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的總結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的總結精品多篇

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 篇一

一、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以教材自身編排的單元內容爲整體,通盤考慮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強調突出每種課型(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和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把在講讀課中獲得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閱讀課中去,使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得以切實提高。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要着眼於以下四個方面:

1、視單元爲整體進行備課。教學之前,應從全冊教學總目標出發,通覽全組教材,明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它在本冊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單元訓練重點在各篇課文中的教學要求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2、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繫,結合各類課文的特點,設計好教學結構。如第十二冊第五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觀察要細緻”,這是側重於寫的訓練,它與第四組側重於讀的訓練“要注意文章的細節”緊密聯繫。此外,它與前幾冊內容(如第八冊中的“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第十冊中的“靜態和動態”)也有內在聯繫。因此,教學時,既要注意全冊讀寫訓練項目之間的橫向聯繫,也要注意與前幾冊讀寫重點訓練項目之間的縱向聯繫。做到前後的知識內容逐步深化,不斷提高。

3、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一個單元各類課文的教學,如果在學完之後不從整體上加以總結概括,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則是零散的。這不利於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功能。因此,應在教完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後,以“讀寫例話”的內容爲線索,複習該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加深印象,提高運用的能力。

4、知識遷移,課外延伸,促進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課內抓好各單元的讀寫重點訓練外,還可開展豐富的學科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爲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和寫作素材。

二、變序教學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後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採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抓好以下幾點。

1、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戰友邱少雲》(第11冊),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他嚴守紀律的中心句:“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裏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然後,聯繫上下文進行分析:

①邱少雲在什麼情況下“一動也不動”?

②他爲什麼要“一動也不動”?

③這表現了邱少雲的什麼品質?

2、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冊)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各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繫,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三、整體閱讀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採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一步,要着眼於整體,開講後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

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講讀課文,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爲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與此同時,又要從文章中心這個高度來探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從中領悟其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體進行強化訓練,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識向智能的轉化。

這種講讀方法,既體現了國小語文教材(一課一事)的特點,也符合兒童由“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規律。如《偉大的友誼》(第9冊)便可採用這種方法。首先,解題明確中心,初知這篇文章是讚揚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偉大的。繼而,逐段分析課文內容,弄清作者“總——分——總”的寫作思路:

最後,聯繫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這樣教學,能與該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什麼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學導式教學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其教學基本結構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學”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內自學;

“解疑”包括提出問題、互相探討、教師輔導;

“精講”包括對重點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和示範;

“演練”包括課堂複習、作業練習或實際操作訓練。以上四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繫,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有人將它稱之爲“四步閱讀指導法”,即“設疑初練——劃批細讀——議思研讀——作練熟讀”;也有人稱之爲“四步自讀法”,即“初讀、細讀、精讀、評讀”。

例如,用此法教學《落花生》(第11冊)一課,第一步初讀課文,要求學生圍繞課後作業第一題默讀課文,複述課文大意。

第二步細讀課文,提出以下自學提綱思考討論:

①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簡略?(種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③父親的話中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點是最可貴的?

⑤父親所說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⑥父親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做人的道理的?

第三步圍繞重點精記,教師做提示點撥:

①父親作了幾次議論?(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作比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點引申說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點象徵什麼?(象徵謙虛樸實、不計名利,不炫耀自己,樂於奉獻的人。)

③聯繫實際舉例說說生活中“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第四步練習鞏固:

①完成課後作業;

②選擇一篇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學生閱讀後說說它的主要內容。

五、情境教學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其分類有:

1、實體情境——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爲動、化遠爲近、化抽象爲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3、語感情境——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這裏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啓發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第11冊)時,篇末可設問:

①爲什麼揚科被活活打死後,還睜着眼睛?

②如果他還能說話,想說些什麼?

③假如揚科活着,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他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這樣誘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把感情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

六、快樂教學

這種方法是遵循人的認識心理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使兒童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取知識。它是根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94年提出的“快樂教育”思想而創造的。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語文教師積極實踐,他們針對國小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蘊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教育”引進課堂。教學中可借鑑如下的做法:

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題或課文內容,通過音樂、圖畫、錄相、表演、遊戲、實物道具以及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創設氣氛,以趣激學,使學生感到“課伊始,趣即生”,增強求知慾,激發學習的興趣。

2、針對兒童注意力不穩定,易動好玩的年齡特點,可做做“猜字謎”、“找朋友”、“打撲克”、“擊鼓傳花”、“開火車”、“送信”、“添筆組字”等教學遊戲。課堂中有動有靜,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

3、結合學生好勝心強、勇於進取的特點,可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爭上游”、“插紅花”、“奪紅旗”、“當醫生”、“看誰先到知識宮”等課堂學習競賽,誘發學生的情趣,讓他們感受攀登之樂、成功之樂。

4、國小生大都善思好問,對周圍的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收集標本、集郵、參觀訪問、科學小實驗、小製作、歌詠、舞蹈、器樂、繪畫、棋類、球類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得到補充和延伸,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二

內容摘要:

“書聲琅琅”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重要特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國小語文朗讀方法主要有:表演式朗讀、競賽式朗讀、配樂朗讀、邊朗讀邊想象、聯想。

關鍵詞:例談國小語文朗讀

“書聲琅琅”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的重要特徵之一。蔣仲仁在《略論朗讀與背誦》中指出:“就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最重要,可以說,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表演式朗讀

(一)分角色表演式朗讀。即先讓學生讀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演一演,讓他們走進文本,用繪聲繪色的朗讀,形象貼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現出來,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狼和小羊》《狐狸和烏鴉》等生動有趣的課文,都可以採用這種朗讀方式。《狼和小羊》中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這課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是非常有利於採用這種方式朗讀。可以三個同學爲一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當作者,在反覆練習的基礎上再到臺上來表演。分角色表演式朗讀能增添課堂教學情趣,加深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

(二)動作表演式朗讀。即讓學生邊朗讀邊做動作,使很多簡單易懂的課文不需教師過多地講就能理解;一些難理解的課文采用這種朗讀方式也變得好理解了。如《鹿角和鹿腳》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連續用“撒腿逃命”“飛快地蹬地”“拐彎”“奔跑”等動詞,把小鹿看見一隻狼後拼命逃跑的過程描寫得非常形象。爲了加深學生對這一段的理解,特別是針對“撒腿”“蹬地”這兩個詞,我讓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朗讀。在做做讀瀆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感悟理解,也很容易就領悟了“撒腿”“蹬地”這兩個詞。

二、競賽式朗讀

學生都喜歡參加競賽,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競賽中獲勝。因此,我在班上開展了“誰是朗讀大王”的比賽活動。我先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好朗讀的內容,然後提出要求:聲音響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適當的動作,態度大方、自然。目的是讓學生人人蔘與,做好充分的準備。比賽時,我將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然後放給他們聽,讓全班同學當評委打分,評出“朗讀大王”。

在準備、比賽、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朗讀的積極性。這種活動也可以在每堂課的朗讀教學中即時進行。首先讓全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願意讀的學生站起來讀;告訴學生,如果你要挑戰別人,你就站起來讀一讀;最後再沒有人來挑戰,剩下的一個就是“朗讀大王”。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朗讀大王”的名額可多一點。這種即時進行的朗讀比賽還可以實行個人和小組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把全班分成四組,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其他同學一起幫代表出主意。爲了使自己組得到好名次,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有的給代表在書上做記號,有的給代表示範讀,有的提出改正意見,忙得不亦樂乎。爲了使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我規定,每次派出的代表不能重複。到規定的時間,代表到講臺上來參賽,其他各組同學爲他打分。爲了保持公正,自己組不能評自己組。

三、配樂朗讀

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朗讀課文時,創設情境,放些與文本內容相適應的背景音樂。

例如:朗讀立意歡快的課文《寫給雲》時,我配以輕鬆活潑的歌曲《一朵花中的雲》;朗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課文《春》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朗讀豪邁奔放的課文《長征》時,配上一首雄壯激越的《解放軍進行曲》。以此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以情激情,感染學生。學生在與課文相匹配的情境中習得了知識,融入了課文的情感中,從而更深入走進文本之中。

四、邊朗讀邊想象、聯想

想象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努力激起學生對於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於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啓迪、善的教化、美的薰陶。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

如教學《山雨》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人情人境,從讀書聲中找到了山雨的影子、山雨的力量,進而培養了豐富的想象力。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覆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爲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儘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 篇三

一、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的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提問的積極作用在於: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起學生從事有一定難度的智力勞動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課中,師問詹天佑的品格特點,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課文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巧設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對於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和怯於回答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幫助。

二、整體感悟法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瞭解文章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裏寫的,爲什麼寫,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什麼方式寫的,寫得怎樣等等這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局性的問題。在熟悉文本內容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最初始的感覺,爲了促成這種原始感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啓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問題,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這篇文章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麼?讀過文章後,你最大的收穫和最大的疑惑是什麼?在評說階段,讀者就應當盡力從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和概括讀物的內容意義和表達形式,形成自己對讀物的獨特見解和體驗。

三、理清思路法

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閱讀首先要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思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要讓學生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麼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係,某幾段從前面哪幾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則,讀多少篇都是糊塗的。

四、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建立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心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課文的詞語、句子、句羣、段落、篇章等語言單位進行語言分析,旨在說明作者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去表達這樣的內容,對於所表達的內容而言,這些語言形式爲什麼是最恰當的。言語分析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溯詩人當年執筆行文爲什麼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爲不好,最後才換定了“又綠”,在讀者的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教程,更能夠理解詩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點等等,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分析,最後讓學生進行模寫。

        總而言之,朗讀作爲一種有聲音的語言藝術,對於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至關重要,朗讀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名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誘,精心設計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從不讀到願讀,從願讀到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以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根本目的。

最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 篇四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國小低年級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及時給與網絡延伸,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知的平臺。

第一:教學形式及方法要多樣化。低年級兒童最喜歡是遊戲、比賽等學習方式。在教學中,要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第二:識字教學,要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在生活中的識字。

第三: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因爲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

總之,一年級是學生的起步階段,教師要想方設法的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語文,樂於學語文。

語文教學方法 篇五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複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遊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絡、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4、案例教學法

5、點撥教學法

6、情境教學法

7、導讀教學法

8、目標教學法

9、反饋教學法

10、問題教學法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15、成功教學法

16、整體教學法

17、合作教學法

18、啓發式教學法(《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

19、設計教學法

20、發現教學法

21、創新教學法

22、差異教學法

22。單元教學法

23。比較教學法

24。程序教學法

25。直觀教學法

26。圖示教學法

27。暗示教學法

28。競賽教學法

29。大語文教學法

30。非指導性教學法

31。掌握學習教學法

32。道爾頓制教學法

33。有意義學習教學法

34。遷移教學法

35。嘗試教學法

36。學導式教學法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六

一、重視朗讀,體現了國小兒童心理髮展的特點。

國小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維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因此,國小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髮展。在一定程度上說,朗讀不僅可以維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訓練了其注意的廣度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相對於一年級的新生,其朗讀水平是最低層的,朗讀時會出現錯讀、漏讀、添字等這些方面的問題,因爲他們的朗讀能力還未得到開發,這就需要老師的帶讀、範讀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而中高年級學生的朗讀水平則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爲他們的思維形式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而不斷提升,其朗讀水平也在不斷地鍛鍊中得到發揮,這就是爲什麼越高年級的的學生其閱讀能力就越好的的原因。

二、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漢語言的傳播有幾千年的歷史,怎樣使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掌握它,傳統的語文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些蘊涵着語文教學客觀規律和經驗總結都強調一個“讀”字,可見“讀”的重要性。

1、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爲口頭語言,他們就如同站在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說出這一番話。反覆的讀,把文章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並受到感染,這時,作者的語言就真正地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了。

2、朗讀是學習作者語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徑。朗讀的過程,是讀者一邊讀,一邊揣摩的過程。與默讀不同,默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思考,而朗讀則要一字一字地讀出來,讀到爛熟於胸的程度時,文章中使用的詞彙、句式、表達方法就能被讀者消化、吸收,最後增加到自己的語言儲備中去。

3、朗讀和背誦能積累和豐富學生的語言,對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是極爲有益的。大聲、反覆朗讀能夠使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記憶能夠在大腦里長久儲存,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可爲學生寫作文、修改病句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朗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感情地朗讀正是進行情感薰陶的最佳手段。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迴,從而把課文讀“活”,讓課文的內容就像播放動畫片一樣,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加學生的理解。它最大限度地撥動學生的心絃,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審美因素也會自然而然地向讀者釋放,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既然朗讀在教學中發揮着那麼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加強朗讀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一、教師的朗讀指導要到位。

學生在朗讀時,剛開始很難做到將朗讀的理論知識,完美地運用到實際的朗讀當中。或者,對一文章分析不夠準確,本來需重音的地方,結果卻忽略掉了,本來應該激昂的部分卻讀出了憤怒的情感等。這時,教師的指導就非常有幫助了,並且在學生朗讀到位時,適當地提出表揚和鼓勵,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會大大提高。記得在教學六年級《19、怒吼吧,黃河》那一課,讀到光未然在窯洞裏讀他寫的歌詞時,作者用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描寫他的朗讀:他的聲音時而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如同噴薄而出的朝陽;時而低迴婉轉,無比哀傷,如同暴風雨中折翅的小鳥;時而行雲流水,歡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過霧靄的林間小溪;

時而氣勢雄偉,蒼涼悲壯,如同那濁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黃河……朗讀時,我指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去朗讀這段文字,把光未然的那種激昂、哀傷、歡快、悲壯的感情,深入到學生的感情世界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薰陶,並且進行情感價值的教育。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如:閱讀、疑讀、重讀、精讀、齊讀、分角色讀等這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二、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

朗讀是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至於每課書要讀多少遍,每節課要讀多時間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教師要把課堂上本應屬於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一些教師朗讀水平高,在課堂上自己讀的遍數多,用的時間長,擠掉了學生的讀書的時間。要讓學生也能像教師那樣投入情感充分地讀一讀,教師還要下決心把過去過多的講解和問題壓下去。要給學生增加讀的時間,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的話太多,許多一講就懂,甚至一讀就懂的往往要講好幾遍,學生讀的訓練得不到保證,就更談不上體會感情了。

現在很多學校都設有晨讀,但是很多老師往往因爲趕課的原因擠掉了學生的晨讀課,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但希望這一點能儘早地糾正過來,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去體會朗讀帶給他們的樂趣。

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指導與訓練學生朗讀,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要加強課外的閱讀和指導,這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兩者之間能起到相互協調,融爲一體,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佈置課文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也可以佈置一些學生能理解的,有意義的課外讀物,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作業教師要認真檢查和指導,並及時反饋,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產生新的興趣,有新的提高。

在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時,我結合了本學期學校圖書室開放的特點,適時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的的書籍。

總而言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學生朗讀的培養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還要有耐心地去規劃,去完成,使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品味、吸收語言,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策略方法 篇七

一、抓精心備課,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

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

——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繫,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再次是網絡資源。蒐集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並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會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爲了學生的“學”服務。

——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下工夫。

二、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係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

——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係。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工夫,在課堂上花比較大的精力解決。

——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教學中要以知識爲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爲目的。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這裏我們需要強調活動性教學、開放性教學,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與社會聯繫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

——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係。強調衡量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他們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學習,能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學法。

——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係。教師在重視學生智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重視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鬆舒適;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學習。

教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學不失爲影響學生興趣、情感、注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三、有效練習,深化課堂

語文教學擔負着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薰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

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這是《花鐘》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

師:找一找這些花開花落的時間?

生:午時花十二點左右開。

師:“左右”這個詞可以去掉說午時花十二點開嗎?

生:不可以。

師:爲什麼?生:去掉後表示一定在十二點開了,而花開花落的時間沒那麼準確的。

師:說得真好,加上“左右”顯得更準確。還有與“左右”相近的詞語?

生:大致、估計、大概、大約

師:在句子中用上這些詞語,會讓我們說的話更加準確,可信。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詞,體會意思,找相近詞語,從而掌握用語的科學性、準確性。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篇八

現在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都是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上面聽,這樣是以老師爲主體,學生在被動的接受。我們應該改變這樣的國小語文教學方式,應該讓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

第一,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

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爲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繫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爲“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於實踐。

要讓學生成爲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裏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

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後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藉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這是值得可取的。

最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 篇九

一、故事仿寫法:

順從國小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選擇短小、通俗、有意義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複述,再練習寫出來,只要能寫出大致內容就是成績了。學過的故事性課文,像《司馬光砸缸》、《烏鴉喝水》等,也可以讓學生仿寫。

二、實事記敘法:

寫學生親耳聽的,親眼見的,親身經歷的事。當然,最初要選擇最簡單的練習,以後根據年級不同逐步加深。如:課堂上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方格本不夠用了。”另個學生說:“老師,我借他一本。”再如一個學生拾到一角錢交給了老師……這些零瑣小事兒,多數學生不但能說明白而且能寫清楚。教者也可提供材料,鄰居家的豬到你家偷吃豬食,被你家小花狗給咬跑了,突出小狗的可愛特點;天突然來雨,你或別人把李奶奶曬的被子收回去了,突出人物的品質特點,等等。

三、縮寫課文法:

國小課文,一般都淺顯易記,具有較強的故事性、趣味性。讓學生在複述的基礎上,練習縮寫,不算高不可攀。如《小猴子下山》,寫出小猴子下山後幾次做什麼,怎樣做的,心情怎樣,就算可以了。

四、創設意境法:

按教者事先考慮、準備的,在學生面前,展現一件簡單明瞭的小事兒,接着讓學生複述或寫出。如:一次教師給學生髮課外書,發完少了兩本,就讓學習委員到備課室找,結果,她在半路上拾到了。於是,馬上讓學生動筆。這樣做學生感到有興趣,有話寫。

五、字詞擴寫法:

低年級字詞任務較重,可隨時結合字詞教學,進行擴寫詞語,擴寫句子,擴寫一段話,乃至一段短文的訓練。儘量做到:聯想豐富,有進步意義,內容完整、語句通順。如:教“嚇”字,組詞(嚇一跳)擴句(他把小力嚇一跳),擴寫一段話(小力走到教室門口,剛一推門,小軍躲在門裏,故意“嗷”地一聲,把小力嚇一跳,倒退幾步摔個筋斗。上課時,小力告訴了老師。老師把小軍批評了。小軍紅着臉說:“我再也不這樣做了。”)

六、觀察實物法:寫靜物,要從“摹形”和“傳神”兩個方面着筆。“摹形”就是描寫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傳神”就是描寫物體內在的神態,可以說明物體本身的意義或者抒發作者對物體的感情,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聯想。

七、看圖聯想法:

在“看圖說話、寫話”的基礎上展開聯想,使圖前、圖中、圖後的情節融爲一體。要注意以下四點:

⑴看懂圖意;

⑵弄清題目規定的寫作要求;

⑶依據要求,結合看圖,確定寫作重點;

⑷在寫實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如教第四冊語文《杭州西湖》這幅圖時,可啓發學生說:“假設你此時在西湖岸上,能看到什麼?心情怎樣?”再把這些問題連在一起回答。教者可口述範文片段,最後學生複述、仿寫。

八、講說結合法:

把講讀課文和說話練習結合起來。通過講讀促進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口頭複述能力,這是把理性知識(或課文知識)轉入實踐運用的範例,是語文課與作文課緊密結合的嘗試。如:講《小蝌蚪找媽媽》、《松鼠》之類的課文,可用十分之六的時間講讀,十分之三的時間練習說話,十分之一的時間機動使用。敘述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游水嬉戲的情形;青蛙的外貌,生活習性;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變化情況。仿照《松鼠》的寫法,敘述公雞、大鵝、小狗等動物的外形,生活特性,用途或作用。

九、古詩改文法:

在學好古詩字、詞、義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試探改寫成文,是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好機會。因爲古詩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把這些現成的材料組織成文,能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能訓練學生布局謀篇的作文技巧。

十、仿寫作文法:

現成的作文資料很多,教師可把適應學生仿寫的作文讀一篇。然後讓學生根據頭腦中的記憶仿寫。可分兩種,作文能力差的仿寫範文中的原有事物,作文能力強的可聯想其它類似的事物。如:一次作文課,讀一篇篇幅短小的作文《奶奶笑了》,寫的是孫女小英,在天突然來雨的時候,主動給到市場買菜的奶奶送傘的事。少數學生可照原事寫,多數學生可寫自己爲親人做的實事。這就素材多了,可寫冷天,給爸爸送帽子;可寫媽媽在地裏扒玉米,自己在家做飯;可寫幫爺爺澆小樹……

以上十法,只是列舉了低年級啓蒙作文的部分訓練方法,旨在給老師們提示個訓練方法的思路。只要結合低年級教學實際,善於思考,定會發現更多更好的低年級啓蒙作文訓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