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張衡傳的翻譯【精品多篇】

張衡傳的翻譯【精品多篇】

張衡傳的翻譯 篇一

《張衡傳》教案

【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敘述、說明事物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虛詞於,複習意動和使動用法。

3、瞭解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學習張衡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的剪裁。

【教學難點】

區別虛詞乃、於的用法。

【教學方法】

講讀課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

一、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此書內容充實,對考覈史實有參考價值。文筆簡練生動,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文氣流暢,既具史學識見,又有較高文學價值。

張衡

(78--139)東漢著名文學家。其作品《二京賦》、《四碧詩》等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更爲出色,他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爲南陽重修的張衡墓題詞說:

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

本文節選自《後漢書•張衡傳》,作爲一篇科學家的傳記而節選,對原文有大量的刪節。

二、課文串講: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1)人也。衡少善屬文(2),遊 於三輔(3),因入京

縣 寫 遊學 因此

屬:連綴。

師(4),觀(於)太學(5),遂通 五經(6),貫 六義(7)。雖才高於世, 而無驕

學習通曉 熟悉 比世人 但 驕

通、貫:同義,精通,貫通。

尚 之情(8)。常 從容 淡 靜,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9)中,舉

傲自大 神情平時舉止行動淡泊嫺靜 庸俗 被推舉爲

從容:舉止行動,作名詞。

孝廉不 行(10),連 闢 公府(11)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

沒有去應(薦)屢次被徵召 就職 太平

不逾 侈(12)。衡乃擬 班固《兩都》(13)作《二京賦》,因以(之) 以諷

過度奢侈 就模仿 就用(這篇文章) 諷

諫。 精 思 傅 會(14),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15)奇其才

喻和勸說(他們) 精心構思細緻安排 出衆超羣

奇:以其才爲奇,形作意動。

累召 (之)不應。

聘請(他) 應召

衡善機巧(1), 尤致思(2)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3)衡善術

製造巧妙的機械 致力鑽研 常聽說 術數方

學, 公車特 徵(5)拜(6)郎中,再遷爲太史令。遂乃研 核(7)陰陽,

面的學問 特地指名徵召授給 升 就 研究覈實

公車:官署名 陰陽:指日月運行。

妙 盡 璇機 之正(8),作 渾天儀(9),著《靈憲》、

的變化規律 精妙地研究透了測天儀的道理 製造出 寫了

《算罔論》(10),言 甚 詳 明。

語言道理更加詳細明白

順帝初,再 轉 復爲太史令(11)。衡不慕 當 世(12),所居 之官

再次調轉 趨附當時的權貴 擔任 官職

慕:羨慕,趨附。

輒 積年不徙。 自 去 史 職, 五載 復還。

往往多年 升遷 自從離開太史令的職務 年後重回來(任原職)

陽嘉元年(1),復造候風地動儀(2),以精銅鑄成, 員徑 八尺,

(儀器的) 直徑長

合 蓋 隆起(3),形似酒尊,飾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上下相合蓋住中間隆起 杯 作裝飾用 圖形 粗大的

尊同樽:酒杯。 都:大。

柱(4),傍行 八道(5),施 關 發 機(6)。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

挨着放置 根杆 設置關鍵(用來)撥動機關

有蟾蜍,張口承之。其 牙 機 巧 制(7),皆隱在 尊中,覆蓋周

接它 那些樞紐和(各種)機件的巧妙構造 銅 嚴

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 則振龍,機 發 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

空隙 (裏的機械) 關 動 清

揚, 伺者 因此覺 知。 雖 一龍發機,而七首 不動,尋其

脆響亮 在旁守候機械的人 覺察知道 雖然 龍首 找那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8), 合契 若神(9)。

(振動龍頭的) 發生的方位 用事情來檢驗 (彼此)符合(靈驗)如神

自 書典所記, 未之有也(10)。嘗 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

從(已有的) 記錄的內容(來看) 這樣的事 曾經

師學者 鹹怪其無徵(11)。後數日 驛(12) 至, 果地震(於)隴

有學問的人都 它沒有驗證 過了幾天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到了

西(13),於是皆服 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所從方起(14)。

信服 巧妙 從哪方位發生

永和初,出 爲河間 相(15)。時國王驕 奢,不遵典 憲(16);又

離開(京城)做 王 逸 華 典章制度

多 豪右(1),共 爲 不軌。衡下車(2),治 威嚴(3),整 法 度,陰 知(4)

很多豪門大族 彼此勾結幹壞事 一到任 樹立威信 整頓法令制度暗中察知

奸黨名姓,一時 收禽(之),上下 肅然, 稱 爲政 理(5)。視

一下子把他們逮捕起來 舉國上下嚴謹守法 稱讚是政治清明 治理

禽同擒:逮捕。

事(6)三年,上書乞骸骨(7), 徵 拜 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政事 請求辭職還鄉(朝庭)徵召封他爲 享年 去世

三、小結課堂

學生複述課文大意、教者指導,體會張衡的學習張衡刻苦鑽研的精神。

四、作業佈置

1、 背誦課文。

2、練習2、3

第三課時

一、關於人物傳記:

1、傳記的特點:

作爲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徵的事件,敘述他的爲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於傳記不同於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

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2、傳記的種類: 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

本文屬評傳: 既記敘人物的事蹟,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

注意:

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並不在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二、結構提綱:

1、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1自然段)

2、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2--4)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3、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徵:

1、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不行、不就、不應。

做官後,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也無所謂,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風氣,經過十年苦思而寫成《二京賦》以諷諫當世。一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對奸黨一時收禽。這些都反映了他的從容淡靜,不慕當世的品德。

2、無驕尚之情

年少時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才高於世,這些都反映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只有這樣,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於科研,獲得象候風地動儀那樣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當,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本文全面地記敘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在科技方面,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張衡爲人,詳寫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他上書氣骸骨,避害全身,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敘述以時間爲經,以張衡事蹟爲緯。寫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爲主,以敘述爲輔。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候風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按以下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說明):

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這一段可看成典範的科學說明文。

作業佈置: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張衡傳的翻譯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文化常識。

(3)掌握敘述、說明的方法及詳略得當的處理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準確朗讀,從而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2)結合語境分析語句,從而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語境意識。

(3)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從中體會傳記詳略剪裁作用。

3.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

(2)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專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語句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分析評價張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學策略】

1.設計藝術:以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全面發展”的人爲切入點

2.重難點突破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計劃】兩課時:*課時主要以誦讀法爲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整體感知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初步瞭解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第二課時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礎上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傑出的政治才幹。

*課時

【教學內容】

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認識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從中國歷史博物館裏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說起。

二、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後漢書》,起於劉秀起兵*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於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三、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句讀、圈畫誦讀疑難點。

2.範讀

正音:善屬文(zhǔ)連闢公府(bì)鄧騭(zhì)璇璣(xuán)算罔論(wǎng)

傍行(páng)河間相(jiān)乞骸骨(hái)

準確句讀

四、問題設置

1.郭沫若曾評價張衡:“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爲什麼說他是“全面發展的”?

討論明確:(1)品格(2)文學(3)科學(4)政治

2.理清提綱:

明確:*部分(1節):介紹張衡品格和文學才能。

第二部分(2-4節):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

第三部分(5、6節):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幹。

3.學生結合註釋梳理文句(*段)

4.質疑、點撥

實詞:屬、貫、闢、奇、就

虛詞:乃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

5.分析評價

結合語句,分析張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確:雖才高於世,而無矯尚之情。

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討

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這對你有哪些啓示?

(1)、廣泛學習

(2)、不要驕傲自滿

(3)、從容淡靜

(答案多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這篇傳記,對文章內容做了整體感知,初步認識到張衡的“全面發展”,重點研讀了*段,充分認識張衡的品格和才能,並從中獲得了很多啓示。我們不妨用一副對聯對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業

以“人性與才華”爲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

八、板書設計

張衡傳

一、品格、文學(1節)

二、科學成就(2-4節)

三、政治才幹(5、6節)

九、學科組長點評:

這節課注意了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落實,通過教與學的過程,滲透給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的教育,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堂課圍繞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進行,在思考交流中提高能力。

朗讀方式新穎,讓學生在理解中讀書,在讀中發現問題,帶着問題聽教師的泛讀。這種形式,避開了教師感染影響,實現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計劃,教師的泛讀只起到訂正作用。

多元解讀的環節調動學生思維,豐富學生頭腦,實現課堂資源共享,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長期堅持利於課堂的操作,利於思維的培養,利於成績的提高。

九、區縣教研員點評

十、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共安排了兩課時,按一般的教學設計,*課時疏通文句,整體感知。第二節課進行內容分析。我考慮到那樣設計會割裂文句與內容的結合,所以做了一下調整,本節課沒有疏通全文,只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疏通並分析理解*段,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開始擔心時間緊張,教學目標完不成,因爲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朗讀和整體閱讀又較爲容易,所以一節課下來,時間夠用。

本節課我圍繞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進行,學生通過自己朗讀,討論探究,多元解讀,完成了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培養了學生學的能力和閱讀習慣。在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時,我時刻注意教師引導的方式,有預設的問題,也有應變的問題,這一點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不過,指導的語言有待錘鍊,技巧有待提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重點文言詞句,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傑出的政治才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結構,瞭解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才能,這節課我們繼續瞭解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幹。

二、問題設置

1.張衡在科學上有哪些成就?

討論明確:

(1)作渾天儀。

(2)著《靈憲》《算罔論》。

(3)鑄造地動儀。

2.默讀課文3-5段,思考作者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時,寫作方法有何不同?

(1)質疑、點撥:

實詞:雅、徵、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徵

虛詞: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句式: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2)明確:第二段寫張衡善機巧,拜郎中,遷太史令,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以記敘爲主。

第四段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爲主,輔以記敘。

這樣詳略得當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3.默讀課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過哪兩件事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幹的?

(1)質疑、點撥

實詞:損、疾、目、出、不軌、下車、乞骸骨

虛詞:爲閹豎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

又多豪右,共爲不軌。

句式: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2)明確:

一是《思玄賦》的由來——“政事漸損,上疏陳事,諷議左右,閹豎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仗,幽微難明”,表現了張衡憂國憂民、小心謹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作鬥爭一事。“治威嚴,整法度”表現其治理嚴厲,“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爲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

4.選擇恰當的詞語對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給予評價。

明確:(板書)

(可貴的)品格(輝煌的)科學成就(卓越的)文學才能(傑出的)政治才幹

三、深入探討

本文寫了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四個方面的內容,它們之間有何聯繫?這對我們有何啓示?

1.首先,“才高於世”方能“舉孝廉”“連闢公府”,“作《二京賦》”方能“鄧騭奇其才,累召”,“善機巧”“善術學”方能“拜郎中,遷爲太史令”方能“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其特長與其官職二者互爲因果。

另外,其科學發明、理論著作也與其“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這種性情利於潛心科研。

又如:“才高於世”方能“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著《靈憲》、《算罔論》”方能將從政的感觸“宣寄”而作《思玄賦》。

2.從全面發展的,提高綜合素質的角度談,言之成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本文用錘鍊的語言,從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四個方面介紹了張衡,重點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層次清晰,從中讓我們充分認識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五、作業

1.結合課本,積累有關古代官職變遷詞語。

2.自選角度,用一副對聯評價張衡。

六、板書設計

可貴的品格輝煌的科學成就

\/

張衡

/\

卓越的文學才能傑出的政治才幹

(全面發展)

七、學科組長點評:

聽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就是“實在”,整節課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關於這節課的設計理念,一是三個維度目標的落實,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立。本節課既重視了文言詞句的積累,又兼顧了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師生合作融洽,學生動腦思,動口說,活動充分,從中獲得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課堂上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並通過作品人物的價值感化學生。這一切目標都是師生通過共同解讀文本,研究討論完成的,實實在在,沒有“花招兒”。

另外,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容易產生懼怕或厭煩心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立很有難度。本節課學生沒有絲毫畏難情緒,課堂很是活躍,這與教師設置問題的梯度有關,先疏通文句再設疑思考,由篩選信息到討論概括,由淺入深,由易至難。

這節課對文言文如何教的問題做了一下探討,那就是語言與內容結合的問題,如何結合緊密的問題,這也正是語文教師所關注的事,應該說這節課對文言文的教法起了提示作用,但有許多需要商討的地方,如課文內容分兩節課理解是否可行。

八、區縣教研員點評

九、教學反思:

新課程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注重學生的主體活動,強調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學生學習方式爲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爲基礎,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力求將文言文閱讀課上成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的課型,不搞串講,疏通文句也是要學生自己進行,教師只起點撥作用。然而,這種課型給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要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還要考慮學生情緒的調動。教完這一課,感覺學生確實是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創新閱讀、個性閱讀、拓展閱讀的開展。

十、精彩片斷

集體的智慧,纔是長河流水

——《張衡傳》的精彩片段

師: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才能,而我們所知道的都是他的科學成就,那麼張衡在科學上有那些成就?

生:(齊)作渾天儀,鑄造地動儀。

師:大家說得很準確,請再列舉一些例證。

生1:善機巧,善術學。

生2:我認爲他說得是特長,不是成就。

師:很好,剛纔那位同學談的的確是張衡的特長,特長與成就不是同一概念,那麼你能說一下他還有什麼成就嗎?

生:著《靈憲》《算罔論》。

師:好,這位同學回答得很準確,張衡除了製作渾天儀,鑄造地動儀這兩種儀器外,其科學成就還有《靈憲》《算罔論》這兩部科學理論著作。製作指南車,飛行數裏的木鳥,測定太陽和月球的角直徑,觀測統計出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2500顆,共著有科學、哲學、文學著作32篇。下面我們共同來疏通文意,看看作者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時,寫作方式有何不同?

(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了,大家也都讀完了。現在是我們共同質疑解疑的時間,哪位同學在詞語、句式方面有疑問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師生互動,質疑解疑,歸納重點詞句)

生(6人):實詞:雅、徵、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徵

生(1人):虛詞: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生(4人):句式: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師:(點撥)我們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多多積累文言詞語、句式,下面請同學回答在讀課文的時候是否發現兩段寫作方式的不同?

生:詳略不同。

師: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生:作者介紹作渾天儀和著《靈憲》《算罔論》,用的筆墨較少,寫得較爲簡略,而介紹候風地動儀較爲詳細。

師:好,這位同學從剪裁的角度分析了兩段文字的不同之處,我認爲寫作方式的差別不僅這一點,誰還能發現其他方面的不同?

生1:表達方式。

生2:第二段記敘,第四段說明。

師:這兩位同學說的精煉得當,不過我覺得還不夠完美,你認爲呢?

(生思考,不能回答。)

師:第四段僅用了說明這一種表達方式嗎?

生:還輔以記敘。

師:好,介紹張衡鑄造地動儀以說明爲主,輔以記敘。下面我們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候風地動儀作較爲詳盡說明的?

生: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

師:請大家結合文句概括。

(生讀相應語句)

師:作者爲什麼做這樣詳略的安排?

生1:因爲候風地動儀是張衡在科學上*輝煌的成就。

生2: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師:張衡憑藉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爲我們樹立了學習榜樣,而他的刻苦專研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張衡一生爲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

爲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爲“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爲“張衡小行星”。

張衡傳的翻譯 篇三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1/3]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爲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爲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張衡擅長機械方面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爲郎中,後又升爲太史令。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復原職。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1/3]

《張衡傳》節選

2002/10/05

張衡傳的翻譯 篇四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作者范曄以質樸通俗的語言,粗線條地勾勒了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的一生,展現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並着重強調了他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本文不僅是學生進行文言文學習、傳記文體學習的重要載體,還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情感。

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瞭解傳記文章的特點,學習本文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2.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3.瞭解張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學、文學、政治各方面的貢獻,學習他刻苦求學、科學務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說重點難點

文言文,首先是“文”,學習實詞、虛詞(於、乃)、特殊句式以及人物傳記寫法,還有承載的人文精神是重點,文章中涉及大量的古代專有名詞、文化常識,會對學生的理解文章造成一定難度,不僅是本課時的難點。

四、說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針對本文特點,本人設計一方面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通過自主閱讀、合作學習,疏通文意,利用學案導學實現對文言知識梳理和鞏固;另一方面,通過討論分析,文章結構及人物形象分析。

五、說學法

我設計了自學整理法,完成對文言知識掌握;用朗讀法、討論法、提問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內容、結構,總結傳主精神,探究本文寫法。依據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鑑賞”方面,建議“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5分鐘)

在中國古代,有一位智者的名字與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齊名並提,他就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科學家張衡。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爲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爲1802的小行星命名爲張衡星。1959年黨和政府重修張衡墓時,現代郭沫若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在世界上亦罕見。

這是當今世界對建造世界文明的科學巨匠表達出的一種*崇高的敬意,是什麼原因使張衡成爲了世界聞名的偉人?《張衡傳》中給了我們*好的解釋。今天,我們要一起來閱讀這篇文章,從而走近張衡,瞭解張衡。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傳記簡介

1)傳記的特點:作爲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具有特徵的事件,敘述他的爲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於傳記不同於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2)傳記的種類:自傳、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

本文屬評傳:既記敘人物的事蹟,又評介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

注意: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並不在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3.知識梳理結合學案導學,自學整理,小組交流。(10分鐘)(重點)

難點的解決通過藉助工具書,進行自讀預習--課上教師講解--課後歸納整理資料卡片的方式進行。

4.三步閱讀(20分鐘)

1)誦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能誦也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預習中已經要求學生讀過課文,現在要求學生齊聲誦讀,旨在規範讀音、句讀,體會文章韻律,熟悉課文內容。

2)自讀全文,思考重點問題一:張衡*重要的成就是什麼?(屬文、機巧、術學、政事)此問設計用利對全文內容的掌握。

思考二:爲什麼張衡在各個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就?(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慕當世、憂國憂民)此問既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化解讀,又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速讀全文,思考全文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又如何組織材料?此問目的在總結傳記特點。

教師提醒學生找文中表示時間的短語,學生即可發現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寫作的。其次引導學生比較材料,不難發現天文歷算方面的成就進行了詳寫。

學生通過對這兩個有梯度問題的探究發現,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以時間順序介紹人物,剪裁詳略得當。

同時,也明確了人物傳記寫作的一般方法:一是以時間爲序組材來概括人物一生,二是突出人物重點活動,詳略得當。*步是第二步探究發現的基礎,第二步是*步感知內容的深化。

這樣三步走,學生的閱讀體驗經經歷了一個從音樂美--人物美--人性美--形式美的層層提高的過程。

5.作業:收集資料,自選一人,寫篇小傳。

總結:

張衡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功,決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天才,那些優秀品質,都是支撐成就大廈的堅固根基。今天,我們來讀偉人的傳記,不單單是爲了知道他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從偉人的身上去汲取智慧和力量。*後,我想用張衡的一句勵志名言來結束這堂課,“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讓我們共勉!

七。結束

板書設計:

張衡傳

音樂美

人物美(善屬文、機巧、術學、政事)

人性美(謙虛、淡泊、從容、憂國憂民)

形式美(時間、詳略)

張衡傳的翻譯 篇五

xx年大學聯考一輪複習文言文知識歸納——人教必修四

《張衡傳》

一、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圓周)

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3.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二)古今異義

1.常從容淡靜(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着鎮定。)

2.舉孝廉不行 (古義:不去 ( 應薦 ) 。今義:不可以。 )

3.公車特徵拜郎中( 古義:特地徵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徵象、標誌等。)

(古義:指官職名稱;今義:中醫醫生)

4.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古義: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

5.覆蓋周密無際 (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緻。 )

6.振聲激揚 (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7.尋其方面( 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

8.衡下車,治威嚴 (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 )

9.上下肅然 (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

10.中有都柱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 音dōu )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義:結交;今義:移交和接替)

(三)詞類活用

1.時天下承平日久 (名詞作狀語,當時。 )

2.衡少善屬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  3.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

4.妙盡璇機之正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

5.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奇。)

(四)一詞多義

1公

連闢公府不就 (名詞,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名詞,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此指魯莊公。 )

蓋當蓼州周公之被逮 (名詞,對尊長或平輩人的尊稱。 )

便可白公姥 (名詞,稱丈夫的父親。)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詞作名詞,公正無私的人。)

公車特徵拜郎中 (形容詞,公家的。 )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副詞,公開。)

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與私相對,屬於國家的)

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殘賊公行(公然、公開地)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腳著謝公屐(對人的尊稱)

2 闢

連闢公府不就(徵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通“避”)

脣吻翕闢(開,打開)

闢病梅之館以貯之(開闢,開設)

辟邪說(排除,駁斥)

疆土之新闢者(開墾)

3 徵

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名詞,證據,徵驗。)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動詞,表現。)

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動詞,出征。)

旁徵博引 (動詞,尋求,蒐集。)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動詞,徵收,徵取。)

公車特徵拜郎中(徵召)

挾天子以徵四方(征伐)

歲徵民間(徵收)

4 制

①其牙機巧制(製作,構造)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5 精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形容詞,精心。)

以精銅鑄成 (形容詞,精純。)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名詞,本義是精舂過的上等白米。)

齊楚之精英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精粹的寶器。)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形容詞,精銳。)

三打白骨精 (名詞,精怪。)

殫精竭慮(名詞,精力,精神。)

6 施

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動詞,設置。)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動詞,施行,實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動詞,施加,強加。)

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 動詞作名詞,給予、贈送的東西。)

靡計不施,迄無濟 (動詞,使用。)

未報秦施( 動詞作名詞,恩惠。)

何施之爲( 動詞,報答。 )

7 關

施關發機 (名詞,樞紐,關鍵。 )

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 (動詞,涉及,關係到。)

距關,勿內諸侯(名詞,關口,要塞。此指函谷關。)

贏乃夷門抱關者 (名詞,此用本義:門閂。抱關者,守門人。)

8 機

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名詞,器件。)

衡善機巧 (名詞,機件。)

其牙機巧制 (名詞,機件。)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名詞,關鍵。)

此子機變 (形容詞,靈活,機靈。)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形容詞作名詞,機變:靈巧應變的方法。)

日理萬機 (名詞,事務。)

9 雅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副詞,平素,向來。)

察納雅言( 形容詞,正確的。)

明經義諳雅故( 形容詞,舊時的。)

聞絃歌而知雅意( 形容詞,屬舊時敬辭,可譯爲“美好的”。 )

附庸風雅 (名詞,《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 )

10觀

觀太學(觀摩學習)

大王見臣列觀(殿堂)

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玄都觀裏桃千樹(道士廟)

啓窗而觀(看)

11因

① 因入京師(因而)

② 因以諷諫(就)

③ 因其勢而利導之(乘、順着)

④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12 乃

① 十年乃成(才)

② 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也,表判斷)

2. 倒裝句

(1)否定句賓語前置

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未嘗聞之)

③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2)狀語後置

① 果地震(於)隴西  ② 諷議(於)左右

3.被動句(①—③無被動詞,④—⑧有被動詞)。

①舉(被)孝廉不行   ②連闢(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

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⑤不凝滯於物          ⑥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

⑦而自令見放爲       ⑧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4.省略句(省略介詞“於”)

① 果地震(於)隴西  ② 諷議(於)左右

二、重點文言虛詞及知識。

(一)副詞

1.表示全面、概括的副詞。

①皆:皆隱在尊中。/於是皆服其妙。/皆出營立觀。

②鹹: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③盡:妙盡璇機之正。/盡收其他。/盡失其度。

④畢:羣賢畢至。

⑤俱:船、糧、戰俱辦。/待吾客與俱。

⑥悉:悉使羸兵負草填之。/悉府庫以賑之。

⑦舉:舉家慶賀。/殺人如不能舉。

⑧勝:刑人如恐不勝。/不勝枚舉。

⑨備: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2.表示長久、經常的副詞。

①常: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常痛於骨髓。

②雅: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③素:榮祿遇足下素厚。/素疾大戶兼併。

3.表示否定的副詞。

①不:衡不慕當世。

②未: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③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④弗:行道之人弗受。

⑤非: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⑥毋:趙王畏秦,欲毋行。

⑦勿:願將軍勿慮。

⑧莫: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

(二)關於官職任命、調動、貶謫等的詞語。

1舉:推薦。(被)舉薦任官。(“舉孝廉不行”)

2行:去應薦。

3 闢:徵召,召來授官。(被)召。(“連闢公府不就”)

4就:就職,任職。

5召:召請來授官。(“累召不應”)

6應:應職,接受官職。

7拜:任命,授給官職。(“拜爲上卿”)

8 遷:調動官職。(“再遷爲太史令”)左遷,降職貶官。

9 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爲太史令”)

10徙:調動官職。(“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11出:離京去外地爲官。(“出爲河間相”)

12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下國伊始”、“衡下車”)

13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

14除:拜官。除去舊職任新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15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上書乞骸骨”)

(三)官職、年號、地名、學校及相關用語。

1. 官職

(1)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掌管軍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爲三公,是當時最高的官。

(3)大將軍:位比三公。鄧騭位在三公之上。

(4)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徵召事務。設公車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國史。

(7)河間王(劉政)的相,類似太守。

(8)國王:指河間王。國,諸候國。

(9)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2.年號紀年

①永元中 ②陽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豐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3. 地名

①南陽西鄂人也 ②三輔(京城附近的三個地區)③河間相 ④京師(京城)

4.學校

①太學(最高學俯)(“今諸生學於太學”)

②觀、遊(指遊學,考察學習)

③庠、序(學校)(“俾人邑癢”)

④國子監(明清最高學府,入監讀書稱監生)(“老監生”)

⑤教授、博士、直講、助教(教學人員)(“有司業、博士爲之師”)

(四)關於文化常識

1. 文史專名

(1)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 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 學問和技能 )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經、傳:“經”批儒家的經典著作;“傳”指註釋、解說儒家經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國志》。

(6)史漢:《史記》、《漢書》。

(7)《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8)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例如:《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

(9)通史;斷代史。(例如:《史記》;《漢書》)

(10)《兩都賦》和《二京賦》:《兩都賦》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賦》的作者是範都城,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

張衡傳的翻譯 篇六

名師導航

內容感知

《張衡傳》選自《後漢書》,原文較長,課文只截取了其中的幾節。

文章首先介紹張衡青少年時代的經歷、爲人和文學才能。按照傳記體例,文章先介紹了人物的姓名、表字、籍貫。接着記敘了張衡的求學歷程,作者用“通五經,貫六藝”六個字,高度概括了張衡考察、求學的成果,然後從創作動機、創作過程和作品在當時的影響三個方面介紹了他寫作《兩京賦》的情況。

文章主體記敘張衡在科技史上的傑出貢獻。文章先概述他的特長,擅長製作,尤其精通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學問,並簡略地介紹了他的科技成果。作者集中筆墨介紹候風地動儀,對其製造時間、材料、大小、外形、構造,直到作用和徵驗等都作了具體、細緻的描繪。文章同時還穿插介紹了他的宦歷情況。“不慕當世”是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的根本原因。這既說明他始終不改自己的操守,也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社會現實。

末尾記敘張衡的政績。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又被宦官排擠出京師,出任河間相。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屈服,而是與豪強作了堅決的鬥爭。他任職只有三年,卻把河間治理得“上下肅然”。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西鄂(è)   屬文(zhǔ)   連闢(bì)

傅會(fù)   鄧騭(zhì)   璇璣(xuán jī)

算罔論(wǎng)  蟾蜍(chán chú) 骸骨(hái)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詞義

1.通假字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傅會”同“附會”)

員徑八尺(“員”通“圓”)

形似酒尊(“尊”通“樽”)

一時收禽(“禽”通“擒”)

如有地震,尊則振龍(“振”通“震”)

2.一詞多義

3.詞類活用

時天下承平日久(時:名詞用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於)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善: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善於)

妙盡璇機之正(盡:形容詞用作動詞,研究透了。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奇)

4.文言虛詞

5.特殊句式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判斷句)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介詞結構後置句)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詞結構後置句)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介詞結構後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省略句)

6.古今異義

常從容淡靜(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着鎮定。)

舉孝廉不行(古義:不去應薦。今義:不可以。)

公車特徵拜郎中(古義:特地徵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徵象、標誌等。)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古義: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覆蓋周密無際(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緻。)

振聲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尋其方面(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

上下肅然(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義:大,音dū,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音dōu。)

7.相關成語

融會貫通:參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

下車伊始:指官吏初到任。

四、文學常識

1.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代的史學家。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

2.張衡(公元78~139年),河南省南陽石橋人,我國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科學家。著有《西京賦》《東京賦》等22篇文學作品。公元1xx年官拜郎中,後調任太史令,發明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郭沫若稱其爲“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屬罕見。”

3.《後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爲范曄撰,志未作完,範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爲一書。

五、名篇名句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剖析:本句記敘了張衡的求學經歷,作者用“通五經,貫六藝”六個字,概述了張衡的勤於學業和博聞強識,其中包含着作者由衷的讚歎之情。這就爲下文重點寫他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輝煌成就打下了基礎。請注意積累句中三處文化知識:①三輔,漢代首都長安周圍的三個地區;②太學,古代設於首都的全國最高學府;③五經、六藝,“五經”是儒家的五種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六藝”是古代讀書人必修的六種學問技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包括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樂包括舞蹈、音樂等,射指軍事武功方面,御指駕車,書指文學及歷史方面,數指科學方面。

句中的“遊”“觀”不能狹隘地理解爲遊覽參觀,而是古代讀書人的學習方式,即遊歷、考察、學習。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剖析:這裏涉及漢代的“徵辟”制度。“徵”是指皇帝下詔聘召在社會上頗負聲望的人物,有時也稱爲特詔或特徵。“闢”是指公卿或州郡徵調某人爲掾屬,漢時人也稱爲辟召、闢除。此句以“不行”“不就”的具體事例印證上文的“從容淡靜”,表現了他清淨高潔的品質。

3.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剖析:這裏介紹了他寫作《兩京賦》的情況。文章從創作動機、創作過程和作品在當時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介紹,條理清楚,語言簡練。《兩京賦》突破了西漢以來的“賦頌傳統”,比較真實地描繪了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某些側面,詳細生動地記敘了許多民情風俗,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作品充滿強烈的批判精神,因而受到後代的讚賞。正是這篇著名的大賦,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他“精思傅會”的創作態度和“十年乃成”的堅韌精神,一直成爲文壇佳話。

4.永和初,出爲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剖析:先概述了河間一帶嚴峻的形勢:劉氏宗室驕橫淫逸,不遵法令,又與豪門大族勾結,爲非作歹。這爲下文作了鋪墊。接着寫他到任後所採取的措施:面對這樣的局面,他毫不畏縮,而是一到任便“治威嚴,整法度”,深入調查,將奸黨一網打盡。這不僅表現了他政治家的氣魄,也表現了他的才幹和經驗。

二、重點語段

1.“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剖析:記敘張衡在科技史上的傑出貢獻。文章先概述他的特長,擅長製作,尤其精通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學問,並簡略地介紹了他的科技成果。這樣寫既與上文呼應,又爲下文重點寫候風地動儀作了準備,使這件歷史上罕見的重大發明更加突出。文章同時還穿插介紹了他的宦歷情況。因爲“不慕當世”所以“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這既說明他始終不改自己的操守,也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社會現實。這段話寫得十分含蓄,作者頗有“微辭”,正是史書筆法。

2.“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至“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剖析:作者集中筆墨介紹候風地動儀,對其製造時間、材料、大小、外形、構造,直到作用和徵驗等都作了具體、細緻的描繪,寫得條理井然,語言精練,生動形象,可以說是一篇出色的科學說明文。如寫外形,“合蓋隆起,形似酒尊”,極爲形象生動。再如“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僅寥寥數語,就把這樣一個精巧的儀器介紹得詳細、具體、準確,真可以說達到惜墨如金的程度。北京歷史博物館陳列的複製品,就是根據這段記載才把這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精妙無比的儀器再現在人們的面前的。尤其是用具體事例說明其徵驗的一段文字,更是寫得搖曳多姿。先用“鹹怪其無徵”,造成懸念,使文勢陡起小瀾。後面一“果”字,使疑惑頓釋,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其靈驗與神妙。最後自然而然地得出結果,衆人“皆服其妙”。“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皆服其妙”,作者的欽佩之情溢於言表。

結構圖解

主旨探討

有關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全面地記敘張衡各個方面的成就,又重點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反映了他不尚虛浮而謙遜樸實的品德。

2.本文通過記敘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上的突出成就,表現了張衡的文學天賦、科學精神和政治才幹,全面反映了張衡的才能。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鑑賞

順序進然 語言質樸

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主要是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來說明的。文章這部分順序井然,按時間、名稱、材料、外形、構造、作用、效果、評價、驗證、使用來寫,充分展示了候風地動儀的精緻靈巧: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裏,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緻,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複製還原。

本文語言質樸通俗,讀來朗朗上口,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二百餘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之簡潔;用“酒尊”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問題探究

問題:本文記敘了我國東漢著名文學家、科學家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學、政治才能,以及傑出的科學成就,表現了作者對張衡的由衷敬仰。作爲一代偉大的文學家、科學家,張衡有很多的事蹟可寫,僅在地動儀的發明上,就可以大做文章。那麼這段不足600字的人物傳記,是怎樣表現張衡的一生和他的貢獻的?

導思: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並不在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對這個問題的探究,能引導我們注意文章剪裁的詳略、結構的安排等特點。

探究:(1)認真閱讀文本,對每一自然段的內容加以概括和分析,注重文章記敘的角度,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2)張衡傳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詳略得體地記敘了張衡的一生。文章開頭先按照傳記體例,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接着介紹張衡的文學才能、不平凡的求學經歷以及淵博的知識。然後介紹張衡的爲人。再介紹他在科學方面的貢獻和政治方面的才幹。這樣就將張衡各方面的成就都涉獵到了。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也就明確了。

(3)我們再仔細研讀文本,可以發現,文章的主要部分是介紹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這是其一生中最爲重要的,也是令後世敬仰和稱讚的方面;但文章始終貫穿着他官職和政績的情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後漢書》在記敘張衡的事蹟時,並沒有遺忘他是一個政府官員和一個政績卓著的臣子。這樣作爲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張衡就全面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