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望嶽課堂反思

望嶽課堂反思

《望嶽》是現存的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望嶽課堂反思,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望嶽課堂反思篇1

詩聖”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鬱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嶽·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覆覆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們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望嶽課堂反思篇2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對《望嶽》《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爲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嶽》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悽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鬱。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後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鑑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踊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心的遠大抱負和後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望嶽課堂反思篇3

杜甫的這首《望嶽》是詠東嶽泰山的名篇。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了“裘馬清狂” 的漫遊生活。本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時,是現存的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兩句富有啓發和象徵意義的詩,引導學生體會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教學設計以讀爲主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會讀,會思考,並會想像,讀出詩的韻味、詩的節奏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內存,爲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奠定基礎。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力求以精煉優美的語言引領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課堂裏暢遊,而且用“我彷彿看到????·····這樣的句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

教學基本按計劃完成任務,但課下教研的時候,我認真反思自己的設計,古詩的教學,應該說並沒有定式,但誦讀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還要強化,這點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另外關於杜甫的資料和本詩的寫作背景,什麼時候交待恰到好處,一直還有待於商榷 。

標籤:望嶽 課堂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