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評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一

以數學文化爲生長點,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索精神——評《秒的認識》

在聽這一課之前,我就在想,這位老師會如何把抽象的關於秒的認識,變得具體。秒這個概念很抽象,比如說一秒鐘有多長,如何把它變得具體,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中,要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常見的量有關的簡單問題。因此這一節課不僅僅是能夠把秒變得具體,還要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到秒的概念。張老師這一點做的讓我受益匪淺。

1、感受生活中的秒。在傳授新的知識之前,張老師就由情景導入課程,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的慾望。這個情境讓人印象深刻,她讓同學們和衛星發射倒計時一起進行倒數,充分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這個情境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2、逐層體驗秒。張老師沒有一開始就給學生們建立一秒的時間觀念,而是從十秒開始。是讓同學們看着鐘錶秒針走的,那十小格來體會十秒。後來則是讓同學們自己來估計十秒大概有多長。通過估計十秒準確的同學的發言,讓大家把十秒具體到某一個動作。最後大家再感受一秒有多長。感受一秒的時候,張老師還利用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說運動員在一秒鐘能跑多少米,進而由列車一秒鐘能開多少米,然後是光一秒鐘能走多少米。讓孩子們充分的體會到了一秒鐘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看起來雖然是很短,但卻又能做很多事情。

3、秒的文化生長。在課程的最後,張老師播放了一段兩分鐘左右的,關於計時工具發展的視頻,此段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秒是國際時間計量單位裏最基本的單位,隨着機器工具的發展,讓學生知道時間的單位越來越精確。這就是以數學文化爲生長點,通過滲透教學文化,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探索精神。

張老師的課程中教學的態度非常親切,特別是讓孩子通過一系列的動作,讓十秒變得更爲具體的這樣一個設計點,讓我覺得非常的棒。包括後面有的同學對十秒時間長短的估計發生了誤差,有的同學快,有的同學慢,它除了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之外,還引發了同學們對十秒這個時間長短的探索。

國小數學教師優秀評課稿 篇二

本節課,費)本站○(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爲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啓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三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爲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會利用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爲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國小數學教學評課稿 篇四

教學過程中也注重了培養學生的探究,歸納及概括能力。在指導學生探究反比例函數性質及圖像的過程中滲透分類討論思想和數形結合的思想。”

1、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如動手畫反比例函數圖象 一環節讓學生繪畫並交流圖像的形狀。

2、注重及時總結梳理知識,課堂上及時總結,使學生清楚地把 握並記憶重點知識。

3、注重分層指導。所設計的講題、練題、作業題比較有梯度。

4、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5、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如合作探究、分析研討、設疑等

6、課堂氣氛輕鬆愉快。

一、教學知識點

1、從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似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二)能力訓練要求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表達式。(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了解所討論的函數的表達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數概念的具體形象,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體驗數學活動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教學重點

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教學難點

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能判斷一個給定的函數是否爲反比例函數,並會用待定係數法求函數解析式

3、能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二、重、難點

1、重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能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函數解析式

2、難點: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3、難點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時,可適當複習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等相關知識,這樣以舊帶新,相互對比,能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導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號左邊是函數y,等號右邊是一個分式,自變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數是1,分子是不爲0的常數k;看自變量x的取值範圍,由於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實數;看函數y的取值範圍,因爲k≠0,且x≠0,所以函數值y也不可能爲0。講解時可對照正比例函數y=kx(k≠0),比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五

以人爲本體驗操作;數形結合建立模型

《認識分數》一課想來聽過很多次,最有感觸的一節當屬張齊華曾經上的。曾有不會再有能突破的猜想,可是今天聽了____老師的《認識分數》眼前突然一亮:一股以生爲本的關懷撲面未來,一縷樸實清新的春風令人感受頗深。具體表現在:

1、以生爲本,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米老師的課堂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慾,從課前調查引起學生的“無法分配”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到動手實踐實際分一分,切實感受“平均分”的實質。再到孩子嘗試寫分數的方法,巧妙利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夯實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問題中發展,在疑問中受益。

2、體驗操作,促進學生有效發展

本堂課,米老師有效地設計了幾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驗如何平均分,運用相同的圖形創造出不同的分數,不同的圖形創造出相同的分數。既有小組合作探究,也有孩子獨立思考,一張一弛有效地支撐起學生的數學抽象建立起“分數”的概念促進了學生有效發展。

3、數形結合,物化學生抽象思維

數軸,一直以來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特別是今天三年級的孩子要將分數正確地標註在數軸上更是難以實現。米老師巧妙地運用數形結合,將一個與數軸上一大格同樣長的長方形紙條緊貼在數軸上,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感受到1/2或其它幾分之幾的位置。輕鬆地化解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4、拓展延伸,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本節課堂上,米老師在教學完認識幾分之幾後,面對數軸巧妙設疑“我們發現今天認識的分數都在0~1之間,1後面有沒有分數呢?”引發了學生對分數的深度思考。

本節課還有一大亮點就是米老師的語言,課中老師貫穿了許多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敢於實踐,大膽創新。例如:交流能使我們共同進步;會傾聽就一定會學習,比比誰的小耳朵最細心;智慧都出現在每一位同學的手指尖上;你也有同樣的智慧,每一個數學符號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如果非的要說本節課有什麼不足的話,我認爲,作爲名師可以在課堂上自由板書,不必都要用泡沫板一件件張貼,費錢費事。其實這也算不上什麼缺點。

總的來說,本節課真的讓我獲益匪淺,感觸良多。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六

用字母表示數看似簡單淺顯的內容,但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難。用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數式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是國小數學學習的轉折,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莫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一開始就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用字母表示數。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個特定的數,接着教學例2用字母表達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關係,再接着看書自學通過判斷辨析講解簡寫的規則,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環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紮實有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其中本人也提兩點不成熟的想法,根據書中編者的意圖,例1是爲學習新知打下遷移的作用,而既然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那麼把例1中的符號換成字母是否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其二當討論到簡寫的規則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數與字母相乘怎樣簡寫,是否給予引導討論給予正面講解,不必把這一問題拋給下節課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七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上週,我聽取了全國國小數學優質課,受益匪淺,我想談談其中“圖形與幾何”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堂課。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雲南省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的劉燕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劉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正是由於活動材料的充足,才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本節課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不由教師給出;凡是能由學生解決的問題就不由教師包辦;凡是能由學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師說出。”這三個凡是貫穿了全堂課教學的始末,充分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每項活動的過程,劉老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爲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新課程指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劉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並且每次鼓勵都另有千秋,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李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八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 )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 )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 ( ) ,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 )。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 )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5、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

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

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啓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啓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當然,每一節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人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

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 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 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爲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九

《認識千以內的數》

前些天,有幸網上觀摩了“中國教育學會2020年度課堂教學展示與觀摩系列活動。第十四屆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展示培訓活動”。就寧老師《認識千以內的數》,我有一點自己的感想。

課堂之初,寧老師播放了一段《瘋狂動物城》剪輯成的視頻,視頻中提到了許多千以內的數,有學生認識的,也有學生不認識的。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目光。學生對視頻中出現的數字一下子來了興趣,特別是自己沒學過的那些,有了主動學習的動力。

學生是富有創造性的個體,抓住了他們的視線,就抓住了一半的課堂效率。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數學有興趣,對學習數學有信心,從而達到自己要學,更快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去。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更理性,更抽象,相對的,也不容易讓學生接受。過去的幾十年,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引起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興趣,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的厭學情緒。更有甚者,厭學逃學、學困、輟學甚至少年兒童的犯罪,這些都是學校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這個大環境下,所有數學老師,特別是農村老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刻不容緩。

如今,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將複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更要善於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要善於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國小數學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教和學都能高效進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侷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的基礎。處於學齡初期的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動力往往被學習興趣所左右。

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爲教師優質教學資源的獲取、問題的解惑,提供了可行的途徑,解決了教材、課程知識中資源的缺失。爲教師的備課,落實新課程要求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根本宗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十

知識與技能同在思維和情感齊飛——評《認識千以內的數》

認識千以內的數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類比推理,進一步理解數的組成,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感受十進制思想,是對數的認識的延伸與拓展。千以內數的認識,對整個認數系統的完善與建立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這樣一節重要的核心概念課,寧老師在教學時尊重了學生的認知經驗,根據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設計了許多連貫而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了數感,感悟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並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操作,體驗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這節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識技能”是學生髮展的基礎性目標。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複習一個一個數,數到十。十個十個數,數到一百,喚醒“10個一是1個十”,“10個十是1個百”的經驗。接着例一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撥一撥等活動根據已有知識經驗進行類比推理,認識幾百和幾百幾十幾。數源於數,在例二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多次數數。在數數過程中,學生既感受到十進制位值原則,又感受到自然數的後積性,即後一個數比前一個數多1。在認識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的活動中,讓學生憑經驗說出一千時,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撥計數器進一步體會十進思想,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百位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一,因此,我們需要在百位前增添一個新的數位,這樣自然引出了千位。這些活動的設計,既讓學生親歷數的產生過程,更是充分理解教材編寫的實質,巧妙地滲透了自然數的本質。

二、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在認識324時,老師給學生準備了計數器、小棒和方塊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生選擇不同的學具,從不同的角度抽象出324,並且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和組成。寧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說出操作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了數的本質。估計黃豆的粒數時也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估計、實踐操作獲得了相應的活動經驗。

三、聯繫實際,充分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數的本質後,老師聯繫生活實際,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在多種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例如206這個數。課上學生親眼看到用數豆神器數出一瓶黃豆有206粒,身臨其境地量出NBA球星詹姆斯的身高有206釐米,親自數出小朋友製作的數學小報中的一篇文章字數有206個,通過科普又知道了成人骨骼有206塊。從數量多少、高度以及所佔平面的大小等多種維度形成對206這個數豐富意義的準確認識。

另外,課堂中學生的表達能力着實令人讚歎,二年級的小朋友能夠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以及數的組成、“滿十進一”的過程,這需要平時紮實的基本功以及老師的正確引導。我們一線教師也應該在培養學生數感、掌握數的本質、訓練學生表達方面下功夫。寧老師的教具“數豆神器”——10x10的格子,別出心裁,讓人眼前一亮,既能很快地數出100顆豆子,又進一步鞏固了10個十是一百的知識。

總之,寧老師的課給了我許多啓示,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學習多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