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新版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新版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兒時遊戲與學習生活的一段經歷。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3、理解對比與過渡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體會課文表現出的童真與童趣。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1、學生:

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大意,提出疑難問題。

2、教師:

準備錄音磁帶,製作教學投影儀。有條件的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全文內容,把握結構,瞭解大意;重點研讀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1、導入: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和莊重,但我們也深知,他曾因兒時阻止弟弟遊戲,自認爲犯下不可饒恕的過失,併爲此抱恨終生。那麼魯迅先生的童年時代是怎樣渡過的呢?讓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裏,追蹤一下他的成長足跡吧。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2、範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可選取重點章節,播放錄音磁帶或由教師範讀。教師不必急於提出問題,重點引導學生認真聽讀,注意朗讀的節奏、速度與情感,從而提高聽受能力,感知內容。)

3、檢查預習,識記字詞。

4、默讀思考,自主學習。

出示思考題:

A、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B、依題目所示,將課文劃分爲兩部分。

C、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突出了哪些內容?

D、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怎樣的?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注意圈點、標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讀能力。)

5、課堂討論,培養說話能力和合作意識。

(採用自由發言的形式,知道什麼說什麼,知道多少說多少。互相補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單單能說出結論,要儘量說出是怎樣得出結論的。)明確:

A、題目提示:文章內容表現一段經歷,(從……至……)兩個過程(百草園、三味書屋);結構大致可以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寫、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鳥。

D、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樂的(樂園)。

二、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通過閱讀與討論,我們大致瞭解了全文內容。對百草園,作者的感受也許會引起我們的共鳴。請大家進一步討論思考,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百草園生活的。出示思考題:

A、第一段重點寫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B、你認爲描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裏?有什麼特點?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鳥的情節,你更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2、四人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3、集體討論、交流,課堂發言,明確。

(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瞭解作者的表現手法。學生的討論可能衆說紛紜,教師要給予恰當地指導,逐漸集中、歸納。)

A、第一部分突出了“樂園”,是百草園生活的總起。

B、最精彩的描寫當屬景物描寫。其特點是:一是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景物的概貌;“單是……”則抓住“短短的泥牆根一帶”,詳寫百草園的內容。二是動靜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說……”寫靜物,“也不必說……”寫動物,“單是……”亦動亦靜,且分別從形態、色彩、聲音、動作等方面進行描寫,形象生動,用詞準確。三是虛實結合、趣味橫生:多數景物是實寫,“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虛寫,通過聯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四是多角度觀察、感受:眼觀色,耳聞聲,手觸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爲百草園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鳥則抓住動作描寫,引人入勝,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令人歡快。

(其中同學們更喜歡哪個情節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說明白爲什麼喜歡,與大家共同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有關片斷多朗讀、多品味、多體會。景物描寫一段最好讓學生背過。)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共同瞭解了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美好願望。同時我們還領略了作者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同學們也應熱愛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薰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寫方面要觀察仔細,描寫具體、形象、生動。

四、作業

1、抄寫,積累字詞。

2、背誦課文第二段。

3、在上學途中,也許會有你喜歡的自然景物。請你抓住其特點,進行描寫訓練。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第二部分。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理解對比和過渡的作用。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教師可從讀、說、背、寫不同角度檢查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把握了全文內容,領略了作者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這節課讓我們再次同作者一同走進三味書屋。

三、整體感知

1、默讀理解:

A、課文兩部分內容是怎樣銜接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從哪些方面寫三味書屋的?

C、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內容上是什麼關係?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搜索信息,客觀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討論明確:

A、兩部分內容是通過第九段巧妙地過渡的,這一段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生活的眷戀之情,同時也暗示對去三味書屋讀書的不情願。

B、介紹三味書屋的環境和入學時的禮節,着墨不多卻令人生畏;寫教書先生,他知識淵博,教學認真,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旁門左道”的問題。態度嚴厲,也不乏和藹,基本不體罰學生;寫教學內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寫學生,敬慕先生,好奇多問,又尋機玩耍取樂。

C、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形成對比。

二、問題探究

1、質疑:

(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產生疑惑。例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學生的貪玩逃學等。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不是重點,但卻是難點。教師要正確地加以引導,要從兒童的視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同學們提出質疑,然後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重點問題(教師備案):

A、怎樣理解學生的提問和先生的態度?

B、作者爲什麼要寫學生貪玩逃學的情節?

C、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是什麼?

D、本文對比的作用是什麼?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學生提問說明好奇,有求知慾望,應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絕回答,這是因爲學生在不合適的時間提出了不相干的問題,違犯了教學秩序和師道尊嚴。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應予否定。

B、遊戲是孩子的本性,總是要表現出來的,但在課堂上貪玩甚至逃學,一般地說來是不允許的。但課文旨在從側面表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

C、與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相比,三味書屋顯然是太受約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應看到,孩子們也能隨先生有板有眼地學習,並不牴觸,況且也有遊戲的樂趣。

D、對比的作用主要是爲了突出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表現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也應是本文的主題所在。

三、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學習生活的認識。)

1、你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2、你喜歡什麼樣老師?與“先生”相比,你更喜歡自己身邊的哪一位老師?

3、你認爲遊戲與學習之間是矛盾的嗎?你是怎樣認識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討論,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三、教師小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毫無疑問,這裏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成長的足跡。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髮展產生過巨大影響。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慾望和進取心。今天,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行爲也應當爲之一變。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把自己培養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四、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寫一段對自己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生活經歷。300字左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二

〖教學目標 〗

①、識記積累有關字、詞和文學文體常識。

②、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重點〗

目標②

〖難點〗

目標②中“體會記敘的感情色彩”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教學的目標、教材重點,選用的教法和預計效果如下:

提問法、討論法—— 能精講、善導、內容要點集中,思維方向集中。

比較練習法——優化訓練,突出重點,使難點形象化。

讀寫結合法——以寫促讀、突出“應用語文”。

談話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與生活密切聯繫”,創設良好課堂氣氛。

〖學法指導〗

1、根據單元的要求,要求學生自覺使用工具書。

2、根據課文內容特點,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和課後練習,會速讀(或跳讀)、研讀相結合。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佈置預習〗

(1)、查字典:給課文“預習提示”中和閱讀過程中的生字注音,連同課文註釋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讀,並抄錄積累。

(2)、閱讀理解課文中註釋的詞義,其他生詞查詞典解決,抄錄積累。

(3)、指出本文的文體,作者及其稱號、著作,抄錄積累。

(4)、通讀全文,熟讀課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寫:“捕鳥”過程的文字。

(5)、以《我的樂園》爲題寫一段話,要求對身邊生活作細緻觀察,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課堂教學程序〗

(一)導入  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  新課:先由上單元寫“家庭生活”引入學生另一個身邊生活“學校生活”,交代本單元學習的就是“學校生活”,然後投影課本插頁中魯迅像,並強調魯迅作品在中國

文學上的影響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課學習,板書課題。

2、明確課文的教學目標 和本課時學習要點。

(二)預習檢查:

作爲本課的預習檢查,內容很重要:一是通過檢查“預習(1)、(2)、(3)”,教師幫助明確後,完成“目標①”。二是檢查“預習(5)”時(注意省時)只作抽查,且主要記錄一二個同學習作中詞語的形容、動作的表述與文段總體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課堂訓練時的範例,檢查不作評述。此外,檢查“預習(4)”主要是爲學生疏通閱讀障礙和強調課文重點文段。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課文寫的是什麼時候的事?寫了哪幾個地方?作者喜歡哪一個地方?

討論:從題目上看,本文應分幾個部分?[兩部分]從百草園寫到三味書屋,在層次結構上中間怎樣處理?[過渡]”學生討論明確後再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在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個板書(附板書一)

感情[美、喜愛]         感情[醜、討厭]

8 對原文的詞語改寫,要求表達討厭的感情。

油蛉在這裏([低啼]);    蟋蟀在這裏([抽泣])

有時會遇見([嚇人])的蜈蚣;噴出一陣([惡臭])

小結:詞語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說出來,藉助“準確的形容”即能表情達意,無論是閱讀理解或作文表達,應深刻地體會這一點。

4、學習③—⑥段:

略講。先小結第②段“詞語形容    景物美,喜歡    百草園是‘樂園’(補充“板書二”)然後用談話法讓學生結合課文逐層明確“這一層寫故事    喜歡聽神祕的故事     長媽媽講的故事很神祕,很喜歡聽     百草園是‘樂園’”(補充“板書三”)

5、學習⑦⑧兩段

在文中找出“捕鳥”過程的句子並上講臺演示捕鳥過程,再導入  “準確表述動作”的學習。由於演示中,動作的“準確表述”很具體,易快速把握。然後教師小結並板書(附

板書三)

語言特點:

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

6、“部分”小結

依據“板書二”從整部分層次結構上作簡單小結。

五、課時小結。

六、佈置課後練習作業 :

1、背誦第二段。

2、“百草園”裏,作者學到了不少東西,也是“學校生活”。“三味書屋”直接寫了“學校生活”。試預習“三味書屋”部分,分別找出兩部分中“學習的環境、教課的先生、學習的內容”,並加以對比,結合完成文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三味書屋”部分,體會文章對三味書屋環境和先生的描寫。

2、討論文章的主題。

〖教學過程 〗

一、朗讀第九自然段

完成課後練習三

點撥:1、副詞及其表達作用。

2、過渡的知識

二、默讀10-24段

1、從文中找出寫三味書屋環境的句子,說說三味書屋的環境是怎樣的?

點撥:第10段的描寫。第17段的描寫。

2、文中還寫到了作者的老師,從文中找出這些句子,說說這是怎樣的一位老師,你喜歡他嗎?

點撥:抓住文中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去理解

極方正、質樸、博學,和藹,

A、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

B、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

C、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3、百草園中有許多趣事,如拔何首烏等,作者在三味書屋有沒有?分別是哪些趣事?

點撥:第17段;讀書;上課時的畫畫等。

4、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

三、討論文章的主題

討論課後練習一

點撥:從文中看來,作者覺得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學生的意見,最後統一爲第三種。

四、積累

魯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業

你知道魯迅先生的經歷嗎,請同學們查找課外資料,寫一篇介紹魯迅先生的練筆,下節課上課時給大家介紹。

相關資料 1、雲間語文苑:教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中基網語文欄目·圖片資料

3、課件版:文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三

讀了這篇散文,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便真實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捉蜈蚣、摘覆盆子、捕鳥、到私塾唸書……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在玩中學、學中玩,使他擁有一雙能夠洞察是非善惡的眼睛。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反映了社會現實,文筆犀利。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眼睛。

我們作爲新世紀的少年,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在玩耍中學習。要親近大自然,激發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充滿活力,這有助於開發智力和激發創造力,從而投入到學習中去。

玩是我們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習。現在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只有有真才實學的人,纔會被社會接納。還需要提高道德文化修養。像魯迅的啓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他是本城內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才使魯迅對他十分恭敬。所以,我們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世紀青年,將來才能在社會有立足之地。

同學們,請珍惜童年,它一去不回。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放飛自己的夢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四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說:“是爲了在

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文章狀

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

情。”教學重點應放在描寫“百草園”部分,而對“三味書屋”部分,因其距學生的生活略

顯遙遠,可略學。所謂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縛兒童的身心發展之說,較牽強,有概念化之嫌,

可不涉及。採用“以情境體驗”爲中心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想像(如百草園的美景)、動

手實踐(如雪地捕鳥)、模擬表演(如私塾先生讀書)、口頭作文、書面寫作等形式,努力

創設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空間和氛圍,真正把“講堂”變成“學堂”。

一、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認識,這一課着重實現兩個教學目標 :(一)學習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準確

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詞造句的精妙。(二)體會作者輕鬆愉快、幽默風趣的散文筆

法。

二、導入  新課

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童年,回憶童年趣事,是溫馨而甜蜜的。中年時的魯迅爲了追尋

這種甜蜜,特意寫了一組回憶散文,結集爲《朝花夕拾》。單看書名,就洋溢着濃濃的詩意

和情趣,今天我們學習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

教師以輕鬆愉快、幽默風趣的語調朗讀全文(或用配樂磁帶),爲學生理解文意題旨及

風格特點作好鋪墊。(如換成學生自讀,效果較難保證)。

四、重點學習

(一)詳學“百草園”部分。

問:作者回憶描述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爲兩部分。

大家覺得哪部分最有趣、最愛讀?(百草園)那我們就重點學習“百草園”部分。能否給這

一部分加一個小標題?(①《我的樂園——百草園》;②《童年的樂園》;③《童年趣事》;

④《綠色童年》;……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傳叫百草園”,連園名都是“相傳”而來,可見年代久遠。開篇即渲染一種滄桑感、

神祕感,令人嚮往,急欲一遊。第一段最後一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畫龍點睛,成爲

第一部分的“文眼”。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深的懷戀。

問:具體描寫“百草園”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百草園”的美景,並給學生時間,將之擴寫得更

細膩逼真:“百草豐茂的百草園,在身體四周鋪展開來,空氣中瀰漫着百草清純的芳香和泥

土溫和的氣息。時而站在菜畦的壠上,彎腰間一間苗,菜葉上滾動着晶瑩的露珠,陽光下閃

耀着七彩光輝。時而站在井臺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欄,潔白而光滑。縱身從井臺上跳下,仰

起頭來,看高大的皁角樹,從墨綠的樹冠上,透射下一縷縷筆直的光線,斑斑駁駁地印在地

上,微風過處,無數光斑閃耀,像一地碎紙屑在翻動。爬上桑樹,把柔嫩的枝條拉彎,摘一

把桑椹,又紅又紫晶瑩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滿了口水。看到樹葉里拉長聲音、引吭高

歌的鳴蟬了嗎?看到黃黃的菜花上那隻忙忙碌碌的黃蜂了嗎?時起時伏,嗡嗡不已。突然,

一隻輕快的叫天子突然從草間直竄上雲霄去了,天瓦藍瓦藍,只有朵朵白雲飄浮着,天上早

沒了雲雀的影子。……”富有詩情畫意的想像以引導和擴寫訓練,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增添

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

作者寫百草園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觀察得細緻:第一個“不必說”從低處寫到高處,

寫植物,是靜態,是春景,給人清新遼闊的感覺;第二個“不必說”又從高處寫到低處,寫

動物,是動態,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跡罕至的百草園充滿生機;“單是”以後,又從動物寫

到植物,動物又分有聲和無聲,植物分可吃與不可吃,是秋景。對各色動植物的形狀、聲響、

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當的點染,使人感到百草園確實生機盎然、樂趣無窮。第二段是教學的

重點,讓學生反覆誦讀,限時背誦。

問: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用了哪些動詞、形容詞,把“百草園”的各種景象描寫

得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形容詞如:“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動詞如“長吟”“伏在”“直竄”

“低唱”“彈琴”等。用詞準確、精練而生動。)

教師強調:描寫景象,需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巧用動詞、形容詞。(板書)

問:爲表現“百草園”的“無限趣味”,作者採用了一種什麼句式?(採用了“不必說

……也不必說……單是……就……”的句式)

這種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說”之中,做到了簡略地概說,而且突出了“單是”

以後的重點,讓人感到僅僅“單是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已趣味無窮,可想而知“百草園”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數不勝數,更勾起了讀者無限美好的嚮往。要求學生運用“不必說…”

句式及恰當的動詞、形容詞,進行口頭作文。5分鐘後,同學們爭先恐後口頭作文,或講述童

年玩“老鷹叼小雞”的遊戲,或回憶國小捉泥鰍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國中後的見聞。如《我

校的宣傳走廊》:“跨入國中大門半月來,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鮮。不必說寬敞的實驗室儀器

琳琅滿目,也不必說校史陳列館的內容豐富多彩,單是校門內兩側的宣傳走廊,就有無限的

情趣:‘時事要聞’‘文苑天地’‘數理世界’‘學生風采’……”口頭作文費時不多,卻

爲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架設了一座橋樑。

描寫百草園時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講或略講:這是由“赤練蛇”引起的相關聯

想,豐富文章內容,增添閱讀情趣,塗抹神祕色彩。說明即便是驚心動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園”的一部分,中年的魯迅依然記憶猶新。

問:春夏時的“百草園”是美麗迷人、充滿趣味的,那麼冬天的百草園如何呢?(不下

雪的百草園比較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作者描寫雪後的百草園也是充滿樂趣的,

重點寫捕鳥。教師要求學生熟讀“掃開一塊雪……養不過夜的”一段,體會“雪地捕鳥”一

段作者連續運用了哪些動詞?(掃、露、支、撒、系、牽、拉、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

自己捕鳥的經歷,談談捕鳥時緊張而愉悅的心情,並準備竹篩、短棒、長繩等捕鳥用具,讓

學生按照魯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動手演示捕鳥過程。這樣,既引導學生認真看課文,體會

一系列動詞的準確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增添了課堂的生活情趣。

教師強調:交待事情,需有條理、準確地運用動詞。(板書)

印發或誦讀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的片斷,與課文比較閱讀,異中見同,擴大閱讀

面:“……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爲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

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

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

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

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全文見新高

中《語文》第二冊)

(二)略學“三味書屋”部分

問:作者如何從描寫“百草園”過渡到“三味書屋”?(用過渡段)學生齊讀過渡段,

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式表達了少年魯迅對百草

園的留戀,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而且以兒童的心理來作種種揣度,更顯質樸、天真、可笑。

問:私塾先生給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現是什麼?(讀書的樣子)

讓學生依照書上的描寫,模仿先生讀書的樣子。若有條件,可適當化裝:長衫、眼鏡、

鬍鬚……

問:爲使人物形象生動有趣,魯迅描寫了教書先生哪些方面?(神態描寫——微笑起來

……;動作描寫——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語言描寫——鐵如意,

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

教師強調:刻畫人物,需注意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板書)

私塾先生在文中並非反面角色,作者並沒有表現出對先生的惡感,也沒有把主題放在批

判舊教育制度上。儘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爲一位教學認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

老人。在魯迅看來,“三味書屋”的生活和“百草園”一樣,是值得留戀和回憶的。

五、梳理總結

本文思路清晰,先寫“百草園”,後寫“三味書屋”,中間用過渡段。寫百草園重點寫

了三方面內容,寫三味書屋重點寫了私塾先生讀書神態,層次分明。語言輕鬆愉快,幽默風

趣,可讀性很強。籠罩全文的是一種依依深情。

六、課後作業

剛纔我們一起分享了童年魯迅的歡樂。同學們也是十一二歲,也是剛剛走出童年的大門。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們記憶深處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綠水、有白雲、也有藍天;有晚歸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親那一聲聲悠長的呼喚。童年,濃縮了一段歷史,一段淚珠也在

唱歌的歷史;童年,沉澱了一個童話,一個冬天裏也有花香的童話。童年的故事說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顆都晶瑩剔透,每一顆都熠熠閃光。同學們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說出

來給大家聽,讓我們也一塊來分享你們的快樂呢?大家想不想用我們這節課學到的方法試着

也寫一篇《難忘的童年》,和魯迅先生比一比誰寫得好呢?

(作者單位:山東兗州一中 27210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五

假日裏,爸爸媽媽帶我去紹興,尋訪魯迅故居,瞭解魯迅的生平事蹟。

我們先來到魯迅故居,這兒人山人海、遊人如織,大家都慕名而來,排了好長的隊伍,終於輪到我們進去參觀了。故居古色古香,而且非常大,一間房連着一間房,青磚黑瓦,還有燕子在屋檐下做的窩。那裏的傢俱都是用木頭做的,桌子椅子都縷空雕花真好看。

接着我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原來魯迅是一個筆名,他的原名是周樹人,他曾用過很多筆名,但最重要最有名的筆名就是“魯迅”,先生一生雖然只活了55歲,但他寫過上萬篇文章,出了幾十本書,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博聞強記,勤奮好學,我要向他這種精神學習。

我讀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以我一定親眼看看百草園,書上說魯迅小時候經常到百草園來玩耍,這裏有胖胖的蜜蜂、輕快的雲雀等等,可我來到百草園,沒有看到蜜蜂和雲雀,這裏是小小的一塊菜地,我看到剛種下的青菜發了嫩芽,南瓜藤開着小花,還 有那碧綠的毛豆。書上還 說有美女蛇、赤練蛇,可惜我都沒有看到,就看到落葉像一隻只小黃蝶在飛來飛去。

跟着文章,我又來到三味書屋,那屋子不大,只有我們教室的二分之一大,上方立着一塊扁寫着“三味書屋”四個大字,屋子中間有一張大桌椅是魯迅老師的座位,兩邊有四張椅子是給客人坐的,窗邊有幾張桌椅就是給學生做的,魯迅先生就是在這兒讀了五年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彷彿看到魯迅先生捧着書正在窗前讀書,老師正在搖頭晃腦地讀古文。.。.。.

就這樣短短的一天過去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六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002-11-26 13:44:29)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裏曾經是“我的樂園”。爲什麼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裏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麼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麼地方呢?這就是長着很長的草的地方。爲什麼呢?“因爲相傳這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於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着孩子們,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祕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於是作者又想到雪地裏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着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裏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裏,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着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願意瞭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遊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爲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爲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於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裏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爲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爲表現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對比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襯托關係,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爲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係,但作者卻由此生髮聯想。對於爲什麼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託善良制服邪惡的願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裏存在着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後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麼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爲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練習說明

一按照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面的問題。

本題要求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驟。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後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瞭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後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情。

1.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後兩部分聯繫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由於課文內容複雜,七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達到目的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爲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爲合理。理由可參見“有關資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本練習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後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爲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爲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爲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爲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遊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着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題是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練習。要引導學生在體會這段話準確使用動詞的基礎上,學着用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一個遊戲。可以用題目中提出的那些遊戲,也可以自行選擇遊戲。

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  對課文的分析,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於教學的課時卻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的關係,對教學難點 的處理更要多斟酌。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是教學難點 。難在兩點:一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二是有些難解的詞語。關於內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見。只要是從課文本身出發,聯繫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慮,見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寫景極爲精妙,此中筆法,學生未必都能一一學會。但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的順序等,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四、“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等語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說得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對這類句子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着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爲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關於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裏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裏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唸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佈置。屋子裏,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着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溼。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爲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關於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啓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啓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爲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爲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爲“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曆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爲禮節,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爲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複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麼?衆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爲,本文的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爲,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爲: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着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並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子後拜他,魯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鬆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緻,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爲:“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爲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裏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於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爲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爲,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後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於《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爲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爲,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着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裏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爲了戰鬥。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遊離於《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後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後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後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裏頭的陳設佈置首先就充滿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着一種不同於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麼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並不認爲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並認爲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願說。接着,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着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着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裏怎麼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裏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徵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鬆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至於寫到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爲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後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並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於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並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爲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作爲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七

第一課時

一、引入 童年,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快樂歲月,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成長爲一個大人,當一個成人回顧童年時,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

介紹魯迅生平簡歷。

介紹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 寫於1926年,當時作者45歲。他在《小引》中寫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二、整體把握 1、 揣摩標題含義:

a) “百草園”“三味書屋”點名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

b) 全文敘寫了作者兒時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時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

2、 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a) 前後兩個生活片段各傾注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 兩個生活片段中各寫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說說你們的印象。

c) 圈出你不認識的或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 強調以下要點:

a) 文章哪一部分寫百草園,哪一部分寫三味書屋?(一、(1-8)敘述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二、(9-24)敘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學生討論

b) 結合課後練習一3談談作者的感情。(百里草園裏有哪些好玩的東西?[1]有趣的動植物(2)[2]神奇的傳說(3-6)[3]雪地捕鳥(7-8)你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有什麼印象?你覺得作者筆下的這位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傾向第三條,最後一段話表現了對兒時生活的留戀)

c) 兩個部分之間是如何過渡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感情豐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對百草園的依戀)

d) 模仿“也許……也許……也許……總而言之……”句式造句

學生練習

字詞 攢(cuán)湊在一塊兒。拗(ǎo):這裏是用力彎曲的意思。確鑿(záo):確實。菜畦(qí):菜地。桑椹(shèn)輕捷(jié):輕快。蟋蟀(xī)(shuài)臃腫(yōng)(zhǒng):這裏形容何首烏塊根的粗大。腦髓(suǐ)相宜:適宜。書塾(shú)方正:正派。博學:學問豐富。蟬蛻(chán)(tuì)人跡罕至(hǎn):少有人來。跡,足跡、腳印。罕,稀少。人聲鼎沸(dǐng):形容人聲喧鬧。沸,水開。皂莢樹(jiá)油蛉(líng)斑蝥(máo)珊瑚珠(shān)(hú)斂(liǎn)收攏。秕穀(bǐ)系(jì)打結。竇(dòu)厥(jué)倜儻(tì)(tǎng)叵(pǒ)盔甲(kuī)錫箔(bó)

長吟:長聲鳴叫。機關:這裏是祕密的意思。無從:沒有辦法。消釋:溶解。淵博:(學識)深而且廣。  第二課時一、引入 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給你們什麼印象呢?

學生自由回答

二、百草園的景物描寫 1. 讀第二自然段。

2. 思考下列問題:

a) 作者描寫了百草園中的哪些景物?

b) 作者如何將這些景物聯繫在一起。

c) 這個句式有什麼特點?(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層次井然,條理分明,由整體到局部)

d) 模仿這個句式造句 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討論下列問題

三、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對描述百草園產生了什麼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學生單獨回答

四、雪地捕鳥 這段描寫有什麼特點?(動詞運用準確)模仿這一段寫一段話,也使用一系列動詞。

五、解決疑難的句子 1、 三味書屋:“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語。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麪,讀經典史籍味如吃喝佳餚美酒;而讀諸子百家學說之類的書,則味如醬醋罷了,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

2、 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這東西很遙遠嗎?我想得到仁,這仁就來了。(是宣揚孔子哲學思想“仁”的)

3、 上九潛龍勿用:“上九”即初九,“潛龍勿用”即龍德而隱。意思是說,惡勢力強大時,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隱居起來,暫時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揚消極避世人生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