竹;江南的富庶繁華…… …

他記得,他在江南時,生活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絲竹管絃。他爲他美麗多才的大周后寫着: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乍引櫻桃破…… …。”

他爲他那嬌憨可人的小姨妹,後來的小周後寫着: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到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然而曾幾何時,城破了,國亡了,他倉皇的哭拜了太廟,揮別了他那繁華富麗的宮殿和朝夕相處的宮娥… …他的心中,再也沒有了歡愉;他的筆下也只剩哀音。他怎能忘記呢: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

在那之後,秋月春花象徵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淚洗面的痛苦煎熬。而再望着爛漫春花、玲瓏秋月的時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國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卻又不能不沉湎於往事,以逃避現實的矛盾和悽傷。

江南,在他離開後,是否無恙?那巍峨宮殿,那玉砌雕欄,應該都還矗立在原處吧?而他卻由鏡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無復當年綠鬢朱顏。他怎能不老呢?在無情的歲月摧傷、生活磨難中,他的心,早已因着不堪負荷的悲愁抑鬱逐漸萎縮,逐漸死去。

若一定要問,他的愁鬱到底有多少,也許,也許就像春風解凍之後,新漲的江水一樣,溶溶泄泄地向東奔流,無止無休…… …

《虞美人》賞析 篇五

【原文】

虞美人

李煜 年代:五代十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詞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調原爲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此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這裏應代指歲月的更替

往事:指過去歡樂的宮廷生活。

又東風:又颳起了東風。指春天來了。

故國: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回首,回頭看,此處意爲回憶。

雕欄玉砌:指南唐華麗的宮廷建築。雕欄,雕花的欄杆。玉砌,玉石的臺階。

朱顏:指人的美好容顏,也兼指“雕欄”硃紅的顏色,當有雙關語意。

【古詩今譯】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裏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硃紅的顏色已經改變。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李煜生平及詞風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稱南唐後主。他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屈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苟安生活。南唐爲宋滅之後,他被俘到汴京,過了約兩年囚徒生活,終爲太宗賜鴆毒殺。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無能,文藝上卻頗有成就,工書善畫,妙解音律,尤工於詞。他的創作分爲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不修政事,縱情於吟詠宴遊,笙歌燕舞,爲了使宮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態竟至於讓宮女束腳,戕害中國女子裹腳陋習便起於其人。他這一時期的詞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這些詞雖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實則爲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承續。後期則爲入宋之後,此時,他逐漸從醉生夢死中清醒過來,對屈辱的拘囚生活極爲憤懣感傷,他的詞開始轉向抒奏亡國之音,傾瀉其“日夕以眼淚洗面”的深哀巨慟,他的詞有了打動人心的恆久的藝術力量。可以說,亡國使他丟掉了皇帝的寶座,卻使他在詞的創作上獲取了巨大的成就,誠如清人王國維評價:“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爲士大夫之詞。”便是對他文學地位的中肯評價。

這首《虞美人》是南唐後主李煜在被俘兩年後寫成的。相傳他作此詞後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覆吟唱,宋太宗知此事立即就賜酒將他毒死。

【賞析一】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爲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爲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悽楚和無奈! 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裏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爲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爲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爲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爲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爲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後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爲一個 “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爲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爲人所熟知的一篇。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着一箇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及水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爲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他的勇氣,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爲突出,以致使李煜爲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賞析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誰人不憐,爲何偏偏詰問蒼天“何時了”呢?誰人又能讀懂詞人此時心中的悲苦:原本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與當年無異,如煙往事卻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遙想曾經終日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這位亡國之君除了滿腔悲苦,心中也有一絲悔意,於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李煜降宋後被封爲違命侯,過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麼?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麼? 可能是錦衣玉食、後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能是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往事只堪哀”啊,當真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爲免於徒增傷感,還是“獨自莫憑欄”吧!怎奈昨夜東風又起,明月之下,獨自登上寂寞的“小樓”,引發多少對故國的懷念,生出幾許離愁,添發幾多怨悲?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無數次使他夜不能寐,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着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着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正是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欲罷難休,欲罷怎休!愁!愁!愁!

遙想那“雕欄玉砌”應該是光彩依然吧,可當年的“朱顏”卻無處可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山河”,瞬間如落花飄去,杳然不再,唯作煙夢罷了!這一“在”一“改”之間,道盡了幾多物事人非的酸楚與哀傷,又怎能不“欲語淚先流”啊?

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爲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爲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於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恆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前面是一唱三嘆,到最後一句達到高潮。“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獨掀萬古愁。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法國作家繆塞也曾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爲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橫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王實甫《西廂記》

李煜將愁變成水,賀鑄、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則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實甫更把愁從船上卸下來裝在車上。都是將精神化爲物質,將抽象感情化爲具體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