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寫好人物專訪

如何寫好人物專訪

如何寫好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是記者請新聞人物就專門性的問題進行解答的一種方式,是記者帶着目的對有關人士進行專門的採訪。是以記者同人物的談話爲主取得直接材料並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種特殊通訊。它比一般報道要詳細而生動。專訪中少不了採訪對象、記者兩個因素。專訪的特點在一個"專"字,重點是一個訪。人物專訪既強調新聞性、政治性又要強調其可讀性。相對於其它新聞形式,人物專訪可讀性具有親和力。因此,爲受衆所喜聞樂見。?

人物專訪難寫在於人們對其要求和關注程度高。人物專訪難寫在於如何不流於平淡、所寫人物有鮮明特點。如果讀者看完後能記住這個人物,並與其他人物區分開來,這就可以說是一篇成功的人物專訪。而鮮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動的細節都取決於採訪的成功與否。記者與被採訪者的交談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採得好採得細,對人物就有較爲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就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發現人物的閃光點和與衆不同之處,才能更加準確地提煉主題,讓讀者想看、愛看,覺得可信、可親、可學。採訪失敗,就是再精心運作,也寫不好。採訪的好壞,記者提問的技巧尤爲重要,問題提得好、提得準有助於打開採訪對象的話匣子。

目前記者在提問中容易出現以下幾點不足:一是提問過大過空,讓被採訪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記者採訪還是喜歡"你有什麼感想"等"老三問"套話。二是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問話讓採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爲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如問一個農民企業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於資助農村教育。說來說去,不僅把被採訪者說糊塗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麼。三是記者的採訪態度不端正,也有學識有限。有的記者提問時信口開河,對對方回答不理解,使對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採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被採訪對象容易出現下面幾種情況:一、主觀上是配合採訪的,但卻由於緊張或激動總是開不了口。來自基層的農牧民、工人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二、消極應付採訪。雖然開了口,卻總是偏離主題,或有意識地迴避記者某些敏感問題。三是採訪對象牽引着記者跑,被採訪者信馬由繮,一瀉千里地講下去,記者不能控制局面,採訪費了不少時間,看似記了一大堆,要用的卻不多,既費時又費力。?

針對以上一些不足和問題,筆者依據自己膚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行探討。?

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準備。記者在採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採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準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採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採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採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採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瞭解不瞭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採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採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採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採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採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採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隻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採訪下崗再就業典型,採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採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爲了解,採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採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爲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採訪用了8個小時,採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鬆話題,安定採訪對象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採訪對象,爲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鬆的話題。通過輕鬆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儘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爲提問的話題。筆者在採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採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然後就引到了採訪的主線上來。在採訪殘疾音樂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爲反感採訪,加之緊張,採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採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採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採訪。筆者在採訪一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採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採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採訪對象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衆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採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只有心中想着讀者,讀者纔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採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啓迪。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纔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採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探討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提問方式根據不同對象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採訪對象打交道要時刻記着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僞劣的東西嗎?""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採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採訪,所提問題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一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筆者在採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羣衆會告你專制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爲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採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採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人們對你的評價是譭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打開了採訪對象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採訪對象說:"你是第一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瞭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寫一篇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專訪是採寫者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做好提問是關鍵。問題問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離目標也就近了。

標籤:專訪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