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萬曆十五年》摘抄精品多篇

《萬曆十五年》摘抄精品多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一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鑑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以史明志,以史鑑今,《萬曆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覆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曆十五年爲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曆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曆十五年雖看似爲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後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於事物肇起之初處於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寫了萬曆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 歷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曆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曆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曆小皇帝謹遵傳統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曆小皇帝的課業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衆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讚揚,並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曆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後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願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願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後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爲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萬曆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爲了自身的利益加於皇帝身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爲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曆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範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纔會有快速的發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對來說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幹練,做出不少令人讚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曆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爲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曆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後,身爲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彷彿架空了萬曆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爲棋子,根據自己的意願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於一身,並且由於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衆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後,醞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裏爆發了。在事實面前,萬曆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且將更多怨恨凌駕於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於得到萬曆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並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爲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爲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爲作爲首輔,“他寧可被目爲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爲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爲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曆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樑,當百官的意願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曆皇帝要將意願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範爲說辭阻止萬曆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曆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症狀,他應當爲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爲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並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因此,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後,大壽時仍受到萬曆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後,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衆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於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後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爲之深思和學習。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篇二

記憶中的天子,記憶中的皇帝,是穿着嵌着玉龍的皇袍,帶着串着一條條珠子的皇冠,高高在上地坐在列主列宗所傳下來的皇位上。他的一個指令,所有人都要聽之任之,甚至他的每一句話都是聖旨,代表着上天的指令。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去,這一切都是表面現象。深藏其中的懸祕,是他才能無法施展的無奈,是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他人的關注,是他的私生活受到他人的干擾。

皇帝,這兩個字眼讓人聯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這四字。那麼,你肯能會問,即是九五之尊,那麼他會受誰牽制?有怎樣牽制呢?其實,皇帝受臣下牽制在過往朝代中不少,但是過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選擇出正確的決定。李世明之時,雖有多數官臣進諫,但那隻能算得上是建議與指責罷了,李世明也會聽從臣下正確的建議而採取措施。而萬里在任時卻與之不同,萬曆很小的時候就上任了,受着臣下的輔佐,所以官臣進諫已經算不上是建議,而是帶這威脅之意。

明朝時代是極重視禮儀和儀式的,明朝時也是主張以道德、倫理治國,而不是以法制國。早朝和午朝是明代以來特例獨行的,早朝過往的舉行是風雨無阻,禮儀也極其講究,到了萬曆之時才被罷免了。而經筳是皇帝不可免去參加的一種儀式,經筳是通過講歷史來勸諫皇帝。雖極爲繁瑣,但萬曆皇帝仍作爲學生未缺席過。

轉折發生在張居正死後以及立嗣問題上。作爲皇帝的老師兼首輔張居正先生,生前有着功名,用自己的權利壓制一切反對他的勢力。死後,各種污名被清算,受賄賂,動搖皇帝的決策,各種罪名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連一點的敬仰之情都不剩。立嗣的爭執,萬曆想要“廢長立幼”卻不能直接提出,萬曆便一拖再拖,最後不得已,只能聽從文官的安排。經歷了各種變故使萬曆看透一切,本對生活無熱情可言,現在只對生活充滿厭倦,他開始消極的方式對待,以無爲治國。最後他連經筵也不出席。受阻之後,他便不再出紫禁城一步。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爲文官集團出現了“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小事倒有人誇薦”仗權欺人的形式。最後受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以致出現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種局面。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作爲老百姓更爲好些。雖沒有九五的權利,但有着柴米油鹽簡單的樂趣:雖沒有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霸氣,但有着自己內心的自由。雖被稱爲庶民,但也有着貧窮的快樂。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羨慕,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九五之尊,並不是最完美的,因爲皇帝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九五卻是處處受絆。

權力與羈絆,永遠都是關聯在一起的,當你想要擁有權利識別忘了還有約束在你身旁,“簡單就好”,“且行且珍惜”,這兩句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這兩句話也是在告誡我們滿足當下的生活。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三

出乎意料的一本書,實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經古代文學史老師推薦閱讀,也算一個有意思的體驗。

全書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幾人的經歷爲主要線索。選角看似無意實則大有門道:神宗是皇權的代表,張居正則是相權失敗的典型,相對的申時行卻是相權與皇權和解的象徵。海瑞作爲明朝有名的清官,實則從全書來看此人成就不高不過是一個證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標誌;戚繼光當然是明朝軍事力量強大的標誌;李贄……私以爲作者沒有選擇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選擇這位“奇葩”不單單是因爲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爲這樣的矛盾性剛剛好與全書的主題相契合,正應了首尾圓通的那句:“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又是象徵着明朝盛極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書又以“陰陽”爲主題包裹着整個萬曆年間的是是非非。

而“陰陽”二字,在本書中所指又有多重含義。一來陰是官員處事的圓滑、乖巧以及官場的生存之道,相對之陽則是官員在外或者對上的表現,也就是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種“標榜”。二來陰則是指國家運行的內在規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倫理、道德……陽也是皇權、政治、商業等宏觀現象。

其中韻味,不再贅述,三言兩語,聊表愚見。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篇四

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全書僅僅細寫了萬曆十五年——1587年這一年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雜事,卻上升到了整個中華歷史的思考高度,與中華文明的精神聯繫在一起,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觀點,讀來更是令人眼界開闊,受益匪淺。

與教科書上僅僅幾個四字短語便能概括的死板的歷史人物形象不同,書中從多角度剖析了各個人物,在這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人性複雜。

讀此書之前,我一直認爲萬曆皇帝的昏庸僅僅是張居正教育失敗所導致,然而隨着閱讀的深入,他的形象也變得完整起來。張居正的腐敗僅僅是令他失望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對整個政治體制的失望與無奈。

繁複的禮節以及所謂道德束縛的陳詞濫調使他疲憊不堪,甚至讓他由此陷入與整個官僚集團長期的無聲對抗之中,以消極怠工、不理朝政來表示自己對這種長久凝固的封建制度的抗議。

他並不是徹頭徹尾的昏庸之帝;相反的,他正是因爲太過聰明,看透了這個社會的醜惡與悲哀所以至此。年少時的他也曾是一個勵精圖治,胸懷抱負的皇帝,甘願忍受亢長無味的禮節教條,甚至曾徒步遊行,求雨祈福。

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萬曆皇帝骨子裏的叛逆精神愈來愈烈,企圖衝破封建的枷鎖。他的叔祖正德皇帝更甚,是一位“離經叛道”的典型,二者都用實際的行動向陳舊的道德禮教發出了質疑與抗議,更讓讀書的我們領悟到僅憑道德所堆砌和約束的社會就像是無根的草,浮於表面,不堪一擊——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然而這種神奇的制度並不僅僅存於明朝,而是成爲了一種傳統,存於整個中國的封建社會。張居正也曾試圖去改變這種看似已經凝固的制度,無奈根深蒂固。官場之中,人人都以道德君子自稱,同時又用近乎嚴苛的道德去約束他人。

首府張居正自己即是一典例,他對待下屬嚴苛,但是自己卻不知檢點,奢靡至極,使得官員上下怨聲載道。無奈當時張居正權傾朝野,無人膽敢抵抗,可是當他一死,各種醜聞告狀便紛涌而出,張居正怕是不曾想到自己生前榮華富貴,死後卻揹負了一世罵名。再看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人,他們都是光榮一時的朝臣,但卻都有着各自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與無奈。這無疑是明朝制度作祟。

縱觀全書人物,每個人都可稱作是失敗的封建道德社會的產物。“存在即是合理的。”的確,我們應該肯定這種制度曾經給中國帶來的種種榮光,但是靜下來深思,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是對政治的警示。有了前車之鑑,當今社會需要法治便變得理所當然起來。

當然,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美德不可一併丟棄,不過,人們也開始明白,道德的背後如果沒有法律給予支撐,便像沒有雙腳的人一般無法立足,最終只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在漫漫黃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