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望》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春望》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春望》閱讀答案 篇一

杜甫詩三首《望嶽》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閱讀答案 篇二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頭兩句詩即直寫眼前景物: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山河依舊,卻已江山易主,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滿目荒蕪。三、四句是觸景生情:眼望春花卻流出離別之淚,久別的苦情使人聽到鳥兒叫也心驚。五、六句則以家書久絕的誇張描寫,表現了離亂中的思親之情,寫出了“家書抵萬金”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後兩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狀,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髮,幾不勝簪。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感悟詩情,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3.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與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體會其蘊含的思想。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二、導入

公元756年7月,愛國詩人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好,去投奔肅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亂的叛軍俘虜,帶到已經失守的長安,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後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於第二年的三月寫下了《春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春望》這首古詩。

二、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結合預習,初步學習古詩。

1、範讀,學生注意字音。

2、自讀,準確流利。

注意讀準下列字音:抵 搔 渾 簪

3、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四、小組合作,疏通詩歌大意

結合預習、書下注釋、相關資料等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詩歌大意。

(詩歌大意: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裏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着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裏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裏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五、再讀詩歌,讀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詩的意境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二、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麼?爲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爲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

2、引導學生說說每句都描寫了什麼?這些形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3、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爲:由於爲國事而感到傷心,爲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前四句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6、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裏?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誦。

四、總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於一體,讀後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爲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着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板書設計: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憂國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思親

渾欲不勝簪

《春望》閱讀答案 篇三

重慶市豐都縣平都中學校 胡川

目標核心指向:抓意象和修飾語,體會表達內容及效果(能力強的學會仿擬)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背景知識。

1.這是一首(律詩、絕句 )詩?題目的意思是                                 。

2.回憶作者有關常識

二、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

三、理解與欣賞指導

1.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分別用了哪些詞語修飾?你從中讀到了什麼?

國家:破—風雨飄搖

山河:在—江山易主

都城:春—春意盎然

草木:深—一片荒蕪

花:濺淚—悲痛欲絕

鳥:驚心—驚心動魄

烽火:三月—戰爭曠日持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家書:萬金—骨肉離散

頭:白,搔,短,不勝簪——憂思之深之廣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憂國憂民,思家念親。

3.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是:

抓意象和修飾語,體會表達內容及效果。

四、相關練習。

1.頷聯和頸聯的修辭是?

2.頷聯的大意是?

3.默寫這首詩。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相關板書:

六、拓展欣賞與仿擬

朝天子·詠廣告

電視、報紙,版面小影響大。商品廣告多如麻,全靠你擡身價。你看了你愁,我瞧了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紅了這家,吹綠了那家,直吹的人仰馬翻罷!

《春望》閱讀答案 篇四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佔據着相當大的比例。爲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範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春雪閱讀答案

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解析】 新年:指 農曆正月七年級。 故:故意。

詩人久盼春天的煩惱,頓時被穿樹飛花的春雪化成一片欣喜。全詩構思精巧,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別開生面。

譯文:新年已經來到,然而卻還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直到二月裏,才驚喜地發現草兒萌發了綠芽。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

⑴第二句中的“驚”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⑵三、四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春雪閱讀答案由查字典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⑴表達了詩人終於見到春色的驚訝、欣喜之情。(意思對即可)

⑵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白雪以人的靈性,把初春的景象寫得富有情趣。(意思對即可)

春望閱讀答案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_____ ,實際上是寫_____

4.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爲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閱讀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鳥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畫面描寫、揭示含義,意同即可)

3.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寫出“荒涼蕭條、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記分)

4.抒發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

會考語文散文的閱讀方法解析

1.找“要素”。閱讀敘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敘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說,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2.理順序。敘事散文以敘述和描寫爲基本表達方式,閱讀時,應注意研究記敘的順序(順敘、插敘、倒敘),研究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線索。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於聯繫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麼爲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爲線,以事爲線;可以以人爲線,以情爲線;也可以以時間爲線,以地點爲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繫,有利於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爲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都包含在字裏行間。抒情散文常常抒寫作者的感情歷程,表達心靈之聲,因此,閱讀時,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脈搏。即使是敘事散文,由於文中所寫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觸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慼相關、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總是在敘事、詠物的基礎上進行,常說的見物思情就是這個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昇華。它傳達着作者的心聲,給人以啓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隱含在以下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結束語;

③神話、傳說、典故的類比;④象徵;⑤“物”的形象。

《春望》閱讀答案 篇五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過程與方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法學法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澱,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爲輔導者,學生纔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瞭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並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裏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瞭解學習完字詞後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瞭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註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爲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繫, 首聯:一幅國破後的衰敗淒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爲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

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麼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爲何濺淚,鳥又是爲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繫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裏主要的提問有:

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花爲何而濺淚,鳥又是爲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後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纔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後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繫。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髮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爲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繫。

主要的提問設計:

爲什麼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麼?

爲什麼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繫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後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纔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於爲國事擔憂,爲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爲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4、課堂總結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5、課後練習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並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繫,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

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淒涼的圖畫 ↑↓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爲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 爲什麼“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春望》閱讀答案 篇六

《春望》是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名作,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古詩的閱讀答案解析,希望大家能夠加深理解。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選擇題

①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爲: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意爲:感嘆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爲: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意爲: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② 對“國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令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令人滿目悽然,詩人的感情由隱到顯,由弱到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爲“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後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後敘荒蕪之狀,前後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爲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寫的景物。

③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的開篇即寫春望所見,突出寫山河破碎、滿城荒蕪,寫長安淪陷後的殘敗景象。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觸景生情:因感時恨別,見到了本爲娛人之物的花鳥反而流淚驚心;一種是移情於物: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種解釋都符合詩意。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自安史叛亂以來,戰火不斷,企盼親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是說一萬兩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中,“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之傷痛之外,詩人又嘆息衰老,更增了一層悲哀。

④閱讀杜甫《春望》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的一項( )

A首聯寫望中所見,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B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採用擬人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C“家書抵萬金”寫出戰亂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麼難得,多麼值錢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的藝術形象。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2、頷聯寄 於 ,表達 之感,運用了 的修辭。

3、用襯托手法寫由於國破家亡,使人極度悲傷變得更加蒼老的詩句是 。

4、本文以 爲線索,表達了詩人 之情。

5、表達思念親人的句是 。

6、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 ,實際上是寫 ;一個“深”字,表現了 。

7、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爲一體,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8、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9、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10、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1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12、最後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春望》答案:

1.①C ②D ③C ④ C

2、情;物;悲切;對偶、擬人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望;憂國傷時,思親悲己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6、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 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7、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8、安史之亂

9、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10、運用了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11、抒發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

12、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