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應對措施【多篇】

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應對措施【多篇】

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 篇一

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

##團區委內容摘要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大衆傳媒猶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作爲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羣體——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資源的同時,也接受着媒介的影響。大衆傳媒如同一把“雙刃劍”,給青少年帶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學習模式和價值觀念,同時又給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行爲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狀態等帶來了消極影響。本文旨在研究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並從政府管理部門、共青團組織、傳媒產業、學校等多角度,提出構建大衆媒體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間和諧關係的合理性建議與意見。關鍵詞大衆媒體 青少年 價值觀 影響

現代社會中,各種大衆傳媒充斥着人們的視聽,已經成爲無處不在的信息源,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給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左右人們的思維和判斷。大衆傳媒尤其對正處在成長期的當代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反之,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又進一步誘導了大衆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方式。爲了準確把握閘北青少年對大衆傳媒的認識以及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程度,爲共青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科學依據,共青團閘北區委員會和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07年6月在閘北區2000多名青少年中開展了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大衆傳媒的概述

(一)大衆傳媒的涵義大衆傳播的概念首次出現於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指傳播機構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向未組織起來的個人和羣體傳遞信息的過程。現代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書籍、互聯網等。各種傳媒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形成了覆蓋全球、深入人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傳播體系,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其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大衆傳媒的特點及功能

1、大衆傳媒的特點大衆傳媒的特點主要表現爲:一是覆蓋面廣。大衆傳媒憑藉其傳播方式和手段豐富多彩、聲情並茂、直觀生動等優勢,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種“無處不在處處在,無時不有時時有”的普及機制。二是影響力強。大衆傳媒是專業的媒介組織,其收集、加工、生產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個人和非專業組織所不能比擬的。三是信任度高。大衆傳媒具有公開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確認性要大大高於處於匿名或半匿名狀態的其他傳播者。四是機制健全。大衆傳媒在百餘年的傳播實踐中,形成了整套被社會廣泛承認的行業規範和職業道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聯繫受衆的有效機制。

2、大衆傳媒的功能由於大衆傳媒的受衆多、傳播快、輻射遠,而且具有自然、親切的特點,使得大衆傳媒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知識教育、監督溝通與大衆娛樂等多重功能於一身。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大衆傳媒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還通過督導教育、傳播知識、愉悅精神等途徑推動人格轉型和新的價值觀的形成。簡言之,大衆傳媒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自然地生髮出對人的教化功能。但是,大衆傳媒的負面功能不容忽視。市場化的大衆傳媒爲追求商業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極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將健康的內容和灰色文化混雜在一起,通過炒作形成不良的社會導向,呈現出輿論環境的複雜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泛娛樂化傾向。隨着大衆傳媒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批的肥皂劇、被戲說的名著、工業化製作出來的動漫遊戲和大量毫無藝術價值卻炒出轟動效應的流行音樂、暢銷書等娛樂化、低俗化的文化產品不斷產生。雖然這種快餐文化適應了當前人們生活節奏緊張情況下的現實需求,但是所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混亂,導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標嚴重偏離正確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傾向。傳媒低俗化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衆傳媒市場化、娛樂化蓬勃興起的變異現象。隨着大衆傳媒業的不斷髮展,這種低俗化的現象也日益嚴重,已屢屢觸及我們社會傳統的道德底線,甚至在顛覆我們原有的傳統觀念。兇殺、暴力、色情這些低俗、譁衆取寵的信息對正處於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會的真實環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強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價值觀的現狀與特點價值觀是個體在對事物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青少年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突出的特點是精力旺盛、興趣廣泛、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理想,同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強,但是對是非的鑑別能力較弱,價值觀念尚處於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強。因此,其年齡個性特徵使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衆傳媒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價值觀呈現出如下特徵:

1、個人公德意識覺醒,但社會理想相對缺失調查顯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認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57.5%的青少年在升國旗、唱國歌時感覺無比自豪、充滿責任感;對於爲什麼要成爲一名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爲社會多做貢獻。但有關信仰問題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無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產主義。個人公德意識覺醒與社會理想相對缺失實質上是“小我”與“大我”之間關係的失衡,是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如果放任這種態勢,將導致少數精英輩出,同時“問題青年”大量涌現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識充分彰顯,但傳統價值認同有待提升現代化社會需要自我意識的張揚,但不能淡化傳統文化的傳承。調查顯示,在認爲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的前三項選擇中,人格是否高尚,社會貢獻的大小與個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別是51%,44.0%,31.5%。在問及對金錢的看法時,52.2%的青少年認爲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可見,自我意識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顯。對於我國傳統價值觀認可排前三位的分別是:盡忠盡孝;尊老愛幼;誠信正義,分別佔19.1%、8.2 %、12.6%。這表明,當代青少年對我國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尚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正確處理自我意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成爲未來青年工作的重大問題。

3、公私利益結構趨於合理,但超越意識尚顯不足調查顯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認爲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會以集體利益爲主,兼顧個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認爲應該服從集體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張以個人利益爲主,兼顧集體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認爲個人利益第一。這表明,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辨證關係,但是集體利益本位的擔當意識尚顯不足。如果聽任這種態勢的發展,我們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領階層,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領軍人物。總體看來,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顯著特點是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功利色彩較重。青少年的價值觀取向表現爲重實效、重現實、講效益,在關注社會政治的同時,更強調適應社會,充分發展自我,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傾向於奉獻社會與強調自我並重。

三、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在高度“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深受大衆媒體的影響。但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其正效應值得肯定,同時副效應也特別值得關注。

1、“媒體依賴”的青年一代已經形成,但社會對媒體的價值導向明顯不足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前三種大衆媒體依次是:電視、網絡和報紙,分別是59.36%,51.5%和33.3%,而大衆傳媒方式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三種媒體是:電視、網絡和廣播(分別佔51.9%,17.7%,5.7%)。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已經成爲“數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衆傳媒呈現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傳播傾向,此次對閘北區青少年的調查問卷顯示:當問及《超級女聲》、《好男兒》等選秀節目在哪兩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時,調查結果是節目和選手充滿個性、參賽歌手或選手外形靚麗。有些大衆傳媒生產的低俗化的文化產品,影響了青少年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使青少年的成功觀具有利益驅動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物質價值的取向。

2、信息識別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傾向有所上升大衆媒體爲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種信息,但“知識爆炸”能否引發“頭腦風暴”?調查顯示,青少年關注最多的傳媒內容和種類是歷史類、新聞類和故事類,分別佔10.2%,4.8%和4.3%。這說明,青少年已經初步具備了在大衆傳媒提供的豐富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知識。但與此同時,低俗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頗具市場。調查顯示,在大衆傳媒影響下的青少年的個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於所崇拜對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優雅的氣質,30.9%是因爲其突出的成就和社會貢獻,16.6%則是出於崇拜者傑出的才能。大衆傳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車美女,這種低俗化傾向客觀上引導青少年向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發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錢的多少當作自我價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標準。還有39.1%的青少年經常接觸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影視片、書籍、電子遊戲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對自己和社會的認同感以及對社會價值的遵從,使個體與羣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得到良好的統一,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的作用。

3、虛擬交往空間不斷拓展,但利用媒體學習能力建設有待加強大衆傳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間,有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主體角色。這是因爲大衆傳媒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能賦予人物、事件和社會活動以某種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記錄個人學習、工作、思想成長經歷;有15.4%是以文會友,結識朋友,進行深度交流和溝通。在上網目的方面,雖然61.6%的青少年上網一般是查找學習資料,但55.8%上網是看電影、聽音樂,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遊戲,27.4%是瀏覽新聞,21.6%寫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學、老師交流,9.6%是爲了精選並鏈接自己認爲有價值的網絡信息、知識和資源。可見,大衆傳媒爲青少年提供了深廣的文化視域與交往平臺,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學習途徑,實現自我發展。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大衆傳媒管理與監督的力度

1、弘揚主流文化。在主要媒體上積極推進精品工程,在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國家理念建構的要求。通過宣傳主流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消解商業文化產品帶來的消極社會影響;從青少年心理特徵出發,推出更多貼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統一起來,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吸引和打動他們;增加黃金時段青少年節目播出時間,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兒童頻道來減少成人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

2、制定政策法規。大衆傳媒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均已開始大衆傳媒的立法工作,加強對大衆傳媒犯罪的打擊力度。我國法制不夠健全,有關規定過於簡單、粗糙,針對性不強,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實不到位。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關的新聞政策與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優化傳播環境。傳播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以及政府部門必須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查各種傳媒的宣傳內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發行流通,嚴格管理多種娛樂場所的營業對象,對違反規定的業主嚴懲不怠。對於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衆利益的低俗化傾向要堅決制止,以保證大衆傳媒正確的價值導向。

4、建立督查考覈機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監督管理媒體的制度和內在運行機制以及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的督查考評機制,通過對媒體的內容、方式、結果、影響的考覈,切實控制媒體健康、正態的內在因素的准入機制。

(二)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正確構建

1、拓展工作領域:從傳統社羣轉向大衆媒體等新興領域在“媒體依賴”時代來臨以前,共青團組織工作的領域主要是傳統的社羣,如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以及青少年活動場所;在“媒體依賴”時代,雖然我們不能忽視傳統社羣的重要陣地,但隨着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深化,共青團組織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展工作領域,要關注大衆媒體等新興領域,並從指導思想、制度安排、資源配置、組織建制、活動載體、評價體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擴大工作平臺:從黨團體系轉向以黨團體系爲主體的全面社會網絡在“媒體依賴”時代,黨團體系依然是我們的主導結構,但是除了黨委宣傳部門外,大衆媒體涉及衆多國內外媒體產業、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全球性媒體市場的營銷狀況、相關立法執法機構等,因此,共青團組織在接受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還必須與大衆媒體相關的社會建制保持合作關係,在廣泛的社會管理網絡框架中,分享有關信息,提供相關意見,參與相關決策。

3、改變工作方式:在傳統活動載體中注入大衆媒體的影響力教育實踐活動是共青團工作的主要載體,但在“媒體依賴”時代,共青團組織如果還按照傳統的組織模式、活動方式來開展活動,必將喪失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團組織要主動用生動活潑、不斷創新的內容和形式去佔領精神陣地,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將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衆傳媒的優勢相結合,利用好電視、網絡、報刊等傳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動的參與率和影響力。如在特定電視頻道中推出自己的娛樂或選秀節目;在網絡中建構自己的數據庫或交流平臺;在有關報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團工作的欄目或版面等。以某衛視的“紅歌會”爲例,其成功的經驗就是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選秀”活動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機地結合起來。

4、推進先進典型:爲青少年樹立榜樣加大先進典型的推進與宣傳,堅持典型示範、模範激勵的方法。共青團組織應善於發現、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先進人物及其典型事蹟,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組織廣大青少年向他們學習,充分發揮示範效應的作用,以此來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趕、學、比、超先進人物的良好氛圍。

(三)媒體產業應該正確把握市場效應與教化功能的關係

1、提升形象定位,強化社會責任意識青少年未成形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可以通過美的方式加以薰染,將每一個可能被青少年接觸的文本都賦予智慧的種子,用重新詮釋的美感、正義和神聖感來喚起青少年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廣告、畫面、文字、聲音等各種界面上體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訴求。媒體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行發展。媒體應追求高格調和高品位,強化“把關人”意識,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級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讓那些高格調、高品位的信息佔據大衆傳播的主要陣地與核心內容。媒體還應樹立精品意識,儘可能保證每一篇稿件、每一欄節目都是精品,用欄目和節目的質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創作者素養,確保以高質量的傳媒產品影響青少年媒體產品的創作從編導、設計、策劃到具體操作,直至最後成形,是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提高創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爲傳播美的使者,鼓勵其創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強傳媒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自律,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社會參與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學校教育應該回歸“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育人功能

1、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良性德育工作體系傳媒時代下,青少年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使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問題,而是日益表現爲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通過整合全社會範圍內的德育工作資源,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型德育工作體系,以便在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

2、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利用多種媒介開展種類活動校園廣播、報紙、電視、網站和學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愛的傳播媒體。校園媒體是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學生中存在,並在學生中發展。由於校園媒體發揮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親近感,營造一個對青少年進行人文關懷的媒體育人氛圍,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

3、積極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鑑別水平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把傳媒教育納入教育範疇,加強傳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質。青少年對信息的鑑別能力是應對傳媒對德育工作新挑戰的關鍵。在儘可能積極引進傳媒教育的同時,逐步培養和增強青少年自身對形形色色信息的鑑別能力。教育者應該指導青少年提高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書籍進行學習的技巧,並把道德教育和媒體教育結合起來,增強青少年對各種信息的鑑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傳媒來了解最新社會動態、增長知識,又要在思想深處牢固建立“防火牆”,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4、加強實踐環節,確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價值觀鼓勵青少年儘可能多地參與各類有助於價值觀正確形成的社會活動、學校活動及社區活動等。社會實踐對於青少年增強勞動觀念、鍛鍊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黃蓓華、安維復、胡慧芬、王月慶、張雅麗)

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篇二

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摘要】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衆媒介的影響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給作爲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羣體的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與影響,這種影響是媒介傳播和青少年自身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含積極影響,同時與日俱增的負面內容也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我們要限制媒介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需通過開展媒介教育, 制定法律規範並要求媒體加強內省,對自己的言說方式和內容有更多的自律等措施來改善媒介影響現狀。關鍵詞:大衆媒介 青少年

影響措施

當今社會,大衆媒介作爲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成爲無處不在的信息源,對生活在相對自由和寬容社會環境中的青少年成長有着巨大影響。伴隨着電視、網絡成長的一代,習慣性地接受着來自影視、網絡呈現的海量信息,潛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觀點。媒介影響也是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大衆傳媒的概述

(一)大衆傳媒的涵義

現代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書籍、互聯網等。各種傳媒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形成了覆蓋全球、深入人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傳播體系,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其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大衆傳媒的特點及功能

1、主要特點 :大衆傳媒文化是一種大衆化、商業化的文化載體,它具有直觀性、通俗性、藝術性、公開性、時效性、覆蓋面廣、影響力強、信任度高、機制健全等特點。

2、大衆傳媒的功能 :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大衆傳媒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還通過督導教育、傳播知識、愉悅精神等途徑推動人格轉型和新的價值觀的形成。

二、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傳媒網絡體系覆蓋之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受大衆傳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由於大衆傳媒實踐功能的二重性,大衆文化傳播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也具有二重性——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並存,大衆傳播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這種雙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

1、傳媒手段的先進和豐富使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樣化,知識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擴展,媒介豐富了溝通方式與學習資源。大衆媒介還給學生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機會。

2、開放的媒體環境爲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爲有利的條件,青少年通過大衆媒介能自由地宣泄情緒、放鬆身心。

3、傳媒環境的繁榮使中學生呈現出了時代特色,有利於發揮當代青少年的創造性,開拓新的道路,從而提高自身智能水平,促進認知發展,加速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促進中學生價值觀念的現代化。

研究表明,大衆媒介進入青少年世界,至少扮演了五種角色:社會價值觀念的灌輸者、知識和信息的重要來源、指導社會學習的老師、娛樂消遣的夥伴和逃避現實問題的幻想世界。可見,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大衆媒介在青少年的休閒活動中,不僅能使青少年調適和獲得生活的平衡,還能豐富學校生活的內涵,促進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二)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由於在相當程度上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會受到媒介所傳播的片面性的不良影響。概括來看,這些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大衆傳媒的商業運行促使青少年對時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學生崇尚金錢與追求時尚的消費觀念

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開始氾濫,在這種對金錢和消費誇大傳播的社會氛圍中,青少年也會把目標轉向對金錢的狂熱追求,追求時尚是當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費方式。拜金主義令青少年的價值觀發生偏移,使青少年產生盲從、衝動的消費觀。

2、大衆傳媒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世俗文化的宣傳使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大衆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審美趣味走向低俗,導致個體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喪失創造的熱忱和執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懶惰、懦弱、狂妄、輕浮等個性或心理障礙。

3、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媒介傳播的內容紛繁複雜,良莠不齊,青少年控制力較差,容易在受到誘惑時產生衝動,過早接觸性題材,且恐怖電影、警匪片中的殘酷打鬥使中學生中暴力行爲升級並崇拜黑暗勢力,還加強了對超自然力量的渲染,使青少年對暴力漸漸習以爲常。

4、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與抗拒權威

傳媒中的超現實力量迎合了青少年的反抗的潛意識,極大化的網絡自由造成了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又容易被錯誤信息誤導。

5、圖像逐漸取代文字,對人事的評價片面、扭曲

由於媒體描寫事件某些方面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概念化的,這使得青少年對這些人的認識也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且對圖畫產生依賴心理,而對文字熟視無睹。

6、對身心造成損害,性格上越來越封閉、不合羣。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的青少年,需要有充分的體育鍛煉和休息,如果過分沉溺於大衆媒介,如長時間地面對電視、電腦,日常的生活規律完全被打破,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封閉、不合羣。

四、爲消除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我們應採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爲青少年社會化創造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

(一)政府部門要制定法律規範, 加強對電視、網絡等大衆傳媒管理與監督的力度

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 弘揚主流文化,用法律來規範大衆媒介的內容選擇和製作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從而建設高尚的道德規範,確立正確行爲模式的社會責任,建立健全的督查考覈機制。

(二)要加強媒介自律,加強傳媒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形象定位,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爲青少年社會化營造健康媒介環境

(三)、重視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鑑別水平,整合社會資源,利用多種媒介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今大衆媒體對青少年成長所起的影響越來越大。創造良好的條件,尤其要增加大衆傳媒的社會責任感,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實施精品戰略,爲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注入關愛青少年的人文底蘊,在媒體傳播中照顧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需求,既要傳播青少年認可和需要的產品,又要有適應他們關注社會熱點的媒介內容。

參考文獻:①卜衛:《大衆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④方建移、章潔:《大衆傳媒心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③田勝立:《網絡傳播學》[M],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4《網絡環境與青少年德育》 檀傳寶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劉清泉,媒介教育芻論[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4)。

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及應對 篇三

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及應對

【主要內容】: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深刻影響着人民的生活與思維,對新鮮事物總是保持亢奮狀態的青少年便成了網絡時代的排頭兵,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優勢有目共睹,但由於他們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穩定性,使得網絡對他們的影響極大,且負面影響顯得尤爲突出。如何應對網絡對他們的負面影響,並使之降到最低程度,關鍵是做好“引導”和“規範”兩篇文章,細的來說就是要求政府、社會、家庭和青少年個人要達成共識。

【關鍵字】:網絡青少年學生影響和應對

一、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

風靡一時、勢頭正勁的互聯網,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其實並不長。1969年,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在美國國防部誕生,主要用於軍事與科研。1986年,互聯網的名稱被正式使用。互聯網誕生和廣泛發展只用了短短4年的時間,到1999年,全球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1.76億,2000年增長到2.2億。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目前,全球與因特網聯網的主機近2000萬臺,上網人數達到6.55億。各種調查數據已表明了網絡技術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有關權威部門預測,2002年,通過互聯網的交易將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0%至15%。據悉,我國的網絡購物交易額已由1998年的800萬美元增長爲目前的約9000萬美元。而且,互聯網開始對全社會民衆的思想、行爲、工作、學習與生活都開始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成爲一個吸納、承載人類生活、生產的大平臺,成爲推動跨世紀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隨着高科技的飛速發展,21世紀的鉅變將是由計算機網絡所創造的奇妙景象,我們已開始進入一個交通暢達、管理有序而且有效的網絡文明世界。

據去年我國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上網人數已經達到7800萬人,僅次於美國,並以每年50%的增長速度增長,預計不用幾年,中國上網用戶將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第一互聯網用戶羣。

二、青少年學生與網絡

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逐步延伸,被稱爲第四媒體的計算機網絡在許多方面發揮的作用正對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行爲方式產生巨大沖擊。在上網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占上網總人數的80%,青少年學生正逐步以“參與人”的角色體現其網絡社會的主體地位,據中國社科院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中國小生中上過網的佔37.7%,沒上過網但想上網的佔40.8%。

青少年學生上網目的是好奇心、虛擬聊天、刺激娛樂、網絡技術使用和信息追求。據抽樣調查,其中有62%的人玩網絡遊戲,54.6%的人去聊天室聊天,其次是48.6%的人使用電子郵件,但也有12.1%的人表示建立了自己的個人主頁,而且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希望通過這樣的渠道展示自己的風采。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究其原因,由於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側重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比較重,網絡就極易成爲許多青少年學生躲避負擔和壓力的“防空洞”,同時網絡也成了他們感受、實現自我價值的場所。

綜合起來看,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更有消極的影響。

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優勢有目共睹

一、可以開闊視野。

因特網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學生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瞭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青少年學生在網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學生交往的領域空前地寬廣,極大

地開闊了青少年學生的視野,給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網絡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裏,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平等的進行聯繫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絡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面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從而爲人們情感需求的滿足和信息獲取提供了嶄新的交流場所。青少年學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青少年學生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三、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因特網就是一個提供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青少年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他利用因特網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

四、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學業。

因特網上的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爲現實。目前,網上的各種學校和課程很多,它們能夠爲學生提供一個經過嚴格梳理編織後的知識系統,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從而保證每一位學生的有效學習。在抗擊“非典”時期,北京地區的網絡教育走出了全國的第一步,而中國教育專網也第一個站出來爲非常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提供免費的網絡教育。

五、拓展了當今青少年學生教育的空間。

現代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學習已經不可能再是一勞永逸的事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接觸新事物、接受新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網絡發展速度快,更新週期短,開放程度高,是現代科技的結晶,也是信息社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網絡的這些特徵有利於培養上網青少年的現代觀念,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平等觀念、全球意識,等等。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學生,也成爲青少年學生尋求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已成爲當前共青團工作的必要。隨時隨地的德育和學習滲透已經成爲必需,網絡已經成爲學生獲得知識的第二場所。“潤物細無聲”,隨着我市教育網站的增多,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市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工作。

三、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弊端重重

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信息混雜在一起,可以說是魚龍混雜,使網絡成爲信息的萬花筒。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迅速傳播良性信息的同時,其“無時差、零距離”的特點也使得不良內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擴散,但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暴力、反動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學生作爲網絡的一個龐大的使用羣體,由於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穩定性,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爲不良信息的“污染”對象。同時青少年學生有的是時間、精力,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在學習目的不明確、找不到學習樂趣的情況下,社會誘惑越多,出現的問題會越多,負面影響就會顯得尤爲突出。

(一)、網絡上癮,影響身心健康。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若長期沉緬於網上虛擬世界之中,會受到“網絡鴉片”的毒害,難以自拔,出現網絡病症,“網絡上癮症”就是近些年出現的醫學名詞,患者過度依賴網絡,甚至如同酗酒、吸菸一樣,在下網後會出現精神萎靡、身體不適等症狀,損害身心的健康成長。據調查對象XX反映,自上網後,視力明顯下降,胸部、腰部經常疼痛。另據統計:上網的青少年學生中,約有62.9%的中學生出現了個性化情緒,20%的中學生有情緒低落和孤獨感,12%的中學生與家人、朋友疏遠,5.1%的中學生身體健康狀況下降。

(二)、網絡中的部分不健康網點,會腐蝕青少年學生思想。

因特網上有許多以黃色、暴力、政治反動等爲內容的灰色信息,成爲他們尋找刺激、獵奇的場所,這些不經過濾的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學生面前,由於他們的判斷力和自制力相對較差,因此有的學生上了黃色網站之後,對一些不堪入目的圖片想入非非,甚至產生真實體驗的迫切願望;有的學生看了暴力內容之後,就產生在校內校外試一試的想法並付諸實施;有的學生進了政治反動網站之後,就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偏激、反叛的看法。這樣,導致品質畸變,人格扭曲,追求低級趣味,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它們的影響。

(三)、影響學習興趣,導致荒廢學業。

青少年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差,又不善於取捨,據一數據,90%的青少年學生上網不是在學習,而是沉湎於網絡遊戲或聊天,嚴重影響學習的興趣,不少人一上網就玩《傳奇》或找所謂的“紅顏知己”,甚至產生早戀或越軌行爲,一女生說她迷上聊天后,腦海裏總是惦記網上的蒙面人,推測着他的性格、人品,猜想着他的語言真實性,甚至還得擠出時間與對方相會,浪費了很多時間,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厭學、逃學。對這個問題不可忽視。

(四)、誘發青少年學生犯罪

1、上網使青少年學生滋生開支的“黑洞”,極易誘發偷盜、搶劫等犯罪行爲。

2、網上的內容良莠不齊,尤其是一些反動迷信、黃色網站網頁的不健康內容,使已處於人生觀、價值觀成形期的青少年學生,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惡,致使其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逐漸淡化,從而導致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網上交友不安全或不健康。

網上交友聊天是當前青少年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通過問卷分析,青少年學生與網友見面的佔11.5%,從不見面的佔56.3%,偶爾聯繫的32.2%。網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況下進行,易使青少年學生產生說謊、虛擬的心理反映,與網友見面潛在着極大的危險性,山東煙臺市就曾發生過五名高校大學生與網友見面遭強姦的事件。因此,網上交友不慎極易使青少年學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另外,網上聊天儘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虛擬的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許多人在放飛情感的同時,總想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願向真實世界坦露,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現實中的親情和友情,並懶得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生活中,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爲世間情感所動,顯出一副冷漠姿態,產生“網絡孤獨症”。互聯網成了一部分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心靈之鎖。

(六)、引起道德感的弱化。

網絡的高度隱蔽性導致網絡上青少年學生道德感的弱化,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泄,這有可能波及他們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爲,這種現象也值得人們去重視。據調查,有31.4%的青少年學生並不認爲“網上聊天時撒謊是不道德的”,有37.4%的人認爲“偶爾在網上說說粗話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有24.9%的人認爲“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

網絡是一個信息的集合,是把雙刃劍,有精華也有糟粕,既能給青少年學生帶來“學習的革命”,提供便捷的學習和交流機會,也能傳播非健康資訊,存在讓人癡迷的危險,嚴重威脅着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面對網頁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如何裝上一扇紗窗,擋住蚊子和蒼蠅,讓清新空氣進來就顯得尤爲重要。那麼究竟該怎樣來設置青少年學生上網的“安全閥”呢?我們認爲要積極開展如“青少年學生文明網上行”和“創建優秀青少年學生網站”等活動,並以此爲契機,努力抓好“引導”和“規範”兩篇文章。

所謂“引導”,就是要通過各種措施,引導青少年學生主動接觸網絡,利用網絡,遠離“數字鴻溝”,不斷提高素質。通過各種培訓,加強青少年學生網絡知識教育,實行“網絡素養教

育”,即培養青少年學生接近和使用互聯網的能力,分析互聯網信息的能力,評估網站及其信息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地利用網絡的能力,給青少年學生充分的“網上空間”,在必要的時候成年人要進行“網絡監護”。要考慮針對青少年學生的注意力,專門設立宣傳正面信息的網站,增強點擊率。比如,學習、交友、就業、心理諮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學生感興趣的,豐富爲青少年學生服務的形式,爲青少年學生服務,凝聚青少年學生。適應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特點,重點培養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讓青少年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鑑別,學會選擇。在思想上爲青少年學生修築一道“防火牆”,讓青少年學生形成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增強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養成道德自律。要加大網絡立法力度,對青少年學生進入網絡社會進行法律保護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學生犯罪。

所謂“規範”,就是對青少年上網場所加大監督力度,規範網吧從業行爲。重點在清理地下網吧的基礎上,嚴把四個關口。一是進門關。在所有網吧設立未成年人不準進入標誌,加強對進門青少年的審查,確保未成年不進入公共網吧。二是內容關。開發軟件,儘快研製出能夠有效規避“網絡鴉片”的防“毒”殺“毒”軟件,堵住青少年進入不良站點的通道,如研製學生專用網絡瀏覽器、殺“毒”軟件等。據相關資料,目前北京市所有的網吧都安裝了名爲“網絡神探”的硬件,可以屏蔽80%左右的惡意網站。而且,如果有人試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神探”會自動向公安部門報警。三是傳播關。採取撤消電腦主機磁盤複製功能的作法,確保非健康資訊不通過電子介質進行傳播。四是法規關。儘快出臺全方位的關於網絡管理和青少年學生上網和網吧經營方面的有關法律規定。網絡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青少年相應地就缺少法律的保護,他們的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爲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因此,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對於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和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都有重要作用。同時,要採取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方式,加大對網吧的監督力度,堅決清除非健康網吧。要大力開展“創建安全文明網吧”活動,引導網吧業主文明經營,守法經營,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網上世界。

細的來說就是政府、社會、家庭和青少年學生個人要共同努力做到以下五點:

1、發揮家庭、學校、社區合力,整合各部門工作力量,實現齊抓共管。聯合工、青、婦等社會各界,大力推進網絡文明活動,形成文明上網的道德規範和輿論環境。要充分發動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界共同擔負起幫助教育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建立起完善的網絡青少年學生保護機制。

2、對家庭來說,“網絡素養教育”不僅面向青少年,也應該面向父母。家長關注、指導孩子使用網絡,是保證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能使孩子從互聯網上更多地受益。家長要有超前意識,建議家長花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上網,查找信息、評論是非,這既是實施“網絡監護”的好時機,也是一個實施家庭教育的好機會。同時加強與孩子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嚴格控制孩子上網的內容和時間,防止“追堵打壓”、“因噎廢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絡作用,既藉助網絡幫助青少年學生成才,又能消除它的負面影響。

3、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大力宣傳與電腦網絡行爲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提倡中國小生在老師、家長或監護人的4、政府有關部門要引導加強網絡建設、軟件開發與市場管理,滿足青年對互聯網的需要的同時積極做好防範措施,內容分級過濾勢在必行。如同工業社會有工業污染,信息社會也有“信息污染”。在網上“垃圾信息”、“信息煙霧”隨處可見,有害信息、過時信息、“灰色信息”充斥我們的視野,對網上不良內容說“不”的時候到了。國外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實踐證明,網上內容分級過濾是個系統工程,不能單純依靠技術,還有更爲重要的是政策法規和社會教育。完善的政策法規、廣泛的社會教育,加之簡單易用的過濾產品纔是淨化網上環境的完美組合。但遺憾的是中國目前尚未建立自己的內容分級標準,尚處於起步階段。有13億

人口的中國理應在這場看不見的全球保衛戰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建立中國自己的網上內容分級標準,順應時代潮流,勢在必行!

5、要規範網上文明行爲,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網絡道德。要開闢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網站,積極佔領網絡陣地。對青少年學生要積極進行正面引導,倡導文明上網,建設網上文明。

四、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意義深遠,任重而道遠

對於擔負教育青少年學生職責的學校來說,要積極配合政府、社區、家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變封堵爲疏導,積極創建校園網,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功能:

1、要通過網絡確立主流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大力弘揚和捍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擴大漢語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2、要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氛圍,加強網上文明行爲規範,維護文明的網絡秩序。

3、要大力宣傳正面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引導中學生用好網絡,創新創業。

4、協同家長、社區及政府部門一道監督社區中的網吧行爲,確保《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被認真貫徹、實施。真正實現《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中的青少年禁入和校園周邊200米內無網吧的規定。

5、利用校園網介紹和推薦適合青少年學生瀏覽的健康網站、開闢主體聊天室、現身說法等形式,讓青少年學生深刻了解沉溺網絡和在不健康網吧上網的危害。要採取積極主動的姿態,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傳正確的、健康的內容,用它們來佔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陣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東西沒有立足之地。

6、利用教育城域網和校校通的實現,與政府部門與社區共同開闢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站,積極佔領網絡陣地,對青少青進行正面教育引導的同時滿足青少年學生求知的心理需求。

(二)、要充分利用面對面的、生動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網絡時代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教育,提高他們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爲青少年學生進入網絡時代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1、提高教育工作者——教師的自身素養,提高計算機的應用水平,既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信息和網絡積極認同,能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運用,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效果,又要能通過網絡與學生交流,使師生成爲合作者,才能在濃郁的現代信息技術氛圍中,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實現引導中學習網絡文化的目的。

2、大力加強網絡道德、網絡規範教育。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將傳統灌輸式轉變爲參與式道德教育,將教育內容由枯燥轉變爲生動,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宣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養他們遵守網絡規則的法制意識,預防他們的網絡犯罪和網絡失範行爲,做到知法、守法、護法,規範網上行爲。

3、有針對性地在網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養訓練,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培養他們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能力、批判思維和創造能力。

4、開展“網絡成癮症”的預防和救助行動。注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媒體宣傳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聘請專業心理工作者進行諮詢指導,引導他們避免因迷戀網絡帶來的心理和生理問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相信通過社區、家庭、學校的教育與引導,輔以安全的約束,能夠引導擔負祖國振興和強大的青少年學生正確、健康地使用互聯網。

總而言之,對青少年學生使用網絡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導”而不是“堵”,教育學

專家、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鄧立東所長說得好: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與網絡絕緣,有關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充分重視和正確引導,要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裏盡情遨遊而不是迷失自己。掌握網絡技術的青少年一代,是我們將來立足於世界的資本,我們應有眼光、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保證他們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

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及應對措施 篇四

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

一、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

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決不亞於邪教,是腐蝕青少年的“電子毒品”。由於網絡具有信息量大且新奇等特點,加之大量形形色色的網絡遊戲及色情影片反動等信息,甚至還有網吧經營者提供的免費食、住、行等優惠手段,使不少青少年沉迷於網吧。這種沉迷往往無法自拔,同毒品的成癮性是很相似的。這種迷戀網吧對青少年羣體至少存在以下幾種顯著的危害:

1、影響青少年性格的完善。長時間的上網使處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處在於一種虛擬的世界中,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相混淆。有人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那些沉迷於網吧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爲沉默寡言、孤僻,和同學不能正常溝通等等,這些性格特徵除了極易引發不良後果外,更會使學生將來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

2、影響青少年誠信品質的形成。大多數青少年上網的內容都是網絡聊天,由於這種交流方式具有匿名性,因此學生在聊天時通常無所不說、無所顧忌,久而久之的後果便是做事爲人的不負責任,缺乏誠信。

3、影響青少的情感世界。青少年處於情竇初開的年齡,嚮往與異性的交往,網絡便爲他們提供了這樣的空間,但在網上“你、我、他”通常都是虛假的,這種虛無的情感只會導致青少年走向情感誤區,無法自拔。

4、影響青少年的遵紀守法意識。由於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較差,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過多的受反動、暴力、色情的腐蝕,往往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我院曾有一名學生,因爲上網在網吧與外人搶網友,便採取暴力極端的方式實施了持刀打架行爲,結果呢?受到了法律的嚴懲,害人害已。

二、對青少年上網應對措施

1、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提升自身自覺性和免疫力。從學生思想上進行疏導,找出學生上網成癮的原因,讓學生明白長時間上網的危害,逐步幫助學生脫癮,當然,作爲老師首先要多瞭解網絡知識,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才能比較得心應手,而不能採取簡單的打罵或懲罰的方式;其次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法制教育,讓學生主動杜絕登錄不良網站,不輕易透露自已的真實信息給別人,不同網友見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減少受不法侵害的機率。

2、立法部門應從宏觀上爲網絡經營這一特種行業制定操作性較強的法律法規,使在現實中的網吧管理更加規範,更具管理力度和效果。

3、執法部門對網吧應建立健全常規管理機制。前期,公安機關聯合多部門對網絡色情進行了專項治理,成果顯著。所以,執法部門應建立常規管理機制,加強日常管理,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不給黑網吧、不法網吧經營者生存空間。

4、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正確引導學生上網。將學校網絡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開闢校園網吧,多給學生在費用方面的優惠,平時舉辦網絡技能比賽等等,培養學生良好興趣及愛好。

總之,在青少年迷戀網吧這一社會問題上,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這樣纔能有效制止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 篇五

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

閘北團區委

內容摘要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大衆傳媒猶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作爲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羣體——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資源的同時,也接受着媒介的影響。大衆傳媒如同一把“雙刃劍”,給青少年帶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學習模式和價值觀念,同時又給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行爲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狀態等帶來了消極影響。本文旨在研究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並從政府管理部門、共青團組織、傳媒產業、學校等多角度,提出構建大衆媒體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間和諧關係的合理性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

大衆媒體 青少年 價值觀 影響 現代社會中,各種大衆傳媒充斥着人們的視聽,已經成爲無處不在的信息源,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給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左右人們的思維和判斷。大衆傳媒尤其對正處在成長期的當代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反之,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又進一步誘導了大衆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方式。爲了準確把握閘北青少年對大衆傳媒的認識以及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程度,爲共青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科學依據,共青團閘北區委員會和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07年6月在閘北區2000多名青少年中開展了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大衆傳媒的概述

(一)大衆傳媒的涵義

大衆傳播的概念首次出現於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指傳播機構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向未組織起來的個人和羣體傳遞信息的過程。現代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書籍、互聯網等。各種傳媒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形成了覆蓋全球、深入人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傳播體系,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其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大衆傳媒的特點及功能

1、大衆傳媒的特點

大衆傳媒的特點主要表現爲:一是覆蓋面廣。大衆傳媒憑藉其傳播方式和手段豐富多彩、聲情並茂、直觀生動等優勢,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種“無處不在處處在,無時不有時時有”的普及機制。二是影響力強。大衆傳媒是專業的媒介組織,其收集、加工、生產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個人和非專業組織所不能比擬的。三是信任度高。大衆傳媒具有公開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確認性要大大高於處於匿名或半匿名狀態的其他傳播者。四是機制健全。大衆傳媒在百餘年的傳播實踐中,形成了整套被社會廣泛承認的行業規範和職業道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聯繫受衆的有效機制。

2、大衆傳媒的功能

由於大衆傳媒的受衆多、傳播快、輻射遠,而且具有自然、親切的特點,使得大衆傳媒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知識教育、監督溝通與大衆娛樂等多重功能於一身。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大衆傳媒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還通過督導教育、傳播知識、愉悅精神等途徑推動人格轉型和新的價值觀的形成。簡言之,大衆傳媒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自然地生髮出對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衆傳媒的負面功能不容忽視。市場化的大衆傳媒爲追求商業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極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將健康的內容和灰色文化混雜在一起,通過炒作形成不良的社會導向,呈現出輿論環境的複雜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泛娛樂化傾向。隨着大衆傳媒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批的肥皂劇、被戲說的名著、工業化製作出來的動漫遊戲和大量毫無藝術價值卻炒出轟動效應的流行音樂、暢銷書等娛樂化、低俗化的文化產品不斷產生。雖然這種快餐文化適應了當前人們生活節奏緊張情況下的現實需求,但是所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混亂,導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標嚴重偏離正確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傾向。傳媒低俗化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衆傳媒市場化、娛樂化蓬勃興起的變異現象。隨着大衆傳媒業的不斷髮展,這種低俗化的現象也日益嚴重,已屢屢觸及我們社會傳統的道德底線,甚至在顛覆我們原有的傳統觀念。兇殺、暴力、色情這些低俗、譁衆取寵的信息對正處於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會的真實環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強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價值觀的現狀與特點

價值觀是個體在對事物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青少年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突出的特點是精力旺盛、興趣廣泛、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理想,同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強,但是對是非的鑑別能力較弱,價值觀念尚處於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強。因此,其年齡個性特徵使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衆傳媒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價值觀呈現出如下特徵:

1、個人公德意識覺醒,但社會理想相對缺失

調查顯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認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57.5%的青少年在升國旗、唱國歌時感覺無比自豪、充滿責任感;對於爲什麼要成爲一名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爲社會多做貢獻。但有關信仰問題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無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產主義。個人公德意識覺醒與社會理想相對缺失實質上是“小我”與“大我”之間關係的失衡,是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如果放任這種態勢,將導致少數精英輩出,同時“問題青年”大量涌現的失衡局面。

閘北區青少年信仰狀況23.50%56.10%12.40%3.20%0.90%2.20%1.00%0.60%共產主義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其它信仰 無信仰

2、自我意識充分彰顯,但傳統價值認同有待提升

現代化社會需要自我意識的張揚,但不能淡化傳統文化的傳承。調查顯示,在認爲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的前三項選擇中,人格是否高尚,社會貢獻的大小與個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別是51%,44.0%,31.5%。在問及對金錢的看法時,52.2%的青少年認爲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可見,自我意識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顯。對於我國傳統價值觀認可排前三位的分別是:盡忠盡孝;尊老愛幼;誠信正義,分別佔19.1%、8.2 %、12.6%。這表明,當代青少年對我國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尚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正確處理自我意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成爲未來青年工作的重大問題。

3、公私利益結構趨於合理,但超越意識尚顯不足 調查顯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認爲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會以集體利益爲主,兼顧個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認爲應該服從集體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張以個人利益爲主,兼顧集體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認爲個人利益第一。這表明,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辨證關係,但是集體利益本位的擔當意識尚顯不足。如果聽任這種態勢的發展,我們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領階層,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領軍人物。

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衝突時的選擇個人利益第一2.30%14%18.50%65.20%以個人利益爲主,兼顧集體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以集體利益爲主,兼顧個人利益0.00%20.00%40.00%60.00%80.00%

總體看來,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顯著特點是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功利色彩較重。青少年的價值觀取向表現爲重實效、重現實、講效益,在關注社會政治的同時,更強調適應社會,充分發展自我,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傾向於奉獻社會與強調自我並重。

三、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在高度“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深受大衆媒體的影響。但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其正效應值得肯定,同時副效應也特別值得關注。

1、“媒體依賴”的青年一代已經形成,但社會對媒體的價值導向明顯不足 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前三種大衆媒體依次是:電視、網絡和報紙,分別是59.36%,51.5%和33.3%,而大衆傳媒方式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三種媒體是:電視、網絡和廣播(分別佔51.9%,17.7%,5.7%)。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已經成爲“數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衆傳媒呈現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傳播傾向,此次對閘北區青少年的調查問卷顯示:當問及《超級女聲》、《好男兒》等選秀節目在哪兩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時,調查結果是節目和選手充滿個性、參賽歌手或選手外形靚麗。有些大衆傳媒生產的低俗化的文化產品,影響了青少年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使青少年的成功觀具有利益驅動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物質價值的取向。

2、信息識別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傾向有所上升

大衆媒體爲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種信息,但“知識爆炸”能否引發“頭腦風暴”?調查顯示,青少年關注最多的傳媒內容和種類是歷史類、新聞類和故事類,分別佔10.2%,4.8%和4.3%。這說明,青少年已經初步具備了在大衆傳媒提供的豐富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知識。但與此同時,低俗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頗具市場。調查顯示,在大衆傳媒影響下的青少年的個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於所崇拜對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優雅的氣質,30.9%是因爲其突出的成就和社會貢獻,16.6%則是出於崇拜者傑出的才能。大衆傳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車美女,這種低俗化傾向客觀上引導青少年向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發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錢的多少當作自我價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標準。還有39.1%的青少年經常接觸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影視片、書籍、電子遊戲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衆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對自己和社會的認同感以及對社會價值的遵從,使個體與羣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得到良好的統一,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的作用。

3、虛擬交往空間不斷拓展,但利用媒體學習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大衆傳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間,有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主體角色。這是因爲大衆傳媒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能賦予人物、事件和社會活動以某種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記錄個人學習、工作、思想成長經歷;有15.4%是以文會友,結識朋友,進行深度交流和溝通。在上網目的方面,雖然61.6%的青少年上網一般是查找學習資料,但55.8%上網是看電影、聽音樂,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遊戲,27.4%是瀏覽新聞,21.6%寫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學、老師交流,9.6%是爲了精選並鏈接自己認爲有價值的網絡信息、知識和資源。可見,大衆傳媒爲青少年提供了深廣的文化視域與交往平臺,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學習途徑,實現自我發展。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大衆傳媒管理與監督的力度

1、弘揚主流文化。在主要媒體上積極推進精品工程,在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國家理念建構的要求。通過宣傳主流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消解商業文化產品帶來的消極社會影響;從青少年心理特徵出發,推出更多貼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統一起來,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吸引和打動他們;增加黃金時段青少年節目播出時間,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兒童頻道來減少成人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

2、制定政策法規。大衆傳媒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均已開始大衆傳媒的立法工作,加強對大衆傳媒犯罪的打擊力度。我國法制不夠健全,有關規定過於簡單、粗糙,針對性不強,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實不到位。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關的新聞政策與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優化傳播環境。傳播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以及政府部門必須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查各種傳媒的宣傳內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發行流通,嚴格管理多種娛樂場所的營業對象,對違反規定的業主嚴懲不怠。對於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衆利益的低俗化傾向要堅決制止,以保證大衆傳媒正確的價值導向。

4、建立督查考覈機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監督管理媒體的制度和內在運行機制以及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的督查考評機制,通過對媒體的內容、方式、結果、影響的考覈,切實控制媒體健康、正態的內在因素的准入機制。

(二)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正確構建

1、拓展工作領域:從傳統社羣轉向大衆媒體等新興領域 在“媒體依賴”時代來臨以前,共青團組織工作的領域主要是傳統的社羣,如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以及青少年活動場所;在“媒體依賴”時代,雖然我們不能忽視傳統社羣的重要陣地,但隨着大衆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深化,共青團組織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展工作領域,要關注大衆媒體等新興領域,並從指導思想、制度安排、資源配臵、組織建制、活動載體、評價體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擴大工作平臺:從黨團體系轉向以黨團體系爲主體的全面社會網絡 在“媒體依賴”時代,黨團體系依然是我們的主導結構,但是除了黨委宣傳部門外,大衆媒體涉及衆多國內外媒體產業、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全球性媒體市場的營銷狀況、相關立法執法機構等,因此,共青團組織在接受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還必須與大衆媒體相關的社會建制保持合作關係,在廣泛的社會管理網絡框架中,分享有關信息,提供相關意見,參與相關決策。

3、改變工作方式:在傳統活動載體中注入大衆媒體的影響力

教育實踐活動是共青團工作的主要載體,但在“媒體依賴”時代,共青團組織如果還按照傳統的組織模式、活動方式來開展活動,必將喪失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團組織要主動用生動活潑、不斷創新的內容和形式去佔領精神陣地,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將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衆傳媒的優勢相結合,利用好電視、網絡、報刊等傳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動的參與率和影響力。如在特定電視頻道中推出自己的娛樂或選秀節目;在網絡中建構自己的數據庫或交流平臺;在有關報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團工作的欄目或版面等。以某衛視的“紅歌會”爲例,其成功的經驗就是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選秀”活動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機地結合起來。

4、推進先進典型:爲青少年樹立榜樣

加大先進典型的推進與宣傳,堅持典型示範、模範激勵的方法。共青團組織應善於發現、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先進人物及其典型事蹟,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組織廣大青少年向他們學習,充分發揮示範效應的作用,以此來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趕、學、比、超先進人物的良好氛圍。

(三)媒體產業應該正確把握市場效應與教化功能的關係

1、提升形象定位,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青少年未成形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可以通過美的方式加以薰染,將每一個可能被青少年接觸的文本都賦予智慧的種子,用重新詮釋的美感、正義和神聖感來喚起青少年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廣告、畫面、文字、聲音等各種界面上體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訴求。媒體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行發展。媒體應追求高格調和高品位,強化“把關人”意識,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級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讓那些高格調、高品位的信息佔據大衆傳播的主要陣地與核心內容。媒體還應樹立精品意識,儘可能保證每一篇稿件、每一欄節目都是精品,用欄目和節目的質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創作者素養,確保以高質量的傳媒產品影響青少年

媒體產品的創作從編導、設計、策劃到具體操作,直至最後成形,是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提高創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爲傳播美的使者,鼓勵其創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強傳媒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自律,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社會參與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學校教育應該回歸“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育人功能

1、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良性德育工作體系

傳媒時代下,青少年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使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問題,而是日益表現爲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通過整合全社會範圍內的德育工作資源,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型德育工作體系,以便在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

2、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利用多種媒介開展種類活動

校園廣播、報紙、電視、網站和學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愛的傳播媒體。校園媒體是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學生中存在,並在學生中發展。由於校園媒體發揮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親近感,營造一個對青少年進行人文關懷的媒體育人氛圍,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

3、積極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鑑別水平

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把傳媒教育納入教育範疇,加強傳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質。青少年對信息的鑑別能力是應對傳媒對德育工作新挑戰的關鍵。在儘可能積極引進傳媒教育的同時,逐步培養和增強青少年自身對形形色色信息的鑑別能力。教育者應該指導青少年提高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書籍進行學習的技巧,並把道德教育和媒體教育結合起來,增強青少年對各種信息的鑑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傳媒來了解最新社會動態、增長知識,又要在思想深處牢固建立“防火牆”,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4、加強實踐環節,確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價值觀

鼓勵青少年儘可能多地參與各類有助於價值觀正確形成的社會活動、學校活動及社區活動等。社會實踐對於青少年增強勞動觀念、鍛鍊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黃蓓華、安維復、胡慧芬、王月慶、張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