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講話致辭 > 代表發言

學習關於新質生產力研討發言

學習關於新質生產力研討發言

學習關於新質生產力研討發言

同志們,總書記針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深入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發展的必要性和路徑,科學回答了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論述彰顯了鮮明的理論原創性,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導意義,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它們深化了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爲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科學指引。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xxx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剛纔,X教授就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闡釋。接下來,我將結合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涉及的辯證關係、實施路徑以及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等方面,向大家闡述幾點個人的見解,這也是本次學習研討的一個總結。我們必須認識到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豐富的資源。因此,我們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種辯證關係,實現經濟社會與新質生產力的協調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明確具體的入手點。我們應該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着手,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我們還要注重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我們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通過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差異化發展和優勢互補。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發展路徑和模式,爲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科學處理若干關鍵關係

新質生產力,作爲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其特點在於創新,關鍵在於質量優化,本質在於先進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面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形勢,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領域和方面,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確保各項任務紮實推進。爲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全面認識新質生產力,在深刻理解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妥善處理一系列重要關係。

首先,要正確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總書記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已在實踐中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支撐力。因此,我們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保障。

其次,要妥善處理新質生產力內外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從內部要素來看,我們需要培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創新和應用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拓展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從外部因素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乃至全球局勢的變化緊密相連。我們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正確處理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

最後,要妥善處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係。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而傳統生產力則是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現實基礎。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新質生產力爲傳統生產力的改造與提升提供了工具和空間。當前,以創新驅動爲發展邏輯的新質生產力正廣泛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這爲提升傳統生產力賦予了數字化的時代屬性。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提升傳統生產力,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二、爲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做好多方面深度融合工作

2023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創新性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隨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他又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與實踐要求進行了進一步闡述。他指出,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爲主導,摒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顯著特徵,並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這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瞭明確方向。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傳統生產力的升級進化,更是融合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意識世界的強大推動力。它是將數字生產力與物理生產力相結合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通過通用技術與專用技術的跨領域交叉融合,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路徑。

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們必須深入實施科技與產業、傳統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策略,以形成一系列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國整體生產力水平,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需協同推進。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特別是藉助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動能,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產業創新則是其重要載體。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我們還應加快產業創新步伐,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和企業家的引領作用,他們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品牌的主要創造者。

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需深度融合。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並非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從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對於塑造發展新動能、贏得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傳統產業作爲我國製造業的重要支柱,爲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傳統產業的優勢,推動其轉型升級,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傳統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新舊動能的順暢轉換。

三是政府與市場需協同發力。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政府應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推動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市場方面,應形成反映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的動力機制,以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和資源的動態平衡。政府和市場應各自發揮優勢、相互協同,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三、依託地方優勢推動新型生產力發展,須科學整合本地資源,有序推動實施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依託地方優勢推動新型生產力的發展。他同時強調,發展新型生產力並不意味着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而應防止盲目跟風、泡沫化現象,並避免採取一刀切的模式。爲了有效推動新型生產力的發展,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地域特色資源,選擇優勢產業,推動創新驅動,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養,優化政策環境,促進綠色發展,並加強區域合作。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地域資源的獨特性,我們才能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優勢產業。

首先,我們需要結合地方實際,統籌規劃各類產業的發展。在區域分工和產業分工的基礎上,我們應積極推動新型生產力的發展。總書記已明確指出,“發展新型生產力並不意味着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而應防止盲目跟風、泡沫化現象,並避免採取一刀切的模式”。在推動新型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避免過於機械地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同時也要防止過於保守、缺乏創新的態度。我們需要基於各地區和各產業的現有基礎,全面審視區位產業的優勢,遵循不同產業的發展規律和不同地區的空間成長規律,對具體產業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通過分區域、分產業的策略,因地制宜地推動各類產業的發展。

其次,我們需要打通制約新型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和障礙。我們應堅持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協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一體化部署,促進深度融合。爲此,我們需要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的改革,優化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方式,以及科技評價制度,以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此外,我們還應完善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更好地體現知識、技術和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爲了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需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向企業的開放力度,特別是民營企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最後,我們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優勢,推動新型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應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促進原始創新的加速涌現,並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培育發展新型生產力的新動能。我們應聚焦於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這兩個主攻方向,發揮大數據的先發優勢,努力搶佔智算、行業大模型培育、數據訓練的制高點,推動一批行業大模型在城市治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應用。同時,我們應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加快將綠色資源轉化爲綠色生產力。我們還應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協同共進,圍繞發展新型生產力優化產業鏈佈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此過程中,我們應始終貫穿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打通制約新型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和障礙,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爲新型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新型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任務,也是在區域經濟佈局中發揮比較優勢、搶佔有利地位的必然選擇,更是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的重要任務。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中,誰佈局得早、推進得有力,誰就有可能佔據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獲得發展的主動權。我們有發展新型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巨大潛力,完全有能力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使新型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形成源源不斷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