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心經原文+白話文【新版多篇】

心經原文+白話文【新版多篇】

注五]照見五蘊皆空。 篇一

“照”,光明所到,照耀;“五蘊”,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譯,也稱爲“五衆”、“五陰”,實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蘊”的意思是指“蘊集”、“積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對於人的感覺來說,形質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一切有堅溼暖動性質的東西。人的身體稱爲“色身”。“受”作爲“領納”義解。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這叫“想蘊”;“行”,即行爲;“識”,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修習了般若法門,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於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則能夠洞見一切諸法均爲不實在,均爲虛假。懂得了衆生的五蘊對於菩薩的真心是有掩蓋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佛教意義 篇二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觀自在菩薩,“觀”作“觀照”、“審視”、“審察”等解。此處並非指用眼作觀察,而是以心去“審視”,以心去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講;“在”,即“存在”。“菩薩”是bodhisattva的音譯。意爲“覺有情”、“道衆生”,漢譯又作“開士”、“大”、“覺士”等。有自覺覺他,導引衆生開悟的意義。

據大乘佛教,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爲生死肉身,一爲法性生身。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爲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舍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薩又有的稱爲“菩薩摩訶薩”,直譯爲“大覺有情”、“大衆生”。“摩訶”,意爲“大”;“薩”爲“薩埵”的略音。“薩埵”,意爲“有情”或“衆生”。摩訶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衆生,使之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爲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爲己任,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爲Avalokiteshvara。

注六]苦厄,逼惱身心的苦惱災厄。 篇三

苦厄起於生死。生死因結聚五蘊而有,因之不能返觀五蘊的虛假不真。由於認識有如是的錯亂,難免受到痛苦煩惱。痛苦煩惱不得清醒的認識,不免要起惑造業,結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輪迴生死,現世執有五蘊,未來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夠了達,連五蘊都是虛假幻化的妄想,掃除一切魔緣,自然心中清淨,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脫一切苦厄。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達到的境界。

注十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篇四

“諸法”,指世間一切法,亦即天地間的一切事事物物。此處指五蘊諸法,即因五蘊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空相”,指“真空實相”。人的真心本來是常住不動的,只因五蘊集聚心中生出私慾遮蔽真性,纔會有種種執著,纔會妄執外境爲有,纔會視所見、所聞、所嗅、所觸爲真,纔會以五蘊爲實有。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劍斷除諸多迷惑,只有在緣起性空的立場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滅”,五蘊真空,便無法可生,若法不生,自無可滅。一旦明瞭般若妙法,無妄想心,就不會有生有滅,也就無需乎求離苦,也就沒有度脫苦厄一說了。“不垢不淨”,污垢與清淨本來是兩相對立而存在的。凡夫未破煩惱,未除貪嗔,生出了我執與法執的偏見,這就是垢穢;二乘修習者已斷煩惱,無離貪嗔,能證人空,名爲清淨;凡夫染於有漏的惡緣,名爲垢;聖人薰修無漏的善緣,名爲淨。然而他們的垢淨只有其名,究其本體言,根本無所謂垢與淨,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空是既不可謂淨,也不可謂垢的。凡夫若一念頭不覺,生出妄心便是垢;聖人了達空性實相,不受拘於五蘊,不受諸法色相影響,則是淨。從諸法的本然之相上說,垢也沒有,淨也沒有,這叫“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世人的本來心量,如大海一樣寬廣博大,含容萬物,蘊育萬機。但只有聖人才能把本來的心顯示出來,不爲事事物物所遮掩。從極的角度看,本有的心量並非修行而有,而是修行而顯,所以說心量不會因爲覺悟而增另加一分,也不會因爲迷妄而減去一分。凡夫似乎心量狹小,但那只是因爲五蘊蔽障,六塵牽纏束縛,不能修行觀照,所以纔會有真心隱沒不顯。無論凡夫,無論聖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爲地增一分或減一分都是不可能的。生滅垢淨增減,都是從生的情見妄分別所致,這也就是苦厄,所以佛在此教誡,只有了達心性本來是空,一切善惡凡聖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體性原本寂然,沒有任何分別想量的必要。

注九]空不異色,真空與形色並沒有什麼區別。 篇五

爲什麼這樣說呢?以色執著爲實有的,固然不應該;而將空執著爲虛無的,同樣也背離了釋迦牟尼的教導。要知道,那怕凡夫的五蘊之身,也是業力所成,也是由於過去世的業力習氣薰染才凝集而成。從因緣的角度,它不是無端呈現的,人生的內在依據便是佛所教誨的緣生之法院,世間一切事物無不處於前後無際的因果系列當中。一切色質均是因緣湊合而成。這因緣湊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說空不異色。空不異色是要強調世間因果的實在性,是想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是要說人類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所賴以成立的基礎,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論來取消的。

簡而言之,身由業力所造,業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業便會感受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今生受過去世的業報,未來世感受現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輪迴流轉周而復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則不會有了結之時。外道中人因爲不了正因至理,遠離妙智妙慧,錯認爲色若滅了便是空,落於頑空,認爲人若死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歸於太虛空,於是追求清心寡慾,一味修持苦行。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認爲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便沒有現世的道德可言,也沒有未來的解脫可言,因而進一步便胡作非爲,結果種下惡因,將來自己遭受惡果。

只有二乘聲聞緣覺羅漢,依佛法修持,知見能夠超出凡夫之外,得阿羅漢果位。他們知道三世因果道理,因而瞭解以色爲實有是一種妄想,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現之法,不懂得萬法無非識情變化而有,生死也是一種幻化,因而有的懼怕三界厭離生死,以爲只要離開色就是真空,於是閉門獨修,或在深山,或在墳冢,殫精竭慮,一定要離一切相,只爲了求得解脫。結果忘了捨己救人一說,失卻了衆生同一本性,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諦。他們把解脫也執爲一種相,把空也執成一種相。所以仍然陷於幻妄之中。小乘得道果者難免執相。相是什麼呢?我們不妨稱爲“相分”之“相”。所謂相分,就是心中所生起的'關於事物或者觀念的心中之想,猶如人們所說的心念等。這種相分其實是心中幻化出來的。心中不著相,就不會有相分,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不會拘於形色而生惑。從而起心動念,無不符合自心本性,無不符合真空實相。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地了。所以說,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空不是色滅亡之後纔有的,空與色本來無異,空是色的規定和依據。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虛空是華藏的虛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解 篇六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這是梵文,我國名爲大智慧。因爲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衆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衆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衆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矇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爲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纔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癡迷,是六道衆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爲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衆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纔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心是什麼?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着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爲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迴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覆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衆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啓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能自己覺悟,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所以是人天的導師,爲三界的善知識。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指天道;(三)無色,指禪天;總是在六道中。菩薩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覺,最高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後,他來接位的,如此土的彌勒佛,西方的觀世音大士。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行】 心行,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

【深】 不是深淺的深,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

【般若波羅蜜多】 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時】這時字關係甚大,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正是果位的時候,已經斷除一切煩惱,度盡苦厄,沒有掛礙的了。在下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後的意境,點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見】 朗然覺照,徹見無餘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

【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此言心和外境相蘊合,統名曰色。一個色字,包括五個字在內,並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內面無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內。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內色接觸了,就有個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轉念,這是行;轉出那知識來,就是識;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種種的幻法。這個五蘊,是衆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資本,但也是開般若,除習氣,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衆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蘊,只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轉,衆生反被所縛;是在覺不覺,明空不明空之別,不要指定爲不好的東西,反生了偏見。

【皆】 統統包盡無餘,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連照見亦空,因爲照見亦是五蘊,所以稱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籠統說:空就是沒有了。不知“空”有空間、虛空、空相、空義種種的分別。今分爲兩種: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滿了,空相破了,所以“有”與“空”是相對的,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經上另有十八空義,不必盡說。

至於佛經上所說的“空”,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這個空的意義,先得明白幾點: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相;還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相;一切包括在內,總名曰色,在因地上總是空的。因爲以上一切色,尋不出一件是有獨立自性的。第一說有相的:拿布來比,布沒有獨立自性,變成爲布的,須依於紗線而成;紗線不能自爲紗線,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種子;種子不能自種,必賴人工天時地肥等等。不必分析開來才空,在未成布成紗前,及正有布有紗時,他的本身是由衆緣和合而成;因爲是因緣生,所以無有實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身體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說無相的:拿心來說,心是什麼?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涼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極,這時候便沒有我,沒有心;忽然蚊蟲咬了一口覺得了,這覺得的便是蚊蟲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無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執取當他是實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廢,我仍隨緣應付;不是麻木無心,只是勿住,行雲流水的到處自在,這纔是真心空。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癡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麼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正因爲他根本不曾明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

【度】 超脫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見都淨了也。

【一切】 包羅所有,淨盡無餘,凡有相無相,人我法我種種苦厄,盡包在內。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微細,都是苦厄。其實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爲有智慧知道本來空,能夠知而有若無知,受而等於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爲總持分,是第一段,總三藏十二部經一切法,持無量義,亦是此經綱領。通了這四句,就明白心經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綽乎有餘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總在文字上會,不肯從自心上會;弄得沒有辦法時,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報,求神通,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離佛道更遠了。深入迷途,豈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後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因爲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執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的了。

以上七句判爲色空分,爲第二段,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時要點到本來上,在緊要關頭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鄭重的意思。

【是諸法空相】法是什麼?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如果沒有對象,也就沒有心沒有法了,所以是因緣生、生而不生,無自性,無實物,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來的空。古人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是幻,法豈是真!諸法是說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總是以心緣心,以法緣法,不知本空,遂當他實有,彼此固執住了,爭執就此多了。這個相字,應作義字解,下面正點到不生不滅的原理。

【不生不滅】佛經上最不容易瞭解的就是這一句,須知宇宙間一切一切連我的思想五蘊等等,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爲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說布不能自生爲布,是無自性的,須賴衆緣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單靠他緣,還不能離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麼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爲兩面也都是緣生,兩無實體,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無因生,現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沒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沒有成布的果。以此類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現在雖有相,終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滅;但現在的假相,卻有個假滅,只是不自滅,如布燒成灰,布不能自燒;不他滅,雖有火燒,終不能離了布;不共滅,不無因滅,都是一個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爲不生不滅,所以垢淨、增減、長短、是非、好壞、來去,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統統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苦惱也由相對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那又何必執爲實體呢?既不執有,亦不廢有;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既此用,離此用;心如長空萬里,包羅一切,自在無住,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但衆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衆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徹者是菩薩,都是有掛礙。所謂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種種。以上五句,判爲本來分,爲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緊是這一點,切勿忽過。

【是故】 此是決定的口氣。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麼空之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這“無”字有兩個解釋:一是無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爲現在雖有幻相,但畢竟是無,毋庸執取以爲實有而生法見,添許多煩惱。所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爲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爲是緣生的,無自性的,無實體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斷滅;佛菩薩也要用以度衆生,救世間無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過聖人明白本來空,所以無法執;衆生迷了,遂生顛倒,這是衆生的大掛礙。因爲地獄衆生,掛礙在具足多分貪嗔癡,鬼道掛礙於多分的貪,畜道掛礙於多分的癡,魔道掛礙於多分的嗔,人道掛礙於半分的貪嗔癡,天道掛礙於少分的貪。這貪、嗔、癡三毒,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掛礙。化除了,當下即是菩提;所以煩惱菩提,同是這個東西。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緣覺(即辟支佛,是不曾聞到佛法而借因緣覺悟的)執取十二因緣法而生掛礙,他不知道諸法空相。既說是因緣,可見是緣生不實,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見縛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緣即是:一、無明:是過去的根本煩惱,只要碰到緣就動了。緣就是轉下去的意思。二、無明緣行:行是行動,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三、行緣識:由於過去的行業,而起現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認識而成爲果的。四、識緣名色: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五、名色緣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六、六入緣觸:是出胎後對於一切有所接觸了。七、觸緣受:接觸之後,就受苦受樂而生種種感覺。八、受緣愛:如成年以後,就有強盛的愛慾。九、愛緣取:有了愛慾,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馳求。十、取緣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緣生: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轉入未來。十二、生緣老死:有生就有滅,一切本是夢幻泡影,終必變滅,老死是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無明未滅,再來一轉,生生世世轉輾不已,遂有六道輪迴,總是無明作祟。乃至兩個字,是由無明跳至老死,中間略去十位。這十二因緣,位位都依據無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緣起,根本無有。盡者,極也,就是無之極也,言無亦無有也,是絕對不可得的意思。所以無明非有實體,如空中華,夢中事;夢中非無,及至夢醒,了不可得。可惜衆生不能斷無明,緣緣而下,無有窮期,無非是惑業苦。緣覺雖已悟到十二因緣,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爲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見不淨而生掛礙。

【無苦集滅道】這是聲聞執取四諦法,而生掛礙。苦、集、滅、道,是名四諦,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衆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貪、嗔、癡。後世有三苦:地獄、鬼、畜生。更有三災八難苦、壞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無寄託苦,這是苦諦。卻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這是集諦。滅是消滅的意思,斷一切苦,歸到清淨寂滅。因爲結業既滅,則無生死的患累,這是滅諦。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必得有個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離一切苦,到涅盤樂,這是道諦。聲聞執此法見以爲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倘明本來空,知此四諦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取,便無掛礙了。

【無智亦無得】這是菩薩的掛礙。菩薩執取六度萬行諸法,以爲確有智慧可得,有衆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微細的法見不曾淨,所以不到究竟涅盤地。從前阿難問佛如何是煩惱地獄種性?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如我能佈施,因見他人不肯佈施而生厭惡,是煩惱地獄種;我能持戒等等,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厭恨,是煩惱地獄種。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是名染法,染糊塗了。況且有智無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別爲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成無上菩提,世尊當時並不取以爲勝,因爲知道性空!實無少法可得,不過名爲菩提而已。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纔是掛礙淨盡。

【以無所得故】這是總結一句,極言上面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細推求,實無所得。以上十三句判爲法用分,爲第四段,說空了之後,般若法用自然啓發,也不受法縛了。

【菩提薩埵】 簡稱就是菩薩,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薩,又名開士、大士;又薩埵譯爲精進勇猛,堪以荷擔如來事業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因爲依自性的金剛般若,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所以有下面實證的受用。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更不能圖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名利的心不死,永無出頭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總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實實,真參實究,決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語玄妙上求,絲毫擋不住生死的。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纔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心無掛礙】這個心,是毫無掛礙,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有,了無掛礙。心且不有,掛礙何依?苦厄安在?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裏既是淨空無見,白天沒有想象,夜間自無亂夢,正如千眼千手,圓照十方,豈有顛倒?凡人恐怖,先有一個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如能心空法空,登於佛位,兩個生死已了。菩薩再來世間,是大悲願力,不是業力,自然沒有恐怖,顛倒夢想,都遠離了,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境界了。

【究竟涅盤】這涅盤是清淨的意思。二乘人是有餘涅盤,不是究竟;這究竟涅盤是佛位,名爲無餘涅盤,連涅盤亦不可得。所謂成了佛,也沒有成佛的法見。本來涅盤是對生死說的,既本來沒有生死,亦安有涅盤,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這是菩薩的果德。

【三世諸佛】無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統包括三世一切諸佛,不問已成未成,都是一體平等。須知釋迦彌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衆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棄,也不可輕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也無不由此法門而得無上菩提。一切大智慧,無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啓發的意思。這個得,正是無得之得;必得心中了無所得,然後本來的面目斯得。此時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寂然不動,而妙用恆沙,由此啓發,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言佛的意境。你想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衆生豈可自外,另覓途徑,豈非顛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適以自誤!

以上十句判爲果德分,爲第五段,是說到果德地位,一切掛礙纔算淨盡,纔是究竟涅盤,都賴觀空成就,並無別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經,專說此法無實。下面再翻身過來說個無虛,金剛經說:“此法無實無虛。”要人不要執實,也不要執虛,正顯般若無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層講,心既不有,法於何依?既沒有法,更談不到無實無虛的了。所以說,涅盤生死等空華。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以下是轉入無虛,點明一知字的妙用。這知字是靈照覺知,表明悟後的意境,彷彿是轉而爲有;不知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時的緣生,暫時的法用,即是知而無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無生的道理,就不能證知真空的道理。前說一空字,是般若的體;此說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無可形容,無可言表;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惟有神會,惟有讚歎,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六句是讚歎的辭句。咒是密意,以決定如是曰咒,如軍令嚴速曰咒。以無所不包謂之大;以無所不通謂之神;以無所不照謂之明;以無可比對無可再加謂之無上;以畢竟平等謂之無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於寂滅無住的性體中,能啓發恆沙妙用。六祖雲: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爲無實之體,此爲無虛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想世上的人,沒一個人沒有掛礙的痛苦,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爲證知分,分第六段,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從自性上用功,經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總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不能啓發。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因爲怕持的人着瞭解釋,反而添知見,心亂了。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終不能忘記衆生,離了大悲本願。姑將咒義略述一二:揭諦揭諦,是說度過去呀!度過去呀!波羅揭諦,是向彼岸度過去呀!波羅僧揭諦,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菩提薩婆訶,是速速證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爲祕密分,爲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沒法出口的意思。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總是說個心,這心經是說心內精華。大凡人有七個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個是六道心,每日流轉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惡道心,總是無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並且不知道什麼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噁心的分別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還有第七個心是空心,是無上的心,是無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淨自在的心;這個心不是修證到是不會知道的,連二乘人和權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的。佛說:微生蟲到處可去,只是火裏不能去。衆生的心到處可緣,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個心。這個心是出世的心,明瞭這個心,去成佛就不遠了。衆生在此岸,是六個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個無心的心,正是毫無掛礙的心了。但人不從六個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從煩惱上參透,掛礙上打開,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裏,必要從泥裏拔出來,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資糧。人先要明白煩惱是什麼?還是我的六個心。

南無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持之以恆、有求必應。

注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篇七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被認爲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爲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原文+本站 篇八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譯文】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淨。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衆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淨,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磐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蕩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癡迷的慾望。因此而最終達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詳細註釋:

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照見五蘊皆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慾、意念、行爲、心靈,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色不異空 (形相不異乎空間)

空不異色(空間不異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於空間)

空即是色(空間等於形相)

受想行識 (情慾、意念、行爲、心靈)

亦復如是(都是一樣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諸法空相 (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 )

不增不減(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無受想行識(也沒有情慾、意念、行爲和心靈)

無眼耳鼻舌身意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無眼界 (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無意識界(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無無明 (沒有不能瞭解的)

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不能瞭解的盡頭)

乃至無老死 (直到沒有老和死)

亦無老死盡(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無智亦無得 (不用智慧去強求)

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菩提薩陲 (菩薩覺悟之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礙)

無掛礙故 (由於沒有礙)

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 )

究竟涅盤(最後達到彼岸)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三種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說心經)

是大神咒 (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無上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實不虛(不是騙人的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說心經)

即說咒曰 (其咒語曰)

揭諦揭諦 (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吧)

波羅僧揭諦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訶(修成正果)

詳細註釋: 篇九

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照見五蘊皆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慾、意念、行爲、心靈,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色不異空 (形相不異乎空間)

空不異色(空間不異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於空間)

空即是色(空間等於形相)

受想行識 (情慾、意念、行爲、心靈)

亦復如是(都是一樣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諸法空相 (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 )

不增不減(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無受想行識(也沒有情慾、意念、行爲和心靈)

無眼耳鼻舌身意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無眼界 (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無意識界(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無無明 (沒有不能瞭解的)

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不能瞭解的盡頭)

乃至無老死 (直到沒有老和死)

亦無老死盡(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無智亦無得 (不用智慧去強求)

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菩提薩陲 (菩薩覺悟之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礙)

無掛礙故 (由於沒有礙)

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 )

究竟涅盤(最後達到彼岸)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三種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說心經)

是大神咒 (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無上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實不虛(不是騙人的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說心經)

即說咒曰 (其咒語曰)

揭諦揭諦 (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吧)

波羅僧揭諦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訶(修成正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說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