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父母的心說課稿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父母的心說課稿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聽說讀寫和語文實踐活動。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參考書》中編者這樣說明編寫設計目的:“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學習過程,自己探索學習方法,聯繫學校和家庭生活,溝通平行學科;注意留足空間,增加彈性,爲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創設必要的條件。”因此,在備課與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引導組織學生注意掌握必須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並且注意鏈接生活,在生活的大舞臺上學習、運用語文知識。

《父母的心》選自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的主題爲“至愛親情”。編入的課文依次是朱自清的《背影》、黃飛的《甜甜的泥土》、劉義慶的《人琴俱亡》、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這些文章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親情的偉大,讀來感人至深。《父母的心》是本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感受“父母之心”。我認爲在完成前幾課的學習任務之後,學生對“至愛親情”的感受已經很深,而且八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程同時進行“至愛親情”這一內容的教育教學活動,所以我們已經達成了對學生的情感目標的培養。而學生對賞析文本的方法並未完全掌握。對不同作者在反映同一主題方面的寫法,學生們也需要不斷地強化和訓練,以此使得他們認識到細心觀察、用心品味生活,用靈動的筆觸反映自己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學情分析:

首先,我的教學對象是普通的鄉鎮中學八年級年級學生。班級內,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總體來說偏差,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兩極分化較大。第二,在教學《父母的心》這篇小說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過小說《草》和《甜甜的泥土》,已經接觸過小說解讀方法。只是對這種方法學生們還不夠熟悉,還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第三,這篇課文是我校八年級年級同題開課的對象,瞭解到其他老師的教學重點側重在解讀“父母的心”的具體內涵上,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必須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避開與其他老師相同的教學模式。

教學設想:

深思熟慮後,筆者在教《父母的心》這篇課文時,將教學設計爲:以文本教學爲基礎向現實生活適當延伸,同時兼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將文本教學延伸至把握作者作品共同的風格,把教學過程藝術性地安排爲有內在聯繫的三個教學板塊:第一塊,課內教學——《父母的心》的文本教學(18分鐘);第二塊,把握作者作品風格,感受缺少父母之愛的溫暖的作者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15分鐘);第三塊,課外延伸——鏈接現實生活(12分鐘)。三塊教學板塊中,第二和第三塊內容既是第一塊內容的延伸,又能相互融合,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擁有父母之愛的幸福,激發學生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這樣,三塊教學活動相互聯繫,組合形成“擴容思路”使課文的文化底蘊,在延伸中越發顯得深刻動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在回憶學習小說方法的基礎上,解讀這篇小說,理解“父母的心”的含義。

瞭解川端康成“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的作品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細讀小說內容,找出並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的字詞句,聯繫小說情節,把握小說的主題。

3、情感態度:

感受“父母的心”,體會擁有父母之愛的幸福感,並激發學生感恩父母之心。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曲折的情節和人物描寫文字,感受父母對子女崇高的愛心。

學會運用小說解讀的方法理解小說內容。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小說解讀方法,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川端康成的作品風格。

教學準備:

1、文章內容較長,課前組織學生充分預習。

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和課文寫作背景。

3、準備PPT課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關鍵語句、關鍵語段,感悟父母的心的內涵。

2、研討點撥法:用於對小說主題、作者作品風格的探究上。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諸位把眼睛閉上一分鐘,然後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父親或者母親的心。”

教師選擇一兩名學生說他們父母對其最大的心願。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父母的心只在兒女身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熱切地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前途,自己的兒女生活幸福。這一片愛子之心是崇高的,也是偉大的。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一起再次走進《父母的心》。

(PPT出示課題)

這是一篇小說。在學習這篇小說時,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學會運用我們以前介紹過的小說閱讀方法,來“拿下”這篇小說。同學們,能做到嗎?大聲地告訴李老師。

【當學生大聲回答“能”後,開始解讀小說。】

二、解讀小說內容

學習準備:憶舊知

教師:李老師在學習《草》一文時,給大家介紹的小說學習的方法是——【帶着學生一起回憶舊知】

第一,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第二,讀情節,瞭解內容;第三,結合語境,分析人物形象;第四,聯繫人物形象與情節,理解小說主題。

(PPT出示小說閱讀方法:瞭解背景——讀情節——析人物——解主題)

(PPT出示)解讀小說第一步:瞭解背景

教師組織一名學生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然後PPT出示教師準備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出生大阪, 兩歲喪父 ,3歲喪母,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歲時祖父亦亡,孤獨憂鬱伴其一生。1968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羽鶴》、《古都》等。

在川端康成的內心深處,一直特別渴望父母之愛。小說《父母的心》正是他這種內心渴望的產物。

(PPT出示)解讀小說第二步:讀情節

教師:(PPT出示)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內容,抓住情節中的要素(PPT出示抓要素),簡要複述小說情節。比比看——誰讀得既快,抓的又準。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教師巡視五分鐘,請學生簡要複述情節。

明確:要素一:人物——貴婦人、貧夫婦

(板書:貧夫婦——貴婦人)

要素二: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貴夫人要求貧夫婦送一個孩子給她,貧夫婦猶豫之後答應了,送走了大兒子,接着又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然後有用女兒換回而兒子,最後又將女兒要回。貴夫人最終被他們感動,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最後,這一家六口又團聚了。

教師引導學生在橫線上填空:(PPT出示)

本文情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貧夫婦先後三次要回自己的兒女。用八個字來形容這個故事情節的特點就是一波三折,跌容起伏。

小說的情節是圍繞人物展開的。中心人物可以說是小說的靈魂。這篇小說的中心人物是貧夫婦。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品評一下文中的中心人物描寫

(PPT出示)解讀小說第三步:析人物

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我們要特別注意抓關鍵詞,細品味。

(PPT出示)抓關鍵、細品味

教師:請大家快速尋找人物描寫關鍵詞,細細品味,然後將你的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師巡視,學生尋找、品味人物描寫關鍵字詞句,找到即舉手發言。)

明確:先找出寫貧夫婦描寫文字,從中抓住關鍵詞,品味“父母的心”。

【學生不一定把所有關鍵詞都找出來,只要能夠抓住一兩個關鍵詞,品味出貧夫婦這對父母的真實心理即可。文中第15段爲重點語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聯繫情節探究貧夫婦的內心深處情與理的激烈鬥爭過程。】

第2段中外貌描寫,關鍵詞:“衣衫襤褸”“寒酸相” “相當的破舊”,突出貧夫婦的寒酸,窮苦難度。

第4段中語言描寫:表明貧夫婦明知自己家艱難處境,仍態度堅決地表明心態——絕不扔掉孩子。他們的愛子之心初次顯露。

第6段中語言、神態描寫,關鍵詞“十分猶豫”“商量之後才能決定”。面對貴夫人優厚的條件,貧窮父親的猶豫神情已經透露出他難捨親子的心態。

第7段中神態描寫,關鍵詞“眼含熱淚、難割難捨”表現了貧夫婦對大兒子難以割捨的愛意。

第9段中神態、與語言描寫。由“無精打采”和“仔細地想了又想”可見貧窮的父親面對送走兒子,得到優厚條件的現實,內心忍受了一夜的煎熬,其愛子之情的深厚可見。

第11段神態、語言描寫,由“很不好意思”可見貧窮的母親也爲自己來回換兒女而深感歉疚。但是她還是來到貴夫人哪裏要求換兒子。這與其後第12段中的“失魂落魄”一起見證了她愛子之深。同時又透露出這位母親失去女兒後的心神不定,驚慌異常的心理,爲下文要回女兒做好了鋪墊。

第15段中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由“失聲痛哭”“又哭”進一步表現了貧夫婦送走女兒後的痛哭心理。由“決不留戀孩子” “總擔心”“一夜難眠”“與其……還不如”可知這對貧夫婦的真實心聲——在優厚的條件面前,他們也想理智地答應送走一個孩子,給孩子一個更優越的環境,但是情感上對女兒難以割捨的厚愛最終戰勝了理智,使得他們寧願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也不分開。

教師總結:無論是語言描寫還是神態描寫,動作描寫,都能見證貧夫婦厚愛子女之心。

(在之前的板書“貧夫婦——貴婦人”的橫線下板書:厚愛子女)

(PPT出示)貧夫婦面對優越的條件,最終拒絕這份誘惑,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表現了他們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教師:文章還寫到了另一類人——貴夫人(PPT出示“貴婦人”)

(PPT出示)原作節選:

有錢的婦人聽了這番話,不由得跟着悲傷起來,禁不住落淚。“是我不對,老實說,我雖然沒有孩子,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羨慕你們。孩子還給你們,錢呢,就作爲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你就拿它作爲在北海道幹下去的資本。”

於是,那位父親由於那位有錢的婦女幫忙,受僱於函館的某公司,一家六口過上了好日子。

教師:讀文章並結合原作內容,細細品味貴婦人的表現,感受她是怎樣的形象?

小組討論明確:貴夫人瞭解到貧夫婦的艱難處境就問貧夫婦能不能送一個孩子給她,還開出優厚的條件;當看到貧父母失魂落魄的樣子,不高興的她也同意了貧窮父母的要求;當得知貧夫婦要回女兒的真實理由時,貴婦人“不由得跟着悲傷起來,禁不住落淚”,並且對貧夫婦表示“完全理解”,甚至“羨慕”貧夫婦。由此可見,貴夫人對貧夫婦有同情心;她雖然沒做過母親,但是對貧夫婦的愛子之心同樣理解。綜合以上兩點認識可知:貴婦人也有厚愛子女這一共同的人性。

(PPT出示)解讀小說第四步:解主題

教師:根據貧夫婦和貴婦人的共同性,總結: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學生總結:作者通過刻畫貧夫婦和貴婦人這兩類身世、境遇、經濟狀況完全不同的人,因父母厚愛子女之心而相互理解,充分地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板書:父母的心)

三、瞭解作者的作品風格:

教師:有人說《父母的心》這篇小說體現了川端康成小說的風格“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前者,剛纔我們已經深入探討了,那麼後者體現在哪裏呢?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並在各組間巡視,視各組討論情況或者引導學生讀情節,關注讀時的內心感受,或者引導學生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談認識,然後請一兩名學生髮言。

討論明確:

如:小說第四段中貧夫婦最初的決心——“……我們已經沒有能力撫養這四個孩子了。話雖這麼說,但是絕不會把他們扔了……”,還有第15段中貧夫婦最後的決心——“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這兩個“決心”,都令我們讀者不禁爲他們擔心:一家人的確團聚了,但是他們一家能否度過艱難的歲月呢?他們會不會餓死在一起?讀時,我們總覺得有一縷哀愁的情調,產生出一種淡淡的哀怨的力量。

如: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而又令人傷感的故事,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多好,可是家境又是那樣的艱難,捨不得也要捨得,送出去卻又牽腸掛肚,故事本身就會令人傷感,產生哀愁的情調。

如:川端康成自幼喪失父母,內心特別渴望父母的愛。我們可以想象,他在寫作本文時,一定是把他自己的傷感、哀愁情調,融入那語言之中,讓我們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愁。

教師總結:古人云:“文如其人。”川端康成父母早逝,無法得到父母濃濃的關愛之心,於是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融入了他對父母之愛的渴盼。那“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就形成了川端康成作品共同的風格。大家課後也可以選讀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古都》,再次感受一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魅力。

四、鏈接生活體驗

教師:川端康成很不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愛,而我們是幸運的,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父母之愛的溫暖。你能說說你所發現的父母對子女崇高的愛心嗎?在感受這份濃濃的父母之愛時,你最想對自己的父母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教師視教學時間的多少選擇學生髮言。

【前問得發言多側重於父母爲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體貼,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煩惱給予的啓發和幫助等方面;後一問的發言多是要努力學習,讓父母開心;或者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

五、教師寄語:

父母對我們子女的愛也許早已淹沒在生活的瑣屑裏,也許早已令我們厭煩甚至不屑,然而當我們的心空變得漆黑一片時,這份愛總會如冬日的陽光一般溫暖着我們冰冷的軀體,同時爲我們照亮前程。因此,擁有這份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守護好自己的父母,並時時想着爲他們帶去愛的溫暖。

六、佈置作業

回家後將自己對父母最想說的一句話親口告訴父母,並且給他們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將父母和自己的表現形成文字書寫出來。

《父母的心》說課稿

一.說教材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至愛親情。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父親深沉的愛、母親溫暖的愛、手足真摯的愛。《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所寫。他年幼父母雙亡,只好寄居在體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因而特別渴望父愛、母愛。作者的編寫意圖是想讓學生們能夠理解父母對子女的至愛親情。這篇小說情節短小,但卻一波三折。父母的形象也在這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昇華。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較重,不能理解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這一單元中的學習都是有關於至愛親情的,所以,在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倦怠情緒。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人物的細膩描寫,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至愛親情,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應該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昇華爲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敘事筆法”作爲教學目標,是因爲國中生擅長的文體是寫記敘文,但學生卻很容易犯記流水帳的毛病,讓學生在本文簡單的情節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說的中人物的描寫讓學生們看到了人物的特徵,然後瞭解了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父母爲其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幾個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讓他們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激、孝順父母。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感悟、揣測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變化。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創設法、講讀法

(情境的創設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開口湯,有了它課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勝。情境教學可以爲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八年級的學生基礎好些的對課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礎不好的就難些,所以在課堂中講授是不可缺少的。對於農村中學的孩子來學,學習的條件有限,他們往往不會主動的去提前收集資料,所以講授可以轉化爲學生接受的過程。)

(文本內容需要多讀才能理解。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所以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誦讀後學生有個整體的對課文的認識。古代教學就處處體現誦讀的地位,現在,有些時候因爲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誦讀在教學中的地位。)

學法:互動、合作

(課堂學習的氛圍很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們能在獨立思考後的基礎上互動起來。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最後達成共識。這種互動在課堂上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也讓學生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六、說教學程序

1、情境創設

收集表現出父母之愛的圖片,創設一個情境。然後發問。

導入:父母的愛是什麼?(生各抒己見)

是的,父母的愛不是閃閃發光的鑽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們在悲傷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安慰,只是我們在寒冷時一個溫暖的懷抱,我記得有人說過:父母的愛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們則是那小小的帆,永遠也走不出那片海。無論我們多大,在父母眼裏我們永遠是孩子。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日本小說家所寫《父母的心》。

(提問式導入,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呼喚學生心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在導入語的召喚下,學生的內心感情會有所起伏,爲學生理解文本作鋪墊。)

2、整體感知(《課標》中要求的“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獲得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

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分角色朗讀,進入角色,體會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 、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合作探究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a、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

b、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在“送子”“換子”“要子”的情節中是怎樣來表現父母那濃濃的愛的?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時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對於這個環節,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夥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課標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還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決疑難”,所以處理這一環節需引導學生反覆閱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才能走進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捨的至愛真情。

4、拓展——講述“愛”的故事

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師講述這首歌背後的真實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時20分左右,在貴州麻嶺風景區,200多名遊客在馬嶺河峽谷谷底唯一的纜車乘坐點,等待乘坐纜車去山頂吃中飯。11時10分,一陣難以想象的擁擠後,面積僅有五六平方米的纜車車廂,竟滿載了35名乘客,又一次緩慢上升,10多分鐘後到山頂平臺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走過來打開了纜車的小門,準備讓車廂裏的人走出來。就在這一瞬間,纜車不可思議地慢慢往下滑去。纜車緩慢滑行了30米後,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墜去,一聲巨響後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斷裂的纜繩在山間四處飛舞…… 在纜車墜落的那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豔文夫婦,不約而同地使勁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個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脣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永遠卻離開了人世……

韓紅從小沒爸爸,我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後母親又不在身邊,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她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有哪個孩子不願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她被父母這種本能的愛所深深打動,創作了《天亮了》。

(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後爲學生講述一個這樣殘忍、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能夠加深學生理解父母的心。聽的時候很震撼,之後會引發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子女就是貪婪的索取者。在你享受愛的同時,你是否明白這份愛?)

5、課堂活動

活動一、請學生們寫出想要對父母說的話。

活動二、請學生們把上述話語告訴父母。(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等。)

(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和父母的見面機會少,自然溝通的也少。這個活動的設計是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感情上孩子是愛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達,而父母有時愛的方式容易讓國中生誤解,所以這個活動,不僅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而且也加深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學生們纔會寫出真摯的話語。這個活動,班級裏的學生都會也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6、結束語

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不捨,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心疼,父母的愛是爲子女哭泣的眼淚,父母的愛是與兒女一生相守的日子。讓我們爲這一家人祈福,願他們度過暫時的困難,永遠快樂幸福的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