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精品多篇)

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篇一

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

內蒙古烏海市教研室 高娃

一、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爲專題,編排了精讀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略讀課文《慈母情深》、《學會看病》。這幾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愛、母愛的深沉與寬廣、崇高與無私,令人震撼,讓人感動,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在本課教學中,要緊緊扣住“父母之愛”這一專題來學習,重點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現情境並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一)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言行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重點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這句話的含義。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

(一)學生預習課文,瞭解文章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本課生字。

(二)教師準備課件。(用ppt製作的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字片和與地震相關的圖片與音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一)出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第六單元的學習。這一單元,將讓我們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第17課(師板書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三)檢查生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兒呢?

(五)文中的父與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板書: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語言

(一)這節課,我們就先來看看,文中的父親爲什麼了不起。請大家默讀課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讓你感到了父親的了不起?用波浪線把它們畫出來,在旁邊用一兩個詞簡單地寫下你的感受。

(二)重點引導學生感悟朗讀以下重點句段

1.第3自然段:

(1)從哪裏體會到了父親的了不起?

(2)從哪看出痛苦?爲什麼?痛苦到什麼程度?用一個詞來概括父親此時的心情。

(3)儘管痛苦,但他還是堅定地站了起來,透過“堅定”這個詞,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

(4)朗讀,讀出父親的痛苦與堅定

2.第5—11自然段:

(1)誰阻擋過他?是怎樣阻擋的?

(2)爲什麼父親反覆只說這一句?

(3)分角色讀課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1)從哪裏體會到了父親的了不起?

(2)爲什麼不直接寫他挖了36小時?

(3)爲什麼說沒人再來阻擋他?(引導學生學習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滿臉灰塵……到處都是血跡。”

(1)從哪裏體會到了父親的了不起?

(2)體會外貌描寫的作用。

(3)你覺得這是一位什麼樣的父親?(師板書:堅強執著)

(4)聯繫生活,出示地震災害圖片。

(5)用一句或者幾句話寫下你的感受。

(6)小結全課

(7)這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爲什麼說他的兒子也同樣了不起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三、佈置作業:

(一)寫生字

(二)摘抄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父親的形象已經刻在我的心中,讓我們深深感動。那麼,他的兒子又爲什麼了不起呢?請大家自由讀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兒子的哪些畫面感動了你?

二、自讀自悟,交流體會

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爲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三、展開聯想,即時練筆

(一)討論

大家設想一下,剛纔有個同學談到,當時埋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也可能害怕,他害怕還是不害怕?請大家討論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書上的語言來證明。

(二)想象

師:同學們,讓我們跟隨記錄片,再親自看看1994年美國發生地震的一剎那。就在災難發生的這一刻,忽然樓房晃動起來,身體也跟隨着晃動,教學樓象山一樣向我們壓下來,把我們送進了漆黑的廢墟底下:

師:只聽見四周是────(生闡述想象)

只看見──(生闡述想象)

(三)練筆

1.阿曼達是那樣的了不起!他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啊!在這38小時裏他都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用你的心去寫,用你的想象去寫,把了不起的阿曼達用說手中的筆寫出來。

2.請幾位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朗讀。

四、誦讀經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感情朗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讀父子對話

(三)小結全課,拓展延伸

推薦課外書《感悟父愛》

五、作業

(一)完成練筆

(二)課外閱讀《感悟父愛》

(三)複習生字

作者簡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現任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教研室國小語文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內蒙古自治區國小語文優秀教學能手,全國優秀教師。論文《把握教學重點上好語文園地》獲全國語文教學研究論文一等獎。

《父與子》美國作家馬克。漢林

馬克。漢林:mark victor hansen(馬克·漢林)是一個專業演講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個以上的國家二百萬人作了四千次演講,演講內容包括優秀銷售策略,個人能力與發展等。他一直鼓舞人們創造一個更加強大、更有自己的未來,他給各行各業的人帶來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原文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裏,使30萬人受到傷害。

在混亂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衝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樓的一層左後角處,他疾步走到那裏,開始動手。

在他清理挖掘時,不斷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着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着挖。

救火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起火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制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於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都搖頭嘆息着走開了,都認爲這位父親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爲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你現在怎麼樣?有幾個孩子活着?”

“我們這裏有14個同學,都活着,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房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着。”

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裏有14個孩子,都活着!快來人!”

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來幫忙。

50分鐘後,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闢出來。

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在經過巨大的磨難後,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特級教師:盧雁紅《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實錄 篇二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洛杉磯、混亂、昔日、廢墟、瓦礫”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運用提問題的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親情,學會愛別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蒐集並閱讀同類的頌揚親情的故事。如學生蒐集有困難,教師可提供《背影》《血淚親情泣天地》《無私母愛創造生命奇蹟》《7歲女孩拯救母親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給學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明確專題:

各自默讀本組課文的導語,說說本組專題的內容及學習要求。

2、介紹資料:

可以先各小組推薦代表彙報用課餘時間蒐集到的有關地震及其危害的資料,也可以教師播放地震的相關影像資料,還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並對圖片進行解說;然後談談自己對地震的認識與感受。

3、教師導入:

是啊,地震是多麼地殘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親人,流離失所。1989年,當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襲美國洛杉機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地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

⑴ 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生字和新詞。

⑵ 用“~~~”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⑶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小組內互讀課文,交流學習收穫。

3、全班交流:

⑴ 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重點記住“墟、礫、顫”等字形。

⑵ 初步彙報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思考:

⑴ 用比較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⑵ 讀了課文有什麼感受。

⑶ 劃出不懂的詞語、句子,試着提出不懂的問題。

2、全班討論:

⑴ 用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⑵ 談談讀了課文,自己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複習導入

1、聽寫生字、新詞。

2、複習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品讀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讀讀課文,將自己感動的句子多讀幾遍,想一想爲什麼感動;對不懂的詞語、句子根據自己的提問,試着回答一下。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通過讀感動的句子,說感動的原因,討論不懂的詞語、句子,體會父親救助兒子過程中心理變化。估計學生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⑴ “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衝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

這個句子說明父親關愛孩子,擔心孩子會有危險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衝”字,這個動作體現了這位父親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平安。

⑵ 當看到教學樓已成爲一片廢墟時,“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① 從這裏可以看出父親見到廢墟以爲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極度痛心,體現了他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心愛的兒子不在了,父親那嘶心裂肺的喊叫聲。

② 該怎樣讀呢?指名讀,評議,齊讀。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① 從這兒可以看出父親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兒子會記住他的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當父親堅信兒子在等他時,就疾步走到那裏,可見父親救兒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兒子。父親堅信兒子仍然活着,是因爲他記得兒子說的那句話。

② 那我們該怎樣讀這段話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後練讀,個人讀,評議,齊讀。

⑷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① 課文爲什麼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父親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

② 是什麼使父親沒完沒了地挖呢?是一個信念,──“兒子在等我”。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這是多麼堅定的信念。

③ 與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還能體會到什麼?有些父母看到廢墟後絕望地走了。而這位父親不理他人的勸阻,只有一個信念──兒子在等他。

④ 而且這位父親見人就問你是不是來幫我的?可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堅信兒子仍然活着。

⑤ 引讀:

是呀,這深深的愛,堅定的信念──兒子在等我。而且這位父親見人就問你是不是來幫我的?可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堅信兒子仍然活着。

⑥ 引讀:

是呀,這深深的愛,堅定的信念使這位年輕的父親不停地挖,挖了8小時……。這偉大的力量正是源於那句最真摯樸實的話──“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⑸ 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不說的話:“只要我爸爸活着……,他總會和我們在一起。”

① 從這兒可以看出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他堅信父親會來救他。即使在最危險,最艱險的時刻,兒子的信念都沒有動搖。

② 兒子深深地信任父親也正是由於那句話──生說。

③ 指導讀:這句樸實的話終於讓父子團圓,此時心中有千言萬語,又激動人心的場面往往通過言語來表現,讀一讀父子間的對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麼?驚喜,自信,激動。

⑹ 兒子還是個無私的人,在父親救他的時候,他讓同學們先出去,要父親先救他人,而這又是那樸實但又強有力的話語。──(生說)。

是呀!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一句平實而強有力的話連接着兩顆心,因此,阿曼達被救後,這對──引讀“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投影:圖片、音樂。

三、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速讀課文,誇誇這對父與子。

2、質疑:

⑴ 課文結尾爲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課文中爲什麼反覆出現類似的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交流:

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四、課後拓展,延續“親情”

1、自由組成小組,在課後排演廣播劇,製成錄音帶,然後大家在一起聽一聽,評一評。

2、閱讀同類的頌揚親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篇三

導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讀寫“洛杉磯、混亂”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偉大的父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抓住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教學難點: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話,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導學過程:

一、入題解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指課題,生齊讀)——《地震中的父與子》。盯着課題,結合你對內容的初步瞭解,本課是重在記事呢?還是重在寫人?(人)主要寫的是一對父與子,文章通過一件事,寫兩個人。再讀課題。(可引導學生回顧寫人的文章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我們就重點抓住課文對人物的描寫,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閱讀寫人的文章的方法,知道怎樣通過具體事件來寫人。

二、出示學習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偉大的父愛。

面臨6.6級大地震這樣的災難,人類如同螞蟻般渺小,生命在彈指間灰飛煙滅。可就是在這樣的一場災難中,這對父子創造瞭如此神話般的奇蹟,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

真是一對——(生:了不起的父與子)。(板:了不起。)

父與子的了不起體現在哪裏呢?這是本節課我們重點討論的話題。

三、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出示學習提示: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細細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畫出來,並在旁邊寫上你的體會。

學生讀書寫體會後彙報。

重點指導:挖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有什麼體會?(學生初談體會。)

1、緊扣重點,讀出形。

這裏有兩句話,第一句重在寫父親的——動作;第二句寫的是父親的外貌。(板書:動作、外貌)

說說你從第一句讀懂了什麼?(挖的時間長)

同樣表示挖掘的時間,作者在這裏爲什麼不直接寫他挖了36小時?

練習設計:讀讀這兩句,比較哪一句表達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反覆讀讀第二句,你會怎樣讀來凸現挖掘時間的漫長?[練習——指導(關注快慢輕重的變化)——齊讀]

父親的動作只有一個字——挖。作者卻通過突出時間的漫長,來表現父親挖的艱難。抓住這個“挖”字想開去,你還能讀懂什麼?

提示:他帶工具了嗎?(沒)用什麼挖?(手)挖的是什麼?(瓦礫)柔軟的手挖的是堅硬的瓦礫,對於父親來說,這是一項怎樣的任務?(任務艱鉅)任務艱鉅呀,再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這裏的“挖”還可以換成什麼詞?(掰、抱、揀)從這麼多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麼?(挖掘的辛苦)一個“挖”字飽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含,也突出了父親勞動的艱辛,這就是中國文字傳形、傳神、傳情的魅力所在,再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沒人再來阻擋他”,聯繫前文,哪些人曾阻攔過他?(其他家長、消防隊長、警察)爲什麼阻擋他?(沒希望、危險)怎麼又沒人再來阻攔了呢?(失常了)在這些人看來,已經沒有希望了,又很危險,怎麼能還在那裏挖呢?他失常了,站在父親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嗎?他一心想的是救兒,說的是救兒子,做的也是救兒子,他沒有失常呀,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挖掘任務的艱鉅,勞動的艱辛,時間的漫長,一個人又這樣孤獨無助,以至於父親成了這個樣子(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

師讀(兩遍):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看到了一位什麼樣的父親?你讀——

你看到了一位什麼樣的父親?你讀——

是的,一位歷經艱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父親已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裏。讀——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就這個樣子了,他還在苦苦挖掘。這哪裏是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父親呀,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機器,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讀: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同學們,是什麼力量促使他不顧危險,不畏艱辛,不知疲勞地挖掘呀?(父愛)

多麼偉大的父愛,多麼驚人的力量!就讓父親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們的心裏吧,你讀(配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抽讀——齊讀)

回憶一下,我們剛纔的學習過程,我們是怎樣讀懂這段話的?(抓住寫父親動作和外貌的詞語,比用語,展開合理的想像,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以後我們讀描寫人物類的文章,也要這樣,抓住人物的動作和外貌等,仔細體味,並展開合理的想像。我們寫人,也要學會抓住人物的動作和外貌去描寫。

2、前後聯繫,讀出意。

你還從哪些地方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裏寫到了父親的語言。板:語言。不論……總……)

你對這句的體會是——

我們可以想到,在平時,阿曼達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父親耐心地爲他講解,並對他說——“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

在現在這場大地震中,阿曼達困在了廢墟里,父親想的是一定把他挖出來,並對他說——“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正是因爲有對兒子的這句愛的承諾,所以當別的父母選擇離開時,

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正是因爲有對兒子的這句愛的承諾,所以,當

有些人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生)父親卻問道——“誰願意幫助我?”

當消防隊長說:“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生)父親卻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當警察說:“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生)父親卻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着我!”

正是因爲有對兒子的這句愛的承諾,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個小時而沒有放棄,他要用行動去證明對兒子的愛承諾,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結合板書,小結:所以,正是這一語千金的愛的諾言,支撐着父親走向廢墟,不顧勸阻,不畏艱辛,挖了兩天一夜,38個小時,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這位年輕的父親真了不起!偉大的父愛真了不起!

這裏我們重點抓住了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理解父親的了不起的,閱讀寫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語言、行動、外貌的描寫,來理解人物的品質。這是閱讀寫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大家要在閱讀實踐中多加運用。

四、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默讀13自然段到最後,你又從哪兒看出了兒子了不起?(鼓勵同學、“讓”同學先走。)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爲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你抓住了兒子語言讀出了兒子的自信。)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你也抓住了兒子語言讀出了兒子的勇敢。)

一邊父親在艱難地、堅持不懈地挖着,另一邊,兒子和他的同學們困在瓦礫堆底下,與外界隔絕,可以說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他們面臨的是什麼樣的處境?

當父親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時,兒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牆角,面臨着飢餓與恐慌,他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起什麼?設身處地想像兒子的語言、動作,並推測他當時的心理。

想象,說話: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角落裏,飢餓與恐怖籠罩着孩子們。阿曼達……

結合板書,小結: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時刻記着父親的愛的承諾,鼓勵自己和同伴戰勝困難去等待生的希望;當獲救時,他又讓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嗎?不能,兒子阿曼達是多麼——了不起!

我們抓住兒子的語言並想像他等待時的處境,讀出了兒子的自信和勇敢,讀懂了兒子了不起。

五、總結延伸“愛”。

父親對兒子愛的承諾(板書:    ),支撐自己不畏艱難,不分晝夜挖掘兒子是多麼的堅韌、堅強;兒子因爲父親的愛諾言,在危難中獲得了生存的勇氣和信心。這對父子都因爲記着愛的諾言,他們創造了奇蹟,延續了幸福。這是一對多麼了不起的父與子呀!齊讀課文最後一節:

這對了不起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同學們,偉大的父親譜寫了驚人的神話。

我們深深領略了這(指板書)——地震中的父與子

他們真是一對(指板書)——了不起的父與子!

學到這裏,你想對父親或兒子說點什麼?請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彙報寫話。

推薦文章:

父愛是人間美麗的親情。不是嗎?有詩爲證:

父愛如傘,爲你遮風擋雨;父愛如雨,爲你濯(zhuó)洗心靈;父愛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爾基也曾深情地讚美:“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鉅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地震無情,父親有愛。這種父愛是通過特殊環境和特定事件來體現的。其實,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父愛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課後請同學去讀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國作家艾爾瑪·邦貝克所寫的《父親的愛》。看看這兩篇文章又是通過什麼來表現父愛的,到時我們再交流交流。

開放與解構的閱讀教學案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篇四

【教學目標】

1、感受父子親情,理解偉大的父愛能給人巨大的勇氣,能使人在危急時刻變得更加堅強,能夠無所畏懼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2、依託語言文字,通過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與聯想、感情朗讀、小練筆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展現“父親艱難地在廢墟上挖了38小時”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現“阿曼達在廢墟下堅持信念,鼓勵同學”這一情景的相關段落。

3、理解“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給父子二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這對父子爲何了不起。

【教學難點】

1、理解“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句話給父子二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災難,體驗地震帶給人心靈的巨大沖擊。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教學課件。(素材包括:展現地震場景的視頻,震後廢墟圖片,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技術處理),白玫瑰花背景圖片,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音樂,音樂《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第一,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第二,再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第三,學生藉助看書、上網查詢等學習渠道,瞭解地震災害的相關知識,並通過口語交際形式進行交流。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師:這節課繼續學習第17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大地震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來看看曾發生的幾次大地震。

(課件出示:震後廢墟的圖片並配以音樂。)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國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24.24萬人死亡,83萬人受傷;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大地震,當天僅餘震就發生了14次;而我們課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磯大地震中,當時3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直接經濟損失約200億美元。

二、複習引入

師:在地震中,這對父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請同學們瀏覽並回憶課文,簡單說說。

(學生圍繞以下內容回答:1994年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獨自一人連續挖了38小時,終於從廢墟里救出兒子。)

師:父子終於團聚了,就這個情節,課文是怎麼寫的?誰來讀一讀。

(學生朗讀最後一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都讀一讀這句話,大家瞭解到了什麼?

(學生圍繞此段內容自由發言。)

三、新課學習

師: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你們是從課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咱們再認真地讀一讀課文。請大家默讀課文,用心體驗感受。

重點一:第十二自然段:

1、體會父親獨自挖了很長時間:

師:38小時到底有多長?

2、體會父親很堅定:

師:這可不是普通的兩天一夜呀!在這段時間裏,父親經歷了什麼,你們看到了嗎?快讀一讀書。

(生自由閱讀課文相關內容,應找到: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警察都勸他離開這裏,可這位父親還在堅持營救兒子;學生讀到消防說這裏很危險,隨時會發生大時,教師適時引導。)

師:這時到底有多危險?我們看一看。

(課件出示:展現地震場景的視頻。)

師:你就在這危險中,就是消防,你會怎樣勸他?自己試試。誰來勸?

(當學生讀到警察也來勸阻父親時,教師適時引導。)

師:警察下了命令,怎麼勸?

師:危機四伏,趕快讓他離開吧,大家都來勸勸他。附近的幾個同學可以分角色讀讀這些對話。你們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呀?

(學生體會父親的堅定。)

教師與學生對讀: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勸他離開,他問──

消防勸阻他,他還問──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問──

3、體會父親的信念:

師:都是父母,他剛來到這裏時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現在怎麼就這麼不聽勸呢?

(學生自由讀書找答案:父親想到自己對兒子的承諾。)

師:都讀讀這句話。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學生自由發言。)

師:不論發生什麼,想想會發生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發生什麼了?

(生答:地震。)

師:我總會和你在一起,怎麼理解?

(學生圍繞“父親的信念”自由發言。)

師:一直堅持着,你怎樣讀?父親在絕望痛苦時,想到常對兒子說的這句話,是什麼心情?自己再讀一讀。

師:不論發生什麼──

(生接着讀。)

師:38小時,父親經歷了這麼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着我!8小時過去了,父親一直在──(生:挖)12小時呢──(生:還在挖)24小時……36小時……大家都來讀一讀,你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

4、體會父親的艱辛:

師:你們看到他疲憊成什麼樣子了?大家都讀讀這句話,你們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可以看出父親沒吃沒喝,沒休息,身上還受了傷,教師適時引導。)

師:哪兒讓你們想到父親肯定沒休息過?

師:沒吃沒喝更沒睡,眼睛全都熬紅了,同學們讀一讀。

師:衣服都剮破了、磨爛了,大家自己讀一讀。

師:傷痕累累,怎麼會這樣呀?

師:爲了救兒子,父親什麼也不顧了。請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吧。

重點二:第十六自然段:

師:挖呀,等呀,盼呀,奇蹟出現了,父親聽到了什麼?

(生:爸爸,是你嗎?)

師:兒子是怎麼喊的?

(學生朗讀。)

師:爲什麼這麼讀?

(師生對讀至最後一段。)

師:我看到不少同學很感動。剛纔這段話,哪兒讓你們感動?

(學生感動之處可能有:阿曼達在廢墟下鼓勵同學。)

師:在廢墟下,那會是怎樣的環境?

(學生感受到廢墟下一團漆黑,沒吃的,沒喝的,隨時會坍塌或。)

師:38小時被困在瓦礫堆裏,幾個七歲的孩子會怎麼樣?

(學生自由發言。)

師:如果你就是阿曼達,當你聽到小夥伴絕望的哭聲、撕心裂肺的呼喊聲,拉着他們顫抖的、冰涼的小手時,會想到什麼?會說什麼,做什麼?請大家拿起筆來寫一寫。

(學生練筆。)

師:誰願意把自己寫的或打算寫的內容讀給大家聽?

(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教師適時引導。)

師:父親的話給了你勇氣;你在用這種信念影響身邊的同學;被埋在深深的廢墟中,信念支撐着七歲的阿曼達,鼓勵着同學們,迎來了希望。

重點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師:50分鐘後,一個安全的出口開闢出來了。當父親讓阿曼達出來時,他又聽到了什麼?

(生:阿曼達讓其他孩子先走。)

師:可是孩子,你已經在廢墟下待了將近39個小時,你才七歲呀!

(學生自由發言。)

師:你真是爸爸的好兒子,記住了爸爸的話。

四、小結

師(展示課文插圖):就這樣,第一個孩子出來了,是誰?第二個……第三個……第十三個……直到第十四個。於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這樣感人的場景──

(讀最後一段。)

師:你們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引導。)

師:這是生死離別後的重逢;這是一份創造了生命奇蹟的父愛;有愛,生命就有了希望。

師:請同學們帶着各自的感受放聲讀一讀吧。

五、課外延伸

師:地震過去了,阿曼達父子團聚了,這愛的故事將長久地流傳下去。在很多書中同學們也會讀到這樣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課後閱讀更多的文章,感受親情與友情的可貴。

【設計思路】

課文講述了1994年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生命危險,抱着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思想與心靈碰撞和交匯的過程。爲使學生入情入境,我選取我國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磯大地震的圖片及文字說明導入新課。爲突破重難點,製作了展現地震場面的視頻短片。爲營造課堂氣氛,選取適合情境的音樂。爲凸顯語言文字的感染力,選擇重難點句製成幻燈片,引導學生反覆品味朗讀,走進父子二人的內心世界。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是讀書,讀書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說:“漢字有形象,有顏色,有氣味。走進漢字,就走進了連綿的畫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觀、可聞、可觸。”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不同形式、有層次的朗讀,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

葉老主張,讀書不能拘泥於文字,而應當驅逐着想象來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領會到它。因此在教學時,我依據學生思維導向,引領他們穿梭於語言文字中,想象聯想,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難點。

【點評】

這是一節成功的、不露指導痕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體的、語文味很濃的課。整堂課流淌着父子深情,但沒有脫離文本的說教,而是始終依託文本,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有感有悟。教師使用教材時都是直撲重點,緊扣重點詞句、語段,沒有情節的乾癟敘述,而是通過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動,獲得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感情,從而有所感悟──偉大的父愛能給父子兩人巨大的勇氣,使人在危急時刻變得更加堅強,能夠無所畏懼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當教師以真摯、真情的語言、語調渲染令人撕心裂肺的地震現場,再設計激發學生真情互動的對讀,師生已經如臨其境,而且走進主人公的心靈世界。特別是教師設計的導語層層推進,學生的情感則隨着文字的品讀步步升溫。在父愛的偉大精神感召下,學生的讀與說都是聲情並茂,甚至以形體語言助口頭表達,使學生沉浸其中。結尾的小練筆也是水到渠成,學生不費力氣寫出阿曼達的所思、所想、所做。課外延伸介紹《感恩》一書,這既是感受親情與友情的可貴,又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整節課沒有聽到教師空洞的說教和強調要求怎麼練習讀書、表達等,但聽說讀寫始終貫穿其中。而且正是因爲緊緊憑藉語言文字又緊緊依託聽說讀寫,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纔可能如此有機地加以整合。

【北京市特級教師:張光瓔】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⑵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

學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方法,從字裏行間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思想品質。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從課文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愛的教育。

【教學重點】

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在心靈深處受到深厚父子之情的震撼。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地震的資料。蒐集其他關於父母的愛的故事或實例。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認識8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板書“地震”,認識什麼是地震。讓學生彙報所蒐集的有關地震危害的資料。知道地震對人們的危害是很大的。

2、揭示課題:

1994年,當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襲美國洛杉機時,曾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地故事。讓我們來共同走進《地震中的父與子》。

3、讀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

⑴ 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生字和新詞;讀通句子。

⑵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全班交流:

⑴ 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重點記住“墟、礫、顫”等字形。

⑵ 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課文,自己讀課文,劃出不懂的詞語、句子,自己設計問題,自己做出回答。

2、全班討論。

四、課後作業

練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受災難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17、地震中的父與子

同學們,我們很幸福也很幸運,生活在一個安定祥和的環境裏,但是,在1994年的1月17日,美國洛杉機的人民卻遭遇了一場大地震,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錄像貼身感受一下這一場大災難。

2、觀看動畫,談感受。

二、品讀精華,感悟親情

1、出示句子(齊讀):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2、自由讀文,談感受: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表現父與子了不起的有關語句,細細品讀,寫下感受。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

3、指名彙報:

誰先來談一談(相機出示有關語句)。

⑴ 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⑵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① 作者不厭其煩地把表示時間的詞羅列起來,你體會到什麼?

② 指名讀,評價。

③ 沒人再來阻擋他,哪些人曾阻擋他,怎樣阻擋他?這個時候父親怎樣說?怎樣做?還有誰阻擋他?父親怎麼說?現在爲什麼沒人再來阻擋他?爲什麼說他失常了?但實際上他有沒有失常?爲什麼?

沒人幫他,沒人阻擋他,沒人理解他,如果你是這位父親,你會覺得怎樣?

⑶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向那片廢墟走去。

4、配樂範讀,披文入境:

他不停地挖啊,挖啊,挖啊,一些好心人拉住這位父親,說:……到處是血跡。

同學們,聽了老師的朗讀,你們說,這是怎樣的38個小時呀?

5、那麼,兒子呢?阿曼達被壓在漆黑的瓦礫堆底下長達38小時,沒有水、沒有食物、只有恐懼與危險,他才7歲啊!他有哪些了不起的表現呢?

⑴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在一起”

⑵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在一起”

能讓兒子這麼勇敢,這麼無私,是什麼?引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課文中爲什麼反覆出現類似的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6、那麼究竟在這像噩夢一樣的38個小時裏,阿曼達在廢墟里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請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先在小組裏交流交流,等一下再來彙報彙報。

⑴ 出示小練筆題

⑵ 指名讀: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漆黑的廢墟里,感受一下阿曼達的內心世界。

7、師小結:

親情使人勇敢、無畏,親情使人無私、高尚。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也讓我們感動。一句平實而強有力的話連接着兩顆心,最後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出示句子)

三、教師總結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用他們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這種深厚的父子之情來自父親的愛。這種愛創造了奇蹟,這種愛使人產生力量,這種愛會使人更加勇敢,這種愛還可以──(板書)

四、拓展延伸

1、能把題目改一改嗎?

2、其實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父愛無處不在,能談談嗎?

五、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把課後的小練筆寫好。如果有興趣,老師向你們推薦一本書叫《父與子》裏面有很多生動的故事,可以給大家享受。

六、送上一首詩

七、課後作業

1、小練筆:

請學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有的只是14個七歲的小夥伴,阿曼達和小夥伴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特級教師:盧雁紅《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實錄 篇六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想象父親搶救兒子的畫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的心理有哪些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父愛的偉大的。

3、體會文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爲什麼了不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講生活中的一則實例,讓學生談感受:

曾有這樣一則報道: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兒子正從自家五樓的陽臺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實驗,讓這位母親從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爲什麼呢?

2、揭示課題:

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愛的力量,避免了慘禍的發生,拯救了孩子。當地震災害突然降臨時,父愛又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呢?1994年,當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襲美國洛杉機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七課──《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並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 自由讀課文,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⑵ 明確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⑶ 用圈點批註的方法畫出使你深受感動的句子,在小組內交流。

⑷ 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註明自己不懂的問題。

2、學生自由讀文,交流學習收穫及不懂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堅定”“顫抖”等詞語。

三、學生默讀課文,提出問題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師生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

⑴ 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

⑵ 課文結尾爲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體會。

⑶ 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進行描寫來表達父愛的?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心理變化

1、學生細細品讀課文,找出能體現父親救助兒子心理變化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體現父親心理變化的重點句子,並體會父親當時的心理:

⑴ 衝向廢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體會父親的悲痛和絕望。

⑵ 尋找兒子(第5~10段),抓住父親與其他父母的對比和父親與救火、警察的對話,體會父親的悲傷和堅定。

⑶ 發現兒子(第12~19段),抓住父親與兒子的對話,體會父親的欣喜。

⑷ 父子相見(第22~24段),抓住“顫抖”“了不起”“緊緊擁抱”,體會父親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感悟偉大的父愛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從一次大地震中,一對父子*着互相堅定地信念,父親終於救出了兒子和兒子的14名同學的事情。)

2、課文結尾爲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請自由朗讀課文後,找出相關的語句,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師生交流後,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以下語句:

⑴ “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衝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這個句子說明了什麼?(父親關愛孩子,擔心孩子會有危險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衝”字,這個動作體現了這位父親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平安。)

⑵ 當看到教學樓已成爲一片廢墟時“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從這裏可以看出什麼?(父親見到廢墟以爲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極度痛心,體現了他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那麼,心愛的兒子不在了,父親那嘶心裂肺的喊叫聲,該怎樣讀呢?(絕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讀,評議,齊讀。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從這兒可以看出什麼?(父親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兒子會記住他的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父親堅信兒子仍然活着,是因爲他記得兒子說的那句話。那我們該怎樣讀這段話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後練讀,(個人讀,評議,齊讀)

⑷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課文中爲什麼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父親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是什麼使父親沒完沒了地挖呢?(是一個信念,──“兒子在等我”)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這是多麼堅定的信念,與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還能體會到什麼?(有些父母看到廢墟痛苦後絕望地走了。而這位父親不理他人的勸阻,只有一個信念──兒子在等他)(而且這位父親見人就問你是不是來幫我的?可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堅信兒子仍然活着)

引讀:是呀,這深深的愛,堅定的信念使這位年輕的父親不停地挖,挖了8小時……(生接)這偉大的力量正是源於那句最真摯樸實的話──“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⑸ 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學說的話:“只要我爸爸活着……,他總會和我們在一起。”從這兒可以看出什麼?(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他堅信父親會來救他。即使在最危險,最艱險的時刻,兒子的信念都沒有動搖。)

指導讀:這句樸實的話終於讓父子團圓,此時心中有千言萬語,又激動人心的場面往往通過言語來表現,讀一讀父子間的對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麼?(驚喜,自信,激動)

⑹ 兒子還是個無私的人,在父親救他的時候,他讓同學們先出去,要父親先救他人,而這又是那樸實但又強有力的話語。

4、師小結:

是呀!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一句平實而強有力的話連接着兩顆心,因此,阿曼達被救後,這對──(引讀),生讀──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二、總結全文,發散思維

1、總結: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這篇課文讓我們明白了“愛,會使人堅定和勇敢;愛,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愛,會創造奇蹟”學習後,你有什麼新的感受?

2、學生在班上交流。

3、師小結:

感受多深呀,回家後把你們的感受對父母說一說,或是記在日記中。

三、小練筆

請學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有的只是14個七歲的小夥伴,阿曼達和小夥伴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篇七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冊課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冊課文。課文的大致內容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國小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着,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爲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衆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朋友。課文情節複雜,找準閱讀的突破口,以點帶面就顯得尤爲重要。我在教學時緊抓“了不起的父與子”這條主線,從父親不斷挖掘這個震撼人心的畫面入手,輻射開去,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在研讀中感受親情可貴,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學目標】

1、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父愛的偉大。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爲什麼了不起。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師:你們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

生:(異口同聲)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那些四周圍的人們,那14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麼,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麼,是嗎?展開你們的想象說一說,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二、改變結局,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學設想:改變文章結局,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簡單討論這個結局出現的可能性,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爲什麼?”,引領學生反覆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在“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一)嘗試改變結局。

1、師:是啊,由於這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蹟的結局,但是,牛老師要改變這個結局。

2、[多媒體出示改變的結局]

3、聽了這個結局,你有什麼感受?

4、如果事情是這樣,父親沒有救出孩子,你還認爲他了不起嗎?(生按自己理解,簡單陳述一下理由)

5、我聽明白了,你們認爲這位父親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果中看出的,而是從父親努力救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嗎?

(二)品讀探究“救”的過程。

1、課文哪裏寫了父親拯救兒子的過程,誰願意讀讀?(一生讀)有個自然段集中寫了父親救兒子的過程,找到了嗎?

2、出示段落,指名讀,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

(1)鏡頭讀,在聯想中解讀“了不起”。

1、老師有個提議,如果你讀書的時候,腦中聯想到當時的場面,你再讀這個句子所在的段落,你會覺得非常不同,想試試嗎?

讀句“他滿臉……血跡”,看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挖掘的,默讀句子,你聯想到什麼?誰再讀這句。

想再試試嗎,和小組同學一起讀一讀,想一想,再讀一讀看有什麼體會。

2、看指揮齊讀。

3、38小時,父親一直在——挖,因爲——(讀念頭、信念)

(2)體驗讀,角色中體會“了不起”

隨着老師的敘述,選擇你最想扮演的角色,與老師配合讀。

(3)創意讀,再創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兒子劫後餘生,請在小組裏繼續讀,讀時可加入其他角色。

3、剛纔我們也想象了,也體驗了,即使出現這樣的結局[出示],你認爲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

板:不放棄、盡全力 愛

師:父親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父愛。

三、再改結局,體會細節,深入品讀“了不起”。

【教學預想:再次改變結局,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爲什麼?”,鼓勵表達真實想法,允許適度辯論。辯論之後,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真誠發表觀點,在適當的時機,建議學生找出容易被遺忘的描寫其他父親的段落,從細節中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愛。】

1、我們再假設一種結局。出示:

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都認爲這位父親失去孩子,過於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剛走開不久,只聽得“嘭”一聲巨響,爆炸真的發生了,這位父親真的永遠和他的兒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還的希望。

2、有沒有可能?這位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老師認爲這位父親延誤了救的時間,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嗎?

3、小組討論,說說理由。

4、小結:父親的了不起,還在於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沒有希望也要試試的責任和勇氣。

5、繼續討論:對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賴、責任)

6、總結:了不起的父愛,孩子的責任與信賴,創造了奇蹟。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愛”

1、巨大的災難中,父愛創造了奇蹟。其實父母之愛天下皆然,你們的父母愛你們嗎?學完了本課,此時,你有什麼想對父母說的?

2、平凡生活中感動無處不在。(舉例)

五、實踐作業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但父母給我們的愛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潤着我們的心田,課下讓我們完成兩項實踐活動,感受來自父母對我們的愛!

1、記錄一週父母爲你所做的一切;

2、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記錄裏,你一定感受到了愛,其實愛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這都是親情的流露,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寫成一篇文章送給你的父母。

【教後反思】

我始終認爲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應該是閱讀課的主體內容。按照閱讀的要求、規律去解讀文本,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領會,去歸納、概括,從而讓學生真的有讀,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 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是對的,但我認爲不能絕對化。教師不能完全放棄提問權,關鍵在於怎麼問,問什麼,如果能進行啓發式提問,以問來激問,也許能夠更好體現“主導”作用。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就是問學生讀完此文想對父母說的話,來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我認爲一堂好課的意義除了在課堂學生學到知識外,還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所以我設計了兩個作業,一個是讓學生記錄一週父母爲你所做的一切,把一種情感傳遞,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淨化,同時也把問題帶出了課堂,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如何更好地理解愛,我認爲這也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另一個作業的意圖在於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實錄 篇八

設計理念: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時,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救出兒子和兒子同伴的傳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本篇課文的主要特點。作者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刻畫了一位偉大父親的形象,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父親因爲有愛,堅持了38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終於救出了兒子;兒子因爲有愛,在黑暗的廢墟下,同樣不吃不喝38個小時,終於迎來了父親救助的時刻。愛與信念,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本節課要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讀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目標:

1、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感受堅定的信念與愛的傳遞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語言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堅定的信念與愛的傳遞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教學實錄:

一、回想畫面,直奔主題,呈現主旨。

1、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上節課的內容。(cai)1994,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一時間山崩地裂,天旋地轉。不到四分鐘,2500多座建築物倒塌,25000人無家可歸,人們都沉浸在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中。而其中,卻有一對父子創造了一段奇蹟。

2、師: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對父子,和他們做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那些能夠震撼你心靈的場景作上記號。還可以試着用一個詞寫下你的感受。(生自讀勾畫寫批註)

3、小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親,感受“愛”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讀句子,談感受。

師:這段話將父親拯救兒子的艱難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值得我們好好品味。拿起書,一起把這段話讀一遍。

(全班齊讀一遍。)

2、師:請你們試着把這段話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聯繫起來,邊讀邊聯想,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父親?(生自讀自悟)

3、品味救的艱難,感悟父愛的偉大。

①研讀“長時間的辛勞和傷痛”。

a、生1:我覺得這是位了不起的父親。因爲這位父親居然能在36小時,這麼長時間裏不吃不喝的挖掘廢墟,肯定是很疲憊,又累又餓。但他還能夠堅持下去,實在了不起。

生2:在漫長的36個小時裏,一般人會睡覺吃飯休息,而父親一直都在挖。

師: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長時間的疲勞。在這段話中,還從哪裏感受到父親的疲憊不堪?

生:“雙眼佈滿血絲”可以看出來,顯然是很長時間沒有休息,睡覺了。

師: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個小時,不,準確說是38小時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紅了。你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生感情朗讀。

b、師:這位父親僅僅是勞累至極嗎?

生1:我覺得這位父親還遇到很多危險,受了很多傷。

生2:父親流血了,到處都是,身上、手上、腳上。衣服破了。

師:你感受到他處在危險之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夠證明父親處在危險之中?趕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據,找到一句讀一句。

生:消防隊長……,警察……

師:請大家看課題,這個“中”說明什麼?

生:地震隨時可能降臨,危險仍然存在。父親會有生命危險。

師: (師範讀)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讓我們再去看看那位父親,在這漫長的36小時裏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麼會變成這樣?

生1:他挖瓦礫時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頭砸傷,許許多多的碎石劃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膚。

生2:突然有餘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裏,身上碰傷了,衣服拉破了。

師:漫長的38個小時裏,他的體力已經支撐到了極限。誰再來讀讀這段文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父親危險的處境和巨大的傷痛。

生感情朗讀。

②研讀“長時間的精神痛苦”。

a、師:隨着時間的流逝,父親在一邊奮力挖掘時,他內心會想些什麼啊?

生:我的兒子還活着嗎?受了傷嗎?

師:能聯繫上下文說說這樣想有可能性嗎?

生:書上寫到教學樓成爲廢墟,還有人勸他,說沒希望了。

師:是啊,可能這樣努力挖下去,挖出來的不是活生生的兒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時間越長,這種可能性越大。他還會想什麼?

生:你們是不是來幫助我的?你們的勸阻動搖不了我,我絕不停下來,我的兒子在等着我。

生:人們根本不理解他,也沒來幫他。要是我會覺得很無助。

師:是啊,人們認爲他失常了,在人們眼裏,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別人的不理解,無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壓力呀。

b、師: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位承受着肉體和精神雙重壓力的父親,在漫長的38個小時裏,這位倔強父親忍受着孤獨與苦悶,咬緊牙關孤軍奮戰。他的舉動堪稱壯舉啊!誰再來讀讀這段文字?你會讀得更投入。(指名讀)

師:這句話爲什麼不直接寫他總地挖了36小時,而是不厭其詳的把這些表示時間的數字一個個羅列起來呢?

生:更加突出挖的時間之長、之艱難。表現出父親救子艱難的過程。

師:是啊,36小時也就是兩個白天一個黑夜,也就是五十多節語文課,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難熬啊!當我們體會到這點,你又會怎樣來讀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摯,讀得十分投入。)

4、在這漫長的時間裏,這位年輕的父親,承受着肉體的傷痛和精神的重擔,但他決不放棄。是什麼力量支持着他這樣做?

生1:父愛的力量

生2:他對兒子說過,不論發生什麼,都要和兒子在一起。

師:這句話你們能理解嗎?

生1:當兒子傷心時,父親會陪伴他。

生2:當兒子獲獎了,父親會和他一起分享快樂。

5、師生引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6、這句承諾,這種信念讓父親成爲了一座大山,偉岸堅強!讓我們再一次深情朗讀這段話,記住這位了不起的父親。

7、讀到這裏,想起連環漫畫《父與子》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分享。

三、悉心關注兒子,感受“讓”的了不起。

1、感受兒子在廢墟中“愛的傳遞”的畫面。

生: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先人後己。把安全先給了別人,危險留給了自己。

師:當災難侵襲時,小小年紀能有如此表現,真了不起!你覺得這一“讓”,“讓”出了什麼?

生:讓出了勇敢、勇氣。因爲在地震時,很多人都會很自然的恐懼、害怕。

但他很勇敢,對生存充滿希望。

師:文中還有一段文字也寫到他的勇敢,你能讀讀嗎?

生讀阿曼達在廢墟中頑強等待的勇敢畫面。

師:漫長的30多個小時裏,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把你想到的說出來。

生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會來救我們。

生2:他會對同學說,其實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會不會有危險?我們不要哭,我爸爸會來救我們的,我們會活着出去的。

師:誰來讀這段話?生讀。師:真是個臨危不懼的孩子。

師:這一“讓”,還“讓”出了什麼?

生1:讓出了先人後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師:愛的最高境界是懂得愛別人。

生2:讓出了生命。

師:把生存的優先權讓給了別人。阿曼達簡單的一“讓”,在我眼中也是一種壯舉。

生3:讓出了他對父親的信任。

師: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師:兒子對父親的長期信任已經成爲支撐他面對災難、堅持活下去的堅定信念。這一“讓”,讓的真不簡單!!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段對話,把這對父子創造奇蹟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現給大家。

2、師生回扣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3、讓我們一起深情朗讀最後一段,享受這幸福的時刻。

四、拓展延伸,爲豐滿“愛”而吟誦。

1、此時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筆就把心裏想得寫下來。可以是一句話、甚至一個符號。

2、教師與學生交流感受。

3、最後,送給大家一份禮物,兩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撐起》《奇蹟的名字叫父親》,你們自己也可以蒐集類似的感人故事,當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動也無處不在。相信你們用心感受之後,會再掬起一滴感動。

板書: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愛信念

子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課後隨感: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選擇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教學策略,全息解讀文本,擇取文章精華,刪繁就簡,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試圖藉助精心的設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迴應,牽引學生靈動於字裏行間。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牽一髮而動全身”。

文藝理論提到“形象大於思想”,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往往對形象的感受重於對觀點的領悟。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高年級的文章這麼長,時間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長文短教呢?我細細分析,全息閱讀,巧妙整合,決定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片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但父親依然堅持的場景,從中還能體味到父親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讓”得感人肺腑。這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這一“讓”精巧地將父子重逢,相互對話的情景統領起來,甚至與文章中心無痕融合。

在整個教學中,我以尋找最震撼你心靈的場景爲主線,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兩個文眼折射全文的語段,努力做到“一線串珠”,“瞻前顧後”,在承上啓下處反覆回扣讀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種立體多維式的建構,於大氣中隱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張顯着個性,體現了閱讀的整體性,提升了閱讀的品質。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情到深處無怨尤”。

婁湘生老師曾說:“觀察和體味應該帶着情啊!要用情去驅動你的雙眼!”在這節課中,語文教學要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覺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爲重要。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於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上課伊始,我播放有關大地震的視頻資料,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動態化,刺激學生的感官,撥動他們的心絃,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和課文融爲一體。

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爲“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並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爲深刻的感悟。

師:當他看到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人們都來阻擋他,讓他放棄時,迴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時,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不難想象,這樣幾個來回的讀,層層叩問,情感步步推進,合理地發揮了語言的魅力,激情、詩一般的語言渲染着課堂氛圍。

我在教學過程中,還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讓學生在語文過程中受到精神的滋養。我始終強調朗讀訓練,披文入情,以讀促思,讀中感悟。通過反詰、引導聯想、多種形式的讀等一系列方式,讓學生感情朗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在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地把握中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比如“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應讀得堅定不移。“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他們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盪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紮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

三、綜合訓練,人文積澱,“自在嬌鶯恰恰啼”。

面對不同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用綜合性的語文練習促進學生的閱讀,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澱,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這節課中,我引入“聽話想象”:在教師的範讀中,請學生閉眼想象,在漫長的36小時裏究竟會發生怎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父親怎麼會變得傷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寫話”:漫長的30多個小時裏,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吟誦練筆”:用一句話、甚至一個符號表達你心裏最深刻的感受。這些環節的設計(包括拓展漫畫集《父與子》的小詩和我自己的拙詩),都是想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訓練點、不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並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薰陶。語文學習不能遊離於語言文字的品析運用之外,要書聲琅琅,也要靜思默讀,還要妙筆生花。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緊摳重點詞、關鍵句,反覆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用心寫。讓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紮根到學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這以訓練促人文,以人文促積澱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達到“文能逮意,情能勝物”的語言表達的佳境。

我們呼喚生命課堂,那應是學生真情驛動的課堂、暢所欲言的課堂、深思飛揚的課堂。在這節課中,我與學生隨着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學會了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我們陶醉於父子深深的情誼中,我們震撼於信念創造的愛的奇蹟中。我們,成長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麗的生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