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多篇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多篇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一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註釋: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託,煩,請。

(7)傳語:捎口信

賞析:

唐天寶八年(749年),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節度使高仙芝推薦岑參爲右威衛錄事參軍,到節度使幕府掌書記之職。作者抱着建功立業的大志,赴安西(今新疆庫車縣境)幕府途中,寫下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複雜的心情。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作者離別親友,單身赴任,踏上漫長而遙遠的路程。“故園”,既指故土親友,也指京都朝廷;“東望”,表示出一種一邊走一邊回顧的複雜心情。“雙袖龍鍾淚不幹”,寫作者不斷用雙袖抹淚,但淚仍涌出,以致沾溼了袖子。用動作寫出心中的眷念之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寫在路途中突遇人京使者,不禁欣喜有了傳信回京的機會。但不料卻“無紙筆”,無法寫信很是遺憾和失望。“憑君傳語報平安”,因無紙筆,又不願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就靠人京使者向家中報說自己一切平安。這兩句雖用語平常,卻表達了作者心中矛盾:一方面要赴邊塞,並對前途充滿信心(從“平安”中可看出);一方面又牽掛家中親人,不願放過任何一個報平安的機會。

本詩通過對逢入京使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思家情切而又開闊樂觀的心情。

全詩不假雕琢,自然真切,雖似信口而出,卻韻味深遠,看似隨手拈來,卻是經過精心提煉和概括,具有典型意義。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二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

①龍鍾:溼漉漉的樣子。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託,煩,請。

7、傳語:捎口信。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使者)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閱讀及答案

1、“雙袖龍鍾淚不幹”一句,詩人運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岑參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第一次遠赴西域,正值34歲,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複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

【答案】

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說淚下如雨溼袖難幹,藉以表達自己深切思念親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詩人託入京使捎話時內心的波瀾起伏,可見一斑。這種誇張手法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愛憐親人的思想感情。

(2)“龍鍾”、“傳語”是什麼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回答。(2分)

答:“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傳語”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達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4、“雙袖龍鍾淚不幹”中的“龍種”是什麼意思?在這裏有何表達效果?

答:“ 龍鍾”在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淚的神態。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對故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6、想象一下,“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會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詩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這是一個多好的給家人捎書信的機會呀!可惜卻沒有預先準備好紙筆,於是,詩人急中生智,那就乾脆爲我帶一個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

7、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答:這首詩通過對詩人逢入京使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以及開闊樂觀的心情。

賞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託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着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爲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逢入京使

朝代:唐朝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註釋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託,煩,請。

(7)傳語:捎口信

賞析: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四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翻譯」

回頭向東望自己的故鄉,路途遙遠迷漫;滿面淚水沾溼了衣袖,涕淚依然擦不幹。途中與你在馬上邂逅,想要寫封信卻沒有筆與紙;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爲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五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使者)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岑參: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尤擅長七言歌行,與高適同以邊塞詩著名,並稱“高岑”。其早期詩歌多爲寫景述懷之作,以風華綺麗見長,入戎幕後,轉爲描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作品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他的邊塞詩生動地描繪了邊地壯闊、奇麗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戰士們不畏艱苦,爲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歌頌了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形成了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詩風。

詩歌賞析: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擔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在途中他遇見了回京的使者,就請他捎句話給家人,說自己平安不要掛念。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詩的一、二句感情纏綿、衝動,三、四句則平和、豪放。詩人在動情之後,情緒漸漸緩和,又滿懷信心地趕路,因而遇到入京使者,只讓他轉道平安,而不言及身邊瑣事、兒女情長。這不只是因爲“馬上相逢無紙筆”的緣故,還因爲此時詩人滿懷報國壯志,想在鐵馬金戈中開拓前程。平靜的口吻正表現出詩人闊大的胸襟、不凡的抱負。

全詩語言樸實無華,平易自然,而又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豐富情感,顯得餘意深長。

《逢入京使》翻譯及賞析 篇六

逢入京使原文: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註釋

⑴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⑵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⑶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裏是沾溼的意思。

⑷憑:託,煩,請。傳語:捎口信。

逢入京使賞析逢入京使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爲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爲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爲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爲從軍出塞。是爲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爲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爲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爲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爲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