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正月七年級吃餃子習俗介紹多篇

正月七年級吃餃子習俗介紹多篇

大年七年級吃餃子的意義 篇一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還有很多解釋。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七年級早晨吃。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裏面,意爲在新的一年裏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大年七年級爲什麼要吃餃子 篇二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爲官時看見瘟疫流行,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燉,燉好後,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麪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後,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爲“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本站·》朵的康復痊癒,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嬌耳”,後來才稱其爲“餃子”。

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提及,餃子在明宮中稱爲“扁食”。說正月七年級,“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餃子作爲大年七年級的約定美食,可能是起於明代,而且還有在餃子中包物的特別遊戲內容。

清代《燕京歲時記》也說,七年級“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話就有些誇張了,改成“北國皆然”就妥帖多了。當然這裏的“國”,也許特指京城。

過年適合吃什麼餃子 篇三

1、韭菜餡(又稱素三鮮,取平安之意)

其要點一是餡料的比例,二是調味。韭菜70%、炒熟的雞蛋15%、水發粉條15%;調味:油最好是調和油(花生油、花椒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鹽爲百分之一,少量的花椒粉即可不需添加味精。現調現包,不要調味時間過長再包,這樣既營養口味又好。

2、合美餡(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餡料:胡蘿蔔先切成絲,焯水後用潔布擠去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爲60%;水發粉條用刀剁碎,比例爲20%;凍豆腐擠幹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爲20%)。調料:一是蔥薑末、二是調和油(花生油、小磨香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三是精鹽與花椒粉(用熱油澆淋,然後與餡心調均)。

3、豬肉餡(大富大貴之意)

豬肉餡最好選用50%的五花肉、50%的淨肉,先切片再用刀剁碎(不要剁的太碎)用水和醬油攪打上勁。肉餡爲70%,蔬菜(胡蘿蔔、青籮卜、粉條均可)爲30%。蔥(如果調好餡不馬上包,請不要放蔥)薑末、五香粉、鹽、料酒、雞粉、味精、糖、醬油、花椒油、香油等調和即可。

4、羊肉餡(吉祥如意)

將剁碎的羊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羊肉喜姜,薑末的比例可稍大些,肉佔70%。蔬菜(胡蘿蔔20%、粉條10%)佔30%。少量的醬油,主要用鹽調味,花椒粉、香油調均。

5、牛肉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剁碎的牛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肉和菜仍按三七開。菜用青蘿蔔和少量的粉條。調料與羊肉基本相同。

6、三鮮餡(魚肉、蝦仁、海蔘,取事業領先之意)

草魚肉用蔥姜鹽水略泡擠淨水分,剁成泥茸,用蔥姜水攪打上勁,蝦仁用刀切成粒,海蔘切成小丁。鹽、料酒、豬大油和香油調味即可。蔬菜可適當加些脆性原料如馬蹄或嫩竹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