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拿來主義》導學案【精品多篇】

《拿來主義》導學案【精品多篇】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一

李玉山

邵洵美這三個字在讀過《拿來主義》的人心中絕對是個“貶義詞”:靠闊太太的陪嫁混進了詩人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反動文人”。邵洵美的真實面目究竟啥樣?魯迅爲何要諷刺他呢?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詩人,出版家,翻譯家。其詩集有《天堂與五月》《花一般的罪惡》。1933年8月—10月間,魯迅與邵洵美等人曾有過論爭,論爭的起源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編的期刊《十日談》上談文人無行時對魯迅進行了影射攻擊,於是魯迅寫了《各種捐班》《登龍術拾遺》等雜文予以回擊,其內容主要諷刺邵洵美娶了貴族小姐(其妻乃大官僚資本家盛宣懷之孫女盛佩玉),靠妻子豐厚的陪嫁辦書店、躋身文壇、自稱詩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闊太太,用作陪嫁,作文學資本,笑罵隨他笑罵,惡作我自印之。”(《登龍術拾遺》)

其實,邵洵美與盛佩玉是姑表兄妹,兩人青梅竹馬,其名“洵美”是在他10歲時據《詩經》“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美,洵美且都”而改的,爲的是讓自己與所喜愛的人名字相連。他們的婚姻談不上高攀與否的問題,邵也未因此而炫耀於人。即便邵真的如魯迅所言是“附鳳者”,用妻子的錢開書店,搞出版,促進文化事業也無可非。魯迅不喜歡邵洵美,主要還是因爲邵在詩歌創作上的“唯美”主張,與魯迅所提倡的關注現實的思想相違背(魯迅對梅蘭芳的批評同樣是源於此,他認爲梅蘭芳的表演太“雅”,不是平民化藝術),再加上與新月派的宿怨與誤解,便恨屋及烏,甚至諷刺挖苦也就在所難免,以至在幾個月以後寫作《拿來注義》時還不忘“掛角一將”“諷”他一“諷”。

邵洵美是個有貴族氣質的詩人,在山雨欲來的革命時代,他一味吟風弄月,追求“唯美”,的確與當時國家多難、問題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諧。但他爲人慷慨,有“小孟嘗”之美稱;他的“慷慨”使其家裏的經濟狀況日漸緊張。他在出版事業上頗有成就,尤其是《論持久戰》英譯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貢獻。解放後,邵洵美埋頭於翻譯工作,譯作有拜倫的《青銅時代》、雪萊的《解放了普羅米修斯》、泰戈爾的《兩姐妹等》,他是翻譯界公認的一流翻譯家。不幸的是,從“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審查,被釋放後挨鬥受批判,死時窘迫得連身新衣服都沒有。這是三四十年代揮金如土的他如何也想不到的,也是魯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結局。

教材給“做了女婿換來的”做了如下註解:這裏是諷刺做了富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的邵洵美之流。”現在看來,這個註解有些偏頗和片面,對邵洵美而言是不夠公平的。

此文已發表於《希望報》 作者郵箱: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拿來主義》,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三單元(議論文)的第二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複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拿來主義》一文是魯迅先生寫的關於繼承文化遺產方面的一篇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語言特點。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是其突出的論證方法。另外本文形成於本世紀30年代,作者寫此文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今天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半個多世紀之久。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瞭解雜文的問題特徵。把握問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流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2.人文目標:深入的瞭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3.方法與過程:

(1)問題式教學法:設計問題、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

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一)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

(1)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 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好,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

第二 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將會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

(2)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在第一、第二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爲主;第四,爲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1                          第一課時 :

一 導入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啓發、得到教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關鍵在於把握好淺顯和含蓄)。

二 教學步驟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問:(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爲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爲三階梯度,每個梯度的問題即爲一個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麼是“閉關主義”?(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爲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 送來”的態度如何?爲什麼?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爲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圖片(一)〕(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爲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爲,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爲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爲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啓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爲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形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通過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通過訓練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使學生知識轉化爲技能,培養辨析能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一定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啓迪。通過訓練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能力,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現在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積極性,又以訓練爲主線,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 練習(一)

一、字詞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自詡、吝嗇、國粹、殘羹冷炙

2.根據拼音寫漢字:bié進、腦suī、cań頭

二、選擇判斷正確的一項:

1.第3自然段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a.比喻論證b.類比論證

c.對比論證d.因果論證

2.第4自然段“拋來”與“拋給”在實質上的主要區別是——

a.“拋來”動機良好,“拋給”企圖較壞

b.“拋來”動機較壞,“拋給”動機良好

c.“拋來”一般不帶有壞的動機和目的,“拋給”是有目的有企圖的

d.“拋來”和“拋給”的說法表面似有區別,但本質一樣

3.第5段中有5處引號,對後4處引號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1處表示否定,第2處表示強調,第4處表示特指

b.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強調

c.第1、2處表示否定,第3、4處表示特指

d.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a.對比論證b.類比論證

c.因果論證d.舉例論證

課堂練習(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頭”、“鴉片”、“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2.比喻論證的作用是什麼?

二、選擇題:

如果以“思想上應該裝上‘窗紗’”爲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爲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三 板書設計        古董展覽

槍炮打開大門

閉關主義       送去主義  繪畫展覽賣國主義

碰了一串釘子

梅博士出國     諷刺語言

運用腦髓

拋來、拋給=送來拿來主義放出眼光

自己來拿

孱頭不敢接觸

主錯誤態度   昏蛋    全盤否定

義(形象化)

廢物     全盤接受

佔有

魚翅比喻說明

使用

鴉片

挑選       存放

煙槍煙燈

毀滅

正確態度姨太太

新人

創新

新文藝

中文系02級4班 馬華富

20020140350

[1]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瞭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設想:

1.以本文作爲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教材,重點放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使學生弄清楚什麼是“拿來主義”;

2.文章前半部分是難點,着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不在個別實例和語句上糾纏;

3.重要段落加強朗讀背誦,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1.由課外閱讀引入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範圍比較廣泛。半學期以來,據初步統計,全班看的雜誌多達六十七種。書也讀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說,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個同學課外書籍看五本左右。有個同學連雜誌帶書籍看了四十多本。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選譯,還有同學看《西廂記》。外國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總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國的這一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採取怎樣的態度纔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2.解題:

請同學看課文註釋①,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

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師生共讀:且介亭雜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爲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3.講讀課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節到第四節。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同學閱讀、思考、回答,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1)同學細讀第一節,思考回答:什麼是“送去主義”?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來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個什麼字上面?“別的且不說罷”,“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語句在揭露中起什麼作用?

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確:舉的三件事都着眼於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麼“發揚國光”、“催進‘象徵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後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爲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裏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學生齊讀第一節,思考、議論、回答“別的且不說罷”的作用,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民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當時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行賣國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節以朗讀過渡,講述“禮尚往來”的含義。

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怎樣呢?

(3)學生默讀第三節,要求找出說明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的關鍵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默讀巡視、指導,辨別“詡”、“炙”的字形、字音,講述“自詡”、“殘羹冷炙”的含義。

學生議論、回答,明確:後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於幽默諷刺之中。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明確: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着,與尼采自詡爲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後完全淪爲殖民地。最後,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爲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學生朗讀第三節,體會內容與寫法。

(4)學生朗讀第四節,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爲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學生回答,要求明確:特地區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爲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爲“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爲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4.指着板書小結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揭示了反動統治集團由“閉關主義”變爲“送去主義”,由“懼外”到“媚外”的發展邏輯,着重批判了“送去主義”,把它的內容,特別是“學藝”方面的具體內容、反動實質、惡劣後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徹底。而且,把問題放到了總結近百年曆史教訓的廣闊背景上來論述,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句表達,既深刻,又有戰鬥力。

學生自由朗讀1至4節,認真體會其內容與語言的表現力。

5.作業 :

(1)給加黑的字註上漢語拼音: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冠冕

(2)預習課文的後半部分,要求仔細讀兩遍,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複習:注音: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2.講讀課文後半部分。

(1)指名朗讀第五、六、七節。注意對“吝嗇”、“爲”、“髓”正音。吝(lìn)嗇(sè)爲(wéi)髓(suǐ)

(2)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爲什麼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

(3)學生討論後,明確:先用“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4)齊讀、背誦第七節。

(5)指導閱讀第八、九兩節,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麼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拿來主義”者採取怎樣的態度?整個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法,起什麼作用?

(6)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7)學生討論回答時,除明確上述破與立的內容外,還須強調,對待文化遺產,“佔有”的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標準在是否對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蘿蔔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體、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捨清楚,不僅閃爍着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8)齊讀最後一節,指出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是全文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所在。

(9)要求學生逐句講述含義,明確:第一句重申“拿來”的主張,既緊扣題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節的“挑選”,根據對我有用的原則,對文化遺產區別處理。(在板書“吃掉”“存”“走散”後面分別寫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第三句闡明“拿來”的目的是推陳出新,創造無產階級新文化。第四句與前文斥責的“孱頭”、“昏蛋”等照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上辨別真假革命者的標準,明確論說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破舊創新的艱鉅任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雙重否定的句子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讀最後一節;教師提問,學生背誦: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背誦第一句。怎樣“拿來”?背誦第二句。“拿來”的目的何在?背誦第三句。怎樣的人能真正擔當起“拿來”的任務?背誦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師生一起背誦文章的最後一句。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說,仍有現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拿來主義”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吻合的,一致的。現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仍不能忽視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文化藝術中一切好的東西。

寫作方法有什麼特色?要求學生回憶前一節課的板書,運用這節課的板書,L扼要說明先破後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說明運用貼切的比喻、幽默的語言闡明抽象的深奧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學生朗讀全文,集體背誦第十節。

4.佈置作業 :

①“思考和練習三”,課後完成。

②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寫一篇分析課外閱讀的古代或外國文學作品的短文。

附“思考和練習”參考答案:

練習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這一句話強調指出了“拿來主義”的兩個基本目標,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中有關論述(對待外國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應持的態度)作比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諷刺性反語,表現出冷嘲熱諷的語言風格。《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一文則採用論證式的語言,準確、嚴密、平實。雖然也用了生動的比喻,但並不改變文章的基調,它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手段,來進行抽象的說理。

練習四:①“捧”,表現了奴顏婢膝,畢恭畢敬的神態。“掛”,刻劃了賣力獻媚的醜態。“發揚國光”,辛辣諷刺“送去主義”者取悅洋人,宣揚國粹主義的卑鄙行徑。

②“一點進步”是反語,送古董去展覽和派活人去傳道,目的一樣,有什麼進步可言,何況故意“顯出”,更加令人噁心,所以前面加了個“可以算得”以示輕蔑。

③“豐富”“大度”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作者對他們給予有力鞭韃。

④“摩登”是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

練習六:這段話運用了不相容的選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爲前提的選言推理,如果否認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就要承認另一個選言肢;如果承認了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同時,就可以否認另一個選言肢。這段話的推理過程如下:①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社會實踐中來,就是從天上掉下來;(大前題)②人的正確思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小前提)③所以,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結論)

附 參考資料:

《魯迅作品教學初探》(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編)

《<拿來主義>注析=(《語文教學通迅》1978年第2期)

上海市楊浦中學 於漪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四

【原文出處】現代中國小教育  

【原刊地名】長春  

【原刊期號】199902  

【原刊頁號】29~32  

【分 類 號】G31  

【分 類 名】中學語文教學  

【複印期號】199904  

【 標 題 】試說《拿來主義》教學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簡介】丁立新 作者單位:130041 長春市第十一中學  

【 正 文 】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拿來主義》,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三單元(議論文)的第二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複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拿來主義》一文是魯迅先生寫的關於繼承文化遺產方面的一篇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語言特點。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是其突出的論證方法。另外本文形成於本世紀30年代,作者寫此文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今天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半個多世紀之久。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 如下:  

1.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懂得“拿來主義”基本精神在當前改革開放中的現實意義(教育目的)。  

2.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 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採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第一、第二兩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爲主;第四,爲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具體教學過程 如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  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條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 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爲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爲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爲一個高度的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麼是“閉關主義”?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爲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 送來”的態度如何?爲什麼?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爲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爲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爲,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1.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爲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2.“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爲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啓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爲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 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 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 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形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微機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爲技能,培養辨析能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一定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啓迪。通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能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現在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 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積極性,又以訓練爲主線,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微機圖片(一)  

一、字詞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自詡、吝嗇、國粹、殘羹冷炙  

2.根據拼音寫漢字:bié進、腦suī、càn頭  

二、選擇判斷正確的一項:  

1.第3自然段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A.比喻論證B.類比論證  

C.對比論證D.因果論證  

2.第4自然段“拋來”與“拋給”在實質上的主要區別是——  

A.“拋來”動機良好,“拋給”企圖較壞  

B.“拋來”動機較壞,“拋給”動機良好  

C.“拋來”一般不帶有壞的動機和目的,“拋給”是有目的有企圖的  

D.“拋來”和“拋給”的說法表面似有區別,但本質一樣  

3.第5段中有5處引號,對後4處引號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1處表示否定,第2處表示強調,第4處表示特指  

B.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強調  

C.第1、2處表示否定,第3、4處表示特指  

D.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A.對比論證B.類比論證  

C.因果論證D.舉例論證  

微機圖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頭”、“鴉片”、“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2.比喻論證的作用是什麼?  

二、選擇題:  

如果以“思想上應該裝上‘窗紗’”爲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爲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1]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瞭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設想:

1.以本文作爲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教材,重點放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使學生弄清楚什麼是“拿來主義”;

2.文章前半部分是難點,着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不在個別實例和語句上糾纏;

3.重要段落加強朗讀背誦,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1.由課外閱讀引入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範圍比較廣泛。半學期以來,據初步統計,全班看的雜誌多達六十七種。書也讀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說,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個同學課外書籍看五本左右。有個同學連雜誌帶書籍看了四十多本。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選譯,還有同學看《西廂記》。外國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總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國的這一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採取怎樣的態度纔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2.解題:

請同學看課文註釋①,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

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師生共讀:且介亭雜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麼叫“拿來主義”呢?爲什麼對文化遺產必須採取“拿來”的態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

3.講讀課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節到第四節。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同學閱讀、思考、回答,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1)同學細讀第一節,思考回答:什麼是“送去主義”?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來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個什麼字上面?“別的且不說罷”,“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語句在揭露中起什麼作用?

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確:舉的三件事都着眼於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着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麼“發揚國光”、“催進‘象徵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後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後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爲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裏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學生齊讀第一節,思考、議論、回答“別的且不說罷”的作用,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民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當時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行賣國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節以朗讀過渡,講述“禮尚往來”的含義。

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怎樣呢?

(3)學生默讀第三節,要求找出說明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的關鍵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默讀巡視、指導,辨別“詡”、“炙”的字形、字音,講述“自詡”、“殘羹冷炙”的含義。

學生議論、回答,明確:後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於幽默諷刺之中。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明確: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着,與尼采自詡爲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後完全淪爲殖民地。最後,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爲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學生朗讀第三節,體會內容與寫法。

(4)學生朗讀第四節,思考回答:這一節中區別了哪兩個詞?爲何這樣區別?對“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

學生回答,要求明確:特地區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爲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爲“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爲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4.指着板書小結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揭示了反動統治集團由“閉關主義”變爲“送去主義”,由“懼外”到“媚外”的發展邏輯,着重批判了“送去主義”,把它的內容,特別是“學藝”方面的具體內容、反動實質、惡劣後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徹底。而且,把問題放到了總結近百年曆史教訓的廣闊背景上來論述,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句表達,既深刻,又有戰鬥力。

學生自由朗讀1至4節,認真體會其內容與語言的表現力。

5.作業 :

(1)給加黑的字註上漢語拼音: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冠冕

(2)預習課文的後半部分,要求仔細讀兩遍,不認識的字查字典。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複習:注音: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2.講讀課文後半部分。

(1)指名朗讀第五、六、七節。注意對“吝嗇”、“爲”、“髓”正音。吝(lìn)嗇(sè)爲(wéi)髓(suǐ)

(2)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爲什麼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

(3)學生討論後,明確:先用“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後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4)齊讀、背誦第七節。

(5)指導閱讀第八、九兩節,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麼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拿來主義”者採取怎樣的態度?整個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法,起什麼作用?

(6)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

(7)學生討論回答時,除明確上述破與立的內容外,還須強調,對待文化遺產,“佔有”的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標準在是否對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蘿蔔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體、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捨清楚,不僅閃爍着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8)齊讀最後一節,指出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是全文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所在。

(9)要求學生逐句講述含義,明確:第一句重申“拿來”的主張,既緊扣題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節的“挑選”,根據對我有用的原則,對文化遺產區別處理。(在板書“吃掉”“存”“走散”後面分別寫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第三句闡明“拿來”的目的是推陳出新,創造無產階級新文化。第四句與前文斥責的“孱頭”、“昏蛋”等照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上辨別真假革命者的標準,明確論說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破舊創新的艱鉅任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雙重否定的句子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

(10)自由朗讀最後一節;教師提問,學生背誦: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背誦第一句。怎樣“拿來”?背誦第二句。“拿來”的目的何在?背誦第三句。怎樣的人能真正擔當起“拿來”的任務?背誦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師生一起背誦文章的最後一句。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說,仍有現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拿來主義”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吻合的,一致的。現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仍不能忽視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文化藝術中一切好的東西。

寫作方法有什麼特色?要求學生回憶前一節課的板書,運用這節課的板書,L扼要說明先破後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說明運用貼切的比喻、幽默的語言闡明抽象的深奧的道理的特色。

指名學生朗讀全文,集體背誦第十節。

4.佈置作業 :

①“思考和練習三”,課後完成。

②運用“拿來主義”觀點,寫一篇分析課外閱讀的古代或外國文學作品的短文。

附“思考和練習”參考答案:

練習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這一句話強調指出了“拿來主義”的兩個基本目標,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中有關論述(對待外國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應持的態度)作比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諷刺性反語,表現出冷嘲熱諷的語言風格。《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一文則採用論證式的語言,準確、嚴密、平實。雖然也用了生動的比喻,但並不改變文章的基調,它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手段,來進行抽象的說理。

練習四:①“捧”,表現了奴顏婢膝,畢恭畢敬的神態。“掛”,刻劃了賣力獻媚的醜態。“發揚國光”,辛辣諷刺“送去主義”者取悅洋人,宣揚國粹主義的卑鄙行徑。

②“一點進步”是反語,送古董去展覽和派活人去傳道,目的一樣,有什麼進步可言,何況故意“顯出”,更加令人噁心,所以前面加了個“可以算得”以示輕蔑。

③“豐富”“大度”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作者對他們給予有力鞭韃。

④“摩登”是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

練習六:這段話運用了不相容的選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選言判斷爲前提的選言推理,如果否認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就要承認另一個選言肢;如果承認了前提中的一個選言肢,同時,就可以否認另一個選言肢。這段話的推理過程如下:

①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社會實踐中來,就是從天上掉下來;(大前題)

②人的正確思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小前提)

③所以,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結論)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六

《拿來主義》微型教案

張老師

【定位】

比喻論證等論證藝術,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語文實踐、探究側重於理解什麼是“拿來主義”和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並能運用文中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本單元由一篇雜文、兩篇散文和一篇悼詞組成。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內容隱晦,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學應引導學生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揣摩,進而理解課文。

【切入】

1.怎樣走近魯迅和這篇雜文?

課前佈置:對於魯迅,你瞭解多少呢?簡要爲我們介紹;國中階段我們已經學習了他不少文章,你能分類列舉一些嗎?因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針對性,結合這幾個問題再介紹有關背景,以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怎樣走近“拿來主義”?

(1)由課外閱讀引入課文,激發學習興趣。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範圍比較廣,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採取怎樣的態度纔是正確的呢?

(2)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藝術、生活習慣等等也隨之大量介入,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

【探究】

1.學生讀了標題之後思考三個問題:什麼是“拿來主義”?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怎麼“拿來”?

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解決問題。點撥並讓學生揣摩第7段“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一句話的含義。

2.讓學生想一想“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指什麼事物。

這幾個問題是難點,讓學生閱讀、討論、交流,教師特別點撥“鴉片”“煙槍和煙燈”的含義及其比喻意義,還要想想這些事物與什麼樣的文化遺產有何相似之處。

3.對待“大宅子”的態度有幾種?課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作者的這種主張?揣摩這些句子的深層含義。

明確:孱頭,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昏蛋,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廢物,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投降主義;拿來主義者,“拿來”!

4.在探究中進一步明確“拿來主義”者對待這些事物的態度。

(1)對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魚翅”——吸收;(2)對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鴉片”——批判地吸收;(3)對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煙槍和煙燈”——留一點作歷史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應當清除;(4)對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姨太太”——堅決拋棄。

以上幾個問題的探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重在揣摩語言,讓學生慢慢比較、辨析、品味、理解,教學不可操之過急。

5.作者爲什麼主張要實行“拿來主義”,是用什麼方法回答的?

“魯迅的雜文像匕首”,結合這一問題,讓學生看他的“匕首”是怎樣一步一步扎進敵人心臟的,也是對“破”的論證藝術的理解。重在形象地理解,不死扣字眼。

(1)讓學生明確思路:先揭露“送去主義”的危害來批判“送去主義”,再揭示“送來”產生的禍患,說明“拿來”的必要。

(2)抓住第1段讓學生分析:作者是怎樣批判“送去主義”的?

(3)重讀3、4兩段,想想一味“送”去究竟有什麼壞處?

(4)說說“拋來”“拋給”“送來”各指什麼意思,和“拿來”有什麼區別。

6.怎麼“拿來”?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

明確:(1)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2)怎樣“拿來”?(3)“拿來”有何意義?(4)怎樣才能做到“拿來”?(5)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

再讓學生理解本段對全文的作用。

7.本文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寫得輕鬆活潑,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取得這樣的效果呢?

閱讀第8、9兩段,明確在這裏用了比喻論證。再理解全文運用了類比論證(第3段)和對比論證(第8、9段)的作用和效果。

8.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重在對有諷刺、幽默、反語等特點的語言的深層含義理解和情感體味。如“進步”是反語,表現了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嘲諷。“大師”“捧着”“幾張”“一路掛過去”“發揚國光”“傳道”等都表現出嘲諷的感情。聯繫第1段的內容應理解第3段的“豐富”“大度”“不算壞事情”是對“送去主義”的諷刺等。

【拓展】

想一想,議一議,辯一辯。

1.有人說“開卷有益”,也有人說“開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對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書籍,運用今天所學的觀點,談一談你準備怎樣閱讀。

2.“拿來主義”的思想意義深遠,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比如,生活中我們交朋友,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談一談我們應怎樣結交朋友。

3.辯論會:辯題爲“上網對中學生成長有益”和“上網對中學生成長有害”。

【實踐要點】

1.理解“拿來主義”,培養思維能力。

題目是引導讀者理解作品的一把“鑰匙”,運用這一“鑰匙”才能“打開”理解作品的“大門”,讓學生分析清作者反對什麼,主張什麼。全文采用瞭如剝筍般逐層深入的方法,至於分析問題,採用逐層排除法,即先排除“送去主義”,再排除“送來”,又排除“拿來”時的三種錯誤做法,最後推出唯一正確的做法是“拿來主義”的態度,就使人無可辯駁。讓學生理清思路,才能理解課文。

2.揣摩語言,借鑑智慧。

魯迅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本文語言犀利、幽默。犀利,是三言兩語,甚至一句話、一個字就能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幽默,是敏銳、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使文章在論辯中還顯示出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的風度。文章題目大,道理深,卻能以小喻大,深入淺出,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這都是幽默的力量。這些都來自對事物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來自對敵人和舊事物的憎惡痛恨。我們應當透過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和智慧。教學要善於舉現實事例,形象地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反覆揣摩語言的意味,並貫穿在教學過程 之中,不要糾纏在特點的歸納上。

3.“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學習“拿來主義”,不僅僅是爲了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啓發思路,借鑑智慧,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處世”等。教學要由課堂走向課外,學以致用,由本文所提倡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聯繫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和學生的學習、做人、做事等,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辯一辯。課堂要呈開放性,避免枯燥艱澀的說教,一洗沉悶之氣。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七

篇一

在這學期“課內比教學”的活動中,我選擇教授的篇目是《拿來主義》,在我近八年的教學歷程中,這是第三次教授這篇文章,感受與前兩次截然不同,仍有很多反思和收穫,下面總結如下:

1、教學目標的確立要明確

教學目標的確立一定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爲根據,針對對魯迅瞭解較少或較淺的高中生,我們不能把有關《拿來主義》的什麼都灌給他們。所以,本課我的重點在於讓學生了解《拿來主義》是爲何而寫的,從《拿來主義》中我們要學到什麼——正確對待外來事物的態度。爲了鞏固這一人文性的目標,我還用了兩個材料來加深學生對現今外來事物的認識,最終達到“洋爲中用、他爲我用、古爲今用”的目標。當然其中穿插了議論文或雜文常用的論證方法,重點又講解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目標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明確。就算一堂課只解決一個問題,但只要是學生真的懂得了該問題,那這堂課的收穫也比教師定很多目標然後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好,因爲學生起碼學到了一個本領。

2、用問題帶動學生動手動腦

問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就把類似“本文中心思想是什麼?”的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只會讓他們對魯迅的文章更煩躁,更害怕。我們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來達到教學目標,由簡單到困難,但是隻要學生的動手動腦積極性一出來,那師生都會受益匪淺。如學生預習時就讓他們帶着問題讀文章,這樣提高了閱讀效率,節省了課堂時間,課堂節奏更加緊湊。課堂上圍繞議論文的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三個步驟講解分析文章,層層深入,井然有序。我在教授比喻方法的時候,讓學生鑑賞比喻的妙處,告訴學生比喻該怎麼用,並且當堂訓練,效果還是很好的。

3、用課外延伸提起學生興趣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聯繫實際,討論:近百年來我們從外國“拿來”了什麼?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拿來”?然後寫成一篇短文。學生討論很熱烈,下筆也很迅速。學生當中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如外國節日的泛濫、大街上充斥着太多外國尤其是美國的產品,如可口可樂、肯德雞、賣當勞等,活躍了課堂氛圍,更加深了學生對“拿來主義”的理解,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篇二

最近上課講了魯迅的《拿來主義》,以下是我對這次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對於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於“形象化表達”,採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後,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啓發,“拿來”而已對於“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採用示範賞析、自主賞析、和質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爲核心而又不停留於“語言”上,從“爲文”探討“爲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

二、強調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目的都是爲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三、強調預設與生成過分強調預設,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只會禁錮了課堂,禁錮了思維在設計中我爲學生的生成留出了時間與空間,如探究“刪去第2段與第5段可不可以”,對“大宅子”等比喻論證的創新,還有對富有意味的語句的賞析與質疑,爲課堂創造“可以預設的精彩”

四、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方向遠比方法重要,但是,方法的指導決不可忽視“思路解析法”是我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的總結,是完全“原創”的我採用的是“演繹法”而非“歸納法”,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爲他們提示了一個思考與總結的範本

人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我反省一下,我的設計是針對自己學生的水平設計的,不知能不能給別人以借鑑?還有用三個“?”結構課堂的思路雖然清晰,但是否讓人覺得有點繁瑣呢?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八

一、基礎知識(21分,每小題3分)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  )a、孱頭càn 尷尬gān 自詡yǔ 有史可稽jīb、玄虛xuán 腦髓suĭ   蹩進biē 曇花一現tánc、慰藉jiè 隔閡hé 烹飪rèn 一蹴而就cùd、蛻除tuì 摒棄bìnɡ 譬如bì    冠冕堂皇miǎn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另一種人以爲傳統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應該保護其班駁陸離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b、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上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c、對於兒童來說,到麥當勞吃東西是最高興,最值得向夥伴們炫耀的事情。d、至於遠東的文明,特別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國文明對科學、科學思想和技術的貢獻,直到今天還仍然爲雲翳所遮敝,沒有被人們認識到。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①隨着時間的變化,傳統中某些成分會變得無處可用而逐漸淡化__衰亡。②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備有形的實體,不可__,彷彿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存在於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存在於一切現實文化之中。③在美國,以快捷、價廉取勝,並被大衆所廣泛__的麥當勞,在北京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a.以至  捉摸  接受          b.以至  琢磨  接收c.以致  琢磨  接受          d.以致  捉摸  接收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有的國家對別國人權問題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而對本國侵犯人權的行爲卻諱莫如深。b、少數領導幹部對“官煤勾結”的危害性不以爲然,致使煤礦事故一再發生。c、歐盟環境委員斯塔夫羅斯·季馬斯向記者闡述歐盟環境政策時強調溫室氣體減排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d、XX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設計別具匠心,顯示了現代藝術的魅力。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把奧運戰略和全民健身計劃很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國體育事業的終極目標。舍此,我們無法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b、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所缺的,一是勇氣不足,二是謀略不當。c、“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角色要由傳統的“滿堂灌”向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轉變。d、筆記本電腦充分顯示了快捷,穩定,方便,而成爲“十運會”各種賽事新聞報道的重要工具。6.給下列語句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總之,我們要拿來。②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爲新宅子。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④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⑤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③②  c.③②④⑤①  d.①③②⑤④  7、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b.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 c.爲了吸引更多的家庭來聚餐,北京麥當勞把“歡聚麥當勞,共享家庭樂”作爲他們主要的廣告詞之一。d.目前,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一個民族或一個多民族集體曾經壟斷過對科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二、課內語段閱讀(7分)閱讀《發明與發現的國家》中的語段,完成後面的題目。由於現代科學是從17世紀在歐洲興起的那個運動中誕生的,因此也許有人在評價過去的科學和技術時,會以它是否曾對這個運動作出過直接貢獻來作爲標準。中國的發現和發明在這一方面的貢獻實際上究竟有多大,還有待研究。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結果證明中國在這方面並未作出什麼貢獻,那麼,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貶低研究中國的發明創造的價值呢?不管怎樣,事情就是這樣:世界只有一個。全世界人民必須共同生活在這個由於飛機和無線電的發明而日益縮小的世界內。如果一個人瞭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驅者們的成就能像瞭解他們自己的文化先驅者們的成就那樣清楚,那他就必定能對其他民族的成就給予應有的瞭解和讚賞。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種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時期。假使人類能戰勝那些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強權而不負責任的人們所帶來的危機,那麼,大同世界的觀念便能把一切國家的勞動人民團結成一個共同的、合作的社會。這座大廈的柱石就是相互間的諒解。8.選段第一句中“那個運動”指什麼運動?(1分)9.用一句話概括本段的主要內容。(3分)10.根據文意,談談作者心中的“大同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3分)三、遷移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的題目。                                   拿去主義   “拿來主義”是魯迅的一篇雜文的題目,現在已成爲引進、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專用名詞,同樣重要的是“拿去主義”,雖然未經魯迅述及,卻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熱”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謂“交流”,就是指“拿”,至於“拿去”,對不起,意識不強,也許是沒有考慮。這實際上是單向流程,而不是雙向流程。“來而不住,非禮也。”中國人是禮義之邦,總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認爲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後、陳舊,對是否有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表示懷疑。其實,這些同志未熟諳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須知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爲補充,不可代替,從而構成世界文化整體。中國文化,諸如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漢代墓葬中的金縷玉衣、唐詩、宋詞、《紅樓夢》等等聞名世界,這是衆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們重視的所謂“糟粕”,西方人的評價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莊哲學和《易經》,我們認爲是完全過了時的東西,而目下在西方卻大爲走運。許多科學家對目前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無法進行概括,他們找來找去,終於在老莊的“道”和《易經》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適的語言,並給以很高的評價。這裏說明一個問題,具有五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寶庫,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說得一無是處。    但是,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如果我們拿出去的永遠是一些陳年百代的古董、祖傳的遺物,那也不能使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臉上增光。對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既想了解中國的昨天,當然也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纔是今天中國人的光榮職責。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西方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有了較多的關注,就以文學方面來說,王蒙、馮驥才、諶容、張賢亮、王安憶等作家的作品已陸續有了各種譯本,被介紹到西方,有的還有專著論述,成爲新一代的漢學家的研究課題。但也應該承認,我國當代文化在西方的影響還是有限的,要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贏得聲譽,看來還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    推出中國當代的文化產品,當然必須顧及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國的風貌,如果“拿去”的和“拿來”的是一樣貨色、一副面孔,人家是決不會報以青睞的。所以對熱衷於“拿來”的同志來說,切忌以照搬爲能事,以模仿爲時髦。否則,“拿來”容易,“拿去”就困難了。正如一位來自美國的漢學家所說:“中國作家切不可費力去迎合西方讀者的品味,要完全爲中國讀者而寫,寫出中國自己民族的特色,寫出西方沒有的風格。這樣,才能引起西方讀者更強烈的興趣。”“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文化人應該有勇氣,有志氣,廣泛吸收、消化外來的營養,發展自己的優勢,努力攀登文化高峯,拿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先人的優秀成果,貢獻於全人類。(選自《文學報》1986年8月21日)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來主義”與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拿來主義”含義是否一樣?爲什麼?(4分)12.文章第四段中說“要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最後又說“貢獻於全人類”,請簡要分析這兩種說法之間的關係。(4分)13.“‘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結合全文,談談作者爲什麼認爲我們要強調“拿去主義”?(6分)14.本文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6分)四、語言表達(12分,每小題4分)15.根據以下規定的情景,以“紅眼病”爲中心,分別擴展成一段話,每段40字左右。情景一:(身體健康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二:(社會影響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個長單句。(不得改變原意,可以刪改個別詞語)美國會衆議院近日通過了《財年國防授權法》文本,該文本中含有要求進行美臺高級軍事教育交流等涉華條款,這些涉華條款,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的一箇中國政策。我國對此表示堅決反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下面是一則手機短信,請根據上下文,在句中再造兩個句子,以構成排比句。面對困難,微笑含着勇敢;____,____;____,____;面對冷漠,微笑洋溢熱情。願你永遠微笑着面對人生。五、作文(40分)18.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根據要求作文生活中,人們逐漸發現,真正感動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本身,而是點綴在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細節,這些細小的環節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常常就成了最能感動人的因子。比如運動場上的某一次攙扶,醫療室裏的某一個微笑,名著里人物的某一次邂逅……細節能豐實我們的情感,陶冶我們的性情,讓人更具人格魅力。然而,有些細節也令人作嘔:圖書館裏的報刊被挖開了“天窗”,飯堂長龍鏈裏插上了礙眼的“走捷徑”的“吃客”,安靜的宿舍裏突然有少數人喋喋不休地開“臥談會”……生活中,你有相關的體驗、見聞與認識嗎?請以“細節與人品高下”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文體自選;③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襲。附參考答案:1、c.(a,詡:音xǔ;b,蹩:音bié;d,譬:音pì)2.c.(a,“班駁”應爲“斑駁”;b,“禮上往來”應爲 “禮尚往來”;d,“遮敝”應爲“遮蔽”)3.a.(以至:一般表示在時間、數量、程度、範圍上的延伸,也說“以至於”;以致: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句①表示延伸,用“以至”。捉摸:猜測、預料。琢磨:反覆思索。“捉摸”“琢磨”都是動詞。“捉摸”多用於不確定的說法。“琢磨”原來的意思是對玉石的雕刻和打磨,後來引申爲對文章的加工使之精美或對一件事要弄清楚,翻來覆去地思考、推敲。顯然,②句應用“捉摸”。接受:對事物容納而不拒絕;接收:收受、接納和根據法令把機構、財產等拿過來。根據③句的內容,用“接受”更恰當)4、b.(“不以爲然”意思是不認爲是對的,應改爲“不以爲意”,表示沒有當回事)5、a.(b去掉“不足”“不當”;c“教師角色”改爲“教學方式”;d“方便”後加“的優勢”)6、d. 7.c.(a句整個句子表達的陳述語氣,句中的三個問號前兩個應該用逗號,最後一個用句號。b句中的兩個句號應爲分號,表示語段中幾層意思的並列。d句中的“肯定的”後面應該用冒號,以引起下文)8.指17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啓蒙運動。9.在當今世界,對於其他民族的成就應該給予應有的瞭解和讚賞。10.作者心中的大同世界,是一個沒有偏見,能平等地看待其他民族,平等地看待一切人,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諒解,團結、合作的社會。11.有一定的區別。本文中的“拿來主義”是指有勇氣,有志氣,廣泛吸收、消化外來的營養;魯迅先生提出的“拿來主義”是指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本文中的“拿來主義”是針對“拿去主義”而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針對“送去主義”而言。但從實質上來說,兩者是一致的。12.如果我們能夠“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我們才能夠談“貢獻於全人類”;如果我們不能“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也就談不上“貢獻於全人類”。目前,我國當代文化在西方的影響還很有限,我們就必須“拿來”,並作艱苦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發展我們的文化,以“拿去”給全世界,貢獻於全人類。(意思對即可)13.(1)文化交流是雙向流程的關係,不能只是“拿來”。(2)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東西。我們不能妄自菲薄。(3)中國當代文化藝術雖有成就,但與西方相比發展較慢,提倡“拿去主義”有助於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文化人艱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14.本文語言樸實平和,娓娓道來。而《拿來主義》卻言此意彼,語鋒犀利,具有強烈的諷刺色彩。15.參考示例:一、“紅眼病”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結膜急性炎症。此病爲季節性傳染病,多發生在夏秋季,傳染性極強,常可暴發流行。得了紅眼病後要及時、徹底、堅持地進行治療,以防復發。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喜歡生“紅眼病”。當別人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或者幹出了一番業績,他不是發自內心的祝賀,而是嫉妒別人,眼紅別人,進而幹出損人又害已的事。16.參考答案:我國對美國會衆議院近日通過的《財年國防授權法》文本中含有要求進行美臺高級軍事教育交流等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的一箇中國政策的涉華條款表示堅決反對。(以其中某一句將爲主幹句,根據一定的事理,將其他的句子做有機的整合,插入句中即可)17.參考答案:面對挫折,微笑帶着自信;面對誤解,微笑露出寬容18.略。

《拿來主義》導學案 篇九

【原文出處】現代中國小教育  

【原刊地名】長春  

【原刊期號】199902  

【原刊頁號】29~32  

【分 類 號】g31  

【分 類 名】中學語文教學  

【複印期號】199904  

【 標 題 】試說《拿來主義》教學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簡介】丁立新 作者單位:130041 長春市第十一中學  

【 正 文 】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拿來主義》,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三單元(議論文)的第二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複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拿來主義》一文是魯迅先生寫的關於繼承文化遺產方面的一篇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語言特點。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是其突出的論證方法。另外本文形成於本世紀30年代,作者寫此文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今天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半個多世紀之久。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懂得“拿來主義”基本精神在當前改革開放中的現實意義(教育目的)。  

2.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採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第一、第二兩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爲主;第四,爲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條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纔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麼?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爲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爲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爲一個高度的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麼是“閉關主義”?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爲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 送來”的態度如何?爲什麼?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爲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爲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爲,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1.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爲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2.“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爲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啓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形成的規律,爲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形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微機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通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爲技能,培養辨析能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一定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啓迪。通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能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現在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積極性,又以訓練爲主線,同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微機圖片(一)  

一、字詞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自詡、吝嗇、國粹、殘羹冷炙  

2.根據拼音寫漢字:bié進、腦suī、càn頭  

二、選擇判斷正確的一項:  

1.第3自然段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a.比喻論證b.類比論證  

c.對比論證d.因果論證  

2.第4自然段“拋來”與“拋給”在實質上的主要區別是——  

a.“拋來”動機良好,“拋給”企圖較壞  

b.“拋來”動機較壞,“拋給”動機良好  

c.“拋來”一般不帶有壞的動機和目的,“拋給”是有目的有企圖的  

d.“拋來”和“拋給”的說法表面似有區別,但本質一樣  

3.第5段中有5處引號,對後4處引號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1處表示否定,第2處表示強調,第4處表示特指  

b.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強調  

c.第1、2處表示否定,第3、4處表示特指  

d.第1處表示否定,後3處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a.對比論證b.類比論證  

c.因果論證d.舉例論證  

微機圖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頭”、“鴉片”、“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2.比喻論證的作用是什麼?  

二、選擇題:  

如果以“思想上應該裝上‘窗紗’”爲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爲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