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7篇《人教版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7篇)

篇1: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6—67頁的內容。

知識目標:

在實際情境中,讓孩子建立一分鐘和一秒鐘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體會分與秒的關係。

過程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1分鐘的長短,並感受時間的意義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標:

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數學的密切聯繫。教育學生從小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一分鐘的概念。

教學難點:

對一分鐘的感知。

教學準備:

學具袋、、秒錶、籃球、跳繩。

教學過程:

(一)體驗 一分鐘有多長

師:同學們,我們放鬆一下唱首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師:剛纔我們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鐘,那一分鐘還能幹什麼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分鐘能幹什麼。

板書:一分能幹什麼

(二)動一動 感受一分鐘

師:首先我們來認識鐘面上的指針,前幾節課我們學習時針和分針,那鐘面上還有一根指針很特別,他叫什麼名字呢?有什麼特點?

師: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長,ppt看大屏幕看兩遍。

師:你可以用動作或聲音來表示嗎?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師:我們知道了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過這麼多方法我們記住了一秒。

(三)數一數:感受1分=60秒

師:秒針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齊說:60秒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師: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針走60個小格就是60秒,那麼當秒針走一圈時,分針又走多遠呢?

師:是啊!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ppt,那你覺得他們倆是什麼關係?(板書1分=60秒)

我們知道1分=60秒,看來一分鐘真的很短暫。

(四)活動體驗 試一試

師:那大家來猜猜一分鐘究竟能幹什麼呢?

師:老師位同學們準備了10鐘不同的活動體驗一分鐘,現在我們體驗一分鐘到底能做什麼呢?能做多少

師:誰再來說一說,你都做了什麼?

師:同桌互相說說你一分鐘做了多少?

(五)說一說

師:太了不起了,一分鐘做了這麼多事請,看來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做更多的事,實際上一分鐘除了能做這些事以外,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裏還能做很多的事,發生很多的事(PPT)。

師:看到這些你想說點什麼?

師:是啊,一分鐘能做很多的事,也會發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啊!

(六)估一估

師:剛纔我們一直是在鐘錶的幫助下來認識一分鐘。可是如果沒有鐘錶,你能用什麼方法來估計一分鐘有多長呢?老師請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最多。(小組合作,師到小組中參與合作)

師:都找到好辦法了嗎?哪個小組先把他們的好辦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師:看來大家都找到好辦法了,老師要看看你們的方法靈不靈。現在老師要播放音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計老師是不提醒的,聽明白了嗎?預備——開始!

(七)比一比

師:想必大家累了老師播放一分鐘動畫片,但是要閉上眼睛僅僅等待一分鐘,等老師說好了,再睜開眼睛,能做到嗎?

師:好了,同學們看得意猶未盡,那麼你們覺得,等老師弄和看動畫片同樣是一分鐘說說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同樣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覺得很短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會覺得很漫長。

師:這節課上到這兒已經過了將近40個1分鐘,這40個1分鐘,你覺得是短暫的還是漫長的呢?爲什麼?

師:珍惜每1分鐘有時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在今後的日子裏,希望你們能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讓我們共同來讀一句有關珍惜時間的話來共勉吧: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最後在《時間像小馬車》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這節課!

篇2: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鉛筆有多長》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具體情境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展估測意識,並激發學生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活動的主動性。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認識1分米、1毫米有多長。理解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師:在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猜個謎語:“身穿花衣裳,身體細又長,想要寫好字,全靠它幫忙。”猜一猜它是什麼?

生:鉛筆。

師:鉛筆是我們學習的夥伴,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鉛筆有多長”。

板書課題《鉛筆有多長》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1)估一估。(1分鐘)

出示一支鉛筆。

師: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估一估這枝鉛筆大約有多長?

請2~3名同學起來說一說。

(2)量一量(2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鉛筆到底多長該怎麼辦?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師:請大家將答題卡拿出來,第1題中的鉛筆長度與老師手中的

鉛筆長度是一樣的,量一量並將問題填寫完整。

師:這支鉛筆有多長呢?

生:這支鉛筆的長度是10釐米。

師:10釐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們想知道嗎?

師:10釐米也可稱爲1分米。分米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第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齊讀。

師:那我們用用什麼符號將1分米與10釐米聯繫起來呢?

生:1分米=10釐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齊讀兩遍,並板書。

師:所以剛纔這支鉛筆的長度可以說是10釐米。還可以怎麼說?生:這支鉛筆的長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鐘)請3名同學說一說即可。

師: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也是1分米嗎?生1:從1刻度到11刻度

生2:從5刻度到15刻度。

……

小結:尺子上只要長度是10釐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鐘)

師:接下來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1分米記住了。要請拇指和食指來幫忙了,像這樣在尺子上比劃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間的距離不變,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師: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將這1分米放進我們的腦海。閉上眼睛,記住這個1分米。

(5)聯繫生活(2分鐘)

請2~3個同學說一說

師:拿着這個1分米,想一想,在我們的教室裏或者家裏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

生:開關板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生:粉筆盒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6)運用1分米。(3分鐘)

師:在我們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與食指伸直後長度大約是1分米。

師:大拇指與食指伸直的這個距離稱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年齡的增長,一拃的長度越來越大。比如老師的一拃就比你們

的一拃大。所以我們應該說是小朋友的一拃長大約是1分米。

師:那現在就用我們的一拃測量下課桌桌面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

生:課桌的長度大約是5分米。

生交流彙報。

(7)探究分米與米之間的關係(5分鐘)

教師出示一把米尺,這是一把1米長的尺子,這個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我們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個1釐米是吧,那現在咱們來看看這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吧?誰來猜測一下?

師:你是根據什麼來這樣猜測的?

師: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驗證下你們猜得對不對。

師示範:在貼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什麼問題呢?

生:注意要對齊,要一個接着一個。

故意錯誤示範,讓生來訂正。

請兩三名同學上黑板進行活動,並讓其他學生統計已經貼到幾分米了,可以換成幾釐米。

得出結論: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並板書

2.認識毫米

(1)說一說(2分鐘)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支鉛筆,請你用尺子量一量這支鉛筆的長度是多少?

生:鉛筆的長度大約6釐米。

師:有不同意見的嗎?

生: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7釐米。

師:怎麼會這樣?那是6釐米準確呢還是7釐米準確呢?

生:兩個都不準確。

師:其實我們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測量結果不是整理米數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新的單位來幫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個比釐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導學生觀察0刻度到1刻度之間,會發現有很多的小格。

師: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鐘)

師:同學們知道1毫米有多長嗎?讓我們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劃出來,感覺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聯繫生活(2分鐘)

師:是啊,1毫米實在太小了,像老師手上這個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們生活中什麼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生: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請大家拿出1角的硬幣,再次感受下1毫米。將1毫米也放進腦海。

(4)釐米與毫米的關係(2分鐘)

師:同學們拿出尺子看一看1釐米裏面有幾個1毫米?

讓生說一說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通過數一數。

全班一起數一數,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確讀出鉛筆的長度。(2分鐘)

師:那學習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後,你能正確讀出鉛筆的長度了嘛?

生:鉛筆的長度是6釐米4毫米。

小結:有了毫米的幫忙,我們的測量結果就更加精確了。

3.排一排(2分鐘)

今天我們新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學的米和釐米一共有4個長度單位,誰來幫它們排排隊呢?

從大到小:米、分米、釐米、毫米

從小到大:毫米、釐米、分米、米。

三、鞏固練習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就要懂得運用到生活中,現在老師想考考你們,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

1.單位換算

7米=()分米

3釐米=()毫米

90分米=()米

60釐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請你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數學書的長度大約是3()

旗杆的高度大約是8()

一本新華字典厚度約6()

橡皮擦的厚度大約11()

師:數學書的長度大約是3()

生:數學書的長度大約是3分米。

師:爲什麼不填其他的單位呢?

生:3米太大了,3釐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師:對了,所以填對單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錯了,會被笑話的。

其他題目直接讓孩子說一說該填什麼單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過來。

出示一段話,教材35頁中一段淘氣的日記: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洗了洗臉,用70米長的毛巾把臉擦乾,吃過早飯去上學,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0毫米遠,來到學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釐米厚的語文書,準備開始上語文課。

①由老師讀一讀,在錯誤的地方故作驚訝,讓學生髮現問題。②同桌討論一下,哪裏有問題,又該怎麼改呢?

③請同學指出錯誤之處,大家一起判斷改得對嗎?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學會了量小物體的長度及單位間的換算。

五、板書設計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釐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釐米=10毫米1cm=10mm

篇3: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冊包括以下內容:

1、有餘數的除法

2、時、分、秒

3、認識方向、測定方向

4、認識萬以內的數

5、分米和毫米

6、兩、三位時的加法和減法

7、角的初步認識

8、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瞭解你的好朋友

9、期末複習。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能認真完成作業,對於他們來說,學習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學生上課紀律欠缺,他們上課不願意動腦,不舉手發言,作業質量也不盡如人意,成爲班級中的後進生,對於這些學生,改正他們的學習習慣是關鍵。

對於上學期的知識掌握尚可,同時也存在着個別人計算不過關、走進生活題說理不清、變化題不懂思考方法等問題。通過本冊知識的學習,鍛鍊他們的思維、口頭敘述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通過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動,體會餘數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餘數的含義;探索並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餘數一定比除數小,會用豎式計算除數和商都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的式題,會用有餘數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鐘面的觀察,認識時間的單位: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並能說出鐘面上所顯示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通過學具操作,認識1000以內的數,知道千以內的數位順序,知道千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會讀、寫千以內的數,會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能根據數的意義口算整百數加整百數(和在1000以內)以及相應的減法,整百數加整十數以及相應的減法。

4、通過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筆算方法,會用豎式計算和在1000以內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式題,會口算整十數加整十數(和超過100)以及相應的減法,會估算一些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式題,會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5、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數量之間的相差關係,能應用加、減法正確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

6、聯繫一些典型物體的面,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頂點和邊,知道角是有大小的,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會在方格紙上畫出角。

7、會對同一組數據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塊都是呈現統計結果的方法,會利用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判斷、聯想和預測。

8、聯繫乘法含義,理解“倍”的概念,會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以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

9、在現實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能運用乘法和加(減)法正確解答一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10、聯繫對東、南、西、北的已有認識,進一步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運用學過的方位詞合理描述現實情境或簡單平面圖上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能看懂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根據要求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

(二)情感與態度方面。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的意義與作用。在教師的組織下,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2、初步具有認真思考的習慣,在教師、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努力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及驗算方法,發展估算的策略。

3、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難點:

1、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2、能認、讀、寫千以內的數,會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整十數及相應的減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3、比較角的大小。

五、教學措施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學習資料,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

2、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教學乘法口訣,從編兒歌再編口訣,降低口訣的難度。

3、在課堂中適當穿插一些數學日記,通過尋找其中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4、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下,爭取做到自己能學懂的知識,讓他們自己學,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具體教學時,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充分利用思考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動腦筋鑽研問題的興趣,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在開發智力上有促進作用。

篇4: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科書第72頁7的乘法口訣。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2~6的乘法口訣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口訣是學習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作用。本節課重點是理解每一句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口決在數量上和數目上有所增大,記憶難度增加,解決問題,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困難。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基礎和經驗,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靈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學資源,才能凸顯課堂實效性,彰顯課堂精彩和活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對7的乘法口訣的驗證過程,加深學生對口訣的記憶和理解。

2、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對7的乘法口訣記憶較爲熟練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新知的質疑、探究、驗證、類推以及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3、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情感和態度,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對7的乘法口訣驗證方法的探究。

2、計算和應用。

【課前準備】

預習7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口算練習: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過預習你知道7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是哪幾句?

2、那你知道這些口訣表示什麼意思?

誰能用這些圖片,邊擺邊說?

發現:口訣的前2個字表示幾個幾,後面表示它們是多少?

3、觀察口訣,你還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後一句口訣總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應用這樣的規律幫助大家記憶7的乘法口訣。

4、記憶7的乘法口訣

師生對口令、生生同位對口令

5、應用口訣

(1)轉轉盤,轉到7乘幾,口算並說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2)大家一起做。數學書P73的第2、3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括號應填幾:

()×7=28 7×()=7 7×()=49 ……

(4)看圖列式

(5)解決問題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幾杯水?

②每天有7節課,一星期一共上多少節課?

③同學們做隊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蔘加表演?其中男同學有24人,女同學有多少人?

……

(6)趣味練習:

(7)數學遊戲:乘法撲克

篇5: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過河的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運算。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注意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探索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地列出算式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教具準備:

課件—過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春天到了,春暖花開,小草鑽出了地面,嫩嫩的綠綠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衝出家門奔向田野,去找春天,這時候正是春遊的好季節。

你瞧,希望國小的同學們正去了,他們來到河邊正要乘船過河了,在乘船過河的時候,他們發現並提出了一個數學問題,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好嗎?

2、老師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希望國小的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3、結合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在解決“希望國小過河需要幾隻船”的問題中繼續學習混合運算。板書課題:過河—混合運算。

二、自主學習新知。

(一)蒐集數學信息,理解題意。

1、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圖中都有哪些數學信息?

先同位之間說一說,再指定個別學生回答。圖中的數學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隻船最多隻能坐9人。

2、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完整地複述題意。

希望國小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們要乘船過河,一隻船最多坐9人,需要幾隻船?

(二)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參與個別小組的學習討論。(重點說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內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展示,讓彙報的小組先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其餘小組可以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質疑問難,讓學生在相互質疑問難中理解算式的正確性與錯誤性。

4、探索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

1)老師提問,要求需要幾隻船,我們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指定學生回答,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幾隻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礎上,老師適當引入小括號。

老師講解:根據前面學習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麼辦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它會幫你們這個忙的,你們想認識它嗎?它就是小括號,板書(),讓學生讀一讀。

3)老師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號,使算式爲:(29+25)÷9,然後告訴學生加了小括號,我們就可以先算括號裏的,邊說邊板書:

(29+25)÷9

=54÷9

=6(只)

4)讓學生給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5)提問: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並板書:有括號的混合運算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6)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填空。

三、鞏固拓展應用。

1、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再脫式計算。(老師課件出示)

5×(36—29)(83—35)÷6

學生獨立完成後,先自查,再同位之間互相檢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學生先標出先算的一步,再計算,算完後,說一說小括號有什麼作用。

3、解決問題:原來有14塊蛋糕,又買來6塊,把這些蛋糕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塊?

學生獨立列式解決後,讓學生說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師生總結概括。

1、老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指定學生回答)

2、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學習表現。

五、作業:

脫式計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書設計:

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綜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幾隻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篇6: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1.注重運用直觀的畫面學習知識。

國小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爲主,因此,要想讓國小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2.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教學採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維得到了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揭示課題

師:昨天我們的預習作業是小組合作畫一個鐘面,哪個小組願意來說一說你們在鐘面上都畫了些什麼?

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介紹自己小組畫的鐘面。

師:同學們的鐘面都畫得很漂亮。雖然大家畫的鐘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有幾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鐘面上都有1~12這12個數,都有時針、分針和很多刻度線。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鐘錶的知識:認識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預習引入,通過小組合作畫鐘面,以及欣賞其他組的鐘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學,瞭解鐘面的本質,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的慾望。

⊙預習反饋,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大格。

師: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在鐘面上怎樣算是一個大格嗎?(學生回答)

師:每兩個數之間就是1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1到2也是1個大格。

師:你還能說說從哪到哪也是1個大格嗎?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是不是有12個大格呢?我們來數一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2)認識小格。

師: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在小組內數一數,交流後彙報。(出示放大的鐘面,一起數一數)

師:其他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再找幾個大格數一數。(每個大格里都有5個小格)

師:那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預習,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彙報和交流,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時、分的概念。

(1)認識“時”。

師:剛纔我們一起認識了大格和小格,那麼你知道鐘面上的指針是怎樣走的嗎?(鐘面上的指針走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演示時針從12走到1的過程。

師:時針從12走到了幾?走了多少?時針走1個大格是多少小時?(時針走1個大格是1小時)1小時也稱1時。

師:時針走2個大格是多少小時?走3個大格呢?

師:時針從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時?你是怎麼知道的?從12走到6呢?如果從7走到11呢?

小結:時針的走動一般是以大格爲單位的,要知道時針走了多少小時,只要看時針走了多少個大格即可。

篇7:二年級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並認識鐘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初步培養愛惜時間、按時作息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鐘面上的整時。

教學難點:

認識鐘面上的大約幾時。

教學準備:

鐘面教學具。

教學過程:

一、片段一

師:同學們20xx年我們北京要迎來一件大喜事,是什麼呀?申辦奧運會是我們國家多年的夢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時xx分,是每一箇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日子,北京申奧成功了!當薩馬蘭奇主席緩緩走向主席臺,當聽到“20xx年舉辦城市是北京”時後,全國人民都歡呼起來,你們想不想看看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呀?(幻燈出示申奧成功的標題畫面)生:想!(課件播放申奧成功視頻)

師:誰還記得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麼時間?

生:10時xx分。

師:(幻燈出示申奧成功時刻的鐘面)希望同學們能永遠記住它。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個時刻——10時xx分。以前我們曾經學習了認識整時、半時和幾時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伴隨着申奧的時刻繼續來學習關於時和分的知識。片段二:認識鐘面

師:請同學們觀察鐘面,誰還記得這兩根指針的名字?(幻燈出示鐘面)生:時針和分針。

師:除了指針,在鐘面上還有什麼?生:有很多格。

師:整個鐘面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有多少個小格?小組一起觀察討論。

生: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

師:師生一起數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閃動的幻燈)

師:在數小格的時候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5個5個的數。可以用5的口訣算出來。師生一起數小格。

片段三:認識分

師:誰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多長時間?(幻燈顯示分針走1小格)

生:1分鐘。

師:分針走一個大格是多長時間呢?(幻燈顯示分針走1大格)生:5分鐘。

師:分針走了幾個大格?是多少分鐘?(幻燈顯示)生:(根據走了幾個大格說出是多少分鐘)

師:分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幻燈顯示)

生:60分鐘。

片段四:時分的關係

師:時、分都是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我們一起來仔細觀察鐘面。

(動畫顯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走一圈的畫面)師:小組討論:誰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了?

生:分針走1圈,時針正好走1個大格。1時=60分師:1小時有多長呢?1節課加兩個課間。

師:1分鐘有多長呢?(看1分鐘動畫片)生:太短了,還沒看夠呢

二、檢測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說說鐘面上各是幾時,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每天的這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2)指出:小朋友要養成珍惜時間、按時學習和休息的好習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3時,要求學生互相看一看撥的對不對。再分別撥出9時、12時,同桌互相檢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先仔細觀察鐘面上畫了什麼針,還缺少什麼針,再根據鐘面下標出的時刻在鐘面上補畫出分針或時針。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應該比分針短些,畫分針應該比時針長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全課總結

師:你在小小的鐘面上學到了哪些知識?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有機的滲透德育。

數學是一門集抽象性和邏輯性於一體的學科。大多數國小生都認爲數學教學的內容沒有語文、思品、美術等學科那麼有趣。因此,對於數學教師來說,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吸引國小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顯得尤爲重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多媒體課件由於它有集聲音、圖像、畫面於一身,容趣味性、直觀性、形象性、交互性於一體的優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是教師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最佳幫手。

這節課我首先把孩子們帶入了申奧成功的那一刻,通過視頻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時xx分,北京申奧成功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奧運成功的喜悅,激發起孩子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並記住了這一難忘的時刻。接着學生就在申奧成功時刻的帶領下開始了有關時間知識的學習。在練習中我又通過課件出示了很多特別熟悉的生活場景。例如:上第一節課、做眼操、下第四節課等時間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認鐘錶的練習。體現出時間就在我們生活中,使學生對新知識感到不陌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加深理解。

由於國小生受年齡特點、思維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制約,要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將抽象、理性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外顯成直觀、感性的實物形象,幫助、引導學生從對客觀事物直觀、感性的認識中建立數學模型,抽象

出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完成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就要爲學生創設直觀教學情境,通過直觀教學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感性的客觀實體。有些客觀實體可信手拈來,有些客觀實體由於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不可能將實物或實景搬至課堂,這時,就只有請多媒體課件來幫忙解決這一問題了。

這節課講的是認識時間的知識,通過觀察鐘面來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學過程。教師如果單純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鐘錶進行演示,一邊撥一邊講就會很耽誤時間,而且鐘面比較小,在數格子和觀察時針和分針變化的時候,學生根本看不清楚,影響教學效果,但是通過多媒體課件顯示鐘面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了。學生通過課件中的鐘面能夠很清晰的看到鐘面的指針位置,從而準確的辨認出時間。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認識時、分之間的關係,如果不運用課件真的很難說清楚。本節課就通過運用課件使學生見證了分針走一圈時針確實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導出1時=60分,使抽象的教學問題變得形象具體,取得了一點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現代教學中,有些知識是比較抽象、比較枯燥無味,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多媒體教學以它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化抽象爲具體,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探索,不僅能夠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直觀形象的特點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輕鬆易教,學生愛學樂學。我們深信:教學改革伴隨着多媒體手段的普遍運用,課堂教學效率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得到全面發展。

篇8: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

難點:推理依據的敘述。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做遊戲,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個遊戲,好嗎? 生:好。

師:聽老師口令,同學們做動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個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隻耳?

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隻眼?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隻手?

師:同學們很聰明,剛纔在遊戲中我們順利的做出正確的動作。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做對的? 生:不是......就是......

師:這位同學總結的非常好,當出現兩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不是......就是......的方法來判斷。通過剛纔的遊戲,我們根據已知條件,推出結論的過程,在數學上稱爲推理。這種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簡單的推理。

教師板書課題:數學廣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經歷體驗推理過程

同學們,老師遇到了問題你們願意幫幫老師嗎?

1、動態,呈現問題。

教師利用課件動態呈現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三本書,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小麗拿的是什麼書?小剛拿的是什麼書?猜的出來嗎? 生:猜不出來。

(2)再出示小紅和小麗說的話,再出示問題。引導孩子梳理信息:

“仔細讀題,你知道了什麼信息?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2、自主,探究問題。

提問“到底他們三個人分別拿着什麼書呢?”

(1) 請同學們獨立思考,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學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 彙報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交流後,孩子們有的閱讀思考後用語言描述直接得出結論,有的用連線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強化,推理過程

小紅拿的是( )書。

小麗拿的不是( )書,就是( )書。

只剩下( )書,所以小剛拿的一定是( )書。

4、質疑,求同引思。

連線法和列表法可以讓我們的推理過程更加直觀。“幾位小朋友在彙報自己的推理過程時爲什麼都要從小紅說的話開始思考呢?”

板書:

能確定的先確定

能排除的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同桌合作猜字母遊戲

(1)出示3個不同編號的袋子(⒈⒉⒊)和3個不同的字母(A、B、C)

(2)提示①1號袋裝的不是字母C;②3號袋裝的是字母A。

(3)獨立思考後,同桌合作完成,交流推理過程。

(4)彙報交流,說說推理過程。

(5)驗證(分別拿出袋子裏的字母卡片)。

2、猜顏色遊戲

(1)師:請三位同學上來排成一縱隊,分別給每位同學戴上一頂帽子,先請第一位同學說一說自己帽子的顏色。

生:不知道。

師:再請第二位同學說一說自己帽子的顏色。

生:不知道。

師:第三位同學你知道自己帽子的顏色嗎?說出你的推理過程

師:依次類推前一位同學說出自己帽子的顏色。

3、失物招領(出示課件)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板書

敘述法 連線法列表法

能確定的先確定

能排除得先排除

剩的越少越好猜

篇9: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 100以內的加、減法的筆算,表內乘法(一),表內乘法(二),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爲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釐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筆算,以及數學實踐、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全冊課時安排:(具體看教學計劃)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單元教學要求: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單元教學重、難點: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篇10: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

3、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材分析

重點

初步理解近似數的意義。

難點

初步理解近似數的意義。

教具

有關“近似數”的材料紙、計數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複習

遊戲猜數:教師或學生悄悄指定一個4位數,學生猜猜是什麼數。猜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所猜數是否與目標數接近,猜中爲止。

1. 考驗學生對前面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2.請學生來說一說

新知呈現

1、教學例8

(1)出示主題圖和近似數“約是1500人”。

請猜猜育英國小的準確數是多少。

猜中之後提問:你如何想到這個數的?

(2)比較1500和1506兩數

(3)一個數的近似數不唯一

出示主題圖2 “新長鎮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數有什麼?

同學們說的數哪個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準確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哪個數來表示新長鎮的人數?爲什麼?

1.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2.指名學生彙報猜測

3.學生進行簡單記憶

指出:1506是一個準確數,1500是它的近似數,在不需要準確數據的情況下,選擇一個近似數可方便記憶。

4.師生總結方法::一般情況下選擇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方便記憶。

鞏固與拓展

1.生活中的數學近似數的使用

舉例:二年級同學304人,可說大約300人。

購物總價錢2998元,可說大約3000元。

2.練習:P79 4、5、6

1. 先學生獨立完成

2.師生共同訂正

3. 學生舉例

小結與達標

這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請你說一說。

學生嘗試回憶本節課知識點

並嘗試說一說

作業佈置

P80 8、9

板書設計

萬以內數的近似數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數

教學後記

學生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體會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學習效果好。

篇11: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過河的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運算。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注意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探索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地列出算式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教具準備:

課件-過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春天到了,春暖花開,小草鑽出了地面,嫩嫩的綠綠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衝出家門奔向田野,去找春天,這時候正是春遊的好季節。

你瞧,希望國小的同學們正去了,他們來到河邊正要乘船過河了,在乘船過河的時候,他們發現並提出了一個數學問題,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好嗎?

2、老師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希望國小的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3、結合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在解決“希望國小過河需要幾隻船”的問題中繼續學習混合運算。板書課題:過河-混合運算。

二、自主學習新知。

(一)蒐集數學信息,理解題意。

1、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圖中都有哪些數學信息?

先同位之間說一說,再指定個別學生回答。圖中的數學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隻船最多隻能坐9人。

2、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完整地複述題意。

希望國小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們要乘船過河,一隻船最多坐9人,需要幾隻船?

(二)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參與個別小組的學習討論。(重點說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內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有:1)29+25=54人 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展示,讓彙報的小組先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其餘小組可以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質疑問難,讓學生在相互質疑問難中理解算式的正確性與錯誤性。

4、探索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

1)老師提問,要求需要幾隻船,我們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指定學生回答,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幾隻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礎上,老師適當引入小括號。

老師講解:根據前面學習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麼辦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它會幫你們這個忙的,你們想認識它嗎?它就是小括號,板書( ),讓學生讀一讀。

3)老師在算式29+25÷9 中 加入小括號,使算式爲:(29+25)÷9,然後告訴學生加了小括號,我們就可以先算括號裏的,邊說邊板書:

(29+25)÷9

=54÷9

=6(只)

4)讓學生給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5)提問: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並板書:有括號的混合運算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6)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填空。

三、鞏固拓展應用。

1、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再脫式計算。(老師課件出示)

5×(36-29) (83-35)÷6

學生獨立完成後,先自查,再同位之間互相檢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學生先標出先算的一步,再計算,算完後,說一說小括號有什麼作用。

3、解決問題:原來有14塊蛋糕,又買來6塊,把這些蛋糕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塊?

學生獨立列式解決後,讓學生說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師生總結概括。

1、老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指定學生回答)

2、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學習表現。

五、作業:

脫式計算

(45-20)÷5

72÷(45-36) (78-22)÷8

63÷(24-1)

板書設計:

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綜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幾隻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過河》教學設計之一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過河》教學設計之一

篇12: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7~39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在直角的基礎上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2.經歷觀察、比較、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會用相關的工具畫出直角、銳角和鈍角,通過看、說、折、畫、拼、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並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正確區分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特徵。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CAI課件,三角板。

2.學具準備:練習紙、三角板、活動角、小棒、粘紙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小精靈和上海楊浦大橋的畫面)

小精靈:小朋友,還認識我嗎?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聰聰,今天我要帶大家去遊覽上海的楊浦大橋,聽說每根斜拉的鋼索和中間製成的柱子之間的角度可有講究了,是許多工程師智慧的結晶啊!

師:原來造大橋還要用到這麼多有關角的知識,你能找出橋上的角嗎?

[設計意圖:創設小精靈聰聰帶學生遊覽上海這一生活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學生指角,教師用鼠標點擊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狀。

師:小朋友觀察得可真仔細,這些角都是由什麼組成的?

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師:在找出的角中,有沒有我們學過的角?請說出它的名字。

生:1號、3號角我們學過,是直角。

師:他們說得對嗎?用什麼方法能證明它們是不是直角?

學生(七嘴八舌):讓我們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課件演示比角,發現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師強調: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幫助判斷時頂點要重合,一條直角邊重合,再看另一條直角邊。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過程,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爲學習新的知識作鋪墊,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2.給角分類。

師:那現在你們能對這六個角進行分類嗎?

生:能!

師:請同桌小朋友先仔細觀察這六個角,再進行分類,分好後說一說是怎麼分的,爲什麼這樣分?

同桌交流,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分法一:分成兩類,1號和3號放在一起,因爲它們都是直角;2號、4號、5號、6號在一起,因爲它們都不是直角。

教師評價:這一組是根據是不是直角來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類,1號和3號放在一起,因爲它們都是直角;4號、6號,放在一起,因爲它們都比直角小;2號、5號放在一起,因爲它們都比直角大。

篇13: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數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重點: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怎樣排列可以不重複、不遺漏。理解簡單事物搭配中的有序、無序的不同。

教學準備:數字卡片,表格,彩筆,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今天咱們班來了這麼多的客人,他們都聽說咱們班的同學特別聰明,我也很高興,所以想帶你們去數學廣角玩一玩,你們想去嗎?

生:想(出示課件“數學廣角”)

二、新授

1、師:想要進去必須先解鎖(密碼問題出示課件)

提示:鎖的密碼是由1、2兩個數字組成的其中的一個兩位數

生:12 21(教師板書)

門鎖打開進入下一關

2、師:順利打開第一把鎖後,我們再來看看還有一個超級密碼鎖,密碼是由1、2、3三個數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兩位(小組討論,自己動手擺一擺,寫一寫)?

提問學生討論的結果,板書。

提問哪組方法比較好,怎樣才能即不丟不漏也不重複的寫出所有兩位數?

生:先拿出數字1和2,組成12和21……觀察6個數字找出規律

師小結:組成的兩位數和數字的順序有關

3.我們一起進入北城南城(出示課件)用紅綠藍3種顏色給兩個城區塗上不同的顏色,一共有多少種塗色方法?

(1)先討論交流再塗一塗

(2)展示學生作品

(3)教師小結:用顏色塗出的城區與顏色的順序有關

4.進入數字樂園(課件展示)

5 7 9 三個數字,選任意2個求和,得數有幾種可能?

(1)小組討論

(2)填寫答題卡

(3)集體交流

(4)教師小結:求兩個數的和與數字的順序無關

5.師:剛剛我們一起闖過了很多關,數學廣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見我們,朋友見面要握握手,我們 3個人爲一組,互相握握手,討論一下一共可以握幾次手。(出示握手圖)

(1)小組討論,親自實踐握手

(2)個別學生演示握手

(3)教師小結,3個人每2個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總結:這次去數學廣角你覺得有趣嗎?你都學到了什麼?

7.佈置作業: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褲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幾種穿法?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學習!

篇14: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本第5—6頁“分草莓”及“試一試”、“算一算”、·練一練”練習題.

教材分析:

本節課通過平均分數目較大的物體,引導學生經歷的試商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

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具備了下面的認知基礎,能熟練地運用乘法口訣求商,,對被除數數目較小的餘數的除法,能較快的求出結果,並學會了豎式計算。這節課的重點是:當被除數稍大一些時,如火熱藉助懲罰口訣進行試商,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在探索,練習中積累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引導學生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繫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探索中發現中體驗乘法的喜悅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識的慾望。

重、難點與關鍵

1、引導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在探索、練習中積累有餘數除法

2、引導學生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聯繫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提問:在有餘數除法裏,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指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回憶:餘數要比除數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學生練習完畢,引導學生對以上小題進行分類,並請學

說一說是按什麼標準來分的.引導學生按餘數的情況分成兩類。

有餘數的算式:( ) 沒有餘數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試商方法

課件出示課本第5頁“分草莓”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1)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提問:要解決“每個盤子裏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2)指名回答,板書:55÷8

(3)讓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指名口答。

(4)小組討論:怎麼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啓發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2、再次組織小組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集體交流時引導學生認識: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又要比被除數小。

3、引導學生歸納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4、應用試商的方法填空:課本第5頁“試一試”。

(訂正時可以讓學生口述思路過程。)

三、鞏固練習

課本第6頁“練一練”的第1 ~ 5題。

學生先獨立練習後進行集體訂正。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說說你認爲在試商時要注意什麼?

篇15: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科書第72頁7的乘法口訣。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2~6的乘法口訣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口訣是學習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作用。本節課重點是理解每一句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口決在數量上和數目上有所增大,記憶難度增加,解決問題,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困難。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基礎和經驗,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靈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學資源,才能凸顯課堂實效性,彰顯課堂精彩和活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對7的乘法口訣的驗證過程,加深學生對口訣的記憶和理解。

2、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對7的乘法口訣記憶較爲熟練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新知的質疑、探究、驗證、類推以及應用的能力。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3、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情感和態度,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對7的乘法口訣驗證方法的探究。

2、計算和應用。

【課前準備】預習7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口算練習: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過預習你知道7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是哪幾句?

2、那你知道這些口訣表示什麼意思?

誰能用這些圖片,邊擺邊說?

發現:口訣的前2個字表示幾個幾,後面表示它們是多少?

3、觀察口訣,你還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後一句口訣總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應用這樣的規律幫助大家記憶7的乘法口訣。

4、記憶7的乘法口訣

師生對口令、生生同位對口令

5、應用口訣

(1)轉轉盤,轉到7乘幾,口算並說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2)大家一起做。數學書P73的第2、3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括號應填幾:

( )×7=28 7×( )=7 7×( )=49 ……

(4)看圖列式

(5)解決問題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幾杯水?

②每天有7節課,一星期一共上多少節課?

③同學們做隊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蔘加表演?其中男同學有24人,女同學有多少人?

……

(6)趣味練習:

(7)數學遊戲:乘法撲克

篇16: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第10頁 例2 做一做 練習二的1、2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進位加(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加法;

2、使學生能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二年級數學教案。

教學重點、難點:

熟練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教具準備:主題圖、投影片

學具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解決情景中的`問題

1、教師出示主題圖

師:上節課有的同學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節課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師:怎樣能知道這兩個班是否能合乘一輛車呢?

(要知道兩個班共有多少人?)

師:怎樣列算式?

學生說,教師板書:35+34=

2、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怎樣計算“35+34”,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是用擺小棒的方法還是用豎式計算還是口算,國小數學教案《二年級數學教案》。

3、請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

(1)先請擺小棒的學生講

提問: 爲什麼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來,3捆和3捆和起來?

(2)再請列豎式的學生講

提問: 寫豎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用豎式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3)請口算的學生講

提問: 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時應注意什麼?

二、做一做:

教師用投影片出示題目

指名將題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做在書上

集體訂正投影片上的題目,進行評價。

同位相互檢查,相互評價,

三、練習:

練習二 第1題:

先請學生看圖,說圖意,

再列豎式計算。

第2題:筆算下面各題。

學生將題目寫在練習本上,同位相互檢查。

篇17: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豎式的簡便寫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計算細心,書寫整潔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正確計算連加、連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出示26頁“摘西瓜”的情境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畫面,說說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回答,師板書:28+34+23=

(3)學生討論: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同桌互相說說計算方法,然後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4)引導學生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

(5)指名學生板書:

28 62

+34 +23

------ --------

62 85

(6)師:爲了寫起來方便,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寫,邊說邊板書:

28

+34

------

62

+23

------

85

(7)引導學生寫明答案和單位,讓學生分析一下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麼不同,簡便在什麼地方。

(8)課件出示:練習:讓學生完成26頁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訂正。

2、教學例2。

(1)測試課本27頁“運西瓜”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讓學生列出算式,老師板書:85-40-26=

(3)師:爲什麼這樣列式?

(4)師: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請寫在練習本上

(引導學生根據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連減的豎式寫法)

(5)展示學生的連減豎式

師:除了這個豎式寫法,還有不同的寫法嗎?

如果學生想不出來,引導學生看書本27頁小男孩的算法和寫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寫算式。

第二步:45-26 (要求學生能口算的儘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難的可以用筆算) (6)學生討論:除了用85-40-26這種方法進行計算,還可以用其他方法進行列式計算嗎?

(7)學生回答(師引導學生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再算還剩多少個?)

(8)師板書:40+26=66(個)85-66=19(個)課件出示。

(9)把例1例2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算式的特點(連加連減),並板書課題。

(10)練習:27頁做一做第1題

54+20+16=

90-58-24=

三、實踐運用、拓展思維。

練習五第1題,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有多少人?

試一試

56+34-20=

78-24+39=

練一練:星星合唱隊原有52人,有9名同學畢業了,新加入15人,合唱隊現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繩比賽,

(1)前兩次比賽結束時,小聰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賽,小聰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獲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總數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暢談,師小結。

知識應用:把每一橫行、每一豎行和每一斜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附:板書設計:

篇18: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爲了不教”,這是學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只有真正地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師生平等,讓課堂屬於學生,才能進行高效率的學習,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本教學設計以探究學習爲主,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創設一個以“學”爲中心的交往環境,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

1.教學中鼓勵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充分交流從圖中獲取的數學信息,鼓勵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對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

2.教學中注重解題方法與策略的指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問題情境中呈現的信息多樣,有文字信息、圖畫信息、干擾信息和可用信息。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選擇、處理信息,排除干擾信息,並嘗試用數和數量表示有關信息,用語言提煉問題情境和問題,實現“問題情境”向“數學問題”的轉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

1.口算下面各題。

8×3=8×4=4×8=

5×8=8×8=8×6=

8×2+8=8×7+8=8×3+8=

2.讓學生在黑板前站成4組,每組2名,引導其他學生算一算,黑板前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設計意圖:準確地複習表內乘法和進行乘加兩步混合運算的訓練,有利於對舊知的鞏固。利用創設的情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爲學習新知作鋪墊。

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文具店買文具的時候,留心過文具的價錢嗎?(課件出示教材78頁例3情境圖)

1.觀察交流:從這幅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觀察情境圖,同桌之間交流不同文具的價錢)

2.設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麼意思?(一個文具盒8元)買3個文具盒要花多少錢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提取數學信息,並有條理地整理信息。初步理解物品的單價,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爲後面學習解決問題作鋪墊。

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從圖中你發現了什麼數學問題?(買3個文具盒,一共多少錢?)

2.分析問題。

要解決“買3個文具盒,一共多少錢?”這個問題,應知道什麼數學信息?(應知道“文具盒8元”這個數學信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排除干擾信息,學會提煉可用的已知條件,爲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學會蒐集可用的信息作鋪墊。

3.根據乘法的意義解決問題。

怎樣解答呢?先獨立思考,畫一畫、寫一寫,然後同桌之間交流。(我們知道買1個文具盒8元,就是1個8,買2個文具盒就是2個8,買3個文具盒就是3個8。要求買3個文具盒一共多少錢,就是求3個8是多少,根據乘法的意義,求幾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師:怎樣列式呢?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訣。[8×3=24(元)或3×8=24(元),用的乘法口訣是三八二十四]

4.回顧解題過程。

讓學生在小組內完整地說一說這道題的信息和問題,以及要解決這道數學題應選取哪些可用的數學信息,怎樣列式和用哪句乘法口訣計算。(小組內交流,然後選代表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學會運用畫圖法來分析數量關係。學生通過交流、探究明白解決這種類型的問題用乘法計算的道理,爲初步建立數學模型奠定基礎。

篇19: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華容道”是滑塊類遊戲中的經典。

這是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

二、設計意圖:

立足“華容道”遊戲,通過引導學生移動板塊來釋放“曹操”的全過程,使學生樂於動手、勤于思考,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有序思考的能力,達到鍛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目的。“華容道”遊戲是我國最經典的遊戲之一,有着豐富的故事背景和人文理念,學生在玩遊戲中能充分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激發愛國熱情。

三、學情背景:

英國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說,“充分的遊戲機會對於兒童健全的和愉快的發展無疑是必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於玩”可以極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班內現有學生40人,僅有2名學生簡單瞭解“華容道”這款遊戲,佔學生總數的5%;其他95%的學生從未聽說過這款遊戲。這樣一個小班化的教室,便於開展各類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而“華容道”遊戲又是我國四大經典遊戲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導我們的學生了解和學習這款遊戲,來傳承我國經典遊戲。在提倡“輕負高質”“凸顯樂學”的今天,藉助“華容道”遊戲,有利於讓學生從單調、繁複的課業學習中解放出來,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盤上的兩個空格,逐步移動各個板塊,直至把“曹操”移動到下面的出口,從而學會玩“華容道”的遊戲。

2、在探索如何釋放“曹操”的複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戰略、戰術技巧。

3、通過玩華容道遊戲,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4、通過玩“華容道”遊戲,使學生的左、右手得到協調發展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左、右腦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華容道的遊戲規則,探索簡單佈局——“過五關”的玩法。

教學難點:掌握利用小卒的靈活性來釋放曹操的技巧。

六、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筆記本、筆、華容道棋盤

教師準備:多媒體演示文稿

七、教學過程:

(一)介紹遊戲,激發興趣。

孩子們,你們讀過三國演義嗎?三國演義中有一場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火燒赤壁,還記得嗎?(你能不能用簡短的語言給大家講講這場戰役?)

生講:劉備和孫權兩軍聯合抵抗曹操,周瑜巧設苦肉計,諸葛亮妙計“鐵索連舟”,結果將曹操打得大敗而逃,潰逃到華容道,關羽奉命在此堵截,關羽義薄雲天,爲了報答曹操對他的知遇之恩,冒着被軍令處死的危險,在華容道將曹操放走。

師:是啊!“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大義釋曹操”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還被改編成劇本、電影等。更有趣的是人們根據這個故事還發明瞭一款名揚中外的益智遊戲。你想了解這個遊戲嗎?這個遊戲就叫——華容道(課件)

下面給大家出示的是華容道遊戲的一些小資料,課件出示小資料:(研究歷史、佈局)

讀了這則小資料你有什麼感受?或者說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設計意圖:讓孩子瞭解華容道遊戲的相關知識,並通過談感受、提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就是過五關這一佈局(板書),但是,進行探究之前,我們先要對遊戲器具進行深入的瞭解。

(二)、觀察器具,發現問題。

打開遊戲器具,仔細觀察,

1、看看你都發現了那些人物?(五員大將,解釋過五關)

2、再仔細觀察,這10塊板子又有什麼不同?

(板子形狀不同、大小不同)

3、探究板子之間的大小關係

師:你能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它們之間的大小關係(曹操所佔面積的大小是關羽所佔面積的2倍)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發現了遊戲器具中這麼多重要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現對於探究遊戲有什麼價值呢?你想去驗證嗎?

4、介紹規則

師:但是,每一種遊戲都有它的遊戲規則,只有深入地瞭解了遊戲規則,我們玩的時候才能夠得心應手。大家先小聲讀一讀遊戲規則,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問。(課件出示遊戲規則)

過渡:孩子們,我們瞭解了這麼多關於華容道的知識,也弄清楚了遊戲規則,現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動手體驗一下?

(三)、引導探究,體驗遊戲

1、動手操作

師:由於我們要探究的是“過五關”這一佈局,動手操作之前先要檢查佈局是否是初始佈局

生動手體驗。

2、交流操作感受、經驗

師:在釋放曹操的過程中,你遇到問題了嗎?

生彙報出現的各種問題(總結出一種:就是曹操被大將堵住去路,無法移動)

(實物投影演示)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師: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或者有什麼想法?

生:小卒是大將的二分之一的大小,行動起來非常靈活,能幫曹操順利出逃。

師:你的發現證實了我們探究之前的設想,看來華容道遊戲不僅好玩,而且還蘊含着許多豐富的數學知識)

3、再玩一次,數步數,生介紹經驗。

介紹:據記載,過五關佈局目前最少的步數是36步,你們短時間內就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真了不起!(走步數少的同學演示走法)

4、比賽

下面,我們做一次比賽吧,比一比那些同學能走到36步!

(四)、交流反饋,拓展延伸

遊戲總能讓我們樂此不疲,今天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能和xx班同學一起探究華容道遊戲,我感到特別開心,咱們的同學思維敏捷,而且回答問題特別積極。華容道這款遊戲變化多端、奧妙無窮,他對於提高同學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華容道遊戲的設計原理、所蘊含的數學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繼續探究。

八、板書設計

華容道

——過五關

大將

2倍

曹操2倍

4倍

小卒

篇20: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角和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並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情感目標;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使學生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吸管,活動角,不規則紙,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走進一個美麗的校園。(主題圖)仔細觀察,你能在這幅圖中找到角嗎?(生答)可真多呀,可見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新朋友——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聯繫實際,初步感知

(1)在我們的教室中找一找,看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同桌互說)

(2)誰來指一指三角尺的角在哪?(教師指導指角的方法)

(3)拿出你的三角尺,像老師這樣指一指、頂一頂、摸一摸,你有什麼發現?(直直的、尖尖的)

(4)看來,同學們對角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誰來指一指圖上的角。(邊指邊紅)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給他們這些角脫下漂亮的外衣,就變成了這樣。(出示課件)

(2)仔細觀察,能說說這些角都有些什麼相同的地方嗎?(組內交流)生彙報教師板書(頂點、邊)

提問: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判斷

角爺爺過生日,設宴請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員。瞧,這些圖形都說自己是角,趕來參加宴會。小朋友,快幫幫角爺爺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課件)

(四)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做角

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角,你能做出一個角嗎?可以利用自己的學具做,允許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同桌合作。(學生活動)A、彙報

師:哪個小組還折出了角?把你們折出的角貼在黑板上讓大家看看。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折得怎麼樣?(互評)師:同學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摺出了這麼多的角,還發現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動角)老師做的這個角有什麼特點?

師:看來角有大有小,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關係嗎?

B、師:老師也做了兩個角。(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度不同的角)你們覺得老師做得怎麼樣?

師:猜一猜哪個角大?誰有好辦法上來講一講?小結: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

2、學會用尺子畫角

師:剛纔我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角,你們能把角的樣子畫在紙上嗎?自己試一試。

師: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一個角。(再畫一次,畫一個和剛纔大小不一樣的角)(出示課件)

三、鞏固練習

1、數一數: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出示課件)

2、拓展提高

一張正方形的紙剪掉一個角,猜一猜還剩幾個角?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認識了哪位新朋友?假如你是角,你應該怎樣介紹自己呢?其實,只要我們平時留意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要角,處處都有數學。

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篇21: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解決問題的教學應尊重知識的本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它不是脫離生活實際而單獨存在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並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此本教學設計從關注學生已有經驗和引導學生經歷探究估計方法兩方面入手,讓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1.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學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那麼就可以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者實測。上課伊始,複習釐米和米,用手比畫1釐米和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頭腦中對1釐米和1米有較清晰的認識,爲新課的學習作鋪墊。

2.加強估計方法的指導。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準確估計長度的基礎上。由於學生只學習了“釐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即“13釐米”不對,那“13米”就是正確答案。爲了避免這種現象,教學中重在對學生進行估測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學活動的過程,運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藉助參照物、利用生活實物等方法進行判斷,避免學生憑空猜測,發展了數學思考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尺子、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學生尺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誰能比畫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一支鉛筆大約有多長?你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2.導入新課:釐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麼什麼時候用釐米作單位,什麼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手比畫1米和1釐米的長度,列舉身邊長度大約是1米及1釐米的物體,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爲學生主動構建新知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探究新課

1.課件出示教材7頁例8。

師:(課件出示旗杆)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杆,你們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

(學生猜測)

師:這樣猜測範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一個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釐米還是13米?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預設

生1:(單位和數據相結合進行判斷)1釐米只有這麼長(用手比畫),那麼13釐米就只有這麼長(用手比畫),旗杆不可能這麼短,所以是13米。

生2:(藉助參照物判斷)把旗杆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杆一樣高,所以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實物判斷)一支新鉛筆的長度都不止13釐米,旗杆絕對不會這麼矮,所以旗杆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師小結:選擇長度單位時,可以利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的方法或藉助參照物去判斷。表示較短的物體用“釐米”作單位,表示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

2.新知反饋。

師:(課件出示)小明到百鳥館參觀,看見了一隻小鳥,這隻小鳥的腳印長度是1釐米還是1米?

(學生小組內交流,指名彙報,並說說自己思考的方法)

預設

生: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長度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釐米。

3.利用所學新知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8(米)。

黑板長3(米)。

小明身高124(釐米)。

課桌高70(釐米)。

篇22: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線段的認識以及用直尺畫線段。線段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由於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水平比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觀描述的方式來說明線段的特徵,而不下定義。內容大體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拉直前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明白這些物體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再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第三層次,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的條數並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毛線、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說說這兩幅圖所用的繩子有什麼不同?(彎彎的,直直的)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彎彎的,直直的物體。

二:認識線段特徵

1,操作:請同學們把毛線隨意的放在桌子上,它是怎樣的?(彎彎的)

提出1:你能把它變直嗎?生操作。

請生說如何操作。

師生共同操作,師說:我們捏緊繩子的兩端,還要....(把它拉直)

談話:現在老師要給小朋友們介紹一個數學新知識。仔細聽:

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師:我們認識的新朋友是...(線段)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認識線段。

師操作:(1):一手拿毛線。這是線段嗎?爲什麼?

(2):怎麼樣讓它變成線段?誰來試一試。

(你能指一指線段嗎?從哪到哪是線段?

滲透:從一段指向另一端)

(3)老師拉直毛線的其中一段,這有線段嗎?你能指一指嗎?滲透從哪指到哪?

2,提問:所以你覺得線段有什麼特點?

生1:直直的?

還有嗎?生:兩隻手

師揭示:線段的兩端有兩隻手,我們畫兩條短豎線來表示。

談話:就像兩隻手有名字一樣,放在兩端的短豎線,我們把它叫線段的端點。

出示PPT

師:線段直直的,還有幾個端點?(兩個)

操作:同桌之間,用毛線說說線段的特點。

3,生活中的線段(指導學生完整的說:端點在哪?從哪到哪是一條線段)

三:繼續認識線段的特徵

操作:折一折,

問:這有新的線段嗎?你能指一指嗎?(端點在哪?從哪到哪?)

生操作:你能這出和我這不一樣長的線段嗎?

請生黑板展示,先說線段端點在哪?從哪到哪是線段?再比較長短。(多請幾位同學)

四人小組討論:把你們折的線段放在一起比較,說說你對線段的特點有什麼新的認識?

談話:數學應用於生活,在生活中有時需要長長的線段,有時需要短一些的。一會請大家欣賞這些線段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再請學生說說爲什麼是?爲什麼不是?

2,學生獨立完成。

請學生說:

(1)這都是什麼圖形

(2)端點在哪?每條線段都是從哪到哪?

五:畫線段

談話:老師想要畫一條線段,你覺得需要什麼工具?爲什麼?

操作:你能試試畫一條線段嗎?

學生展示

PPT出示兒歌,PPT示範,

學生再畫一畫

六:想想做做3,4,5

3,學生獨立完成第3題

提示:學生認真讀題後,完成第3題

你畫了幾條?你呢?揭示:連接兩點,只能畫一條線段。

4,師:誰能說說沒兩點是什麼意思?

請生獨立完成。

出示錯誤畫法,揭示“每兩點”的意思

總結:三點可以畫3條線段

篇23: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分一分與除法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並解決與倍有關的數學問題。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藉助幾何直觀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思路的重要性。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看圖收集信息、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 老師和大家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這個季節,在這美麗的春天裏老師帶你們去花園看看好嗎?(出示課件花園圖)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畫面,你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

生:蜻蜓12只,蝴蝶4只,小鳥9只。還知道蜜蜂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

2、你能根據圖中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多少隻?

生2:小鳥比蝴蝶多幾隻?

生3:蜻蜓比蝴蝶多幾隻?

師:那麼除了提出能用加法、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你是否還能提出用其他算法解決的數學問題?

生4: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

生5:蜜蜂有多少隻?

1、你能解決生4提出的問題嗎?請同學們在答題卡上解答。

2、誰能說說你是怎麼解答的?

生1:我用√表示蝴蝶,用×表示蜻蜓。第一行畫了4個√,,第二行畫了12個×每次圈4個×,我圈了圈就知道12裏面有3個4了。所以12只蜻蜓是4只蝴蝶的3倍。

生2:我用12÷4=3計算的,12是4的3倍。

生3:我用△表示蝴蝶,用○表示蜻蜓。第一行畫了4個△,第二行畫了12個○,畫時4個○放在一起發現12裏面有3個4,所以12是4的3倍

生4:我和他們的不一樣,我列成了12÷3=4,現在我知道我錯在哪了。

師小結:要求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就是求12裏面包含幾個4,用除法計算,列式爲12÷4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計算。

有多少隻蜜蜂?

師:像生5提出的求蜜蜂有多少隻?又怎樣來解答呢? 小組合作交流,下面大家以小組爲單位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寫在答題卡上組長彙報

師:誰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做法?

組1:我第一行畫了9個圓表示9只小鳥,第二行畫了27 個圓表示27只蜜蜂。

組2、我是用畫圖的方法完成的,因爲題中說的蜻蜓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我一個圓形寫上9只,表示一倍是9只。蜜蜂的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我就畫了3個圓形,表示3倍。蜜蜂的只數是3個9,求 3個9 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示爲9×3=27(只)

組3:我不想畫那麼多圓,我用一段直條表示小鳥的只數上面寫上 9只,用3個同樣長的直條表示蜜蜂的只數再在上面畫上3個9,9的3倍就是3個9相加。求3個9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示爲9×3 =27(只)

師小結:剛纔同學們都用自己畫的圖理解蜜蜂是小鳥的3倍的關係,像這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什麼是2倍嗎?

1根據剛纔的理解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2倍嗎?

生1:我有 1塊糖,小明有2塊糖。小明的塊數是我的2倍。

生2:我有6張卡片,小紅有的3張卡片,我的張數是小紅的2倍。

生3:我的畫片的張數是文文的2倍。就是把文文畫片的張數看做一份,我有這樣的兩份。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 :春天的景色這樣美麗,窗外的小鳥、蜜蜂、蝴蝶們也飛來說同學們真聰明 ,我也帶來幾個問題考考你們 ,你們做對了我會帶你們到一個更美麗的地方玩,同學們願意試一試嗎?

2填一填

3、像淘氣那樣說一說。

4、算一算

(1)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4倍。蜻蜓有多少隻?

(2)蝴蝶的只數是蜜蜂的2倍,蜜蜂有多少隻?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

篇24: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釐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教材在安排上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連環畫“阿福的新衣”爲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激發興趣,爲認識“釐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說我講”包括1個紅點問題和1個綠點問題。紅點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引導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綠點問題“徒弟的一拃有多長?”引導學生探究測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練習”。第1、3題,目的是讓學生應用正確的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第2題,目的是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從不同的起點量得的物體長度的讀法,加深對釐米的認識。

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尺子有一些粗淺的瞭解,極少數的孩子會測量長度,但對長度單位的概念,1釐米究竟是多少沒有印象,因此本節課重難點幫助孩子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尺子測量長度。

課標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結合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3、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通過分析,我們確定了本節課目標的核心概念是:“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子測量”。學生需要掌握的行爲程度是:“掌握、學會”。本着“目標是方向,目標是程度、目標儘量要檢測”這一原則,基於對教材、學情的具體分析,我們對該目標進行了如下修改,突出了行爲動詞,設立本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幫阿福找原因,體會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能用手比劃出1釐米長。

3、認識刻度尺,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藉助尺子畫線段。

4、通過“長長長”小魔術,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評價任務設計:

1、通過故事引入,學生髮言,達成學習目標1,教師及時進行表現性評價。

2、通過用小棒比劃、用手指比劃、尋找生活中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等活動達成學習目標2,教師適時進行形成性評價。

3、通過量長方形邊長、用斷尺量物體長及畫一拃長等一系列動手操作活動,學生能夠有序地思考完成新知識的探究過程,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成學習目標3。

4、通過表演“長長長”小魔術,達成學習目標4。

課前談話: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個人叫阿福,他到裁縫店想做一件新衣服。師傅說:“你想做什麼?”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師傅:“我用拃來量一量,(說到這裏,你知道什麼是一拃嗎?)(告訴大家吧,伸出小手,使勁張開,從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間的長度就是1拃)。我們接着講。師傅量了量阿福身長三拃。量完之後,小徒弟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拃、兩拃、三拃……照量好的尺寸認認真真地做起衣服來。過了兩天,阿福高高興興地來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這衣服太小了!”徒弟:“師傅說三拃,我明明也做了三拃長啊,這是怎麼回事?”

設計意圖:

針對一年級學生特點,通過聽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因爲師傅手大,徒弟手小。師徒二人一拃的長度不一樣才造成了誤會,讓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感知釐米、初步認識

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釐米。(板書課題:釐米的認識)

1.感知1釐米

(1)1釐米有多長呢?看老師手裏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請你也在盒裏拿出1釐米的小棒,體會一下它有多長吧。

(2)閉上眼睛想想1釐米有多長,睜開眼睛用小手比劃出1釐米,怎麼知道你比劃得準不準?

(3)在生活當中,你見過哪些物體長大約1釐米?

大拇指指甲蓋的寬度(師邊指邊說從這兒到這兒)大約1釐米。這就是你隨身攜帶的尺子了,當你忘記1釐米有多長時,可以隨時拿出來看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體驗1釐米小棒的長度,在腦子中建立對1釐米的感性認識,再比劃1釐米,由易到難,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學習過程。學生掌握了1釐米的長度後,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釐米,這樣會加深他們對釐米的認識,牢固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

2、認識幾釐米

(1)我們認識1釐米了,那2釐米、3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下面我們用小棒擺出來,你想擺幾釐米就擺幾釐米?

誰知道他擺得是多長?

你怎麼知道的?

那我要擺出6釐米長,就得需要幾個1釐米?

(2)大家擺得真好,我們來看這根彩條長是幾釐米呢?(課件呈現,分別是3釐米,6釐米,18釐米)

這個彩條長多少呢(指向18釐米的彩條)?舉手的同學怎麼這麼少了?看來一下子不能看出來,對吧?你有什麼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彩條長多少釐米嗎?

標上數字後,你看它像什麼呀?(對,尺子)科學家就是這樣發明出尺子。我們天天用到尺子,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智多星交流會,介紹一下尺子的有關知識。小組四人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中鞏固了讀看幾釐米的方法,體驗到尺子的由來,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更看到了它的實質。

(二)認識尺子、探究測量

1、認識直尺

爲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把尺子放大了。誰先來交流?

師相機進行板書:0刻度刻度線Cm

你能從尺子上找到1釐米嗎?

真不錯,還有哪到哪也是1釐米?

他們找到了1釐米,你還能找到幾釐米?

設計意圖:讓新知識在合適時機“閃亮登場”,吸引我們的眼球,是我們焦點關注的對象。讓孩子仔細觀察,自由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關注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和“傾聽能力”,語調的變化加深了學生對“釐米”的關注。

學生找到:從0-2,從0—3,那從0到4、從0到5呢,你能發現什麼?(從0到幾就是幾釐米)

誰還能找到不同的幾釐米?板書:1——3,3——5,5——8,

2、測量長度

大家對尺子瞭解的真多呀,知道尺子主要是用來幹什麼的嗎?你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嗎?用直尺量一下彩條的長度,想想量時注意什麼?

誰來展示給大家看你是怎樣測量的?

同意嗎?物體的一端對準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

辨析:看小軍和小剛他們是怎樣量的。你看他量的對不對呢?爲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測量紙條的方法,以及辨析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歸納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物體的一端對齊0刻度,另一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三)解決問題、目標評價

1、動手操作:量長方形各邊的長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長方形四條邊的長是幾釐米呢?拿出作業紙,寫在上面。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訴老師。

2、斷尺

咱們都成功了,可小強不小心把尺子弄斷了,你能用這把尺子量出彩條的長度呢?誰來幫幫他。

除了數,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7-2=5,大家覺得這個方法怎麼樣?看看前面咱找過的,這個方法好用嗎?

(四)認識線段,鞏固所學

1、畫線段

你知道嗎?除了這把尺子,身上還有第二把尺子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一拃。當我們手上沒有準確尺子時,可以用這兩把尺子進行估計。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一拃。這就是線段。(課件:出示老師一拃的長度)請看老師的1拃有多長?

想不想知道你的1拃有多長?感興趣的同學回家看看。

2、小魔術

看同學們表現這麼好,老師給大家表演個小魔術。注意看。

(1)變——1釐米,估一估這是幾釐米?(1釐米)你怎麼估的?

(2)再來看——3釐米。你估的真準。

(3)再來一次。10釐米。怎麼估的?

(4)這會是多長呢?(20釐米)怎麼估計的。

你知道老師是用什麼來變魔術的嗎?(捲尺)對,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尺子,用於測量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不同的練習有不同的目標,第一層練習包括判斷正確的測量方法以及測量長方形的邊長,鞏固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第二層是關於斷尺的練習以及畫一拃長。在發展性練習中,我還創新的使用“捲尺”設計了一個“長長長”小魔術,培養學生估計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遊戲中積累經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

(五)拓展延伸、全課小結

其實人們在測量過程中爲了方便還發明瞭軟尺來測量衣服,發明了很長的捲尺用於室外的測量等。我們今天認識的釐米只是比較短的一個長度單位,隨着今後的學習,會了解更多的長度單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作進一步研究。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與課題的開題首尾呼應,讓學生既懂得測量又能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且爲下節課學習米的認識作好鋪墊。

篇25: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7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藉助已有知識經驗,編制7的乘法口訣,經過觀察發現口訣規律,熟記口訣,並能夠運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簡單問題。

2、在編制口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積累學習經驗。

3、體會乘法口訣的優勢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7的乘法口訣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口訣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七巧板、圖表、小卡通圖片、習題卡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師:前幾天我們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你們還記得嗎?老師出幾道題來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會了,準備好了嗎?

看圖列式,並說出口訣。(出示第二張課件6道計算題)

根據口訣填一填。(出示第三張課件)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啓發引導:

師:這些題都做對了,說明大家對1-6的乘法口訣掌握得非常不錯。作爲獎勵,老師送給你們每人一副七巧板,希望你們一會兒能好好地利用它。(出示第四張課件)誰知道一副七巧板有幾塊拼板?

生:7塊

師:這七塊小拼板特別神奇,可以拼出各式各樣的圖案。你們看,這是老師拼出來的圖案,像什麼?(出示第五張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拼一個圖案用了幾個7的拼板,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

預設:用乘法算式表示1×7=7,7×1=7。(板書:1×7=7,7×1=7,教師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2)、自主學習:

師: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試一試。發揮你們的想象力,用你手中的這一副七巧板拼出你喜歡的圖案,拼好後給你的小組成員展示一下,並把它們放在組內的貼板上。(組內人員數量不同。)

①列算式

彙報展示:請第一小組學生上臺展示作品(2人),教師提問“你們拼的是什麼?用了幾塊拼板?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

預設:拼兩個圖案用了2個7的拼板。用乘法算式表示2×7=14,7×2=14。(板書:2×7=14,7×2=14,教師填表。)

同理引導各組學生說出拼三個圖案、四個圖案、五個圖案、六個圖案、七個圖案各用了幾個7的拼板,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出示第九至第十三張課件)

師:爲什麼7個圖案用了49塊拼板只列出一個算式,還有沒有第二個算式?爲什麼?

②編口訣

師:黑板上列了這麼多關於7的乘法算式,你能猜一猜咱們今天學習什麼新知識嗎?(板書課題:7的'乘法口訣)你能給這些算式編個口訣嗎?第一行這兩個算式誰先來?

預設:一七得七

師:這句口訣能幫我們計算出哪兩個乘法算式呢?

預設:1×7=7,7×1=7

師:下面這兩個算式誰能來試着編口訣?

引導學生說出其他口訣。

師:每句口訣都能寫出兩個算式,這句話對嗎?爲什麼?

師:全班一起大聲讀一讀你們自己編出來的這幾句關於7的乘法口訣吧。

③找規律,記口訣

師:觀察第一列算式,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預設1:第一個乘數由小到大,後一個比前一個都大1。

預設2:第二個乘數都是7。

預設3:積由小到大,後一個比前一個都大7。(給出評價,實施激勵。)

師:爲什麼最後的得數相差7?

師:你們的眼睛可真亮,發現了這麼多規律和奧祕,現在用你發現的這些規律自己試着記一記這幾句7的乘法口訣。

師:哪句最好記?

師:哪句最難記?

師:誰有好辦法幫他記住這句口訣?

師:現在你有兩分鐘的時間再記一下這些口訣,一會兒老師請同學上講臺來試着背一下。

三、鞏固練習:

1、基礎題:

(1)放氣球:簡單計算(出示第十四張課件,共8題)

(2)填空:(出示題卡)

(3)孫悟空:根據情境中的口訣寫出相應算式(出示第十五張課件)

2、提高題:

解決問題:把獎勵給學生的小圖片貼在黑板上,看圖列式

(1)豬八戒吃西瓜(7×6=42)

(2)小貓吃魚、逮老鼠(5×7=35、7×4=28)

(3)二年一班同學這節課共獲得多少個氣球(3×7=21)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利用課下時間再好好記一記。

【板書】

7的乘法口訣

圖案個數

1

2

3

4

5

6

7

拼版塊數

7

14

21

28

35

42

49

1×7=77×1=7一七得七

2×7=147×2=14二七十四

3×7=217×3=21三七二十一

4×7=287×4=28四七二十八

5×7=357×5=35五七三十五

6×7=42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篇26: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學會數據的調查、收集和整理,並根據數據回答問題。

2.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並樂於與同伴交流。

3.知道四季的劃分,以及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季節。

〖教材分析〗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活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本課側重於學生對過程的評價與體驗,並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爲主,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數據、整理表格的過程,在發展統計觀念的同時,提高比較、分析、推理、交流的能力。本課設計重在讓學生體驗,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聽一聽,說一說,分一分”,寓學於玩。本課的特色在於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生活,學會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在實踐性的活動中應用知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是廣東省珠海市市一級國小,電教等教學設備較齊全,學生大部分都爲本市生源,也有小部分外地來的插班生,學生的生活條件較好。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

師:老師今天帶來一張生日賀卡,大家猜猜是送給誰的?

師:對了,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還帶來了生日蛋糕和大家分享,我們一起爲他唱“生日歌”好嗎?

(二)玩中學

1.同學們,你們都知道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嗎?知道它在什麼季節嗎?

(啓發學生回憶當時是穿什麼衣服,景色如何?來說明自己的生日是什麼季節。)

2.(放一段樂曲,大家聽一聽)你覺得這段樂曲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爲什麼?

3.你們知道一年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哪幾個月是春季?哪幾個月是夏季?哪幾個月是秋季?哪幾個月是冬季?

4.如果要用四種不同的顏色分別表示一年四季,你會怎麼選擇?爲什麼?

5.(用綠、紅、黃、白四種顏色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學生向小組長要一張有色的卡片,表示自己生日的季節。

6.要調查班裏同學的生日在什麼季節,說說你想怎樣調查?(小組先商量出一個好辦法,向全班彙報、交流。)

7.讓大家都把象徵自己生日季節的卡片分別貼在黑板上春、夏、秋、冬四個字的周圍,一起數一數。(老師逐一把得到的數據填入統計表。)

8.根據統計表,請學生在格子裏塗色(課本第90頁),獨立完成統計圖。

9.小組討論,說一說:

(1)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

(2)夏季和冬季過生日的同學共有幾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個同學沒有來,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個季節過生日。

(4)從圖中你還能發現什麼?

10.針對(3)(4)兩個問題,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三)做中學

遊戲:勤勞的小蜜蜂。

師:假如你們是勤勞的小蜜蜂,盒子裏面有黃花、藍花和紅花各一朵。

1.每次摸出一朵花,在下表記錄結果後,把花放回盒子。

2.整理上表的數據,塗色,完成下面的統計圖。

黃色藍色紅色

次數***顏色

3.說一說。

(1)___拿出的次數最多。

(2)黃花和白花一共摸出來了_________次。

(3)如果再摸一次,你猜它會是_________花。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全過程。)

(四)課後小調查

調查你們學習小組同學的爸爸媽媽每天工作(勞動)多長時間。

工作時間不到6時6至8時超過8時爸爸人數媽媽人數

〖案例點評〗

1.本課創設“生日”“勤勞的小蜜蜂”等富有童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較高。

2.本課側重於學生對過程的評價與體驗,並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爲主,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聽一聽,說一說,分一分”寓學於玩。

3.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生活,學會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在實踐性的活動中應用知識。

篇27: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以內的數的讀寫方法及其組成,會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比較。根據實際情況取近似數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2.通過練習使學生的估算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重點:

會讀寫萬以內的數,掌握萬以內的數的組成;掌握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比較,會根據要求取近似數。

教學難點:

有0的讀寫,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比較。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前面一段時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寫、會比較萬以內的數,能根據要求寫出近似數,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練習四。

複習數位順序表。

到現在爲止我們學習了幾個數位?你能從右往左說一說嗎?

指名學生回答後完成“練習四”第1題。

獨立完成後集體評價,引導學生說出相鄰數位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四”第2題。

我們在讀寫數的時候要從最高位想起,幾個千就在千位上寫幾,讀幾千;幾個百就在百位上寫幾,讀幾百;幾個十就在十位上寫幾,讀幾十;幾個一就在個位上寫幾,讀幾。遇到哪一個數位沒有就寫0,中間有一個0或兩個0都只讀一個0,末尾的0不讀。

2.完成“練習四”第6題。

對萬以內的數的讀寫,同學們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們。

獨立完成後提問:比較每一組的兩道題,你發現了什麼?在小組裏面說一說。

3.完成“練習四”第3題。

出示後問:下面四個數都有一個“6”,這幾個“6”有什麼不同嗎?表示的意義是?

4.完成“練習四”第4、5題。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四”第7題。

獨立完成後師指名說一說比較的方法。

2.完成“練習四”第8題。

引導學生讀題後師問:杉樹可能栽了多少棵?說出你的理由。

3.完成“練習四”第9題。

獨立完成後引導學生集體評價。

4.完成“練習四”第10題。

問:參觀科學宮的人數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爲什麼?可小組裏面討論一下。

每天參觀的人數各接近幾千?

四、反思總結

提問: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