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張耳文言文翻譯多篇

張耳文言文翻譯多篇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一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爲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爲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爲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爲寫《道德經》,當舉羣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爲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爲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爲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爲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爲恨。

(《晉書·王羲之傳》)

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做過淮南(今安繳當塗、蕪湖一帶)太守。王栽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超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經宣而著稱。他員擅長書法,爲古今之冠。人們稱讚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悅、王承視爲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鑑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裏去追究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都鑑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使名鄰,都顯得拘遞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牀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都鑑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贛之。郡鑑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裏。還有孫綽、李充、許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裏建有住宅,與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樣好友在會稻山陰的蘭亭宣集,並親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着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競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爲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羣鵝,王盞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經》,這羣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籠鵝而歸,一路上樂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潔淨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寧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與王贛之齊名,但王蓖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爲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羞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爲王獲之來看望自己,暖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羨之竟然不顧,王述深以爲遺憾。”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二

李密,字令伯,犍爲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遊夏③。少仕蜀,爲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徵爲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徵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爲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宮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二子:賜、興。

(節選自《晉書李密傳》)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熱切的樣子。③遊夏:孔子學生子游、子夏。

【參考譯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爲武陽人( 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感戀雙親,思念至深,以至憂思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順和恭敬而聞名。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邊,夜裏不脫衣睡覺。爲祖母端飯菜、喂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飲食或服用。有空閒的時間他就講學,忘記了疲勞,並且拜譙周爲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秀學生子游、子夏。他年輕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讚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徵召他擔任太子洗馬。他因爲祖母年邁,無人奉養,就沒有接受任命。於是上奏章說:

……(《陳情表》譯文省略)

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後,說:“李密這個名士,不是徒有虛名。”於是收回對他的任命。後來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後,晉武帝再次徵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司空張華問李密:“安樂公這人怎樣?”李密說:“可以說僅次於齊桓公。”張華問其中的緣故,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諸侯,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屍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與魏國抗衡,任用黃皓卻喪了國,由此可知他倆的成敗原因是一樣的。”張華接着問:“孔明的教誨爲什麼那麼具體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間說話,所以言辭簡潔優雅;《大誥》中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瑣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的,因此孔明的言論教誨就要具體瑣碎。”張華認爲他說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調做溫令,卻憎恨一個擔任從事的下屬,他曾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他的下屬把信的內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爲李密在縣裏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調回京城任職,可是他在朝中沒有靠山,於是被調任漢中太守,自認爲失去了很重要的機會,心懷怨恨。等到在東堂賜宴餞別時,皇上下詔命令李密賦詩,李密在詩的末章說:“人們也都說過這樣的話,有因纔會有緣。(當官的人)皇宮中如果沒有權勢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種田。聖明的君主在上,這話怎麼能這麼說呢!”武帝對此很生氣,都官從事等(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職。後來李密死在家中。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李賜、一個叫李興。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三

【水仙】

清·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爲命;夏以蓮爲命;秋以秋海棠爲命;冬以臘梅爲命。無此四花,是無命也。一季奪予一花,是奪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爲最,予之家於秣陵,非家秣陵,家於水仙之鄉也。記丙午之春,先以度歲無資,衣囊質②盡,迨③水仙開時,索一錢不得矣。欲購無資,家人曰:“請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奪吾命乎?寧短一歲之壽,勿減一歲之花。且予自他鄉冒雪而歸,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異於不反金陵,仍在他鄉卒歲乎?”家人不能止,聽予質簪珥④購之。

註釋:

①秣陵:指南京。②質: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飾。

【水仙】譯文

我有四條命,各自存在於一年的一個時節:春天以水仙、蘭花爲命,夏天以蓮花爲命,秋天以秋海棠爲命,冬天以蠟梅爲命。如果沒有這四種花,也就沒有我這條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這一種花,那就等於奪去了我這一季的命。

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並不是爲了在南京安家,而是爲了在水仙的故鄉安家。記得丙午年的春天,當時窮困潦倒,無富餘錢財過年,等到水仙花開的時候,沒錢購買。家人說我要自己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我說:難道你們是要奪去我性命麼?我寧可少掉一年的壽命,也不想一個季節沒有花的陪伴。況且我從他鄉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爲了看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豈不是不如不回來南京,就呆在他鄉過年算了?家人勸不過我,給了我玉飾去換水仙花了。

簡短文言文加翻譯 篇四

楊氏之子

南北朝:劉義慶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於是便叫楊氏子出來。楊氏子爲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註釋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設:擺放,擺設。

甚:非常。

詣:拜見。

未聞:沒有聽說過。

示:給……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於是。

曰:說。

未:沒有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五

晉書陸曄傳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人也。伯父2喜,吳吏部尚書。父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曄少有雅望,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喪,以孝聞。同郡顧榮與鄉人書曰:“士光氣息裁屬,慮其性命,言之傷心矣。”後察孝廉,除永世、烏江二縣令,皆不就。

元帝初鎮江左,闢爲祭酒,尋補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疾不拜。預討華軼功,封平望亭侯,累遷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遷太子詹事。時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曄以清貞著稱,遂拜侍中,徙尚書,領州大中正。明帝即位,轉光祿勳,遷太常,代紀瞻爲尚書左僕射,領太子少傅,尋加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壼爲領軍將軍。

以平錢鳳功,進爵江陵伯。帝不豫,曄與王導、壼、庾亮、溫嶠、郗鑑並受顧命,輔皇太子,更入殿將兵直宿。遺詔曰:“曄清操忠貞,歷職顯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憂國如家,歲寒不凋,體自門風。既委以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成帝踐阼,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百人,常侍如故。蘇峻之難曄隨帝左石頭舉動方正不以兇威變節峻以曄吳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臺匡術以苑城歸順時共推曄督宮城軍事。峻平,加衛將軍。給千兵百騎,以勳進爵爲公,封次子嘏新康子。咸和中,求歸鄉里拜墳墓。有司奏,舊制假六十日。

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駁曰:“曄內蘊至德,清一其心,受託付之重,居臺司之位,既蒙詔許歸省填塋,大臣之義本在忘己,豈容有期而反,無期必遠。愚謂宜還自還,不須制日。”帝從之,曄因歸。以疾卒,時年七十四。

晉書陸曄傳文言文翻譯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縣人。伯父親高興,吳吏部尚書。父親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范曄少有名望,堂兄機常常稱讚他說:“我們家世代不乏公了。”居喪,以孝聞名。同郡人榮譽與同鄉書說:“士光呼吸僅屬,擔心他的性命,說他傷心了。“後來察舉孝廉,除永遠、烏江兩縣縣令,都不去。

元帝開始鎮守左邊,徵召他任祭酒,不久補爲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有病爲由不接受。參與討伐華軼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升任太子詹事。當時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應該同時用南方人,范曄以清廉著稱,於是拜授侍中,調任尚書,領本州大中正。明帝即位,改任光祿勳,升任太常,代紀瞻爲尚書左僕射,領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壺爲領軍將軍。

以平錢鳳功,進爵位爲江陵伯。帝身體不適,鞋和王導、壺、庾亮、溫嶠、郗鑑都受顧命,輔佐皇太子,改入殿領兵直宿。遣詔說:“曄操守清廉忠貞,歷職顯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親,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家風。已經委託給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授散騎常侍。”成帝即位,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一百人,常侍照舊。蘇峻的困難,劉曄隨皇帝左邊石頭,行動正直,不以兇威改變。蘇峻讓劉曄吳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衛禁城。匡術以苑城歸順,當時共同推舉陸曄督察宮城軍事。峻平,加授衛將軍。給兵一千一百名騎兵,因功勞升爵爲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咸和年間,請求回鄉拜祖先的墳墓。有司上奏,舊制度給予60天。

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反駁說:“曄內心道德,清一的心,受託付的重任,在臺司的位置,既然蒙詔答應回家探望填墳,大臣的義原在忘記自己,怎麼會有時間就回來,沒有約定一定遠。我認爲應該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而皇帝聽從了”,劉曄於是回家。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六

晉書

原文

羅含,字君章,桂陽耒陽人也。曾祖彥,臨海太守。父綏,滎陽太守。含幼孤,爲叔母朱氏所養。少有志尚嘗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口中因驚起說之朱氏曰鳥有文彩汝後必有文章。自此後藻思日新。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嘗宰新淦,新淦人楊羨後爲含州將,引含爲主簿,含傲然不顧,羨招致不已,辭不獲而就焉。及羨去職,含送之到縣。新淦人以含舊宰之子,鹹致賂遺,含難違而受之。及歸,悉封置而去,由是遠近推服焉。後爲郡功曹,刺史庾亮以爲部江夏從事。太守謝尚與含爲方外之好,乃稱曰:“羅君章可謂湘中之琳琅。”尋轉州主簿。後桓溫臨州,又補徵西參軍。溫嘗使含詣尚,有所檢劾。含至,不問郡事,與尚累日酣飲而還。溫問所劾事,含曰:“公謂尚何如人?”溫曰:“勝我也。”含曰:“豈有勝公而行非邪!故一無所問。”溫奇其意而不責焉。轉州別駕。以廨舍喧擾,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爲材,織葦爲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溫嘗與僚屬宴會,含後至。溫問衆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謂荊楚之材。”溫曰:“此自江左之秀,豈惟荊楚而已。”徵爲尚書郎。溫雅重其才,又錶轉徵西戶曹參軍,俄遷宜都太守。及溫封南郡公,引爲郎中令。尋徵正員郎,累遷散騎常侍、侍中,仍轉廷尉、長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門施行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棲集堂宇,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爲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於世。

譯文

羅含,字君章,是桂陽耒陽人。曾祖羅彥是臨海太守,父親羅綏是滎陽太守。羅含幼年成了孤兒,是叔母朱氏養大。羅含少年時有大志向,曾經白天睡覺時,夢見一隻鳥毛色異常豔麗錯雜,飛進自己口中,於是驚醒起來說起這事。叔母朱氏說:“鳥毛色豔麗錯雜,預示你以後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從此以後,羅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進步。20歲時,州官多次徵召他,沒有去就任。羅含的父親曾在新淦縣做官,新淦人楊羨後來擔任羅含家鄉的州將,引薦羅含任主簿,羅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楊羨不停地聘請他,羅含多次推辭不獲批准只好勉強就任。到楊羨離職,羅含送楊羨到他任職的新淦縣。新淦人因爲羅含是原任主官之子,都用財物來送他,羅含感到盛情難卻就接受了。到離開新淦縣時,他把禮品全部封裝放好,離職而去,並未帶走。於是,遠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羅含的品德。羅含後來擔任郡裏的功曹,刺史庾亮讓他做江夏郡從事。太守謝尚與羅含十分友好,就稱讚羅含說:“羅君章可說是湘中之琳琅。”不久轉任州主簿。後來桓溫到州里,又補任徵西參軍。桓溫曾派羅含到謝尚那裏去,爲的是蒐集發現謝尚的問題以便彈劾他。羅含到了謝尚那裏,不過問郡裏的事,與謝尚一起痛飲了幾天酒就回去了。桓溫問羅含檢舉揭發謝尚的事,羅含說:“您覺得謝尚這人怎麼樣?”桓溫說:“比我強。”羅含於是說:“豈有超過你卻要做壞事的人呢?所以,我一句也沒有問他。”桓溫對他的話感到驚奇,但也沒有責備他。羅含轉任州別駕。因爲官衙內太吵鬧,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蓋了一所茅屋,伐木做牀,編葦爲席居住在那裏,穿平常的衣服,吃自己種的蔬菜,生活得安然自若。桓溫曾與同僚下屬一起宴飲,羅含遲到了。桓溫問在座的衆人說:“這是個怎樣的人才?”有人說:“可說是荊楚之才呀。”桓溫說:“這是國家優異突出的人才,豈止荊楚一地而已。”於是徵召爲尚書郎。桓溫特別器重羅含的才幹,又上表讓羅含轉任徵西戶曹參軍,不久遷任宜都太守。到桓溫封任南郡公,又引薦擔任郎中令,不久徵召爲正員郎,多次遷升爲散騎常侍、侍中,接着轉任廷尉、長沙相。年老退休,加官中散大夫,允許在家門口前放上行馬。當初,羅含在官衙,有一隻白雀棲息殿堂上,到退休回家,臺階前的庭院突然蘭菊叢生,人們認爲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應。七十七歲時去世,所著文章流行於世。

簡短文言文加翻譯 篇七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出自《韓非子·五蠹》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而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成語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特殊句子

因釋其耒而守株——省略句

而身爲宋國笑——被動句、省略

成語示例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守株待兔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守株待兔,能有好日子過嗎?

他們哪裏知道,有位醫術不高但神通廣大的醫生,利用給她常年患病的母親上門治病的機會,早已博得她父母喜愛,正在守株待兔。

在學習中不可有守株待兔的心理,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要自己爭取。

守株待兔只會讓機會擦身而過,只有不斷主動爭取,成功才屬於自己。

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同雨燕中的主人公一樣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那定是十分愚蠢的。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

守株待兔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官員的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