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在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著名古典文獻專家、教育家、書法家啓功教授說:“學爲人師,行爲世範”。意思是老師應該努力做好學問,有充足的知識和品格來教導學生;要努力樹立自己的形象,規範自己的行爲,爲世人做個好的典範,成爲社會中的楷模。教師要成爲教書育人的“大先生”,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素養,還要有高尚的職業情操,這兩個方面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努力學習和不斷淬鍊,甚至在終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去實踐、學習、提升。

一、什麼是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又稱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託專業組織、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

教師專業成長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理想、專業思想、專業品格、專業智慧等方面。

專業知識——就是與任教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就其核心而言,是任教學科的系統知識和教學理論。

專業能力——就是要不斷地將教學專業知識轉化爲教學能力,將教學專業理論昇華爲教學技能。

專業理想——就是教師應當爲什麼樣的目標去奮鬥,爲什麼樣的夢想去拼搏;應該當一個什麼層次的教師,做一個什麼品位的教師。

專業品格——就是說教師要有正直信念和情操,熱愛學生、精心教書、潛心育人、篤學求職。通俗地講,就是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即教書育人;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即爲人師表。

專業思想——就是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和教學體驗,產生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學總結和思考,形成學科教育思想。

二、教師爲什麼要進行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屈從於社會的壓力或是獲得更高的職稱和榮譽,還應該是爲了自身的幸福求發展,並在發展中獲得幸福。只有源於自我心靈深處的追求,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源泉。一些名師、大師級的教師,他們對專業的追求,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名利,而是由內在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所支撐的,是教師自我實現價值的需要,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專業成長是教師職業使命的要求

古人云:“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使命是傳播真理,傳授道德觀念、學業和技能,爲學生解開困頓和迷惑。我們要踐行這一使命,首先要明事理,辨善惡,教學生做人道理;其次要有淵博的知識,紮實的專業素養,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貯備“一桶水”;第三要掌握教育教學的技能,把自己的思想、課本的知識給學生講得透徹、說得明白,使學生樂於接受你的傳道,易於想通你的解惑。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永遠在路上,才能實現教師這一職業賦予的使命。

(二)專業成長能讓教師克服職業倦怠

教師爲什麼會職業倦怠?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動力,沒有追求,如果再上升到高梯級層次就是缺乏情懷,沒有信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最能幹的人大體是那些天資一般、沒有受過高深教育,但擁有全力以赴做事的態度和永遠進取的工作精神的人。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少將在《走向輝煌》中寫到:“領導力的形成依賴有三大要素:一曰恐懼,二曰利益,三曰信仰。恐懼迫使人們服從,利益引導人們服從,信仰則產生髮自內心的服從。”其實,教師的專業成長的過程何嘗不是這三個層次:剛參加工作由於怕站不穩腳跟感到恐懼逼迫自己成長,爲了評職稱有條件利益驅動成長;上了職稱就沒有動力,沒有了發自內心的主動成長,逐漸陷入職業倦怠。“人民教育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她們之所以“天花板”級的存在,就是從未有過職業倦怠,終其一生踐行着孜孜不倦的專業追求,有着濃濃的教育情懷,堅如磐石的信念和信仰。

(三)專業成長有助教師增強家庭幸福

教師這個職業既能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幸福,又能給自己帶來煩惱。專業水平低下,學生不歡迎,家長不認可,自己就不痛快;教學能力不強,評優選模沒有條件,評職稱屢屢遭挫敗,心力憔悴,不良情緒躍然心頭,家人也跟着飽受煎熬。所有的這些煩惱,說到底都是源於自己專業沒有硬實力。反過來,如果我們閒暇時間寫幾篇論文,進行課題研究,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上下點功夫,教學成績優秀,班級大學聯考上線率高,還怕評職稱沒有條件嗎?職稱評上了,工資提高了,也有了點榮譽感和成就感,家庭也就和諧了。從另一個角度看,追求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勤於學習、不懈努力,對自己的孩子也就無形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孩子就會以你爲表率,認真學習,最後考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這不是發展了自己,成就了孩子,幸福了家庭嗎?

(四)專業成長能夠使教師有更多選擇

路遙在《人生》中寫道:“只有當你強大到能夠獨當一面,才能贏得鮮花和掌聲,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只要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纔會贏得尊重、信任。在一個團隊你不被人關注,是因爲你不夠出色,凡事全力以赴,總有人會注意你。專業優秀,受學生愛戴的教師,不一定能拿到比較高的薪水,也不一定生活的一定比人好,但一定是面對機遇的時候會更多的選擇,正如古人所說:“面對困境,別有洞天”。有的教師常常抱怨待遇差、條件苦,你是否想過:如果有那麼一天,有學校招聘教師,給出了誘人的物質條件,還能安排妻子工作,子女享受優質教育的資源,自己能入圍嗎?面對如此的好機會我們能抓住嗎?幸運女神會眷念我們嗎?這時候專業素養的優劣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五)專業成長能夠減弱教師職業憂患

教師是我們的職業身份,它使我們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託。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從教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如果哪位中青年教師在學校沒有課帶,被邊緣化,那麼職業危機就悄悄來臨了。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陳靜靜博士約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忠玲寫過一篇文章:《誰在搶奪教師的飯碗?後新冠時代,教師面臨的四大挑戰》。這篇文章寫到2021年開始新生兒人口數呈現急劇減少的趨勢,這就意味着不久的將來學生會大幅減少,教師勢必也會減少,教師一旦裁減,學校是不會把優秀教師、愛學習的教師裁減掉的,一些平庸教師或被加速替代,所以教師追求專業成長就是保住自己的飯碗。

三、教師怎樣才能專業成長

團隊是船,個體是坐船的人,船運行的良好了,個人才能揚帆起航。反過來,要讓船乘風破浪、安全航行,坐船的人就要兢兢業業、不可懈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把責任放在心上,不草率地處理任何一件事情。XX中學就是載着我們航行的船,每一位教師就是乘船人,要讓XX中學這艘船行的穩行的遠,教師一定要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高度自律的行爲,學校的措施是願意的領着走,不願意的牽着走,排斥的架着走。

(一)淬鍊品德

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句話的含義是德行不好好修養,學問不好好講習,聽到應該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憂愁啊。師之德,教之魂。品行高尚的老師對學生而言,可以說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師不經意間的言行可能讓學生受益終生,也可能讓其誤入歧途。因爲教師不僅是學生學業上的導師,更是做人的導師,一旦老師給學生植入了錯誤的價值觀,他們會在接下來的人生中深受其害。正因爲如此,蔡元培先生說:“教師應該像孔、墨那樣以身示範,重視教師自身人格的養成及學生道德教育的開展。”

星雲大師說:“我們所說的佛,其實是不存在的,佛是你內心的信仰,你自律、樂觀、慈悲,不斷提升自身修爲,你就是佛。”教師的品德是指教師個人的品格、品質、品行的“三品”道德狀態,它是教師內在的道德修爲、修養。如果內修仁愛、良知、誠信、禮節、正氣,外修勤勉、盡職、睿知、無私、公正,自然就具備了崇高的師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一個正派的人,正直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接受並完成學校分配的屬於自己責任範疇的工作。如果接受自己分內工作時推諉扯皮、消極懶惰,就會在團隊中失去信任,漸漸地會被孤立,看不起你,也就沒有人給你委以重任,長期以往將會失去獨立自強的發展平臺。選擇來到這個單位,就要把幹好工作看成榮譽和責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出小的改變,集合而成爲大的改變。不要想自己能做成什麼,而是想自己能做什麼。沒有做就無所謂成。智商做事,情商做人,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職業。心態決定狀態,寬容,包容、兼容各爲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二)終身學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和領域,在這個領域,無論何人都不會差到哪兒去!優秀教師不同與其他教師的地方就是少了一點職業倦怠,沒有停下學習的步伐。學習開拓視野,增長智慧,生長思想。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要勤於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沉澱睿智,厚積薄發。

讀教育專著。讀一些教育著作,用教育理論培植思維方式,指導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爲,幫助我們獲取看問題的角度,佐證教學觀點。在教育原著中尋求教學實踐的理論依據,借它山之石,來攻教學之玉。

讀專業雜誌。通過閱讀專業書籍或雜誌,瞭解當前課堂教學的最新思想和教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學習教學經驗,借鑑大學聯考備考的有效方法,積累典型試題的最優解法。

讀文學名著。讀國學名著,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陶冶我們的性情,增進智慧,修身立心,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

(三)教學研究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興趣,那麼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學研究這條道路上來”。教與研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學研究是搞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我常說:校內比成績,校外比科研。一名專注與教學研究的教師,他的課差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不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他的課再好也好不到哪兒去。

課堂教學研究。《淮南子·說林訓》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後來被人們引伸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是“導演”,學生纔是真正的“演員”。要讓自己的學生學得“厲害”,而不是教師教的“精彩”,教師的精彩教不出厲害的學生。

孔子說:“不憤不啓,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到學生絞盡腦汁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清楚的程度時,不要急於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裏明白卻又不能清晰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不要急於點撥他。把準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踐行“教與學合一”的教學模式,研究問題驅動中的追問設計,提出好問題。

學生學情研究。《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裏的“彼”的就是他人,對方。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瞭解學情,猶如沙漠中插秧,沼澤地中種西瓜,無論如何耕耘都不會有收穫。教學必須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把學生的認知水平研究透徹,教授教學內容之前明確他們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需要什麼,學生“最近發展區”在何處,這樣纔會有的放矢,教之有度,我們的課堂就不會犯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

大學聯考試題研究。試題研究是高中教師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快車道。一要認真主動的做大學聯考試題,試題解析時力求原創,不要讓答案綁架我們的思維,練出解題的硬工夫,真本領。二要探尋命題者意圖。講解試題時,作爲教師不僅要將答案正確無誤的教授給學生,自身還要弄清楚本試題考查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和核心能力,明確命題者意圖,思考爲什麼要這樣考?明確考什麼、怎麼考、如何辦等問題。

試題命制研究。命制試題時要做到研究課標,定位難度;確立框架,謀篇佈局(知識點覆蓋、題型、主幹知識(必考)、核心知識(重複考)、非主幹知識(輪考)、試題梯度等);蒐集材料,尋找題源(改編模仿大學聯考題、課本習題改編和重組、典型的大學聯考題、各地模擬考試題等);詳解試題,校訂難度;同行審定,取長補短。

(四)善於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天多次反省,爲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來往,信守承諾了嗎?傳授學生的道理,有印證學習嗎?反思使人睿智,反思讓人成長。曾國藩被解除兵權,舉城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他的許多部下飛黃騰達,而他偏偏此時賦閒在家。在極端痛苦中,曾國藩把自己起兵以來的種種情形一遍一遍地在大腦過,漸漸地心靜了下來,開始反思,認識到自己在官場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有諸多缺陷——高己鄙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獨行己見、不擇善而從。通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痛定思痛,蟄伏兩年,完成了“脫胎換骨”的涅槃重生,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境界。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能改進我們的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水平。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師,如果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一堂課上完後,要進行方式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得以落實?提出的問題是否引起學生的共鳴與迴應?設計的問題是否指向明確,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性問題是否給予正確解答?學生出現的錯誤是否給予剖析與糾正?學生能講的、會作的你是否少講或沒講?有沒有對學生的學習行爲進行評價?

(五)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間發生的、以專業發展爲指向開展的相互合作並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

《論語圖片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言行舉止,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方法,必定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學習他人長處,隨時以別人的缺點引以爲戒,這不僅是修養,更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

專業引領。教師獲得專業引領,可以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認真學習《XX中學課堂教學18條》,領悟《新教材課堂教學之問》的內涵,實踐XX中學《“教與學合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進課堂現狀,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學習課堂。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是課堂,要善於課堂中學習課堂。積極主動地聽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方法,做到邊聽邊講。被聽課後自覺徵求對自己教學的建議,與同仁磨課、議課。聚焦課堂教學的焦點的問題,與同行一道探索教材研究、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設計、大學聯考備考、作業講評、教學評價、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基本做法和模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博衆之長。在實際教學中,要主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優秀教師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反思自己與他人教學的差距,結合課堂集思廣益,商討出適合教材、適合學生的教法和學法。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科教師,也要相互尊重,互相學習,互相配合,做到情況互通,經驗共享。

樂於交流。在集體備課、說課和評課等活動中敢說、敢想、敢思,敢於質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積極與同行交流。

(六)勤於寫作

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如果我們把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想法能夠寫出來,講清楚說明白,就說明你的認識有了深刻性、思想性、徹底性。有人說:“名師是教出來的,也是寫出來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總結和積累,課堂上進行歸納小結,其實就是提煉思想,昇華認識。

成功離不開積累,知識需要積累,財富需要積累,人的體驗也需要積累。排位之三的十大元帥林彪在解放戰爭中軍事指揮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除了本人與生俱來善思、善戰的軍事天賦外,還有鮮爲人知的一個特點——重視積累,勤寫作。金一南少將在《走向輝煌》中寫到:“林彪有一個貼身的小本子,主要記我情和敵情兩部分。我情包括歷次作戰基本情況、上級來電的主要精神、自己的具體處置等。敵情包括敵方兵力部署、裝備狀況、指揮官個性和用兵特點等。他說,平時積累掌握的情況越多,緊張複雜情況下就越沉着,越有辦法。急中生智的‘智’,纔有基礎。特別是敵情,包括敵人指揮官的姓名、畢業學校及其智慧特點和敵人的兵力部署等情況,都必須切實摸透。後來四野的情報處長就說,林總掌握的東西,尤其是掌握的情報,一點也不亞於我們這兒。”

教師專業成長要思考,更要寫作。寫作能激發教師職業熱情,改變行動方式,成長步入快車道。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認定了目標就埋頭苦幹,執着到底;另一種人則半途而廢,很難把最初的勇氣堅持到最後。其實,每走一步,都是下一步的連接;每一天的努力,都是第二天的起點;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下一步進步的起點。如此踏實的漸進、前行,我們就能達到更遠的地方,實現更大的目標。教育寫作也一樣,從現在開始,每天寫一點寫教學心得、經驗總結、教學困惑、解題方法、觀課感、試題評價、教育感言、讀書筆記、教育故事等,日積月累,你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一定會得到昇華。

(七)堅持做題

從古到今,考試成爲選拔和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爲什麼是考試呢?因爲考試就是做題,通過做題能檢測專業素養,培養專業能力。

曾國藩認爲天生大才極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以通過培養教育造就出來。他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定期組織一些幕僚參與考試。曾國藩一年兩次對幕僚進行考試,親自出題閱卷,還要評定等次。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記顯示,曾國藩給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問”題,同時還讓每人擬一道告示。晚上他花了很多時間,批閱考卷。他用這種近乎軍事化管理的團隊學習方式,將自己的幕僚團隊打造成了當時人數最多、質量最高、高官最多的晚清第一智庫。如晚清中興名臣李鴻章、胡林翼,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沈葆楨,晚清外交家黎庶昌,文學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吳汝綸,著名實業家薛福成等,這些要麼是曾國藩的幕僚,要麼是門客、學生。

做題是理科教師的基本功,會做題、能做題、做難題,才能夠講好題,上好課。如果哪位教師學生問你一道稍有難度的試題而不能當面對他們進行解答,甚至找一些藉口進行迴避、搪塞,次數多了學生會不信任你,瞧不起你,慢慢地在同學們面前就會失去威信、尊嚴。相反,不論學生問多難的試題都難不住你,同學們會對你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佩,直至崇拜,一旦學生崇拜你,就會成爲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面對新大學聯考、新教材,我們一定要獨立、自覺、認真的做大學聯考題、複習資料題、課本習題。做題時要有自己的思考、想法、見解,避免養成依賴答案的習慣,不要看答案後覺得很簡單就放棄自己的思考。遇到難題要儘可能地靠自己努力做出來,不要急於看答案是怎樣做的,讓標準答案綁架我們的思維。

《三字經》上有句話:“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一定會取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儘管教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教書是一個平淡的崗位,但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的專業成長。在工作中推三阻四,老是埋怨環境,尋找各種藉口爲自己開脫,對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往往是職場的被動者,即使工作一輩子也不會有出色的業績。專業成長是一種責任,只有不斷追求專業成長,自身的能力纔會在工作中完美地展現。能力,永遠由責任感來承載,而責任感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人的品德決定着事業的高度,素養決定着職業的厚度,能力決定着工作的寬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時間一到,便會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