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是什麼新版多篇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是什麼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祝福語 篇一

1、送你一顆好運糉,裏面包藏健康米,幸運蛋,平安菇,快樂蝦,長壽花,美好慄,如果你收到將會好運連連。祝你端午節快樂。

2、放鬆身心,隨意瀏覽美麗風景;三天假期,閒碎的腳步別停;伴快樂一起同行,讓煩惱雨過天晴。端午小長假,願你生活越來越美好,越來越開心!

3、又到端午節,又聞糉飄香,一生中總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中總有一些日子難忘記,雖不能時時問候,卻在這特別的日子,輕輕的說一聲,朋友,端午安康!

4、掛上清香的”艾草“,願你端午平安好;送上清新的”香包“,願你端午好運罩;給你清爽的”糉子“,願你端午好日子。朋友,祝福你端午節健康快樂!

端午節吃糉子寓意什麼 篇二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坊間有傳聞,屈原就是在端午節當天投江自殺的,百姓不想讓屈原受到傷害,就往江中投糉子和其他食物,不讓江裏的魚兒吃他,所以後人爲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就有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了。

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也是有闔家團圓的意思,畢竟現在的端午節已經是法定節假日,每到端午節各地的遊民便會回家與家人團聚。還有另外一層寓意,便是“求子”,糉子有諧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傳聞吃了糉子就能得兒子的風俗,寓意人丁興旺的意思,總之端午吃糉子是好意,一定要記得吃糉子。

端午節話題作文 篇三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這首是宋朝詩人文天祥寫的,寫了當時發生在端午節的一件事。

說起端午節,它還有一個小故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吧,“從前在春秋時期懷王有一位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力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個文章的主人公屈原是怎樣的人呢?這個問題就留同學們一起討論吧!下面就讓我來講講我家過端午的習俗吧!

說端午節的時候吃糉子也是一種習俗,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我家是怎樣包糉子吧!

第一步:先將糉葉放入鍋內煮嫩,然後將五穀和糯米加在一起煮。

第二步:拿出已經煮好的幾片糉葉搭在一起,中間在放五穀和糯米。

第三步:將既有瘦肉也有肥肉的豬肉切好,放入五穀的中間(記住是橫着放哦)。

第四步:將缺口補好,用糉葉包好,並用繩綁好。

第五步:向鍋裏倒點水,用小火來煮,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煮好的糉子十分香,我家包的糉子不像別人包得像三角形。我家包的糉子從上面看,像長方形。從前面看,像三角形。咬一口味道香噴噴的。

我喜歡在家裏過端午節,更喜歡家裏的糉子!

端午節起源 篇四

舊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爲“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爲“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爲“五月節”或“女兒節”。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衆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爲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爲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於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着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

端午節有什麼別稱 篇五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糉子與賽龍舟,食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甚至在近幾年來還傳到了國外,成爲了很多國家都喜歡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