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主題教育)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主題教育)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主題教育)(2023年12月1日)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越來越受到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含義

(一)現代化的定義

縱觀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第一次是原始社會,人類開始使用石器工具,以狩獵、採集爲生,並有了自己的語言。第二次是由原始社會進入以農耕經濟爲基礎的傳統社會(農業社會),人類已熟練使用金屬工具,開始了大規模農業生產,並形成了定居生活。第三次就是現代化,也就是傳統社會經由現代化而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從時間上看,現代化是從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開始,到19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而初步定型的。

那麼,什麼是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是指世界範圍內的,以工業化爲發端 的,以及由此所引發的,以一個個民族(國家)實體爲其載體的,整個社會的一系列巨大變革。這種變革的結果就是以現代大工業爲基礎的現代社會。可以說,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必須順應這種歷史潮流,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

(二)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那麼從現代化一般規律或是現代化的共性問題上看,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社會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個特徵,以現代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爲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在談論一種社會形態的時候首先要看其經濟基礎,也就是物質基礎。那麼由此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以現代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爲基礎的社會。這是現代

社會的基本特徵。《共產黨宣言》指出,大工業生產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市場經濟與現代大工業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國家若只強調大工

業生產而忽視市場經濟發展,那麼其現代大工業也必將走不長遠。以蘇聯爲例。蘇聯的現代工業發展迅速,但實施的卻是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一個重要弊端,就是壓抑了生產者積極性,使市場作用得不到發揮,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造成蘇聯的現代工業發展動力不足而停滯不前。

第二個特徵,高度的社會分化與高度的社會整合同時並存。從社會構成以及社會各種構成要素相互關係的角度看,現代社會呈現出高度的社會分化與高度的社會整合。高度的社會分化主要是指,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專業化,社會的複雜成分越來越多。高度的社會整合主要是指,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部分相互之間的聯繫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越來越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說,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而相互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

第三個特徵,城市化。從社會經濟的空間分佈角度看,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社區集中的過程,國際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爲衡量城市化的水準。一般來說,城市化水平達到50%是進入現代社會的最低標準。2022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5.22%,已經實現了城市化,邁入現代社會。

第四個特徵,對外開放或是經濟全球化。從國家間相互交往的角度看,對外開放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各個國家和地區相互間的交流成爲一種歷史必然,整個世界在經濟上越來越一體化了。

第五個特徵,教育的普及和現代知識的迅速更新。在現代社會中,教育越來越普及。而且,現代知識更新迭代呈現突飛猛進的勢頭。從教育普及來看,自2022年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已達1000萬人以上。從現代知識更新速度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在18世紀時,知識更新週期爲80-90年;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爲5-10年;而進入

21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已縮短至2-3年。

第六個特徵,法治社會。與傳統社會迥然不同的是,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而不是一個人治社會。人治社會,就是一個不講規則、講人情關係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爲都必須予以追究。”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要在憲法法律框架下生活。這就是法治社會。

第七個特徵,社會成員自由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在現代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自由、平等、獨立的人。《共產黨宣言》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而這是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知道,基本價值觀管方向、管目標。經濟不管多麼重要,但只是屬於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由來及基本含義

中國式現代化提法的由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和方向。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表示“我們搞的現代化, 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於當時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經驗不足,鄧小平同志並未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出具體闡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以及我們黨對於現代化規律認識的逐漸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地提出並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裏有兩個關鍵要點,一個是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另一個是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兩個缺一不可。那麼,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可以理解爲,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堅持黨的領導,以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二、從五個方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一)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種價值目標。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初心所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價值取向。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

共同富裕的目標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共同富裕強調的是“美好生活”。通俗地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我們擺脫了貧困,而共同富裕意味着我們擁有了較高水準的生活品質。這其中體現了質的飛躍。第二層含義,共同富裕看重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強調的是一個都不能少,而“共同”強調的則是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但是要注意,共同富裕有其合理邊界,這體現爲共同建設。也就是說,共同富裕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建設來實現,否則,就會變成一種“平均主義”,形成一些人剝削另一些人的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髮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如今,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已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

(二)協調發展

現代化覆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因而需要協調發展和平衡推進。任何領域 都無法脫離其他領域的支撐而獲得單方面的發展,這是現代化建設的一個規律,

正如缺少了政治、法治、科技等領域的支撐,經濟發展也不可持續。凡是不遵循這一規律的國家,其現代化建設必然會因種種嚴重問題而陷於停滯或走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現代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和平衡推進。21世

紀之初,以胡錦濤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注重彌 補現代化建設當中的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注重各方面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例如,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已經從“跟跑者”發展成爲“領跑者”。這體現了我國協調發展的重大成就。

(三)大國規模

超大的國家規模,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鉅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大國規模對中國式現代化存在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影響。

第一,綜合優勢。一是國家安全保障,就是爲現代化建設提供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有軍事科學家認爲,只有面積在50萬平方英里以上的國家纔有可 能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人口在1500萬以下的國家是不大可能進入世界強國行列的,而5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本身就是一支不可輕侮的力量。二是生產要素 支持,就是爲現代化建設提供市場、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比如,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大量高素質專業人才,擁有14億人口超 大規模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三是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對於擁有世界上近18%人口的超大人口規模的中國來說,其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必然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極爲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 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正如中國現在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這就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第二,綜合劣勢。一是更容易形成衆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無論內部還是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多,風險隱患也隨之增多,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迅速擴散,引發連鎖反應,由小問題演變成一個或多個大問題。二是更容易形成延誤內涵型發展方式。內涵型發展方式,主要是指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等方式推動生產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但是,超大國家規模容易形成大量的資金、人力投入,這對內涵型發展方式形成不力影響。三是更容易形成某種自大自滿心理。超大國家規模,容易使人們產生自大自滿心理而忽視實際發展水平,看不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出現不利於現代化建設的問題。

(四)和平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爲遵循,以實現全人類發展、繁榮和幸福爲宗旨,以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取代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第二,和平對外交往的歷史基因。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有的只是傳統的天下觀,而不是侵略他國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爲,“中國是一個自足的帝國,對擴張領土並不熱衷”。這與很多歐美國家不同。

歷史上的一些歐美國家在族羣、宗教上具有極端的排他意識。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中表示,對於當時具有侵略本性的古代日耳曼人來說,“要想勸他們像向敵人挑戰和贏得創傷那樣地去耕種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難的。而且他們還覺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獲取的東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無能了”。這就是說,古代日耳曼人具有侵略本性,以掠奪爲榮,以本分生活爲恥。

中國就不是這樣。比如,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掠奪、殖民, 而是宣揚天朝皇威,拓展朝貢體系,還給了當地人不少好處。這種朝貢體系是一種非霸權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此後,周邊國家帶着土特產定期來朝拜一次,走的時候又帶走了豐厚的賞賜,薄來厚往,中國當時採取的就是這樣一種和平外交方式。另外,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爲,自秦代以來長城兩側呈現出截然不同

的兩種生活狀態,長城內是中原農耕民族,長城外是北方遊牧民族。這也說明中華民族沒有侵略的本性。

第三,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敏銳把握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要政治論斷。直到現在,我們對這一世界發展趨勢的判斷仍未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具體表現爲以下三點。第一, 採取獨立自主的對外開放政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70多年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 化進程,爲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第二,遵循國際社會的規則,講信用。中國是最遵守WTO相關規定的國家之一,更是世界上最講信用的國家之一。

第三,我國軍費連續多年佔比較低。2022年,世界各國軍費支出佔GDP的平均比例爲2.4%左右;其中,美國的軍費開支佔全球軍費的39%,在其GDP當中的佔比高達3.7%。中國軍費支出佔GDP比重長期保持在2%以下,可以說是軍費支出佔比最低的國家之一,足以說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通過和平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實現良性互動。從中國角度看, 沒有融入經濟全球化,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從世界角度看,同以往相比,世界現代化因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而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情形。自2006年以 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 擎。

(五)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有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領導羣體對於現代化建設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而言,領導羣體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那麼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而言,有着怎樣的領導羣體相對來說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這是因爲,發展中國家要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難。

回顧20世紀可以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因領導羣體的能力和水平不同,現 代化建設的進程也有所不同。比如,土耳其革命家、改革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人民反抗侵略、實現民族解放,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並當選首任總統。隨後,

他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削弱伊斯蘭教在國家的地位,使土耳其成爲世俗國家, 爲土耳其的現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因爲中國共產黨具有一系列有利於現代化建設的優秀的品質和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始終如一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這種初心確保了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也就是造福於中華民族、造福於中國人民。

第二,求真務實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我們黨從弱小走向強大、不斷創造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持續學習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加強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組織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習教育活動,不斷深化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團結奮鬥,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組織保障和人才智力支持。

第四,科學有效的規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科學、有效的規劃,並按照目標,紮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實際,符合中國國情,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向前推進。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各部門,都制定了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並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

第五,強大的社會動員力和執行力。一旦形成了科學、可行的現代化建設目標,中國共產黨便會動員一切必要的社會力量和各種資源,行之有效地去完成。這是許多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第六,強烈的風險意識。隨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急劇增加,必然會對現代化建設形成各種各樣的不利影響。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強化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提高防範化解的能力,避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戰略性錯誤。

三、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如何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難以一一展開分析。但是,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一)要有清醒的認識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既要充滿信心,保持昂揚鬥志,又要尊重科學, 做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既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認識到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比如,從兩個主要的現代化指標來看中美之間的差距。在2022年人均GDP上,中國爲1.27萬美元,美國約爲7.64萬美元。在人均勞動生產率上,中國約爲22000美元,美國約爲133000美元。

我們知道,對於中國式現代化來說,人均GDP每上一萬美元的臺階,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告誡全黨:“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就容易形成戰略誤判,造成重大失誤,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向前推進。

(二)做好自己的事情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費正清認爲,以後世界上有兩個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和美國;而這兩個競爭對手最終誰能取勝,取決於這兩個國家誰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那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做好以下四件重要事情。

第一,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的發展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問題。2022年8月,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到4701.1萬戶,在企業總量中佔比93.3%, 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 力量。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光明前景。

第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歸根究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爲重要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

第三,佔據科技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 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於下風”。未來,中國要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大力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強調國家自身的團結問題。只有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協調好社會各個羣體之間的利益關係,讓各個羣體充分發揮作用,各盡所能,團結奮鬥,共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