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微課教學設計(熱門1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1篇《微課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微課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微課教學設計(熱門11篇)

篇一: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審美特徵。

2、初步嘗試爲奇石命名。

3、學會欣賞自然美,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靈璧石的審美特徵。

難點:對賞石文化的理解。

教學方法

通過精選實例進行知識講解,講解中不斷設疑,促使學生思考,激發探究慾望,最終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實現自主學習。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一、導入:

展示上海世博會上安徽館前的迎客鬆靈璧石。

提問:

1、你認識它嗎?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爲藝術品進行欣賞嗎?

通過提問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討新知:

(1)初識賞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稱“觀賞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如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圖例)

(2)提問:你知道清朝皇帝曾經爲哪種奇石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嗎?

“發現之旅”——探尋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其審美特徵

(靈璧石的成因很複雜,這裏只概括了主要原因;靈璧石的種類也很多,只能選擇幾個典型石種稍作講解;靈璧石的審美特徵更是牽涉到許多美學概念。本微課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引領到賞石文化的門前,學生還需自己邁進門檻,做進一步探究,並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3)奇石的命名

先舉例說明命名的方法,再請學生嘗試爲奇石命名。

(4)小結:

靈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質樸,美在含蓄。

三、課後拓展:

賞石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流傳着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愛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 、南唐後主李煜不愛江山愛美石的傳說等等。

如今,賞石逐漸成爲國際潮流。除了靈璧石,還有許多著名的石種,請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更多的賞石知識。

思考:你對賞石文化有沒有自己的見解呢?

希望同學們在課外繼續探索大自然饋贈我們的奇美,請參考中國靈璧石網。

(通過欲揚先抑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並提供相關網站,作有效引領。)

測試題:

1、奇石又稱(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

A、觀賞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靈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皇帝曾經爲(A)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

A、靈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靈璧石種類很多,主要有(AC)、五彩靈璧、白靈璧等。

A、磬石 B、呂梁石 C、龍鱗石 D、菊花石

5、靈璧石的審美特徵主要體現在形 、(ABCD)等方面。

A、聲 B、色 C、質 D、紋。

進階練習:

1、蒐集1—2首描寫、評價靈璧石的詩詞。

2、蒐集1—2個歷史名人與靈璧石的小故事。

3、通過自主探究,瞭解其它觀賞性奇石。

篇二:微課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同學們,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奮,筆耕不輟,給我們留下了190多萬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主席曾讚揚他是最有骨氣的中國人。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對,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24歲時寫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理解“匆匆”——急急忙忙的樣子。那麼這篇文章講的什麼匆匆呢?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感受作者用詞的魅力

1、同學們,在課前預習時,你們一定會發現這篇課文讀起來郎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其實它是有原因的。因爲文中的詞語有個特點,大家發現了嗎?沒錯,就是使用大量疊詞。

2、相信大家在課前已經預習過生詞,我們一起來讀讀這組疊詞吧,並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頭涔涔淚潸潸茫茫然赤裸裸

來,請你說說從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哦,你從頭涔涔、淚潸潸這兩個詞中感受到作者認爲自己在過去的八千多個日子裏虛度了光陰,作者爲虛度光陰而感到惋惜和自責。從茫茫然、赤裸裸這兩個詞中感受到作者面對時光流逝感到悵然失措和無奈。

我們一起將這樣的感受帶進句子去讀一讀吧。

3、如果說剛纔那組疊詞作者是說自己的,那麼這一組疊詞又是說什麼呢?你從這組詞中又感受到了什麼?

漸漸默默匆匆輕輕悄悄伶伶俐俐

誰來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好,請你來。

這組詞是描寫時間的,描寫出了時間流逝之快和毫無痕跡。

你想來補充,好請你說——從輕輕悄悄伶伶俐俐這兩個詞,讓你感覺到時間像個小精靈一樣,很輕巧,好像看到了時光流失時的身影和姿態。

原來疊詞中蘊含着這麼豐富的滋味和情感呢。來,我們把這組疊詞帶進句子去讀一讀吧。

4、同學們,這篇文章除了這些疊詞以外,還有6個需要我們會寫的字呢。藏的第6筆是豎折,第8筆撇的起筆要在第7筆的中間。書寫“蒸”字時不要忘記“丞”下面的橫,這一筆不要寫得過短。

三、品讀感悟,體會寫法

1、同學們,這篇文章在句子上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問句特別多,現在同學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那兩處使用了一連串的問句,這些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2、好,課文讀完了,誰來說一說你找到的句子。

(1)哦,你找到的是第1自然段。

請你來說說,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請你來說,對!這是一個排比句,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還來,楊柳枯了還青,桃花謝了還開”與時間流逝進行比較,寫出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

(2)嗯,作者用四個反問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

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3)你還想說呀?好,請你說一說。

對,用一連串的問句,可以更暢快地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能吸引讀者的目光,引發讀者思考。

(4)好,同學們,這一段寫出了作者對時間的無比留戀不捨、對時光逝去的無奈,我們一起把這種情感送進去問一問吧。問出你心中的不捨和無奈。燕子去了,讀——

3、誰找到了第二處一連串的問句?

好,你的手舉得高高的,那就請你來說吧。

嗯,你找的是第4自然段。他找的對不對?嗯,非常棒。咱班同學都是非常會讀書的孩子。

我們來看第4自然段。請你來說一說這些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

請你來說。請你來說。

嗯,在這一段中,作者也是用了一連串的問句,直擊心靈的追問,表達出了作者對時間的無比留戀不捨、對時光逝去的無奈。但是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不甘心於沉淪、不願意虛度時光的的真實感情。

4、同學們,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都是使用了連串的問句,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呢?

教師小結:對,這樣寫,暢快、直接、能夠緊緊吸引讀者的目光,具有撼動人心地力量。

5、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八千多個日子,像針尖上的一滴水。請大家讀一讀第2自然段,說說你有什麼感受,試着從內容情感和修辭手法的角度來說一說。

嗯,同學們都講的非常好。作者把無形的時間化作有形,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讓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變得具體可感,也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同學們,請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一讀第2自然段,讀出作者的無奈和惋惜。注意輕重音,讀出散文的節奏和韻律。

6、1922年,正值五四運動低潮時期,24歲的朱自清先生苦悶無奈、感嘆八千多日子匆匆過去。具體到每一天又是怎麼過的呢?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八千多日子,具體到每一天,作者都寫了哪些事情?

對,作者寫了洗手、吃飯、默默、遮挽、躺在牀上、嘆息,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讓敘事更加清楚,增強了語氣。情感表達更加強烈。

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話,讀出這份強烈的感情。

作者把時間擬人化,靈活多變的運用動詞,“跨過、飛走、溜走、閃過”,作者筆下的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有了人的靈性。就讓我們讀出時間的靈性活動。讀——

教師小結:朱自清先生運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靈活運用不同的動詞,賦予時間靈性,讓原本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變得具體可感,這就是文學大家呀!來,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來感受作者的語言藝術的魅力。

7、請同學們齊讀第2——3自然段。

8、同學們,我們來看,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處,作者都運用了一個問句: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這種寫法就叫首尾呼應。這樣的寫法能使結構更加完整和嚴謹,使情感更加強烈,從而加深讀者印象,引起讀者共鳴,提高表達效果。

四、探究課文,感受寫法

同學們,時間的流逝本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爲什麼作者能寫得如此感人呢?

請你來說。

對,作者直接把心裏想說的話寫出來,抒發了自己真實的情感。

請你來說。

是呀,我們寫文章,就要像說話一樣,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同學們,直接把心裏想說的'話寫出來,抒發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這種寫作方法就叫——直接抒情法。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讓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五、讀寫結合,學生練筆

1、時光匆匆,24歲的朱自清感嘆八千多個日子匆匆而過,12歲的你們也有四千多個日子從手上悄悄溜走。那麼,同學們,你們的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一點一滴溜走的呢?請大家學着朱自清先生的寫法,

()時,日子();

()時,日子();

……

也抓住自己身邊的小事,賦予時間生命,讓我們感覺到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流逝的?看誰寫的最有朱先生的風格。

2、學生自由仿寫練筆。

3、學生寫完後,朗讀交流,師生及時評價。

六、佈置作業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裏了。課下,請同學們繼續研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此外給大家推薦《毛毛》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時間盜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讀完它,相信你們會對時間有更深地理解。

篇三: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嘗試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通過對例題的分 析和講解,得到動量定理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3.能夠應用動量定理處理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動量定理的推導以及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合外力的衝量等於物體動量的變化;如何正確應用動量定理分析打擊和碰撞這類短時間作用的力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創設實驗情景)

【問題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塊海面墊,儘可能把雞蛋舉的高高的,然後放開手,讓雞蛋落到海面墊上。

首先讓學生猜想可能出現的現象。

實際操作:觀察到雞蛋並沒有被打破。

引入:雞蛋從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墊上,雞蛋卻沒有打破,爲什麼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問題二】(情景暗示創設問題情境)

我們在上節課知道,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新的物理量來研究運動物體對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時刻物體有一個速度,對應有一個動量。如果說物體速度發生了變化,那麼動量也會發生變化:=p-p=mv`-mv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問了:一個運動的物體,它的動量爲什麼會變化呢?這個變化有什麼規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問題三】(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汽車剎車(坐公交車,我們就有這樣的體會)在停下來的過程中動量變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時間長;急剎車阻力大,作用時間短。 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定量關係呢?

二、新課教學

(一)引導學生推導動量定理,並理解其特點

〖問題〗一個質量爲m的物體,初速度爲v,在合力F的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t,速度變爲V`,求:物體的初動量P和末動量P`分別爲多少?物體的加速度a=?

〖推導〗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討論〗在這個表達式中,各個物理量分別是什麼?

〖結論〗物體所受合外力的衝量等於物體的動量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恆力,也可以是變力, 當 合外力爲變力時,F合應爲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個矢量式,運用時要取正方向。

(二)應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師生共同歸納,學生舉例)

第一類:在動量變化一定的情況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須縮短作用時間,常見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鐵錘釘釘子、衝牀衝擊鋼板、雞蛋碰石頭等。

第二類:在動量變化一定的情況下,如果需要減小作用力,必須延長作用時間,常見的情形是“緩衝”。

例如:體操運動員落地時的下肢彎曲、汽車座椅上的安全帶、蹦極的橡皮繩、雞蛋落在海面墊上。

第三類:在合外力一定時,力的作用時間越長,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越明顯,力的作用時間越短,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越不明顯。

例如:以快慢兩種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邊緣木塊下的紙條,木塊落地點距桌子邊緣的水平距離不同(快時近,慢時遠)。

(三)通過例題讓學生歸納利用動量定理解題的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和運動過程。

2.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狀態分析,找出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選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衝量和初末動量值。

4.列式計算。

(四)鞏固練習

學生列舉生活中可以利用動量定理解釋的現象。

學生列式計算(先分析解題思路再做題)

質量是60的建築工人不慎從高處跌下,由於繫有腰間的彈性繩安全帶的保護,他被懸掛起來。已知彈性安全帶伸長相對很小,安全帶長5m,安全帶的緩衝時間爲1.2S,求安全帶所受的平均衝擊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理解了動量定理內容特點,並會利用其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擊和碰撞類力學問題問題,進一步體會到動量定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篇四:微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識別五種不同的山體部位。

二、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體部位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識別五種不同山體部位;

2、區別山谷、山脊。

五、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等高線地形圖(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繪製原理。

(二)授課:

教師拿出模型,與同學一起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同學通過觀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幫助學生得出規律,識別山谷、山脊;聯繫瀑布的形成,強調河流的形成部位。

篇五:微課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可見,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能夠在學習完“二力平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根據所學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實驗中保證小木塊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板、木塊、彈簧測力計。

【教學過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摩擦力就是指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那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摩擦力也是無處不在的。現在老師將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書本拉過來,請問一下同學們,物理書現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個力。分別是豎直向下的重力、豎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師給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與書運動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說一下這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嗎?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試着測量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們需要測量力,那麼用到的實驗器材就一定會有彈簧測力計,除此之外,老師還準備了一個木板和一個小木塊。

現將小木塊平放在木板上,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我們會看到彈簧測力計被伸長,木塊的受力分析就等同於我們剛纔所說的那本物理書,那我們觀察到物體在水平方向上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分別是拉力和滑動摩擦力,同學們思考一下,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物體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所受到的兩個力大小相等呢?

沒錯,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時候。我們上節課學到當一個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時候,它就處於平衡態了。因此,我們現在想要測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則需要在實驗過程中勻速拉動我們的小木塊。這樣,我們所得到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拉力大小)就應該等於小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們再將整個實驗整理一下。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根據的實驗原理是:二力平衡。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木板。

實驗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最後實驗的測量結果:F=Ff=N.

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在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首先需要將彈簧測力計調零。

2、在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小木塊的過程中,應將彈簧測力計保持水平的狀態,不可傾斜。

3、在整個拉動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小木塊爲勻速直線運動,不可斷斷續續,否則不滿足實驗原理,造成較大的實驗誤差。

篇六: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例句讓學生感受將句子寫具體的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麼”。

2、區分“的”與“地”的用法,並能夠結合具體的句子正確使用“……的”與“……地”,從而將句子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例句:狗兒跑了。

這是一句完整的話,但不具體。如何把它寫具體呢?

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麼”!

思考:

狗兒爲什麼要跑?(看見了蝴蝶)

這是一條怎樣的狗兒?(小花狗)

它是怎樣跑的?(箭一般地追了過去)

他從哪兒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從我身邊追到草叢去了)

好,我們來把這句話寫具體:小花狗看見前面的草叢中有一隻黃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從我身邊追了過去。

二、方法指導

在句子中加進一些詞語,如“……的”與“……地”,將句子寫具體。

1、在名詞前面加“……的”

什麼是名詞?表示事物的詞叫名詞。

判斷絕招:前面能用數量詞修飾的,就是名詞。

如:一張 臉 一隻 灰雀 一棵 白樺樹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在名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適當的修飾成分,可以把話寫具體。

2、在動詞前面加“……地”

什麼叫動詞?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

在動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恰當的修飾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體、更生動。

3、“的”“地”用法巧記:

①“的”的用法巧記:的(聯想)→白藥→吃白藥的是人→人是名詞→名詞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記:地(聯想)→土地→在土地上勞動,必定要動→動詞→動詞前面用“……地”。

4、例句:

①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

怎樣的?名詞

加進的詞

②她害怕了,(嗚嗚地)哭起來。

怎樣地?動詞

加進的詞

三、探究練習

試着將下列句子寫具體。

1、你看見過一隻灰雀嗎?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篇七:微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學習籃球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投籃以及教學比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能、戰術水平以及學生裁判工作能力。

2、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

學情分析

1、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對籃球運動有一定認識和了解,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好籃球運動;

2、學生對籃球運動缺少系統的認識和基本技能的瞭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戰術水平以及學生裁判工作能力;通過練習,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籃球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投籃以及教學比賽,讓學生初步瞭解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素質組合練習,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並進一步提高籃球基本技能和戰術水平

2、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課堂開始

1、體育委員整隊,報告出勤情況。

2、師生問好。

3、教師宣佈本次課內容:籃球

二、準備工作

1、教師講解練習的方法,即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動作或者模仿所見過的某些球星的動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區域內進行熟悉球性練習。

2、教師下到學生中間一起練習或做一些動作讓學生模仿。

三、教學內容

1、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練習

2、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練習

3、教學比賽

4、素質練習

四、設計意圖

1、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術、戰術水平

2、通過素質組合練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五、課堂結束

1、放鬆練習

2、教師小結本次課情況

3、教師宣佈下一次課內容、地點

教學反思

1、本課遵守體育課的課堂教學常規,按照常規要求進行。

2、在課堂準備工作,通過讓學生自由練習,教師參與,融合師生關係,讓學生有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3、在籃球教學中,首先是運用體育課的基本教學方法進行籃球基本技術的教學,讓學生觀察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觀察、模仿、達到學習的目的:其次,在籃球教學比賽中,讓學生自己組織比賽,學生自己輪流擔任裁判工作,有利於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進一步運用所學過的籃球基本知識於實踐中,通過實踐又可以檢驗所學過的基本知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最後聽教師的講評,學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籃球水平。

篇八:微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節奏訓練,掌握延音線的運用,切分音節奏型

2、通過學習能夠準確找到切分節奏型,並且正確視唱。

二、教學重難點

延音線的靈活運用,切分音節奏型

三、教學準備

節奏型、示意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大家看這個譜子,音符上面是一條向上或向

下彎曲的弧線,這個弧線叫什麼?有什作用?

2、新課

(1)這個符號叫作延音線,樂譜標記符號之一。其作用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連。那麼拍值等於所有這些音符的總和。

看實例:這個1上面的線就叫延音線,這個1的音要連續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們看這個譜子5 6 6請同學們爲這個樂譜劃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視唱一遍。

如果把中間相同的音6用延音線連起來,又該怎麼劃拍子?請同學們試一下劃出拍子來。

(3)同學們劃的拍子看和我一樣嗎?

怎麼打拍子?請跟我打一下(老師示範)。

這個音在一小節內書寫的時候也會變化爲:

(4)總結

切分音是旋律在進行當中,由於音樂的需要,

音符的強拍和弱拍發生了變化,而出現的節奏變化。比如:一個音在弱拍時開始,而且延續到後面的強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強弱規律,使原來的強弱關係顛倒了,這種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②休止強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爲強拍。

(5)拓展:請同學們在歌曲《鳳陽花鼓》譜子中找出切分節奏,並打節奏正確演唱。

五、本節教學小結

通過本節我們學習掌握了一種新的節奏類型,節奏是一個音樂的靈魂,把握好節奏就能更進一步了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篇九: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審美特徵。

2、初步嘗試爲奇石命名。

3、學會欣賞自然美,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靈璧石的審美特徵。

難點:對賞石文化的理解。

教學方法

通過精選實例進行知識講解,講解中不斷設疑,促使學生思考,激發探究慾望,最終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實現自主學習。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內容

一、導入:

展示上海世博會上安徽館前的迎客鬆靈璧石。

提問:

1、你認識它嗎?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爲藝術品進行欣賞嗎?

通過提問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討新知:

(1)初識賞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稱“觀賞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如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圖例)

(2)提問: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經爲哪種奇石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嗎?

“發現之旅”——探尋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其審美特徵。

(靈璧石的成因很複雜,這裏只概括了主要原因;靈璧石的種類也很多,只能選擇幾個典型石種稍作講解;靈璧石的'審美特徵更是牽涉到許多美學概念。本微課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引領到賞石文化的門前,學生還需自己邁進門檻,做進一步探究,並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3)奇石的命名

先舉例說明命名的方法,再請學生嘗試爲奇石命名。

(4)小結:

靈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質樸,美在含蓄。

三、課後拓展:

賞石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流傳着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愛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後主李煜不愛江山愛美石的傳說等等。

如今,賞石逐漸成爲國際潮流。除了靈璧石,還有許多著名的石種,請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更多的賞石知識。

思考:你對賞石文化有沒有自己的見解呢?

希望同學們在課外繼續探索大自然饋贈我們的奇美,請參考中國靈璧石網。

(通過欲揚先抑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並提供相關網站,作有效引領。)

測試題:

1、奇石又稱(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A、觀賞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靈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經爲(A)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

A、靈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靈璧石種類很多,主要有(AC)、五彩靈璧、白靈璧等。

A、磬石B、呂梁石C、龍鱗石D、菊花石

5、靈璧石的審美特徵主要體現在形、(ABCD)等方面。

A、聲 B、色 C、質 D、紋。

進階練習:

1、蒐集1—2首描寫、評價靈璧石的詩詞。

2、蒐集1—2個歷史名人與靈璧石的小故事。

3、通過自主探究,瞭解其它觀賞性奇石。

篇十: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會認“凜、冽、嗬”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滲透、諺語、枕着、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彤雲密佈、瑞雪兆豐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後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4、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3、4

教學準備:

瑞雪圖(多媒體課件)和課文背景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麼?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着結合課文理解“彤雲密佈”、“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後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自由讀課文。先說說喜歡哪一部分,爲什麼喜歡?

三、指導朗讀

1、朗讀指導要點:

(1)第三自然段,應讀出夜靜、雪大。“一會兒就白了”,“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等句,應認真體會並讀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僅要讀出雪大,還要讀出雪美、孩子樂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應體會到作者快樂的原因“這場大雪十分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讀出作者聯想到此的喜悅的心情。

2、學生再練習讀。

四、一場雪固然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可是你知道作者爲什麼滿懷如此強烈的激情來讚美這場雪嗎?

隨文閱讀小資料:

《瑞雪圖》選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賦》,寫於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人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裏無比喜,寫下了這篇短文。的確,這第一場雪,是我國經過三年困難時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個喜人的信號,怎不讓人高興呢!

加上自己新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課堂練習

1、在兩首寫大雪的詩中,任選一首背誦下來。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收集有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試寫一篇說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二單元的精讀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本着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這樣設計:先用一段精美的動畫瑞雪圖把學生由晴朗的現實引入大雪紛紛、銀裝素裹的雪境中後,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瑞雪圖》,並通過學生質疑定標。接着在導學達標環節中,我以學生讀爲主,先後設計了三次讀:一快速讀,初步感知雪的特點: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時,雪後景色很美。二精讀、研讀,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作者日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爲什麼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三激情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製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鬆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後,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昇華。

通過課堂展示後學生的表現,我認爲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後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於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作爲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答”爲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答”爲主、學“悟”爲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着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讀”爲主、學“悟”爲主。學生讀:粗略讀、研讀、激情朗讀、配樂讀;教師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然後通過學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爲主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了和諧共進的互動氛圍。本節課中,我改變過去自己高高在上,統帥課堂的作風,走下講臺和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成爲學生的朋友、夥伴。如在研讀的過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學生,和他們一塊讀,一塊畫,幫助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的半扶半放中順利達標。又如在朗讀訓練中,我把自己當作孩子們一員,和他們賽讀,讓課堂成爲我們師生共同展示才華的舞臺,也讓學生真切感受我是他們的學習夥伴。

三)恰當適時地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本節課輔助教學的精彩其一是開始的激情導入。用一段精美的動畫,從形、聲上一下把學生帶入了雪的氛圍。其二是學完雪後美景後,設計的一組配樂雪景土,不僅讓課堂氣氛輕鬆,學生身心愉快,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深深的喜歡雪,想要讚美雪。

四)課堂上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俗話說“十個人中,有九個愛聽好的”,作爲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節課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如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學生朗讀表現出色,我讚賞她:“讀得真好!老師彷彿置身於雪景中心中無比輕鬆愉悅”。大家齊讀得棒,我便說:“老師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讀一讀”。又如學生朗讀表現不好時,我首先肯定優點:“讀得不錯”,然後提出希望:“若能將‘嗬’讀得不僅能表現出驚異,還能表現出讚歎的意思來那就更棒了!”通過這一句句發自發腑的賞識、激勵,滸墅關在課堂的表現更自信,並不斷地追求成功,學得更主動了。

雖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中不能恰當地控制滸墅關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在好學地方用時太長,導致時控失調,前鬆後緊。

二、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研讀課文時自學提示的難易程度適於中上等學生,對於學困生,學習困難較大。雖然說在研讀過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爲部分學生點撥,但仍有個別學生學得吃力。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今後在教學中首先增強時控掌握能力。教學設計中明確時控,在課堂中,教師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時多學習、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巧,能見好就收,力爭使課堂時控恰到好處。其次,多研究每一個學生認識接受能力,並在教學設計時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分層要求、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飽。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高興。

篇十一:微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識別五種不同的山體部位。

二、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體部位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識別五種不同山體部位;

2、區別山谷、山脊。

五、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等高線地形圖(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繪製原理。

(二)授課:

教師拿出模型,與同學一起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同學通過觀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幫助學生得出規律,識別山谷、山脊;聯繫瀑布的形成,強調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一、教師自評:

《地形圖判讀》這一節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是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以自制模型爲載體,以海拔的認識——等高線圖的判讀——山地部位名稱作爲教學主線,較好地演示了等高線的基本原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等知識,使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較好地強調了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獲取知識。但是在幫助學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時,我比較着急,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較少,這對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有些困惑;還有如果語言的表達能更簡短精確、風趣幽默,我相信效果會更好,還要繼續努力。

二、學生反饋:

教師語言通俗易懂,教態親切自然;教學用的模型直觀、形象、生動,讓我們似乎身臨其境,並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也是依照模型繪製的,讓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點評:

1、備課充分,教材處理得當,教學目標清晰、科學性強,教學重、難點突出。

2、運用自制模型並結合小黑板,形象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

3、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標籤:微課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