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背影賞析(精選6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0篇《背影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背影賞析》相關的範文。

背影賞析(精選60篇)

篇一:《背影》賞析

《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爲作者懷着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瞭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爲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爲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着爲“我”照看行李,又爲“我”僱請腳伕,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爲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情。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爲什麼感人? 因爲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着下一步的“看”。“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爲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爲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爲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爲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臺的柵欄外。爲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緻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爲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着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爲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爲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爲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爲“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爲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爲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爲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爲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爲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臺的過程,父親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複。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着兒子,而且還惦記着孫子。 讀到這裏,我們才瞭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据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着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悽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樸中含着真情,其中蘊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篇二:背影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足一千五百個字,寫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瑣事,且無華贍的文字,然而它卻具有極大的感動力,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可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背影》記敘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現的是人世間最爲普通父子之情。1916年,朱家的境況已大不如前,父親盡了最大的努力,體面地爲自清籌辦了婚事,並送他去北京大學讀書。幾乎與此同時,家中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父親的公賣局長職務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給家庭造成了必須的困難。父親設法變賣了家產,又在揚州借了一筆高利貸。這時,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與父親同路奔喪回揚州,此時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淒涼:往日的巨大古鐘、硃紅膽瓶、碧玉如意、板橋手跡等,均早已進了當鋪;滿院枯枝敗葉,一派蕭條的景象。他凝視着微微發胖而略顯龍鍾的父親、老實巴交的母親和弟妹,心境十分沉重。辦完祖母的喪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親也爲了生計而匆匆前往南京謀職,於是父子同行至南京。

《背影》記載的便是他倆在浦口東站分手時的情景。文中所記的買橘子等細節,使每個讀者都難以忘懷。此時朱父已負債累累,囊空如洗,這一堆硃紅的橘子就顯得不一樣尋常了。與父親的穿戴構成比較的是,朱自清卻隨身帶着一件紫毛大衣。這件大衣是父親託人定做的,並親自爲兒子鋪在座位上,以期抵禦北國的風寒,其愛子之心,從中可見一斑。

1925年10月,朱自清寫下了這篇質樸感人的敘事抒情散文,記敘了八年前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時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了自我在生活困頓、精神壓抑的境遇下對父親深切的懷念之情。朱父接到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後,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鏡,一字一句地誦讀起來,眼中好像猛然間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篇三:背影賞析

《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學的時候已經讀過,此刻再讀,更有一番體悟;忍不住爲作者精妙的文筆而拍案叫絕,更爲文中所表達出的父子親情而潸然淚下。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從北京至徐州,和父親一道回鄉奔喪,喪事辦完後,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回到北京上學,父子在浦口車站送別的情景。

關於《背影》,作者以往這樣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異常是背影裏所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段話將《背影》的成文因由,敘述重點和行文風格和盤道出,是理解該文的關鍵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餘字,篇幅短小,卻具有歷久彌新,動人心絃的藝術魅力。

篇四:背影賞析

朱自清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詩人,《背影》沒有《槳聲裏的秦淮河》那麼迷離動人,沒有《春》那麼生機盎然也沒有《荷塘月色》那樣的花好月圓,但作爲一個詩人,他用一種濃郁的情感,爲讀者將一個父親的愛娓娓道來,像白居易的詩一樣通俗易懂,但意味綿長。

《背影》之所以是《背影》不是因爲動人的佳句,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高遠的立意,朱自清只是作爲一個普通的孩子,向父親表達自我的慕濡之情,不是作爲一個作家,僅僅作爲一個孩子。

寫這篇文章時距離車站的那次送別已經過去七八年了,爲何在過了這麼久才動筆寫?想來是那時“太聰明瞭”僅有到了自我年歲漸長,才漸漸意識到爲人父的不易,以及那平凡背影下的脈脈溫情。

文章之始,就籠罩着一層淡淡的哀傷,“父親”年輕時做過的事,然而老境卻如此頹唐,加上“祖母”的去世,更是讓這個本就舉步維艱的家庭雪上加霜。作爲父親,反而還要安慰那落淚的兒子“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自我默默地背上家庭的重擔,去他鄉謀生。臨行前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一個父親無聲的表達——兒子我愛你,這樣的父愛,不會驚天動地,但如那涓涓細流,浸潤心田於無聲處,天長地久。這種在困境中流露出的父愛光輝格外平凡,也格外偉大。

身爲兒子,當時正那時叛逆的年齡,絲毫沒有體會到那拳拳父愛,反“暗笑他的迂”直到父親去買橘子時,他才得以好好的注視他的父親——作者先從體型入手,着重描述出他的“努力”一連串的艱辛很自然的便將身爲父親的倔強和對兒子的關愛描繪的淋漓盡致,又以此爲出發點,讓兒子聯想到父親之前的種種艱難,對父親的愧疚和感激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了。

親情是兩代人共同的主題,可惜的是年輕的,年邁的,因爲那些過去的事,被雙方埋在心底,可是當父親那句“大去之期不遠矣”被信紙送到兒子耳邊時,再多的前塵,再多的矛盾都這生於死衝擊的支離破碎,冰雪消融,化作兒子的晶瑩淚光,讀者也得以在質樸的描述下發現那濃郁的思念和悲傷,被掀起心中的波瀾,意味難平。

篇五: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可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進取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篇六:背影賞析

背影當前位置:文學》名著閱讀》背影》

請輸入關鍵詞搜索

我要投稿投訴提議

《背影》片段賞析

背影時間:2017-07-03我要投稿

【ruiwen.-背影】

在《背影》中,作者很多使用白描的寫作手法,清楚而又簡潔得給我們勾畫了父親的形象,下頭是小編整理的《背影》的句子的賞析。期望大家喜歡。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頭,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貌.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述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異常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述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爲作者懷着沉重的心境,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齊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期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瞭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爲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爲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資料,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所以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着爲“我”照看行李,又爲“我”僱請腳伕,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爲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此刻省悟到父親待自我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我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爲什麼感人

因爲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着下一步的“看”.“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爲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爲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爲什麼必須要穿過鐵道因爲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臺的柵欄外.爲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述,細緻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爲僅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着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那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那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爲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爲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爲感人的地方,表此刻他老態蹣跚地爲“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到達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爲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爲作者寫出了自我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我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爲然的心理,而此刻“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爲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異常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必須很多,可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悲痛;怕別人見了呢難爲情吧.

在寫父親回到時,對於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臺的過程,父親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我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複.用“抱起”和“散放”,還證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簡便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所以感到很簡便.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那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簡便的心境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我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職責,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經過對話而是經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境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簡便似的”.

最終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述,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終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向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異常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此刻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並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能夠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最終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異常是父親,不僅僅惦記着兒子,並且還惦記着孫子.

讀到那裏,我們才瞭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据之中,回顧自我一生的坎坷歷程,原先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着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期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期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悲痛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悽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樸中含着真情,其中蘊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述中能夠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此刻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異常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並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述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資料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篇七:背影賞析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僅是貼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並且父子互相體貼,異常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包含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十分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日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篇八:背影賞析

自古以來,讚頌溫馨、細膩、無私、偉大母愛的精品佳作俯拾皆是,而父親好像永遠與偉岸、堅強、嚴肅相伴。然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感人之作問世後,成爲歌頌父愛的經典名篇。在短短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中,文章僅僅描述了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時的一個平凡的生活片斷,卻膾炙人口,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那麼,《背影》的藝術魅力究竟在哪裏呢

首先,精心謀篇佈局。作者抓住瞬間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人感動的父親的背影爲線索,勾畫了父親的形象,經過精心的謀篇佈局,使作者的感情隨着“背影”的出現跌宕起伏。文中“背影”一共出現四次。第一次是開篇點題。第二次是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時,肥胖的父親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的情景,這是文章的重點。作者滿懷深情地詳細刻畫了一個體胖行動不便的父親的背影,經過一連串的動作描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至愛之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述父親離開車站時,說“父親的背影混入來往的人裏”,只虛帶一句。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作者禁不住潸然淚下了。第四次是文章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潮。結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既表達了作者面見父親的無限期待,又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每況愈下的身體的擔憂。尤其讀到父親信中所說的“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時,一種生死離別的悲切之情油然而生,能不掉眼淚嗎?這一段既和篇首呼應,又蘊含了作者無限的悲思。

其次,白描再現背影。文中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全篇寫父親無比的關心愛護兒子,兒子感激思念父親,但如“關心”“感激”“愛護”等抽象的詞語,文中一個也沒有出現,更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現。文中重點描述的是當時父親在火車站送兒子北上讀書告別的情景。

父親的背影,對於兒子來說是司空見慣的,太熟悉可是了。作者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詞藻,不加修飾和形容,以樸實的文字再現了作者終生難忘的父親的背影,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作者描繪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着打扮,着重描述了買桔子時過鐵路的情形。肥胖的父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路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頭,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貌。”買好桔子回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白描的傳神之筆經過回憶再現了車站送別時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勾畫了父親的背影,於平淡中見神奇。這就是全文的“內核”。

作者把父親怎樣走到鐵道邊探身爬下月臺,怎樣手腳並用攀登那邊月臺,以及買桔子怎樣艱難地抱運回來這一系列動作,實實在在地勾畫了出來,描繪的是買桔子的背影,展示的卻是父親對兒子不惜勞苦的深情。

第三,營造悲涼氣氛。文章開頭交代了這次車站送別前的家庭境況:“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文章就在這寒風呼嘯的冬天,父親傷親之痛,下崗丟了飯碗,前途渺茫的環境中奠定了慘淡、低沉、抑鬱的情感基調。

“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庭院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打掃了,多麼的不順眼,以致作者心境頹廢而難過。父親卻強忍着失去母親的悲痛勸慰兒子不要難過。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這些都爲下文的送別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近年來,父親遭受了社會無情的壓力和磨難,原先能夠“獨立支持”的完美家庭已經“一日不如一日”每況愈下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一片渺茫。

正因爲全文營造了悲涼、低沉、抑鬱的氣氛,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就更加讓人感動,更加刻骨銘心,經久難忘。

最終,運用比較反襯。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北上讀書,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已經是成人了,但父親仍然把他當成孩子,認爲他不懂事,處處不放心。父親處處爲自我着想,兒子卻不領情,暗笑父親照看行李、講價錢、揀座位、鋪大衣、叮嚀我、囑託茶房等行爲的迂腐。

當時作者不能理解父親對他的愛護,體會不出那一片深情。文中寫到:“我此刻(車站離別八年後)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我那時真聰明過分”。作者敘述了自我的悔恨,後悔自我當時認爲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的想法,譴責自我“那時太聰明瞭”,將父親的一系列所謂“迂”的行爲和自我的“聰明”比較起來,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經過質樸的生活瑣事,將真摯的父子之情融於其中,融情於事,讚美了人間最完美的父子之情。在追憶之中表現自我當時沒有能夠明白了父親的一番苦心而內疚、自責。這些當時的誤解,今日的悔恨自責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對錶達父子之間的人間至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父親對兒子的愛更加厚重。

篇九:背影賞析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景有所不一樣,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我,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一樣於一般作品去描述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並且反覆叮嚀一路細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十分忠實樸素,又十分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剩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提煉得十分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那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之後最終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證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證明囑咐資料之詳,把送行中應當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研究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異常,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所以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完美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景,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終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境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述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述,到達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篇十:《背影》全文賞析

《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註釋:

1、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任的職務,後來泛指職務或官職。

2、奔喪:在外聞親人去世而歸。

3、狼藉(jí):散亂不整齊的樣子。亦作“狼籍”。

4、典質:典當,抵押。

5、光景:境況。慘澹:淒涼,冷落,毫無生氣;也作“慘淡”。

6、賦閒:沒有職業在家閒居。

7、勾留:逗留。

8、茶房: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地方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工作的人。

9、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10、躊躇(chóu chú):猶豫。

11、腳伕:舊稱搬運工人。

12、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

13、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也作“盤跚”。

14、箸(zhù):筷子。

15、大去之期:辭世的日子。

篇十一:《背影》全文賞析

全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爲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爲“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爲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爲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爲“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爲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爲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爲“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爲“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爲“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爲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爲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爲“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爲“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爲“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爲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纔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他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着熱切的思念。

1、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簡潔明麗、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背影》的語言還有文白夾雜的特點。例如不說“失業”,而說“賦閒”,最後一節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表達了家庭、父親的困境和蒼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同時,文白夾雜的語句,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2、寫作特色。

這篇散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爲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着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3、行文立意。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背影》寫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爲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爲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背影》影響:

這篇散文通過一條與衆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爲一個真實的人來佔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它的出版不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們競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篇十二:朱自清《背影》 賞析

朱自清《背影》 賞析

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篇十三:《背影》原文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

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十四:朱自清背影 賞析

朱自清背影 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爲“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絃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着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爲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爲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佈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悽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羣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脣,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爲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着,營營地叫着,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唸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四、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覆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爲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本文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時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篇十五:《背影》朱自清賞析

《背影》朱自清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篇十六:《背影》片段賞析

《背影》片段賞析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爲作者懷着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瞭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爲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爲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着爲“我”照看行李,又爲“我”僱請腳伕,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爲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爲什麼感人?

因爲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着下一步的“看”.“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爲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爲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爲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爲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臺的柵欄外.爲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緻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爲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着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爲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爲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爲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爲“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爲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爲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爲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爲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爲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臺的過程,父親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複.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着兒子,而且還惦記着孫子.

讀到這裏,我們才瞭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据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着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悽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樸中含着真情,其中蘊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篇十七:背影朱自清賞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長,寫得很平樸,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作品記敘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文章不長,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個自然段,前兩個自然段主要爲背影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交代背影出現的特定背景:屢遭變故,家境慘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寫送行的過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詳寫,集中寫了父親送行時的背影。最後一段寫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引述父親的來信,加深主題。 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平樸,但時時處處流露着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於中,訴之於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於紙上,然而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

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飾裝點的平常話語,用平樸,真率來打動讀者。 文章寫父親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作者用平樸的文字描寫了父親去給我買橘子時的情景,他寫了父親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這些都是如實的描寫,洗盡鉛華,保寸本色,至真至樸,細細道來,將人、事、情、感,原態原貌地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我想這除了因爲作者用了平樸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於文章裏頭蘊涵着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調,“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這對作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個時候作者的家庭景況是悲涼,作者的心情是哀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裏,父親爲作者送行,而其時年老的父親還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這裏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時候,不僅融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種辛酸和悲涼的情緒,正是再一種情緒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體驗,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 用平樸的語言去描寫,將時世之感打併人真情,這正是《背影》成功之處。

篇十八:背影朱自清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三、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覆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爲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篇十九:《背影》原文及賞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後他顛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唸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爲兒子一路着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臺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裏的,爲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爲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爲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儘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爲孩子盡心盡力,心裏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爲了兒子而勉爲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爲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 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爲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爲什麼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爲是呢?一方面,因爲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裏,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衝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爲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爲方式往往以爲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爲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爲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纔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爲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爲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着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淨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二、問題研究

1.爲什麼着力描寫背影?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啓示?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臺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裏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後後的種種事情。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盪。總之,將背影作爲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爲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佈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爲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先作鋪墊,一處說,“父親是一個胖子”,讓人想見他的身材;一處寫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後,佇望着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爲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係,最後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啓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2.關於文章的剪裁。

文中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因爲這些跟主題關係不大。詳寫送行的過程,其中也分主次,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細。可見,詳略的原則是爲了突出重點。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繫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1.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麼原因?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1.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爲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着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

二、一些語句,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於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爲關鍵性語句。試聯繫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並從課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關鍵性語句,說說它們爲什麼是關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本題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關鍵性語句,引導學生識別關鍵性語句,體會關鍵性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爲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第六段中,關鍵性語句有這樣一些:

①“我買幾個橘子去”,是這個片段內容的提要。

②“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這是父親過鐵道之所以困難的一個因素,不然不至於如此艱難。

③“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說明父親是堅持要自己去的,這一處很關鍵。說明父親覺得能爲兒子盡心盡力才舒心。

④“蹣跚”一詞很關鍵,連平地走路都是蹣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臺更難了。

⑤“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不僅是本段關鍵的一句,在全文也是關鍵的一句,全文的焦點就是這個背影。

⑥“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句表現了父親的心情,買橘子雖然辛苦,心裏卻很高興。

⑦“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這一句能表現父親對“我”的憐惜、體貼、關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句又寫背影,而且包含非常複雜的情意,所以也是關鍵性語句。

三、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請找出來,並聯繫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本題體會語言描寫的特點,體會話語包含的感情。

四句話是: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裏,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篇二十:背影好句賞析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第一次流淚,是悲哀.因爲作者懷着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2.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3.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1、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這句話出現在車站送別一段。文中從兩方面着筆寫父子車站送別。父親對兒子是無微不至的,他爲兒子做了一切。兒子對父親的這一舉動在開始時並不理解,還在內心暗笑他的“遷”。“背影”的出現,使兒子清楚地看到了一顆慈父的愛子之心,終於完全理解了父親。在這句話中一定要理解“聰明”一詞的意思,這是反語。這句話表達了兒子的自責和內疚,悔恨自己的幼稚無知,真正懂得了父愛。

2、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勾畫關鍵詞語的能力。勾畫和圈點關鍵詞語也是理解課文的一種途徑,是閱讀中動手動腦的好辦法,有幫助思考、促進理解的作用。所謂關鍵詞語,要從兩方面理解:

⑴ 能具體體現文章中心的詞語;

⑵ 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對於關鍵性的語句,在閱讀時要畫出來,以突出其重要,並仔細體味這個句子、詞語的意思。

動詞:走、探、攀、縮、微傾。

作用:這些動詞表達出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以及他對兒子的深厚感情。

3.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篇二十一:背影好句賞析

1、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

2、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

3、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

4、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5、我說道,“爸爸,你走吧

6、”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

7、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8、”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

9、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

10、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11、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

12、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13、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14、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15、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16、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17、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

18、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19、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20、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21、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22、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23、”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24、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25、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26、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27、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28、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29、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30、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31、”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32、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篇二十二:背影好句賞析

1、趴在窗口使勁往外細瞧,尋找着爸爸的身影。看見遠處的爸爸有點微駝的背影,蹌蹌踉踉的步伐慢慢地行走着,瘦小的背影在我視線中越來越小,越來越小。隔着玻璃窗我哽咽地對着爸爸的背影大聲喊着;爸爸,爸爸,女兒會照顧自己,你放心吧。

2、做不完的夢,念不完的事,舊夢再回首,雲遮斷歸途。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淚眼朦朧。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着我。

3、在落淚以前轉身離去,留下簡單的背影;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學會放棄,讓彼此都能有個更輕鬆的開始,遍體鱗傷的愛並不一定就刻骨銘心。這一程情深緣淺,走到今天,已經不容易,輕輕地抽出手,說聲再見,真的很感謝,這一路上有你。

4、不知何時令我驕傲的父親腰身不再挺拔;不知何時父親臉上爬上皺紋;不知何時我已經已經長大不能再纏住父親每週末去書店購書嬉戲;不知何時父親不能再滿世界的周遊,只能畏居家中等着人們照顧;不知何時一直步伐有力的父親,再也邁不動腿;不知何時不能再在父親面前撒嬌,不知何時我再也不能在他身邊,讓他躺下輕輕的給他錘腿。我知道父親永遠的走了,含笑着走了,他走的那樣安詳。讓我至今依然以爲他不過太累了,睡着罷了。

5、在昨日悄然掠過的時光剪影裏,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遺忘,需要多久的時光?而相伴的人,又在何方?一路走,一路想,那些片斷,始終與你有關。當我想你的時候,你也剛好想我嗎?

6、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轉身離去,留下簡單的背影,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憶;學會放棄,讓彼此都能有個更輕鬆的開始,這一程情深緣淺,走到今天己經不容易,輕輕的抽出手,說聲再見,真得很感謝,這一路上有你!

7、你總在追逐着某人的背影,換來的卻只有不屑一顧。終於這次不會再追逐下去,現在換我來跑,把世界拋諸腦後……

8、我的愛,沒有對手戲,只有我和我的背影,只有我一個人唱歌劇!儘管如此,我還是會用我的生命,唱出每一次的撼動人心,唱出每一句的我愛你,因爲,愛上一個不愛我的你,是我的命,是我樂於接受,上天安排的宿命。

9、我獨自站在高崗上,瞭望着那對新人離去的背影,在夕陽中將幸福埋葬。我的心和夕陽一樣,帶着悲傷的歌曲失去了原有的美麗色彩。

10、可是那天的一幕卻是刻在我的腦海裏,老人沒有撐傘,他就那樣揹着他的化肥布袋走在深秋的雨裏,街上沒有一個人,只有被雨打落的黃葉幽幽的飄下,有一片葉子落在他的行李上,他也沒有知覺,我不知道此時父親心裏在想什麼,亦或什麼都沒有想。我想跑過去給父親撐一把傘,可是我卻沒有,我躲在我家的房檐下,任淚水溼了我的臉,模糊了我的視線,父親就在這深秋的細雨中孤單的漸行漸遠。

11、是誰牽起誰的手,相約今生來世?山盟海誓,背影漸遠,獨留我守候一個遠古神話。是誰伴誰斷橋邊,送走多少個暮鼓陳鍾,而今,斷橋依舊,變的只是故人心,你突然離去,獨留我原地尋找,輕輕尋找昨日的痕跡,我輕輕的笑,只爲這一斷腸的情絲。

12、別人有背景,我們有背影;別人長得像校花,我們長得像笑話;別人開Q我們開QQ;別人喜歡旅遊,我們喜歡夢遊;別人喝拉菲,我們泡咖啡;別人拿年薪,我們拿欠薪;別人找工作找自己老爸,我們找工作管別人叫爸;別人看LV,我們看AV;別人說我們是弱勢羣體,我們說生活是自由落體。

13、最高的不是山峯,而是父母的背影;最遠的不是天邊,而是父母的等待;最深的不是溝壑,而是父母的皺紋;最廣的不是大海,而是父母的博愛;最暖的不是陽光,而是父母的懷抱。

14、看着那漸行漸遠的青春,以及那拉長了背影的錦繡時光,雖被拋在了光陰深處,但那記憶卻在生命里長存。沿着時光小徑回望,我還看見你,對着天空說永遠的樣子。

15、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16、雨悄悄地下着,老人爲了這個家,爲了我,他走了,在臨走的時候,他對我說了很多,我的心變得十分沉重,望着他那瘦弱而又令人溫馨的背影,隨着汽車的鳴笛聲,逐漸消失在朦朧的細雨中,我的淚水和雨水交織一片!

17、這麼多年了,還能看見你向幸福奔跑的背影,挺好的。謝謝你一直都沒有放棄追求幸福,謝謝你一直都沒有回頭望,才能讓我徹底死心,才能讓我徹底的明白,你的心裏,對我真的已經沒有殘留任何一點有關愛情的餘溫了。

18、愛你,因爲你就是你,愛你的聲音,背影,笑容,所有。愛你,所以,不願給你束縛,所以,願意看到你本真的自己。愛你,愛上你的好惡,愛上你的喜憂。

19、多麼希望離別可以來得不那麼快,你遠走的背影,越來越模糊的車站,我不敢再回頭多看一眼。聽到電話那頭你的聲音,又讓我想起那次在你懷中的淚流不止。依賴一個人,並且一直放在心裏,時而甜甜的,時而澀澀的。

20、思念是傳說的距離,看得見它的背影卻無法感知它的呼吸;思念是愛情的羽翼,在愛的天空飛過卻不見哭泣的淚滴;思念是你含笑的雙眸我的回憶,你掌心的溫暖我握緊的憐惜;思念是轉身的孤寂,夢裏花落的繽紛我無助的相系。思念寫滿秋的落寞蘸着冬的枯索,你的溫柔我的小溪,春的雨滴心的呼吸。

21、自那之後,總是習慣目送着你的背影離開,或微笑、或沉默,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的眼前……我唯一的堅持,是絕不讓你看見我的背影,不爲別的,只因爲那藏滿了悲傷

22、落葉隨風飄飛,塵埃隨風揚起。只有我獨自相思,獨自孤單的背影。用淚挽留落葉的紛飛,用淚挽留塵埃的落定,只爲你來時再也不離開。

23、你我終於還是被歲月拉長了背影,在來時的路口漸漸隱去。沒有離別的怨,沒有傷逝的恨,只有些許的唏噓與嘆息。也許某一天,我還會打此路經過,靜靜的坐在桃林深處,聆聽你宛如鶯鳥般的歌聲。不管與否,我都會記得,曾經擁有過你的柔情與憐惜。而我以後,將留給你的是一箋箋溫柔的詩和一闕闕婉約的詞。

24、用那千絲萬縷的祈願,繡成夕陽裏相依相扶的背影,不管是遠古冥冥的呼喚,亦或是今生註定的相遇。不去念那怨詞清賦之水,還有滿地碾成泥化做塵,依舊香如故的桃紅梨白。只想在西窗的燭火裏剪一段思念,把它貼在額前,用我的木蓖,細細梳成想你的容顏。

25、父親揹着他那個滿當當的化肥布袋出門了,我在後面悄悄的跟着。父親肯定是不知道的,因爲那天他沒有回過頭。

26、我心裏難受極了,我的父親,一直爲了我們受苦受累的父親,如果不是爲了我們,他肯定早已和我那懶的有點出奇的媽媽離婚了。可憐的父親,身體上受着勞累,心裏收着煎熬。想到這裏,我忽然害怕父親會一去不回。我小心翼翼的問父親到哪裏去,父親卻笑着對我說,去幹活裏。我彷彿聽見了我心碎的感覺,因爲父親那個悽苦的笑。

27、可是那天的一幕卻是刻在我的腦海裏,父親沒有撐傘,他就那樣揹着他的化肥布袋走在深秋的雨裏,街上沒有一個人,只有被雨打落的黃葉幽幽的飄下,有一片葉子落在他的行李上,他也沒有知覺,我不知道此時父親心裏在想什麼,亦或什麼都沒有想。我想跑過去給父親撐一把傘,可是我卻沒有,我躲在我家的房檐下,任淚水溼了我的臉,模糊了我的視線,父親就在這深秋的細雨中孤單的漸行漸遠。

28、我能忘的都忘了,能記的僅僅是你模糊的背影,好似生命裏不可缺少的部分,與我如影隨行。是的,我帶着自己和你的影子,度過每一個春秋時節,每一個日出日落,每一場風花雪月,早已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又是我?

29、月屬於中秋,月是中秋的背影。人們把思念捏成一個圓圓的月餅,掛在天穹,它就是月亮。團圓日,賀團圓。雖然知道,人世間沒有永久的團圓,此事古難全。但還是要留下真誠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閤家團圓,和和美美,幸福平安!”

30、父親那瘦弱的身影,如同一盞不滅的指路明燈,指引我以後的路該怎麼走,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踏上三尺講臺的今天,它都在提醒着我,要做知識的強者,做社會的真才。

31、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沒什麼執着,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沒因果,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恍惚之間我彷彿看見了你,伸出手,卻只觸碰到一片空白。我知道,一百年後你依然會是你,只是少了我的思念。

32、感謝我不可以住進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擁抱你的背影,有再多的遺憾,用來牢牢記住,不完美的所有美麗;感謝我不可以擁抱你的背影,所以才能,變成你的背影,躲在安靜角落,不用你回頭看,不用珍惜。

33、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奮進的人,聽腳步聲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優秀的人,看你就知道。

34、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35、不知何時令我驕傲的父親腰身不再挺拔;不知何時父親臉上爬上皺紋;不知何時我已經已經長大不能再纏住案親每週末去書店購書嬉戲;不知何時父親不能再滿世界的周遊,只能畏居家中等着人們照顧;不知何時一直步伐有力的父親,再也邁不動腿;不知何時不能再在父親面前撒嬌,再聽着他說“不要”;不知何時我再也不能在他身邊,讓他躺下輕輕的給他錘腿。我知道父親永遠的走了,含笑着走了,他走的那樣安詳。讓我至今依然以爲他不過太累了,睡着罷了。

36、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後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37、雨悄悄地下着,父親爲了這個家,爲了我,他走了,在臨走的時候,他對我說了很多,我的心變得十分沉重,望着他那瘦弱而又令人溫馨的背影,隨着汽車的鳴笛聲,逐漸消失在朦朧的細雨中,我的淚水和雨水交織一片!

38、然而就因爲只是背影,就算是直視着對方的表情說不定也讀不出對方的心情,何況是背影呢,那天那個場景,也說不定加諸了太多出於我的想象,產生『他可能受傷了』的錯覺。

39、五爺爺走了有兩個月又11天了,我想爺爺了,夢裏時常出現了爺爺背影,那個瘦瘦小小的背影穿梭在熱鬧的人流,遠遠的望去那步伐是那樣的輕快,有力。五爺爺沒走的時候,他把家裏唯一的那頭老黃牛牽到村頭的趕集處賣了,我想爺爺和老黃牛並排走的時候淚珠一定垂落在老夥伴的身上。

40、我望着他微帶彎曲的背影,再次使勁的咬着嘴脣,含笑着向他點頭,父親走好,我會經常到你墓碑前看你,給你送上你最愛吃的東西。

41、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42、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篇二十三:背影 朱自清 賞析全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2-3]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篇二十四:背影 朱自清 賞析全文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覆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爲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本文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時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篇二十五:朱自清背影賞析

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已、了:包含着遺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對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對父親背影的回憶。

2.第2、3自然段:交代這次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氣氛。

3.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語言描寫,父親在家庭禍不單行的處境下,強抑悲苦,反過來勸慰兒子,可見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愛。

4.第4、5自然段描寫的三件事:1父親決定親自送我去浦口車站 2父親和腳伕講價錢 3父親爲我揀定座位,鋪好大衣,囑託茶房照應我。

5.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

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

心理描寫,從兒子的心理着筆,說明我當時對父親的愛還不能理解,從側面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6.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反語,對當時自己不懂事,不能理解父親的愛的自責和自嘲。

7.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

揀定:說明是經過多次比較後才定下的,可見父親的細心、認真、愛兒子。

8.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布:呼應前文的慘淡家境,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忘爲兒子買橘子,使人感動。

蹣跚:寫出父親肥胖體衰,步履艱難,平地走路尚且如此,過鐵道、爬月臺的艱難可想而知。

9.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攀、縮、傾:三個動詞細膩而又簡練地寫出了父親爬月臺的整個動態過程,表現他的艱難,感人至深,更體現出父親的愛子情深。

攀:寫手的動作,可見對於父親來說,月臺的高、陡。

縮:寫腳的動作,表現父親年老體衰,動作遲緩,不能像年輕人那樣靈活,一撐即上。

傾:寫身子的動作,原因:1要把右腳跨上月臺,需藉助身子向左傾斜。2因爲右手支撐比較有力。

10.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心裏很輕鬆似的:1故作輕鬆來安慰兒子。2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到踏實、滿足。

11.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我動了感情,對父親的憐惜之情油然而生。

12.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再:傳達出我一直目送父親,對父親眷戀不捨的感情。

13. 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觸目傷懷:觸:接觸,看到。懷:心裏。

情不能自已:已:本意停止,這裏指控制。

情鬱於中:鬱:聚集。

觸他之怒:觸:引起。

14. 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父親性格變化的原因,並非是父愛的減退,而是表現生活對父親的壓力和磨難。

15. 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身體平安:怕兒子不放心,安慰兒子。

大去之期不遠矣:是父親老境頹唐的表現,是對生活絕望的反映,揭示了父親更深沉的痛苦和無望,與開頭“天無絕人之路”形成強烈對照

16.流淚:

1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爲家庭不幸而流淚,是悲哀的淚。

2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爲父親的愛所感動,是感動的淚。

3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因父親背影消失而流淚,是惜別留戀的淚。

4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爲疼惜父親而流淚,是傷心思念的淚。

篇二十六:朱自清《背影》文學賞析

朱自清《背影》文學賞析

親子之愛,乃人間真情,也是文學作品中永盛不衰的話題。朱自清是擅長表達這種至真至情的散文高手。他的《背影》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篇散文選取家庭瑣事來抒發父與子之間的舐犢之情,可謂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背影》所寫的是父親爲兒子送行,這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那是1917年的事情了,因祖母去世,作者和父親雙雙回到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回北京學校讀書,便同行到南京浦口。他一路對“我”關懷備至,一直把“我”送到車廂裏,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摯愛情感,也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從而展現了人世間最普通而又最珍貴的美好感情。

《背影》注重在敘事和描寫中進行抒情。作者並沒有用濃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於質樸中見真情。

《背影》所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連串平凡而細小的事情:奔喪、送行、看行李、講價錢、揀座位、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等。但作者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了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動作,用樸實的語言去直抒胸臆,表達了父子間的深厚情意。如寫父親“攀”“縮”“傾”爬月臺的動作,父親赤誠的愛子之心,兒子無限的感動之情都融合在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之中;又如父親買橘子回來,離開前說:“我去了,到那邊來信。”父親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些敘述、描寫中都飽含深情。除動作、語言外,作者還通過四次流淚訴說自己複雜的感情。這四次流淚步步深入地把“我”的'感情以“淚”的形式表露出來,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家庭不幸境遇的悲哀;對父親的關愛的感情;對父親老境的疼惜。這種複雜的感情一時難以傾訴,只能以眼淚來平衡內心情感的起伏。這些淚流得自然,流得感人,令讀者無不爲之心酸。這種真摯感人、催人淚下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朱自清的《背影》除了感情真摯外,其嚴謹巧妙的藝術特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效果。

《背影》以“背影”爲線索來構架全文,開頭首先點出“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突出了“我”對“背影”的印象之深,接着寫祖母去世、父親虧空、家境慘淡等,這些爲父親送別作特定背景的交代。途中父親照看行李與腳伕講價錢、到車上挑座位等,這些細節描寫都與後面即將出現的背影相關聯,爲它的出現進行了多層次的烘托、反襯、渲染,以慢節奏釀成“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氛圍。在作者爲“背影”的出現層層鋪墊後,就正面刻畫了背影。作者以被父愛溫熱的心靈與眼睛,體察和描述買橘子的全過程,筆力千鈞地從體態、穿着、步履、動作幾個方面勾畫動態的背影形象,既把父愛推向至極,又把“我”對父親的愛推向高潮。這一部分用快節奏推出背影的特寫,讓這詩意形象抹上潤溼的、晶瑩的淚光。文章的最後寫懷念“背影”,那一回父親的背影使兒子始終難以忘懷、刻骨銘心。尤其是眼前接到父親患疾的來信,自己卻遠在千里之外,不能守護在老人身邊,因而更感到無以盡孝的遺憾和痛苦。在晶瑩的淚光中,他彷彿又看見了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裏背影的再度出現,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濃烈的感激、自咎與思念的複雜情緒。從而有力地迴應了全文,又爲我們留下了頗耐咀嚼的無窮韻味,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

朱自清爲人淳厚、樸實,體現在語言藝術上也是通俗平易,樸實自然,親切流暢,充滿着溢於言表的真摯感情。在《背影》裏,作者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但樸實的語言中卻飽含深情。如文章裏記敘父親的話語只有四處,寥寥一兩句,都非常簡單。

在再三勸父親不必親自去送的時候,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到了車上,請父親回去的時候,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在買來了橘子將要下車時,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走了幾步回頭看我時,父親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多麼樸實的話語,但這裏頭含蓄着多麼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誰都能辨別得出。我們讀到這些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親切的聲音。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至誠”和“寫實”是其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這篇散文所抒發的感情是哀傷的、憂鬱的,作者通過樸實的話語傾吐了心中淤積已久的感情,自然流露出對父親誠摯的愛,從而呈現出情深意厚、純樸自然的風格。正所謂:“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楊振聲半個世紀前對朱自清的散文作出這一評價,確實是深中肯綮的。

篇二十七:朱自清的《背影》賞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爲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爲“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爲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爲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爲“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爲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爲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爲“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爲“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爲“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爲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爲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爲“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爲“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爲“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爲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纔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着熱切的思念。

篇二十八:賞析《背影》之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紀實回憶性散文,也是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全文1500餘字,描寫細緻,引人深思。這篇散文之所以百讀不厭,在於藝術上的造詣。

《背影》寫於1925年。是追憶八年前的事,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知祖母去世,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爲了謀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謀職,作者回北京大學讀書,父子在浦口車站分別。

《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美在何處?有以下幾點:

一、距離產生美,美在情真,情深

我們只有用心去感受這篇散文傾吐的感情,才能領略作者心中的底蘊,纔會有美的感受。這篇文章,作者從家庭災禍寫起,鋪設好父親送子的背景,父子間這種真摯的感情,作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後描繪了父親送子的幾個場面,特別細緻地刻畫了父親買橘子的行動,迭現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這時的“我”,雖然爲父親的一舉一動所感動,然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爲和父親保持的“距離”太近,是很難理解父親的一舉一動是父親在家境慘淡的情況下寄希望於兒子,並且把希望付之於行動的深厚感情的。所以父親與腳伕講價錢,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作者重複兩次寫“那時我真是太聰明瞭”,充分說明“我”當時未能理解父親的心意。即便父親艱難地爲我買來橘子,“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也找不着了”,“我禁不住流下眼淚”,父親的真情仍然未被“我”領會,“我”多少隻是有點感激,有點離別的悲傷之情。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當你擁有某種東西的時候,你不珍惜;而一旦失去它,才覺得可貴。俗話有:“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是美好的。”這實際上是距離效應。《背影》裏的“我”之所以至此還沒有理解至誠至深的父愛,是因爲在“我”看來父親對“我”照顧是父親的責任,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從審美心理看,在“我”和父親之間,喪失了原來應當保持的某種適度的“距離”。

作者對父愛真正理解,是“最近兩年的不見”;是父親“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是“我”北來後收到了父親悲觀的信,“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時候。父親的“惦記”,父親的“悲觀”,調整了“我”與父親的距離。這時候,也只有在這時候,作者對父親的熱愛才得以像火山一樣噴發,但千言萬語只凝成一句話:“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這背影,彷彿又見父親正在與腳伕討價還價,又在千叮嚀萬囑咐,又蹣跚而去,攀緣而上買橘子回來。這背影是一個充滿一腔愛意的慈父形象的縮影;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親的舉動,表達“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這背影,是催人垂淚的身影。

作者通過質樸的敘事來抒情,這與他的深刻感受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作者有如此的生活,纔有這種感受,他才能寫出這種文章。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背影》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託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並用、努力攀登、不辭辛勞地爲兒子的背影刻畫,把父親對兒子的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捨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些小事寫出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春雨般的感受,更具有普遍意義,很能調動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自己的父母平日對你的愛,有的事情甚至當時不在意,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至慚愧。

二、表現角度新穎獨特

一般寫人物,較多地從正面着筆,或寫面部肖像,或寫姿態、服飾。正面寫當然有其好處,然而只從一個角度寫多了,也會讓人感到呆板乏味。契訶夫給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誡說:“你忙着描寫人物的?臉……這又是老一套,這樣的描寫是可以省掉的。五張描寫得很詳細的臉,會使讀者的注意力疲勞。”《背影》則另闢蹊徑,作者選擇背影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除了文章開頭的點題外,全文共寫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爲父親,在兒子的心目中是多麼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無不了如指掌。然而當父親臨別送行時,爲兒子買橘子而艱難地在月臺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卻深深地打動了兒子的心,頓時使“我”獲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動的眼淚。第二次是父親離去時。這一背景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找不到了。猶如電影畫面那樣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愈濃,人愈遠而心愈近。第三次,從信中得知父親困頓的際遇和頹唐的心情,在晶瑩的淚光中,又浮現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它將成爲“我”終生難忘的一個定格畫面。朱自清先生知難而上,選擇背影這個新穎獨特的角度,這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獨特發現,也是表現事物的一種藝術創造,顯露了作者不隨人後、敢於創新的藝術才華。

三、語言淳樸、簡練

從藝術角度來看,這篇散文樸素無華,語言淳樸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這是朱自清先生一貫的文風,實際上用不着多費筆墨,衆多的評論家,在這一點上,意見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全篇一千五百字,敘述得清楚明白,真情實感自然地被流露出來,朱自清用了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我們讀了《背影》,明顯地感到語言與《荷塘月色》、《匆匆》等篇的不同,它顯示了作者散文的另一種風格。

文章沒有多餘的話,寫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處記載父親的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並不是那天父親只講了這麼四句,而是這四句典型地代表了父親當時的心情。作者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反映了父親的體貼、愛憐、依依不捨之情。僅此一例,也能說明作者語言的簡練,文章中的描寫、抒情,語言都非常簡潔。

正因爲《背影》飽含着美味真情,所以長期受到人民的喜愛。

篇二十九: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爲喪事,一半因爲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欣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爲“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絃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着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爲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爲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佈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悽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羣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脣,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爲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着,營營地叫着,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唸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三、藝術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覆出現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爲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三、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本文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 樸實。《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 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 文白夾雜。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時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篇三十:背影的美文賞析

背影的美文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三十一: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

《背影》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父子送別的小題材,着力於叮嚀、囑託、買水果等細節,沒有重大的主題和宏偉的結構,沒有華麗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飾,但卻極其生動地抒寫了純真聖潔的骨肉之情,再現了人倫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確是一篇敘寫實境、抒發真情的文藝珍品。

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文學藝術是以情感人的,作家在形象思維時,只有將自己深切的情意滲透在自己所描繪的富有情感的形象中,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才能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朱自清在回答《文藝知識》編者關於散文寫作的八問時,曾經這樣談到《背影》的寫作:“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期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由此可見,《背影》的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寫真情和實境。

那麼,朱自清是怎樣抒寫真情實境的呢?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要用文字把它抒發得具體可感是不容易的。高明的作家往往在敘述事實之中,讓感情通過事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印象以及知識去理解和補充,這樣的作品,便會使人覺得意味無窮。雖然作家並不特意去寫感情,然而歡愉慘惻之思自會沁人心脾。《背影》就是緊扣生活細節,加以着重渲染和深刻發揮,通過“爬月臺買桔子”作爲文章核心,對父親背影的簡敘,使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把深厚的抒情和具體事件的敘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首先,作者寫了父親的老態和老人的衣着。做兒子的從背後看着去買桔子的父親,映入眼簾的是父親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而且是“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接着,就以細膩的筆觸刻畫老人過鐵道爬月臺的動作:“他用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攀”、一“縮”、一“傾”和那“努力的祥子”,逼真地再現了一個年老體衰、動作笨拙的老年形象。作者流淚了,讀者似乎也要流淚了。寥寥幾十個字,都是敘事,但卻那樣地傳神。這裏寫的是“背影”,從背影中,人們真切地看到了父親爲了兒子辛勤操勞的深情。另一方面,作兒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會從深深感到父親的慈愛轉爲對父親充滿疼愛和憐憫,因而聯想到父親平時如何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着。此時此刻,做兒子的怎能不動情呢?所以,作者的感情這時也達到了高潮,“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既是作者對自己感情的正面抒發,也是作者對自己流淚這一客觀事實的敘述。

接着,作者寫父親買了桔子歸來時的情景:“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然後“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通過這些實境的敘述,把父親爲兒子做了一件對他來說是十分艱難的事情之後輕鬆愉快的心情逼真地表現出來。說心情輕鬆,爲什麼還要加“似的”呢?這是因爲父子馬上就要分別,父親的心裏其實並不輕鬆,只是爲了不傷兒子的心,故意做出輕鬆的樣子。臨走的時候,父親心裏本來有許多話,但說出來只是“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樣平淡的話,但是這比用許多語言直接抒情更加感人。這些敘寫看起來都很平常,但實際上其中每一個微小細節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裏邊包含着很深的感情。

當然,文章並沒有只在主要細節中着力寫人,還處處注意了人物心靈的點染。作者對父親的緬懷崇敬,是由於老人的許多美德。只有這樣,主要細節才能煥發出動人的光彩。父親不但是慈愛的長者,又是生活的強者,在禍不單行的日子裏,作者禁不住簌簌地流下了眼淚,老人卻壓抑住內心的苦楚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文章還運用了反襯對比,使感情抑揚有度,波瀾起伏。例如父親同腳伕講價錢,作者總覺得他說話不漂亮,非自已插嘴不可;父親囑咐茶房好好照顧作者,作者心裏暗笑父親的迂。這種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對父親的誤解所產生的矛 盾,使後來感情的進發更有力量。文中“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表達了作者深深的內疚、自責和後悔之情,巧妙地把內心深沉的思念反襯了出來。《背影》就是這樣緊扣主要細節着意描繪,前鋪後墊,反覆渲染,筆筆含情,步步有意,在敘寫實境中抒寫真情。父子之情叩人心扉,千種情思回味無窮!

篇三十二:《背影》原文內容賞析

《背影》原文內容賞析

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爲喪事,一半因爲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學者。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於揚州,1948年在北平因貧病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哲學系,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文學研究會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開始發表新詩。1920年大學畢業後,在江浙一帶多所中學任教,並撰寫小說和散文。1925年起,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間曾於1931年去英國留學,並漫遊歐陸數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大任中文系主任,從事學術研究和雜文寫作。抗戰勝利後,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在身患重病時,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死於貧病交迫之中,被譽爲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裏。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爲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爲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爲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爲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欣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爲“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絃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着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爲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篇三十三: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

題材比較普通的《背影》,文章具有出色的創作特色:本文懂得抓住人物特點――“背影”兩字標新立異,運用素材,邊述事邊表達出父與子的深情。所以,散文雖內容精悍,但具有引人注目、撩動讀者心絃的藝術感染力。

一、精彩的幾次“背影”刻畫

爲了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氛,以引領下文。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現在文首,目的是點題。文章的重點在第二回,在車站父親送兒子的情景,對父親的“背影”自清作了具體的描繪。稍微有些肥胖的父親,一身黑布大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艱難,慢慢地爬過鐵路就只爲了給自己的兒子買點橘子。此個畫面展現出爸爸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沒有人不爲此畫面感動。接下來的一回是寫父子分別之後,作者望着在人羣中漸漸地消失的父親的背影,充滿了感傷情緒,讓人看了也不覺的心酸。最後一次背影的出現,是在散文的末尾,作者接到父親的來信,看着來信在眼淚中又一次浮現父親的“背影”,於是有感而發落淚感懷,文章前後呼應。

散文一直致力於渲染父子的親情至深,它並沒有着重去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類似文章的寫法不一樣。就主要依靠背影這一意象來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詳細的刻畫。文章之所以有這樣的寫作方法,多半跟作者的家庭環境和心理情緒有點緊密的聯繫。作者的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爲許多事操心,他歷盡滄桑,上半生過的不太好;那次車站之別朱自清的父親心理狀態很差,兒子的情緒也很低落。所以,朱自清善於抓住“背影”詳細描繪,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要善於抒發了特殊場景下的思緒情感,這樣才能獲得藝術感染力。本文之所以顯得真摯感人,是因爲作品寫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個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間最平凡不過的慈父孝子之間的故事,行文之間磨滅不掉的父與子的親情與感動。

二、突出的寫作特點

首先,它構思巧妙又新穎,佈局凝鍊而精美。它是採用截取法選材構思的。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的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爲截取法。“背影”是課文的`閃光點,也是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聚集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濃濃的愛也傾注在這點上。從這個角度描寫,不但可以看到父親“形”的特點,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質特徵。背影,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這個背影被作者用集中筆墨描繪,其他方面的種種描寫被省略了,不但別開生面,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由此展現了朱自清敢於創新的特點。文章善於把重心用聚光燈的方式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把父親和兒子即將離別時,父親與兒子兩個人的內心世界充分的表露無疑,精準的體現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摯感情。

其次,這篇散文的文字其實比較的簡單樸素,但是卻給人文質彬彬的感覺。這篇散文的語言,簡約素淡,用詞方面的口語化和平實,全篇散文體現出朱自清散文樸素、自然、清秀的格調。散文雖然用很少的字敘寫背影,但卻完全挖掘出新意,父親的說話雖然簡短幹練,卻很有力的爲主題作了鋪寫。簡單的言語,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動讀者,深入到普通讀者內心深處的利器。

第三,有機融合的敘事與抒情手法。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是一篇發自作者內心寫成的文章,是在作者收到來信閱讀完來信後,”熱淚盈眶“,情感相當誠摯而心懷感動的情況下創作的,文章中的孩子與爸爸的“背影”完全融爲一體了。關於深切的懷念父親,文章一邊回憶一邊靈活地將自己悔恨的情緒襯托出來,特別深沉的懷念之情如此便令讀者一目瞭然。

最後,散文的白描寫法具有極高技巧。好比文章中寫到:朱自清父親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鐵路旁邊,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覺得爲難。當他父親穿過鐵路,又爬上對面的月臺,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時,他父親用雙手攀着上面,雙腳往上使勁的攀;他的身子因爲比較的肥胖,有點向左微傾,他的樣子看起來很費力。當朱自清看見父親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淚水飛快的流了下來。作者趕緊擦掉了眼淚,怕被父親看到,更怕他人看到。作者又一次回看時,他父親早就抱着金黃的桔子往回走了。通過鐵路時,他父親先將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後他又抱着桔子走,到作者這邊時,作者連忙去扶他父親。散文中,父親過鐵道的情景被作者特別着重描繪了,其中包含着父親當時的體態動作穿着打扮。走過鐵路的樣子,彎下身軀的樣子,爬上月臺的樣子,一上一下,腳也動身也傾斜,點點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繪,讓多少讀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就在場看到了一樣的,父親與兒子的感情是那麼的深厚。

綜上所述,人們在閱讀《背影》時,常常會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動。在對文章的細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作者樸實無華的言語所感染,你會發現藝術韻味蘊藏於作品的字裏行間。讀者在品鑑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時,自覺的被“背影”這個意象所鎖定,讓人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視覺圖。領悟“背影”深刻的涵義:不管是美學的、社會的、情感的、倫理的等等,體驗在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品賞心理之中。我們要從藝術創作的審美體驗過程出發,學會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這篇散文的情感線索,和作家那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我們寫文章時也可以借鑑《背影》以一箇中心爲線索結構全篇,思路清晰,選擇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的方式方法,學會選取情感的抒發點,構思精巧的方法。明白一篇文章必須得感情真摯,注重細節描寫等等因素,才能成爲一篇好文章。

篇三十四:朱自清《背影》作品賞析

朱自清《背影》作品賞析

內容賞析

全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爲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爲“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爲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爲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爲“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爲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爲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爲“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爲“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爲“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爲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爲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爲“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爲“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爲“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爲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纔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着熱切的思念。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簡潔明麗、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背影》的語言還有文白夾雜的特點。例如不說“失業”,而說“賦閒”,最後一節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表達了家庭、父親的困境和蒼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同時,文白夾雜的語句,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寫作特色

這篇散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爲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昧濃,蘊藏着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行文立意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篇三十五:朱自清名著《背影》賞析

朱自清名著《背影》賞析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爲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爲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一、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唸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爲兒子一路着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臺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裏的,爲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爲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爲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儘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爲孩子盡心盡力,心裏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爲了兒子而勉爲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爲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 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爲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爲什麼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爲是呢?一方面,因爲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裏,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衝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爲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爲方式往往以爲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爲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爲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纔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爲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爲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着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淨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二、問題研究

1.爲什麼着力描寫背影?又是怎樣突出背影的?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啓示?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臺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裏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後後的種種事情。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盪。總之,將背影作爲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爲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佈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爲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快要寫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先作鋪墊,一處說,“父親是一個胖子”,讓人想見他的身材;一處寫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兩處肖像描寫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讓讀者把它們跟背影的特寫鏡頭整合起來。背影的特寫鏡頭,寫了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後,佇望着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爲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係,最後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這篇散文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個啓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2.關於文章的剪裁。

文中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因爲這些跟主題關係不大。詳寫送行的過程,其中也分主次,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細。可見,詳略的原則是爲了突出重點。

篇三十六:朱自清《背影》散文賞析

朱自清《背影》散文賞析分享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爲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佈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悽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羣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脣,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爲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着,營營地叫着,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唸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篇三十七:朱自清背影原文和賞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和賞析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賞析】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三十八:朱自清背影分段賞析

朱自清背影分段賞析

【原文】

《背影》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2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3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4,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5很是慘澹,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6。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7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8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9;頗躊躇10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伕11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12,深青布棉袍,蹣跚13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他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14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15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註釋】

1. 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任的職務,後來泛指職務或官職。

2. 奔喪:在外聞親人去世而歸。

3. 狼藉(jí):散亂不整齊的樣子。亦作“狼籍”。

4. 典質:典當,抵押。

5. 光景:境況。

6. 賦閒:沒有職業在家閒居。

7. 勾留:逗留。

8. 茶房: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地方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工作的人。

9.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10. 躊躇(chóu chú):猶豫。

11. 腳伕:舊稱搬運工人。

12. 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

13.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也作“盤跚”。

14. 箸(zhù):筷子。

15. 大去之期:辭世的日子。

【內容賞析】

全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爲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爲“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爲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爲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爲“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爲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爲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爲“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爲“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爲“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爲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爲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爲“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爲“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爲“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爲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纔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着熱切的思念。

篇三十九:《背影》全文賞析及名家點評

《背影》全文賞析及名家點評

《背影》全文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這篇散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爲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昧濃,蘊藏着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其次,作品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兒子“看見他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寫父親買桔子回來時,兒子“趕緊去攙他”。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

名家點評

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並不是憑藉了甚麼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生極大的感動力的文章,最可以作爲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爲這樣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爲人。

葉聖陶《文章例話》:“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吳晗《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爲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爲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篇四十: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爲喪事,一半因爲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現在從藝術方面看《背影》。

第一,構思巧妙新穎,佈局凝練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寫的焦點投放在一個普通而典型的細節——父親的“背影”上。作者開門見山,“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點題的文字把讀者的視線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跡。接下來,作者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地敘述了祖母的喪事,父親的失業和虧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戲劇的唸白一樣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簡潔的敘述中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切氣氛,爲下文描寫父子送別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卻沒有平均着墨,而是濃淡相宜,虛實結合。開頭以“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爲“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次作者用筆較重,具體細緻,實中有虛。第三次是父親離開車站一剎間的“背影”,只淡淡地虛帶一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就將父子不忍分離的悲酸悵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結尾處,作者引用父親來信的文字,道出了父親晚年淒涼、無奈和頹唐的心境,淚眼朦朧中似乎看見了父親的“背影”。這是幻覺,更是實情,將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極處,卻又將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開。這裏“背影”的虛寫與開頭點題“背影”的文字遙相呼應,使得作品結構精緻完美。其次,引用父親的信,作者不是放在開頭引起回憶,而是放到結尾,昇華主題。真是別具匠心,體現了作者“大道至簡”,“大象無形”的佈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運用,簡潔有力,由表及裏地展示了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作者沒有靜止地描寫父親的背影,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層次分明地進行了立體描寫。作者先描摹父親的形態:身體肥胖,衣着臃腫,走動蹣跚,表現出父親:喪母的悲痛,失業的疲累,戀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親一些列的動作。父親步履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雙手攀着”,“兩腳縮”,“向左微傾”……一連串複雜的動作,這裏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義的鏡頭,把父親明知自己行動不便,仍堅持爲兒子買橘子的愛子深情敘寫了出來,也把“我”的心裏變化表現了出來,更是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三,語言質樸凝練。《背影》用詞樸實,簡潔,口語化。全篇寫實,卻詳略得當,用字惜墨如金。寫父親失業,用“差事也‘交卸’了”、“賦閒”來表達,既得體地照顧了父親的面子,又敘寫了生活的無奈。朋友相約遊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說定”不送我,“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偏偏“終於”不放心。看似重複的兩句:“躊躇了一會兒”,也是極力地寫父親因爲事忙,卻怕“熟識”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達了父親此時此刻複雜的心境。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講價錢,連着兩個“忙着”,表現了父親事無鉅細,一顆心全在兒子身上。父親送我上了車,“囑我”,又“囑託”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囉囉嗦嗦,卻體現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切。父親的話全文只有六句,卻話短情長,充分地表達了主題。

第四,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過追敘的方式表達的,文中兩次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用自己的幼稚反襯父親的偉大。“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哎!我不知何時能再能與他相見!”既表達了對父親的憐惜和眷念,又體現了作者對惡劣的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

再從表達感情上看。

年輕時,自以爲已經長大,體會不出人生的艱難,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父親講話不大漂亮,看事情沒有自己深刻,心裏暗笑父親的“迂”,明明流淚了,卻趕緊拭乾了淚,怕父親看見,關鍵“也怕別人看見”。所有這些現象,也曾經表現在筆者的身上,所以重讀《背景》,不由感嘆作者對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沒有誇張的語言寫父親怎麼關心自己,怎麼愛護自己,也沒有長篇累牘地寫自己對父親的感恩和思念,文字儉省到了極點,可作者以真情寫真情,以實事寫實情,結構合理,層層深入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到一定的年齡,缺乏人生的歷練,對長輩所作所爲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情由衷發,同頻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時再讀《背影》,筆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總之,《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值得我們不斷咀嚼,不斷學習的最美的散文!

篇四十一:朱自清《背影》電影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爲喪事,一半因爲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經典賞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散文的傑作。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集中描寫了一個片斷,卻感人至深,膾炙人口。過去,這篇散文曾長期選作教材,正如吳晗先生說的:“這篇短文被選爲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爲不可分的一體了。”葉聖陶也講過類似的話。一篇散文能夠久久傳頌、不被忘記,這決不是偶然的,它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背影》是作者於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是追憶八年前的事。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讀《背影》,給讀者的第一個感受是,作者着力表現了人間的至情──真摯的父子之情。這種感情表現得細膩、真實、深刻。

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着的背影,它就是這篇散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抓住這特殊的一點,似乎把兒子對父親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緒都奔向一箇中心進行集中、組合、強調,熔鑄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在那特定的場合下,作爲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爲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十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

質樸中見深情。父子間這種真摯的感情,作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從揀定坐位、千萬叮囑;從親自去買桔子;……都體現了父親的愛。作者並不正面寫父親的肖像表情、青布馬褂的“背影”,而是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託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並用、努力攀登、不辭辛勞地爲兒子的背影刻畫,便把父親對兒子的憐惜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捨的不可言說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各種事情,都是極平常的,極瑣細的,但從中表現出的感情,卻是極可珍貴的,它使作者經久不能忘懷,讀者讀後,也不能不爲之感動。

作者寫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過質樸的敘事來抒情。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籠罩。它很不同於客觀的敘述,而是用敘述作爲抒情的工具。行文的字裏行間,都流露了父子間的至情,這正是文章能感動讀者的地方。雖是事過十年後的回憶,卻都按當時的情形敘述,在那種種細事中,處處透露了父親愛惜兒子的心。父親把二十歲的兒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兒子卻不太滿意,處處認爲父親的行爲“不大漂亮”,當時兒子不能理解父親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實記敘之中,加以點撥:“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回憶之中,帶着責備自己的意思,明白了當時不能體貼父親心情的過失。這些地方,都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有學者指出,大部分中國人對父親的感情,都經歷了拋物線一樣的過程。小時候的父親是我們的偶像,長大了些,發現他並不完美,再長大些,經受了生活的摔打磨練,或者也做了爸爸,纔開始理解父親,當父愛這條線突然斷了時,我們才發現父親在我們心中的分量。對父親的愛,需要用一輩子去感悟,我們更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把表達對父親的愛這一“課”補一補。

作者能把感情表現得這麼深切動人,是與他的深刻感受分不開的。如果作者沒有這樣的生活,沒有這種體會,他決不能寫出這種文章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背影》而是通過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囑託茶房照應等幾個動作,尤其是手腳並用、努力攀登、不辭辛勞地爲兒子的背影刻畫,便把父親對兒子的憐惜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捨的不可言說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些小事寫出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春雨般的愛,更具有普遍意義,很能調動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對朱自清散文了解最深的葉老說過:“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見《文藝報》1982年第5期)。葉老的話很謙虛,但有力地說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極易引起讀者共鳴的這一特點。讀了《背影》,你不會不聯想到父母平日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文末寫父親來信“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寫得平靜自然。我們吟詠心間,會生髮出和作者一樣的懷想;作者不矯造,不做作,平平道來,使我們讀來在心裏滿漾起復雜的感受。

讀《背影》,給讀者的第二個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藝術技巧極爲高超。

所謂“白描”,就是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詞藻,以樸實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讀者眼前。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則是“有真意的,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文祕訣》)這是從白描的本質特徵上說的。

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的背影,所以“背影”二字,也是全文的題目。前後的敘述,都是必須交代的,是中間寫背影的鋪墊;如果沒有種種不可少的交代,寫這個特殊情況、特殊場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按一般的慣例,文章中要刻畫一個人物,表現人物的感情,大都喜歡描寫這個人的正面,往往寫他的面部表情怎樣,比如眉宇啦,眼神啦等等,唯恐給人的印象不直接。而朱自清卻恰恰相反,他要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情,並沒有流於一般化、簡單化,他所選擇的不是父親正面的肖像,而是父親的背影。一般來說,寫人物忌諱寫背影的,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寫眼睛、不畫面部,而只寫背影,爲什麼這樣呢?因爲這樣寫,切合人物特定的關係,是真實的。實際生活難道不是如此嗎?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孩子,他跟自己父親的感情雖然很深,但是表現的方式總是比較含蓄的,不像母女之間的感情那樣外露。那麼大的兒子,已經二十歲的人了,就不太好意思從正面很細緻地觀察父親的表情。父親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對於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從任何一處微小動作、角度的觀察發現其全部性格特點。往往在父親轉過身去,他從側面或背面去看,才能看得非常仔細。所以,如果朱自清在這裏,也和某些人所寫的文章一樣,從父親的正面,從父親臉上的表情來刻畫,那倒不符合實際情況了。散文最可以自由創作,文無定法,固守別人的成功經驗沒有出息。

要說父親的背影,那是司空見慣的;但這次要寫的,卻不是平時常見的,而是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爲感動的那一個背影:父親過鐵道的具體動作的背影,這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處,也是最打動人的地方。作者這樣寫道: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一段描寫得非常細緻入微。這些具體動作,表面上看來都是很平常的,但是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俄國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說過這樣的話:作家從生活中選材,要選擇“最能打動自己的一瞬”。朱自清選擇的這些動作之所以“精”,是因爲在當時這些動作都是最能夠打動作者這顆遊子的心的。父親上了年紀,走路不方便,看到他“蹣跚地走過鐵道,慢慢地探身下去”這些動作,兒子心中已經充滿疼愛、憐憫、最後一個動作:年老的父親掙扎着“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往上縮”,努力地爬到月臺上去,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於心不忍,爲之難過。他爲什麼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爲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願地在大庭廣衆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爲了買橘子給兒子。這一艱難的動作,不但滲透着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也會使人想到父親在艱難的生活中的掙扎。

作者描繪父親的背影,並不藉助於什麼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讀者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着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朱德熙:《於平淡中見神奇──談朱自清的散文》)。

此時此刻,作兒子的怎能不動情!所以,作者的感情這時達到了高潮,文中寫道: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句,可算是作者對自己感情的正面抒發,但仍然只是平淡的客觀敘述:“眼淚流下來了”。然而,作者在這裏省略了的主觀感情,每一個讀者都會用自己的內心體驗去補充,所以沒有必要直接描寫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動。正如葉聖陶所說的那樣,在《背影》裏,“凡是讀者能夠體會到的,作者一概不寫,給你留下思索、回味的餘地”。

《背影》中的情調是慘澹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極爲素淡的,與全文的情調很和諧。但是,寫桔子,特別加了濃烈的修飾語──“硃紅的桔子”。這種不協調的硃紅色,與全文的情調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是家遭不幸、父子離別,用這紅色更襯托出全文的基調,增加了淒涼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極高,用對比加強了藝術效果,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中,“背影”在文章裏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使一種濃重的感情氣氛籠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那肥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動得熱淚潸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我”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裏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我”讀父親來信時,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開頭呼應。用筆卻有詳有略,更見含蓄的力量。買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細細描繪;離別的一剎那的背影,卻是略寫,只一句帶過:“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個背影,作者沒有再加以描寫,但那“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和再三叮嚀,已把那捨不得和兒子分別的心情,爲了謀生又不得不離去的苦況,活畫出了。幾筆之中,作者當時那種悲酸惆悵的心情,表現得含蓄而深沉。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工夫。

讀《背影》的第三個感受是,文章的語言樸素、簡練。

葉聖陶認(]爲,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點兒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見得不怎麼自然。”(《朱佩弦先生》)到了後來,才全寫口語,有了現代口語的韻味。這個看法,當然是對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實際。但是,《背影》這篇早期的散文,語言卻與其他有些不同,它沒有做作之氣,也不重修辭,而是用樸素自然的文字,表現了真切的內容。全文除了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外,全是敘事,敘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懇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飾的東西,連生字難詞都很少,回憶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實實地敘述,真情實感自地然流露出來。《背影》採用這樣的語言,是由內容決定的。同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決定了語言的樸素自然。我們讀《背影》,能夠明顯地感到語言與《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顯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種文采和風格。

《背影》的語言很簡練,細讀全文,感到文字很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文章寫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處記載了父親的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並不是那天父親只講了這麼四句,而是這四句較爲典型地代表了當時父親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反映了當時父親的體貼、愛憐、依依不捨之情,以少勝多,我們不僅體會了蘊含的意思,還彷彿聽見了父親當時的聲音。就此一例,也能說明朱自清語言的簡練、精粹。至於文章中的敘事、描寫、抒情種種,語言都非常簡潔,堪稱散文中的典範。

《背影》一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我們雖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卻的確表現了他散文風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們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爲代表,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篇小文,僅僅談了讀《背影》的片斷感受,那是遠遠不能包括它的特點和優點的。過去有人評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時曾說,他的散文“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楊振聲:《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這雖然是評論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話,但有些方面還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證。

《背影》中有這樣的語句:“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從這些敘述中間,我們可以體察到他們父子之間存在着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根據朱自清弟弟朱國華回憶,“誤會”源自朱自清的1923年寫的《笑的歷史》。這篇小說是以朱自清原配夫人武鍾謙爲主人公而作的,寫她怎樣從孃家嫁過來,嫁過來以後受到嚴格的封建家庭的約束,他的太太本來是年紀很輕,喜歡笑,性格開朗,很活潑。而一種封建禮儀不容許她自由地來發展她的個性,不容許她隨便地笑,這個家庭扭曲了他夫人的性格。一方面反映了當時青年女性在舊家庭中被封建倫理道德壓抑扭曲的悲慘地位,另一方面也真實反映了朱家中由於生活的困難引起誤會並最終造成矛盾的過程。當時朱自清父母親讀了這篇小說,很不高興。實際上我們結合《笑的歷史》、《毀滅》、《給亡婦》、《我的南方》等作品可以推知在1921年甚至之前,家中就存在諸多的矛盾與不和,但朱自清尚未捲入。父子之間的不和是在他1921回揚州工作期間才產生的,之後的《笑的歷史》只是加深了這種隔膜。

朱自清是一個孝子,後來他寫《背影》,一經發表就把發表《背影》的《文學週報》從外地寄到揚州的老家,當郵差把書送到家門時,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接了過去。他打開郵包看到是哥哥寫的《背影》。朱國華欣喜萬分,三步並兩步跑上樓,來到父親的房間,把書送給正在病中的父親。朱自清的父親從牀上起來,坐在靠窗戶的一張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淚。所以一家人就盡釋前嫌了。

篇四十二:朱自清散文集背影賞析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於“我說道”止於“……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第三部分:即最後一自然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段落

2.朱自清自輕不失重

3.試論朱自清的寫作教學觀

4.朱自清散文的繪畫美

5.朱自清遊記散文的語言特色

6.朱自清的事蹟

7.朱自清散文《航船中的文明》鑑賞

8.《文明素養:朱自清隨筆》介紹

9.魯迅兩次拒絕朱自清的邀請

10.朱自清《羅馬》原文賞讀

篇四十三:背影朱自清散文賞析

一、精彩的幾次“背影”刻畫

爲了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氛,以引領下文。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現在文首,目的是點題。文章的重點在第二回,在車站父親送兒子的情景,對父親的“背影”自清作了具體的描繪。稍微有些肥胖的父親,一身黑布大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艱難,慢慢地爬過鐵路就只爲了給自己的兒子買點橘子。此個畫面展現出爸爸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沒有人不爲此畫面感動。接下來的一回是寫父子分別之後,朱自清望着在人羣中漸漸地消失的父親的背影,充滿了感傷情緒,讓人看了也不覺的心酸。最後一次背影的出現,是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接到父親的來信,看着來信在眼淚中又一次浮現父親的“背影”,於是有感而發落淚感懷,文章前後呼應。

散文一直致力於渲染父子的親情至深,它並沒有着重去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類似文章的寫法不一樣。就主要依靠背影這一意象來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詳細的刻畫。文章之所以有這樣的寫作方法,多半跟朱自清的家庭環境和心理情緒有點緊密的聯繫。朱自清的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爲許多事操心,他歷盡滄桑,上半生過的不太好;那次車站之別朱自清的父親心理狀態很差,兒子的情緒也很低落。所以,朱自清善於抓住“背影”詳細描繪,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要善於抒發了特殊場景下的思緒情感,這樣才能獲得藝術感染力。本文之所以顯得真摯感人,是因爲作品寫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個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間最平凡不過的慈父孝子之間的故事,行文之間磨滅不掉的父與子的親情與感動。

二、突出的寫作特點

首先,它構思巧妙又新穎,佈局凝鍊而精美。它是採用截取法選材構思的。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的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爲截取法。“背影”是課文的閃光點,也是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聚集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濃濃的愛也傾注在這點上。從這個角度描寫,不但可以看到父親“形”的特點,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質特徵。背影,是朱自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這個背影被朱自清用集中筆墨描繪,其他方面的種種描寫被省略了,不但別開生面,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且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由此展現了朱自清敢於創新的特點。文章善於把重心用聚光燈的方式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把父親和兒子即將離別時,父親與兒子兩個人的內心世界充分的表露無疑,精準的體現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摯感情。

其次,這篇散文的文字其實比較的簡單樸素,但是卻給人文質彬彬的感覺。這篇散文的語言,簡約素淡,用詞方面的口語化和平實,全篇散文體現出朱自清散文樸素、自然、清秀的格調。散文雖然用很少的字敘寫背影,但卻完全挖掘出新意,父親的說話雖然簡短幹練,卻很有力的爲主題作了鋪寫。簡單的言語,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動讀者,深入到普通讀者內心深處的利器。

第三,有機融合的敘事與抒情手法。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是一篇發自朱自清內心寫成的文章,是在朱自清收到來信閱讀完來信後,”熱淚盈眶“,情感相當誠摯而心懷感動的情況下創作的,文章中的孩子與爸爸的“背影”完全融爲一體了。關於深切的懷念父親,文章一邊回憶一邊靈活地將自己悔恨的情緒襯托出來,特別深沉的懷念之情如此便令讀者一目瞭然。

最後,散文的白描寫法具有極高技巧。好比文章中寫到:朱自清父親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鐵路旁邊,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覺得爲難。當他父親穿過鐵路,又爬上對面的月臺,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時,他父親用雙手攀着上面,雙腳往上使勁的攀;他的身子因爲比較的肥胖,有點向左微傾,他的樣子看起來很費力。當朱自清看見父親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淚水飛快的流了下來。朱自清趕緊擦掉了眼淚,怕被父親看到,更怕他人看到。朱自清又一次回看時,他父親早就抱着金黃的桔子往回走了。通過鐵路時,他父親先將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後他又抱着桔子走,到朱自清這邊時,朱自清連忙去扶他父親。散文中,父親過鐵道的情景被朱自清特別着重描繪了,其中包含着父親當時的體態動作穿着打扮。走過鐵路的樣子,彎下身軀的樣子,爬上月臺的樣子,一上一下,腳也動身也傾斜,點點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繪,讓多少讀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就在場看到了一樣的,父親與兒子的感情是那麼的深厚。

綜上所述,人們在閱讀《背影》時,常常會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動。在對文章的細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朱自清樸實無華的言語所感染,你會發現藝術韻味蘊藏於作品的字裏行間。讀者在品鑑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時,自覺的被“背影”這個意象所鎖定,讓人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視覺圖。領悟“背影”深刻的涵義:不管是美學的、社會的、情感的、倫理的等等,體驗在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品賞心理之中。我們要從藝術創作的審美體驗過程出發,學會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這篇散文的情感線索,和作家那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我們寫文章時也可以借鑑《背影》以一箇中心爲線索結構全篇,思路清晰,選擇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的方式方法,學會選取情感的抒發點,構思精巧的方法。明白一篇文章必須得感情真摯,注重細節描寫等等因素,才能成爲一篇好文章。

篇四十四:背影朱自清散文賞析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朱自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朱自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朱自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朱自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朱自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朱自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朱自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朱自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朱自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朱自清用白描的文字,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爲朱自清懷着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瞭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爲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爲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朱自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着爲“我”照看行李,又爲“我”僱請腳伕,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朱自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爲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情。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爲什麼感人? 因爲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着下一步的“看”。“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爲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爲什麼費勁?朱自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爲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爲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臺的柵欄外。爲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緻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爲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朱自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朱自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着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爲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爲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爲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爲“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朱自清怎能不爲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爲朱自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朱自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爲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爲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朱自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爲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臺的過程,父親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複。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朱自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朱自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朱自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着兒子,而且還惦記着孫子。 讀到這裏,我們才瞭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据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着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朱自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悽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樸中含着真情,其中蘊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朱自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朱自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朱自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篇四十五: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學的時候已經讀過,現在再讀,更有一番體悟;忍不住爲作者精妙的文筆而拍案叫絕,更爲文中所表達出的父子親情而潸然淚下。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從北京至徐州,和父親一道回鄉奔喪,喪事辦完後,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學,父子在浦口車站送別的情景。

關於《背影》,作者曾經這樣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段話將《背影》的成文因由,敘述重點和行文風格和盤道出,是理解該文的關鍵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餘字,篇幅短小,卻具有歷久彌新,動人心絃的藝術魅力。現在的散文,動輒五千多字,浩浩蕩蕩,似乎不寫長篇,顯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網站和雜誌對散文投稿,有不少於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筆者初設文壇,也曾深受折磨,無所適從,現在讀《背影》,不覺汗顏不已!

現在從藝術方面看《背影》。

第一,構思巧妙新穎,佈局凝練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寫的焦點投放在一個普通而典型的細節——父親的“背影”上。作者開門見山,“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點題的文字把讀者的視線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跡。接下來,作者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地敘述了祖母的喪事,父親的失業和虧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戲劇的唸白一樣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簡潔的敘述中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切氣氛,爲下文描寫父子送別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卻沒有平均着墨,而是濃淡相宜,虛實結合。開頭以“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爲“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次作者用筆較重,具體細緻,實中有虛。第三次是父親離開車站一剎間的“背影”,只淡淡地虛帶一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就將父子不忍分離的悲酸悵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結尾處,作者引用父親來信的文字,道出了父親晚年淒涼、無奈和頹唐的心境,淚眼朦朧中似乎看見了父親的“背影”。這是幻覺,更是實情,將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極處,卻又將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開。這裏“背影”的虛寫與開頭點題“背影”的文字遙相呼應,使得作品結構精緻完美。其次,引用父親的信,作者不是放在開頭引起回憶,而是放到結尾,昇華主題。真是別具匠心,體現了作者“大道至簡”,“大象無形”的佈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運用,簡潔有力,由表及裏地展示了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作者沒有靜止地描寫父親的背影,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層次分明地進行了立體描寫。作者先描摹父親的`形態:身體肥胖,衣着臃腫,走動蹣跚,表現出父親:喪母的悲痛,失業的疲累,戀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親一些列的動作。父親步履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雙手攀着”,“兩腳縮”,“向左微傾”……一連串複雜的動作,這裏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義的鏡頭,把父親明知自己行動不便,仍堅持爲兒子買橘子的愛子深情敘寫了出來,也把“我”的心裏變化表現了出來,更是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三,語言質樸凝練。《背影》用詞樸實,簡潔,口語化。全篇寫實,卻詳略得當,用字惜墨如金。寫父親失業,用“差事也‘交卸’了”、“賦閒”來表達,既得體地照顧了父親的面子,又敘寫了生活的無奈。朋友相約遊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說定”不送我,“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偏偏“終於”不放心。看似重複的兩句:“躊躇了一會兒”,也是極力地寫父親因爲事忙,卻怕“熟識”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達了父親此時此刻複雜的心境。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講價錢,連着兩個“忙着”,表現了父親事無鉅細,一顆心全在兒子身上。父親送我上了車,“囑我”,又“囑託”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囉囉嗦嗦,卻體現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切。父親的話全文只有六句,卻話短情長,充分地表達了主題。

第四,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過追敘的方式表達的,文中兩次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用自己的幼稚反襯父親的偉大。“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哎!我不知何時能再能與他相見!”既表達了對父親的憐惜和眷念,又體現了作者對惡劣的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

再從表達感情上看。

年輕時,自以爲已經長大,體會不出人生的艱難,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父親講話不大漂亮,看事情沒有自己深刻,心裏暗笑父親的“迂”,明明流淚了,卻趕緊拭乾了淚,怕父親看見,關鍵“也怕別人看見”。所有這些現象,也曾經表現在筆者的身上,所以重讀《背景》,不由感嘆作者對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沒有誇張的語言寫父親怎麼關心自己,怎麼愛護自己,也沒有長篇累牘地寫自己對父親的感恩和思念,文字儉省到了極點,可作者以真情寫真情,以實事寫實情,結構合理,層層深入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到一定的年齡,缺乏人生的歷練,對長輩所作所爲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情由衷發,同頻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時再讀《背影》,筆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總之,《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值得我們不斷咀嚼,不斷學習的最美的散文!

篇四十六: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爲“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絃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着每一位讀者,並長期以來,一直作爲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並斥之爲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佈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悽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羣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脣,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爲什麼呢?於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着,營營地叫着,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並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唸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爲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本文作於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作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爲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2.朱自清散文集讀書筆記

3.朱自清散文節選

4.朱自清散文的語言風格賞析

5.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節選)閱讀答案

6.簡析朱自清散文的語言魅力

7.淺談朱自清散文藝術

8.《冬天》朱自清閱讀答案

9.朱自清《毀滅》鑑賞

10.朱自清:匆匆

篇四十七:朱自清背影的賞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讓我們感受深深的父愛,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背影段落層次與中心思想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篇四十八: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篇四十九: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後他顛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背影》字詞註解

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託的職務,後泛指職務。

交卸(xiè):舊時官吏卸職,向後任交代。

狼藉(jí):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sù):形容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

典質:(把財產)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慘淡:悽慘。

賦(fù)閒: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閒居賦》,因而後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閒居”叫做賦閒。

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浦鐵路的終點站。

腳伕:舊時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小費:顧客、旅客額外送給服務人員的錢。

迂(yū):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頗(pō):很;相當地。

躊(chóu)躇(chú):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蹣(pán)跚(shān):因爲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拭(shì):擦。

月臺:站臺。

頹(tuí)唐:精神萎靡不振。

瑣(suǒ)屑:細小零碎的(事情)。

惦(diàn)記:(對人或事物)心裏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惟(wéi):只。

箸(zhù):筷子。

諸(zhū)多:許多。諸,指不確定的多數。

大去之期(dà qù zhī qī):意思指與世長辭,一去不返的時間。這是委婉的說法。

禍不單行(huò bù dān xíng):指不幸的事接連的發生。

觸目傷懷( 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裏感到悲傷。

自已(zì yǐ):控制自己。

已(yǐ):停止,這裏是控制的意思。

情鬱(yù)於中:感情積聚在心裏。

奔喪(bēn sāng):從外地趕回去參加或料理親屬的喪事。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晶瑩:光亮而透明。

光景:情況。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冼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爲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爲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歐遊雜記》《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詩集《雪朝》(與人合着),詩文集《蹤跡》,文藝論着《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春》以被選入2012年新編國中語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爲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爲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爲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紹:

朱自清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1912年入高等國小,於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詩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華大學任教前,出版了詩集《蹤跡》和詩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韓伯畫往俄國》《光明》《羊羣》《贈A·S》等,暴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嚮往和對革命的讚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着委員會”召集人。

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嚴重的胃潰瘍,但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麪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那可貴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用顫抖的手抓住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美國麪粉。”朱自清先生在簽名前體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但他仍舊拒絕這種“收買靈魂性質”的施捨,表現了一位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尊嚴和氣節。

篇五十:紀實散文《背影》賞析

紀實散文《背影》賞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爲理解文章的鑰匙。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五十一: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賞析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裏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

文中出現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當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有關,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閒”,似乎“賦閒”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爲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爲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爲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爲作者懷着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纔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爲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着“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倖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瞭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爲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如描繪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爲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着爲“我”照看行李,又爲“我”僱請腳伕,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爲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情。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爲什麼感人? 因爲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着下一步的“看”。“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爲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爲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爲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爲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臺的柵欄外。爲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緻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爲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着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深厚感情的落筆點題。這裏,用視覺中的背影和觸動中的淚下,表現我的心理活動,以此烘托父親買桔行爲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淚,因爲感動。 父親的形象最爲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爲“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爲之流淚? 這個背影寫得所以感人,還因爲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當時是20歲的人了,上文又幾次寫到自己對父親的行事不以爲然的心理,而現在“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正是因爲這背影太感人了。這種父子間的感情是十分動人的。用親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這一筆特別富有強烈的感染力。當時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寫,只用眼淚烘托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親見了傷心;怕別人見了呢?難爲情吧。

在寫父親返回時,對於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不再詳述,代之以父親“散放”、“抱起”橘子的動作,來表現上下月臺的過程,父親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這樣寫使文章富於變化,避免了重複。用“抱起”和“散放”,還表明所買橘子之多。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爲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爲怕兒子難過,只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爲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準確,因爲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父親外出謀生,東奔西走,結果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卻如此頹唐!”據作者在《笑的歷史》一文中說:當時家裏負債累累,“連利錢也不能夠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來討利錢、討本錢了”。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在中外反動派壓榨下的小有產者雖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 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着兒子,而且還惦記着孫子。 讀到這裏,我們才瞭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据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着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裏?光明在哪裏?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於未來了。 兒子第三次落淚,是傷心之淚。 以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的父親的“背影”結篇,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進一步突出父親的“背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達了作者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寫得悽切動人。 收束全文,餘音如縷,情長綿綿。 很平淡,甚至過於拙樸,但細細品味,卻感到質樸中含着真情,其中蘊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說朱自清的散文,“於平淡中見神奇”,我們從《背影》的描寫中可以得見。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實際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本質特點。現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這是不錯的。但對《背影》卻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當《文藝知識》的編者向朱自清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說: 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文藝知識》連叢,第一集之三)

作者這幾句話,不僅告訴了我們《背影》寫作的契機,而且說明這篇散文是完全寫實的,說不到意境上去。以白描的文字,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篇五十二:朱自清《背影》賞析廣播稿

朱自清《背影》賞析廣播稿

今天我們繼續來欣賞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一文是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qū)窘(jióng)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因爲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爲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篇五十三:朱自清原文及賞析《背影》

朱自清原文及賞析《背影》

《背影》爲作家朱自清所創作,在《背影》中,我們體會到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背影》的創作背景是在什麼?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篇五十四:八年級語文朱自清《背影》賞析

八年級語文朱自清《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讓我們感受深深的父愛,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背影段落層次與中心思想。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作者爲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爲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覆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爲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裏行間滲透着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麼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想,由此發現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爲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五十五:解讀賞析朱自清的《背影》

解讀賞析朱自清的《背影》

一、寫作背景

《背影》是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後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作者憑着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痾,將哀傷和憤懣凝聚於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表達了在艱難環境中父愛子、子愛父的真摯感情。作品通過這種描寫父子之情的藝術閃光,照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照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結構

第1自然段總領全文,全文還應該包括四個大段:

1.父親的卸職和奔喪,地點在徐州。(第2自然段)

2.父親辦喪事和要到南京謀職,地點在揚州。(第3自然段)

3.父親送我北去,地點在浦口。(第4、5、6自然段)

4.父親給我來信,地點在北京。(第7自然段) “ 送我北去”一段是本層結構的主體。爲了突現這個主體,作者先用了兩個自然段的篇幅,遠處落筆,一路寫來,爲送別的體文字,製造了氣氛。作者先寫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回家奔喪。這就是說,父親是在老境頹唐、東奔西走的情況下,送我北的。維其如此,父親在送我之時愈是對我關懷備至、細心熱切,他爲我所做的內心犧牲就愈大,因而他的愛子之心就愈見其深沉。

由此看來,1、2自然段爲突現主體作了必不可少的鋪墊。主體文字後的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在淚光中彷彿重睹父親的背影,這是變換地址再現主體部分的旋律,形成了餘韻,同樣對主體結構起到突現作用。

(一)“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結構包括四段:

1.父親決定送我。(第4自然段)

2.父親送我過江進站上車。(第5自然段)

3.父親給我買橘子。(第6自然段大部)

4.父親與我告別。(第7自然尾)

“買橘子”一段是本層結構的主體,一、二兩段是前導,第四段是尾聲。爲了突現第三段的主體文字,作者也花了兩個大段的篇幅,緊承上文,順次寫來,備細述說,自然引出了父親給我買橘子的一段主體文字。買橘子一段主體文字之後,作者也寫到了父親告別後的背影,這同樣是在主體文字之後,形成餘韻,對結構主體起了突現作用。,“透視”出了父親愛惜兒子的真情,從而使文章放射出奪人的藝術魅力。

(二)注意父親攀上月臺的特寫鏡頭──這就是父親攀上月臺的一幅獨立的畫面:

1.父親兩手攀着上面;

2.兩腳再向上縮;

3.身子向左微傾;

4.顯出努力的樣子。

顯然,爲了突現這幅畫面,作者進行了細緻的描摹。先是父親的手、腳、身子等幾個點,之後是全身的努力。從而把父親舉手投足的形象永遠地印在讀者心中。同時,作者還賦予了人物以灰暗的背影、悲涼的色調,從而加強了對主題的'表現力。

(三)、文章四次寫背影,四次落淚

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難過的淚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感激的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惜別的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辛酸的淚四次背影的刻畫描寫更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三、文章主旨

無私的父愛,高尚的父子深情,這就是《背影》中“父與子”關係所表達的主題。但如果我們再深入一步,透析這人間的感人劇照,就會發現“父與子”關係的表達意義並不這樣簡單,在它背後,還蘊含着深刻的歷史和時代內容。 在《背影》裏,一個爲官多年的父親的兒子離家外出之際開始父親因自己不能送而叫茶房陪去,“躊躇”再三又決定親自去。顯然,他對“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的兒子還有着不必要的“不放心”,表現出超出等級之上的真情,深摯的真情。而竟不惜在月臺上爬上爬下,且心滿意足,可見在他的心中,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早已取代了封建倫理所謂的長幼尊卑。正是在這一點上,《背影》通過一條與衆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爲一個真實的人而能佔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背影》中父子關係所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其思想意義。與此同時,《背影》也隱含了款款情深的兒女之愛。

四、寫作特色:

(一)語言樸實而簡潔

作品全用白描記述事實,不做任何修飾、渲染。如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形象時用了這樣的語言:“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這些語言平白如話,但就是這麼幾句平白如話的語言,把父親的穿着、體態、步履,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使我們不僅好像看到了父親憨厚朴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至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着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對他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也是很樸實的,沒有精雕細琢的痕跡。如父親送“我”上車前後的幾句話: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他)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滲透在敘述父親形象的字裏行間。文章有三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過作者的眼睛“看”寫的,寫得具體細膩,表明作者對父親是多麼關注,“關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現;第二次是通過作者眼睛“望”、“找”寫的,儘管一筆帶過,但作者對父親的依戀之情仍躍然紙上;第三次是通過作者讀信時看到的幻象寫的,更見作者對父親是何等的思念。

2.直接寫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現。三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都有直接寫作者情感表現的語句。第—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二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我的眼淚又來了”;第三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3.以自責、悔恨來反襯對父親的思念。文中幾處敘說自己悔恨的情緒,後悔自己當初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譴責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悔深由於情切,這種後悔和自責,正是多年後由於省悟到父親對自己的體貼而勾起的。在這裏,作者巧妙地以自責、悔恨來反襯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顯得深沉。

篇五十六:朱自清《背影》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朱自清《背影》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爲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爲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朱自清《背影》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

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朱自清《背影》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篇五十七:《背影》寫作背景與賞析

《背影》寫作背景與賞析

《背影》

作者:朱自清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瞭”):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着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緻的刻畫。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篇五十八:《背影》的寫作背景及賞析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爲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爲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背影》賞析:

全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爲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爲“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爲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爲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爲“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爲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爲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爲“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爲“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爲“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爲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爲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爲“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爲“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爲“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爲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說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纔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他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着熱切的思念。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篇五十九: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解讀

朱自清散文背影賞析解讀

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爲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着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爲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歷史的認識作用。

篇六十: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賞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賞析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賞析

朱自清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仰,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1928年後,主要從事文藝批評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1931年到英國留學,次年回國,繼任清華大學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大教授。現實使他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勝利回京後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羣衆運動和學生運動。他在貧病交加的處境下不買美國“救濟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爲國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標籤:賞析 背影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