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水稻稻瘟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

水稻稻瘟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方法(通用多篇)

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篇一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高產的一種主要病害。

發展快、危害重、損失大,在水稻的整個生長髮育斯都會發生。

根據受害害時期和水稻的部位不同可分爲苗瘟、葉瘟、穗頸瘟、枝梗瘟、粒瘟等。

稻瘟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常發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該病對水稻生產威脅極大,流行年份,會造成水稻產量下降,品質低下,嚴重地塊甚至絕產,顆粒無收。

近年來我市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稻瘟病發病效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爲了科學有效的防控稻瘟病的危害,應遵照“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應用農業和化學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病情的蔓延。

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一、主要類性和症狀

1、葉瘟:在秧苗及成株的葉片上均可發生,根據病斑分有兩種,即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點型、白點型。

急性型病斑的特徵是病斑不規則,由針頭大小至綠豆大小,可看暗綠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片正反面同時均有灰色黴層。

急性型病斑斑的出現是稻瘟病流行的預兆。

慢性型病斑是葉瘟常見的典型性病斑,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可由急性型轉化爲慢性型。

在葉片的邊緣產生褐色或暗綠色水漬狀小點,邊緣的黃色就是中毒部位,由暗綠色小斑逐漸擴大成梭型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邊緣褐色,葉背面有灰色黴層。

並向兩頭延伸擴散,這是稻瘟病的一個重要特徵。

褐點型病發生的部位在葉脈間,病斑可見褐色小點。

氣候乾燥時多在抗病力強的中下部葉片上出現。

白點型病斑較少見,多在嫩葉上出現近圓形的白點。

氣候適宜發病時可轉化爲急性開病斑。

2、節瘟: 多在水稻抽穗後發生,最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後逐漸繞節擴展,病部變黑,容易折斷,最終使整個稻節變黑腐爛,乾燥時稻株病部易折斷。

3、稻頸瘟: 多發生在穗頸和穗軸或小枝梗上,對產量影響最大。

最初在稻頸上產生淡褐色小點,擴展後使稻穗頸成段變成褐綠色水漬狀。

慢慢病部向下或上擴展可長達2-3釐米,顏色加深。

最後變黑枯死或折斷,造成癟谷甚至白穗。

二、農業措施

控制氮肥用量,在水稻的中後期田間管理中要特別注意水肥管理。

實行“淺-溼-幹”間歇灌溉技術,加強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

田間要保持淺水層,儘可能降低田間溼度。

割淨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以增加通風透光性能。

處理銷燬病稻草,減少田間菌源。

做到早追肥,科學施用氮肥,不要過多、過遲,科學施用氮、磷、鉀肥,加強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從移栽到有效分櫱終止期,一般在移栽後35~40天是長葉、長根、出分櫱的時期,控制好肥、水的管理,主攻方向是促進早發(晚發有利於發病),爭取多穗,併爲穗大打下基礎,因此,基肥要充足,追肥要迅速,注意氮、磷、鉀的配比,插秧後灌護苗水(淺灌)促進早分櫱,分櫱盛期前適當控水,小水長流,促使稻株長根。

抽穗期灌1~2寸水,滿足花期需要,灌漿期溼潤灌溉,有利於後期活杆成熟,減輕發病。

有效分櫱終止期至拔節期,苗情差的可適當補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銨),促使稻株生長平衡。

抽穗、揚花、灌漿、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養根促葉,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達到活杆成熟,病輕高產。

灌水以淺溼交替爲主,杜絕靠天降水的錯誤做法。

儘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適當進行根外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根據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過量、過遲施用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

水分管理要溼、幹間歇進行,以少灌勤灌、乾乾溼溼爲主。

分櫱後期適時擱田,促進稻株健壯生長,增強稻株抗病能力。

三、化學防治

根據當地稻瘟病的發生情況和調查,遵循“重在預防,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的原則,選擇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

把稻瘟病控制住。

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選用熟期適宜的抗病品種。

同時注意抗病品種的交替使用,以推遲品種抗病性的喪失,延長水稻品種的使用壽命。

2、藥劑防治:以種子處理爲主,藥劑用10%的浸種靈乳油浸種,注意一定要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

一般在栽移時,可用的藥劑有25%的阿米西達懸浮劑、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劑、40%的富士一號乳油、75%的三環唑可溼性粉劑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選用有針對性的藥劑可有效的抑制病害的發生。

在防治稻瘟病應在破口始期和齊穗期各用藥一次,以40%的富士一號乳油、75%的三環唑可溼性粉劑爲最佳。

對生長嫩綠、肥多貪青的田塊,在灌漿時再用藥一次,有較好的防治病害的效果。

對於綠色食品水稻稻瘟病藥劑使用時,可使用25%百克乳油,該藥劑屬低毒殺菌劑,對稻瘟病有極強的治療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時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藥,一般應選擇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後,兌水量必須充足,以確保藥液能在葉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時間

使藥劑充分的發揮藥效。

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篇二

摘要: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嚴重影響水稻的生產,如不進行有效地防治,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本文主要對水稻病的發生特點、病狀及防治加以闡明。

關鍵詞:症狀;病原;防治方法

1 症狀

根據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爲苗稻瘟、葉稻瘟、葉節瘟、節稻瘟、穗頸瘟和穀粒瘟等。

(1)苗稻瘟發生在三葉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變成灰黑色,上部變成淡紅褐色而枯死,潮溼時在病部可見到灰綠色黴層。

(2)葉稻瘟三葉期後的秧苗和成株期的葉片均可發生,開始時,葉片上出現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然後擴大,隨水稻抗病性及氣候條件不同而形成幾種類型的病斑,常見爲慢性型和急性型。

(3)節稻瘟多發生於穗頸以下1、2節上,初期爲針頭大小的褐色小點,以後呈環繞節部擴展,使整個節部變黑腐爛。

乾燥時,病節幹縮凹陷,莖節易折斷,潮溼時病部可見到灰綠色黴層。

(4)穗頸瘟發生於穗頸、穗軸和枝梗上,病部初見褐色,最後呈黑褐色,發病早的常造成白穗,與螟害極相似。

病害嚴重時,易從感病穗節處折斷倒吊,故叫吊頸瘟。

發病輕的成秕穀,千粒重降低,影響產量。

(5)穀粒瘟發生於穀粒或護穎上,病斑一般爲褐色或黑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中央爲灰白色,嚴重時穀粒不飽滿,米粒變黑。

護穎最易感病,其發病情況基本代替穀粒發病情況。

2 病原

稻瘟病菌屬半知菌亞門。

分生孢子梗數根叢生,多自氣孔伸出,長有5~6個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鈍圓,頂端狹窄,無色透明,多數有2個分隔。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溫度範圍爲10℃~35℃,最適溫度爲25℃~28℃,相對溼度在96%以上,並有水滴存在時孢子萌發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屬一種“溫暖潮溼型”病菌。

病菌對低溫和乾熱有較強的抵抗力。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條件。

直射陽光可抑制孢子萌發和芽管的伸長。

稻瘟菌在自然條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證實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鋪地黍的葉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種。

循環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節和穗頸)和種子上越冬。

在乾燥情況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組織裏的菌絲體可存活1年以上。

3 發病條件

3.1 品種和生育期

水稻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種大都是垂直抗性,這類品種抗病性容易發生變異,同一品種的抗病性還常有地區性和年度間的差異。

這是因爲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種。

另外,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因組織老嫩所表現的抗病性也不一樣,一般幼嫩組織易感病,故一般苗期(四葉期)、分櫱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而圓稈期和齊穗後期一般較抗病。

就葉片而言,抗病性隨出葉日數增加而增強,出葉當天最感病。

品種對葉稻瘟和穗頸瘟的抗性一般呈正相關。

3.2 氣象因素

稻瘟病流行的適宜溫度爲20℃~30℃,特別是24℃~28℃。

田間溼度在90%以上,稻株體表每天保持一層水膜達6~10小時的情況下,最宜發病。

光照少,稻株組織柔嫩,抗病性降低。

連續晴天,大氣溼度低於85%,溫度超過32℃或低於15℃,病害則會受抑制。

因此,一般在溫暖、高溼、陰雨天多,日照不足的山區、丘陵易於發病。

3.3 栽培管理

凡是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常引起稻株徒長,表皮細胞硅化程度低,葉片柔嫩披垂,兼之體內氮素營養豐富,易被病菌侵染。

長期深灌或山泉冷灌,土壤缺O2,土溫低,根系發育不良,這樣削弱了植株抗病性,易發生稻瘟病。

長期水分不足或乾旱,對水稻生長不利,也容易發病。

3.4 病菌越冬基數

病稻草多,種子帶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廣,來年病害可能重。

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較輕。

4 防治方法

4.1 農業防治

消滅越冬菌源爲前提,選用豐產抗病良種爲中心,農業栽培技術爲基礎,藥劑防治爲輔助,是防治稻瘟病的'策略。

(1)突出重點,開展區域防治。

由於稻瘟病發生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因此,準確劃分不同的稻瘟病發生區,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選用高產抗病良種。

要注意不同質源品種的合理搭配和佈局,儘量避免品種的長期單一種植,在適宜稻區,推廣雜糯間栽、生物多樣性等新技術控防稻瘟病。

(3)消滅越冬菌源:處理病稻草病區收稻時將病草分開堆放,儘早於播稻前用光,未用完的搬入室內或加覆蓋。

不能用病草蓋房或覆蓋催芽和捆秧把。

利用病草堆肥或墊圈要充分腐熟後才能使用;種子消毒稻種先用清水預浸24小時濾水稍晾乾,再用300倍強氯精(TCCA)藥液浸種12小時,或用40%富士一號乳油1000~1500倍液浸種24小時,再用清水洗淨催芽。

(4)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在水源方便的地方應以深水返青,淺水分櫱,曬田拔節和後期淺水爲原則,以控制稻瘟病。

4.2 藥劑防治

(1)秧田防治:病區提倡秧田普遍打藥,避免病苗栽入本田,還可在栽秧前進行藥液浸苗。

方法是:用20%三環唑可溼性粉劑750;或40%富士一號乳油750倍液,或30%稻瘟靈乳油500倍液,浸秧苗3~5分鐘,再堆放半小時後移栽。

(2)挑治本田葉瘟:水稻移栽返青後,加強田間檢查,當葉瘟病株率爲3%,或病葉率爲1~2%,或出現發病中心或有急性型病斑的稻田,應立即施藥防治。

(3)預防穗頸稻瘟:預防的對象田以常發病區、重病區、感病品種以及葉瘟發生重的田塊,孕穗破口期始見劍葉葉枕瘟等田塊爲重點。

一般輕病田打藥1~2次,重病田2~3次。

打藥適期: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末到破口初期;第二次在齊穗期;第三次在第二次打藥後第7天。

任選一種,按每畝用藥量加水60~75kg常量噴霧,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噴霧。

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篇三

摘 要:由於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與很多因素有關,因此,必須採取以抗病品種爲中心、強栽培防病爲基礎、適期噴藥防治爲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稻瘟病;症狀;因素;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產區都有發生,尤以山區、丘陵地區發生重,只要條件適宜,容易流行成災。

農民也稱它爲“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等。

流行年份一般減產10%~20%,重的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

1 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種真菌,屬半知菌亞門的稻梨孢,屬子囊菌亞門的大角間座殼菌,自然條件下尚未發現其有性態。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叢生,從寄主表皮或氣孔伸出,大小80~160μm×4~6μm,具2~8個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頂端曲狀,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五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個隔膜,大小14~40μm×6~14μm,基部有腳胞,萌發時兩端細胞立生芽管,芽管頂端產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緊貼附於寄主,產生侵入絲侵入寄主組織內。

該菌可分作7羣,128個生理小種。

2 發病類型及症狀

根據發病的時間和受侵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粒瘟。

2.1葉瘟 在葉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產生病斑,稱爲葉瘟。

病斑的形狀、色澤和大小,常與氣候條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種的感病程度不同。

葉瘟病斑可分爲急性型、慢性型、褐點型、白點型4種。

2.2節瘟 節瘟多在穗頸下第二節上發生,初生暗褐色小點,以後呈一併狀擴展到整個節部變黑褐色,病節凹陷,易發生倒折,影響水分和氧料的運輸,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漿結實,籽粒不飽滿,千粒重偏低。

早期發生節瘟,會導致白穗現象,病節部常產生灰綠色黴層。

發病時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

2.3穗頸瘟和枝梗瘟 穗頸瘟和枝梗瘟發生在穗頸、穗軸和枝梗上。

韌爲水漬狀暗褐色斑點,後漸爲環狀向上下擴展,最後變成黑褐色。

早期侵害的稻穗常造成白穗,晚期手還是籽粒不飽滿造成秕穀,影響產量,如遇陰雨及陰溼天氣,危害更加嚴重。

多發病於7月下旬到8月末。

3 發病因素

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不僅同水稻品種有關,還受氣象條件和栽培管理技術等外界環境影響。

3.1氣象條件 影響稻瘟病流行的氣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溫度和溼度,其次是光和風。

溫度主要影響稻瘟病菌的生長髮育,溼度則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兩者相互關係。

一般適溫(20℃~30℃)範圍內除雨或持續高溫(田間溼度在90%以上)的情況下,出現時晴時或早晚霧濃露重,最利於病菌的繁殖,往往引起穗莖瘟的大面積發生。

3.2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術與稻瘟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其中以施肥和灌溉最爲關鍵。

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稻株自徒長,葉色濃黑,貪青晚熟,削弱了水稻的抗性,常誘致病害嚴重發生。

3.3品種的抗性 水稻品種的抗病力強弱,對發病程度關係很大,不同水稻品種的抗性相當懸殊。

4 綜合防治技術

稻瘟病的防治應以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病品種爲基礎,切實抓好以肥水管理爲主的栽培措施,儘可能消滅越冬菌源,科學合理地藥物防治。

4.1選用適當熟期的抗病良種 選擇水稻品種時應注意,同一抗病品種不能連續種植,要有計劃地引進、更換水稻品種。

4.2種子消毒處理用56℃溫湯浸種5 min 用10%401抗菌劑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劑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 d。

也可用1%石灰水浸種,10℃~15℃浸6 d,20℃~25℃浸1~2 d,石灰水層高出稻種15釐米,靜置,撈出後清水沖洗3~4次。

用2%福爾浸種20-30 min,然後用薄膜覆蓋悶種3 h。

4.3秧苗帶藥移栽發病秧田、旱育秧、兩段育秧在移栽前3~5 d,每667 m2用20%三環唑600倍液60 kg噴施後帶藥移栽;一般秧田採用三環唑浸秧苗,即將拔起的秧苗倒置於20%三環唑可溼性粉劑750倍藥液中浸1~2 min後撈起,堆悶20 min後移栽。

4.4加強栽培管理 在本田整地時消滅越冬菌源,處理病谷、病草、消滅傳染源。

科學管理肥水,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使水稻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獲得高產穩產。

施肥原則是: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後期看苗看天氣看天巧施肥,增施磷鉀肥,勤噴葉面肥。

管水辦法是:前期實行科學輪灌,以水調肥,淺水勤灌,以水增溫。

分櫱結束結合烤田做到促控結合。

孕穗期採取深水護胎,足水抽穗。

後期千千溼溼,養根保葉。

4.5藥物防治 針對感病品種和易感生育階段,結合田間病情和天氣變化情況,適時施藥防治。

早抓葉瘟,狠治穗瘟。

本田防治葉瘟,在天氣有利於病害發生的情況下,首次施藥不宜過遲。

稻株上部3片葉片病率爲3%左右時及時施藥。

4.5.1葉瘟:7月中旬使用三環唑或富士一號,每畝施用75%三環唑15~20克,兌水60~75 L噴霧,病害嚴重地塊隔7-10 d二次施藥。

4.5.2防治,穗頸瘟和節瘟。

在始穗期和齊穗期每畝地用40%富士一號100 mL+米醋100 g,兌水20 kg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