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辛棄疾破陣子通用多篇

辛棄疾破陣子通用多篇

註釋: 篇一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破陣子》是他的名篇之一。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

這首“壯詞”,氣勢恢弘,慷慨激昂。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結構奇變。它打破一般填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除首尾兩句寫現實外,中間全寫夢境,過片不變。夢境寫得雄壯,現實寫得悲涼;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辛棄疾《破陣子》賞析 篇二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上片描寫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裏的夜與曉,“醉裏挑燈看劍”一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裏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次句“夢迴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上句是看,此句是聞。接下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晉書》載: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瑩其蹄角,王濟與王顗賭射得勝,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軍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隱詩:“錦瑟無端五十弦。”這詞裏的“五十弦”,當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指演奏。“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厄,的盧馬載着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三國志·先主傳》引《世說》)。“作”,作“如”解。“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末句一結,卻轉到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爲幻想,全部落空。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後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爲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後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也同樣是陳亮的悲憤。

辛棄疾被稱爲宋詞豪放派的宗師。在這首詞中表現的藝術風格有兩方面:一是內容感情的雄壯,它的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這首詞結構佈局的奇變。一般詞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別寫景和抒情,這個詞調依譜式應在“沙場秋點兵”句分片。而這首詞卻把兩片內容緊密連在一起,過變不變(過變是第二片的開頭)。依它的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爲一意,末了“可憐白髮生”一句另爲一意。全首詞到末了纔來一個大轉折,並且一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幾十個字。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爲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於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決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辛棄疾《破陣子》賞析 篇三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破陣子》是他的名篇之一。從題目看是寄給好友陳亮 , 抒發抗金壯志的。陳亮,字同甫,著名的愛人,和辛棄疾同屬主戰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擊 迫害。118年,陳亮到帶湖訪問辛棄疾,一對志同道合的戰友,促膝暢談,共抒北伐壯志。之後,兩人又作詞唱和。本篇即作於帶湖之會以後,自抒壯懷激烈與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虛實結合方法,來馳騁壯志,抒寫憤。詞人將自己 的愛國之 心,忠君憤懣,都熔鑄在這篇神采飛揚而又慷慨悲壯、沉鬱頓挫的詞章裏。 這首詞題爲“壯詞”,壯就壯在它形象地描繪了抗金部隊的壯盛軍容豪邁意氣,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壯心。”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起首兩句情景交融,不勝感慨。這兩句緊扣“壯”字,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此時詞人罷職閒居,但目睹國事則憂心如焚,胸中塊壘,惟有以酒澆之。醉酒之時,詞人還撥亮燈火,深情地端祥着心愛的寶劍。“挑燈”“看劍”是寫動作和神態。燈的紅光,劍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種特有的壯烈氣氛。從這鐘壯烈氣氛中,可以看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願望是多麼迫切!“挑燈”“看劍”的舉,真切地表現了詞人此時內心的鬱憤,而透過這,詞人又彷彿回到了那令他日夜夢縈的戰場和那難以忘 懷的 歲月。在迷離彷彿的醉態中,英雄酣然入夢,一夢醒來,各軍營裏 召喚戰士出征殺敵的號角響成一片。“夢迴吹角連營”渲染了士氣的高漲,軍心的振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出雄壯的戰歌。“八百里”,牛的代稱。《世說新語汰侈》載:王愷有一頭愛牛,名“八百里交”。後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總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爲題材的雄壯悲涼的戰歌。這兩句進一步渲染軍中的戰鬥氣氛,部隊給養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軍樂隊奏響雄壯的戰歌,以鼓舞鬥志。我們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軍營裏,斧戟從立,直指蒼穹;旌旗翻飛,嘩嘩作響;將士們鎧甲發亮,一個個雄姿英發。這場面是何等壯觀、熱烈!“沙場秋點兵”,它使人感到這支士氣高昂的隊伍的赫赫軍威。到了秋高馬肥,正是用兵殺敵的好時節,戰場上正檢閱軍隊,準備長驅出徵。只用五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寫出了雄壯威武的陣容,再現了詞人立馬陣前,點兵授令的形象,筆酣墨飽地 對上文所描寫的情況作出了出色的小結,收束有力。

下片緊承上片的詞薏來抒寫,把激情推向高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是說英雄騎着快如的盧的戰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飛馳戰場,英勇殺敵。“的盧”,良馬名。據《世說新語》載,劉備在襄陽遇難,的盧載他一月三丈,脫離險境。後來用“的盧”形容善戰的良馬。“霹靂”,比喻響聲如雷。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讓我們好象看到的盧快馬在飛馳電掣般前進,強弓勁矢在霹靂般震 響。一幅風塵蔽日、金鼓匝地的戰鬥情景便躍然紙上,愛國將士們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歷歷如在目前。這是壯詞壯景的進一步烘托,是壯詞壯意的進一步生髮。

“了卻軍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天下事”,指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大業。“生前身後名”,意謂生前死後都留下爲祖國、民族建立不朽功勳國的美名,字裏行間洋溢着愛國激情。這兩句意味着詞人看到大功告成,躊躇滿志,從而發出愉快的歡呼聲,連調子也是輕鬆而又大氣磅礴的,使詞的感情上升到最高點。

結句“可憐白髮生”,筆鋒陡轉,使感情從最高點一跌千丈,吐盡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抒發了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使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涼色彩。這一句與首句相呼應,都是敘寫現實生活的感受,與中間夢境形成強烈對比,有力地表現了報國有志志不伸的悲憤。

這首“壯詞”,氣勢恢弘,慷慨激昂。從結構上看,構思奇特,結構奇變。它打破一般填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除首尾兩句寫現實外,中間全寫夢境,過片不變。夢境寫得雄壯,現實寫得悲涼;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將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泄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辛棄疾《破陣子》賞析 篇四

破陣子·擲地劉郎玉斗

爲範南伯壽。時南伯爲張南軒闢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譯文

范增因爲項羽不殺劉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滅吳之後帶着西施泛舟五湖。謂英雄之所以能夠美名流傳,就在於立功萬里,爲國家和君王效命。

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公侯將相原本出身於普通士卒。可笑瀘溪地小如鬥,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裏小試牛刀?贈送給您兩隻玉甌作爲壽禮。

賞析

範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讓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闢宰瀘溪”),範如山並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爲,故“遲遲未行”。辛棄疾便寫《破陣子》既爲祝壽又爲規勸,營意用典之妙,用梁啓超的話說是“可爲三嘆!” 全詞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陳涉、周盤龍、宗愨、子游六典,除周盤龍一典稍爲冷僻外,均爲熟典,爲全詞的生動內容的一部分,非耀學無生硬,得蘊藉雋永之妙,遠勝於直接議論。 第一句典出劉邦送玉斗給項羽謀士范增,範擲玉斗於地,拔劍碎之,可謂以碎玉開始;而結句是辛棄疾獻玉碗以祝壽,則爲完玉終,其間,捕捉心態,造語靈動,以萬里功名上對千古風流,下啓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時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業吾輩豈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五年(1178)。詞中作者借爲範如山祝壽的機會,勸說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幹,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爲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範南伯,名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範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他父親範邦彥曾仕金爲蔡州新息縣令,後率豪傑開城迎宋軍,舉家歸宋。他很欽佩辛棄疾的忠心赤膽而把女兒嫁給了辛。辛跟範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範如山是個有才幹的政治家,劉宰《故公安範大夫行述》說他“治官如家,撫民若子”,極受百姓擁護。他頗有憂世之心,常思恢復北土,但感於政治**,當道非人,又很想學陶淵明“躬耕南畝”,隱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戰派名相張浚的兒子張拭(自號南軒),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頗想幹一番事業,因範如山從金人佔領區來,“知其豪傑,熟其形勢”,便請他擔任瀘溪縣令(即所謂“闢宰瀘溪”)。範如山並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爲,故“遲遲未行”。辛棄疾當時正任湖北漕運副使,很希望範能出仕荊湖,“因作此詞勉之”。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爲重,“萬里功名莫放休”,時時掛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遊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範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衆,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範比如山,希望他成爲二範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爲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範如山姓氏,卻不出一範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千古風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針對範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讚了範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爲搞大事業的起點。爲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藉此表明自己理解範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爲。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週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爲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說我成爲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裏表示自己理解範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爲豫州刺史,典籤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籤的慢待!”辛藉此表示自己體會到範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爲。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籤,本爲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爲“籤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絃歌之聲,認爲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範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