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相關知識。

2.瞭解演講稿和文化隨筆的相關知識。

3.熟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夠結合文本寫作特色及主要觀點進行知識的遷移。

5.掌握論說性文章的一般閱讀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點句段。

2.調動學生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做一番比較。

3.引導學生借鑑課文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作品寫隨筆。

4.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比較文學觀,體會中國詩的特點。

2.提升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品位。

3.逐漸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從鑑賞詩歌入手,嘗試鑑賞戲劇等文學作品。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二:教學重難點

1.這篇課文對於高二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它談的問題較大,又是從英文譯爲中文,語言風格有歐化的痕跡。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觀點並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據。

3.仔細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三:課文概述

《談中國詩》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第三課,第三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這是學生經過了國小、國中和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獲得了一些文學常識的基礎上,安排這個單元的。應該說,到這個階段,學生在專業知識和藝術體驗上,已經有所準備,是能夠學好這個單元的。這個單元的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談中國詩》的作者是錢鍾書,又一位大師級人物。《談中國詩》是一篇略讀課文,有別於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教學要以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爲主,教師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談中國詩》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隨筆,它是由演講稿節譯而成;作者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分析中國詩的特徵──從詩的發展順序來說,中國詩與外國詩剛好相反;中國詩篇幅短小;中國詩富於暗示性;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但從總體說,“中國詩並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談中國詩》的教學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又要考慮文本的特色。

談中國詩必修五教學設計四: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929年,他考入清華,立即名震校園,不僅因爲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學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到清華後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最怪的是他上課從不記筆記,總是邊聽課邊看閒書或做圖畫,或練書法,但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個學年還得到清華超等的破紀錄成績。他就是錢鍾書。接着插入“許眼變化圖”的趣事。

【設計意圖】雖爲略讀課文,但理應得以應有的重視。或許這篇文章的編選是作爲一個引子,讓學生閱讀錢鍾書更多的作品,領略大師的風範。

(二)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中國作家、文學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贊之。錢氏於中文一面,文言文、本站皆精,可謂集古今中外學問之智慧熔爐。其妻楊絳爲翻譯家、作家,女兒錢瑗爲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

(三)文化隨筆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而不做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嚴謹,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妙語佳句,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文化隨筆”在文學體裁上屬於散文一類。

【設計意圖】本想在此對散文的分類做個小結,但是存在難度,因爲散文的分類無統一定論,而文化散文的相關資料也不是很多,所以可以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在文本講解中可以歸納概括出文化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做具體的認知。

(四)問題探究(採取的主要方式:小組討論,小組互評,教師補充)

1.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參考:全文可以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篇幅短小,富於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2.課文的結構佈局有什麼特點?

參考:主要特點是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徵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1段,說明談論中國詩要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然後層層推進,闡述中國詩的特點。每一個特點的論述,都包含着對比與綜合。對比,是把中外詩歌做對比;綜合,是在諸多材料中綜合中國詩的特點。文章結尾,作者又宕開一筆,“中國詩並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使文章說理辯證周密。課文的整個結構圓通靈活,充滿機巧。

【設計意圖】這個小題較第一小題更深入文本一步,實爲賞析文本的寫作特色,這是學生閱讀和寫作中可以借鑑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也就是現在提倡的知識遷移。

3.從本文可以看出學者文化隨筆一些特點:化深奧爲通俗,化複雜爲單純。第二,居高臨下,徵古今引中外,有較強的知識性。第三,講道理、發議論,幽默風趣。請結合文本來說說這三個主要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去概述歸納文化隨筆的特點,是有難度的,可以轉變一下思維,教師可以展示答案,讓學生先理解,再結合文本進行解說,這樣對文化隨筆的認知會更系統和深入。

4.你讀過不少中國詩,也讀過一些外國詩,你認爲中國詩有哪些特徵?作者對中國詩的特徵是怎樣闡述的?你怎樣評價作者的觀點?(參考略)

【設計意圖】結合文本理解作者的觀點後,才能運用自己累積的知識做評價;閱讀這類帶有議論性的隨筆,作者的主要觀點是需要學生提取的,但是要明確一點,作者的觀點是一種思考,學生可以接受或者批判的接受,無論是寫作手法還是內容觀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範例,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有所啓發,能夠調動他們積澱的知識。

5.課文用了許多精妙的比喻,顯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歡的比喻,說說它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參考:文章在比喻中結尾:“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裏有個安頓歸宿,彷彿病人上了牀,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之於研究者的關係。

【設計意圖】抓住了作者的一個語言特徵──善用比喻,這個小題實則語言品析。

【問題探究的整體思路】設計的問題來自課後練習和教參,因爲這些問題的表述帶有啓發性(題目的表述可以讓學生讀到很多的有效信息)並能緊扣文本,重點突出。在選取小題之後,按能力層級進行編排,引領學生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