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一、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

我區是一個擁有 萬農村人口的大區,農村衛生工作的好壞,事關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近些年來,我區農村衛生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網基本形成,農村衛生基礎設置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有所增強,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服務能力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到20xx年底,全區共有鄉鎮衛生院 個,共有各類衛生人員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人,擁有病牀張,這些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爲提高我區農民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着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區 所鄉鎮衛生院現有人員編制 名,實有人員 人,空編個,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和人口增長情況,以及農村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增長的需要,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配置標準》和區域衛生規劃的標準,我區鄉鎮衛生院還缺編 個,空編缺編情況十分嚴重,已影響到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自 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以來,就醫農民增多,鄉鎮衛生院就診人數成倍增加,使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已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看病就醫的需要,成爲制約我區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情況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我區實際,通過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試點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試點縣的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的醫療經濟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有所緩解,初步探索了新形式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新路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爲一種互助共濟制度,不僅爲農牧民減輕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供着重要的服務保障。

自20xx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我區試點至今,我們在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目前,經過積極爭取,我區又有5個縣列入國家試點。

我區有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 %。參合農民個人繳費 萬元,各級政府補助 萬元;參合農民門診就診 餘萬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住院 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平均補償率爲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實施過程中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確實讓農民受益,成爲真正關心農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三、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b

自2000以來,國家和自治區爲改善我區農村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滿足農民羣衆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構建符合區情、運轉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安排社會發展投資資金和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對我區的 個鄉鎮衛生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總規模平方米,總投資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 萬元,地方配套 萬元。

【第2篇】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調研報告推薦

最近,根據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關於開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和市農業局組織了聯合調研組,在市人大副主任彭羣林帶領下,先後到永修、瑞昌等七個縣(市、區)深入到鄉村對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聽彙報,走訪農民,召開座談會的方式,瞭解到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聽取了如何進一步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意見和要求,現報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

1、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設置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 、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地把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當作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引導、扶持和服務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據初步統計,全市現有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共有778個,參與人數達1.68萬人。其中國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專)7260人,大專以上324人;年齡30歲以下820人,30-50歲10880人,50歲以上5100人;有初級職稱的504人,中級職稱32人,高級職稱2人;黨員佔12%,團員5%。

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遍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一是從事優質糧、棉、油、果、桑、茶、中藥材,花卉苗木筍用竹等種植類;二是從事核珍珠,特色魚類、珍禽、雞鴨、牛、羊、豬等養殖類;三是從事農副產品加工類;四是本地特色產品運銷類。由於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爲連接農業生產和市場營銷的紐帶,對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進步,農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作方式

我市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國中期,它的成立爲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據調查瞭解,全市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運作方式有三個方面(1)作爲農民“自我聯合、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我服務”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各級黨政的引導和扶持下,多數縣、鄉均建立了各種專業協會,協會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場所、有牌子、有人員、有章程、有資金。協會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示範作用,把農戶的生產和農產品的營銷緊密的連接起來,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2)龍頭企業的帶動使合作經濟組織有了主心骨。修水縣祥輝絲業作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把農民自發組織的千禧蠶桑基地列爲本企業原料基地,與協會訂立了產銷合同,大大激發了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企業幫助農戶解決生產中急需的資金,春季種桑的化肥、農藥都由企業投入,更加密切了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關係,該縣4個繅絲企業,帶動了5萬戶農戶種植了9.3萬畝蠶桑,使得蠶桑產業成爲該縣的支柱產業。(3)一部分農民大戶,技術能手和營銷能人領辦,他們自發組織每人出資進行參股,生產和經營本地的土特產品,帶動和促進了當地農民發展特色產品的熱情,讓農民從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實惠。

3、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取得的成效

實踐證明,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市場競爭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創新農村經營機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夠以市場 需求爲導向,通過爲成員提供市場信息和生產技術服務,更好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和產品特色,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如都昌縣青蝦合作社,成立於1998年初,現有團體社員5個,自然人社員110人,從單一青蝦活鮮運銷,發展到養殖,加工、運銷、經營一體化的合作經濟組織,2003年青蝦養殖8萬畝,年銷售青蝦3500噸,年產值達1.3億元。又如九江縣果業、苗木,蔬菜等流通協會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

(2)能夠通過參與產後的加工,營銷等經營活動,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使成員獲得更多的農副產品增值利潤,如九江縣港口鎮,農副產品流通協會根據市場需求,因勢利導,積極組織龍蝦加工,全鎮去年龍蝦加工戶達400多戶,通過龍蝦加工,戶均增收2800元。

(3)

能夠通過集體購銷等交易環節上的聯合,降低單位購銷成本,減少交易費用,擴大產品市場份額,低成本地實現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如九江縣各類協會已在西安、蘭州、北京、廣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設立了20多個直銷窗口或營銷網點,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安排專職銷售人員30多名。

(4)比較注重品牌效應,着力培養和打造優勢產品。星子縣溫泉西瓜大打“綠歡”牌,並從農經網上發佈銷售信息,使得西瓜供不應求,去年西瓜銷售收入達350萬元,九江縣將本地優質產品都進行了品牌註冊,大大提升了該縣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的引導、扶持、服務下,近幾年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需要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就全市縣與縣相比,發展也很不平衡。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思想認識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些縣、鄉、村和部門的領導至今仍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概念,性質認識不清,對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拓寬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缺乏緊迫感。總體上講有“三多三少”:官辦的多,民辦的少;鬆散型的多,緊密型的少;規模小的多,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少。

2、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設立的地位不明。農村現階段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組織性,由於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因此對該組織在社會的認同,法人登記依法經營、資金籌措,稅賦減免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據。造成該組織經營管理不規範,運行機制不健全。

3、專業合作組織技術力量單薄,人才缺乏。(會)社員來源僅是戶與戶之間交流,適應市場經濟意識能力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善協調及開拓性複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有着依賴性。

4、管理不夠規範。大多沒有章程,沒有約束機制。就我市而言,還沒有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鼓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產業導向和扶持政策,工作中提要求多,具體可操作的硬辦法少,以致各地發展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三、促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急需要政府引導和支持農民,通過聯合,走進市場,爲了促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儘快立法,確立其法律地位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家庭承包經營之後,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要求的一項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爲使其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需要儘快制定出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法》。在法律條文中要明確幾點:(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農民互助合作經濟性質的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成立,其目的是從事經濟活動;(2)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對具備企業法人條件,開展營利性經營活動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辦理註冊登記手續,取得企業法人資格;具備社會團體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條件,不從事營利經營活動的專業協會,到民政部門進行登記,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3)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在註冊、稅賦、融資、科技、信息等方面給予其更多的優惠和支持。

2、實行分類指導,大力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在自願基礎上建立的以對成員提供服務爲宗旨,以生產經營活動爲紐帶,以銷售加工環節的合作爲重點,以維護成員利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成員收入爲目的。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適時扶持處於萌芽狀態的各類合作組織,使其發展壯大。一是鼓勵農村能人牽頭。主要是鄉村幹部、務工返鄉青年和本土生意人。二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出於保證農產品質量、供貨時間及時和數量大以及服務成本低等特點,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緊密產、加、銷關係。三是支持農村推廣機構領辦,這類合作組織依託自身科技力量強,輻射作用大,但發展的關鍵是避免官辦。在引導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時,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不動搖;一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原則,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後,不改變土地承包關係,不影響生產經營自主權和家庭承包所有權。二是堅持自主自願原則,即“入社自願、退社自願”。三是對內服務原則,對內爲農民提供 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提高組織化和市場競爭力。四是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原則,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緊緊圍繞本地優勢和農產品品牌效應,極力將優勢農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3、加強扶持,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處於起步階段,合作的規模小,層次還比較低,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各方面的支持,爲其迅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扶持力度。各級政府x政每年應安排專項資金,作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開辦費,新產品、新技術推廣以及優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獎勵等。二是改善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信貸服務。各級農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業信貸資金,解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季節性、臨時性所需的資金。三是讓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產自銷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稅,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暫免徵企業所得稅,對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保、農牧業保險以及相關的技術培訓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四是以獎代補,鼓勵興辦各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經濟組織,按貢獻比例對其進行以獎代補。

4、加強領導穩步推進,切實作好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和服務工作。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新時期農民直接參與市場競爭,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種最爲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然結果,他的作用是其他組織無法代替的。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加強領導,把加快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明確主管部門管理,規範運行方法,建立和健全服務網絡,爲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政策和機制上,確保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3篇】清水縣國中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黨的xx大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而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發展基礎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保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已愈來愈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清水縣教育部門爲推進基礎教育、尤其是國中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採取了多種措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爲了解我縣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現狀,我們選擇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農村中學爲調研對象,於xx年10月對其進行了一次聯合教育調研,我們於10月10日至10月12日先後深入秦亭中學、百家中學、旺興中學等進行實地走訪。又於10月14日在秦亭中學召開了“農村國中教育均衡發展校長座談會”,在綜合調研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本調研報告。

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中學大約建校在五六十年度,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我縣經濟建設持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農村初級中學始終堅持科教興縣、人才強縣主體戰略,全力推進我縣教育現代化建設。各學校教育迅速發展,尤其,秦亭中學每年國中畢業升學率令人矚目。成爲我縣東部農村主初級中學獨樹的一面“旗幟”,山門中學、百家中學、旺興中學各校校長及領導班子成員認真研究、共同探討、互相切磋,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能真正運用於我縣農村教育事業當中,加快我縣教育資源整合,優化學校佈局;加大財政投入,在財政投入許可的條件下,力爭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關心學生,完善各類規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國中農村教育的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一、清水縣東部幾所初級中學推進國中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績

堅決貫徹義務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認爲“國中農村義務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是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最廣大羣衆之利益的教育”。堅持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爲民衆提供滿意的教育。面對國中農村教育的新情況,新挑戰,我縣教育局領導、包鄉包片督導態度非常明確: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兩基”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視我縣東部幾所農村初級中學,和全縣相比想方設法力爭縮短城鄉中學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堅持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不動搖,“辦學生髮展,家長滿意,社會信任”的學校。

調研中,我縣東部幾所學校實施均衡編班,不設重點班的科學決策,這充分反映了各學校教推進國中教育均衡發展的氣魄和膽略,表達了全體學生及家長衆呼喚教育公平的心聲。這些態度和做法,成爲我縣初級農村中學學習的楷模。爲此,在秦亭鎮進行教育調研時,羣衆普遍反映,“最滿意的是教育”。

(一)科學規劃,調整學校佈局,爲均衡發展奠基

1958年山門鎮中學建立,面積只有4000平方米,只有三個教學班,學生人數不足百人,隨着近40多年的快速發展,學校面積增加到9367平方米,學生人數增加到300多人,xx年我縣初級中學都實現了“兩基”達標,這充分證實了國家重視教育,尤其農村教育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農村國中教育教學質量以邁上了新水平,面對農村當前的教育的新趨勢,清水縣主管部門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資源整合、優化新區學校佈局綱要》,合理整合教育資源,實施規模辦學。自xx年以來,對我縣東部幾所中學加大了建校資金投入。山門中學建起了教學樓,百家中學、秦亭中學都有獨立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已成爲國家寄宿制項目學校。以往學校“小、散、亂”的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學校佈局和教育結構更趨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爲均衡發展提供保障要實現國中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硬件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爲實現國中教育均衡發展,我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從xx年“兩基”達標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快建設農村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積極開展農村中學基本辦學條件合格學校創建活動。狠抓教育現代化學校的創建。目前,我縣東部幾所農村初級中學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

學校理化生實驗室能按國際二類標準進行建設並達標,全校國中生生均佔地28.2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7.7平方米,生均活動場地8.2平方米,達到了《國中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要求。各學校都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現代化遠程教育網絡設施齊全,師生能充分活動和利用。各校嚴格按照省教學儀器配備標準,逐年更新設備和補充必要的實驗材料。並在教學裝備的基礎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投入。

【第4篇】農村公路養護改革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農村公路養護改革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爲把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引向深入,有效推動農村公路養護事業沿着健康方向科學有序發展,帶着農村公路養護如何實現新的突破這一課題,我們調研組於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分別深入實地對文山、硯山、廣南等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重點是縣、鄉對農村公路管養的政策、措施、鄉(鎮)交通管理機構的建設發展,農村公路的管養方式等,通過3天的調查瞭解,現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我州鄉道村道養護現狀

(一)農村公路基本情況

截至20xx年底,全州農村公路管養里程共 21801.822公里(其中10967.106公里未納入省統計里程),其中省道68公里、縣道3677.67公里、鄉道5400.191公里、村道12138.34公里、專用道517.621公里。

(二)現階段養護方式

1. 現行農村公路管養體制

我州共設置農村公路管養部門一處八段,即文山州地方公路管理處,文山縣、硯山縣、丘北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廣南縣、富寧縣地方公路管理段。長期以來,我州的農村公路養護一直沿襲以縣農村公路管理段爲養護責任主體,負責農村公路路政管理、小修保養和日常養護的管養體制。

2. 養護補助標準

20xx年以前,省下撥養護補助資金一直按雲南省交通廳雲交計[1996]135號文件執行(20xx年兩個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縣除外)。即省道1400元/年公里;重點縣道1200元/年公里;一般縣道1000元/年公里;鄉道只有905.2公里有養路費,爲300元/年公里;村道沒有養路費。20xx年養護體制改革實施後,省補養護標準爲:縣道7000元/年公里、鄉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

3. 養護資金來源渠道和投入使用情況

一直以來,我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來源渠道爲: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地方財政和收繳的拖拉機養路費。由於我州財政困難,地方財政補助極爲有限。加之農村公路建設大都屬於以工代賑項目,屬補助性質所建,修建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未進行過大中修,抗災能力弱,導致歷年水毀較多,養護成本不斷加大,所以長期以來都存在養護經費投入明顯不足的問題。

投入使用情況爲:20xx年以前,州地方公路管理處給各縣的養護補助費是按各縣的縣道里程和部分鄉道里程下達,未下達到具體路線。20xx年開始,省公路局把農村公路納入了考覈範圍。20xx年初雲南省公路局與州交通局簽訂縣鄉公路養護管理責任書,州交通局與各縣交通局簽訂縣鄉公路管理責任書,確定養護管理指標,明確責任。按省州縣簽訂責任書的要求,我州縣鄉公路養護按各縣各條線路的交通量、經濟地位,分爲重點養護、一般養護、突擊性養護三個層次進行考覈管理。養護補助經費根據劃分的三個層次,按線路、里程及工作內容、工程數量下達指標,按季度覈撥到各縣,實行養護管理工程費用制,並進行考覈。

二、現行農村公路管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主體責任未落實。養護體制改革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是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主體,這在責任劃分的定位上是一個重大轉變,但目前我州機制還未理順,主體責任還未落實。

(二)管養分離不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後,對養護機構及職能進行了調整,縣地方公路管理段只承擔管理職能,而不具體實施養護。以前的管理養護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職能要求,所以必須順應改革發展需要,探尋新的管養方式,真正落實“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責任主體。

(三)未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養護方式單一,養護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依靠地方公路管理段來實施養護這一單一方式,不僅增加養護成本,還存在人力物力不足的問題,管理上難以面面俱到,造成管理“盲區”。同時“一刀切”的養護資金撥付方式不能有效調動養護積極性,並容易造成由於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現養護資金雖然投入但養護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四)養護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困難,導致養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不能實施有效養護。雖然養護體制改革明確的“縣道7000元/年公里、鄉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的養護資金省補標準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不能從其他渠道籌措小修保養資金,省補資金就難以全額用於農村公路養護大中修工程,從而影響到我州農村公路改造進程和路況質量,不能達到改革的預期效果。同時由於我州有11250.718公里的村道沒有納入省統計里程,沒有省補養路費(“7,3.5,1”工程以省統計里程爲準),造成養護資金缺口較大。

(五)縣、鄉兩級政府及村委會對農村公路養護自我意識缺乏。縣鄉兩級政府 未認真理解“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真正含義,總認爲公路的管養是交通部門的事,當地政府只是配合而已。加之由於長期以來沒有調動羣衆養護參與性,導致羣衆愛路護路意識較差,這對鄉道、村道的養護極爲不利。

三、深化農村公路管養的幾點思考

面對我州農村公路管養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落實地方政府管養主體責任,把養護引入激勵機制,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行之有效的目標考覈機制和管養激勵機制,以及穩定的養護資金來源渠道,以充分調動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參與諸多積極因素,以科學發展的態度投入農村公路管養中,有效破解“有路必管、管必規範,有路必養、養必到位”這一難題,我認爲當務之急應着重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真正落實縣、鄉兩級政府的職責職能,是深化農村公路養護的前提。《雲南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和《文山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試行)》都明確了“縣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責任主體,負責籌措和管理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負總責”,“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參與、協助交通部門做好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的建、管、養工作及農村公路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但是,在現實的農村公路管養中,縣、鄉兩級政府的職責、職能尚未落到實處,養護資金籌措基本爲零,整個管養工作依然如故。基本上都是由縣級交通部門地方公路管理段承擔,鄉(鎮)交通管理所的職責不明晰、不統一,五花八門,且作用發展不明顯。因此,全州各縣、鄉黨委、政府對農村公路的管養應引起高度重視,把抓農村公路的管養與抓其他經濟工作並駕齊驅,確保人、財、物的投入,切實履行好自身的職責、職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有路必管、管必規範,有路必養、養必到位”這一目標。另外,在鄉(鎮)交通管理所的職責、職能規範上,經調研後認爲,應主要涵蓋的內容是:一是宣傳交通政策、法規;二是制定轄區交通規劃;三是負責轄區道路交通建、管、養、綠、安的組織、指揮、協調與監管;四是維護路產路權;五是搶險保通;六是發動羣衆;七是信息採集報送;八是交通站點建設。通過對鄉(鎮)交通管理所職責職能規範明確,並切實履行,農村公路管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推行一個責任目標考覈長效機制是確保農村公路管養的內在動力。實行責任目標管理,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是搞好農村公路養護的內在需要。至20xx年全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後,各縣在落實縣鄉養護主體責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是表現在形式上、面上,以責任目標考覈落實下來的很少。這次我們在對廣南的調研中瞭解到,廣南縣對農村交通工作高度重視,與其他經濟工作並重,在全州率先把鄉(鎮)交通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綜合考覈範圍,縣鄉(鎮)簽訂了交通工作目標考覈責任書,年末進行百分量化考覈,公路養護、公路建設、客運站點建設分別佔40分、40分和20分,年末按考覈結果進行獎懲。廣南縣的這一做法,初步實現了縣鄉養護責任主體的落實,顯現了交通工作與其他經濟工作有機結合,爲推動實現“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農村公路養護方式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按照國務院和省州的要求,層層落實責任並進行目標考覈是農村公路建管養髮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若各縣都能把交通工作責任目標量化考覈推行到縣、鄉(鎮)、村,農村公路管養的責任落實就能覆蓋全州,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就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深化,有路必養纔會得到落實。

(三)建立穩定的管養資金來源渠道是確保農村公路管養的保障。建立一個良好的體制,形成一個高效的機制,是辦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條件,而其能否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還要看有無適量的資本投入,農村公路管養也不例外。對於農村公路養護的資金保障,國家和省已明確了縣道7000元/年公里、鄉道3500元/年公里、村道1000元/年公里的定額補助標準,而州縣兩級的管養資金補助,在州人民政府印發的《文山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試行)》中是這樣明確的:“州人民政府應隨着本級財政預算收入的逐年增加而適當安排農村公路養護資金補助”、“縣人民政府應根據農村公路養護的實際需要,統籌本級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負責籌措解決日常小修保養和水毀工程等專項經費”。但從我州目前農村公路養護資金補助的情況看,全州養護資金補助實給幾乎爲零,這就形成了農村公路長期帶病運行的現狀,特別是鄉道、村道養護資金嚴重匱缺,養護“盲區”大量存在,晴通雨阻、斷橋斷路普遍發生,安全隱患十分突出。這些問題要得以逐步解決,僅靠體制和機制的建立是無濟於事的,而治理良藥只能是州、縣、鄉三級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州人民政府《文山州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文政發〔20xx〕69號)中所明確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補助要求,適當給予養護資金補助,加上省上的定額補助資金和社會參與成分,逐年投入到全州農村公路養護中,只有這樣上述提到的疑難問題纔會得到真正的破解。

(四)尋找一個切實可行的管養激勵機制,是深化農村公路管養的有效途徑。針對落實管養責任主體,轉變地方公路管養機構職能,發揮鄉(鎮)交通管理所作用和調動廣大羣衆參與,有效整合農村公路養護資源等的工作要求,通過調研,我認爲在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特別是鄉村公路管養上,應一改長期以來縣級農村公路養護機構完全包攬農村公路管養的單一方式,遵循“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新的管養原則,除縣道由縣公路養護機構管養外,鄉、村公路擬採取“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進行管養,真正把權、責落實到鄉、到村、到人。

1.“以獎代補”主要內容:“以獎代補”,顧名思義就是把現有的定額補助變爲靈活的獎勵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建立有效利用公路沿線勞動力資源(包括建制村、村小組、自然人及社會其他力量)投入農村公路養護的長效、規範養護模式,以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護方式代替單一的一家包攬的養護模式,充分發揮鄉(鎮)、村及社會力量的作用,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效率,確保管養目標的實現。

2. 運行方式:

(1)資金來源:主要以省補資金和縣人民政府配套資金爲主。省補資金爲“7,3.5,1”工程的20%,縣財政配套標準爲:縣道每年每公里不低於500元,鄉道每年每公里不低於2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於100元。僅依靠省補小修保養資金難以運作“以獎代補”方式,加之還要填補未納入養護里程10967.106公里村道的養護資金缺口。因此財政配套資金對“以獎代補”方式的運行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資金使用管理:縣地方公路管理段以納入省統計管養里程的鄉道村道里程爲標準,按“鄉道每年每公里不低於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於100元”的標準安排“以獎代補”資金,採取先預撥後結算的方式,年終根據考評結果兌現獎懲。“以獎代補”資金劃撥到鄉(鎮)交通管理所。

(3)具體做法:由鄉(鎮)農村公路管理所將轄區內鄉道、村道採取競爭性分段承包養護的形式,承包給有養護能力的公路沿線勞動力資源(包括建制村、村小組、自然人及社會其他力量)進行養護,並簽訂養護承包合同,或發動沿線羣衆投工投勞進行養護。由縣交通局組織,縣地方公路管理段實施檢查考評。根據考評結果,具體獎勵措施爲:鄉道以每公里500元爲獎勵基數,按好路率評定結果,優等級路加獎200元,良等級路加獎100元,中等級路不加不扣,次等級路扣100元,差等級路扣200 元;村道以每公里100元爲獎勵基數,按好路率評定結果,優等級路加獎40元,良等級路加獎20元,中等級路不加不扣,次等級路扣20元,差等級路扣40元。其中,獎勵資金的20%作爲對鄉(鎮)交通管理所的獎勵。實施項目若出現失養、重大工程質量和安全問題的,取消 “以獎代補”資格。

總之,我認爲,如果我州在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中,在上述四個方面有突破,切實抓好落實,將會在農村公路管養中收到明顯的效果,產生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