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 -晏子使楚精品多篇

語文 -晏子使楚精品多篇

蘇教版)《晏子使楚》 篇一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注意理解和揣摩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課文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二)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理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自己作爲一個大國使者和作爲強國齊國的尊嚴。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簡單的邏輯思維的過程。

3、激發學生爲維護國家尊嚴而挺身而出,舉理力爭的愛國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個性特點,並朗讀好相關的句子。

(四)教學難點

晏子反駁楚王中這些句子的邏輯性的思維結論。

二、說學情

(一)學生對歷史性故事的課文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二)文學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學生已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缺乏文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很好利用這類具有思辯之美的課文,讓學生認真解讀,把握難點,努力突破,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一)推導法:

在解讀晏子三次反駁楚王的句子時,教師可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在PPT中分別先後給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兩個句子,然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感悟到晏子作爲一個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誦讀法:

爲了讓學生能很好體會到當時楚王的橫蠻霸氣、盛氣凌人;體會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針鋒相對,不受欺侮的人物特點,教師只有認真引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語,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脈動。

(三)剝筍法:

在教學晏子三次反駁侮辱的故事導讀過程中,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的結果到分析理解個別的句子,詞語的方法進行。然後再串聯起三個故事,進行總體的再現領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則故事分別講什麼主要意思,最後結果又是怎樣的?三個故事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從“只好”的結果來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卻,晏子卻一次比一次更淋漓盡致的在反駁,最後,楚王“只好”落得個“賠不是”的下場。由於這種強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領學生去深究細摳,在深入的研讀中,找出箇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啓迪。

四、說學法

(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獲得抽象思維品質的培養;感受當時國與國之間外交鬥爭的激烈舌戰。

(二)朗讀與討論:

對人物的對話,要讓學生反覆的朗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和發現。在教學晏子三次反擊侮辱的過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讓學生在學會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空間。

(三)再現與表演: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在閱讀課文後有所領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進行表演。我們不求學生表演的優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師可以創設:拍三集電視連續劇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再現文學形象。

五、說教學過程

(一)設計思路:

從總體感受、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然後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一個故事內容認真導讀,明確因果聯繫;再通觀全文,進行情景再現,加深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掌握,加深對人物個性的把握。

(二)教學用具:

自制多媒體PPT一個。(要求是:移動式的一個三段論。)

例:(1)狗國,開狗洞。

(2)訪問狗國,我得鑽狗洞。

(3)楚國是狗國。

(三)具體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1)啓發談話,回顧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再讀課文第一大段。

(2)思考:當時的楚國是怎樣一個國家?想象當時的楚王又是怎樣一個國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麼?

板書:國勢強盛、顯顯威風

2、整體閱讀

(1)快速閱讀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幾招?

(2)讀後交流

(3)討論三次侮辱晏子的結果如何?讀“只好”的三個句子。

板書:只好,開城門,陪着笑,賠不是

(4)再連讀這三個結果,思考楚王的態度有什麼變化?

小結楚王是步步退卻,直到“賠不是”。

3、賞讀第一個故事

(1)一個依靠國勢強盛,霸氣十足的楚王爲什麼會在最後向晏子賠不是呢?細讀第一個故事,說說其中的原因?

(2)理解“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一句的含義。

(3)PPT出示:得出楚國是狗國的結論。

(4)讀好這個句子。

(5)想象說說:當時接待的人向楚王報告時的情景。

(6)齊讀這個段落。

4、賞讀第二個故事

(1)見面後的楚王又是如何對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應對的?細讀課文。

(2)交流彙報:理解:瞅、冷笑、嚴肅、裝着爲難、拱了拱等句子。

(3)重點理解:描寫人多的三個句子。試說成語:遮天蔽日、揮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讀:說說: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兩個“笑”有什麼不同?

(5)PPT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既:

A 訪問上等國家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派下等人去。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 楚國是最不中用的國家。

5、賞讀第三個故事

(1)自學課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樣反駁的?

(2)合作交流說說句子含義。

(3)PPT出示:類比推理的三段論。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結出又小又苦的枳。

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到楚國就做起強盜。

楚國是個強盜之國。

(4)結論。理解:“水土不同”一詞。

(5)個別朗讀。

6、小結再現

(1)通讀三個反駁的故事,你覺得晏子是怎樣一個人。

機智、善辯

(2)請你們合作表現,自由分組整備。

7、表現深化

(1)分三組分別表演,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整備拍攝三集電視連續劇)並給出每集電視片片名。片名應該是開放的。

(2)讓學生說說:人們看完這個電視片你想讓大家明白一個什麼道理?(結論也應該是多元的)

8、課後作業。

蘇教版)《晏子使楚》 篇二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着自已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楚王。楚王瞅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謊吧,怕犯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說着他故意笑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着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裏人?”武士回答說:“犯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爲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臉。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

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內容賞析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最後反被晏子侮辱。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爲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人。大夥兒把袖子張開,就能遮蔽天日,成爲陰天;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就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裏,衍生出三個成語:一是張袂成陰;二是揮汗成雨;三是摩肩接踵。揮,甩掉;大家用手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三是摩肩接踵:摩,並;摩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接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爲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1]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維持國格,也維護個人尊嚴。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不畏強權的人。

晏子能贏得這場外交的勝利的原因:就是因爲晏子的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用語委婉,頭腦清晰。

蘇教版)《晏子使楚》 篇三

學習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學習晏子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重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能流暢翻譯全文。

2、學習文中人物的藝術性語言。

預習導學

1、下面是某同學製作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記述 春秋 末期 齊 國著名政治家 晏嬰 言行的一部著作。大約成書於 戰國 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 政治主張 和思想品格。

晏嬰,字 仲 ,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

2、《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 三 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 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 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 高超的語言藝術 。

3、文中哪一句話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縛一人詣王(fù)

橘生淮南則爲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

5、自讀課文,完成下面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