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歷史名人故事選登(多篇)

歷史名人故事選登(多篇)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一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爲當時著 孔融小時候家裏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歷史名人故事 篇二

1796年的一天,一個青年開始做導師留的數學題。

前兩道題完成順利。只剩第三道題:要求只用尺規,畫出一個正17邊形。

這位青年絞盡腦汁,但是毫無進展。困難激起了鬥志。他終於完成了這道難題。

導師看到學生的作業驚呆了。他激動地說:“你知道嗎?你解開了遺留兩千多年的數學難題!”

原來,導師因爲失誤,把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學生。

每當回憶時,這位青年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

這位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歷史名人故事 篇三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遊,曾挑着書箱行李,從家鄉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着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裏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鬍鬚,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

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

杜子野沒有說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捨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涌,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着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歷史名人故事 篇四

衆多的讀者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無不覺得華佗死得冤枉。神醫華佗懸壺濟世,不甘心被曹操一人所役使,他以妻子有恙爲藉口,離開曹操,曹操頭疾難忍之下,欲招華佗而回,可是華佗卻不肯再返許昌,曹操一怒,將華佗捉回殺之。

可是歷史上的事實並非這回事,換句話來說,曹操和華佗這兩輛車碰到了一起,並非曹操全責,至少華佗也得負三分之一的責任。

根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記載,華佗年少時,曾經在徐州一帶遊學,是個“兼通數經”的讀書人,因爲才氣大的緣故,故此,沛國相陳珪舉薦他爲孝廉(相當於舉人),而太尉黃婉也徵召他做小官,都被華佗一一拒絕了。

華佗當時走得是以醫養學之路,那種芝麻綠豆似的小官,滿足不了華佗的胃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方技傳》中,曾經這樣寫華佗: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要知道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漢代,醫生是賤業,華佗因爲醫術高明,常被高官巨賈們召去治病,在謙卑的忍隱,萬分的謹慎中,華佗早已經厭煩了這種“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生活,在《後漢書·方術列傳》中,這樣寫華佗的性格:爲人性惡,難得意。

可以想見,華佗並非是一位謙和的名醫,他的脾氣也很乖張,時常處在求官不得,可又不得不幹醫生的矛盾之中。

曹操因造建始殿,揮劍砍礙事的一棵梨樹,在傳說中得罪了梨樹神,故此得了頭風病,曹操召華佗來許昌後,華佗一針便止住了他的頭痛,這讓曹操心中歡喜,便封了華佗一個“專視”的官,換句話來說,華佗就做了曹操的保健醫生。

曹操作爲一個“霸道總裁”,他得到了——當時天下最好的名醫華佗,可是華佗作爲醫界的“精英白領”,他並沒有得到他需要的官職、金錢、名譽和地位,甚至他還失去了一個當野醫的自由。

華佗在曹操身邊當了一陣保健醫生,他覺得不快樂,也沒法快樂(幹不好,會被殺頭,而且曹操也沒太拿華佗當回事,不捨得向對敬重關羽一樣對待他)華佗就以收到家書,想回家住幾天爲由,向曹操告假。

曹操準了華佗的假後,華佗以妻子有病爲由,一直拖延時間不回許昌。

曹操曾經對手下這樣說華佗: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這句話的意思是,華佗能治好我的病,可是他不懷好意,故意拖延,目的是挾病自重。

(《三國演義》中,華佗有讓曹操服下麻沸散,然後用利斧劈開曹操的腦袋,取出曹操頭風的病根風涎一說,屬於小說家的言語,說法不太可信,故此在本文中,略去不提)。

頭風之疾,現代醫學稱之爲慢性頭痛,或者叫偏頭痛,屬於疑難雜症之一,很難治癒,治癒後也非常容易復發,華佗作爲漢代中醫界的“精英白領”,我們應該相信他是當時唯一能治療此病的醫生,可是他以病相挾,卻沒有得到他朝思暮想的高官。

曹操作爲魏國最高的“霸道總裁”,偏不想被華佗所要挾(關羽是誰,人家是可以幫自己打江山的武將,華佗是誰,野醫一名,曹操從心裏就瞧不起自學成才的華佗,給他個保健醫生的職位,曹操認爲這都是最大的恩典了)。曹操認爲,去了穿紅的有掛綠的,沒有了華佗,自己的頭風病也一樣有醫生會替自己治癒,曹操不理荀彧替華佗求情,憑着心情,將囚於監獄的華佗,以欺騙罪和不從徵召罪處死!

霸道總裁法則就是:我是螃蟹別惹我!我心裏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做,跟着感覺走的滋味確實很嗨皮(興奮),而霸道總裁法則就是這樣霸道,同時,這個法則也不按道理出牌。曹操認爲自己的命令華佗必須遵守,否則他一定沒命。可是華佗(老子是技術尖子,自學成才怎麼了,我不給你治病,曹操你老小子也活不幾天)也是一樣的執拗,他認爲,曹操要對自己下手,就沒有人給他治療頭風,故此,他不敢殺自己。

針尖對麥芒。最後,華佗的醫術,沒有敵過曹操的屠刀,華佗死了,曹操在不久之後也病亡了……

在這場血腥的遊戲中,法律只是幌子,真正的兇手是——霸道總裁法則:我是螃蟹別惹我!殺人的挺痛快,但曹操殺了華佗,也等於斷了自己的性命。

華佗脾氣挺大,但再大的脾氣也無法阻擋曹操這隻螃蟹的兇猛,華佗慘亡於權力的螯鉗之下。

如果將其引申一下,在現代的商企中,一些認爲企業離開自己一定玩不轉的白領精英們,如果想以管理和技術要挾那些霸道總裁,一定要仔細看清,如果你的上司是一個曹操型的總裁,你要記住,你的要挾在他這裏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位霸道總裁,他往往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手起刀落”幹掉這些膽敢要挾自己的白領,痛快和感覺最重要,至於企業亡不亡那就以後再說了。

而如果你是曹操型的總裁,也一定要轉變一下“霸道”觀念,這世界上真有不可替代的白領,千萬不要認爲,去了穿紅的有掛綠的,幹掉這些經常“尥蹶子”的白領很容易,但沒有了他們,企業也會很快倒閉!

故此,現在職場上混“霸道”不重要,彼此瞭解,彼此理解,彼此珍惜才真的很重要。

歷史名人故事 篇五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唐朝武德年間,江南水鄉周墅鎮上來了位威風凜凜的驍將,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大將尉遲恭。人們見了都很疑惑:據說,因爲秦王屢立戰功,使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生嫉恨,兄弟之間經常明爭暗鬥。可是,就在這紛爭不斷的時刻,秦王怎麼捨得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趕到這個偏僻的小鎮上呢?

其實,李世民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那天,他設宴犒勞衆將,席間的座次都是按身份高低排列的。不料,軍師徐茂公一時疏忽,竟將尉遲恭的位子排在了一位文官的後面,頓時惹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尉遲恭指着那個文官責問道:“你有什麼功勞,竟敢坐在我的前邊?”

徐軍師見狀,趕緊上前相勸,哪知尉遲恭更是勃然大怒,揮起拳頭,把徐茂公打得鼻青臉腫。這樣目中無人,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指着尉遲恭痛心地罵道:“就算你功高如山,也不能如此魯莽,今天不治一治你,恐怕來日你的鐵拳就要打到我的身上了!”

江南周墅小鎮,地勢低窪,沼澤遍佈。面對這片水汪汪的荒地,尉遲恭變得束手無策。看着百姓們經常被水澇害得有地不能種、有家不能住的淒涼景象,他是心急如焚。秦王把自己貶到這裏就是要爲百姓造福,想當初在百萬軍中都能叱吒風雲,難道今天連這一畝三分地都無法治理嗎?

尉遲恭不愧是條漢子,第二天,就帶着手下的兵丁和百姓們一起大幹了起來,霎時間,挖的挖填的填,一眼望去,煞是壯觀。經過幾個月的不停勞作,挖成了好幾條河道,墾熟了一片片長滿葦蒿的荒灘。百姓們在播種時都感激地說:“是老天爺給我們派來了救命菩薩啊!”

望着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尉遲恭的心裏感到十分欣慰。這天,他和副將曲大海一起踏勘屯田青苗長勢,忽然發現有好大一圩麥苗,被馬兒糟蹋得不成樣子。尉遲恭蹲下身去,撫摸着踩爛的麥葉,心痛得差點兒掉下淚來。這是百姓們的命根子,是誰這麼心狠,要和這些無辜的幼苗過不去呢?誰知一連幾個晚上,馬兒都出來糟蹋麥苗,他即刻授命曲大海暗中追查,一旦查出元兇,就按軍紀處罰。

三天後,曲大海忐忑不安地來到尉遲恭跟前,附耳稟道:“將軍,糟蹋麥苗的是……是‘千里追風’。”聞聽此言,只驚得尉遲恭張口結舌,額角間頓時滲出了點點汗珠。

千里追風可不是一般的戰馬,它渾身刷白無一根雜毛,三天不吃照樣能日行千里。像這樣的寶馬,當時大唐的國土上只找得出兩匹,另一匹就是遠渡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白龍馬。原本,千里追風是隋煬皇帝胯下的御馬,隋朝滅亡時被漢將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奪去了。李世民攻打洛陽時,王琬騎着千里追風殺到了陣前。李世民是個識馬之人,當下就暗暗關照尉遲恭:今天,破不了洛陽城沒關係,可千萬不能放走這匹寶馬良駒。交戰時,爲了不傷着馬兒,尉遲恭總是縮手縮腳,一不留神,反被王琬一槍刺中了胳膊。坐在陣前觀戰的李世民驚得失聲叫了起來,也許是寶馬通人心,知道對面那人才是它真正的主子。於是,在王琬再次挺槍刺向尉遲恭時,它突然前蹄騰空,暴叫如雷,活生生將王琬摔到了馬下。

當尉遲恭將寶馬交到李世民手裏時,他欣喜得如獲至寶。以後,不管上哪兒,他都是馬不離身,要是遇上戰事,更是一馬當先。在戰場上,千里追風曾多次揹着主人冒死衝出重圍,這使李世民更加愛不釋手。後來,在討伐劉黑闥的戰鬥中,爲了營救李世民,尉遲恭催馬連翻幾座大山,竟然把自己的戰馬給活活累死了。看着尉遲恭抱着倒在血泊中的馬兒痛心疾首的樣子,李世民便忍痛割愛,將千里追風贈給了尉遲恭。

李世民對尉遲恭說:“好馬配良將,只有你騎這匹馬兒纔是最合適的!”其實,尉遲恭不知道,李世民贈馬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以後不管他在哪兒,要是遇上危險,尉遲恭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他身邊。

果然,尉遲恭得了千里追風以後,那般文臣武將都對他另眼相看,就彷彿秦王又多了個貼身保鏢似的。特別是太子和齊王恨得直咬牙,簡直把他當成了肉中刺眼中釘,甚至還派刺客來暗殺他,要不是他事先就有防範,恐怕早就做了太子的刀下之鬼了。

按照軍中紀律,戰馬踐踏秧苗,同樣是犯了死罪,現在要殺千里追風,你叫尉遲恭如何下得了手?他問曲大海:“你怎麼知道是千里追風乾的?”

曲大海說這幾天他一直暗中留意着整個馬羣,結果發現,其它馬兒都拴得好好的,只有千里追風單獨關在圈內,不拴着。“昨天晚上,大約二更時分,我親眼看見它一腳踢開柵欄,跑到麥田裏瘋狂地撒起野來……”

“放屁!”尉遲恭一把將曲大海拖到跟前,責問道,“曲大海,曲將軍,我與你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爲何要下此毒手,陷害我和千里追風?”這一問,可把曲大海嚇壞了,他頓時臉色煞白,語無倫次地說:“將,將軍,我對你一直忠心耿耿,你可不要冤枉好人啊……”沒等他把話說完,尉遲恭已命人將他押了下去。

尉遲恭心裏非常難過,他一直把曲大海當成自己的兄弟,可沒想到這小子竟是個吃裏八外的東西。自打馬踩麥苗事發後,尉遲恭也多了個心眼,他知道軍營裏的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根本不可能半夜跑出來偷吃麥苗的。所以,那晚曲大海趕着千里追風出來吃莊稼的事兒,全被躲在暗處的尉遲恭看得一清二楚。看來徐軍師的話兒真的沒說錯:人心隔肚皮,在軍中遇事一定要多動動腦筋啊!

幾天後,在村口的土地廟前,人們圍得水泄不通。尉遲恭高坐檯前,望着場地上的千里追風,那兩隻銅鈴似的眼睛裏幾乎要噴出血來。他緩緩走到馬前,輕輕撫摩着,從臉上揉到背上,又從背上揉到腿上,心裏難受極了,真的比拿刀割自己身上的肉還疼啊!

這時,百姓們呼啦啦一片全跪下了,一位白髮老翁雙手抱拳道:“將軍,請你饒了千里追風吧,它畢竟是頭生畜,人怎能跟它一般見識。再說,麥苗毀了,我們明年還可以種的。”

多麼善良的百姓,尉遲恭感慨萬分,他也抱拳向人羣深施一禮,高聲說道:“大家的心意我領了,只怪我當初管教不嚴,不過,軍中無戲言,我話已說出,哪裏還有反悔之理!再說,今天我的馬兒犯了過錯就饒恕了,那麼,要是明天別人的馬兒也踐踏了莊稼,該如何處置呢?”

說話間,冷不防千里追風撒起野來,前蹄騰空,一腳把站在邊上的曲大海踢得連滾幾圈,隨即,一股殷紅的鮮血從曲大海嘴角流出……尉遲恭再也忍不住了,只見他大手一揮,令牌已拋向半空。劊子手見狀,鋼刀飛舞,一起一落之間,斗大的馬頭便隨風飄落,一股鮮紅的馬血直衝雲霄……

消息傳至京城,把李世民氣得夠戧,當天早朝,他就奏明父皇,要對尉遲恭嚴加懲處。哪知,他話沒說完,邊上就走出了太子和齊王,二人異口同聲地稟道:不僅不能處罰尉遲恭,並且還要好好犒賞一番。因爲尉遲恭這次完全是秉公執法,大義滅親。至於那匹千里追風,確實死的有點可惜,爲了安慰一下秦王,太子又建議,在周墅得西南方向,建一座白塔,以此來永遠紀念千里追風。

滿朝文武都面面相覷,沒想到,這回太子竟如此通情達理。在太子的催促下,建塔的工程很快動工了,爲了鼓勵軍士們,太子和齊王親臨江南,監督施工。幾個月後,一座雄偉的白塔便矗立在婁江岸畔。站在塔頂,既可以遊覽婁江兩岸的秀麗風景,又能夠觀賞到周墅四鄉的全貌。

人們哪裏知道,其實這都是太子使的詭計。太子和齊王早想除掉秦王,只是懼怕尉遲恭,所以才遲遲沒有動手。爲了對付尉遲恭,他們也動了不少腦筋,先是送禮拉攏,而後又派刺客威脅,哪知這個黑臉鬼像塊牛皮糖,是軟硬不吃!

就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尉遲恭自己卻惹惱了李世民,這使他們萬分得意,覺得是老天爺在暗中幫忙。生怕其中有詐,他們又不惜重金買通了曲大海……可是,好景不長,曲大海一死,他們就失去了眼線,爲了重新控制尉遲恭,纔想到在婁江邊上造座白塔。塔造好後,太子就派人藏在塔頂,日夜監督着尉遲恭的一舉一動。最近,皇上的身體越來越差,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不能上朝,太子覺得除掉李世民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暗地裏又派了不少高手躲進了白塔,因爲太子知道,想殺李世民,首先得幹掉尉遲恭,要不然,他們的日子也好過不了的。

說來奇怪,自從建了白塔,好久沒有發生的馬踩莊稼事件竟然又出現了。村人都說,這次的事兒更絕,沒人看到馬匹,可莊稼卻是一片狼藉。

這下弄得人心惶惶了,尉遲恭趕緊奏明皇上。恰在這時,去印度取經的唐三藏回來了,皇上就命軍師徐茂公和唐僧一起前來幫助尉遲恭。經過一番勘察,唐僧告訴尉遲恭,只因千里追風性子太烈,雖然殺了,魂魄卻依然不肯離去。臨走時,徐軍師悄悄從袖中取出一幅圖畫,囑咐尉遲恭:只要按照此圖去挖潭佈陣,馬的魂魄一旦誤入潭中,就再也無法出來了。

周墅鎮本來就是河連着河,潭對着潭,只需稍加修飾,圖上的水陣便一目瞭然。尉遲恭仔細清點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八九七十二隻水潭。水陣修好了,馬的魂魄果然再也不敢來了。百姓們終於太平了,尉遲恭也輕鬆了,於是他每天頭戴斗笠,手握漁竿,劃一條小船,在河泊中游來蕩去,靜靜垂釣。

這些日子,村民們忽然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不對勁:白塔內的人越聚越多,雖然都是客商打扮,可一個個目露兇光,殺氣騰騰,村民們無意中還看見他們的行李中暗藏着刀槍。有人悄悄告訴尉遲恭,他卻似早有所料,不驚不慌,仍然每天划着船兒去潭中垂釣。這天,正釣得興起,突然老天爺翻了臉,空中烏雲翻滾,一陣陣怪風吹的蘆葦叢中“噓噓”作響。

就在尉遲恭準備收竿時,猛地發現蘆葦叢中有無數只小船在悄無聲息地向他划來,小船上是清一色的黑衣人。他放下漁竿,抽出雙槳,兩膀一用力,船兒就像箭打似的向前飛了出去。此刻,小船上的黑衣人也奮力劃了起來,可是,他們連吃奶的勁兒都使了出來,卻還是無法追上尉遲恭。黑衣人弄不明白,據他們瞭解,尉遲恭平時並不熟水性,可今天怎麼能把船兒玩得像手中的玩具。

尉遲恭回頭看看,見黑衣人已被自己甩出老遠,於是他故意放慢速度,引他們往水陣深處而來。大約兜了十幾個圈子,估計那些黑衣人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尉遲恭才收起了雙槳,坐在船上抽着旱菸。一袋煙的工夫,黑衣人的小船才一隻只靠了上來,就在他們得意忘形的時刻,尉遲恭一下揭掉頭上的斗笠,一陣狂笑,把所有的黑衣人都驚得目瞪口呆。原來眼前的釣魚人根本不是尉遲恭,而是在土地廟前求尉遲恭不要殺馬的白髮老翁。

黑衣人知道上當了,他們在白塔上苦苦盯了幾個月,卻一直在鑽尉遲恭的圈套。頓時,一個個氣得怪叫連連,從船艙內抽出傢伙,奮力撲向白髮老翁。但見白髮老翁笑聲不絕,雙腳輕輕一點,一個鷂子翻身直插河心,眨眼之間便消失在茫茫的水色之中。望着這無邊的水面,黑衣人都不敢往下跳,最後等了半天,只得灰溜溜地向原路退出。眼看天色已暗了下來,他們哪敢再多留片刻。然而,任憑他們如何使勁划槳,小船總是離不開這片水域。此刻,他們才猛然醒悟,這就是徐茂公設下的迷魂水陣,進了這個陣,再想出去恐怕比登天還難。

事情傳到京城,可急壞了太子和齊王,他們連夜召集死黨,悄悄策劃下一步計劃。情況已到了十二萬分的危急,如果再猶豫不決,等尉遲恭趕回來,恐怕就沒有機會下手了。好在,現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千里追風一死,尉遲恭就是想回來,最起碼也得二至三天。經過一番周密的佈置,一張無形的大網悄無聲息地張開了。

翌日清晨,李世民和徐茂公跟往常一樣,早早向午朝門外走來。一路上,軍師徐茂公總覺得氣氛有點異樣,周圍似乎隱藏着一股殺氣,就連兩旁的軍士也變得一個都不認識了。快要走進午朝門時,徐茂公突然拉住李世民拐進了邊上的側門。

見事已敗露,太子便不顧一切,帶領人馬在後邊緊追不捨。就在秦王和徐茂公跑到玄武門門口,準備飛身上馬的一剎那,齊王李元吉也帶了一隊人馬從斜刺裏殺了出來。齊王手持長矛,一下便頂住了李世民的咽喉。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就聽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那聲音由遠而近,像長了翅膀似的,很快就來到了眼前。兵士們還沒來得及看清來人是誰,一支鵰翎已不偏不倚將齊王射下馬來,當追過來的太子看到這一幕時,直嚇得丟盔卸甲,抱頭鼠竄。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子最爲懼怕的尉遲恭和千里追風。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軍師徐茂公早就看出太子心懷鬼胎,便和秦王商量,故意讓尉遲恭當衆演了一出醉打大臣的鬧劇,才毫無破綻地將他“貶”到了江南。後來,在曲大海那裏又證實了太子的險惡用心,尉遲恭就和徐茂公商量,先暗中將千里追風藏了起來。爲了穩住太子,掩人耳目,他又在土地廟前導演了一出“殺馬”。被殺掉的只是一匹普通的白馬,那位被馬踢得口吐鮮血的曲大海也是兵士假扮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尉遲恭也被封爲右武侯大將軍。也許是國家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自那以後,千里追風竟銷聲匿跡了。不過在周墅小鎮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依然能聽到,在廣袤的田野裏,經常會傳來幾聲嘹亮的馬啼聲。有人說,這是千里追風來看他們了;也有人說,是百姓們思念千里追風,所以才時常會在夢中見到它。

歷史名人故事 篇六

明代,有一個窮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飢腸轆轆的他正想做飯,當他揭開米缸時,只有數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將那幾粒米放到瓦甌裏煮。

當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甌粥想喝時,鼻子呼出的氣將瓦甌裏漂浮着的幾粒米粥吹得上下翻騰,此時,秀才詩性大發,便順口吟了兩句:

數粒熬成粥一甌,鼻風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來吟去,怎麼也接不下去了。正當他捧着那甌粥在破屋裏踱來踱去想下句的時候,在他家已潛伏多時的小偷實在忍不住,於是脫口而出,給秀才續上了後兩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漁翁一釣鉤。

秀才一聽連說:“好句,好句。”

歷史名人故事選登 篇七

姜尚

因爲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爲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爲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爲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裏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爲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吳承恩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爲文才出衆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爲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爲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重耳

爲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嚐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爲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爲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男,漢族,約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陽人,東漢朝代的孝廉學歷,漢靈帝時曾任正地市級的長沙太守。

張仲景被後世譽爲“醫聖”,他醫術高超,利用勤學苦練得到的本領,醫好了很多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他醫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爲廣大老百姓治病;他醫道高明,寫出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爲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爲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爲“衆法之宗,羣方之祖,醫門之聖。”

社會關係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期一個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員。他從小就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立志長大後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公元161年,11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爲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他性格沉穩,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因而張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張仲景一同學醫的,還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同鄉何頤,他對張仲景刻苦鑽研醫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他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爲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爲有名的醫生。醫聖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爲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爲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她根本不是什麼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爲病人紮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張仲景又爲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門栓劑通便法。

一次,有個病人大便乾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祕症。當時碰到便祕,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麼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並將它煎幹,捏成細細的長條,製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乾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創者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着一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裏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牀板上,拉過棉被爲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牀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鬆一壓。不到一個小時,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坐堂醫生的由來

儘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所以對他謀得一官半職很是看重。張仲景不願違背父命,因此在公元188年漢靈帝時,取得孝廉學歷,進入官場。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爲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爲他們治療。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七年級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爲羣衆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相慶。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爲“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自公元196年漢獻帝開始,戰亂繁頻,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

張仲景痛定思痛,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採衆方”,刻苦研讀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牀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這時候,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公元205年,他到嶺南隱居,開始着手撰寫《傷寒雜病論》。到公元210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牀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爲《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爲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爲“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爲“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公元219年與世長辭,終年69歲。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河南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八

中國傳統文人,通常羞言金錢,以“銅臭味”鄙視之。故不少優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產,不諳經營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又具備超人的經濟頭腦,懂得理財。康有爲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對房地產有着敏銳的判斷力,好幾次牛刀小試,便獲利不菲。其點子之準,下手之穩,就算現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爲流亡海外多年,其間得到了許多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這是他得以周遊列國的重要經濟保障。但他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不少錢,特別是在房地產上屢有斬獲。

比如1906年春節期間,他訪問墨西哥,受到當地隆重接待。當時墨西哥城正在籌款修築有軌電車,他敏銳地意識到電車軌道經過的地方,必將成爲人氣旺盛的商業圈,地價必定隨之飆升,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賺錢的機會,便大量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沒過多少日子,這些地價果然上揚了好幾倍,他輕輕鬆鬆獲得了10多萬銀元的贏利。

應該說梁啓超也是賺錢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會”的名義,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華僑集資,在上海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他憑藉自己的知識資源,佔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萬銀元。當時康有爲因逃避清政府追殺而避居印度吉大嶺,經濟陷於窘境,他得知後馬上匯出1800銀元,資助康有爲。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康有爲在墨西哥的房地產上狠賺了一筆之時,梁啓超的“廣智書局”卻陷入虧損的窘境,康有爲得知後馬上寫信詢問梁啓超需要多少錢?梁啓超回信說:“每年費用3000銀元。”康有爲立即匯出5000銀元:給梁啓超本人3000銀元,給梁啓超在澳門的家屬1000銀元,給梁啓超的兄弟學費1000銀元。出手之闊綽,堪與當今那些房地產老闆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結爲同盟早已美名遠揚,在經濟上互相施以援手,也傳爲佳話。

康有爲晚年經濟狀況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爲55歲那年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廣東政府發還了被清朝政府抄沒的康氏家產,並加發官產作爲對康有爲流亡15年的賠償。資本貴在積累與增長,康有爲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炒房地產來獲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戲。他於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賃上海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8年。這期間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巨大,便馬上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入地皮。沒過多久,上海的地皮飛漲,康有爲又大賺了一筆。接着他又投資交通幹線附近的房產,同樣獲利頗豐。

1921年,康有爲在愚園路自購地皮10畝,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遊存廬”,十分豪華。晚年時他還在別處修建、購買了3座別墅,分別爲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的“天遊園”。“一天園”佔地30餘畝,歷時4年才建成。“瑩園”建成後轉讓給別人,屬於短線投資項目。青島的“天遊園”原來是總督樓,康有爲購買後加以改擴建,他的生命最後終結於此。

歷史名人故事 篇九

劉備借得荊州後,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採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爲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後,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後,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願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纔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着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着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裏,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於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麼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着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裏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後,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後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隻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纔沒掉到水裏。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裏,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後,趙子龍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裏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髒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着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後,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捲走了,錦囊還在。”他把髒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着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後,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爲什麼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祕祕地裝到袋子裏,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麼大。”

此後,諸葛亮有什麼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裏故弄玄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