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春節的習俗風俗多篇

中國春節的習俗風俗多篇

舞獅 篇一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爲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

人們爲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爲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春節傳統民俗有哪些 篇二

滿族的大多數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出席。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陳列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上首,晚輩們圍繞長輩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供應豐富,預示着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可葷素齊上。通常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宴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踩上去嘎嘎作響,稱爲“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着四壁的年畫和春條,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爲供品,在高處點上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爲表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此爲“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等,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要給未成年的小孩發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雖然很多滿族家庭過春節的內容與漢族大體相同,但在滿族聚居地,尤其是重傳統的滿族家庭裏還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相比我們漢族,則大年七年級,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爲“過年”。

春節的習俗 篇三

盼望着,盼望着,春節終於在我們的期待中,風風火火地趕來了。說起春節,放鞭炮、掛燈籠、貼對聯、團圓飯等這些習俗當然一個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們談起春節最先想到的習俗,每年除夕夜,我都會扒在窗臺上看煙花。窗外五彩繽紛的煙花,如鋼水四濺,似麥浪滾滾,時而金雨陣陣,時而銀花朵朵,有的恰似鴻雁飛舞,有點宛如孔雀開屏。每當這時,我的眼睛就會應接不暇,這邊的禮花還沒放完,那邊的沖天炮已竄出炮筒;這邊的一樹梨花還沒噴完,那邊長鞭的引線已經點燃……

春節的習俗還多着呢,看!那邊門廊上紅彤彤的是什麼?這是春節的又一大習俗——掛燈籠。過年時家家都會掛上紅燈籠,大大的福字喜慶團圓,在漆黑的夜裏,增添星星般的美麗。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戶貼對聯的日子,這對聯的講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數相等,斷句一致,詞性相對,位置相同等要求。“風搖竹影有聲話,雨打梅花無字詩”,“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對聯在平仄之間體現藝術的魅力。

源遠流長的春節習俗,需要我們去傳遞;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

春節習俗有什麼 篇四

在我們荊州民諺說:“叫花子也有三天年”。除夕到年七年級,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迎春納福大年拜賀。如“開門禮俗”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

“玩春景”的活動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採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還有魚蝦燈、蓮花燈等,可能荊州自古是魚米之鄉的緣故。

農曆臘月廿四,小年,又稱爲“小過年”、“小除夕”,荊州民諺說:“臘月廿四,家家小團圓”。這一天,“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最講究過年年俗的要數農村,以大年三十、正月七年級、正月八年級爲最。

年前,要把屋裏屋外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張蜘蛛網也不留,這叫“打彈塵”,“打彈塵”後接着就貼春聯及門神;男女老少除夕夜前要洗個熱水澡,洗掉一年的濁氣,七年級換上新衣新鞋,要理髮也要年前趁早,因爲一些地方習俗是正月裏整整一個月都不能剪頭髮。

大年三十年飯之後到大年九年級,垃圾都不能掃出去,一般是把垃圾掃成一堆,堆在堂屋正門靠右邊的角落,這叫“聚財氣”,垃圾越多越好。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一般是等一家人聚齊了在中午或下午吃,桌上少不了魚(年年有餘),花糕(節節高)等。以前還要湊齊“四盤四碗”(四季順)。年夜飯菜上起之前,先要祭祖,盛了飯菜,斟了酒杯,象徵性地讓先人來享用。將最好吃的菜放在竈頭處,燒香、燒紙給已過世的長輩,也叫祭竈神,然後再放鞭炮,吃團年飯。祭祖的酒澆在堂屋,飯菜讓孩子們吃下,據說可以得到先人在天之靈的保佑。

年夜飯之後,就開始守歲,守歲,要扯起屋內所有的燈,不能熄滅,這時更不能節約,要的就是通亮通亮。

大年三十晚轉鍾後要放鞭炮,一般都是搶第一響,於是千里同響,或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這叫“開財門”,“震財神”,鞭炮聲越大越好。一次點燃,且中途不斷最好。否則就會覺得來年不吉利。鞭炮放完後就要關大門,這叫“緊財門”,緊了財門之後誰來了都不能開門,以免“財氣”跑了。

拜“跑年

從大年三十開始,全家族所有親戚成員就要聚集在一起過年,直到所有的家庭輪遍爲止。“大隊伍”擠得滿滿的,小孩嘻笑聲、打牌叫喊聲、廚房炒菜聲、電視音響聲,熱鬧不已。第二天,“大隊伍”就全部轉移到其他親戚家,繼續鬧年。其他親朋故交,春節期間一直到元宵節,就是您請我,我請你,吃“春飯”的時節。

大年七年級 開門茶

北方有“七年級餃子、八年級面、九年級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之說。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吃雞蛋,叫“石滾蛋”,吃了“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個煮得很嫩、透過蛋白能看到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鍍銀”,“得金得銀”。天門一帶,要吃幾個“湯圓”,意即新的一年都能得“寶”

石滾蛋”不能白吃,晚輩端給長輩的可是要“茶錢”的,懂行的就把茶錢壓在杯盞底下。丈母孃給新女婿的“年茶”,是可以白吃的,而且你不吃或不吃完,丈母孃還不高興。

小孩子給長輩跪地拜年,說吉利話,現在說的最“遛巴”的是“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向長輩討口彩。

也有地方七年級興喝白開水就點心過早,這裏的年俗是七年級早上不開竈。

還有的地方大年七年級早餐必須是湯圓。不能吃麪條,如果吃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做事情會不順利。

八年級的早餐必須是麪條,不能吃別的主食。如果被長輩發現沒有吃麪條,那就是犯上。

七年級不能出遠門,只可相互串門送恭賀,叫做“拜跑年”。八年級,纔可送媳婦回孃家。

有些地方也把北方“規矩”帶到南方,主婦要在大年三十夜裏包一種餃子,給家人七年級早晨吃。餃子裏放了硬幣、糖、板栗、紅棗、花生等東西,吃到硬幣的新年裏有財運,吃到糖的甜甜蜜蜜,吃到板栗的有力氣幹活,吃到棗寓意要起早勞動,花生在山東叫“長果”,因此吃到花生的寓意長壽。

大年初五 炸跳蚤

大年初五,每家每戶放鞭炮,家裏做了樓房的,要提着鞭炮,從樓上噼啪噼啪一直放到樓下。放鞭炮的同時,還要在院子裏堆起一堆青柏樹枝,用燃放的鞭炮將其點燃,能發出陣陣清脆的響聲。可把家裏所有的跳蚤都燒光,傳說這樣的年俗在荊州已延續了數千年。老人們說,以前的衛生狀況差,跳蚤多,其實現在哪裏還有跳蚤啊,可這是一種民俗,一代代傳下來了,不能丟。

春節習俗 篇五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俗。

我的老家就有一個習俗:幹什麼事不能說“完了”,而要有“好了、滿了、圓了”。比如包完餃子不能說“包完了”,得說“包好了”或“包滿了”;吃完飯得說“吃好了”或“吃飽了”。我在想,那要是違背了這一條習俗會怎麼樣呢?

大年三十,爲了避嫌爺奶的忌諱,爸媽特意交待我不要亂說不吉利的話。吃餃子時,我想:“假如吃完餃子說‘吃完了’會怎麼樣?會被訓斥幾句?會不讓拿壓歲錢?還是會怎樣?”一個個問號從我腦子裏“蹦”出來,環繞着。“對了,就這樣!”一個鬼點子從我腦海裏跳出。我吃過飯,故意說了聲:“吃完了。”旁邊依就是吃飯聲。突然,爸爸意味深長地擡起頭,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然後又意味深長地在我背上不輕不重地打了一巴掌,我悻悻地走開了。

這就是我說話給我的教訓。

“完”在字典裏的意思是“盡,沒有了”,誰想在新的一年剛開始的時候就過完了呢?所以這一習俗也是人們想在新的一年裏祈求幸福美好的意思。

春節習俗 篇六

我國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的衆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着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爲‘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託着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嚮往打算新年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着貼,意示着“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着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說的食俗,大年七年級吃紅豆,寓示着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着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說不勝說,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喜歡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