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要求我們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我想教師的作用必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的關聯;二是要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景之中的機會;三是要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爲學生提供有啓發性的討論模式;四是要鼓勵學生表達,並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開展討論;五是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對照《課標》的理念,我對《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教學作了一點嘗試。

一、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的關聯。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是在《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之後學習的一個內容。如果我們對本課內容作一分析的話,會發現這兩部分內容無論是在教材的呈現程序還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處。基於這一認識,在課的開始我作了如下的設計:

“今天我們學習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對於今天學習的內容你有什麼猜測?”

學生已經學過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這兩部分內容有其相似之處,課始放手讓學生自由猜測,學生通過對已有認知的檢索,必定會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從課的實施情況來看,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爲什麼是最大公因數面不是最小公因數?這一些問題在學生的思考與思維的碰撞中得到了較好的生成。無疑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課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二、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景之中的機會,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

“對於今天學習的內容你有什麼猜測?”這一問題的包容性較大,不同的學生面對這一問題都能說出自己不同的猜測,學生的差異與個性得到了較好的尊重,真正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思想。不同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時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相互補充與想互啓發中生成了本課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充分體會了合作的魅力,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課堂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可敬而不可親。數學並不可怕,它其實滋生於原有的知識,植根於生活經驗之中。這樣的教學無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養不就是教育最有意義而又最根本的內容嗎?

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過學生的猜測,我把學生的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整理:

(1) 什麼是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 怎樣找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3) 爲什麼是最大公因數而不是最小公因數?

(4) 這一部分知識到底有什麼作用?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最後讓學生自學課本。

這樣的設計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與他人合作與交流中逐漸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這大概就是《標準》中倡導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應有之意吧。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向來被老師們認爲沒有什麼難點,但是學生很難掌握好,計算的正確率極低的一個數學難題。在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中帶分數的計算已經從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對而言被減數是1的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難度大一些,學生也比較生疏,在這被減數是“1“往往內隱在數量關係之中,這種實際問題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課之前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單位“1”突破隱含條件“1”這個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對課本上的例題呈現稍作處理,就爲學生的創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易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決第1和第2個問題時,既對上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鞏固,也爲進一步學習新知作好了準備;在解決第3個問題時,學生有了第1個問題基礎,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誰能列出綜合算式?”“這個問題還可以怎樣列式解答?”在動態的問題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師所作出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調整,就是爲了不斷地靠近學生,讓學生從容去認知、從容去研究、從容去建構。

“計算不等於死算,計算追求巧算”,是課堂極力宣揚的主張,在通常情況下,分數加減混合計算可能按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逐步通分,逐步計算,也就是分兩次通分進行計算。如果能夠很快找出三個分數的公分母,也可以採用一次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樣有時可以使得計算比較簡便,減少不必要的過程,對提高正確率相對也有保證,基於這一點,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給了學生一般的解決方法。如練一練計算5/9+2/3-2/5,先要求學生觀察三個分數的分母,發現9是3的倍數,那麼這三個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數;雖然教材沒有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教學要求,但是通過這樣的舉例說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錯。另外在計算過程中,着力滲透一邊計算一邊約分化簡的思想,讓學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領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樣的安排既不違背教學要求,也讓學生在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留下一定的思考餘地,也有利於學生去創造、去發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品質,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作爲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就應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在關注學生的心靈、探索和智慧的過程中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的樂趣,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中接受知識,真正地做到“樂學”。

那如何使原來亦步亦趨、精雕細刻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讓學生做到“樂學”呢?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我認爲應當做到以下四點:

一、教師需要有參與意識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傳統意義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建、共同創造、共同生成的過程,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挑戰,轉變觀念,主動參與到課程中,把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參與到課程的發展中,使得課程不斷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爲活躍的課堂提供先行的條件。

二、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網絡資源等課程資源

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的利用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教師將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區活動中等現有的數學教學資源利用到課堂上來,可以增加學生生活體驗,形成數感,能夠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從而使課堂也變得多姿多彩了。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進行心靈間的對話

在教學中,數學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傾注自己的愛心,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要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揚代替批評,用幽默風趣代替呆板說教。其次要學會微笑,營造心理安全氛圍,用淳樸的微笑和真誠的鼓勵,喚起學生心靈的微笑。這樣,整個課堂可以在充滿情感與智慧交織的快樂的氛圍中,讓學生獲得精神愉悅和心靈的滿足。這樣,師生之間通過心靈間的對話,在快樂,和諧的氛圍中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四、教師要在數學教學課堂中,變單純的解決問題爲創設問題的情境。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自主分析、實踐體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領悟數學規律,思想和方法。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引導”爲主體,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鼓勵質疑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大膽假設,合情推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把所有的問題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決,這樣整個課堂就絕不會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種生機勃勃、熱熱鬧鬧的景象。

當然,教師在做到上述四點之時,也必須要注意到,課堂教學的活躍不是純粹地指熱鬧的課堂氛圍。真正活躍的課堂教學,不光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交流,還要學會專心聆聽、細心揣摩、虛心接納,明確評價別人的話語,以便形成愉悅的對話氣氛,真正達到共識、共享的目,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接受到知識,真正在課堂中參透出“樂學”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