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九日登高》原文賞析新版多篇

《九日登高》原文賞析新版多篇

《九日登高》原文賞析 篇一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鴻雁,重陽

【名句】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出處】

唐?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註】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爲何還要從北方來。

【說明】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經常離家爲宦漫遊,因此懷鄉送別詩是王勃詩中最常見的一類題材。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於是作了這首詩。詩中表明詩人心中已經厭倦南方的愁苦,並將思鄉之情寄託於鴻雁身上,表達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鄉的願望。這首詩前兩句交代背景,後兩句將作者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啓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賞析】

“九月九日望鄉臺”,起句就點題,點出重陽節望鄉之事。次句“他席他鄉送客杯”交代詩人異鄉送別友人之事,“他席他鄉”已顯得淒涼,還要送別友人,詩人孤獨無助的心境不言而喻。

詩人長期滯留南方,他已經厭倦了異鄉漂泊的生活,他所思念的地方是北方的家鄉,無時無刻不想着回到北方,可是卻由不得自己的希望。“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詩人有家難回,卻看到鴻雁偏從家鄉的方向飛回來,北方,有詩人魂牽夢縈的家鄉,你鴻雁歸來,給人平添了多少惆悵?這兩句抒情,是對自然現象無理的發問,將思鄉之情推向了高峯。並將南歸的大雁與欲北歸而不得的詩人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詩人的孤獨無依之苦。這一脫口而出的發問,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詩人將濃厚的鄉愁融入無情的自然現象中,使情感顯得更加深沉厚重。

《九日登高》原文賞析 篇二

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原文

重陽初啓節,無射正飛灰。寂寞風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詩詞賞析:

陰行先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九日登高》原文賞析 篇三

原文: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詩詞賞析: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這是中唐文學家劉禹錫的五言詩.劉禹錫青年得志.但進退無定,幾遭貶謫,飽嘗仕途坎坷之艱險.貞元十九年(803年),劉禹錫隨杜佑入朝.順宗永元年(805年),他積極參與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不久失敗,首遭貶謫.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薦返京.因遊玄都觀寫《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而復貶連州.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又被朝廷從和州刺史任召回.這首詩就是詩人此時北還時途經洞庭湖,登樂遊原遙望洞庭湖時寫下的佳作.

此詩《唐詩百科大辭典》記錄爲:“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年年山高處,未有不傷心。”

詩題中的“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始於漢初,盛於唐代。當時長安人登高最喜歡去的是位於城東南角的樂遊原。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他自己還說過:“謫於沅,湘江,爲江山風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寄調草木,鬱然與騷人同風。”(《劉氏集略說》)。“劉禹錫擅長五言詩。”(《中國曆代文學家傳》)。李白稱他爲“詩豪”(《劉白唱和集解》)。清人稱他爲“小詩之聖”。《九日登高》詩,也就是詩人當時,“藉登高而望遠,借山水以寄懷”之見證。

詩前二句“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自然感慨,盡從景得,斯謂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詩詳選》卷四).表面上看是寫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盤旋峻險;遙望洞庭湖一片煙霧迷茫.然而詩人言近而旨遠.劉禹錫所處的唐代正逢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間的興亡變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人生之路豈不象眼前山河一樣峻險,仕途之道又何嘗不如眼前遙望一樣茫然.因此,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實指人生之路;這“君門”看指眼前遠眺之山門,實指仕途之門.這一“險”字,使人觸目驚心;這一“深”字,又使人對前途憂慮重重.此聯“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王曦之《姜齋詩話》),這以達到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境界.另外,此聯對仗工巧,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

後兩句“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情在言裏,意在詩處。“上高處”呼應題目“登高”。這是古代詩人詞客樂爲之事,從這一點上,“鬱然與騷人同風。”登高望遠,遊目騁懷,自然引起無窮的思緒:天倫之樂,身世之感,家國之悲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如果說是與“騷(本站★)人同風”的話,那就是詩人,羈旅他鄉,難免要產生思念親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詩人之意並不僅在於此。詩人《西塞山還古》詩云:“人世幾回傷往事。”劉禹錫一向反對分裂割據,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然而壯志未酬,眼看戰亂連年,生民塗炭,國家危在旦夕,這怎不使詩人爲之“傷心”。“年年上高處”這“年年”更見詩人報國情懷之深摯。因此,本詩不僅是抒發詩人與“騷人同風”的個人悲歡喜怒之情感和情緒,而且包含着詩人更高層次言志的意蘊。這就是耐人尋味的詩的意境之餘韻。由此可見,劉禹錫《九日登高》的寄意,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朗無據的“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登高抒懷詩以賦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劉禹錫《九日登高》詩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和美學思想.劉禹錫認爲:作者的身世遭際不幸與創作本身有關,“詩窮而後工”。他還認爲文學是與國運的昌盛衰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反映這變化的文學的變化。如果不是詩人有那麼深刻的生活經歷和仕途遭際,那會發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的憤志感慨.另外,本詩寫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氣格健拔,又體現詩人“言近旨遠的美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