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經典名人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經典名人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經典名人歷史故事 篇一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餚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乾淨了。朋友後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麼。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麼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裏,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裏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裏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羣臣都誇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於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爲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羣,而是那碟子裏的豆子矇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後,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裏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裏,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麼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後,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麼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裏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複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麼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二

陳家莊有個陳員外,這人沒別的本事,只靠着祖輩留下的家財吃喝嫖賭,十幾年下來,家裏的銀子和田產其實已經讓他折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28間大瓦房還撐着陳家在村裏的氣派。

這天,陳員外在外面混了一天,快傍黑時才慢慢朝家走,快到陳家莊時,他突然看到鄉間小路上走過來一位年輕女子,長得楚楚動人。這女子陳員外認識,是莊子裏“豆腐喬三”的新媳婦小紅。說起喬三,原來是個讀書人,可十多年書讀下來,連個秀才也沒考中,只好放下書本,老老實實在家裏做起了豆腐。

陳員外一看小紅婀娜多姿的身材,心裏就升起一股邪念,他看看四周無人,就上前笑嘻嘻地說:“喲,這不是喬家弟妹嗎?這麼漂亮的妹子,來了我們陳家莊,弄得莊上的大姑娘小媳婦就都不敢擡頭了……”小紅聽出了陳員外話裏的輕薄,不吱聲,一側身想從陳員外身邊走過去,陳員外卻順勢把小紅攬在懷裏,嬉皮笑臉地說:“妹子,以後和我好吧,我家有房、有地、有銀子,比賣豆腐的喬三強多了!”小紅奮力掙脫出來,朝莊子跑去,陳員外還不死心,又在小紅的屁股上狠狠地摸了一把。

陳員外回到家時還有點擔心,但一連幾天過去,喬家沒一點動靜,就想,那小媳婦肯定沒把這事告訴喬三,這裏的女人重名節,特別是剛嫁人的媳婦,有的受了欺負,寧肯上吊也不肯說出被辱的真相,怕給婆家和孃家人丟臉。再說憑他喬三那老實樣,也弄不出什麼名堂。漸漸地,陳員外就把這碼事忘了。

來了一個賊

又過了一個來月,這天深夜,陳員外被一陣吵鬧聲驚醒,就披衣來到前廳,家人押着一個賊進來,說:“老爺,這個賊在偷咱家房上的瓦片!”

陳員外瞅眼一看,這個賊三十來歲,像個莊戶人,就問:“你叫什麼名字?哪裏人?房上的瓦片能值幾個錢?你怎麼連這個都偷?”可無論陳員外怎麼問,這個賊就是一言不發,最後給逼急了,還很兇地說:“你又不是官府老爺,我爲什麼要告訴你?”

嘿,這賊比員外還橫!陳員外氣不打一處來:“那好,我就讓官府老爺來問你。看是你嘴硬還是官府的夾棍硬!”說完他就吩咐家人:“看好他,明天一大早送縣衙!”

第二天,陳員外帶着幾個家人把這個賊押到衙門,縣老爺看了陳員外的狀子,也覺得挺奇怪,問這個賊:“你姓什名誰?快把你的所作所爲從實招來,免得皮肉吃苦!”

賊這回乖了,答道:“小人姓李,叫李貴,住在李家莊,正蓋房子,買不起瓦,就到陳員外家偷了幾片。”

李貴一說完,縣官就哈哈大笑:“李貴呀李貴,你連編瞎話都不會。陳家莊在城北,李家莊在城南,相距四十里地,你跑這麼遠就爲了偷幾片別人房上的瓦片?我看不吃點苦頭你是不會說實話的!”說完,他吩咐衙役:“給我打!”

兩班衙役上來對着李貴就是一通棍棒,起初李貴還咬緊牙關挺着,十幾下後他再也挺不住,大叫着求饒:“大老爺,別打了,我招,我全招!”

縣官一拍驚堂木:“如實招來!”

李貴只好道出了事情的原委:“我有一遠房親戚,早年是邯鄲府的軍差,專管庫銀。有一次,知府外出辦事,領班的也告假回家,我親戚買來酒肉,在酒裏下了蒙汗藥,把和他一起當值的另兩個軍差麻翻,然後偷了府衙的100根金條,跑了出來……”

縣官一聽,點頭稱是:“早年間是有這一檔子事,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可至今仍未破案。你說,接着說!”

李貴說:“我家那位親戚帶着金條逃到一家磚窯幹起了苦力,他把金條偷偷燒進100片瓦片中,又把這些瓦藏在最裏面的角落,時時看護。可有一天他外出辦事,回來時窯場裏卻一片青瓦也沒了,全被陳家莊的一個大戶買走了。這個大戶就是這位陳員外的父親。我家那位親戚多次到陳家莊,可要在28間房屋的屋頂上找100片瓦,談何容易!直到他去世,也沒拿回一根金條。我這位親戚沒有後人,直到臨終才把這個祕密告訴我,最近我婆娘得了重病,爲給她治病我已經負債累累,沒辦法,這纔打起陳家房屋瓦片的主意。結果,一片有金條的瓦片也沒找到,就讓陳家的人給捉了……老爺,我說的句句是實,您饒了我吧……”

李貴的話讓在場的人大吃一驚,陳員外說:“老爺,這個人瘋瘋癲癲的,再說他也沒偷到東西,我看就把他放了吧……”說完,也不等縣官回話,領着家人離開了縣衙。

100根金條

陳員外回到家,把家裏所有人全部召集起來,說:“你們全都給我上房,把屋頂的瓦片給我搬下來。記住,誰也不準敲碎了瓦片!”

於是,全家人一齊動手,將28間房子上的瓦片全部揭了下來,陳員外提着把錘子,瓦片一到他跟前,便是一錘子砸下去。他一直砸了兩個時辰,卻沒有在瓦片裏找到一根金條。

就在這時,縣官帶着一幫衙役趕來了,看到陳員外家28間房上的瓦片變成了滿場的破爛,就問陳員外:“你找到的金條呢?那是國庫裏的東西,可不能私吞了。”

陳員外哭喪着臉,說:“大老爺,我們都被那個毛賊騙了,我把28間房子的青瓦全砸了,沒找到一根金條。”

縣官冷笑一聲,說:“你說沒有就沒有?你爲啥不等本官結案就急匆匆趕回來?爲啥要搶着砸碎你家房上所有的瓦片?你不將那些金條交出來,本官就治你私吞國庫的大罪!”

縣官說完,接着又大喝一聲:“把姓陳的帶回縣衙,嚴加拷問!”

再說那個李貴,他從縣衙回到家中,把事情前前後後都跟守候在他家的喬三說了,末了還拍拍喬三的肩膀,說:“妹夫,想不到你一個做豆腐的,還真有些鬼點子,咱們窮人鬥惡人,只能用窮人的辦法……”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三

那年夏天,五月裏,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部隊,發派兵車。一位老將軍潁[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爲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潁叔考是一員勇將,他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向來瞧不起人,當然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間,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潁叔考奮勇當先,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看潁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裏更加忌妒起來,便抽出箭來對準潁叔考就是一箭,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爲潁叔考是被許國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鬥,終於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了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國。許國的土地於是併入了鄭國的版圖。

象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傷人”。不過,作爲成語卻並不限指以暗箭爲兇器,凡是採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裏伺機傷害別人的,都可叫做“暗箭傷人”。這裏不妨講一講關於宋朝人劉攽[bīn]的故事。

劉攽,字貢父,據說頗有文才,尤其精於歷史的研究,曾參加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的編寫工作。宋朝邵博的《聞見後錄》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來此人還相當幽默。故事說: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專負彈劾監察之責)想發動同僚攻擊某人。有人問劉攽,某人是否真有什麼劣跡,中司竟要鳴鼓攻之。劉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鳴鼓兒,老夫難爲暗箭子!”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四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藉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裏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麼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裏有什麼臉面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裏,他不禁爲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爲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着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爲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裏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於是他在家鄉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這個齊國人奇怪極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麼就是彈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調好,也只是彈好瑟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努力鑽研,纔不會重蹈這個齊國人的覆轍。

經典名人歷史故事 篇五

相傳,范陽節度使安祿山驍勇善戰,屢立戰功,但是,總也得不到重用。一天,聽人講起飛將軍李廣的故事,這個大男人不禁淚如雨下——難道我註定要和飛將軍一樣,終生玩命卻得不到任何回報?他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紹的那個叫做楊國忠的地痞無賴,那人鬼精靈得很,說不定會有什麼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處打聽不着此人。後來聽說他居然是當今皇帝寵妃楊貴妃的遠房哥哥,已經進宮做官去了。這消息讓安祿山差點兒死過去——這麼一個無賴,居然也當上了官?!而且據說是身兼數要職。

安祿山託人打聽到了楊國忠的住處,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禮。向楊國忠表達了自己戰功赫赫卻不得重用的遭遇,楊國忠看見大禮,自然是深表同情。他覺得安祿山驍勇善戰,值得培養,便把安祿山引薦給了楊玉環。楊玉環見安祿山生得勇武,頓時喜愛不已,當即認作乾兒子。並向他傳授了一個升遷祕笈——當今聖上喜愛胡旋舞,你如果會跳這種舞,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展示,比在疆場上立戰功重要得多。安祿山忙問哪裏去學?楊玉環當即爲他跳了一曲。安祿山哪受過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歲千千歲”,那舞蹈極其輕盈,跳起來疾如飛鳥。安祿山萬萬沒有想到體態如此豐滿的娘娘千歲居然會跳這樣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楊玉環爲他引薦了一個民間胡旋舞師,專職教他。安祿山體重足有200斤以上,如果達到疾如飛鳥的境地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爲了達到目的,安祿山不惜力氣,五年寒暑終成一代胡旋舞大師。此後,楊玉環專門爲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顯露的機會。安祿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極大的好感,他對這個胖大的傢伙如此精於舞蹈而感到詫異。安祿山五載苦修,一朝成爲寵臣,因爲胡旋舞。而後來的馬嵬兵變,楊貴妃被逼自盡,也是因爲胡旋舞。

安祿山的成功,可以說是得益於唐玄宗所創造的當時最豪華的宮廷娛樂圈兒,他感動了宮廷娛樂圈兒的總策劃,而恰恰這個總策劃的另一個職業是皇帝,於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六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併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爲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裏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着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着,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爲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着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着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着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裏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着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着。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裏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裏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着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臺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七

漢朝的時候,漢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結交各國,加強往來。年輕的侍從張騫主動報名要承擔這項使命。“西域”指的是當時的亞洲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張騫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艱險,可爲國探險立功的壯志支配着他帶着100多人上了路。路上,他被敵視漢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年,後來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餓受凍,終於到達了西域。

張騫先後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國(在現在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境內),見到了國王,表示了漢朝願與他們友好來往的願望。這些國家的人見到漢朝使者十分高興。幾年以後,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還派出許多副使到身毒(yāndú)、安息(在現在的印度、伊朗一帶)等國,和那裏的人民建立了關係。這樣,漢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了友好往來,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冶鐵術、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樂舞蹈也傳到了中國。在東西方之間,出現了一條商路,人們叫它“絲綢之路”。來往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知道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擴大了中國的影響。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八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劉備廣招賢能異士,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爲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纔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爲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爲“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九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爲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裏,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着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着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着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着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着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裏。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爲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划着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爲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爲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爲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併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爲大將,伍子胥爲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佔領了郢都。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派兵救楚國,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篇十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得寵,大小官員要使勁拍他的馬屁,給他送東西,才能得到提拔。有個刑部主事叫王伯安,儘管很有政績,因爲沒搞這一套,坐了冷板凳。

王伯安眼看着那些平庸之輩的官位一個個超過自己,心裏很不好受,心想:你們有人,我就沒人?我的老子通着天呢!於是就動筆給自己父親寫了一封信。他父親王老先生中過狀元,當過皇上的老師,深得皇上敬重,如果父親能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幾句,憑父親的老臉、自己的實績,那是關老爺賣大刀,人硬貨也硬,還有不行的?

信發出去後,王伯安就天天掰着手指頭算,等了兩個月,終於等來了父親的回書,那只是一張二指寬的小紙條,上面寫道:“我兒目前困境,全因不懂爲官之道所致。隨信託來一人,爲官祕訣全在此人身上。望我兒拜他爲師,尊之敬之,若能習得此祕訣,終生受用不盡。”

王伯安讀罷大喜,可是等他一看來人,心不由又涼了半截:只見來人高不滿五尺,年不過三旬,一雙似無還有綠豆眼,兩彎似有還無吊梢眉。這樣的人能有什麼祕訣?

王伯安問來人:“家父對您推崇備至,讓我拜您爲師,還沒請教老師您的名號呢?”

那人一躬到地,說:“大人錯愛,實不敢當。小人侯三,是個跑龍套的戲子,大人您要肯賞口飯吃,我給您牽馬墜鐙,當老師那可折殺小人了。”

王伯安一聽是個戲子,心想父親眼界奇高,他欣賞的戲子一定錯不了,就說:“我最愛聽戲了,可否請您清唱一曲,讓我一飽耳福?”

侯三也不推辭,清一清嗓子,開口就唱。誰知他一開口,荒腔走調,五音不全,聽了叫人直起雞皮疙瘩。王伯安剛呷了一口茶,聽他這一嗓子,“噗”地把茶全噴出來了。

別看侯三戲唱得不怎麼樣,脾氣倒不小,王伯安這口茶一噴,他立刻罷演,一個頭叩在地下,說:“既然不中少爺的意,我還是回去服侍老爺。”

王伯安剛想順水推舟,忽然想到父親從千里之外巴巴地給自己送來一個不會唱戲的戲子,其中必有深意……腦子一轉圈,頓時明白了:原來如此!想不到父親說的爲官祕訣就是這個啊!他想着轉臉看了看侯三,說道:“既是老爺千里迢迢介紹來的人,定有過人之處,我怎能讓你走呢。我跟前也沒個貼心人,你就留下吧。”

侯三一聽,得,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由老師變成隨從了。他想,隨從就隨從,將來有機會,我會讓你知道我的本事,也就答應了。

老師的絕技

王伯安見他不反對,長出一口氣,說:“你去給下面人說,準備轎子,我今天要去給吏部孫大人的老爺子祝壽。”

侯三去傳話,下面的衙役轎伕一聽全瞪大了眼,原來王伯安自上任以來,從沒理會過這些應酬之事,侯三一來,老爺就改了性,大家都以爲這是侯三開導的呢。

可王伯安怎麼會突然轉性的呢?原來他想,戲子講究唱唸做打,“唱”排在第一位,這侯三唱的不好,卻能得到父親推崇,必定是做功好,因此父親所說的爲官祕訣,一定是:“嗓子不必動聽,長袖善舞就行。”只是父親一向道貌岸然,這樣的話說不出口,纔給自己打了一個啞謎。既然父親都這樣說,看來要想提官,非得這樣行事不可了,所以他才勉爲其難,去給孫大人的老爺子祝壽。

孫府離得不遠,一會兒就到了,還沒到府門口,老遠就聽得人喊馬嘶,鼓樂震天,轉過巷子,只見那官轎一個挨一個,排出去老遠。孫家門口立着許多官員,王伯安便也過去,扎堆立着,聽他們聊了兩句,才知道這些人都盼望自己的壽禮能給老爺子留點印象,賞見一面。

看這場面王伯安頓時倒吸了一口冷氣:本想自己能來祝壽,就算給的面子不小,根本沒考慮壽禮的事。他趕緊翻遍全身,又找轎伕借了點,才湊了二十兩銀子賀儀,讓侯三送去,心想自己這二十兩銀子一定會給老爺子留下深刻印象—少得扎眼啊。

正在那兒侷促不安呢,只聽門口鼓樂齊鳴,孫府管事出來高聲喊道:“有請刑部主事王老爺—”

王伯安一聽,得,一準是自己的賀禮太少,孫老頭特意叫自己進去羞辱一番。正要硬着頭皮進去,只見孫老頭竟然在一羣家人的簇擁下,親自迎出了二門,見了王伯安,老遠就喊:“多謝王老爺,圓了老朽多年的心願!”

王伯安聽他語氣真誠,不像挖苦自己,摸不着頭腦,只好“嗯嗯”地敷衍着,一路往裏。

到了內堂,只見給自己送賀禮進來的侯三倒已經入席了,而且是一個人單拉了一席,在下首坐着。席前高搭戲臺,一個小丑正在翻筋斗,衆賓客不斷叫好喝彩。王伯安仔細一看,不由呆了:只見那小丑並不是在平地上翻筋斗,也不是在八仙桌上,而是在農家養蠶的竹匾上繞着圈沿兒翻筋斗。要知道這種竹匾最多兩斤重,平常人一隻腳踩上去,竹匾就得翻,兩隻腳上去,那就真成了“竹扁”了。要在這上面走,那得會輕功才成,而繞着竹匾的圈沿翻筋斗,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這時,那小丑一通筋斗翻下來,面不改色氣不長出,下得臺來,徑直向王伯安走來。王伯安正準備打招呼,不料小丑繞了一個彎,跑到侯三跟前,恭恭敬敬一揖到地:“請侯師傅多多指教。”

王伯安鬧了個大紅臉,細看那小丑,恭敬發自內心,不由暗想,難道父親薦來的這個侯三真的身懷絕技?

只聽侯三對那小丑說:“你這齣戲演的是考中狀元后頭戴官帽跨馬遊街,怎麼你只戴了個頭巾?”

那小丑紅着臉說:“不瞞侯師傅說,我要戴上官帽,翻筋斗不單竹匾要翻,帽子也要掉,苦練多少年,就是練不成。”

侯三說:“那好,我家老爺讓我來給孫老太爺拜壽,承蒙老太爺錯愛,今天這個醜不獻不成了,我也上去翻翻。”說着他便去換了打扮,不同的是戴上了簪花官帽,也到那竹匾上翻了一通筋斗。

老師的教誨

臺下,孫老頭看得不住咂嘴:“筋斗王果然名不虛傳!我早就聽說他有這手絕活,一直請不到他。多虧王老爺,讓我了卻多年的心願!”王伯安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番熱情,不是我那二十兩銀子換來的,而是因爲侯三這小子把自己當壽禮了!這小子是演丑角的,怪不得唱得那麼難聽。

先前那小丑在旁邊解說:“其實能戴着帽子翻筋斗的,我們行裏也不止侯師傅一個,但是,翻筋斗時帽子上不繫繩,帽子也不掉,那當真是獨此一家,再無第二人會得。”

孫老頭聽了更是驚歎,等侯三從臺上下來,孫老頭上去就摘他頭上的帽子,那帽子果然沒繫繩,輕輕地就摘下來了。孫老頭就問:“你那麼折騰,帽子怎麼不掉呢?”

侯三趴下就叩頭:“這是小人一輩子的飯碗,請老爺恕罪。”

孫老頭只想飽眼福,又不想偷師學藝,見他如此,也就不問了。

王伯安這才知道,父親所說的爲官祕訣,絕不是自己悟出的什麼長袖善舞,回去的路上,他說什麼也不坐轎了,非要親自擡侯三不可。侯三見他心誠,這才把王伯安拉到一旁,說了實話:“令尊於小人有救命之恩,他老人家叫小人來教您,我不敢不來。其實這祕訣說穿了也沒有什麼,就是立定腳跟做人,咬緊牙關做事。”

王伯安疑惑地問:“這和翻筋斗有什麼關係?”

侯三小聲說:“我的爺,您這麼聰明還不明白?只要立定腳跟做人,心裏不去想什麼竹匾,就不會從竹匾上掉下來;咬緊牙關,鬢角不就有兩塊骨頭凸起來嗎?卡住帽子,它自然就不會從你頭上掉下了唄。”王伯安愣了愣,隨即哈哈大笑:“原來如此!”

從此王伯安雖然屢經坎坷,甚至一度被貶到貴州當一個小小的驛丞,但他始終堅持立定腳跟做人,咬緊牙關做事。後來劉瑾被砍了頭,投靠他的那些人,自然也沒什麼好果子吃。倒是王伯安,在貴州當驛丞時得以專心做學問,成了一代心學大師;出山後又立下赫赫戰功,成了一代名臣,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