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生活現狀報告多篇

農村生活現狀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爲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爲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爲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爲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爲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學校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爲。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爲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爲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爲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纔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爲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爲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爲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爲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爲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2篇】關於農村五保戶生活現狀及有關情況的調研報告

五保戶供養問題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辦好的事關民生的“五件實事”之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來**調研時,高度關注五保戶的生活問題,明確要求做好五保戶的供養工作。對此,市、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五保戶的供養工作。爲了準確掌握全區五保戶供養現狀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爲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詳實可靠的參考依據,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調研工作組,從民政、財政、社保、衛生、統計、物價、扶貧、殘聯等相關部門抽調20名農村工作時間長、基層情況熟悉的同志組成調研組,分4個工作小組,利用15天時間,先後深入全區16鄉鎮102個行政村和9所農村敬老院,採取入戶走訪、查看,召開村幹部、村民代表及五保戶代表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區農村五保戶的生活現狀進行了詳細調研,基本摸清了全區農村五保戶的生活狀況。現將秦州區五保戶供養的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做好五保戶工作的幾點建議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區位於11東南部,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中心城區,轄10鎮6鄉,420個行政村,7個街道辦事處,41個社區居委會,全區總人口64.28萬,其中農業人口43.94萬,佔總人口的68%;全區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耕地95萬畝,人均耕地2.16畝,xx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7.76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2.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986元。

全區現有農村五保戶供養對象1689戶2348人,其中:男1406人,女942人;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的904人,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1002人,身體殘疾的442人;有耕地的1965人,無耕地的383人。(詳見下表)

供養方式。我區對農村五保戶一直採取以分散供養爲主、集中供養爲輔的辦法。目前全區分散供養2299人,佔供養總數的97.9%,身體健康且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五保戶主要依靠承包地種植收入和區鄉救濟、村組接濟維持生活所需;身體殘疾、常年多病且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戶主要靠政府救助、親鄰接濟、社會捐贈及微薄的承包地租賃收入,解決基本生活困難。目前集中供養49人,佔供養總數2.1%,主要在鄉鎮敬老院,供養方式主要採取從財政轉移支付、受災羣衆補助款、季節性口糧款和救濟物資中給予解決,目前全區敬老院有9所,xx年區上投入20萬元進行了擴建改造,現有總牀位數120張。五保戶去世後,其喪葬費用,經濟條件較好的郊區和川道區,主要由村上籌集解決;經濟條件較差的山區和貧困區,由民政部門視其困難狀況一次性解決800——1200元。

供養標準。稅費改革前,五保戶供養標準爲:分散供養年人均600元,集中供養年人均1000元;稅費改革後,隨着各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我們相應提高了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分散供養對象年人均提高到800元,集中供養對象年人均提高到1200元。全區年供養經費約189.8萬元,其中上級財政轉移支付45.6萬元,區、鄉配套144.2萬元。五保戶供養標準適當提高後,全區五保戶的生活現狀有了一定改善,但由於目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種植業勞力不足,加之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提高,雖然大部分五保戶有自己的承包地,但因無力耕種,其他農戶又不願承包,五保戶種植業收入非常低微,五保戶當前的生活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從目前秦州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城鄉居民生活及物價總體水平綜合測算,現階段五保戶基本生活標準月人均至少應爲139.98元,年需1679.4元。(詳見下表)

秦州區農村五保戶基本生活標準市場現價費用表

二、當前全區五保戶供養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⒈供養標準偏低,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無論是集中供養,還是分散供養,供養標準都偏低。從調研情況看,由於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狀況差異較大,農村住戶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城郊區及川道區五保戶最低生活費人均月需150.8元,年需1809.6元,山區及林緣區五保戶最低生活費用人均月需124元,年需1488元。按照目前我區分散供養對象年人均800元、集中供養對象年人均1200元標準,僅能解決五保戶最基本的生活,尚未達到當地羣衆最低生活標準,距中等生活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加之就醫、房屋維修等不確定性開支,所需供養費用缺口就更大。我區五保戶中長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無勞動能力的供養對象所佔比例較大,大部分五保戶生活設施簡陋,居住條件較差,部分五保戶住房破舊,年久失修。要全面做到五保戶“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的確面臨一定的困難。

⒉供養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經費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目前,五保戶供養經費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地方財政配套和鄉村自籌解決。由於我區農村面大,五保戶數量較多,供養經費來源渠道較窄,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區鄉財政又非常困難,要使五保戶達到當地中等生活水平,供養經費缺口較大。

⒊鄉鎮敬老院設施落後,集中供養人數少。全區現有鄉鎮敬老院9所,有牀位120張,入住五保戶對象49人,入住率僅爲40.8%,主要原因:一是敬老院基礎設施條件差,由於資金缺乏,除了改擴建的敬老院外,其它敬老院的生活設施、娛樂設施、居住條件相對落後,對五保戶缺乏吸引力。二是敬老院管理經費沒有保障,管理人員報酬難以落實,人員素質較低,流動性大,一部分敬老院由鄉村幹部兼管,管理不規範,服務水平低。三是五保戶思想觀念陳舊,本土意識濃厚,到十幾裏、幾十裏外的敬老院集中供養,缺乏地域認同感和親情感,生活不習慣,尤其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戶,更不願出村離鄉,入住敬老院。

⒋五保戶精神生活普遍貧乏,權益保障容易被忽視。五保戶是社會中最弱勢的羣體,大多數五保戶由於家庭變故、生理缺陷等原因,自卑感很強,精神狀態低迷消極。調查顯示,90%以上的五保戶屬文盲或半文盲,自我調節能力差,生活信心不足,生活孤單,性格怪異,性情偏執,加之缺乏電視等文化娛樂設備,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全社會關愛五保、敬老助殘的社會氛圍還不濃,甚至還存在對五保戶的歧視現象,五保戶的合法權益還沒有得到充分保障。

三、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的建議

⒈強化政府主體地位,提高財政供養標準。五保戶供養對象是農村最困難的羣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建議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五保戶的生活保障,參照各地羣衆中等生活水平,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改善五保戶生活水平。

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把五保戶供養問題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多渠道籌資解決五保戶供養問題。建議中央、省級財政列出專項,進一步加大五保戶供養的轉移支付力度,從根本上解決供養經費短缺、五保戶住房維修、大病就治等突出問題。市、縣(區)政府應將五保戶供養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設立資金專戶,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對集中供養的五保戶供養經費,由縣(區)級專戶直接撥至供養單位;對分散供養的五保戶供養金,確定金融機構統一辦理個人儲蓄存摺,由縣(區)級專戶按月轉入存摺。另外,可在農村醫療救助和即將實行農村低保及新型合作醫療工作中,將農村五保戶全部納入救助對象,提高五保戶生活質量,有效解決五保戶看病難的問題。對五保戶喪葬問題,應制定相應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一次性解決。

⒊增加項目,加大投入,切實辦好農村敬老院。在繼續堅持以分散供養爲主的基礎上,建議增加項目,加大對農村敬老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現有敬老院基礎設施和辦院條件,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現有牀位的利用率。按照地域認同,風格相近的原則,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建設一批鄉村示範性敬老院,確保五保戶能夠就近入院,樂於留院。同時,通過整合現有敬老院及村集體閒置資產,爭取相關項目支持,扶植髮展適合五保戶參與的農副產業,走以副養院、以院補院的路子。注重加強敬老院的管理,落實敬老院工作人員有關福利待遇,加強工作人員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圍繞鄉風文明建設,營造全社會敬老愛老,扶弱助殘的良好社會風尚,爲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着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3篇】2022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研報告

導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衆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爲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爲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爲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建議採取以下措施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爲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爲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受訪者中覃克陽老人,生育1男1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已外出務工近5年,母親已是94歲高齡,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馬河兩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還有黃玉林老人,平時酷愛跳廣場舞,但是場地有限,希望政府幫她們硬化場地等等。因此,政府應因地適宜加大農村健身活動場所投入,讓喜歡運動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鍛鍊身體。多組織娛樂活動,比如組織舉辦晚會,開展適合老年人在文體活動等,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減少他們的孤獨與失落感。作爲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一是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醜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於這些行爲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於法律手段來解決。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

(六)安全知識

留守老人們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電安全的常識,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員走村串戶,瞭解農村用電情況,向老人們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當前電價執行標準,使老人們真正用上明白電、放心電。同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裏,查看線路,發現異常,就地解決,消除安全隱患。同時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存在要及時消除。

【第4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研報告範文

導語: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爲他們的晚年生活着想,讓他們衣食本站,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據人社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城市流動人口達2.67億人,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獨守空巢,絕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極少數老人跟隨子女進城生活。空巢老人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共同關心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都陽村留守老人作爲本次調查的個案。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醫療及社保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基本情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北的紅水河中游。全縣幅員面積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公頃,全縣總人口45.87萬人,瑤族佔21.95%,全縣轄xx鄉3鎮。都陽鎮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50公里,地處丘陵。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都陽村都陽街。東接七百弄鄉,北連北景鄉,西鄰巖灘鎮、江南鄉,南接百馬鄉、古河鄉。2022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千米,總人口24244人。轄都陽、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滿江、雙福等7個村。都陽鎮耕地面積883公頃,其中水田443公頃,旱地4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等,農產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這裏說的老年人指的是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已經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60週歲以上(含60週歲)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達40369人,佔全縣60週歲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數爲17244人,女性人數爲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況,其中文盲的佔老年總人數的61.7%,受到國小教育的佔33%,受到國中教育的佔4.6%,受到高中教育的僅佔不到0.7%;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從事較輕農活的老年人佔老人總人數的78%,半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15%,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佔老人總人數得7%;經濟情況,靠子女供養的佔81.9%,自己供養的佔9.7%,社會扶助的佔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大部門留守老人仍需要體力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重農活要僱人,成本比較高,老人們只進行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慰藉單調

隨着大量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節或清明節能回來幾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與老人團聚,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家,老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時,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更顯得孤獨無助。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三)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

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農村老人也基本不進行體檢,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纔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制度,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但是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爲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由於經濟收入不高,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由於支出習慣和現實經濟能力的考慮,“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就這麼拖着,只有少部分會去看醫生。有一些子女因爲工作忙或是路途遠而沒有回來,只是打來電話詢問。農村偏遠山區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解決留守老人問題的建議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第5篇】農村五保戶生活現狀及有關情況的調研報告

五保戶供養問題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辦好的事關民生的“五件實事”之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來**調研時,高度關注五保戶的生活問題,明確要求做好五保戶的供養工作。對此,市、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五保戶的供養工作。爲了準確掌握全區五保戶供養現狀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爲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詳實可靠的參考依據,區委、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調研工作組,從民政、財政、社保、衛生、統計、物價、扶貧、殘聯等相關部門抽調20名農村工作時間長、基層情況熟悉的同志組成調研組,分4個工作小組,利用15天時間,先後深入全區16鄉鎮102個行政村和9所農村敬老院,採取入戶走訪、查看,召開村幹部、村民代表及五保戶代表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區農村五保戶的生活現狀進行了詳細調研,基本摸清了全區農村五保戶的生活狀況。現將秦州區五保戶供養的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做好五保戶工作的幾點建議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區位於11東南部,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中心城區,轄10鎮6鄉,420個行政村,7個街道辦事處,41個社區居委會,全區總人口64.28萬,其中農業人口43.94萬,佔總人口的68%;全區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耕地95萬畝,人均耕地2.16畝,XX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7.76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2.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986元。

全區現有農村五保戶供養對象1689戶2348人,其中:男1406人,女942人;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的904人,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1002人,身體殘疾的442人;有耕地的1965人,無耕地的383人。(詳見下表)

供養方式。我區對農村五保戶一直採取以分散供養爲主、集中供養爲輔的辦法。目前全區分散供養2299人,佔供養總數的97.9%,身體健康且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五保戶主要依靠承包地種植收入和區鄉救濟、村組接濟維持生活所需;身體殘疾、常年多病且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戶主要靠政府救助、親鄰接濟、社會捐贈及微薄的承包地租賃收入,解決基本生活困難。目前集中供養49人,佔供養總數2.1%,主要在鄉鎮敬老院,供養方式主要採取從財政轉移支付、受災羣衆補助款、季節性口糧款和救濟物資中給予解決,目前全區敬老院有9所,XX年區上投入20萬元進行了擴建改造,現有總牀位數120張。五保戶去世後,其喪葬費用,經濟條件較好的郊區和川道區,主要由村上籌集解決;經濟條件較差的山區和貧困區,由民政部門視其困難狀況一次性解決800——1200元。

供養標準。稅費改革前,五保戶供養標準爲:分散供養年人均600元,集中供養年人均1000元;稅費改革後,隨着各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我們相應提高了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分散供養對象年人均提高到800元,集中供養對象年人均提高到1200元。全區年供養經費約189.8萬元,其中上級財政轉移支付45.6萬元,區、鄉配套144.2萬元。五保戶供養標準適當提高後,全區五保戶的生活現狀有了一定改善,但由於目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種植業勞力不足,加之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提高,雖然大部分五保戶有自己的承包地,但因無力耕種,其他農戶又不願承包,五保戶種植業收入非常低微,五保戶當前的生活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從目前秦州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城鄉居民生活及物價總體水平綜合測算,現階段五保戶基本生活標準月人均至少應爲139.98元,年需1679.4元。(詳見下表)

秦州區農村五保戶基本生活標準市場現價費用表

二、當前全區五保戶供養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⒈供養標準偏低,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無論是集中供養,還是分散供養,供養標準都偏低。從調研情況看,由於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狀況差異較大,農村住戶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城郊區及川道區五保戶最低生活費人均月需150.8元,年需1809.6元,山區及林緣區五保戶最低生活費用人均月需124元,年需1488元。按照目前我區分散供養對象年人均800元、集中供養對象年人均1200元標準,僅能解決五保戶最基本的生活,尚未達到當地羣衆最低生活標準,距中等生活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加之就醫、房屋維修等不確定性開支,所需供養費用缺口就更大。我區五保戶中長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無勞動能力的供養對象所佔比例較大,大部分五保戶生活設施簡陋,居住條件較差,部分五保戶住房破舊,年久失修。要全面做到五保戶“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的確面臨一定的困難。

⒉供養資金來源渠道狹窄,經費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目前,五保戶供養經費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地方財政配套和鄉村自籌解決。由於我區農村面大,五保戶數量較多,供養經費來源渠道較窄,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區鄉財政又非常困難,要使五保戶達到當地中等生活水平,供養經費缺口較大。

⒊鄉鎮敬老院設施落後,集中供養人數少。全區現有鄉鎮敬老院9所,有牀位120張,入住五保戶對象49人,入住率僅爲40.8%,主要原因:一是敬老院基礎設施條件差,由於資金缺乏,除了改擴建的敬老院外,其它敬老院的生活設施、娛樂設施、居住條件相對落後,對五保戶缺乏吸引力。二是敬老院管理經費沒有保障,管理人員報酬難以落實,人員素質較低,流動性大,一部分敬老院由鄉村幹部兼管,管理不規範,服務水平低。三是五保戶思想觀念陳舊,本土意識濃厚,到十幾裏、幾十裏外的敬老院集中供養,缺乏地域認同感和親情感,生活不習慣,尤其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戶,更不願出村離鄉,入住敬老院。

⒋五保戶精神生活普遍貧乏,權益保障容易被忽視。五保戶是社會中最弱勢的羣體,大多數五保戶由於家庭變故、生理缺陷等原因,自卑感很強,精神狀態低迷消極。調查顯示,90%以上的五保戶屬文盲或半文盲,自我調節能力差,生活信心不足,生活孤單,性格怪異,性情偏執,加之缺乏電視等文化娛樂設備,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全社會關愛五保、敬老助殘的社會氛圍還不濃,甚至還存在對五保戶的歧視現象,五保戶的合法權益還沒有得到充分保障。

三、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的建議

⒈強化政府主體地位,提高財政供養標準。五保戶供養對象是農村最困難的羣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建議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五保戶的生活保障,參照各地羣衆中等生活水平,適當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改善五保戶生活水平。

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把五保戶供養問題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通盤考慮,統籌安排,多渠道籌資解決五保戶供養問題。建議中央、省級財政列出專項,進一步加大五保戶供養的轉移支付力度,從根本上解決供養經費短缺、五保戶住房維修、大病就治等突出問題。市、縣(區)政府應將五保戶供養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設立資金專戶,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對集中供養的五保戶供養經費,由縣(區)級專戶直接撥至供養單位;對分散供養的五保戶供養金,確定金融機構統一辦理個人儲蓄存摺,由縣(區)級專戶按月轉入存摺。另外,可在農村醫療救助和即將實行農村低保及新型合作醫療工作中,將農村五保戶全部納入救助對象,提高五保戶生活質量,有效解決五保戶看病難的問題。對五保戶喪葬問題,應制定相應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一次性解決。

⒊增加項目,加大投入,切實辦好農村敬老院。在繼續堅持以分散供養爲主的基礎上,建議增加項目,加大對農村敬老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現有敬老院基礎設施和辦院條件,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現有牀位的利用率。按照地域認同,風格相近的原則,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建設一批鄉村示範性敬老院,確保五保戶能夠就近入院,樂於留院。同時,通過整合現有敬老院及村集體閒置資產,爭取相關項目支持,扶植髮展適合五保戶參與的農副產業,走以副養院、以院補院的路子。注重加強敬老院的管理,落實敬老院工作人員有關福利待遇,加強工作人員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圍繞鄉風文明建設,營造全社會敬老愛老,扶弱助殘的良好社會風尚,爲做好五保戶供養工作着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6篇】2022年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時,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羣體,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湖北竹溪縣不久前的調查結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民政局成立20個調查小組,分赴全縣各鄉村,入戶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難”——生活難、看病難、辦事難、得到情感慰藉難。

竹溪縣位於鄂西北山區,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於經濟欠發達,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4.9萬人,其中“空巢老人”1.88萬人,佔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38.39%。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裏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水坪鎮油坊樑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裏。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竹溪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爲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佔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調查人員建議

看病太難——“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爲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裏,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樑村,“空巢老人”到鎮裏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爲“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子女在外——精神“空巢”最難熬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樑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爲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着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裏,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水坪鎮油坊樑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裏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溪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幹部。爲此,縣裏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繫責任書,聯繫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繫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