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一

4月24日,我在區一校上了《大禹治水》這一課,現在課已經結束,但關於這一課的思考卻還沒有停止,這一課給了我很多的體會,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後心得。

一、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爲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爲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洪水淹沒了村莊和田野,房屋倒塌了,莊稼被沖毀了,人們只好四處逃荒”這一課文內容,我就用洪水氾濫的視頻引入新課,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爲本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認爲,任何一篇課文,都要在學生反覆朗讀,讀通讀順地情況下引導學生去感悟課文思想纔是最有效的。在本課教學中,我採取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慾望,以“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你們願意嗎?”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自告奮勇讀,接着讓學生去挑戰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都非常積極,爲了照顧全體學生再讓學生推薦平時讀書少的孩子讀,接下來小組讀,齊讀,這樣學生的朗讀興趣空前高漲。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問學生還想不想讀課文,他們聲音響亮地回答我“還想”,我話鋒一轉,說“那就繼續讀,不過這次是默讀”,然後提出默讀要求,學生都很投入地去讀書了。

三、用心關注學生,而不是關注教案

如果老師上課總是想着自己的教學環節該如何完成,而不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那這堂課一定不是成功的一節課。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教案可以爲學生的學情適當改變,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學環節,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本來還設計讓學生背會第四自然段,但我發現學生讀得還不夠時,我在讀上又多用了時間,而事實證明,讀得時間多了,學生“讀”進了文本,讀出了感悟,“我體會到大禹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

爲了讓更多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特別是膽小不敢發言的孩子也能鍛鍊自己。在課文讀到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孩子們推薦一位平時很少發言膽子小的同學來讀這一段,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了一個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個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來讀這一段,好嗎?”我問他,“我不敢,老師”他小聲說,“沒事的,老師幫你一起讀,好嗎?”他輕輕地點了點頭,接着開始讀課文,由於緊張,剛讀了不到一句,就把一個字讀錯了,同學們都笑了起來,我對同學們說“大家鼓勵鼓勵他”,在大家的掌聲中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讀的也越來越流利。等他讀完,我趁機表揚“你讀的挺好呀!怎麼不爭取讀呢,今天你在這麼多老師面前讀課文,讀的還這麼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簡單,老師爲你感到高興……”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看到這個孩子早已熱淚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話他一定會記住的,以後他也會更有自信。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爲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二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設計教學目標時,寶莉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脫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三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爲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爲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爲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www.》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四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 );有時餓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通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爲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五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爲全文定下了基調,但學生對“洪水”的感性認識比較少,很難讀到位,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視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接着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讀中體會到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材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說明大禹爲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千”和“萬”以及“九”在這裏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中又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後又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在千辛萬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述了流傳至今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學習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大禹終於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終於要回家和家人團聚了。鄉親們知道後,都出來迎接他,孩子們也都圍上來想看看這位治水英雄。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們就是鄉里的孩子們,你們想對大禹叔叔說什麼呢?從而在學生心目中豐滿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略微還顯得不夠充分,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重點句、段的研讀、品味,還不夠到位。

(2)課堂中缺乏對學生的話語進行評價、引導,對學生鼓勵表揚的話語太少了。

(3)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兩句話之間的銜接不夠緊湊,有點亂。

(4)在說話訓練這個環節中,缺乏引導,沒有指導學生把話說具體說完整。在以後的備課中,還需更深入的研究教材。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六

我們知道,朗讀中的感情,要細細體會,才能從語調裏自然地露出來。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內容,不切實爲課文的內容所感染,那麼他根本無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因而,教師在朗讀前應啓發學生從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一切感覺器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學生積極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今後,需要進一步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教學大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帶領人們開鑿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壘起堤壩,把洪水引到東邊的大海里。”說明大禹爲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開鑿、挖河、引水入海”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請孩子們想象大禹帶領人們在挖河引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由於時間的關係,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點,效果將更明顯。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爲流傳的一個。讓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並圈出其中的數字,再結合插圖,讓學生想想從“30歲、四天、十年、三次”這些詞中感受到大禹大公無私,一心爲民的形象。

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首先發言談思考後感受。通過他們的發言,鍛鍊他們“說”的能力,瞭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從而便於進一步指導。學生髮言後,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往深層發掘,啓發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展開聯想,激發他們的朗讀願望。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可以給學生啓發,使他們從中領會準確領會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教師匯聚讀並不是讓學生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給學生一個對比的對象,使他們更直觀感受課文思想感情。

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發現自己的教學水平還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學設計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爲教學服務。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七

《大禹治水》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古代的傳說故事,講的是大禹爲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後終於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輕聲讀課文,然後說說自己的體會,接着出示課文中數字的填空,讓學生重點抓住 “13、三、一、十”這些數字,然後問學生:“從這些數字中,你知道了什麼?”這本是一組平淡無奇的數字,但在課堂上,學生卻讀得特別響亮,並會抓住這些數字來說出大禹的偉大品質。通過填空,朗讀、討論,使學生很快從中悟出這些數字的深刻內涵。最後教學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偉大英雄”這句話,讓學生積極討論:“大禹的偉大表現在哪裏?”學生們積極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數字來講,從而能說出大禹的偉大之處。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八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爲什麼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內容與課前佈置蒐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爲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說:

1、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2、老師的話太多。

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爲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爲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爲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爲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啓示,也爲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篇十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到處奔走”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說話,使他們對“到處奔走”有了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大禹治水的辛苦的理解。最後,爲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爲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爲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