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中說課稿(精選1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0篇《高中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高中說課稿(精選10篇)

篇1:高中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數列》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數學》必修5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爲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爲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爲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並能運用。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係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討論式、啓發式的方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歸納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難點:①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

②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於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爲豐富,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在國中時只是簡單的接觸過等差數列,具體的公式還不會用,因些在公式應用上加強學生的理解

三、學法分析: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首先要學生回憶數列的有關概念,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

篇2:高中說課稿

1教學目標

① 知道摩擦力的定義方向

② 通過實驗探究並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 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2重點難點

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3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班力氣最小的女生將要和班裏力氣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鏽鋼棒舉行一次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請二位運動員上場.

比賽結果:女生獲勝.

[師]知道男同學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嗎?請大力士自己說說.

[生]鋼棒這端特別滑,握也握不住.

[師]表面上是老師幫助了女同學,在男同學握的棒的一端事先塗上了潤滑油.實際上是誰幫助了女同學呢?是摩擦力!可見摩擦力就在我們身邊.

二、新課教學

1.摩擦力

[師]請同學們把手掌貼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動,體驗手掌的感覺.

[生]手掌與桌面間產生了摩擦.

[師]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討論某一個力的時候,一般討論力的什麼內容呢?

[生]討論一個力的時候,我們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演示]

一長方體海綿,下端間隔鏤空,在桌面上推,(分別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邊顯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傾斜.

[師]請同學們說說從演示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摩擦力阻礙海綿相對於桌面的運動,與海綿相對於桌面的運動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海綿和桌面接觸的接觸面上.

[師]大家都同意這兩位同學的結論嗎?

[生]同意.

[師]我們把兩位同學所講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義.

[板書]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師]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一下在生產生活中有哪些與摩擦力有關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時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車或汽車在剎車的時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掃地、擦黑板的時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時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東西的時候也有摩擦力.

[師]同學們知道了這麼多與摩擦力有關的例子,太棒了!現在老師有這麼幾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助解決,請同學們想出儘可能多的辦法來.

[投影]

問題1:小明讓媽媽他買了一瓶水果罐頭,可小明怎麼也打不開蓋子,你能幫助他嗎?

問題2:小華星期天要去參加學校的攀巖比賽,你認爲小華怎樣做纔不易滑下來而儘快到

達終點?

問題3:小紅的媽媽去市場買回了幾條泥鰍,可小紅怎麼也抓不住,怎麼辦呢?

(同學們討論後交流)

問題1:

[生]擰蓋子時墊上一塊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個力氣大的人去擰.

[生]用螺絲刀撬一下蓋子再擰.

[生]用一個工具夾住蓋子使勁擰.

問題2:

[生]讓小華穿上一雙有花紋的鞋.

[生]向上攀的時候用力抓緊繩子.

[生]戴上有花紋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繩子上打上一個一個的結.

問題3:

[生]抓泥鰍時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後用力抓.

[生]把泥鰍打死後再抓.

[生]給泥鰍前裹上一層布,再用力抓.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主意,大致歸納一下,比如墊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類,可以歸納成幾類呢?同學們討論.

[生]我們認爲墊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氣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師]這種力是我們以前瞭解的哪一種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麼?

[生]這種力是壓力.增大壓力和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是爲了增大摩擦力.

[師]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要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可以採取什麼辦法呢?

[生]增大摩擦時可以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減小摩擦時可以減小壓力或使接觸面更光滑,因此,我認爲摩擦力的大小應該和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生]我認爲摩擦力的大小還和接觸面的大小有關係.

[生]我覺得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與拉動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有關係.

[師]對於摩擦力的大小,同學們大致作出了四種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對不對?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我們把同學們的四種猜想分成四個研究課題,各小組自由選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後每個課題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研究結果的交流和答辯.

[師]實驗前請同學們注意下面的問題.

[投影]

(1)怎樣測量摩擦力?

(2)你計劃採取什麼方法來研究自己選擇的課題?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測量出來.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此時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等於摩擦力,從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師]哪位同學可以演示操作,並說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並解釋)拉動木塊時,木塊必須做勻速直線運動,保持彈簧秤的指針不動,這時拉力等於摩擦力.

[師]第二個問題,大家討論.

[生]我們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個,因此,在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某一個因素時,要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即用“控制變量法”.

[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選擇的課題設計實驗及實驗數據表格,完成實驗後,寫出探究報告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同學們的活動)

課題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

[投影](展示)探究報告

演示並講解:首先,在光滑的長木板.上勻速拉動木塊,記下測力計的示數,然後分別將棉布和毛巾鋪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別勻速拉動木塊,記下兩次測力計的示數,填入數據表格中.分析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接觸面越粗糙,木塊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課題組的同學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問?

[生]問:實驗過程中,你們如何控制其他變量不變呢?

[生]答: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始終使用同一個木塊的同一個面作接觸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動木塊,保證了壓力、接觸面積等因素不變.

課題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關係

[投影]探究報告

演示並講解:在木板上勻速拉動木塊,當壓力是3 N時,測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後在木塊上加一個砝碼,壓力是4 N時,測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塊上加2個砝碼,壓力是5 N時,測出的摩擦力是1.4 N.分析這組數據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課題組同學提問題.

[生]問:爲什麼在木塊上加砝碼可以改變壓力?壓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爲木塊是在水平面上運動的,所以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就等於物體的重力,因此改變物體的重力就改變了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木塊、木塊和一個砝碼、木塊和兩個砝碼的重力,也就測出了壓力.

課題三:研究接觸面的大小與摩擦力大小的關係

[投影]探究報告

演示並解釋:我們將同一個長方體木塊分別平放、側放、立放在同一塊木板上,勻速拉動木塊,測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們的結論是:在接觸面和壓力一定的情況下,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是在“正壓力一定”的情況下說的.研究結果表明兩物體相接觸擠壓時,實際接觸部分的面積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兩者的實際接觸面積只跟正壓力的大小有關,跟它們的表面接觸面積無關.在物體的材料性質和表面粗糙程度不變的情況下,正壓力越大,實際接觸面積也越大.滑動摩擦力也越大.正壓力相同時,改變物體間表面的接觸面積,如將一塊磚從豎放改爲平放,由於正壓力沒有改變,並沒有改變實際接觸面積,故摩擦力保持不變.如一塊磚變成了半塊磚,則正壓力改變了,實際接觸面也變了,那麼滑動摩擦力也變了.

說明:對於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關係,由於要求物體勻速運動.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動,實驗難度大.實驗效果很難觀察,不易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教學中可模糊化處理或放在課外探究.

[師]我們將各個課題小組的結論歸納一下,能得到什麼結論?同學們討論.

[生]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師]歸納得很好,同學們再一起回憶一下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哪些研究問題的方法.

[生]“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師]“控制變量法”同學們已經很熟悉了,哪位同學能進一步說明哪些地方用了“轉換法”?

[生]實驗中有兩個地方用到了“轉換法”.通過測拉力來測摩擦力,還有通過測物體的重力來測壓力.

[師]通過探究實驗,同學們不僅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還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現在同學們一起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3.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

[師]還是老師的這塊海綿,想要減小它在運動過程中的摩擦,你有什麼辦法嗎?

[生]可以在桌面上鋪上一塊玻璃板,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綿和桌面間放幾枝圓鉛筆,讓海綿在鉛筆上滾動.

[師]這位同學說的是讓滾動來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嗎?同學們試試.

[生]同一個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的摩擦力是1.2N,滾動時的摩擦力是0.3N,說明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師]同學們還有其他的可以減小摩擦的方法嗎?

[生]還可以用使接觸面分離的方法來減小摩擦,比如磁懸浮列車.

[生]還有氣墊船,也可以加潤滑油.

[師]同學們列舉出了這麼多減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請同學們課後閱讀“科學世界”,瞭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辦法.現在請同學們回顧這節課哪些知識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結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篇3:高中說課稿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它從學生的日常消費行爲入手,形象、生動、系統的講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及其職能以及紙幣的相關知識,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後面內容的理論基礎,也是能否引發學生對經濟常識興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題的內容顯得尤爲重要。學習本框對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高一學生對於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他們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授課,讓學生自己舉例,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理解貨幣產生的過程及紙幣的發行規律。

【能力目標】

通過聯繫生活現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認識到貨幣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貨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難點】

貨幣的本質。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從新課導入、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會設疑導入,學生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歷,錢在經濟生活中叫做貨幣,詢問學生貨幣爲什麼能購買東西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從而進入本框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方式貼近學生生活,拉近了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距離,有利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順利引出主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出發,着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重點闡述“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麼教”等問題。本框題主要通過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3個方面展開。

1.貨幣的本質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去農貿市場買糧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買,油、鹽、醋,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闆需要鹽,鹽老闆需要搞頭,搞頭老闆需要咖啡,咖啡老闆需要紅豆,紅豆老闆需要牛奶。

首先我會展示兩個案例,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交流,最後明確,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

之所以這樣設計,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寓學於樂。

2.貨幣的基本職能

接下來我會展示資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學生小王非常飢餓,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貨架的商品標着醒目的價格,最後拿出現金,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買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國留學,所以,用螞蟻花唄買了想要出國的物品,在出國之前,把一部分錢存在中國銀行,另一部分兌換成美元。

我會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貨幣執行了哪些職能?

最後師生明確貨幣共有五種職能,其基本職能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職能有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貨幣在我們生活中被應用,但是學生很少知道其職能,同時小組討論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紙幣

我會出示北宋人們用交子購物的視頻,然後請學生思考使用紙幣與使用金屬貨幣相比,有何好處,紙幣是隨意發行的嗎?

學生交流之後,師生共同總結,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紙幣由於製作成本低,易於保管攜帶,不易磨損,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幣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我國依法打擊假幣行爲,製造假幣是違法行爲,不僅要識別假幣,還要提高鑑別假幣的能力。

之所有這樣設計是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要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提高辨別假幣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展示馬克思的經典語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鞏固提高,使同學們進一步梳理本節課學過的內容。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我會結合板書內容,採用歸納式小結。通過小結環節,使同學們對本節課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一是以“我的金錢觀”爲題寫一篇小論文,二是請同學們到當地的銀行去向工作人員瞭解辨別假幣的有關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和家人及其他同學分享,提高大家辨別假幣的能力。

通過佈置這樣的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提高同學們的鑑別假幣的能力,增強同學們的分享意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教師口頭講述的輔助手段,是知識的高度凝集與集中。依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結束語: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4:高中說課稿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的人人都有希望,個個都發展的教學理念,以參研式教學爲主要手段,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發揮學生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爲重點,讓學生都能夠充分參與學習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今天我要從分析教材、認識學習、目標定位、教學定位、過程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籃球行進間運球選自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體育與健康》球類項目,是七年級的一節新授課。籃球運動是奧運會項目,有廣泛的羣衆基礎。長期參與這項運動不僅有益骨骼的生長髮育,使你身手靈巧,思維敏捷,而且還能提高你的協同合作能力,爲你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好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基礎。因此本課的重點是手臂用力和身體協調。難點是控制球的運行範圍。

二、學情調查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學生的'情況。我校701班有學生42人,男生特別喜歡體育運動,身體素質良好,個別學生的籃球技術很好,對籃球運動有廣泛的興趣。該班女生身體開始出現變化,比較害羞。運動過大的項目不太喜歡,因此我將把遊戲與練習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在實踐中不斷髮展並提高運動能力。

三、學習目標

根據課程要求及教材特點,制訂以下三個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行進間運球在籃球運動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什麼是進間運球。

2、技能目標:通過練習,使30%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動作,100%的學生能參與到學習中去。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能力,體現互幫互助、相互學習的團隊協作精神。

四、教法應用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突破。我主要選擇參研式教學法,方法的主要手段是發現問題、講授問題、參研合作、解決問題等幾個環節,注意學生集體合作和參研性的培養。

五、學法應用

根據所措施的教學學法主要採取:觀察思考、嘗試體驗、合作探研、互動反饋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參研中提高,在實踐中發展。具體教法、學法措施和運用將在教學過程中具體體現。

六、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教學學情分析、目標定位教學方法選擇,爲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七、教學流程

一、感知體驗 激發興趣

首先是課的常規,包括:集合、整除、清點人數、檢查服裝、師生問好、安排見習生。

接着進行熱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繞籃球場四周慢跑,徒手操與熟悉球性(拋接球、球繞腰、球繞腿、原地運球)相結合。通過各種練習教學,培養學生的球感和對球的興趣,改善手對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進一步熱身,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爲基本部分做充分的準備。

老師提問:

請問行進間運球在籃球運動中的作用是什麼?

然後看一段NBA球星展示的視頻。

學生回答問題,老師小結。

作用是爲組織本隊形成有效進攻,並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先進間運球》。接着安排一個激趣小遊戲“四面楚歌”,讓學生拿球后進行運球,在運球的過程中破壞他人運球,自己運球不被他人破壞。目的是運球過程中的運動技術,讓學生形成一個問題爲什麼我的運球老被別人破壞,我怎樣才能把球控制好,不被別人破壞,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合作探研 突破難點

讓學生八個人一組,自由分成一組,每小組指定一名小組長,進行嘗試性運球練習,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小的比賽遊戲,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三分鐘後,讓每個小組長對組進行統計,然後把統計結果彙報給老師,剛纔的練習中就可能發現的問題:老師我的運球老是控制不好;一加速運也控制不好。讓學生帶着問題觀看教學課件,課件展示一定的字幕,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原理及方法,老師講解重、難點,學生觀看後形成一定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然後在進行練習,在練習中老師給每位學生一張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對着評價表進行自我評價,評價表是我在課前就設計好的預計到此階段學生能夠達到什麼效果,老師看了評價後,看看學生那些地方還需要提高,那些地方還需要加強,老師在這個階段中進行巡視,把優秀的學生選出來,做爲本組的標兵,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練習五分鐘後集合學生,請出二到三名學生進行示範,同學們看完示範後,進行總結那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那些地方有待提高。然後老師接着進行展示,進行三次展示,前二次進行錯誤示範,最後一次進行正確示範,然後請學生指出老師那些是正確的,那些是錯誤的示範。爲什麼正確,爲什麼錯誤。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研,就得出本節課的重、難點。運球時手臂用力一定要與身體移動要協調,當球遠離身體時,一定要加快身體移動的速度,同時手臂用力減少,反之也一樣。然後在進行練習這時候我給出三種練習方法:

1.慢速運球

2.快速運球

3.急停急起運球

讓學生在這三種運球中不斷總結提高。老師在觀看後,發第二張自我評價表,在這個階段對照評價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提高,那些地方練習的不夠需要鞏固加強,同時找出本組優秀的同學,優秀的學生可以申請作小老師,幫助同學進行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師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運球有趣的遊戲地,老師也參與進去,讓學生在遊戲中漸漸體會出行進間運球的規律。

三、認知規律 提高發展

當學生掌握運球的一定規律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開始下降,我在這個階段安排了一個大型的遊戲,運球接力比賽。比賽的規則由學生自己制訂,老師參與其中,本節課氣氛推向最高潮。目的是在遊戲中鞏固運球技術,調動課堂氣氛,在活躍的氣氛中進入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

四、反饋互動 調節放鬆

1.播放一段音樂,在優美的音樂中,老師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按摩方法,讓學生二人一組互相按摩。目的是通過按摩達到放鬆身體的目的,同時要求學生掌握了按摩手法後,要回家給爸爸、媽媽、長輩按摩,這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活動。

2.讓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綜合評價,最後老師做出綜合性的總結,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本節課。

3.回收籃球2個。

八、課後反思

本節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探研中成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鍛鍊的方法,並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爲成爲社會有用的、健康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場地器材設計:籃球42個。

預計平均心率爲:135--145次/分,

運動密度約爲40%--45%,運動負荷爲中等。

我的說課完畢,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提寶貴建議。謝謝大家!

篇5:高中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術欣賞課本中第二章中國繪畫藝術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繪畫”之《洛神賦圖》。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職業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既要利於學生一般職業技能的培養,又要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美術欣賞》是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淨化他們的靈魂,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非凡的。

前一章節介紹的是遠古到秦漢繪畫,以人物畫的發展作爲教學重點;而後面一個學時內容是山水畫的興起—展子虔之《遊春圖》。本課內容爲魏晉時期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賞析,在教學上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晉風度”的影響,改變了人物品藻的視角和價值準則,不像漢代那樣重人物的外在功業、經學造詣,而重於人物內在精神和溢發於表的風度。顧愷之的美學思想和繪畫風格與此時人物品藻之風有着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面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以顧愷之爲代表的這個時期的畫家們爲山水畫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績。

欣賞課以“聽、看”爲主,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展開教學,營造一種較爲輕鬆和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於接受藝術的薰陶,發覺自身對美的需求。

2.學情分析:

說課對象爲中職類高一年級室內裝飾專業學生。中職類學生學習較被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知識儲備不足且結構單一。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根據學生的特點篩選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實施教學過程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及時根據學生課堂反饋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措施。

3.教材的處理:

⑴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將複雜的專業概念和理論簡單化、實用化,易於掌握。情感設定要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做的“以人爲本”。

⑵教學中所引觀點和論據要有嚴密的科學性。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及作品豐富的背景知識和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顧愷之人物畫的藝術特點並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

3、情感目標:學生感受藝術之美,通過優美的畫卷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

難點: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6、教學準備:

欣賞課件、圖片展示、多媒體教學。

二、說教法:

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作品,不斷地採用欣賞——設問———討論——啓發——回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1、自主性探究法:課前提出目標,由學生通過網絡、書刊等信息來源渠道查閱資料,儲備知識、預習課程。

2、討論法。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複習舊知(時間2分鐘)

通過複習上課時內容《馬王堆一號墓帛畫》,讓學生們回顧魏晉以前人物畫的風格。爲對比前後兩個時期(戰國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風的轉變奠定伏筆。

環節二:創設意境,導入新課(時間8分鐘)

《洛神賦圖》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畫卷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通過故事導入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播放圖片,學生根據圖片整理並講述畫面上表現的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探究的慾望,並通過故事情節獲得一定的背景知識。

故事展開,《洛神賦圖》全畫可以分爲七段:

第一段:初臨洛水;

右側,曹植一行由京師洛陽到山東。走了一天,當太陽將要下山時,主僕在洛水邊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現;

正當曹植一行休息時,朦朧中彷彿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華麗的薄紗羅衣,高高的髮髻,細長的脖子,白嫩的肌膚,欲語的雙眸,真是漂亮極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 。再看看周圍的景象,水面在浮動,紅日在升起,驚鴻在雙飛,游龍在騰空。洛神的身姿愈發嬌豔了。

第三段:神人對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與洛神見面,他們含情脈脈,若即若離,那一絲情柔,似有還無。這是多麼美妙的一刻!空氣中的風停息了,河裏的波平靜了。各路神仙都來助興。擊鼓的神仙叫馮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媧。文魚上岸準備駕車。但是曹植無法高興,因爲洛神的話太傷人了。那洛神輕啓朱脣,說:“神人阻隔,無法彌補;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歡樂聚會,彈指一揮。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第四段:離別時刻;

與洛神的歡聚很快就結束了。洛神坐着六龍駕的雲車駕向了洛水。在車的左右有鯨魚和鯢魚護駕,後面有水族怪物送行。雲車異常的華麗,華蓋高聳車上,綵帶飄舞。六龍駕車而去,波濤洶涌。那洛神回頭顧盼。戀戀不捨。曹植望着飛逝而去的洛神,無限的惆悵苦悶。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經走遠了,看不見了。但是,曹植一時反應不過來,神情呆滯。仍然枯坐在那裏,兩隻蠟燭還在燃燒,曹植一絲未動。

第六段:駕舟追趕;

左側,曹植終於清醒過來,急忙命人駕輕舟,逆流而上,追趕洛神。船伕用力划槳,曹植坐在船頭,心急如焚。大浪翻滾,更能表達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馬上任。

在曹植與洛神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萬般的無奈,只好乘車赴任。畫面駟馬疾馳,四騎護駕,奔騰而去。曹植仍然心存僥倖,回頭顧盼,期望洛神的出現。

需要學生掌握的背景資料:

⑴《洛神賦圖》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也是《洛神賦》的作者。《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

⑵《洛神賦圖》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賦》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賦圖》中那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踏着碧波,盈盈而來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別稱甄宓,廟號文昭甄皇后。

在本環節結束後,學生要能對《洛神賦圖》中所表述的故事內容有個大概的認識,並能結合故事內容去挖掘畫面中的藝術表現方式。

環節三:知識學習(時間20分鐘)

一、自主學習:

結束欣賞活動後,對學生提出:“畫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現的很精彩?爲什麼畫家會這樣畫?有什麼目的?”學生經過討論後說出他們的看法。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的發掘畫卷中的精彩之處,爲進入知識講解環節做鋪墊。

二、講授知識

教師講授知識點,例舉畫面中的實例。

知識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⑴“高古遊絲描”的運用:

圖中有大量的對於雲和水的寫照。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着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

本知識點的安排着重使學生對畫卷使用的筆法有一定了解,並能說出使用這些筆法是爲了烘托畫面、營造氣氛。

⑵畫家的奇思妙想:

畫卷中的神仙和奇禽異獸,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這種高古的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祕感。

本知識點重點是“奇思妙想”,鼓勵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者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創造美。

⑶“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畫對傳神十分總要,而面部的傳神最關鍵也是最難的是眼睛的刻畫。寫行事手段,傳神是目的,通過對客體的外在形體的描寫進而把握內在的精神實質。

本知識點在於使學生了解顧愷之的藝術特點,以及影響其藝術表現形式的思想“魏晉風度”。

⑷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在《洛神賦圖》中畫家表現山水的技法: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知識點重在使學生了解本畫卷對山水畫興起的影響,爲後面山水畫學習做鋪墊。

⑸畫家介紹: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爲“才絕、畫絕、癡絕”。他提出“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圖》。

本知識點讓學生全面瞭解顧愷之這位偉大的畫家,並對他其它的畫作有一定了解。

環節四:知識延伸(時間5分鐘)

《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的作用。

本環節設定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從另一個方面也瞭解到《洛神賦圖》在我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環節五:結束課堂(時間7分鐘)

欣賞結束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認識展開綜合評述。讓學生說說學習體會,說說通過學習後,對《洛神賦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樣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使他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系統化。

環節六:小結(時間3分鐘)

師生共同總結本堂欣賞的內涵和價值。

本環節重在知識總結,並提出下節課時內容。

課堂反思:

①教學內容要深入淺出,貼近學生,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層層推進。

②動靜結合,讓學生參與課堂,由學生展開故事。

③引導學生能發現自我美的需求,才能達到審美的最終目的。

板書設計:略

篇6:高中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冊第四課第二節第二框題。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觀點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狀態,回答事物怎樣變化、發展。因此,與第二、三課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同時,由於本課內容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內容豐富,對於青年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的重視和歡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題量變與質變原理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發展,對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爲方式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屬於哲學方法論的內容。所有這些都使得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學目標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特別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本框的哲學觀點,並以實例對其加以分析說明;並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進行解釋。

能力目標:通過本框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繫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爲方式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本框教學,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學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爲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以下內容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教學重點:把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即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從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學的重點。因爲這是全課的重要教學、教育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其中也滲透了政治課德育教育的目標。

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因爲這一原則對青年學生特別具有現實的啓發、教育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比較難把握的,正所謂“知易行難”,所以需要加以特別的分析引導。

4、對教材的整合及處理

前一框題在講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時說到既有數量的增減,還包括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因此,爲了便於學生對教材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體現知識前後間的對應統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後部分的內容重視“優化結構”調整到前面重視量的積累這裏進行講述。

二、說教學構思

本框知識的邏輯思路是:怎樣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即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知識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時間較爲充裕,但也必須作到重點突出,詳略適當。所以,對於本框的難點,同時也是方法論意義的第一點“堅持適度原則”主要由教師講解分析實例完成。對於後面的內容,爲了體現哲學理論聯繫實際的特點,便於學生理解,主要讓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來總結方法論意義,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這就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是藝術,是科學,它的本質在與創造。教育家孔子說過:“法無常法,貴在得法”,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

三、說教法

1、事例教學法。爲了貫徹哲學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我把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聯繫起來,既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歸納分析法。通過對比、討論等多種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啓發式教育這一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素質教育新理論。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四、說學法

1、創造條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師生互動教學,把教師的教轉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防止教師進行單向信息的傳遞。

2、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轉變被動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並能創新知識,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設計

課堂導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着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導入時應儘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爲此,我在一開始便向學生展示我國三位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圖片,學生興趣大增,然後請學生講述我國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並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此時,讓學生從哲學上來思考,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量變與質變關係原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學會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2、新課講授

(1)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

① 對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教學,具體說明如下: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飛船升空的過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後通過對飛船速度快慢對飛船影響的分析,說明要保持事物穩定的性質和狀態就必須把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度內,所以“要堅持適度原則”,並着重分析了什麼是“適度”。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請學生聯繫實際討論,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堅持適度原則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② 關於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的教學

首先提問學生思考事物爲什麼要從量變到質變?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維持在一定量的範圍內會有什麼結果?不會有發展,不會前進,所以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爲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使事物發生質變,發生飛躍,並且要把握時機。請學生根據神舟飛船發展歷程說明抓住時機實現事物飛躍、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請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不失時機促成飛躍的事例。

事物要發展,發生質變必須先有量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③ 關於“重視量的積累”的教學,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積累到一定程度從而發生質變,因此爲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請學生運用知識聯繫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說明這點,並對學生現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與以後自身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聯繫課本知識特別加以分析,以深化學生對現在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回憶前一框題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除了有數量的積累之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組合,所以在這裏特別提請學生注意重視量的積累既有數量的積累變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並聯系我國現在發展過程中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的政策對優化結構的重要加以說明分析。然後請學生聯繫學習的實際情況說明優化結構對學習效率的重要影響。

(2) 關於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的教學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神舟飛船從一號到六號,實現從無人到載人的發展,其中無數次的對飛船的修改、設計,這些都與我國幾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纔有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實現。所以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還告訴我們青年學生要學會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

① 要學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現在的學習

②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因爲量的積累包括兩個方面:好習慣、好思想、好作風的積累有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行爲,而壞習慣、壞思想、壞作風的積累則會使我們往壞的方向變化,甚至使我們走入歧途。

(3) 關於本框小結

爲了使學生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本框小結即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和對我們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請學生歸納總結。

3、課堂鞏固練習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練習應以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爲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後知識間的聯繫能力。據此,設計以下練習:請學生運用哲學道理全面分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典故。

4、佈置作業

請學生運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分析我國21世紀“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六、說媒體

雖然目前的教學裝備已有很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但這節課我仍然選擇的是傳統教學手段,因爲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多媒體上面,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與想法,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

篇7:高中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 在強調尊重規律客觀性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爲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啓下的意義。另外,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對於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這些都使得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爲突出。

2、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目標:識記:運動的含義;相對靜止的含義;規律的含義。

理解: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運用:列舉實際事例,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與綜合、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以及善於聯繫、聯想的思考能力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分析問題,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勇氣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確立依據

(1)重點及其確立依據: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運動是有規律的。

確立依據:唯物辨證的運動觀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可以爲以後的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2)難點及其確立依據: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確立依據:由於生活中的感性體驗,學生容易將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割離,不能看到它們的辯證關係。

二、學法教法

1、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有待進一步提高。

這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停留在感性階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們要注意從現象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決定了教學的主要特徵是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導。爲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我採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啓迪思維。

(2)啓發式教學法:循循引導,啓發思維。

(3)師生合作教學法:師生合作,探究知識。

3、學法指導

(1)感悟學習法:引導學生欣賞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合作學習法:指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質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流程

教學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步驟一:

導入新課

1、情境教學法

2、啓發式教學法

1、(1)多媒體導入圖片:“自然界的運動”、“人類社會的運動”、“思維運動”;

(2)設疑並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周圍的世界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在觀看

中感覺、

思考、

後討論、

釋疑

1、從現象到本質,激發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慾;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

3、導入新課題:物質是運動的;

4、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運動的含義;物質和運動關係的第一方面。

步驟二:

突破重點一: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

1、情境教學法

2、自主探究學習

3、合作學習

(1)展示動畫“刻舟求劍、惠能的仁者心動”;

(2)設疑並引導學生討論:刻舟求劍者和惠能在物質和運動的關係上分別犯了什麼錯誤?

欣賞動畫

思考、

討論、

釋疑

1、鍛鍊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

2、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

(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只承認物質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觀點;②只承認運動否認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

步驟三:

化解難點: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1、情境教學法

2、合作教學法

3、自主探究學習法、

1、(1)展示圖片“姑嫂塔、老君巖”;

(2)設疑並引導學生討論:那些看起來屹立不動的建築物,它們真的是不運動的嗎?

2、(1)展示圖片“劉德華”;

(2)設疑並引導學生討論:人的一生從幼年到老年,是怎麼體現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

3、請學生閱讀書本“歐布里德”情景,然後思考其中的問題?並快速閱讀相關鏈接

辨認

圖片、

閱讀、

思考、

討論、

釋疑

1、讓學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豐富其文化知識和文化修養,形成關注實際的習慣;

2、鍛鍊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相對靜止的兩層含義。

(2)幫助學生掌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係

(3)反對兩種錯誤的傾向:①只承認運動否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②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觀點。

步驟四:

突破重點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情景教學法、

2、合作探究學習法

3、感悟學習法

1、(1)回到剛開始展示的“人類社會的運動、自然界的運動、人的認識運動”圖片;

(2)設疑並引導學生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植物的生長規律、人認識運動的規律。

(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規律的普遍性

情感體驗、

思考、

討論、

釋疑

1、前後呼應,讓學生明確知識的聯繫性;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系統理解的能力、綜合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掌握規律的含義和特點。理解規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圖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設疑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樹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明確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3、(1)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來的人們人們認識和利用規律的事例如:三峽大壩的建成、胰島素合成、衛星上天等。讓學生舉例分析我們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表現,如:沙塵暴、洪水氾濫等。

(2)設疑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事例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1、用學生自己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氣;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明確在規律的客觀性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爲力的,人們可以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規律是不可認識的不可知論;②人在規律的客觀性面前無能爲力的悲觀主義。

步驟五:

課堂小結:

知識小結、

練習鞏固

1、合作教學法,引導閱讀和使用現有資料

2、感悟學習法,試題精講

知識小結:內容見《新學案》

引導學生小結本框題知識

概括、

總結、

思考

分析、

釋疑

1、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對本框題內容有個系統化認識。

練習鞏固:

展示大學聯考題(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麼哲學啓示?

並引導學生分析、解答練習題

1、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

2、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知識目標: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

四、板書設計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含義

2.物質與運動不可分

3.靜止的含義

4.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

2.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3.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五、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教學把深奧的哲學道理具體化和形象化,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在課堂把握上有難度,時間分配應緊湊,並給與學生充分思考空間,這樣才能達到較好效果。

篇8:高中說課稿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一個人要消費,就往往需要與別人交換,而要交換就離不開貨幣,就必須知道商品的價格,否則是沒有辦法去消費的,第一單元就介紹“生活與消費”我們的消費離不開商品,我們消費的商品從何而來?當然是生產出來的,因此,順理成章,第二單元就應該研究、分析“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生產”.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誰生產出來的?在現代社會,財富主要是由勞動人民在企業中創造出來的。所以,第五課就專門分析財富創造的主體,正是按照這一邏輯,第五課叫“企業和勞動者”,它包括兩個框:公司的經營;新時代的勞動者。

要了解市場及市場經濟這個整體,就必需瞭解構成它的“細胞”——企業。它是市場中最重要的主體,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狀況決定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沒有強大的公司和企業,就不會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因此,掌握有關企業、公司的知識,能對市場經濟基本內容有一個輪廓性認識,對廣大青少年今後從事經濟建設有着啓蒙性的指導作用。

第一框“公司的經營”包括兩目:公司的類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紹什麼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徵,然後重點分析公司的兩種基本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對它們之間的區別及共同之處,教材一一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最後,教材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了分析。

二、教學重點

公司制的地位、作用;公司經營成功的決定因素。

三、教學難點

企業的兼併和破產。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企業與公司的含義和分類,自然人與法人的區別,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的含義和特點,公司的組織機構,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企兼併、聯合、破產的含義。理解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區別和聯繫,公司制的優點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意義,企業兼併、聯合、破產的意義。運用所學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如何依法設立公司的問題和國企改革爲什麼要建立公司制。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參與經濟生活的實踐能力,通過相關知識的介紹,

使學生了解如何創辦公司、如何經營公司,從而提高學生未來的創業能力。使學生能分析不同公司類型的特點,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進行選擇。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創辦公司、積極創業,有利於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通過依法設立公司,依法經營公司,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誠實守信,銳意進取的精神。

第二部分:說教學方法

一、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對企業、公司、公司經營成功與企業的兼併和破產等有關知識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於深化。渴望成功體驗,渴望瞭解社會。

二、說教法

以多媒體課件爲引導,提供充足的事實與材料,調動學生的思維,體驗事實,體驗過程,體驗結論,從而領悟觀點。充分採用對比方法,把握企業與公司,法人與自然人,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的區別和聯繫。

1、案例教學法

通過具體材料或反饋練習,教會學生正確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

2、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中利用利用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圖片、故事等爲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刻問題淺顯化。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究。

三、說學法

政治課教學要始終貫徹教育和教學相結合、學生是教育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爲自己的觀念,自覺外化成爲自己的正確行動,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參觀、訪問、聽講座、上網查找資料、思考、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製作網頁等學習方法達到認知和行爲上的教育目的。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1、問題探索法

通過設疑,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討論,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2、知識再現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舉例分析等再現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做到“舉一反三”.

3、演繹歸納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感性材料進行分析與歸納,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說教學手段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用投影、畫片、圖形、文字、錄像、音響、等現代化工具,輔助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色、形創建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參與,誘發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對該框題內容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

21世紀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爲核心,以知識的生產、處理、傳播和應用爲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爲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不同思想觀點的交流與探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樹立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資源 :教師可以豐富、拓展課程資源。當然最主要的資源是教科書,還有:有文字與音像資源——報刊、書籍、圖片(各國貨幣、各國各地風土人羣、名牌商標)、錄音、錄像、影視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通州成功企業家發展:易昕、耿裕華、張華偉等)

實踐活動資源——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

信息化資源——網上資源、文字資料、多媒體資料、教學課件(“一國兩制”《娘啊,大哥他回來了》等主旋律歌曲,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教學思路:本節課用什麼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是什麼?主要探究什麼問題?形成什麼理念?學生踐行要求是什麼?

篇9:高中說課稿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蹟》(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爲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爲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爲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啓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爲主,啓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爲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二、授課過程

(一)、課程導入

1、向學PPT展示與昭君有關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進入課文《詠懷古蹟》(其三)。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昭君圖,引出典故“沉魚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爲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再從昭君出塞圖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爲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爲“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問題,昭君爲什麼願意離開漢宮去遙遠的匈奴?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爲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可見,昭君因畫工毛延壽從中作梗不被君王賞識,然而根源還是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寵幸宮女,不見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爲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爲“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從標題“詠懷古蹟”中的“詠懷”二字確定詩歌類型。

詠史詩:大多是詩人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提問:作者是對哪個歷史人物進行敘述從而寄託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問:既然這首詩是詠史詩,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情感的那個詞語?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聯“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詩人如何借詠歎昭君的事蹟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怨恨?帶着這個問題鑑賞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三)、賞析詩歌

1、首聯賞析,理解詩人如何引入歌詠對象昭君。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

“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唐宋詩醇》評爲“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爲了擡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2、鑑賞頷聯,說說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着惋惜、同情。

提問:接下來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體會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體指什麼情感?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孤獨青冢向着漠漠黃昏。

“紫臺”與“朔漠”形成對比。“紫臺”指宮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

“青冢”“黃昏”,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黃昏時廣闊的天空連着大漠,卻獨有一個青冢,何等空曠悽清。

“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去”與“獨留”形成對比,“一”與“獨”同義互文,將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連”與 “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鑑賞頷聯,說說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提問:同學們從這兩首詩中體味詩人對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詩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問: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

“畫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醜化昭君,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聯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爲“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爲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四)、結合創作背景,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篇10:高中說課稿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版高中音樂鑑賞教材第五單元“音樂的體裁”第三部分《舞劇的靈魂》中的《那根藤纏樹》的賞析教學過程設計。

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增進對音樂的熱愛……”。因此,引導學生鑑賞舞劇音樂、瞭解舞劇知識、感受多元文化,是高中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將舞劇和舞劇音樂定義在了高雅藝術的範疇,舞劇藝術對熱衷於流行音樂的中學生而言,相對生疏。因此,如何吸引學生關注並喜愛這一節的學習內容,是教與學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拓展視野入手,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取捨,並補充了一些經典的舞劇作品片段,從而增進學生對舞劇的熱愛。這課教材上共安排了五個舞劇片段,我選擇了其中的《魚美人》中的“珊瑚舞”、《籬笆牆的影子》中的“那根藤纏樹”、《敦煌夢》中的“伎樂天”,將《春之祭》中的“春之輪舞”移到了《音樂——從印象走向現代》一課中賞析,刪去了《牧場競技》中的“牛仔舞”;補充了《天鵝湖》中的“天鵝主題”和“四小天鵝舞曲”;《睡美人》中的“三人舞”、“雙人舞”片段;《大夢敦煌》中的羣舞片段及《絲路花雨》中的“反彈琵琶”片段等。

教學方法與手段:

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始終圍繞“舞劇的靈魂”而展開,採取了聆聽、欣賞、感受、比較、演唱、討論、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樂意參與欣賞、感受中外舞劇片段,通過多種形式的參與,感受舞劇音樂的藝術魅力,建立對舞劇藝術的興趣。

2、瞭解並掌握淺顯的與舞劇相關的知識,感受並探討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作用,能夠聽辨一些著名中外舞劇音樂的片段(如《天鵝湖》、《魚美人》等)。

3、在音樂實踐過程中能積極思考,善於表現自己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瞭解並掌握淺顯的舞劇知識,感受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探討和分析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音樂是舞劇的靈魂。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著名的舞劇音樂《花的圓舞曲》

一、導入 ①播放剪輯舞劇視頻片段,引入對舞劇的初步認識。

②播放無聲舞劇視頻,體會無音樂的舞劇表現力的缺憾,引出課題。

二、舞劇知識搶答(學習相關的舞劇知識)

三、簡介舞劇音樂的發展歷程

四、賞析經典的舞劇片段,探討舞劇音樂的作用

(《天鵝湖》、《魚美人》、《籬笆牆的影子》選曲)

五、活動與創造 ①爲教師所表演的舞蹈動作選配音樂(也可爲無聲的舞蹈畫面選配音樂);

②根據《四小天鵝舞曲》片段設計舞蹈動作並表演。

六、總結

學生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那根藤纏樹》賞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流程:

導入該環節——劇情及相關背景介紹——初聽歌曲、初步體驗——分析探討歌曲表現手法——演唱歌曲旋律——進一步分析歌曲,探討歌曲在舞劇中的作用——視聽結合完整欣賞

1、導入該環節及劇情及相關背景介紹

這一環節是在賞析《魚美人》中的“珊瑚舞”之後進行的。首先,教師用語言過渡:中國舞劇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在我國藝術家們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近年來,中國舞劇在創作題材、舞蹈語彙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和創新。

教師先播放電視連續劇《籬笆、xx和狗》主題歌《籬笆牆的影子》,並配以電視連續劇劇照的播放,提出問題:有誰知道這是哪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曲作者是誰?如果有學生知道就請學生回答,如果學生不知道,則由教師講解。由此過渡到舞劇《籬笆牆的影子》相關創作背景及劇情的學習。

大型民族舞劇《籬笆牆的影子》取材於電視連續劇《籬笆、女x和狗》三部曲的故事。舞劇演繹了棗花通過兩次不同的婚變和改革大潮的衝擊,從一個普通的鄉村姑娘成長爲一個具有獨立人生價值觀的現代女性的歷程。這部舞劇最大的亮點是音樂,曲作者徐沛東繼續沿用了連續劇中的音樂素材,如《籬笆牆的影子》、《那根藤纏樹》等都巧妙地運用在舞劇中。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從一部曾經膾炙人口的連續劇主題歌入手,拉近學生與舞劇音樂的距離,通過連續劇和舞劇的聯繫自然地引入舞劇相關創作背景的學習。

2、初聽歌曲《那根藤纏樹》,初步體驗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