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韓愈的故事精品多篇

韓愈的故事精品多篇

韓愈的生平故事 篇一

韓愈出生在唐朝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爲官的。所以韓愈自幼就深受家風的薰陶,七歲能言,十二歲能文,少時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天賦。

韓愈早年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無奈時運不佳,前後七次都未能成功。但是韓愈卻並沒有因此喪失信心,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一直堅持不懈。當時也有人看出了韓愈的才幹,董晉就是其中之一。董晉舉薦韓愈爲宣武軍的觀察推官,韓愈在董晉帳下做了三年。後董晉病逝,韓愈扶着他的靈柩離開宣武軍。沒想到四天後軍中就發生了變亂,韓愈因爲提前離開躲過了一劫。

回到徐州的韓愈終於在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通過了考試,第二年被任命爲國子監四門博士,又一年被提升爲檢查御史。由於韓愈說話直接,話語直入事情的要害,道理深刻有力,所以時常受到那些小人甚至是皇上的不滿,也由此韓愈數次被貶地方。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諫迎佛骨,由於韓愈對唐憲宗說的太直接,令憲宗大發雷霆。韓愈差點因此丟了性命,辛虧一些明事理的大臣和皇親們勸解,韓愈才被貶到潮州。

韓愈爲人膽大,遇事不退縮,這些也都清楚地反映在他的爲官生涯和文學創作當中。公元821年,鎮州兵變,朝廷派韓愈前去安慰。當時衆人都爲韓愈可惜,因爲此去危險重重,連皇帝也爲決定感到後悔。不過韓愈義不容辭,孤身前往鎮州,以自己的凌然正氣和有理有據,深刻有力的言語說服了鎮州的將士。韓愈的氣魄和遠見卓識是古今難得,故而後人對他的推崇是極高的。

公元824年,韓愈請病在家,年底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性情中人 篇二

韓愈性格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度不變。年輕時同孟郊、張籍友善,二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讚揚推崇他們。張籍終於得中進士,榮獲官祿。後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閒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他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僕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於誘導勉勵後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顏悅色毫不在意。他總以振興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爲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文學成就 篇三

文創作理論上

他認爲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爲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爲善。 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詩歌創作探索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爲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着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後代有不良影響。

熱心的教育家

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後進學習,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 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人格修養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修養,對搞好創作的重要性。現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學創作 篇四

文學創作理論上: 他認爲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爲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爲善。

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個人作品 篇五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爲《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爲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爲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註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爲韓集作校勘或補註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啓、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