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範本【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範本【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篇一

一、回顧再現,以舊引新

1、課前師生進行“說話接龍”遊戲。教師說出一個物體名稱,要求學生說出長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測量”概念。

2、師生回顧已經認識的長度單位(米、釐米),學生說出所知的其他長度單位(毫米、千米)。

二、參與活動,學習新知

第一部分:認識毫米

1、認識毫米

師:估一估這個回形針有多長?(學生估數)把你估的數記在心裏,怎樣才能知道我們估得對不對?用釐米做單位實際測量。

(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要用直尺的0刻度線對準測量物體的一端,然後對齊直尺讀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師: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

(集體交流,測量結果是在2~3釐米之間。)

師:曲別針比2釐米長一些,比3釐米短一些,也就是說不能用整釐米來表示,怎麼辦呢?這就產生了一個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課件演示:釐米尺)這是一把釐米尺,爲了便於大家看清楚,把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釐米嗎?

生1:0到1之間就1釐米。

師:還有嗎?

生2:4到5之間也是1釐米。

生3:2到3之間也是1釐米。

師:觀察刻度線0~1之間,你看到了什麼?

生4:有短的豎線。

生5:還有長一點的豎線。

生6:有格子。

師:格子的大小怎樣?

生(齊):差不多一樣吧,一樣大,一樣寬。

師:一格一格地指一指。這些刻度線把1釐米的長度平均分成了這樣的小格,數一數,有多少個小格?

生(指着課件一起數):10個小格。

師:其中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課件演示:認識1毫米)

(師與生問答:兩小格是多長?5小格呢?7毫米有幾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師: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釐米,用鉛筆尖指着數一數,看1釐米裏有幾個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間也是10毫米。

生3:1釐米中有10個小格。

生4:20個小格就是2釐米。

生5:50毫米就是5釐米。

師:從大家彙報的結果來看,無論哪一段1釐米裏都有10個1毫米,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

生1:10毫米就是1釐米。

生2:1釐米是1毫米的10倍。(師板書:1釐米=10毫米)

3、感知毫米

教師先後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毫米,用1毫米的視線範圍觀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體。

師(出示1毫米實物標本):在同學們的眼裏,有這麼多物體和1毫米接近,說明同學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眼睛。現在,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麼?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麼這麼小!

生2:你可太難比劃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條小縫。

師: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生1:大米。

生2:縫衣針。

師:同學們都選擇了一些相對較小的物體,某一地區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單位表示的。其實用“毫米”作單位不僅僅要考慮物體本身的長短、粗細等,還與測量的要求有關。

3、測量實踐(略)。

第二部分:認識分米

1、認識分米

師:同桌合作,用直尺來測量課桌到底有多長?

(提出合作要求:一個同學用直尺量,另一個同學幫助數。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

生:……

師(小結):可以用15釐米爲一段去測量,可以用18釐米爲一段去測量,還可以用10釐米爲一段去測量。看來,測量課桌的長度,需要一個比釐米大,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爲了便於推算,規定10釐米長的線段爲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2、認識分米和釐米的關係

師: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說一說你的畫法。

生:……

3、感知分米

用手勢比劃1分米

師: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嗎?(引導利用直尺上去比劃;反覆比劃1分米,逐步遞增1分米的表象)

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體(略)

4、認識分米和米的關係

師:拿出軟尺,估計有多長?大概幾分米?數一數有幾分米?你知道了什麼?

生:……

三、梳理知識,解決問題

1、完善板書,進行總結

2、基礎性練習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完成課本練習題)

3、拓展性練習:這是四個同學測量紙箱的長度後交流的情況,說說你的想法。

4、實踐性練習:選一樣教室裏的物品,先估一估再測量,並把測量方法和結果找人交流。

四、課外延伸,聯繫生活

推薦課後任務單(丁丁的數學日記、實物標本、選擇實物進行測量、多少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五、評課

長度與面積、重量、體積等一樣,是用於刻劃物體屬性的基本尺度之一。國小階段測量往往是和長度聯繫在一起的。認識毫米、分米是在學生認識釐米和米的基礎上的深入學習。學生在學習釐米和米的時候,已經體會到了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所以本節課學生體驗性學習的目標在於揭示“毫米、分米”知識發生的過程,即釐米和米在“精細”刻劃物體的長度時的不足。設計者通過“說話接龍”的遊戲方式,讓學生進行了深刻的體驗性學習,其目的就在於讓學生體會到毫米、分米知識發生的必要性,同時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可謂匠心獨運。

接着,設計者“深入”地通過學生的估測、實測等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充分感受“長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貼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識,並及時地結合刻度尺,讓學生比劃、數小格、尋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徑,引導和幫助學生揭示出釐米和毫米的關係。同時,設計者又“淺出”地通過測量課桌的長度來引出“分米”的學習,在學生經歷認識毫米的活動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畫一畫的環節,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數學與生活之間建立了必然的有機聯繫。這樣的處理,不論從教學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活動地設計,學生的體驗是充分的,知識的產生是自然的,教學的實效是明顯的。

從整體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深感設計者對“合作探究學習”得心應手的運用。首先合作的問題是有價值的,主題與任務是明確的;其次,活動的開展在過程性評價與反思中既有預設的,也有生成的,既是關注過程的,也是關注結果的;第三,活動的開展不是放任的,教師在巡視中注重對學生測量的方法、思維的關鍵點的及時掌控、引導和啓發。

最後,教學設計中充分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精心設計反思性練習,關注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完成課本練習的基礎上,設計了拓展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題目,及時地將實現數學對生活的反哺,將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構建了有效的練習情境,不僅回答了爲什麼、是什麼的問題,還回答了怎麼辦的問題。學生不僅學到了解釋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探究性的知識。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 篇二

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新課改碰撞,產生了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導致教學的猶豫與模糊。有很多老師會把“有效”簡單地理解爲“大題量訓練”,學生的作業負擔沉重;也有一些老師會忽視教學的本質,形式大於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會傷害學生對數學的感情,影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創新教學方法 篇三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過去的課堂中,教師拿着課本,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佔據着重要的角色,教師也是說一不二,學生奉教師之言若聖旨,可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和學生總體素質的增高,新時代也要求教學方式做出新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對於各樣的學生而言已是供不應求,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綜合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這裏舉出一個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和體驗教學內容,這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導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學生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學習動力足了,自主學習之下會比強行灌輸更有效果。在教授物體體積時,我拿出了幾個學生常見的物體,籃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後在這個實驗的引導下,學生對體積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有大小之別,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體積的概念。學生在實際觀察感知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數學知識,此時學生的活動要比教師灌輸給他們的印象要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纔是實實在在的學習的主人。數學思想指導着數學方法,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表現。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導和案例講解,直接給出公式和方法,讓學生反覆練習,記憶掌握。這無疑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故而在後期的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課本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通過課程初期的引導和情境創設,讓學生聯繫生活,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思想方法的指導。

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策略 篇四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要想讓有效教學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開展,首先要解決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學習有效的教學策略,打破束縛自觀念得到轉變,才能讓有效教學順利實施。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要從以往的教學觀念中走出來,在工作中不斷改變自己,使自已的教學能力逐步適應國小課堂有效教學的發展。有效教學模式的實施不但讓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所改變,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着每一名學生,也直接影響有效教學是否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有效教學創新的直接受益者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而教師是課堂知識傳播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占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是學習成績。教師課堂上精彩的講解和對學生的引導,會讓課堂充滿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使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使原本枯燥的數字成爲學生解題的動力。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推動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發展的首要條件。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在不斷進步,教師要想跟上這個步伐,就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每一堂課的教學都精益求精。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但能推進有效課堂教學的發展,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三)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與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分不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善於開動腦筋和使用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講解教學大綱的內容時,也要結合具體內容,把各種數學解題技巧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並讓學生在解數學題時不斷地總結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引導學生做完練習題後對不同類型問題的解決辦法進行總結,讓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貫穿。只有這樣,才能讓有效教學的研究策略得以實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根據數學課中的教學內容,使用一些合適的教學方法,讓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還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爲主要教學目標,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當今社會是高速發展的時代,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和電子信息相連。因此,教學也要和現代高科技緊密相連,藉助多媒體教學平臺,引發學生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面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對所學的內容記憶深刻。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接受能力,適當安排課外教學活動,改變以往侷限於課堂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有效教學研究策略發展的重要創新舉措。國小數學有效教學創新策略的研究是我國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給學生帶來極大益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課後的負擔減少。在有效教學實施後,學生得學習成績有所提高,會讓教師工作壓力得到緩解。有效教學的進一步發展還需教師在今後工作中繼續努力,不斷通過實踐經驗進行創新。

擴散學生的思維 篇五

在具體的教學階段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爲學生創造出了較多的實踐機會,教師自身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運用,擴大課堂容量,打開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具體設計練習題的時候,必須注意相關的基礎把握,從簡單到複雜,通過不斷的深入分析,加強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磨鍊,培養出學生較好的思維品質,使得學生受益匪淺,最終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譬如學生在學習完《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之後,教師可以佈置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圓周長的知識處理生活中的一些難題,由於很多學生在半圓周長時出了較多問題,覺得半圓周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將相關的聯繫題進行直接客觀的展現。學生自己在觀看過程中,注重考量圓周長的一半同半圓周長相互之間的不同等相關問題,利《www.》用多媒體的充分展示,讓學生更加容易抓住問題的重點,也就從另外一方面可以體現出多媒體手段的作用。

菜單式選擇優化學習方式 篇六

“角色扮演”來源於電腦遊戲,玩者自己作爲遊戲中的一個人物,或者爲遊戲中的主角操縱命運主線,通過故事劇情牽引使玩者能融入主角所存在的一個世界裏,通過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最後取得了勝利(單機版),或成爲受到網絡其他玩者尊敬的英雄(網絡版)。角色扮演遊戲目前玩者很多,我們將角色扮演遊戲的主要理念———角色扮演移植到國小生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信息技術,構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角色扮演式的任務驅動教學思路。怎樣使學生在課中扮演一種角色呢?首先要利用信息技術把一系列問題都嵌入一個網絡情景之中,並讓學生參與到情景結構之中的發展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