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春教學反思(精選4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6篇《春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春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春教學反思(精選46篇)

篇一:《春》教學反思

課後聽取了備課組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自己也認真分析了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深深地意識到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對於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去鑽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還有很多。

在準備教學古詩《春望》時,爲了備好這節課,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的生平事蹟的材料,還在《唐詩鑑賞辭典》中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所感動。我想,要讓學生們被杜甫的這首詩,被杜甫的偉大情懷所感動,那麼我首先應該被他所征服、所感動,讀到《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時,我深深震撼,我要將這種情感帶入課堂中,去感染學生。

其次,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以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既引導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成爲學習的主人。如何啓發學生從詩歌的字裏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的景物,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再次,課外拓展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學生從主題思想比較兩首詩的不同,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杜詩“詩史”的特點,深入認識杜甫這個人,真正的去了解我們的這位偉大的民族詩人。並且,摘錄了杜甫的一些詩句,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爲什麼杜甫的眼裏會常含淚水,因爲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愛得深沉。

授課之後,還有很多遺憾留在心中。首先,我的教師個人素養還需要提升,在這樣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學上,雖然我事先的準備充分,但由於個人素養的不足,還需要多汲取營養,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學意識還需要轉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足,課堂上的引領作用不充分,在學生感悟困難的時候,我就比較急躁,常常以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學生,而忽視了怎樣去引導學生感悟,還有,課件利用不夠充分,我製作的課件和本詩的聯繫是很緊密的,設計環節上不夠完美,教學輔助手段沒有發揮出最佳作用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深切感受到了集體備課對優化課堂教學的好處,同時也得到了專家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園地更加豐富多彩。

篇二:《春》教學反思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圖片及朱德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目的想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檢查學生對杜甫的瞭解情況。

在“朗讀詩歌,把握內容”環節,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將學生帶到詩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詩歌的意境。在聽配樂朗讀之後,採用齊讀、男女生比賽朗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接着讓學生將難寫的字在練習本上書寫加以鞏固,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注重引導學生要重視課文註釋,爲解讀詩歌內容排除障礙。同時,藉助多媒體標註詩歌中的疑難字詞的注音和意思,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語文難點,以便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爲了讓學生讀懂詩歌的內容,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兩兩交換互讀,聽者閉眼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然後說說畫面特點。這其實是讓學生通過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

在“品味語言,體悟情感”環節,重點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的頷聯和頸聯的詩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體會情感。在這一環節,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最後,在學習整首詩之後,不僅讓學生嘗試背誦,還動筆默寫,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背誦默寫”,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率。並佈置拓展作業,讓學生運用課堂學習賞讀詩歌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更深刻體會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同時也拓寬閱讀面,提高語文素養。

但這節課跟以往的課不的是運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實施教學。

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一般只能應用做到放映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課件,教師在授課時容易受到課件的牽制,而容易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

而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展示圖文,播放影音文件,還可以進行編輯、錄音、保存文件等。這樣,教師可以利用白板的註釋功能,對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圈點批註,提醒學生注意。還可以交互使用實物展示臺,將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練習進行展示講評。本節課上,利用了白板註釋功能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字詞進行圈注,提醒學生注意。並且在進行課堂小結時運用白板書寫功能,小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這一次課之後,我經過反思發現,在本節詩歌賞讀課中,我還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來提高我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生默寫環節,我只是讓學生在兩邊的黑板上默寫,然後進行修改。沒有運用電子白板,其實,可以放手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默寫,教師再運用白板的註釋功能對學生默寫的詩歌進行批改、糾正。同時,還可以交互使用實物展示臺,將各小組同學默寫得100分的練習展示出來,一來可以讓同學們看看大家默寫時的書寫是否規範;二來,可以對學生起到激勵性作用。

【《春》教學反思彙編15篇】

篇三:《春》教學反思

春去春回,在教壇工作十八載,這是第五次要教《春》了。

越是年齡見長,越不敢教經典,怕怠慢了它,褻瀆了它。

先去看王君都是怎麼教的,再根據我班學情,選擇了最純樸最簡單的教法:先美美地讀,再美美地賞。美讀部分設計了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個人比讀和小組比讀,師生合作讀等環節。有競爭有點評,氣氛熱烈。唯一的遺憾是多媒體沒安好,此環節沒有設計背景音樂和圖片,如果有的話背景音樂採用《平湖秋月》,照片就採用自己拍攝的相片。

美賞部分設計三個環節:欣賞課文的結構美,欣賞課文的語言美,欣賞課文的情懷美。語言美從修辭角度賞,從煉字角度賞,從寫作手法角度賞。

此環節遺憾在孩子們基礎差到我得重新講修辭方法,用去很多時間,結果後面的'環節只好匆匆收尾。

作業設計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寫的環節:一是自己創設情境,用課後詞語寫一段話,二是仿寫自己喜歡的畫面。孩子們的出彩作品我已看到,會陸續收錄。

篇四:《春》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春》教學反思

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

2002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裏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後,學生上臺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爲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爲什麼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爲“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爲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爲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爲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着說:“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說:“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爲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篇五:《春》教學反思

選擇《武陵春》是因爲對李清照這位偉大的女詞人仰慕已久,雖說七年 級上的課外古詩詞閱讀中選取了她的《如夢令》,但不需要學生詳加理 解,以至於我也覺得不甚過癮。於是,這次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她的詞 。李清照的“易安體”文筆自然細膩,文風婉約優美,砌詞清新精巧,在 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 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 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爲了達到學生理解並喜歡這首詞的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 課上課時我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 ,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

在佈置預習時,我便要求學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與李清照有關 的信息,對這位詞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認識。上課過程中,在適當的環節 插入與作品相關的資料。比如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 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 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 動許多愁”時,首先結合學生們熟悉的《如夢令》,讓大家瞭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愛的,品味“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體現出的是作者 少女時期無憂無慮、歡快的心情;而後講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 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 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 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 》。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 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明確地告 訴了他們要學習並理解一首詩(詞)必須建立在瞭解作者經歷及寫作背 景的基礎上。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所 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預習時的朗讀必不可少,但在這一環節中目的只在於讓學生過好字詞 關,明確並掌握字詞的讀音。對於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讀影音 材料在課堂上供學生模仿,採用聽讀、跟讀、仿讀等形式,讓學生去品 味整首詞的情緒。但大家都說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 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如果我能對詩歌的一些關鍵 語句做點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 多愁”,讓整首詩歌放慢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 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 學生更快地進入朗讀的境界,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或許加 上這一部分能讓整個課堂的朗讀更加出彩。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 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

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 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淚”、“聞”、“擬”、“只恐”等這些關鍵字詞來闡述,分析得 相當到位。另外,我還引導學生對關於“愁”的詩句進行了拓展延伸,將 他們以往所學的以及每個人積累的知識作了小結,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 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 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篇六:《春》教學反思

《春》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盡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時候我纔是一個剛踏上講臺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那時着力於細,主要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時,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讓學生製作朗讀錄音帶,而在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可是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卻不及前次。

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細碎的教訓,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讀教學好的地方,結合上學期對學生預習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採取了先讀――梳理文章思路――教師提供學習建議――學生學習討論――學生交流自學成果的方式來上課,其中我認爲“提供學習建議”和學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根據學習建議,學生按照組別自行選擇一段內容進行自學,感覺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都得到了鍛鍊,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春》雖然都是描寫草花風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採用的手法卻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種景物的特徵描寫景物,寫作手法與詞語的使用卻又顯得靈活多樣,而這些又是學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選取了各取重點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課件是這樣呈現的:

建議你這樣來學習本文:

1、建議你從作者用詞的角度來學習春草圖。(找一找哪些字詞用得好?品一品這些字詞,並能從下文中找出類似用法的兩處例子)

2、建議你從多個角度來學習作者描繪春花似錦的寫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結合、虛實結合、色味結合、明暗結合,找出具體的句子)

3、建議你從人的感覺的角度來學習春風圖。(嗅覺?還有哪些感覺?)

4、建議你學習抓住景物特徵來描寫景物的寫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個特點)

5、學習頌春部分時,先各用一個字來概括三個比喻句歌頌了春天怎樣的特點,再仿照課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個比喻句。

因爲有了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議,學生自學的效果較好,在交流的過程中還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講到“鑽“字時就有學生自己提出來說用“長”字體現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還有學生提出來說“春風圖”“春花圖”等只是相對來說,因爲朱自清在寫花時還不露聲色的寫了風,寫春雨時就不露痕跡的寫了風,還有草啊樹葉啊,由此可見學生對課文思考還是比較深入的。

作業之一是讓學生摘抄描寫春的詩句,因爲課堂上學生只能背出一首寫春的詩歌――《春曉》,知識積累太貧乏了。第二個作業讓學生仿照一個小節來描寫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來了,學生寫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點,我很欣慰。

當然,今天大家給我評了課,覺得把朗讀穿插在分析中可能會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課要上得完美,難啊!

篇七:《春》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海南僑中???? 語文組???? 毛子雅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篇八:《春》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 作者及工作單位 王俊光 河北邯鄲磁縣嶽成中學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將自己在本節課教學中的亮點設計所依據的指導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學理論簡述即可,指導思想和依據的教育理論應該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明確體現出來。本部分內容必須和實際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繫,避免出現照搬課標中整個模塊的教學指導思想等情況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的語文課程,特別強調“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學校本着“校本教研”的教學理念,積極貫徹執行《新課程標準》,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和實踐,從學生的歷程和感受出發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樹立以全面素質爲基礎,以能力爲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教材分析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不必面面俱到) l 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 l 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爲什麼學本節內容),不僅要思考其他內容對本節內容學習的幫助,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科體系的建立、其他學科內容學習的幫助;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春,本來是自然界的一個季節概念,本文卻賦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讚歌。 學情分析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l 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即從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經過哪幾個環節,最終形成本節課要達到的知識。 l 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可能是知識基礎不足、舊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夠、思維方式變化等。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由於《春》是七年級的課文,學生剛剛從國小步入到國中,對國中的學習方式還不是很適應,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還有一定的難處。因此,我採用了直觀並且容量大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大量的春天圖片應用到多媒體中,把同學們引入到一個春的王國裏,去領會感受作者筆下春天的魅力。

爲了能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掌握課文的內容,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好多前期準備工作,針對七年級的學生表現欲強的特徵,在背誦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男女同學比賽背,這大大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慾望。在後面的“知識拓展”這一環節中,同學們把自己找到描寫春天的好詞,好句,好段讀給同學們聽。

2.從最近幾年的會考命題改革來看,各類開放性的試題大量出現,也明顯重視了創新思維的考慮,我想這也給我們的教學指明瞭方向,尤其是閱讀教學。所以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是十分必要的。

3.普通中學的學生在剛升入中學時,普遍閱讀水平較差,不讀文章,隨心所欲的答題,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手法,重點詞語的作用不會把握。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寫好景物必須進行細緻的觀察,還要逐步學會各種寫 景方法(如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讀課文,要求讀出有感情,用聲音來塑造春天的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教學流程示意 (按課時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流程應能清晰準確的表述本節課的教學環節,以及教學環節的核心活動內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簡單的環節,而沒有環節實施的具體內容;還要避免把環節細化,一般來說,一節課的主要環節最好控制在4~6個之間,這樣比較有利於教學環節的實施。) 1、 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 整體感知,形成美的印象

3、 深入理解,欣賞作品之美

4、 歸納總結,提升能力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環節的實施過程很清楚地再現。)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一、課堂引入

同學們,我們現在正飽受着嚴冬的寒冷,總是希望着冬天早點過去,春天早點到來,這是爲什麼呢?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朱自清對春的讚美的散文。 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寫春天的。 1. 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

2. 百花齊放 小草發芽

3. 冰雪融化 燕子飛回

4. 陽光明媚 奼紫嫣紅

5. …… 1此設計幫助學生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爲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二、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兩遍。

1.第一遍看課文聽讀錄音。

2.第二遍邊聽錄音邊閉上眼睛想像春天的美景。

現在是通過聲音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這樣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應該創設一種教學環境。一遍、兩遍,讓學生靜靜聆聽,閉目想象,讓思緒飛出教室,飛進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春色。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裏發現美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發現爲美的。”同時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標,也爲教學難點鋪平道路。

三、字詞教學,作者簡介 1.難字難詞

2.作者簡介: 1.提出並解決生字詞。

2.學生相互補充 1.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一些多音字

2.此步驟要求在預習時自己查找資料完成對朱自清的認識,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補充。

四、欣賞春色之美。

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

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作如下的質疑,

教師作示範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鑽,

1寫春草作者爲什麼卻寫孩子們的嬉戲?

2“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爲什麼不說成“嫩嫩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後都 描寫花,爲什麼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

4春風是無形、無色、無味,但作者是通過哪些角度把它寫的有情有感的?

5寫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6文章的結尾爲什麼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

作爲對學生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後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

2.要求: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

3.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啓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穫,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的c點和情感目標。

五、朗讀品味語言之美。 讓學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讀,品味它的語言。另外,進行朗讀比賽,各組推薦二到三名同學朗讀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讀較好的同學作評委,進行打分評比,最後作全班配樂朗讀。在這過程中,我還用了這樣一個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學生從詞、句式、修辭的角度,從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評點。 精讀,通過比賽朗讀、配樂朗讀品味語言之美。 採用多樣的朗讀形式,有利激起學生

篇九:《春》教學反思

《春》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採取了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並結合了東廬中學的講學稿進行教學。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從備課到上課我以講學稿爲主線,力爭突出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理念。

《春》這篇課文需要反覆的朗讀,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自悟,而我只是個組織者。課前,我給每名學生髮了講學稿,讓其按着講學稿的學法指導來學習,通過查資料後小組合作完成一些預習題,然後整理歸納。

一、導入

我的導入形式是直接點題。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地做到老師少說話,節省時間留給學生學習用。這正遵循了現代教育理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這一教育理念。

二、關於學習目標的展示

洋思要求引導學生默看學習目標,僅限於一分鐘,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學習。這一點我嘗試着做了。但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長時間訓練應該能達到的。

三、關於自學指導及學生自學

這是“先學後教”中“先學”這一環節,是一節課的重頭戲。例如《春》一課出示了這樣一個自學指導題:根據春花圖學習下面幾幅圖(草、風、雨、迎春)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後回答問題:

①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畫?或喜歡那些句子?並歸納每幅圖畫的特點。與大家分享,同時說明理由。(品味語言)參考格式:我們小組喜歡圖畫,因爲句子或詞語寫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辭(或從感官角度來寫了特點)表達了情感。②通過朗讀表達你的情感(讀中悟情)(五分鐘後期待你們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學指導題後,學生進行5分鐘自學。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老師儘可能不干預。教師只是巡視、督促,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學困生,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說點“悄悄話”,幫助他集中注意力。這也是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學指導題具體明晰,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自學指導題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勝利的快樂,定出非常具體的自學時間,這樣就加大了課堂密度,讓學生緊張起來,這也體現了洋思的“讓學生每節課都像在考試”的課堂特點。

四、關於教師引導點撥的實施

教師的點撥即“先學後教”中的“後教”這個環節。這個環節我注意這樣幾點:①提問不是從優秀學生問起,而總是從學困生問起,

整個環節關注的是學困生的學習情況。②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絕不重複。③“後教”的“教”,主要是“兵教兵”。即老師先問學困生,學困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時,再提問較好的學生,較好的學生仍回答不出或不準確時,再提問好學生,由此實現“兵教兵”的策略。如果所有的學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老師纔給予點撥,進行“師教兵”。④在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要不惜時間、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讓學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爲學生“解惑”。

以上是我學習借鑑洋思東廬經驗後的一些具體做法,由於時間倉促,還有許多不當之處,請領導和各位同仁指教。

篇十:《春》教學反思

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於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味,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說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說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繫。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

篇十一:《春》教學反思

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豔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濛濛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後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於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讚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穫。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啓發,後面就接着有同學開始嘗試着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後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後,聽着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讚賞。但是,因爲時間關係,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後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爲鑑。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鍾啓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註解的啓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爲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於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本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篇十二:《春》教學反思

爲更好的推進課改,更有效地實施有效教學,我校教導處在開學初組織了一輪以中青年爲主的“研討課”,我作爲中年教師做了一節課改研討課,但收效不盡如人意,顯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時也藉此機會聽了一些優秀、年輕老師的課,感慨也頗多。

下面對我的一節《春》作一下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課改的思想及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了預習學案,預習學案的內容的設計雖然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學案中重視學生的有感情地閱讀、閱讀後分析展示、以及口語交際的展示,在展示中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檢驗學生的預習能力,力求做到“當堂清”。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預習學案完成不好、學生的展示不精彩、課堂氣氛不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問題。分析其因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主觀上:

對學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夠,我沒有進行預習指導,離開老師的輔導他們還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預習。

對預習的任務分配不明確,導致學生預習抓不住重點,不深入,對於問題不負任何責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彙報時也就不精彩。

客觀上:

1、題量略大是影響課堂效果的一個因素,預習中學生有顧此失彼的跡象。

2、學生預習時間少,預習不充分,好的一節展示課預習必須到位。

3、學生沒有掌握預習方法,有的學生甚至不會預習,重點的段落應抓住什麼進行預習學生不知道。

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說出一句動聽的話、不會從心底裏說話、不能很好的學以致用。

結合教學反思,我個人認爲能更好的開展課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學生的預習能力的培養以及預習方法的指導,所以我將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從一年級的現階段起,我會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研討課的個人反思,如有不同見解請指教。

篇十三:《春》教學反思

對杜甫《春望》一詩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於傳統解讀對《春望》之“望”究竟應爲何意而進行思考的人恐怕甚爲寥寥。傳統解讀中,人們總把“望”解釋成“遠望”、“遙望”,有一些人還把“望”在本詩中解釋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總感覺這些解釋都流於膚淺,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對《春望》一詩的總體解讀也就失之偏頗。《春望》之“望”,作爲統領全詩內容的關鍵詞,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爲“詩眼”的詞,在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本應一以貫之,但在傳統的解讀中,把“望”字理解成“遙望”、“盼望”等,實在是難於一統到底,給人的感覺甚是不爽。直截了當地講,如果說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姑且可以一“望”的話,以後的內容便沒法“望”下去了。試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中因感慨時勢而落淚,因怨恨離別而驚心,完全是一種心情,怎麼“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般陳述或評論,又怎麼“望”?抑或解釋爲“盼望”、“渴望”?那這與第一句之“望”字之意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如此一首短詩,一個題目當中的中心詞、關鍵詞的詞義不能一以貫之,不能堅持始終,實在叫人難以接受。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更加的沒法去“望”了。請問,哪位能“望”到自己頭頂稀疏的白髮?或者頭髮再長一點的話,那與自己也不過是近在咫尺的距離,也需要一“望”嗎?老杜的創作思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傳統的解讀爲什麼讓人感覺如此彆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認爲,傳統的解讀者還是未能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從而造成對該詩全面理解把握的失當。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並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裏去進行品讀的話,也許對該詩的理解會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縱觀杜甫之仕途,可謂極不順利。先是考取進士落第,受困長安,繼則投詩獻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肅宗,卻陷於賊手,羈縻半載。好不容易冒死逃歸獲左拾遺,又因房案私情,犯顏直諫,幾近一死。長安收復以後,雖然官復原職,而旋即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不久關中饑荒,杜甫遂棄官攜家隨民加入逃難之列。此後在好友嚴武處(成都)稍有短暫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那段時間,這兩句恐怕也並不僅僅是感慨諸葛武侯吧?),但隨着嚴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懷遠大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卻不能腳踏實地(“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做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卻又有失約束、滿腹牢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關心天下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而又高談闊論不切實際,他甚至是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養活不了的人(“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人必然會在現實中到處碰壁不爲所容,而終將一無所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而醞釀出《離騷》式的滿腔“怨恨”情緒。人們把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爲“沉鬱鈍挫”,其“沉鬱”之風恰恰道出其作品內容及主題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壓抑鬱悶。讀他的詩歌作品,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深切的“怨恨”。可以說,“怨恨”已經成爲老杜解不開的終身情結。

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爲,“春望”這個標題的意思絕不是指“在春天裏“望”(看)到什麼”,而應理解爲“春天裏的怨恨”。這個“望”字便是杜甫發自肺腑的強烈的“怨恨”之情!這個題目的語法結構可在王昌齡《閨怨》一詩的題目中找到印證!

在唐代其他詩歌中也可找到關於“望”字作爲“埋怨、怨恨”義項的印證,而且常常與“悵”連用,組合爲“悵望”一詞(本人認爲,這個“望”實在與眼睛沒有什麼關係)。如: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一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中,江水之“聲”肯定是不可以“望”(遠看)的,“惆悵怨恨”於江邊的“江水聲”才符合李商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詩“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中,前兩句爲寫景,後兩句爲抒情,其中“悵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顯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惆悵怨恨”自己還不如牛郎那樣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會有時,而不是“遙望”“河鼓星”的問題。再如謝朓(南朝齊)《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離憂”中“悵望”和“夷猶”都是寫內裏的心情,而不是寫外部的動作,送行的人充滿了“悵惘怨恨”,被送的人則顯得猶豫不決。還有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望”解釋爲“在風煙中遙望五個渡口”實在是牽強附會,免爲其難。我真不知道詩人身處三秦之地拱衛之中的長安城宮闕,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嶺蜀道,對遠在“蜀州”且在“風煙”當中的“五津”怎麼“遙望”!其實,這個“望”正是王勃面對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將遠赴蜀州上任而對“五津”所產生的一種不情之“望”(怨恨)!正因爲朋友間的離別充滿了離愁別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所以送行者纔對即將遠去的朋友進行寬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對《春望》一詩應作如下解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從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舊,但國都卻早已淪陷破敗,物是人非,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時令上看,雖然已是春暖花開,然而故國城池卻雜草叢生,林木蒼蒼,“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個“破”字,使人頓覺滿目瘡痍,倍感國亂之痛;一個“深”字,托出滿目蕭然之景,黍離之悲油然而生。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面對“安史之亂”後的第一個春天,怎能不讓躊躇滿志而丟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頓生“怨望”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恨時事,傷懷離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表面上是寫花鳥,實則寫杜之本心。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此時之見,卻讓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怨望”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句因爲寫出了在戰爭動盪的歲月裏“消息隔絕久盼親人音訊而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會使人心產生廣泛的共鳴,故成爲千古傳誦之名句。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然連續不斷,“自經喪亂少睡眠”,“烽火苦教鄉信斷”!多麼盼望一封勝過“萬金”的家信能夠帶來家中親人的消息啊!但僅僅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竟然不能實現!“怨望”之情在此向親人故友方向進行了縱深擴展。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書不見。近觀面前的頹敗之景,遙斷遠方親人的慘慼之象,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猛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頭”爲愁所致,“搔”則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之程度。這樣,在深受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再加之年邁體衰、日暮途窮之感,還有什麼比這種情境更讓人倍感無奈呢?此情此景,能無怨乎?“怨望”之情達到了極致!

至此,本人認爲:只有把“望”理解爲“怨恨、埋怨、責怪、悵恨”等一種情感鬱積,才能準確解讀《春望》全詩,才能更加貼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創作初衷。

篇十四:《春》教學反思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了古詩,因此在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學生已經通過預習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過,課堂交流時,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說出“鶯啼”、“綠映紅”、“酒旗風”“郭”等詞語的意思,但是讓學生找一找詩中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就顯得理解不深了,這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就能明瞭,在此基礎上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當然,這首詩上得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全詩的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這些都是我在詩歌教學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篇十五:《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篇十六:《春》教學反思

通過這首詩歌的教學,收穫良多。

一、課堂教學的時間很寶貴,教師要爭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儘量多讀,並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思,以讀帶學,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

二、讓學生多思考,主動學習。

在教學中,老師多提問,少講解,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分析問題,總結問題。所以我設計了很多思考題目,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

三、課後作業既緊扣課文,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

佈置的擴寫題目,老師可以示範性的先寫開頭,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效果。

篇十七:《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7139教育網)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在教學過程(7139教育網)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夠順暢。

二、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篇十八:《春》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就琢磨着,有關春天的古詩這麼多,編者爲什麼要把這兩首詩歌放到一起呢?我們知道,古人很多的寫景狀物文章其實都是在藉此抒發自己的心情。那麼這兩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的目光停在了這兩個作者身上,還真讓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顥在思想上都是有點反對佛教的。在此我只說說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有人認爲是對南朝(宋、齊、樑、陳)尊崇佛學造成國家動盪衰亡的絕佳諷刺。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於適當的地位,以達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爲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實,以達成佛的目的。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後者重死,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中國人歷來喜歡春,因爲春天來了,新的'希望開始了,階段性的目標開始啓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對春天都有着這種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國有個非常古老的“愛春”傳統。但這種“愛”方式非常多。四年級下冊選擇的兩首以“春”爲題材的古詩,展現出的方式的確是兩種風格。《江南春》可以讀出詩人用“春”創造出一種“責任”。從這首詩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時的江南真的沒有思危,即使春天來了,這種心理還是沒有走進人們的心中,走進官員的心中。也許這種思危不能非常透徹地講給學生聽,也許我們不能借古說今,但背誦這首古詩,積累這首詩,給予學生不應該是單單一首詩,應該把思想還給學生。杜牧看到這一切,以詩的方式記載着歷史。我們常說讀史可以明智,歷史上越是盛世,越隱藏着最終坍塌的危機。詩人是創造者,創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首詩其實把這一切也都寫了進去。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課《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在教學過程我突出學生爲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爲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爲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爲,最終昇華爲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在突出學生爲主體原則的同時,我還: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我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啓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爲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後,引導他們繼續尋找,儘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於他們綜合瞭解春天,瞭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

篇十九:《春》教學反思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着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裏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後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後在全班交流。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於是以小組爲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鑽”“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現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爲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欣賞他敢於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看到如此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於是聯繫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裏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裏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麼放在了“春風圖”裏呢?經過思考,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通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裏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讚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交流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篇二十:《春》教學反思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爲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爲對話的關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本,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纔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爲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十一:《春》教學反思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準 、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因爲沒有預習,所以有關李清照的史料學生知道甚少,造成課堂上老師的語言過多等 等,如果讓我再次上這篇課文,我不會設計那麼多環節引導學生進入文 本,而是一開始就放手讓學生讀,讓學生談收穫以及自己對詞的理解, 然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針對的給學生補充有關李清照的背景與 生活經歷,然後讓生再次聯繫她的背景與生活來進一步品詞,進一步朗 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篇二十二:《春》教學反思

在品文的時候,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關鍵詞 “盡”、“倦”、“物是人非”、“ 聞說”、“也擬”、“只恐”、“載”等去理解,並且讓學生有感情的將其吟誦 出來。在品、誦中,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而後用心品 心。“言爲心聲”,品完李清照的言,就應該品李清照的心。通過師生彼 此間的交流、對碰,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李清照因丈夫離去心境變化的 愁情,而後我抓住“許多”二字,讓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明白這份愁 並非簡簡單單的離愁,更有亡國之恨,故園之思,失竊之痛,漂泊之愁 等。帶着這種對李清照的深層次的瞭解,在略帶憂傷的曲調中,讓學生 集體朗讀,將學生的感情與詩詞的感情進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讓生將自 己的感情化爲李清照的感情。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而且課堂效果也不錯, 無論是學生的朗讀,還是對關鍵詞對李清照內心濃重愁的理解,都是很 有深度的。

篇二十三:《春》教學反思

《送春》是宋代詩人王令寫的一道惜春之作,詩人從殘花落更開,燕子飛回來,子規啼血喚東風,暮春時節景色描寫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在我教學時從本單元的訓練點入手,本單元是以“春意”爲主題。《詠柳》一課突出初春柳樹抽新枝發新芽的欣喜。而本課卻隱含作者一點點傷感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先通過複習使同學明確一點,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會對同一景物產生不同的情懷,便於學生明確詩的思想內容。

在教學時,我從朗讀入手,通過朗讀感到學生對詩意的把握不好,於是我便相機引導學生:“同學們當我們對詩的朗讀不能入情入境時怎麼辦?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的同學們那是因爲你們沒能把握詩句的含義,導致朗讀的不到位,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理解詩意呢?”孩子們因爲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說出了,可以結合註釋,查閱工具書來解決問題,理解重點詞。感悟詩意要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完成,於是我便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說一說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通過聯想和想象,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暮春時節的景色。但很遺憾,學生的體會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殘滿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對美好的惋惜之請。尤其是啼血的杜鵑引發了學生的憐惜。()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走出情境,但學生受到這種感情的渲染,情緒仍很低落。我藉機引導學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於它的美好,纔會有人們對春的眷戀,這種眷戀才增加了我們的傷感,使學生最終發現,原來同一事物由於寫作角度不同,選擇材不同,最終表達的效果也就不同。

本文是雖是惜春之作,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又能體會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當我在教學時揭示這一主題時,孩子們又都充滿了一絲傷感,同時也悟出了些許道理!

篇二十四:《春》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鮮活起來,有利於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古詩學習往往比較抽象、含蓄,學生的學習若脫離了想象、畫面,就比較枯燥,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鮮活的畫面、直觀的感受,反覆的聽讀、吟誦,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會,還會增進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使用多媒體上課,讓學生在圖片中找詩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偉高大、神奇秀麗,不僅更直觀,而且更易於學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和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轉入《春望》的學習過程中,也用多媒體創設就情景,介紹背景,在情景創設中,同學們彷彿也走進了那個動亂的年代,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讓學生更易理解詩歌,更易於理解詩人思想感情。

2、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以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既引導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成爲學習的主人。

3、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從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和詩作風格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不同,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杜詩“詩史”的特點,印象也更加深刻。

篇二十五:《春》教學反思

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

2002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裏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後,學生上臺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爲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爲什麼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爲“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爲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爲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爲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着說:“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說:“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爲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篇二十六:《春》教學反思

課後有這樣一道“討論”題:對於這首詩,你有問題嗎?把它寫在下面。學生們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通過不同的方式都解決了。

如:1、“殘花”是什麼樣的花?我們聯繫生活理解“殘花”就是凋謝的花。我們教室窗臺上正好有一盆一帆風順花一朵花漸漸凋謝。學生們親眼所見,印象深刻,自然理解了“殘花”的含義。

2、子規爲什麼啼血?我們上網查閱了有關傳說,自然也明白了。

3、學生小谷問:“這首詩題目叫《送春》,而詩的最後一句卻說‘不信東風喚不回’,這邊‘送’,那邊還要‘喚回來’,到底是‘送’還是‘留’哇?學生們一聽都紛紛響應。我思考片刻,說:“這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討論討論。”有學生建議把題目換一換,《惜春》《留春》《戀春》……不也很貼切嗎?我尊重學生們的建議。課間,我與同年組教師討論這個問題,有的贊同學生們的想法,有的贊同作者。贊同作者的同事說:“家裏來了客人,客人離開的時候我們要送客人,那時會有很多的不捨、留戀之意,多希望客人不走哇,形式上是‘送’實際上充滿了‘留’的情感。我思前想後,覺得都有道理。我還要查找有關的資料,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孔子游春教學反思春教學反思

篇二十七:《春》教學反思

《春的消息》是一首意蘊優美的詩歌。讀着這首詩,彷彿陶醉於一種初春的意境中:你看,春姑娘悄悄地來了,她用那纖纖細手觸摸着樹的枝頭、雛菊的綠苞,觸摸着小鳥的羽毛、潺潺的溪流,觸摸着我們粉紅的面頰、跳躍的脈搏……課文以優美的語言、流暢的音韻將“景”與“情”緊密結合,讓我們讀着課文,彷彿真的來到了春天的田野,心靈與自然便融爲一體了。

又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我想在佈置學生做好預習的基礎上,把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作爲重點。並根據對詩歌的感悟,欣賞春的美景圖片,再聯繫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眼中的春天。本以爲是一節流暢的、充滿朝氣和美感的課堂,可是事與願違!下面就本節課不如人意處做一細細反思:

1、別太高估學生。

本來以爲,就課文裏那幾個生字,學生完全可以憑着預習掌握牢固,我只要以檢查預習的方式讓他們讀幾遍,少數不會的孩子自然也就跟上了。誰知,生字的掌握錯誤百出,單是這一塊,就佔去了課堂的十五分鐘!這就給我敲響了警鐘:孩子們的預習做得不到位,或者說孩子們沒有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以後要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2、自己的課堂機智不夠。

對於自己的課堂環節,心中不是沒數,而是在教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按照我想象的那樣順理成章的走下來,我就亂了,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無論學生跑到哪裏,我們都應該能及時正確的引導,最終回到我們的重點上來。但是,我缺少的是課堂上的應變能力,也跟自己沒有充分的備好課,備好學生有很大關係。

通過這次講課,我深切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之中,我會像那採百家粉的蜜蜂,博採衆長,也會回到自己的“蜂窩”裏釀造屬於自己獨特個性的蜂蜜!

篇二十八:《春》教學反思

初教時,

1.接七年級下學期班級後,自選了這篇教材作爲補充讀物。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着力於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豔”“繁花似錦”“芬芳黎鬱”“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於細碎,要改進。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於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於繞樑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徵的情文並茂的散文。通過反覆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麼,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後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篇二十九:《春》教學反思

《武陵春》選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詞通過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來的痛苦和不幸頗爲震撼人心,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這種心境,作爲九年級的學生很難融入其中,從教學前教師的困惑至教學中出現的冷場,課後反思,覺得力挽狂瀾,扭轉課堂乾坤的是教師適時的動情範讀,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也激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而後學生自由誦讀則讓他們漸漸觸摸到了詩人的心靈。

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

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爲“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爲“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爲“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爲“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3、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

成爲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爲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爲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蘊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爲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脫離文本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篇三十:《春》教學反思

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我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後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說出你爲什麼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着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裏鑽出來,多麼形象,多麼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裏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後,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衝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來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來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爲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着說:快來參加我們的電聲管絃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醜、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篇三十一:《春》教學反思

先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詩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約寫於1928~1937年間。其風格較朱自清初期詩文有很大變化,沒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代之的是鮮明的新鮮格調和歡樂情緒。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意的筆調,細緻描繪了大地回春、春花爛漫、鳥鳴蜂飛蝶舞、細雨滋潤萬物、人們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讚美春的生機與活力,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勇向前,抒發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如觀察細緻,描述生動真切,詩情畫意相融相合。

教學本課如果按照介紹作家、作品背景、生詞教學、段落結構、文句賞析、處理作業這一傳統模式,起碼要用三個課時,多好的一篇美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味同嚼蠟,且不堪其累。

本文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感,教學重點應放在誦讀上,以讀帶賞,讀賞結合。

同時,課文內容較爲淺顯,適合互動、點撥式教學法,在點撥、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會賞析寫景文,進而進行自主學習。告訴學生,一切的答案在你們那裏,即由學生之口道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及答案,要讓學生感到,語文課不枯燥,也不難,自己也能夠進行分析,甚至總結出答案來。

所以,選准以上兩個重點,即朗讀和賞析準確生動的詞句,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其他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教學只需兩課時,駕馭輕鬆。體現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裏就是以讀貫徹全過程,是主線,賞析優美詞句是主要活動,是互動的重點。淡化作家、作品背景的解讀。弱化生詞教學。

自始至終,教師要情緒飽滿,學生輕鬆自如,其樂融融。

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自讀、互動、研讀課文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

1、課文寫了哪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

2、按照小組進行分工,學生進行自讀,找出認爲非常好的句子,說說其妙處及作用。

3、同組裏進行交流,形成共識。

4、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讀仔細,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級交流、互動。(教師加入討論,適時引導。並簡單板書。)

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平時也存在,但今天這節課表現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會傾聽,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篇三十二:《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夠順暢。

二、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篇三十三:《春》教學反思

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

20XX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裏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後,學生上臺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爲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爲什麼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爲“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爲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爲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爲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着說:“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說:“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爲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篇三十四:《春》教學反思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篇三十五:《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今天在七年級(1)班和七年級(2)班按我個人設計上了這堂課,感受頗深。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

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3、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篇三十六:《春》教學反思

《春》是人教版美術八年級 “欣賞?評述”課。本課是讓學生初步瞭解作品的創作主體和表現手法,認識作品的形式美感,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根據本課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認真備課,上課。做到了教學內容深入淺出,課堂情境精心設計。課後,我對這一課作了總結和歸納,找出不足之處和存在的問題,以便今後加以改進。

一、以人文爲切入點,用人文的知識,人文的態度陶冶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爲一種文化學習。”因此,欣賞《春》時,我設計了問題,引導學生要把它放到它賴以產生的環境中進行,學生探究、瞭解意大利的地理狀況,文藝復興思潮,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風俗,以及波提切利的成長經歷,用人文知識帶動學生進一步解讀《春》這件美術作品。同時,在人文知識的探究中,學生會很自然地發現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認識美術對生活的特殊貢獻,形成學生對待祖國優秀美術傳統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正確的人文態度、進而陶冶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集體式”討論,通過“求異性”達到相互啓發和學習的目的。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型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集體式”討論,通過“求異性”達到相互啓發和學習的目的。讓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其中討論法是自主學習型教學的代表,學生在集體學習和討論中,成爲學習的主體。這節課提出的問題有:

1畫面內容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2題材是什麼?

3畫面上的人物象徵和寓意是什麼?波提切利採用了怎樣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4透過人物神態能體會出什麼樣的更深層的含義?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

5我們如何來欣賞一件美術作品呢?

6聯繫當今社會,你想說些什麼嗎?

通過上述問題,把知識設計成學習情境,啓動學生思維,學生主動探究與交流,在探討和解決問題中發現知識,內化知識,構建知識,活化學習。同時也強化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

三、以學生髮展爲本,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

隨着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及時對學生的討論作出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肯定和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感受學習成長的歡樂。以此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感。進而促進學生髮展。

不足之處及改正措施:

一、在教學過程中,雖然絕大多數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評述,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只作探究狀,人云亦云,不能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對這一小部分同學要進一步給與關注,找出他們自身的閃光點,鼓勵、肯定,充分在興趣上做文章,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爭取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本節課採用了自主型的學習方式,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不夠張弛有度。要適時做好引導,以控制好課堂節奏。

三、教師自身也要加大學習力度,不斷髮展自己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四、多給學生欣賞優秀美術作品的機會,讓他們也有基本的欣賞美術作品的常識,即使隨即看到一幅作品,也有基本的正確的評論常識。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朱自清《春》讀後感

2.朱自清短篇散文《春》及讀後感

3.朱自清春優質教案

4.朱自清春的教學反思

5.朱自清《春》預習學案

6.朱自清《春》閱讀練習及答案

7.朱自清作品《春》的藝術表現賞析

8.朱自清《春》優秀教案

9.朱自清 《春》教案

10.朱自清散文在線:春

篇三十七:《春》教學反思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篇三十八:《春》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法, 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閱讀中絕大多數的資料收 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是起 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尊 重。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首詞 並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所 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是基 於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閱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閱讀中,教師着 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 表不同意見,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於閱讀體 驗要求的具體展現。

篇三十九:《春》教學反思

提要:新課程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本次反思主要通過《春》的第一個教學課時,力圖表達在課堂上如何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這一新課程理念。

我設計的《春》的第一課時是一堂品讀課,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導入新課後,學生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它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這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課堂熱鬧起來了,學生提的問題非常之多: 生問:作者爲什麼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答: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問:“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問:“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答:不行,因爲“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教師總結: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問: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爲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爲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問: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爲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我及時引導說:“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 學生們都喊“需要。”然後我解答道:“寫景中寫人是爲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

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充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篇四十:《春》教學反思

觀摩完朱慧敏老師的課,覺得無論是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執教水準,的確有大家風範。尤其是課堂設計,讓人有一種“一千堂課有一千種教法”的感嘆。

(一):獨闢蹊徑,思路新穎。這堂課最大的特點是敢於突破條條框框,不在走我們常走的“找出幾副圖一一品析”的老路,把重點放在以“春天“之美與文章《春》之美爲主線,然後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二)拓展課堂空間。語文課“功夫在課外“一堂課只有四十五分鐘,要向這四十五分鐘要效益,朱老師巧妙的跋文學常識,古詩積累融入課堂,‘抓住一點波及其餘”,收效較大。

(三)巧讀多讀,形式多樣。語文課貴在多讀,特別是散文更要多讀,朱老師的課靈活採用範讀,自由讀,點讀,朗讀競賽相結合,讓學生在讀中自己體味體會。

篇四十一:《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作者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天,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同時利用多媒體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2、春天各種美景的展示。以小組爲單位的合作學習、品讀。

3、學生相互評價。

但也發現了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農村七年級學生以前接觸多媒體比較少,因此學生的興趣有點過多的被課件吸引了。以後多用一些應該會好些。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個問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激情高起來的時候沒有能很好的調控好,使個別環節用的時間過長。使後面的教學完成的不是那麼到位。

篇四十二:《春》教學反思

在李清照的筆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閨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鄉愁、國愁,每一種愁跟她的生活經歷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關,所以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

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神仙眷侶般的生活,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自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篇四十三:《春》教學反思

今天教《江南春》感覺很糟。

教學步驟:

一、讀詩將詩讀熟。2、引導學生質疑,找出自己讀懂的詞句。3、疏通詩意。4、背誦5、拓展相關江南春天的詩。

在第二步驟,學生提出“江南”“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詞不理解。首先他們提問的“江南”一詞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講“江南”是長江以南(顧名思義),包括江蘇的常州、江陰、常熟、無錫、蘇州;浙江的杭州等,還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詩中的“江南”是一個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爲一種意象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讓學生回憶了一下白居易的《憶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認識。

下課了,到百度裏一搜才知道還講錯了一點。原來,百度裏說“江南”包括的地方還有江西的上饒和浙江紹興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又找到了幾首有關春天江南的經典詩詞。(《憶江南》全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古詩不好上。作爲教師本身的知識蓄備不夠,開口就心虛,傷腦筋。下次課前要作充分的準備呢。

接下來講解詞意,逐句疏通詩意。麻煩了。“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兩句詩,詩人通過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意象來寫江南之春。過去講詩句,一般是由詞到句,讓學生大體領會,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今天這“水村”怎麼講,“山郭”又怎麼說。“郭”字字典解釋爲“城外之牆”。“山郭”連起來怎麼講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還是教參聰明:千里江南,到處是鶯歌燕舞,到處是綠樹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把“水村山郭”原樣連在一起了。講這首詩,字字落實,顯然行不通,也沒有必要,教學的時候犯了大忌。這兩句除了“酒旗風”是學生看圖領會,其餘都是我講的。

下面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課前查了南朝一些相關歷史知識,這兩句講南朝歷代君主大興土木,建寺廟保佑其江山,以永享榮華富貴,還有杜牧在詩中的寄喻之意。

唉,這一課我一人講了大半,口乾舌燥,從學生的眼裏感覺他們仍多有不明就裏之處,真累!可是,古詩教學是不是隻要讓他們讀讀背背就行呢,那樣一來教師教與不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樣一首詩怎麼講,講到什麼程度爲宜呢?

篇四十四: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作者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天,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同時利用多媒體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有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2、春天各種美景的展示以小組爲單位的合作學習、品讀3、學生相互評價

但也發現了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3、農村七年級學生以前接觸多媒體比較少,因此學生的興趣有點過多的被課件吸引了以後多用一些應該會好些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也有一個問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激情高起來的時候沒有能很好的調控好,使個別環節用的時間過長使後面的教學完成的不是那麼到位。

篇四十五:春教學反思

2018關於春教學反思

xx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裏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爲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後,學生上臺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爲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爲什麼不說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說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爲“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爲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爲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爲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着說:“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說:“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爲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篇四十六: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繪春——頌春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語言十分豐富的優美抒情散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僅“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個自然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用這三個比喻句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在想應該把它上成文學欣賞課:尤其是對於這樣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器官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當做到“品讀妙詞、佳句”活動時,我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並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後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鍊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但也存在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我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二、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而且發現學生對於美妙詞句的點評還很不到位,這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平時的多加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