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教學設計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教學設計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懂得作爲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承擔關愛社會的責任。

(2)維護國家的尊嚴,主動爲國分憂,與國家共渡難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具有關愛社會的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具有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具有關愛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祖國的情懷。

(2)樹立“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

(3)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教學重點】

公民必須承擔關愛社會的責任;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教學方法】

活動式、體驗式、講授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法一:

多媒體展示材料:兩則有關責任的報道

據報道,楊某是某中學數學教師的獨生女,在某師院上大學二年級。在一次英語過級考試前,她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可是考試結束後,分數距離她定的目標相差甚遠,她遭到了同學的嘲笑,因此,她十分苦惱,難以自拔,最後跳樓身亡。楊某的父母親哭得死去活來,痛不欲生。

又一報道,大連市公共汽車聯營公司702路422雙層巴士司機黃志全在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最後一分鐘,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停在路邊,用生命的最後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下車;將發動機熄火,確保車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這三件事,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教師:兩則對比強烈的報道,讓我們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楊某的跳樓身亡,使她的父母痛不欲生。而黃志全的身亡使許多人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這是爲什麼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歸納:這兩則報道形成強烈對比,大學生楊某的心理脆弱,對自己父母、家庭的責任感不強,走上不歸路。而黃志全在最後一分鐘所表現的對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高度負責的強烈責任感,使許多人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同學們,我們作爲社會的普通成員,只要我們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同樣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成爲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

方法二:(備選)

教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要學會承擔責任,首先要學會承擔集體的責任。當然,僅僅學會承擔集體的責任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學會承擔社會、國家的責任,尤其是在國家有困難、有危險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主動爲國分憂,與國家共渡難關。因此,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新課教學】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板書)

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板書)

第一環節:動畫展示

方法一:

播放動畫: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師點撥: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每位同學也應該問問自己爲什麼而讀書。

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對生我養我的國家懷着深深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所以愛國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國家需要每個人的貢獻,只有國家興旺了、強盛了,個人纔有前途,纔有希望。國家興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作爲公民,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

方法二:(備選)

多媒體展示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

全國2500個縣區,我跑了1800個,這使我更深地瞭解了國情和人民的狀況。我深知人民的期待,我絕不辜負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給我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忠實地履行憲法賦予我的職責,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不負重望。——溫家寶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幾句話的含義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

(2)他們的做法給我們什麼啓示?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對生我養我的國家懷着深深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所以愛國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國家需要每個人的貢獻,只有國家興旺了,強盛了,個人纔有前途,纔有希望。國家興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作爲公民,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

方法三:(備選)情境設置

李文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他深切地感受到出租車是城市流動的風景,於是他向全市的出租車司機發出“文明在的士,美化新城市”的倡議。

一位市民向環保部門舉報某化工廠在夜間偷偷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

九年級(4)班的部分同學利用雙休日在市民廣場舉辦了“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公益宣傳活動。

這些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嗎?爲什麼?

他們的做法會產生什麼社會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作爲公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社會氛圍。

方法四:(備選)情境設置

李強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山西學子,2005年春節,他利用寒假,按照“戶—村—鄉—縣”的思路,對山西省三個村、四個鄉、兩個縣的農村現狀進行調查後,以札記的方式寫成了近4萬字的調查報告《鄉村八記》。

思考問題:這是他必須做的事情嗎?爲什麼?他的做法會產生什麼社會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作爲公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社會氛圍。

教師補充:讀了李強的調查報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敬宜激動不已,將它寄給了溫家寶。溫讀後親筆覆信稱讚: “一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此關心農村,實屬難得。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爲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源在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瞭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

過渡:作爲公民,不僅要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同時要時刻維護國家的尊嚴。

第二環節:請你參加

四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爲了抵制製作美化侵略戰爭的電腦遊戲軟件,憤然向外資公司提交辭呈。他們說:“這件事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感情,我們別無選擇。”其中一名大學生說:“在外企工作,既是一種待遇,更是一種考驗。我們中國人應該懂得哪些事是應該做的,哪些事是不應該做的。”

教師:

(1)作爲外企員工,他們遇到了什麼考驗?

(2)作爲外企員工,他們爲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外企員工遇到了是否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考驗。這幾名外企員工經受住了考驗,他們果斷做出憤然提交辭呈的選擇,是因爲他們知道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教師接着提問:從這個事例中,你認爲怎樣做纔是對民族和國家負責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歸納: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當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應挺身而出,堅決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第三環節:熱點回顧

方法一:

多媒體出示資料:5·8事件、撞機事件、3·14事件。

教師過渡: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胡錦濤、溫家寶等黨政軍領導人迅速趕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港臺救援隊和國際救援隊飛赴災區。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一位中學教師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用生命保護了身下的4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長連續指揮救災五天,只睡了七個小時。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226小時……倖存者生還奇蹟在不斷突破,每一個生命的奇蹟都令十三億中國人感動。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

播放視頻:5·12汶川大地震

思考問題:

(1)什麼時候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

(2)你還知道哪些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青年學生主動爲國家分憂的事例?

(3)我們中學生應該怎樣爲國家分憂,承擔社會責任?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國家處在困難時刻,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主動爲國分憂、承擔重任、與國家共渡難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方法二:(備選)

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中,億萬中國人民頑強拼搏,衆志成城。當洪水襲來的時候,許多共產黨員、幹部羣衆不顧個人的安危和家庭的利益,“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特別是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他們勇挑重擔,前赴後繼,許多戰士犧牲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他們是爲了誰?

播放視頻:抗洪救災

教師:作爲中學生,應該有關愛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情懷,從小就樹立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但是,是不是要做出以上的壯舉才能算是一個盡責的人呢?其實在校園裏、教室裏,主動撿起紙屑、飲料盒等;記住離開時關掉教室裏的燈、風扇;關好別的同學忘關的水龍頭,等等,這都是爲國家盡責的表現。

過渡:承擔對社會的責任,不僅需要我們具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需要我們擁有熱愛公益,服務社會的情懷。

二、熱心公益,服務社會(板書)

方法一:

多媒體出示資料:

讀大學的時候,小石就是某環保組織的志願者,雖然畢業已經幾年了,工作換了好幾份,但是這份“兼職工作”始終沒有換過。他堅持的理由很簡單——沒有人不喜歡蔚藍的天、碧綠的草和優美的環境。

雖然工作很忙,志願者的工作也不輕鬆,要組織各種論壇、做會務、當翻譯,別說雙休日,就連節假日也沒休息過,可是小石並不覺得做志願者有多苦,而認爲只不過是多付出一些時間而已。他付出了,但收穫的更多……

(1)小石所從事的志願者工作並不輕鬆,但他爲什麼不覺得苦呢?

(2)小石付出了什麼?收穫了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歸納:小石在從事志願者工作的過程中,既承擔着社會責任,又在幫助他人,並使自身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小石付出了許多休息時間,但是他收穫了知識、自信、能力以及他人的尊重等等。

方法二:(備選)

多媒體出示資料:

一位老人70歲時開始自費做艾滋病的預防和救治工作,她先後走訪了100多個村莊,見過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用在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上。2000年至2003年,她無償資助了多名艾滋病孤兒。2003年7月,這位老人榮獲“亞洲的諾貝爾獎”——拉蒙—麥格塞公共服務獎。

這位老人說:“‘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爲‘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爲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1)這裏的“給”意味着付出,“得”指的是獲得物質報酬。老人說“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反映出她熱心公益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2)通過“給”表現了自己的生命力,是因爲我們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鍊,意志得到了檢驗,同時還可以提升自身的價值,體驗盡職盡責後的幸福感、成就感。

教師:我們可以參加哪些社會公益活動?

學生可能回答:參加義務植樹、向居民宣傳防火知識、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參加青年志願者行動……

教師:你參加過哪些公益活動?體會是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歸納:參加公益活動,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鍛鍊,使自己的價值在奉獻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們的行動會吸引衆多關注的目光,會帶動更多的人與我們同行,有助於創建一個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的和諧社會。

教師介紹:在國外,公益事業是一項廣泛爲人關注的事業。企業在用人的時候會考慮到你是否參加過公益組織和志願者活動。如果你有這些經歷,在你應聘的時候,他會優先考慮你。因爲他認爲參加公益組織的人,往往很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對他的公司也會有責任感,也會比較敬業,那麼這樣的人往往也會得到較快的提升。

【鞏固新課】

教師:我們作爲陽光的一代,從小就應該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意識;更應該有關愛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情懷。

同學們,你們對自己將要扮演的社會角色和將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都有清醒的認識,並開始試着自覺而認真的做準備了嗎?

《承擔對社會的責任》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地位

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題是責任與使命,重點探討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根據學生生活和成長的軌跡,學生在認識自我,學會與他人溝通和交往、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基礎上,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國家負責,和對社會負責。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才能自覺關心祖國的前途和未來,勇於承擔歷史使命。因此本課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維護國家尊嚴,爲國分憂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社會需要互助,需要關愛。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關愛社會的實踐能力。自主反思責任,自覺承擔責任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驗承擔責任的快樂,樹立在承擔責任中成長,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3.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維護國家尊嚴,爲國分憂,勇挑重擔,自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自覺性。因爲學生雖然對“責任”有所耳聞,但對責任心、責任感還沒有明確認識。部分學生故意逃避責任。表現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識過重,社會責任意識淡化。凡事以我爲中心,遇事講索取,講實際,服務奉獻意識不足。只顧個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紀律意識淡化,角色責任意識弱化。一些學生厭學,逃課,作弊,說謊,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破壞公物,迷戀網吧等,屢教不改。三是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有些學生對集體活動、公益活動不感興趣,有利的就上,無利的就讓。認爲理想是遠的,信念是空的,金錢是實的。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學、老師、家長和社會,認爲父母不關心,機會不均等,社會不公平。因此,對學生加強責任意識教育尤爲重要。

二.教學方法

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和培養能力方面採用了以下方法: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與老師點撥引導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老師要着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具體做法是:通過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讀書指導法、師生談話法、小組討論法等,對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話概括小結,避免老師說教灌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啓發學生學會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問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深圳歌手叢飛救助失學的事蹟家喻戶曉,被評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此材料新穎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導學生思考:叢飛爲什麼會感動中國?通過此材料和問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讓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對承擔社會的責任形成初步認識。

2.新課教學

如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教材講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即:維護祖國尊嚴,爲國分憂,勇挑重擔,與國家共渡難關和自覺參加公益活動。如何把這些要求講清楚,使學生知行統一,我的總體做法是:

講(事例案例)――談(體會打算)――讀(要求)

形成初步 深化理解 強化理解

印象 提高覺悟 促使踐行

上課前幾天,我佈置了要求學生自學課文,收集與課本有關的材料和事例並熟記,準備課上交流。事例講述後,還要學生認識和體會他們是怎樣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的。這些承擔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要求,必須通過反覆讀記,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覺悟。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讀書體會。

依據老師要以學生能夠接受和樂於參與的方式來組織和表述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和體會教學中的道理,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下面具體講述我的教學過程。

(1)愛國責任――維護祖國尊嚴。

首先,學生閱讀,分組討論23頁的材料及問題,小組代表發言,小組互評。

接着學生講述自己蒐集的維護國家尊嚴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學講到了趙薇在長沙街頭穿日本軍旗裝,被羣衆潑大糞的故事。一聽到這個故事,同學們的情緒就調動起來了,議論紛紛。這位羣衆確實體現了高度的責任感,能自覺地由破壞國家尊嚴的行爲作鬥爭。但行使方式欠妥。經驗告訴我,要抓住時機,利用好課堂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進行法制教育。

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我扮演長沙晚報的記者,一位女生扮演趙薇,一位男生扮演潑糞的羣衆,其他同學扮演旁觀者。我對他們分別採訪。

我問趙薇:你做爲公衆人物,穿日本軍旗裝合適嗎?爲什麼?

問潑糞羣衆:你爲什麼要將糞水潑在趙薇身上?

問旁觀者:你怎麼評價趙和那位羣衆的行爲?

通過此活動,學生們認識了維護國家尊嚴重要,維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也重要。在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多角度思維的能力。我觀察,學生對此活動設計得很滿意,達到了設計目的。後來,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

師生互動結束後,要求學生通過這些材料和事例,歸納應怎樣如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最後,男生齊讀23頁的第一段,即“怎樣維護祖國尊嚴”。

(2)分憂責任――爲國分憂,勇挑重擔,與國家共渡難關

首先,學生講述自己蒐集到的這方面的事例,邊講邊談體會。講的很生動是三峽移民、98年抗洪救災、周恩來等爲國分憂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祿的先進事蹟。和學生共同感受焦裕祿爲國分憂,勇挑重擔,與國家共渡難關的高尚品質。

僅僅知道別人爲國分憂、勇挑重擔是不夠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覺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針對我們還小,不能也不必要爲國分憂的錯誤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辯論:我們青少年能不能爲國分憂。雖然辯論的水平不高,但目的達到了。通過辯論,學生們澄清了認識,知道在學習、道德品質、理想前途、日常行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方面嚴格要求也是在爲國分憂。

活動結束後,女生齊讀23頁的第二段,讓“爲國分憂,勇挑重擔,與國家共渡難關。”的責任意識內化於心,落實於行。

(3)奉獻責任――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這次,我沒有要學生講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紹徐本禹的事蹟。徐本禹、叢飛等人的所作所爲譭譽參半,認爲他們這樣做划不來,不值得。爲了使兩種不同的觀點碰撞、交鋒,讓先進模範人物的事蹟發揚光大。我設計了第二個辯論。但由於前面的“趙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瀾,佔用時間。我啓用了第二套方案――談話引導法進行本內容的學習。談話引導法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進教學內容的完成,啓發思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發現問題的能力。

問題的設計是這樣的:請看大屏幕。

意圖:針對青少年中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錯位的現象,引導學生提升看問題的角度,從社會體會價值和社會貢獻角度進一步理解奉獻精神和奉獻意識的重要性。

通過啓發引導,學生認識到,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支援西部貧困地區雖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參加公益活動,不但能培養自己的能力,磨鍊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自己在成長,逐步成爲社會有用之人。

最後,老師總結點評,一二組的學生齊讀P24頁的第一段。

3.總結深化

老師對本課的內容進行小結後,三四組的學生齊讀板書,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結構形成整體印象。然後要求談談學習本課後有哪些收穫和啓示。可以用課本上的觀點,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認識等,強化三維目標。

四.課堂板書

爲了使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更好地理解記憶,我把課本內容進行了靈活處理,把承擔社會責任的三個具體要求作爲平行內容對待。課本上編排成了兩個層次。左邊是我的板書,內容簡練,結構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