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說課稿精選

[前言]說課稿共含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說課稿精選

第1篇:說課稿

本站編輯推薦:說課稿的寫法,請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更多相關內容。

一、說教材

《美麗的晉祠》是鄂教版義務教材語文第十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閱讀課文。本單元以“美麗的家園”爲話題。《美麗的晉祠》節選自著名散文家樑衡的文化散文《晉祠》,本文采用了說明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以簡練傳神的語言,按總—分的順序,有條理地、詳略恰當地介紹了晉祠自然風景“三美”的特徵以及園中小品的獨具匠心,名人題詠的詞工句麗,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教學課前引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生活感受,奠定感悟的基礎;課上利用語言規律,在學生充分讀書,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緊扣重點詞語,體會事物特點,結合課後思考題,揣摩表達方法,領悟語言文字精妙之處,適度擴展教學資源,加深學生閱讀感悟的深度;課後推薦相關作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激發學生從讀一篇到讀多篇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慾望。

全文共5自然段,可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練地概括出晉祠美的具體特點。以“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一句總起,採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既加強了語氣,讀起來朗朗上口,又體現出一定的觀察順序,說明作者對晉祠的觀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順序展開的,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2—5段):作者採用並列構段的方式,具體說明、描寫了晉祠的山、樹、水及園中小品、名人題詠的美。

第2自然段的說明對象是晉祠的山,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如“伸開的雙臂”,將山的特點具體形象化。一個“擁”字既準確地表達出與晉祠之間的地理關係---晉祠在羣山懷抱之中,又巧妙的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讓人感受到了山對晉祠的“呵護”。山中景色四季宜人,作者從中擷取了春、秋色彩不同的畫面。“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山花爛漫,羣芳爭豔的絢麗風光;“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草木瘦勁秀挺,天空雲淡風輕的秋景圖,最後用“心曠神怡”來表達登山的感受。

第3自然段的說明對象是晉祠的樹,樹的特點是“古老蒼勁”、“造型奇特”。作者按先分後總的順序對樹的特點進行了說明,最後一句總寫了晉祠在古墓的廕庇下給人的感受。以“周柏”和“唐槐”爲例來說明樹“古老蒼勁”的特點;以“左扭柏”爲例來說明樹“造型奇特”的特點。在舉例時,又以說明爲骨架,糅合細緻、準確的描寫,將樹的特點展現於文中。在進行描寫時,作者用詞精準,如:“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一個“挑”字極富表現力地說明樹的“古老蒼勁”,又準確地表現了“周柏”的疏朗之美;又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的,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一個“擰”字,突出了“左扭柏”的紋理左扭,比用“轉”字更有力度,一個“旋”字表示粗大,並向一個方向旋轉,突出其高大而左扭的特點,又和“擰”、“繩”呼應。

第4自然段的說明對象是晉祠的水。這裏的水的特點是“多、清、靜、柔”。全段圍繞起句“這裏的水,多、清、靜、柔”逐層來寫。在寫水“多”的特點時,既寫出類別多,還連用幾個比喻,對仗工整地寫出水的姿態各異,美不勝收;在寫水“靜”的特點時,運用“鳥鳴山更幽”的反襯方法,通過寫“叮咚叮咚”的聲響突出晉祠水的靜;而在寫水“柔”的特點時,作者巧妙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並運用精當準確的動詞“拉成”、“鋪”、“掛”、“合”、“織成”、“穿”、“繞”傳神地表現了水草在靜柔的水中的姿態,極具畫面感。

第5自然段的說明對象是晉祠的園中小品和名人題詠。本段主要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石雕小和尚和石雕大虎的例子,說明園中小品極具匠心的特點。對名人題詠詞工句麗,書法精湛的特點描寫則顯得簡介概括,體現了詳略得當的行文特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從整體上把握的結構,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3、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的“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準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的“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準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二、說教法

課前指導學生充分預習,讀熟課文,因爲本課生詞新詞較多,作者描寫優美細緻、用詞準確精當,聯想豐富,修辭手法運用多樣,熟讀課文可以掃清閱讀上的障礙。

教學時,首先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從課題“美麗的晉祠”入手,抓住“美麗”這一關鍵詞,找出的中心句即總起句“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研讀此句,生髮出下列三個問題:山、樹、水又美在哪裏呢?

研讀文本時,抓住上述主要問題,從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重點研讀下列三句話:“這裏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閃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感受、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進行品評;通過句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進行聯想,從而感受山的魅力和樹的風姿,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準,更深刻地理解在說明事物時使用修辭手法的作用。

在研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2、3自然段在文本結構上的相同之處,即都是先說明事物的特點,最後一句話寫自己的感受;在說明事物特點時,採用分述的結構,運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讓說明對象更加形象生動。老師在此基礎上小結:在說明事物特點時,採用引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讓說明對象更加生動、形象,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叫它“文藝性說明文”。最後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內容,並進行適當的補充,推薦相關書籍給學生課下閱讀。

三、說學法指導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爲善教者也。”教師要成爲“善教者”,就必須進行學法指導,因“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根據本課特點,着重指導學生運用下面兩種方法學習課文:

1、聽聽—想想—劃劃—讀讀—說說—議議—品品,在紮實的語言訓練中理解課文,陶冶情操。

2、因爲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2、3自然段結構上都是先分述事物特點,最後寫自己的感受。老師進行歸納,並引導學生在寫作上尤其是寫說明文時,可以運用到這樣的方法。

四、預設教學程序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課題。指名讀(2名),一讀提示“美麗”一詞,齊讀課題。

2、課前佈置大家蒐集有關晉祠的資料,下面咱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指名2人,內容不同)

3、師補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內有晉水,周武王的兒子叔虞被封到這裏作諸侯,他用聰明才智帶領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過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他死了之後,人們在晉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廟供奉,以此紀念他,這座祠廟因爲在晉水上游,所以叫做“晉祠”。

4、過渡:山西晉祠我們沒有去過,它美在何處呢?請跟隨樑衡一起去觀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大聲讀文,要求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遇到不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這篇課文辭藻優美,下面我們一齊來讀讀看。

周柏 偃臥 徑幽香遠 古老蒼勁 一弘深潭

唐槐 旋起 草木蕭疏 虯枝盤曲 細流脈脈

勁直 蔭護 天高水清 老嫗負水 穿亭繞榭

皺裂 草蔓 拾級登山 壯士託天 冉冉不絕

題詠 精湛 心曠神怡 不一而足 歷歷可見

小結: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由題目可知,作者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晉祠)晉祠怎麼樣呢?一個詞語(美麗)

3、快速瀏覽全文,邊讀邊想:哪句話概括了的主要內容?勾畫下來。

4、交流

(1)指名讀句(出示: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引導學生說說爲什麼找這一句。(2—5自然段分別寫了晉祠的山、樹、水、園中小品,這句話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的內容)

(2)自讀這句話,你發現這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排比)言下之意是說晉祠的山美、樹美、水也美)感情齊讀。

5、質疑:晉祠的山、樹、水究竟如何美呢?走進課文,在字裏行間感受美麗,首先一齊來看山。

(三)品讀“山”

1、指名讀,邊聽邊想:晉祠的山美在哪裏?勾畫相關語句。

2、將自己勾畫的語句讀一讀,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的感受。

3、交流

預設:A、這裏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雙臂,將晉祠擁在懷中。

(1)這裏的山怎樣美?用句中的關鍵詞語(巍巍的,長長的)

(2)釋詞 巍巍:形容高大

長長:很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着外界的東西

(3)自讀,哪個字用得最好?(擁)組詞,指名示範動作。

平常生活中,誰會經常擁抱我們?這擁抱中充滿了對我們的?(關愛、呵護)

這裏說“山將晉祠擁入懷中。”,彷彿這山對晉祠也充滿了---關愛、呵護之情。

(4)指名2人讀,齊讀。

一個“擁”字把山寫活了,彷彿那山已然是溫情的母親了。

B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1)山美在哪裏?(春秋的山景)

(2)釋詞 黃花滿山:滿山黃色的菊花

徑幽香遠:小路僻靜,花香遠飄

草木蕭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極高,水極清。

(3)春天的山中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絢麗多彩、五彩繽紛、生機勃勃)

秋日的山中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草木勁瘦、秋高氣爽)

(4)指名讀、分組讀(女春,男秋)

(5)小練習:仿照書中的形式,填空: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夏日, , ;

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冬至, , 。

4、正因如此,無論什麼時候拾級登山-----(引讀)都會心曠神怡。這是作者的真實感受。

5、過渡:晉祠的樹又美在哪裏呢?

(四)品讀“樹”

1、師範讀,學生聽,勾畫樹美的語句。

2、自己勾畫的句子,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的感受(學做批註)

3、交流

預設 A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

(1)這句話寫的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從周朝就有了的,距今已有 年曆史了,這樣的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

(2)釋詞 勁直:堅強有力,挺直,筆直

皺裂:破裂出凹凸的紋路,從中看出這棵周柏年歲大,很古老

挑着:冒出

偃臥:倒着躺下(擬人化)

(3)指名2人讀。據說周柏已有 年的歷史,它歷經 風風雨雨,依然如此蒼勁,那周柏---(引讀)生: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

看到這樣的周柏,你像說些什麼呢?

B 那唐槐,老幹粗大,虯枝盤曲,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

(1)這句話寫的是?(唐槐)顧名思義,唐代就有的槐樹,距今歷史悠久。唐槐沒在哪裏呢?

(2)釋詞 老幹粗大:樹幹又粗又大

虯枝盤曲:樹枝彎曲、相互環繞,從中看出樹枝長的及其茂盛

綠葉如蓋:綠葉彷彿蓋子一樣,從中那個看出樹葉繁茂

(3)無論是周柏,還是唐槐,它們在晉祠歷經千餘載,依然古老蒼勁,那周柏---(引讀)------;那唐槐(引讀)-----,還有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引讀)---

C 以造型奇特見長的,有的儼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託天,不一而足。

(1)這句話中的樹沒在哪裏?(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的造型?(老嫗負水,釋詞,演示,想象)

(壯士託天,釋詞,演示,想象)樹的造型奇特

(3)不僅造型奇特,還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舉,還有很多。最奇特的是-----

D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上)雲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轉)去,一圈一圈的,紋絲不亂,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繩。

(1) 這句話描寫的是?(左扭柏)它美在哪裏呢?(向左扭,造型奇特)

(2)你是從哪裏體會到它造型奇特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的,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

A “一齊”“擰”(試做動作)

煙、繩,紋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讀,師誤讀

C 生對比品味,辨別

衝速度快,力度大擰 力度大旋粗大 垂 直上 轉冒 細小 掉

(3)體會讀,指名2人讀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更像是地下 ;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似乎是天上 。

(4)這樹、這煙、這繩,更是讓我們浮想聯翩,彷彿這樹的背後藏着一些美麗的傳說、故事,讓我們不僅問道:這一齊像左扭的柏樹是怎麼來的?(學生想象)

(5)怪不得作者說:“聖母殿前左扭柏,------(引讀)-------

(6)小結,在同學們豐富的想象中,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晉祠在古木的蔭護下----(引讀)------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五)小結學習內容,總結語言特色

1、對照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今天,我們學習了《美麗的晉祠》,你知道了些什麼?

(分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起: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2---5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晉祠的山、樹、水、園中小品及名人題。今天重點學習了晉祠的山和樹。晉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晉祠的樹古老蒼勁,作者列舉了周柏、唐槐,此外晉祠的樹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爲例,通過“擰”、“旋”突出左扭特點,進一步說明造型奇特。

2、同學們,仔細回想作者是怎樣介紹晉祠的山、樹的特點的?運用了哪些方法?

(細緻的描寫,比喻、擬人、對偶、聯想)有什麼作用?(是說明對象更加形象生動,讓人感覺不是在觀看一個物體,而更像是人與人的交流,縮短了說明對象和讀者的距離)

師小結:以說明爲骨架(總分)糅合細緻、準確的描寫,對說明事物進行藝術的渲染,從而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文藝性說明文。

(六)佈置作業

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加以細緻的描寫(可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偶、引用)來介紹我們的校園。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結構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式樣新穎不俗套。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

17 美麗的晉祠

巍巍的 屏障

長長的 兩臂 “擁”

周柏 “挑”

古老蒼勁 唐槐

美 樹

造型奇特 左扭柏 “擰” “旋”

園中小品 名人題詠

第2篇:說課稿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說課稿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教學指導思想: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已經是一個多維度多中心的整體。教師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而教學設計與實驗則是課堂的載體,它將調度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參與中儘量獲取知識與能力上的探討,共鳴與思維能力的昇華與內化。教學應該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呈現,注重學生把數學問題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本案將從現實中提取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去發現問題,提煉猜想歸納,分析解決,得出事物或者問題發展規律;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是自身發現能力的挖掘,建構模型的開發,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創新與創造力的潛能訓練,這將有利於學生的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是不等式這一章的核心,對於不等式的證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應用問題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過本章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對後面不等式的證明及前面函數的一些最值值域進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現實問題進行數學實驗猜想,構造數學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並通過在學習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定義基礎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幾何解釋;與此同時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學會應用。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基於對教材,教學大綱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相應制定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更爲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因此,結合本節課內容與實驗,設計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對於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置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設計,模型轉化,類比猜想實現定理的發現,體驗知識與規律的形成過程;通過模型對比,多個角度,多種方法求解,拓寬學生的思路,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與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生活問題數學化,並注重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習慣,有利於數學生活化,大衆化;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領略獲取新知的喜悅。

教學重點: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學難點: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以及定理髮現探索過程的構建及應用;

教學關鍵:學生對於實驗的實踐及函數模型的構建。

教學模式:探究式 合作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希望能夠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現在經歷課改的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接受學習的框框內,他們更需要充滿活力與創造發現的課堂。課堂實驗可能存在問題:對EXEL軟件不夠熟練。對於模型構造思路不夠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於傳統的講授課,基於數學實驗的教學實踐課,教師的教應有瞻前性,應該在實驗課前讓學生對於軟件的應用有充分的準備,並進行分組討論得到數學模型。依據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問題教學法"確定本堂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生活中發現問題,實驗中分析問題,設計中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論證後延拓問題"五環節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更好地使學生經歷實驗的發生,發展和"再創造"的全過程,主動地吸收新知識的精髓。

四、學法指導

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已經是一個多維度多中心的整體。教師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而教學設計與實驗則是課堂的載體,它將調度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參與中儘量獲取知識與能力上的探討,共鳴與思維能力的昇華與內化。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實驗課的教學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多訓練,多實踐。"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通過這樣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纔會學習數學中體驗發現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合作,並學以致用,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實驗內容與實驗程序:

問題:元旦晚會我們學校即將舉行遊園活動,每個班級有一條20米長的紅絲帶在燈光球場圍成一矩形的場地活動,請問大家應該怎麼圍才能使我們班級的場地面積最大

1問題提煉:(用數學語言表達)

2實驗步驟:

A 請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整數長度爲邊,按照製圖方法繪製5個矩形,並比較面積

B 把上面的矩形按照邊長與面積的不同列表歸納

長度(m)

寬度 (m)

面積 ()

C 根據以上表格數據,請用exel軟件作出柱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1)在邊長變化過程中,面積的大小變化情況與趨勢

(2)由這種趨勢請同學們自己猜想總結一個結論。

3 實驗的感言與進一步構造數學模型的思考。

六、教學流程

1,生活問題創設情景:通過生活問題設置情景並構建實驗

2,構建模型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構建函數及不等式解決問題並發現均值不等式

3,定理總結結論表述:用數學語言表達均值不等式並用文字語言總結陳述

4,定理論證課堂練習:用幾何與代數方法分別論證結論並進行課堂練習

5,學習感言教學小結:由學生髮表學習感言,老師總結本堂課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實驗猜想――構建模型――發現規律――論證再運用;學習方法:協作探討,自主實驗,猜想證明,發現應用。

七、教學反饋評價

本節課利用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是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新試點,是學生進行數學研究性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一重要手段與途徑。

本節課通過生活問題的合作交流探討,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新的改變;在實驗的構造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創造性得到鍛鍊與提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驗與體現,學生學會了合作與分享;通過對數學模型的構建,學生更加體會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與發現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一個突出點在於從書本某一個知識作爲切入點構造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實驗,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利用,再編改。使得學生在課堂,課外自主學習與接受知識的方法途徑更加多樣,參與課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過自己探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是傳統教學所沒辦法達到的。

第3篇: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單元已經接觸了詩歌,學生掌握了詩歌鑑賞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本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雄渾豪放而又沉鬱頓挫,詩人詩風各異,教學要充分把握詩人的藝術風格,《蜀道難》感情強烈,筆鋒雄健,想象奇特,氣勢雄渾,是李白的成名作。結合本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知識和能力:

①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知人論“詩”;

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章法、氣象、基調及藝術風格。

2、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自然是誦讀。

教學難點是如何把握朗讀技巧以及詩人抒發的情感。

二、說教法

教法:教學活動就是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蜀道難》是詩歌經典,又是豪放詩歌,所以在教學上要重視誦讀。我採用在誦讀中輕輕鬆鬆把握全文的教學方法。第一步是初讀。解決最基本的字詞問題,打好基礎是學好任何學科的關鍵,只有認真地做好這項工作,學習纔會很輕鬆。第二步是意讀。朗讀中質疑,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個性化解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三步是美讀。除了誦讀以外,還有問題探究法、討論法、評點法等。

學法:誦讀感知情脈——讓學生去讀

知人論世探主旨——讓學生去思

個性解讀賞藝術——讓學生去品

總之,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入爲主很重要,要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思想。導語從李白一生三件寶詩、酒、劍入手,引起學生知曉李白的興趣。這裏採用互動法,引導學生從以前學習的知識中回憶,並且及時表揚那些記得好的同學。從而引到本節課的內容上來。

李白一生三件寶:詩、酒、劍。杜甫有詩爲證,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說到酒,杜甫也曾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說到劍,李白好劍術,十五歲學劍術,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自己也有“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詩句。

余光中在《尋李白》對此有過非常生動的概括,“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灑脫不羈而又才華橫溢的形象,就連對蜀道之難的慨嘆中亦不乏其匠心獨具的豪放。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這段話既形象而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靈活、氣象宏偉而言。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蜀道難》。

(二)“看我說名人”欄目,此期名人爲李白。輪流到的學生展示。

大家就自己知道的李白作一補充。最後對學生所說的進行總結。

(三)研習課文

1、初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自由誦讀,掃清文字障礙;然後找出文中重點詞的意思和與現在意思不同的詞語(比如古今異義、此類活用、通假字,甚至特殊句式)。

①學生藉助不同的字典,疏通文意。

②掌握重點字意思和詞類活用現象。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閱讀,並且逐步形成積累和嚴謹治學的好習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找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這次展示是讓學生能夠順利地朗誦詩歌。先讓自告奮勇的同學來讀,再讓朗誦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學生來讀,從讓學生朗誦中去比較、去感受、去體味。當然要極力表揚那些踏實認真,能夠開動腦筋並且有獨特思維判斷的學生。

2、意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探究如何誦讀詩歌。一般爲先設置問題,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展示之後,根據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嘗試有感情地朗讀。

設置的問題如下:

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出現三次,每一次該如何讀?

②寫蜀道難,爲什麼要引用傳說中的蠶從、魚鳧的開國和五丁開山?表達了詩人的什麼願望?

③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④課文第二段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⑤課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這五個問題基本上涵蓋了全詩的內容,首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對每個問題都有或明晰或含糊的答案之後,分小組交流自己的意見,並且每個小組商討出較恰當的答案,然後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個小組都要評價出最好的小組和最差的小組。最後,學生普遍能夠答出來的就不再贅述,對於困難的恰當地進行點撥。

根據大家得出的統一答案,研究每一部分該如何去誦讀,是平緩地敘述,還是激昂有力,在商量一致後同學們推舉代表進行示範誦讀,個別地方如果有問題,就和學生一起研究。

這裏以問題促讀,讓學生在徹底瞭解整篇謀篇佈局以後意讀,再由意讀帶動理解。

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出現三次,每一次該如何讀?

點撥: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嘆蜀中戰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②寫蜀道難,爲什麼要引用傳說中的蠶從、魚鳧的開國和五丁開山?表達了詩人的什麼願望?

③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針對上面兩個問題點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筆,追溯了秦蜀隔絕、不相往來的漫長曆史,指出由於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纔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闢出一條崎嶇艱險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朗誦時如能作出尋覓的動作,眼神如夢似幻,沉浸在追憶中,情緒上交織着驚和嘆,能更好地體現蜀道的悠遠感和神祕色彩,聽衆也能通過你的朗誦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壯的情感氛圍和蜀道神采飛動的藝術形象。

經過一番神祕的尋根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引導我們直面現實: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蒼蒼,直插霄漢;高山下雷霆萬鈞的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驚險萬狀,氣象恢弘。面臨這一派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個性山川,我們要讀出一種認真對待的態度,並讀出欣賞,讀出歎服。

④課文第二段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點撥:“問君西遊何時還”,詢問式的關切透露出友人將赴曲途。在關懷擔憂中讀出由衷的同情。“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這些自然景觀感情色濃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我們讀的時候也要在擔憂中充滿愁緒。

山川的偉大、強悍,以絕對強大的力量給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懾。我們需感受到李白帶着雄渾的氣勢,蘊含着豪邁的聲響,誦讀時需在驚愕和恐懼中讀出敬畏。“連峯去天不盈尺,……崖轉石萬壑雷”需讀出激越憂憤,詩緒在想象的奇境中迷離恍惚地遨遊,豪放不羈,色彩斑斕,追求奇、異、怪。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裏突然來了一個“險”,情緒上,擔憂中表露出埋怨。

⑤課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點撥: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髮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朗誦時情致需轉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難”形成一種壯美和醜惡,高亢和低迴的反襯,在情緒的節奏上,構成一種張力。

這些環節都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要靠他們自己去探索,儘管教師點撥和引導也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措施,總之,鼓勵爲主,鞭策爲輔。

3、美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醞釀情感,有激情地誦讀。

首先探討兩個問題:

①探討主旨

知人論世

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恰好用來進行思維訓練。

我首先指導方法,“知人論世”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長安的介紹。說明李白滿懷壯志而來,卻受到權貴的忌恨,被放還鄉。接着打出唐玄宗時期的介紹,說明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危機。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適當加以引導: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②藝術鑑賞

個性解讀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重點。我採用化難爲易的方法,設問:你認爲本詩好在哪裏?一人評一句。這樣安排,讓學生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多樣,由枯燥變生動,由灌輸到感悟。是一種個性化解讀,是思維活躍的表現。最後總結浪漫主義詩歌的詩風。

自由鑑賞

想象豐富,誇張奇特,感情強烈,氣勢雄渾,語言凝練,自由奔放,換韻自由,音節鏗鏘,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歷史沉重感,一詠三嘆,主旨突出,內容變換跳躍,對偶句式整齊有力,長短句參差錯落,筆力千鈞,先聲奪人,渲染氣氛,烘托映襯,比喻生動,細節感人,照應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結合,點面結合,概括描寫與具體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想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逐層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環境到人事環境……

總結:浪漫主義詩人藝術風格:想象、誇張、感情強烈

在探討完之後,配上音樂,帶着對李白的理解和此詩主旨的探討進行美讀,美讀的基本原則就是有情感地去讀,讓李白的詩歌能夠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也讓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詩歌中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對於非常優秀的學生在朗誦這一塊作指導,以便讓他們朝更優秀的方向發展。

(四)背誦詩歌

(五)閱讀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劍門關,寫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險第一關》,和學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代表詩歌。

(六)板書設計

蜀道難

李白

初讀:文字、句意

意讀:詩意、鑑賞方法

美讀:主旨、藝術技巧、情感

(七)教學反思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在總體設計上讓學生自己去動,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維,還是獨特的思維,大家集思廣益之後,同學們對問題的看法就會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

三分詩,七分讀。如果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那麼詩歌的境界就會完全顯露出來。所以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把讀作爲教學的主線,不僅讓學生敞開心胸,而且從讀中體味到詩歌的美麗。但在如何分層次地誦讀這一方面還應該再深入一些,或許學生會理解更深刻一些。

第4篇:說課稿

本文系列之一說課稿範文,你可能需要。

一、課題產生原因:

零花錢是學生親密的夥伴,每天伴隨學生上學,放學時又離他們而去。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校中有幾百名學生,他們每天共有多少零花錢?他們每天會花去多少零花錢?他們都買了什麼東西?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消費。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因此,我決定利用綜實課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來一次親歷零花錢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回答“該怎樣使用零花錢?”

二、教學過程設計:

本次教研主題是:課題的產生與利用。由學生花錢的現象引領出實踐活動的主題,很多學生都會帶零花錢,既然有錢,通過課堂上的小調查,就可以知道它們的來源。其次,讓學生觀看學生花錢的真實相片,結合學生的實際,並不難知道學生零花錢的去向。然後設計話題:我們自己的錢,一會兒就變成了別人的錢,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要不要守住自己的錢?引發學生的爭議,教師因勢利導,導出實踐活動的主題。這個環節,可能會花點時間,但並不太難,問題最關鍵的是:學生子課題的確立,也就是說:讓學生研究什麼?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最初我認爲,只要引導學生對零花錢來源的探尋,對零花錢去向的認識,纔有可能正視零花錢的合理使用。因此,我準備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

1、調查零花錢的來源;

2、調查零花錢的去向;

3、研究零花錢的合理使用;

然後在過程彙報或是終結性彙報的時候,纔對他們各組進行整合。但這樣一來,就把各個小組截然分開,知道零花錢的來源,卻不知道零花錢的去向,知道零花錢的去向,卻不知道零花錢的來源。缺乏着兩個方面的認識基礎,又怎麼談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錢呢?如果不從這些方面成立研究小組,那麼只能從學生零花錢的去向去調查,於是我試着把學生的研究小組分成:

1、零食調查小組;

2、學習用品調查小組;

3、文體用品的調查小組;

4、其他方面的調查小組。

在預設這些小組活動計劃時,我又遇到了一個困惑:設計第一個小組活動計劃時,還很順手。設計第二個小組時,就感覺存在一些問題,設計第三、四個小組的活動計劃時,我根本就無法預設了。因爲我發現這些小組的活動計劃是多麼驚人的相似。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按照零花錢的去向去活動的。小組與小組之間沒有多大的區別,缺乏個性,也顯得很狹隘。怎麼辦?如果不這樣,學生的研究小組又將從那些方面入手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想着明天就要在本中心試上課,而今晚的教案仍無着落,那時候的心情,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找不到問題出路時的苦惱與迷茫。

但我最終還是確定小組的研究目標:

1、買零食花去多少零花錢?

2、零花錢都買了學習用品了嗎?

3、我們用多少錢買健康?

4、零花錢有多大的作用?

可是在第二天上完課的評析會上,就有教師提出疑問:既然本次教研主題是課題產生,學生的研究小組的活動目標也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怎麼還是按老師的預設進行呢?這真是一針見血,一下子卡住了我的要害,這也是我對本次教研主題理解之後一直避而不談的話題,因爲我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幾斤幾兩,讓學生自由暢談話題,有誰知道他們會提出多少刁鑽、離奇古怪的問題呢?我對他們的問題又將如何處置呢?這些都需要教師的靈活機智,需要教師平時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而這些素質和能力我都比較薄弱。但是子課題的產生只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生成,所以我沒有多大選擇的餘地,只能騎着毛驢看唱本——走着瞧,隨機應變啦。

學生子課題的產生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我們可以應用歸納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歸類,也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來確定子課題。最終我選擇後者,因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指導者,應該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有權利選擇自己趕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子課題的成立需要進行的環節就是活動計劃的制定,這是整個實踐活動的藍圖,如果讓學生匆忙的定下活動計劃,使計劃不完善,勢必影響今後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我準備了制定活動計劃必要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充分交流之後,再來完成活動計劃,這樣有利於他們汲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啓發、相互補充、這樣制定的計劃纔會更完整,纔會更實際可行。這是我在預設教學過程時的真實想法。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想,懇請各位領導、教師批評指正。

第5篇:說課稿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爲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爲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1、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組訓練的重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 瀾、暇”等8個生字;理解“波瀾壯闊、無暇”等18個詞語的意思。

(4)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2、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列提綱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4、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桂林山水》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說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緊扣“課標要求”,針對教材內容,採用講讀法、討論法、多讀多想、從扶到放等方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猜:這是哪呢?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各種美麗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帶你漂在這樣清澈的水面上,該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再用充滿激情的導語邀請學生一起遊覽桂林,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綱指出: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必須的語文素質。我讓學生邊看圖邊思考:桂林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緊扣重點,教給方法。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重點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灕江水特點的詞語,並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灕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於是我趁熱追擊:作者寫灕江水之前爲什麼要寫到大海和西湖呢?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這時我在課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詞語。

接着我們來分析描寫灕江水特點的三個分句:並提問,這每個分句各寫出了水的什麼特點(學生回答靜、清、綠),再次品讀“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在朗讀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的特點。然後我接着提問:你們平常見到的水都是什麼樣子的?此時學生便會議論開來,兩種水一對比見明顯地感受出桂林水靜和清的特點。

再分析“綠”的特點,先讓學生齊讀這個句子,師拋出問題:無暇的翡翠是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學生答無暇是沒有瑕疵),師出示翡翠的圖片,用翡翠比喻灕江水的特點,可見灕江水之綠。

3、仿句子寫句子:

а、池塘裏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裏真靜啊,靜得……

及時運用了課堂上剛剛學習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使課內和課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過本段的學習,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圖文對照,彷彿自己正置身於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對桂林充滿愛?怎能不對祖國山河的秀麗表示讚歎?同時又學到了讀段的方法。

4.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5.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6.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將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訓練融爲一體,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本課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和讚美,朗讀時讓學生把這種感情讀出來,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有感情地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桂林的愛,對祖國河山的讚美,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濃縮了課文內容的精華,我設計的板書文字簡潔,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的落實了教學重點,加上直觀新穎的簡筆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結束語:

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語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我們又一起走出了語言文字,帶着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走向了生活。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做到,讓學生課前有所期待,課堂有所滿足,課後有所回味,品味語言文字,品味真摯情感,讓我們的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兒。

第6篇:說課稿

下面這篇由網友爲大家蒐集整理說課稿的寫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歡!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測量物體的質量》是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二節內容,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是質量的初步概念、單位及實驗常用的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質量的概念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這節內容對以後的教學有很重要的作用。

2、說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教材的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難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換算。

(2)、瞭解天平的構造,會調節的平衡螺母,知道稱量原理,認識遊碼,並初步瞭解天平的使用。

(3)、對常見事物的質量形成較爲具體的量級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動手、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2)、通過觀察和操作,學會調節托盤天平,並利用托盤天平測量質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培養學生認真操作、自覺遵守操作規範的良好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杆秤這一我國古代發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過了解質量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說教法

1、說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盤天平、砝碼

學生實驗:托盤天平、砝碼、燒杯、大頭針(一盒)、鹽、水、塑料瓶、 剪子

2、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再一次明確指出:"物理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等方式,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習物理規律,構建物理概念,學習科學方法,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所以,儘管物體質量的測量是我們經常接觸的,也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與機會讓學生去實驗去感受。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比較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歸納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的愉悅,並學習到這一研究方法。

四、說學法

實驗法。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身邊的例子來說明物體是有物質組成的,如鐵桶和鐵製的文具盒都是由鐵這種物質組 成的,教室裏的木門和木椅子都是由木頭這種物質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體都是又物質組成的結論。接着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類似於大鐵桶和小鐵 釘,雖然都是由鐵組成的,但所含鐵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質量的概念。

(二)進行新課

1、質量的概念

在學生明白了物體所含的物質有多少後,直接引入質量的概念,不必做過多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自己舉例的方式說明不同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質量的概念、

對於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可以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來認識理解,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塊橡膠泥,上課前捏成各種形狀。設問:這塊橡膠泥的質量是否發生變 化,也可以讓一個學生將一塊橡膠泥從教室的後面傳到講臺,再設問:如果將這塊橡膠泥帶到月球上它的質量是否會發生變化?教師還可以舉出冰塊裝在容器裏化成 水的例子,讓學生思考質量是否變化?讓學生結合圖歸納出: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無關。 2、物體的質量的測量

通過要比較兩個物體質量的大小就要確定質量的單位,直接給出質量的國際單位和常用的單位,對於1kg的大小,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約1kg學生又比 較熟悉的例子,如20個雞蛋的質量約爲1kg,讓學生對1kg的大小形成具體的直觀的印象,然後通過閱讀表格”一些物體的質量的近似值”和動手掂一掂物理 課本的質量|,文具盒的質量,使學生對常見的物體的質量有較多的認識。

對物體質量的測量的儀器,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實例,教師再以補充。對於桿秤的應用可以介紹是我過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下節課在課堂上交流,這樣做可以鍛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裏的教學上,先讓學生看書,然後讓學生自己說出天平的名稱,接着自己看天平的調 節方法和使用方法,這是可以選學生代表上講臺演示,其他同學在臺下評價,老師再給與補充,同時老師強調: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須調節水平,加砝碼時應先估計物 體的質量,加砝碼是應加大的後加小的,物體的質量等於右盤中的砝碼的總質量數與遊碼上的讀數相加,接着讓學生親自動手測一些物體的質量,老師下去巡看,發 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學生能夠較爲熟練的正確使用天平的目的、最後可以讓學生思考,砝碼用完後不放回盒中,使用是不用鑷子直接用手拿砝碼行不行、我們吃的食 鹽,剛從水中取出的小鐵塊能否直接放左盤中去稱質量?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然後教師予以強調,這樣注意聯繫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經過學生思考會理解得更深 刻、

本節課的小結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總結。

(三)課堂反饋

1、使用天平前,在調節橫樑平衡是將遊碼放在____位置調節平衡螺母。如果橫樑右臂偏高,則應將右邊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計一下身邊的物品質量是多少,再稱一下,看看你的估計是否正確。 (四)板書設計

測量物體的質量

1、認識天平

2、調節天平

3、使用天平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說課稿範文。

標籤:說課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