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畫的教學反思(精選5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5篇《畫的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畫的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畫的教學反思(精選55篇)

篇1:畫教學反思

《畫》是一年級上冊的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就是我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方向。這一課是謎語詩。我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設疑解疑,引導學生觀察我的畫,理解詩意,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爲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前,多媒體不通電,我課前臨時發揮,用孩子們感興趣的遊戲入手,啓迪他們識字的興趣,既解決了課前空白的尷尬,也爲古詩學習生字作了鋪墊。

教學時,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畫—根據古詩作的畫。並讓學生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並通過實際生活中山、水、花、鳥的對比,以及體驗對比所產生的差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總結”詩句,進而達到理解詩句的目的,突破難點。如:站在遠處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顏色;老師的畫上的`山青蘭蔥鬱,站在遠處看,卻有顏色,得出詩句“遠看山有色”……是因爲山在畫上,不是真實的,一句一句剖析詩句,孩子們的探索欲濃烈,最後明白這不僅僅古人智慧的結晶,還把山水花鳥描寫的生動有趣,還是一個謎語。我抓住詩句中的着眼點,把精力放在詩句的品析薰陶上,藉助創設情境、情感體驗在讀中讓學生感悟詩句的美,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2:《畫》教學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一課是學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一篇詩文。

成功之處:

教學時,我抓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詩,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用低年級國小生喜歡的方法進行檢查反饋:大屏幕出示生字請學生開火車認讀;用生字請學生搶讀。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真正成爲語文課堂的學習主體,通過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圖文對比,感悟詩句的內容。

不足之處:

詩句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有所欠缺。在引導朗讀的同時,我沒有指導學生去評價他人,應該讓他們從一年級第一學期起就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活動,從而培養他們注意學會傾聽的能力和良好的評價能力。

改進措施: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在講解過程中應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複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篇3:《畫》教學反思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初步瞭解文學與美術形式的聯繫。 2.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創作熱情。.教學重點: 學習兒歌配畫的藝術形式。

教學難點:掌握方法和步驟。

教師準備:兒歌、範畫、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 課前蒐集的兒歌、鉛筆、橡皮、圖畫紙。

教學過程:1.組織教學:檢查學生準備情況。 2.導入新課。 同學們小時候經常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兒歌聲中進入甜蜜的夢鄉,同學們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兒歌吧!現在我們一起來讀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兒歌《小老鼠上燈臺》,師生拍手齊讀。(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愉快的進入到學習當中)。 師:如果我們把這首兒歌配上畫,那就更完美無缺了。同學們也有好多兒歌,你們想不想把自己的兒歌也配上畫呢? 生:想。 師:那就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走進兒歌配畫的世界,去領略兒歌配畫的奧妙和神奇吧!(出示課題板書課題)。 3.講授新課:

(1)、教師示範兒歌《風和樹》的配畫:(一名學生朗誦兒歌風和樹)

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樹公公、一個風娃娃。 師: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畫的範畫,有沒有這幾個形象?(有) 雖然有,但是否美觀?我們如何讓它更美呢? 讓學生閉上眼睛,齊讀這首兒歌,並想象一下,畫面應該添加什麼內容使畫面內容更豐富,視覺衝擊力更強。(指名學生說)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兒歌《風和樹》的配畫作品。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畫的也很好,想象力很豐富。老師也想了一個背景供咱同學們參考。(在黑板上畫出背景) 師:現在看起來畫面就豐富多了,塗上顏色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出示完成圖) 我們書上也有幾幅兒歌配畫作品,畫的也很棒,咱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4.作品評析(欣賞課件):

(出示教誨兒歌《數星星》) 學生齊讀《數星星》兒歌。 ①師:《數星星》小作者用誇張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小朋友爬上梯子往天上掛星星,好像在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祈福......

出示兒歌《懶漢歌》的兩幅範畫。

學生小組討論:同樣是一首兒歌,作品的表現卻完全不同,作者分別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方法?(研究和分析兒歌配畫的兩種方法:全面表現和誇張或含蓄。)

學生分組發言。

師:分析的很好,這位同學的觀察能力很強,希望大家都要像這位同學一樣養成認真分析的好習慣。所以我們在爲兒歌配畫時,一定要先觀察、分析,想好以後再畫。畫時的表現手法是不同的。一種是全面描繪,如《懶漢歌》;一種是誇張或含蓄的表現,如《小耗子上燈臺》。 ④學生分組討論並欣賞《日頭落》和《三個和尚挑水喝》兒歌。 5.總結兒歌配畫要點和步驟。 6.學生實踐:爲自己蒐集的兒歌配畫。(播放兒歌音樂) 7.學生作畫,教師巡視輔導。 作業要求:(出示) ①畫自己喜歡的兒歌,先仔細分析兒歌的內容。 ②能夠反映兒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景,構圖飽滿,主次分明。 ③形式與兒歌內容要統一。 ④着色要恰當。 8.小結: ①展示好的作品,講評。

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的作品談感受、評價別的同學的作品、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兒歌配畫作品並介紹喜歡的原因。

②我們的文學與美術有着密切的聯繫,一篇好的文章配上一幅美麗的圖畫將更加完美,使人一目瞭然。希望同學們今後能想出更好的兒歌,並能配出更美的圖畫。 9.拓展:自己創作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並且爲其配畫。

教學反思

《兒歌變畫》這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美術上冊第十一課的內容,本課最突出的'難點就是學生創作的童畫既符合兒歌的意境,又能體現出一定的繪畫水平。學生不能很好的去詮釋兒歌,只爲了完成作業而做,儘管,我在課堂上提醒孩子要有創新意識,老師的和課本中的作品只作參考,但是,很多同學都是依照我的範作畫葫蘆,這點是在以後需要我特別重視的。這課的教學極具開放性,因此在評價作業的時候,在作畫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評價標準上只要求學生在創作時能表現出兒歌的意境,有創意即可,整體的作業效果還是很好的。有個別學生不知道什麼兒歌和歌曲是什麼,課前我給同學們收集了一些兒歌,有些是他們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我要他們一起朗讀,並想象其中的畫面。兒歌是民間藝術家帶給孩子的一份珍貴的禮物,它既富有童趣,又體現出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同時又是繪畫創作極好的素材。兒童畫是孩子們在愉悅的情緒中,隨意灑脫地創造另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孩子們閱讀兒歌之後,將文學形象轉化爲繪畫特點的語言形式,將文字之美、聲音之美、色彩之美融爲一體,體現出無與倫比的藝術美麗。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讓孩子誦讀了一些以典的兒歌,接着再畫童畫,將童畫兒歌和諧地綜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熱情。

篇4:《畫》教學反思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本課爲了增強學生對色彩學習的興趣和對色彩的進一步瞭解,活動一要求學生利用玻璃的特性,讓水與顏色相互滲透、交融產生的肌理效果。爲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課活動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請學生分組進行嘗試。活動開始後,有些小組分工明確,很快進入了實驗,有些小組卻因爲沒有條理遲遲沒有開始。

十分鐘後,請各小組彙報情況。你是怎麼做的?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你們如何解決的?教師總結問題:1.顏色沒有自動交融。2.對印圖案不清晰。其他小組同學開始討論,說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顏色沒有相互交融的原因是因爲水分不夠多,顏色還呈現固體塊狀,另外調制成有顏色的液體後,要輕輕地將玻璃晃動一下,才能使顏色之間相互交融。個別小組對印出來的圖案水分太多,圖案變得一團模糊。而有些小組對印出來的圖案,因爲水分過於少,所以對印的不清楚。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後,同學們再一次進行試驗,這一次的製作效果明顯好了。同學們很興奮,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教師再次拿出膠水和紙片和鹽粒,請學生自主放入顏料裏面,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學生髮現這三種物品加入繪畫後,肌理效果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很興奮!

通過自主探究,學生作爲教學中的主體,很好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在紙上對印和玻璃上點畫轉印色彩畫的方法,探索對印的多種美妙效果。訓練了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篇5:《畫》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能感受到學生對民間美術認識的變化。他們對農民畫能用簡單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感受。通過不同畫種的對比,學生能感受到農民畫的與衆不同,農民畫中濃郁的鄉土氣息,繽紛的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們,紛紛表示不是很喜歡農民畫。

農民畫中蘊含着廣大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農民生活的情趣、豐富的精神食糧,它對於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有很好的教育價值。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品質和審美修養。鍛鍊他們美術素養,慢慢的體會到農民畫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繪畫作品,是人民的智慧的精華。

在欣賞分析農民畫中指導欣賞作品,嘗試進行分類和特點歸納,然後臨摹、寫生、觀察、教師示範等,學畫農民畫。從而注意到運用民間 美術的造型和色彩特點。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想:

1.教師要在平時注重各方面知識的積累,這樣更有利於在這種非固定模式的課堂中靈活機動的運用所學引導和啓發學生,令學生信服。

2.在課前學生探索階段要密切關注各組學生的進展情況,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有些學生熱情很高,選擇的內容太過龐雜,教師應在先肯定其熱情的前提下巧妙的引導其選擇一個合適的主題。但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幫助要適度。

3.上課前要對各組學生探究的情況有所瞭解,這有利於更好的掌握時間,調動課堂氣氛。

篇6:《畫》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了,我們開始上《字與畫》了。

這樣的課我是從出示“倉頡”這兩個字開始的。這兩個字怎麼讀呢?教室裏很安靜,孩子們盯着,搖了搖頭。過了一小會兒,茹子涵輕聲說:“倉……難道是倉庫嗎?”呵呵,不錯喔,認識一個“倉”字,這小子也會想哈知道“倉庫”這個詞。

“這可不是倉庫。不認識嗎?不着急,我們剛學習了一種識字的方法喔!誰還記得?”

“看拼音識字!”有同學說。

“對!看拼音識字。瞧,拼音娃娃出現啦!”我一邊說,一邊點擊出音節。孩子們立刻異口同聲地拼讀起來。

“這兩個字讀什麼呀?”

“Cān�� jié。”

“對,我們一起讀一讀。”

“倉頡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古代的一個人,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我說着畫轉身寫下――“造字”兩個字。會讀的同學讀了出來,其他同學聽了讀音也跟着讀了。

接着我給孩子講了倉頡造字的故事,順勢就引出了圖片。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內容和字形結構來思考畫與字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再通過畫與字的聯繫來建立字的概念,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由畫到字的各個變化環節來感受知漢字的演變過程;再通過漢字演變過程來感悟漢語文化的神奇和邃遠,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篇7:《畫》教學反思

《畫》是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它是一首古詩,古詩的教學不同於課文,有點難以把握的感覺。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認讀生字,第二課時重點是學習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下面是我在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課堂設計:

新課開始,我從畫引入,讓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引出古詩。讓學生自讀古詩,要求字音讀準,讀對。然後和學生一起品詩。每一句詩句都有一副圖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四句詩的意思,同時板書詩的內容,讀出詩。特別是最後一句“人來鳥不驚”的教學,我讓學生親自感受鳥在畫中和生活中人來後的反應,加深理解。接下來是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誦讀古詩,分男女生對讀,小組讀,集體表演讀,讓學生髮揮想象根據感悟做出動作。如“遠看”時學生把手放在額前,彷彿眺望遠處,“近聽”時則做出側耳聽的樣子,“花還在”做出花開的樣子,“鳥不驚”做出擺手的樣子。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層次的讀,學生感受、理解了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也在短時間內背下了古詩。最後是鞏固練習,給詩排隊。拓展學習反義詞。

二、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1、古詩教學比較難,我在教學中沒有把握好詩的整體性,如朗讀時的

整體範讀,詩句理解時的整體感受,而是一句一句的解析,這樣淡化了詩的意境,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詩的整體美。

2、受方言的影響,我的個別字音不準。特別是前後鼻音。低年級的教

學任務主要是生字識讀,那麼作爲老師,我必須做到字音準確,給學生很好的示範。

3、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我更應注重孩子評價性的語言,不能都是單調

的“你很棒”、“很好”…….應該讓他們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興趣、嚮往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那樣我纔會和學生一起快樂起來、發展起來。

篇8:《畫》教學反思

《畫》這篇課文由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組成。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稱的美感。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圖文對應。

一、教學效果:重視朗讀。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真正成爲語文課堂的“讀者”,通過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教師引讀等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悟詩句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並且邊讀邊配上動作進行朗讀表演。如,讀到“近聽水無聲”時,做出側耳聽的動作;讀到“人來鳥不驚”時,做出擺手的樣子。學生的表演慾望一下子被點燃,躍躍欲試。我想,只要學生的朗讀興趣濃厚,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課文中句子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我十分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二、成功之處:多種方法識字。詩中有幾對意思相反的詞,我指導學生通過比較瞭解它們的意思。識字教學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學識字時,巧妙地誘發孩子們識字的慾望,並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積累,給他們創造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機會,同時還適當地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取活潑有趣的方式反覆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識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三、不足之處:在找反義詞時,學生有不理解的,我只用語言來進行了解釋說明,如果能夠讓同學們親自來體會一下,相信理解的會更爲透徹。

四、改進措施: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在講解過程中應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應適當地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複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篇9:《畫》教學反思

《刮出來的畫》是一節十分有意思的課,深受低年級學生的歡迎,因爲學生對新的事物好奇心特別強烈,想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和發現。

刮畫這一課的課前準備很重要,需要準備一些小工具。爲了讓孩子們主動地參與準備活動,我先展示了範作,然後說:“你們知道嗎?不用筆也能畫畫。”孩子們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再佈置準備所要工具。教師只是說請同學們準備一些象木棒、牙籤之類的,能夠在紙上畫出痕跡的小工具。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上課時帶來了小梳子、毛衣針、等各式各樣的小工具,爲學習新知識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課堂上,學生在欣賞了美麗的刮畫作品後都非常激動,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躍躍欲試。有的孩子還在探究,有的興奮地說:“老師您看,我用硬幣的側面刮,特別快!”有的自豪地說:“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們在無拘無束的氛圍裏自主的探究,引發創作靈感,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學得輕鬆,玩得愉快,並創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動、有趣的作品,課堂成爲了孩子們的樂園,

當然,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很多疑惑,比如課堂教學的技術設計環節還不是很到位,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和小組協作上所出現的一些疑點和困難。由於時間關係沒能一一進行解決,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情緒和興趣還沒有被充分調動和挖掘出來,技能課堂的教學模式還有待於進一步嘗試等等的問題,都需要在日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的摸索和探究。

篇10:《畫》教學反思

讓學生初步了抽象畫的技法,敢於大膽用色。引導學生在欣賞造型與色彩中勇於發表獨特見解。在觀察作品中引導學生了解畫家是用肢體運動來作畫的,畫筆都不接觸畫面。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耐心細心的學習習慣。學習用點、線、面進行排列造型,通過欣賞點、線、面的抽象畫讓學生直觀地在視覺和聽覺等各方面都得到親身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慾望,開拓學生的思路。學習運用滴、灑、吹、甩、點等繪製方法來作畫。認識抽象畫給人們帶來特殊的視覺美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能力、從而提高審美素養。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學會用一種或二種以上色彩的重疊排列的方法畫抽象畫,並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篇11:《畫》教學反思

《大師畫我也畫》是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通過對畢加索作品的欣賞感悟,進一步學習畫家的創新精神以及他們藝術作品中獨特的表現方法,感悟藝術的多元化。選編了畢加索的繪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幫助感悟立體派造型特點,感受大師繪畫鮮明的風格,模仿大師表現方法創作一幅作品,提高、豐富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結合前一課《畫家凡·高》的學習,在這節課教學設計時我給學生設計了製作的小小微課(畢加索的自我介紹+作品欣賞+背景音樂)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回憶凡·高——認識畢加索——特點分析——模仿創作——課堂展示——拓展延伸的步驟完成教學任務,感受藝術的多元化特點,感受創新在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對藝術認識欣賞能力和模仿表現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畢加索大師的繪畫風格,並嘗試模仿大師的繪畫特點進行再創作繪畫活動。通過對我這節課教學過程設計的分析,特做如下反思:

1、欣賞不僅僅是爲了看畫,畢加索的作品風格做了一些分析,學生能感受其獨特的繪畫風格,我在把繪畫作品同時展示,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分析他們在繪畫造型上、色彩上包括表現方法或繪畫技巧上的一些區別。因此一節課不是教師在講誰誰的畫怎麼怎麼樣,更多的是學生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感悟更深刻,調動學生的思維。

2、學生作業練習教師合理指導,方法、策略比較豐富。我在指導學生創作作業時鼓勵學生大膽創作,本課雖是模仿學習大師的繪畫風格,但在瞭然其特點之後,學生的作業表現形式確是極其豐富的。藝術的學習應該是創造的學習,如何合理指導學生帶有創造性的完成作業,關鍵是教師善於爲學生設計梯子。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注意美術教學資源開發、整理、利用和這些資源如何呈現、何時呈現,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同時,在學生輔導上儘可能把工作做實做細,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篇12:《畫》教學反思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包容,並且推崇個性的社會,允許藝術以多樣的形式並存,雖然在探索水墨畫的過程中出現了變革與摹古之爭,但是傳統與創新之間並沒有多大的衝突,在矛盾中,兩者可以共存,一起進步。

水墨人物畫教學是中國畫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學生審美文化素質得以培養的手段之一,肩負着民族文化繼承與弘揚的重擔。本文將水墨人物教學作爲研究的出發點,針對水墨人物畫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針對當代水墨人物畫教學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探索。

1水墨人物畫簡述

水墨人物畫作爲高校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美術教育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對於中國文化藝術,乃至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和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未來地位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水墨人物畫的發展也具有相當的意義。從“五四運動”發展到今天,水墨人物畫呈現出衆多風格流派,人有百家爭鳴之勢,並且在審美及表現角度上更具多元性。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京派人物畫、浙派人物畫、西北人物畫、東北人物畫。

2現當代高校水墨人物畫教學發展的現狀

高校水墨人物課受到總課時和文化課的限制,水墨人物畫專業課課時量相對少一些。從國畫課程安排情況來看,水墨人物教學整體來說還是從基礎速寫,線性素描,水墨人物臨摹,水墨人物寫生,水墨人物創作幾個階段進行。課程結構貫徹了“多課少時”的原則,加強通識課和選修課、創新學分的內容。雖然這種做法有利於美教專業學生的文化藝術整體素質的提高,但同時也給水墨人物畫課程教學帶來較大壓力。學時少,技藝要求高,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就成了擺在國畫專業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我國各藝術院校的教學中,人物畫處於重要位置,在歷次綜合性美術展覽中也佔有最高比重,然而每屆學生的畢業創作以水墨人物畫形式出現的卻容寥無幾。學生在校學習四年,只幾個周的水墨人物畫課程,遠不能解決有關造型、筆墨諸方面的基本問題,更談不上創新與發展,這不能不引起作爲一個本課程教師的慎重思考。

衆所周知,速寫是鍛鍊造型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無論東西方的繪畫大師們,無一不是速寫的高手。何況中國畫的精髓就是對線的運用,它有別於現代西方照相寫實主義的依靠照相機的製作方法。多年來,大部分美術院校課程排列總是在第三學期才把速寫和水墨人物畫並列在一起,若打破原來的次序,在不佔用其它課程時間的情況下,在學生入校之初先排上短時間的速寫課,使他們在入學之前的速寫基礎得以鞏固和發展,進而又培養出喜愛中國畫的學生多用毛筆畫速寫的好習慣,兩年內從不間斷,通過與書法課的結合,可掌握住毛筆和宣紙的性能,就爲後期的水墨人物畫打下堅實的基礎,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水墨人物畫教學未來發展的探索思考

3.1水墨人物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十世紀初開始學院的教學形式逐漸代替傳統的師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學因人而異,人相徑庭,不成系統。課堂上都不停的揮筆連一個角落都不放過的要求“三面五調”,由此帶來了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畫時準確無誤的確定了所描述對象的明暗關係,像機器一樣被動的複製對象,使得學生的思維完全封閉;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時間往往很長,每個指甲都要細到面面俱到,使得學生很難跳出畫面,反映遲鈍,對畫面本身缺少了應有的靈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難把所謂的基礎訓練應用到所學的專業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畫,中國人物畫注重的是以線造型。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審美方式也隨之不斷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也隨之不斷的拓展和創新了,可以說堅持原有的素描基礎訓練的方式無論在 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都會不斷的完善,極近完美的狀態。但是美術和社會其他學科一樣,都應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而不斷的變化和創新,如果單一強調傳統素描的基礎教學,將會產生近似於標準的權威認定,這樣就禁錮了素描教學多樣化的方針,也不利於水墨人物的發展。

3.2水墨人物畫基礎教學的探索思考

3.2.1增設理論課程

學習水墨人物畫的學生應該重點加強理論修養並不斷補充新鮮信息,學習理論知識是關鍵,學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畫的的審美追求,願意和喜歡學習;其次,要懂得學習水墨人物畫的道路,要清楚水墨人物畫的構圖佈勢,風格意韻,最後,要對與水墨人物畫學習有幫助的所有人物畫的畫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爲適合個人需要,對指導繪畫有幫助的理論性材料。教師作爲先行者,應該適當地把自己求學經歷和所擁有的理論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給每位學生供他們交流學習,讓整個班級理論的學習氛圍逐漸形成。

3.2.2課堂轉移

水墨人物畫教學能夠將以往的室內寫生搬向室外,讓學生能夠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薰陶,受寫生當地民風民情的感染,這樣會使我們的畫面情感能夠上升一個層次。也避免將以往的臨摹死搬硬套到課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寫生也能有效的從臨摹過度到創作。外出寫生時,教儘量與學生同吃同住,保持親近,在指導時,要密切關注一個學生的進步規律,隨時挽救一些轉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觀念,這樣才真正起到教師的點撥作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養,熟練的技巧影響和感召學生,並作到與學生一起畫畫,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確和良性的。

4綜述

水墨人物畫教學在當代高校中,無論是傳統人物畫中所體現的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倫”、文人畫情懷,還是近代的“素描加筆墨”,都是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作爲現代人學習傳統繪畫,不是要把我們變成古人,用古人的頭腦去思考,用古人的眼光來觀察萬物。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拋棄傳統精粹。時代變化了,人們的觀念也產生了變化。現代人對傳統只能是一種折射,是傳統文化在現代人中間的一種反思。學習西方繪畫,是因爲我們尊重繪畫科學,我們只能從傳統中拎取那些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只有把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同對現代文化的發展的理解相互結合起來,才能使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道路更加長遠。

篇13:《畫》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思考兩點:第一,依據社會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老師充當活動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材料的準備者,在創作中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第二,體現課程的人文性質,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讓學生感悟藝術與生活的聯繫,激發用美術表現所見、所感、所想的興趣,

爲了達到教學目標,我採用了師生體驗表演、教師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嘗試創作並評價等教學方法和形式。通過教學實踐,反觀教學的設計、策略、過程、效果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具體表現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注重師生的互動性,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教師教的較靈活、樸實,傳統衷又有創新,學生學的主動、投入、興趣濃厚。

2、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着重運用生動的語言、大方的表演,感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難易適當的作業練習安排,使學生能順利的體驗藝術創造的成功感,有利於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3、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嘗試。教師沒有對造型技能進行簡單的傳授,而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創設情景、提供思路和條件,充分地讓學生進行體驗感受和嘗試表現。從而主動得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4、注重美術教學的藝術直觀性。教師通過板畫、課件展示、實物投影演示、學生作品展示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既具有藝術性,又一目瞭然、簡明扼要,學科特點明顯。

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反思之處

1、可減少一些環節。直接或早些進入撕紙、拼擺的環節。

2、進行拼擺的變化太少。學生上前拼擺紙塊的體驗不足,使學生作業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不強。

3、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教學缺乏創新,而且評價的人文性和科學性不夠強。是整個教學較薄弱的環節,值得以後多加探索和研究。

4、提供學生撕貼的彩紙太單一。可以使用廢畫報紙、包裝紙、卡紙等多種材料來撕貼表現.

篇14:《畫》教學反思

1.結合班級幼兒的特點設計活動過程,突出重難點。

手指印畫在以前的美術活動中我帶領幼兒手指印過毛毛蟲,在區域遊戲時與幼兒一起印過小雞,因此幼兒有一些用顏料作畫的經驗。因此,在示範作畫時重點向幼兒介紹了長頸鹿和螃蟹的畫法。這樣活動開展起來就有側重點,便於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在出示範例的時候我也注意到範例的美感,讓幼兒充分的欣賞感受作品的美,從而產生作畫的興趣。範例中選擇的畫我也是有針對性的,如印一個圓可以變出小雞和螃蟹、印兩個圓變成長頸鹿,印多個圓點可以變出毛毛蟲。這樣幼兒在向幼兒介紹作品時讓幼兒感受到遞進性,幼兒從而結合自己的能力進行作畫,便於幼兒操作。

2.把握細節紮實開展活動。

細節的把握對於一個活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在活動中我也注意一些細節的把握,如:請個別幼兒到前面示範作畫時,我請2名幼兒分別嘗試繪畫兩種動物,這樣在他們繪畫中我會去捕捉優點進行放大,並捕捉缺點對全體幼兒進行及時教育,這樣爲後面的幼兒分散去作畫做好鋪墊。再如:幼兒作畫時,我鼓勵能力弱的幼兒可以模仿老師的範例來作畫,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大膽想象的進行作畫。還有在幼兒的作畫紙上我事先畫好了一些小草,這樣幼兒印完動物以後,作品的效果很美。

不足之處:在活動中每組提供的顏料太多,因爲活動的重點並不是感受色彩的變化,因此,可以每組提供一種顏料,小組之間可以不一樣。個別幼兒作畫時的動物方向不一樣,我利用講評的時候進行了教育。

篇15:《畫》教學反思

活動開始時,我先做了示範,讓孩子清晰地看到了石頭滾畫的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也爲孩子的操作奠定了一定的經驗基礎。我示範講解這一環節講的很慢很清晰;最後的一個環節又爲每一個孩子創造了展示作品的空間,讓孩子進一步體驗創作的成功感。這個活動是建立在小班上學期“彈珠滾畫”的基礎上的,而彈珠和石頭的外形有較大的區別,即彈珠圓整,容易滾動產生痕跡,而石頭不圓整,不容易滾動,爲此,我在課前就思考了如何在示範講解時讓這些不容易滾動的石頭滾動,並滾動出不同的軌跡,並在課前做了多次試驗,課上幼兒滾出來的畫雖然沒有我預想的效果好,但孩子們在展示時還是那麼的開心。

幼兒創作的過程和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情感的一種自我表達,因此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作品,除了技能上的評估以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關注“畫什麼”、“怎麼樣畫”等問題,更多地轉向關注幼兒的行爲過程、體驗、態度、情感等問題,傾聽幼兒的談論、判斷幼兒的需要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引導幼兒不斷髮展進步。

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評價自己的作品。一幅作品完成後,很多幼兒往往會根據作品的內容和創作經驗,迫不急待地將作品中的一筆一畫繪聲繪色地講出來,或者講給老師聽、或者講給同伴聽,又或者自言自語講給自己聽!幼兒的“說”不僅是畫的補充,也是對自己作品的反思和評價,更是幼兒再學習的過程。但是很多幼兒的“說”基本上是無意識的自評,更多帶有感性和主觀的色彩,想到什麼說什麼,因此在鼓勵幼兒大膽說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自評,初步培養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小班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探索的慾望很強,常常有一些不合常規的現象發生。如果教師能稍加註意,給予關注,就能有目的地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變爲我們可利用的教材,真正讓幼兒成爲活動的主人。美術課是我比較喜歡的活動課之一,雖然要上一節小班的美術課老師所要準備的工作很多,比如要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張打好輪廓的稿紙,還要給孩子發作畫工具,事後還要給粗心的頑皮的孩子整理作畫工具等等,但是我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孩子幼稚畫筆中所散發出的奇特想法。

篇16:《畫》教學反思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中國民間美術系列的內容,《學畫農民畫》教學反思。在本課學習過程中,曾經和學生討論過,覺得農民畫美不美,很多同學表示並不是很喜歡農民畫。農民畫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讓他們這些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嗤之以鼻。教師根據同學們的家庭環境入手,一起引領學生回憶假期在老家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歸納總結農村的生活。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體驗回想農村生活的樂趣。並且思考,如果將這些美好的東西記錄下來,你會採用什麼的方法,教學反思《《學畫農民畫》教學反思》。帶着這個疑問,一起欣賞農民畫家的作品,並結合農村生活、自然環境、地域特點等,打開學生思路,引導學生一起認識更多農民畫的特點,並結合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的瞭解更多的農村生活,和民族傳統知識。在學生求知若渴的眼神中,教師開始技術技巧的針對性講授,深入的欣賞分析農民畫之美。由色彩、裝飾、構圖、角度、線條等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並進行分析展示。這個環節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更好的鍛鍊他們美術素養,慢慢的體會到農民畫其實是很專業的,人民的智慧的精華。

最後,請學生思考,什麼是農民畫,說一說本節課都學習到了什麼新的內容。並用這些知識畫一幅農民畫。這個環節不僅是評述,也是本節課學習成果的重要反饋。很感慨,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課程,對傳統文化慢慢的從嗤之以鼻到了解接受。觀念的改變,需要一點一滴的灌溉和感受,有了一點點的努力,就會有一些些的成長。此類課程,以後可以更加大膽一些,可以結合辯論和小組展示這樣更加靈活的方法進行,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再接再厲。

篇17:《畫》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主題是“動腦筋,想辦法。”這篇主體課文寫了蘇紅不小心把參加比賽的畫弄髒了,又在爸爸的幫助下把弄髒的畫改成一張美麗、有情趣的畫的事。告訴我們“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課文行文簡潔流暢,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呼應對照嚴密。

在本課的教學中導入激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調動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和慾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教者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調動學生讀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能夠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人物的心情。逐層深入,使深刻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突出了單元主題。

拓展的《塞翁失馬》小故事更起到了激趣,加深體驗的作用。深化了中心。

不足之處是,讀的不夠,形式不夠多樣,感情朗讀流於形式。這是我以後應該注意到問題。要把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

篇18:《畫》教學反思

以前開課,總喜歡“挑”,挑語言優美的文章,挑自己有感覺的文章,挑容易把握的文章,感覺唯有如此,心裏才塌實。現在開課呢,也不自覺地“挑”,但挑的標準大不相同,挑符合教學進度的,挑自己不敢上的,哈,有點自我折磨的嫌疑。確實,挑了《玲玲的畫》一課,回想這一路的備課歷程,真是猶如煉獄。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試教、修改後,最終將目光聚焦於生字詞語,通過動作演示、換詞理解等手段活化語言,抓住關鍵句“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再現情景,在感悟、朗讀中,理解所蘊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收穫之一:目標定位準,使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二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抓住“端詳、糟”等重點詞語,分三步落實。首先是初讀層面,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初步接觸字義,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細讀感悟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練寫字詞,留足時間讓孩子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目標定位的準確,使這節課朝着語文的方向前進着。

收穫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叭”字與“趴”相比較教學,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聲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動作。又對本課中表示聲音的另一個詞進行了拓展,使學生了解,很多表示聲音的詞有口子旁。父親的話多麼富有哲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再造情景想象說話,體驗玲玲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加以提升,其中反覆強調爸爸的話。整節課,書聲琅琅。最後,通過記者採訪,轉述語言,獲得人文內涵。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 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努力吧!

篇19:《畫》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啓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成功之處:

1、教學中,我抓住“端詳、肯、腦筋、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首先是初讀,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和實際初步理解字義,如:“端詳”讓學生做動作理解,學生懂得快。再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最後練寫字詞,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並說說自己的發現(這些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後再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

2、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3、爸爸的話是文章的主題,我設計“玲玲改畫後心情是那樣的高興,但更讓他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交流後,“這正如爸爸所說的……、”再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嗎?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段話的含義。

不足之處:

學生在總結課文的啓示時,大多數的孩子不能抓住關鍵詞句去總結,語言不夠幹練,概括能力比較弱,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20:《畫》教學反思

《添畫》主要是引導學生根據風景畫中的情境進行大膽地想象,並添加相關的`內容,使畫面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情趣。因此,一上課,我便興致勃勃地向學生展示了一張美麗的風景圖片。看到小朋友們這麼興奮,我準備乘熱打鐵,讓學生緊接着觀察畫面中有些什麼景物,再進行想像添物。 “你想到畫裏去玩嗎?”、“那你想怎麼去呢?” “我騎自行車去。”根據學生的想像,我快速地用彩紙剪了一個小朋友騎車的形象貼到畫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可以展示在美麗的風景畫上,學生們格外激動。他們爭先恐後舉起了小手: “我要乘汽車到畫裏去。” “我要乘熱氣球。” “我坐船去。” “我想乘飛機去。” “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你最想幹什麼呢?” 這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們別出心裁的想法噴涌而出。 “我想去小河邊釣魚。” “我想去草地上散散步,再採些美麗的野花。” “我想在小河裏種滿荷花,這樣小魚可以在水裏捉迷藏了。” “我們還可以在小河邊吟詩一首: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我要帶小白兔和小山羊到草地上去吃新鮮的青草。” “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划船。” “我要去爬山,從高處看風景。” ?? 望着班級裏林立的小手,我抑不住滿腔的欣喜,笑着對大家說:“你們想得真好,現在就請大家把自己想到的添到美麗的風景畫裏去吧。比一比,誰能把畫添得更有趣,更漂亮!”學生們聽了,一個個地忙開了。 而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讓學生先觀察畫面,看看有些什麼景物,再想想可以添加什麼。

學生的反應也比較活躍,有的說可以添上小朋友,也有的說可以添上小鳥、汽車、飛機??但由於教師地牽制,學生的觀察、想像,學生的體驗難免比較膚淺、模糊,想像也略顯生澀、呆板,缺少靈性。而“你想到畫裏去玩嗎?”就截然不同,通過這一語,道出了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像一次有趣的心靈旅行,它給了學生一對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想象的世界裏自由地翱翔。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那學生就能在教師地引導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自己的充分體驗、自由暢想,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輕鬆和愉快。

篇21:《畫》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課文,不僅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啓迪作用,其實對我們成人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通過玲玲妙筆生花的畫畫過程,來告訴我們其實事情並不是象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肯動腦筋,還是有解決的方法,還是能夠把他變好的。他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由於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對教案不夠熟悉,以至於在上課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教學不夠紮實,知識點沒有落實。

1、在進行“玲”字的教學時,字音沒有落實。“玲玲”應該讀輕聲,後鼻音,也沒有進行指導,只是一讀而過,不夠紮實。在進行“玲”字的拓展時,“領、零、鈴、嶺……”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現,而不是詞的形式,這對學生來說印象不夠深刻。在進行積累讀的時候也出現了字音讀不準的情況。如果說此時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對學生的印象應該比較深刻,也有利於學生對形近字的積累。

2、在進行詞語檢查時,對難讀字音及多音字落實不夠到位。我的詞句檢查是分兩步走的,第一部是詞語。但在ppt出示詞語時,我給生字全部註上了拼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已經沒有必要,只需要將重點字音予以指導標註即可,但我只是一帶而過,並未重點指出。比如說“催促”兩個都是平舌音,學生在讀的時候已經出現問題,但我並沒有領着全班將其落實,只是稍加糾正,這是不夠的。其次是對多音字“髒”的教學,也不夠落實,還是PPT的問題,沒有以詞語的形式出現。而形近字“叭”和“趴”進行比較教學時沒有將他們的意思與偏旁聯繫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學不夠到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知識點難以掌握。

二、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1、指導第一小節朗讀時,叫了幾個學生讀,但這幾個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玲玲滿意的心情讀出來。而我並沒有進行示範或指正,只是草草帶過,可以說指導不到位。如果在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情況教師進行一下範讀,突出重音,學生再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過場。語文學習最忌走過場,要的是紮紮實實的教學。

2、除了第一小節朗讀指導不到位外,對第四小節、第八小結的朗讀指導都是有所欠缺,不夠到位的。第四小節因爲玲玲的着急、傷心“哇地哭了起來”這種傷心、着急的心情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來。第八小節中“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這句話中玲玲失而復得的高興心情都沒能指導到位。其實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於我着急將課文上下去,不肯花時間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爲上課而上課,還是沒有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這是新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脫離了教案,做到位學生而上課才能真正地上好課。只有做到認真、紮實纔會有進步。不光是我會進步,學生也同樣會進步。

三、對學生的點評不夠準確,評價語不夠恰當。

1、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不到位。朗讀不好,不好在哪裏沒有明確點出來,這樣的評價是不利於學生朗讀的進步,也會造成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比如說在進行第四小節的朗讀評價時,一個學生讀得並不好,沒有將玲玲傷心着急的心情讀出來,我只是說:“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這樣的點評是不負責任的,不錯不錯在哪裏,如果還有提升的空間,那麼又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2、同樣如此,在最後的總結,講故事的環節,我的點評也同樣不到。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語言不夠簡潔,出現了讀課文的情況。我對他的評價是“講得不夠簡潔,能不能再簡短點”。但是什麼地方應該簡短,什麼地方說得太多了沒有明確指出,這對下一個學生的概括沒能起到任何幫助。所以下一個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仍然犯了跟第一個學生一樣的錯誤,概括不簡潔。這就是我的點評不到位、不準確造成的。因爲二年級的學生辨別能力、自我感知能力還不強,所以需要老師的點播。如果教師的點播不準確到位,是不利於學生的改進的。

3、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太普通,這說明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不夠,仍需鍛鍊。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希望通過這些反思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在以後在教學中儘量不出現相同的錯誤,慢慢進步,上出紮紮實實的語文課。

篇22:《畫》教學反思

《流動的畫》是一首充滿了款款深情,又蘊藏着濃濃童趣的小詩,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四單元“祖國”的第一篇課文。詩中,“我”坐在飛奔的火車窗邊欣賞祖國的風景,美麗的“畫”是流動的,“我”的情感也隨之靈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保護這流動的“畫”,這美麗的“畫”。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很適合兒童欣賞和朗讀。孩子們輕柔的讀書聲,專注的眼神,機巧的回答,讓課堂流淌着靈動的慧心,充滿着純真的快樂。當然也有着不足與遺憾。本堂課我着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朗讀,以讀帶領孩子走進詩歌世界。

這次開放課上的是第二課時,延續了上節課的質疑,圍繞着第一課時提出的兩個問題“爲什麼?”“什麼樣”,讓學生“盡情品讀,賞自然美”。即引導學生品讀詩歌中寫景的六個句子。(課件演示)通過對比讀、指名讀、評價讀、示範讀等方式,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獲得美的享受。

緊接着,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內化文本,說自然美”。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動的畫中還會有什麼美景?指導他們模仿課文的句子進行描繪,讓“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爲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二、問題與圖片結合,叩問學生的心靈。

可能每個學生都知道要愛護環境,每每提到這個話題,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能亂扔垃圾,其實,這些孩子的行動和語言還是有脫節的地方。對孩子們來說能衝擊他們視覺、叩問他們心靈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準備的引導與圖片。爲此,當讀到“我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忽然看見———”時,提醒孩子注意媽媽的眼神,並相機問“此時,我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圖都發現了“媽媽”正在提醒“我”千萬不能弄髒祖國的畫。馬上結合校園生活,問孩子們應該怎樣愛護美麗如畫的校園呢?從而深刻反省自己的行爲:怎樣做纔是一個懂事的娃娃?

三、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處理“小河彎彎曲曲,山腰飄着白紗,汽車往來穿梭,路邊開滿鮮花,水庫好似明鏡,山坡點點人家……”這幾句描寫祖國美好河山的語句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理解和品讀,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如“路邊開滿鮮花”一句,有的孩子注重了“開滿”,有的孩子注重“鮮花”,無論他們讀得怎樣,這至少是他們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及時給予鼓勵,評價語“你的朗讀讓我聞到了花的芬芳”等溫馨的話語提高了孩子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而“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這個環節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眼裏的祖國是美好的,一個省略號結束帶領他們進入無盡的想象空間,在感受的同時又掌握了省略號的作用。

這堂課中,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講的過程中,處理過細沒有突顯品讀的重點。學無止境,相信在今後的不斷磨練中會成就一顆顆靈動的心,更成就一個務實的我。

篇23:《畫》教學反思

《流動的畫》是北師大版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之一,這是一首富有兒童趣味的詩歌,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本課安排爲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及生字的書寫。第二課時則圍繞朗讀展開教學。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讀中感悟課文內容;

2、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祖國的美麗;

3、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參與;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維護環境的行爲。

教學貴在反思,回顧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培養閱讀興趣是本節課的重點。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在語文課前設計了一個“閱讀小能手”展示臺這一環節,讓學生展示他們平時收集的兒歌、童謠、美文等等,使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並在最後一個環節“總結延伸”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描寫祖國山水的文章、童謠、兒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學生逐步養成閱讀的行爲習慣,從而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

本節課,我從“欣賞—自讀—體驗—自悟”等多個層次,循序漸進的激發學生賞讀、想讀、樂讀、會讀的內心情感,其中,我運用多種媒體技術,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並採用了情景教學法、情感引讀法,學生們在其中受到了美的薰陶,在美中讀文,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學生有感而讀,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們在課堂朗讀中,自發地以豐富的表情,恰當的手勢來表現他們內心的喜悅、興奮與快樂。真正地融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要善於抓住“學生”這一方面的活資源。這一點也是我所欠缺的,在“讀悟第二小節”中,在讓學生說說“爲什麼媽媽誇我是個懂事的娃娃”“怎樣使這幅流動的畫永遠美麗”是,若能讓學生結合到讀中去討論,從學生的身邊事說起、做起,這樣學生在讀時會更有體會。

篇24:《畫》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了《畫》的課文。它是一首五言謎語詩。在這節課上,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小朋友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同學讀課文利用以前學習過的識字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和說反義詞的練習。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學設計已經爛熟於胸。在教學中我教態好,引用先進先進的教學理驗,大膽的創新。一節課下來的讓生學會了許多知識。

但是在課上無論是我自身的教學,還是同學的課堂常規都曾在這一些問題。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同學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並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後練習引入課堂教學,藉助同學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後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小朋友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爲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幺也沒想到就是這幺一個簡單的環節,同學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幺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同學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怎幺偏偏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出這種狀況呢?此時的我陷入了尷尬的局面,沒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後又通過現場扮演引導同學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

篇25:《畫》教學反思

這一課屬於“造型表現”。通過低年級學習喜聞樂見的形式:撕一撕,想一想,貼一貼,畫一畫,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在活動中讓孩子們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培養他們的藝術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求異創新的思維和綜合運用造型表現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對於剛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說,是一種巧妙而又有效的綜合能力訓練。

我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以下兩點:第一,營造輕鬆有趣的課堂氣氛,學生在玩中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老師充當活動中的引導者、參與者,在創作中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第二,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發揮美術的“語言”作用,激發用美術表現所見、所感、所想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開始我就以撕紙遊戲導入,首先請學生上講臺撕,然後隨着音樂用自己的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引導孩子們輕鬆的撕、隨意的撕,讓孩子們的撕紙活動在我動作和語言的引導下逐漸變成“隨意撕”。使孩子們從“緊張”、“不敢撕”變得大膽而快樂……

接着進入尋寶遊戲,從一大堆紙片中找出一張紙片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進行聯想添畫,我經常問他們“像什麼?還須加什麼?”“你可以添成什麼?”“怎樣添更像?”很快課堂又進入一個高潮,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到處充滿驚喜……

隨即,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和周圍的夥伴分享,也容許他們互相“幫忙”,提示他們也可以把紙片轉一轉再想想,結果在思維的碰撞中有了更大的收穫,大家越變越多,孩子們更有成就感了!胡海洋還得意的告訴我,他的紙片是“孫悟空”會“一十六變”……

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完成了這次作業,作業的效果都很不錯,沒有一個咬筆頭的小傢伙……

到了最後,面對滿屋狼籍,我停了下來說?:“作業本上,我們的紙片變成了各種各樣美麗的東西,可是它在其它地方還真不好看。”我低頭看了看,孩子們馬上明白了,有人叫到:“我們揀起來還是可以變成‘寶貝’!”馬上有人彎下了腰,我也彎腰揀起來,後來感覺彎下腰的更多了,一會教室裏就變乾淨了!

下課了,依然有孩子圍着我說個不停,讓人感覺心理滿滿的。今天孩子們開心,我也特別高興……

回到辦公室,我依然想着課堂上課的情景,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

1、假如我能多嘗試幾種材料,如廢報紙、包裝紙、廣告紙等多種材料來撕貼表現可能作業效果會更好。

2、讓作業展示變得有效。孩子們畫在作業本上的太小了,展示和評價沒有達到最佳效果。

《撕紙添畫》教案

活動目標:

1、幼兒喜歡撕紙活動,能大膽隨意撕紙,體驗撕紙的快樂。

2、能根據撕出的紙的形狀,大膽想象,用線條添畫進行創造活動。

3、幼兒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樂意與他人互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色紙,白紙、記號筆、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講故事設疑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她最喜歡把紙撕成各種形狀的,(教師邊講邊撕),有一天她正在屋子裏高興地撕紙,忽然看見媽媽來了,她心裏想:這下這可糟啦,媽媽可不喜歡不愛乾淨的孩子,讓她看見了一定會不高興。怎麼辦呢?”

“小朋友你們能動動腦筋,幫她想個好辦法嗎?”(幼兒自主發言)

2、釋疑

“豆豆靈機一動,將碎紙片撿起來,把它們拼成一幅幅美麗的畫,(紙片貼在板上)並自己動手添畫了幾筆,畫面就更漂亮了。(出示範畫) 媽媽看見了這些畫,不但不批評她,還表揚了豆豆真聰明。豆豆這樣做,就叫做“撕紙添畫。” (課件 出示課題)

二、創作引導

1、撕一撕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都喜歡撕紙,我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彩色紙,請你到椅子下拿一張彩色紙,撕一個你喜歡的圖案,將剩下的紙還放在椅子下面。

師:說說自己撕的像什麼?

(幼兒回答)

把它轉一轉,還象什麼呢?

師: 你們真能幹,想得真好!請你們把撕下的形狀放在椅子下面。

2、教師示範

師:我這裏也撕了好多圖案,都把它們藏到電腦裏面了。

看看像什麼?(幼兒想象,課件展示)

那你們猜猜看,我會把它變成什麼呢?小眼睛看仔細了,我開始變了!”

我們一起說:123,變!

我變完了,這是什麼阿?

我變出來的圖和剛纔的一樣嗎?哪裏不一樣?(繼續介紹課件)

小結:原來,要把這些小紙片變成漂亮的圖案,就要先看看它像什麼,還可以轉一轉,然後把它貼在紙上,用添畫的方法把它變出來。

3、想想試試

師:看了這麼多漂亮的畫,你們想不想也來動動手,把你們剛纔撕出的圖案變成一幅奇妙的畫來呢?

師:請小朋友將你椅子下面撕好的形狀貼在黑板上,還可以貼到其他鉛畫紙上。(2―3張。)

老師先選一張添畫(或2―3個),你們想把它變成什麼?

個別幼兒添畫,適時評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並添畫。)

4、動動手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一個本領,叫:撕紙添畫。等會兒,小朋友可以在撕好的圖案上添畫,變出一幅美麗的畫;也可以自己選擇彩色紙先撕紙,然後根據自己的想象添畫,比比看誰最大膽,最能幹。(幼兒自主操作,老師輔導。)

三、看看評評

展示部分幼兒的作品,先讓幼兒描述一下:“你把你的小紙片變成什麼了? ”

評一評:“你覺得誰變得最好?”“ 爲什麼?”

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撕紙添畫的本領。美真是到處都有,小小一張紙片,經過我們能幹的手,就把它們變得那麼漂亮。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可製作成美麗的畫呢?等下次我們一起來商量商量吧!

篇26:《畫》教學反思

口語交際課是“聽話、說話”的發展,與以前的聽、說訓練不同,“口語交際”是雙向互動的,不僅要求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因此,我將“能介紹自己的畫,說出自己爲什麼畫這些內容,能簡單評評別人的畫。初步培養學生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興趣,樂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體會口語交際帶來的快樂。”定爲本次口語交際的目標,設計的交際情景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藉助這個情景平臺,激發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在自然的氛圍中進入說話的情景。

要進行口語交際,首先就要明確要求。但一年級的孩子更多的是從模仿老師進行口語交際的。從老師身上,他們學到了怎樣去交際,交際的時候說些什麼,老師要給他們一個示範,供他們參考。一開始,我便設計了一個交際場景,請學生觀看視頻介紹,這一過程是讓學生去觀察,大姐姐是怎麼進行談話,是怎麼向同學瞭解圖畫的,然後,我讓他們記住她是怎樣問的。然後我又請了一位同學來模仿,這實際上就是一次示範,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去了解圖畫。同時,讓他們聽聽怎樣介紹自己的畫,通過兩次兩種不同類型的師生交際,再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際,生生互動,瞭解同桌的畫、瞭解自己喜歡的畫,四人小組裏商量討論推選出一張圖畫;和圖畫的作者一起欣賞圖畫;自己獨立去進行交際。在活動中形式是多樣的: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有學生個人面向全體學生的。在幾次具體的活動中,從介紹自己的畫從組內到面向全體。對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要求是從模仿到自主交流的過程,是學習方法到實踐的過程,是逐層深入、層層遞進的。

課堂教學中反映的不足之處有:1、有同學在臺前介紹的時候,下面的同學有的聽得不太認真,甚至有人在做小動作;2、學生說話聲音小,不夠大膽;3、有些環節開展的不夠深入;4、學生的自主評價不多……這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篇27:《畫》教學反思

濃濃的秋意已向我們陣陣襲來。在我們感受秋意涼爽的同時,也被她的美所感染。在學過一篇篇關於秋的文章之後,第三單元安排了習作訓練:《秋天的畫》。意圖是讓學生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畫,跟同學說一說圖畫上的內容。

習作教學怎麼突破?這個問題一直困繞着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是老師說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說什麼,學生寫什麼。學生完完全全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思維被禁錮。學生靈性、悟性消失殆盡,寫出來的文章一副乾巴巴的成人樣。這樣的作文教學,我們不得不反思。《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認爲三年級的作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爲了讓孩子們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星期前,我帶着學生去觀察了校園的秋色;收集了好多秋天的文章,積累了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週末,很多孩子又和父母同去秋遊。正是因爲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纔會有了這節課的精彩。

在教學前,我做了充分預設的。我的預設是:如果學生表達有一定的順序,說明學生觀察有序,要給予表揚,如果學生表達有些混亂,就要提示:你可以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或者說清方位,可能更好。這也是給全體學生以觀察有序的訓練。並鼓勵學生能用自己積累的詞語,發揮想象,融進自己的情感來說畫。《語文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想象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運用聯想或想象豐富表達內容,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我不滿足學生只介紹簡單的畫面內容,而是引導學生從畫面想象。比如:你看到樹葉飛落,像什麼?看到田野金黃一片,你好像看到了什麼?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不但把畫介紹的有條理,還要介紹的有聲有色。我們知道,說是爲寫做準備的。作文無非就是“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心”,只不過是在紙上用筆說我心而已。三年級作文是學生的起步階段,是“習作”階段,他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這一環節,教師把枯燥的作文訓練巧妙地融合到有聲有色的講解中,把美術與作文揉合到一起。通過讓學生講畫,師生評議,把習作的規範訓練融在師生對話中,學生在欣賞、評價他人的同時,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感悟着寫作的方法和要求。

篇28:《畫》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於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節中,引導他們發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節清晰、明瞭,重點突出。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利用兒歌《插秧》,這個現象對於現在孩子是一個農民伯伯比較遙遠的勞動。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後,自己去尋找上下、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運用鏡子照一照,知道水田變成了大鏡子。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

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篇29:《畫》教學反思

反思一:學生的回答精彩而豐富,但是我在課上有些問題缺乏有針對性的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點撥,抓不住挖掘和進一步引導的切入點。

反思二:有些環節太急切地讓學生進行美術表現活動,往往思維引導至此嘎然而止,教學環節缺乏自然和合理的銜接過渡。下次上課應當對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恰當的處理,並抓住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深入激發,使學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發散性又能體現出完整性和集中性,從而形成更爲鮮明的思維圖像,促進學生的美術表現慾望達到一定的高度,從而有力地避免學生“奇思妙想一籮筐,動起手來卻摸不着頭腦”的局面,同時,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有機的結合,節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在美術活動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學資源的浪費。通過美學教育體驗,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讓環境、資源、生態的概念深深紮根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目中,從小形成環境保護意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現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通過多元評價,將科學與美術學科的本體功能完美的結合起來。

所以下次在教學中可以作這些嘗試:

1、選材、立意上力求多元化引導孩子們從關注身邊的事物開始着手,打開學生的創想思維,那樣可以表現的空間將會變得及其廣闊。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關於科技探索方面的信息。以這些信息爲基礎,孩子們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小腦瓜裏蹦出奇思妙想將不再是件難事了。

2、在設計上力求可行性和人性化向孩子們解釋設計的可行性及人性化,最好的方法我想就是用直觀的方式:講述我們身邊存在的一些小玩意的發明產生過程,通過一些國外的設計公司成功的設計案例,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在美術的設計領域中的重要性。

篇30:《畫》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牽着、趕着學生走,還是抓住學生的心理引領他們學有所獲呢?

《裝飾畫》是人美版國小美術第十二冊中的內容。導課時我展示了幾幅學生作品,詢問他們感覺如何,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有學生說:“畫面黑乎乎的,不好看!”我覺得他是無理取鬧,就說:“你的審美觀有問題!”其實對於學生的回答我簡單粗暴的處理是不恰當的,學生心理上是不會接受的,我應該再次引用《論語》中的“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讓這名學生具體說說爲什麼覺得不好看。他經過仔細觀察後,也許就會對自己輕易下的結論感到後悔。我再適時地用《弟子規》中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進行教育就有實效了。在引領學生欣賞丁紹光的作品《樂園之夢》時,談及感受我以爲學生會說很美,卻沒想到有學生說畫面很亂,我順勢組織學生進一步觀察畫面爲什麼讓人覺得亂,學生開始注意到作品中線條的運用,接着我再稍加引導他們就感受到了線條的豐富和疏密變化。此時我本還可以讓那名學生再說說自己的感受,他也許就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然後由他或其他學生針對這件事情引用傳統文化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相機點撥,學生就自然而然從中受到了教育。但是由於缺少經驗,我錯失了這次機會。

課堂教學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見解,使學生不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每一次問題的提出,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我們的預想來回答,即使他們的答案讓我們覺得匪夷所思,也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想法。有想法就說明他們已經對於我們提出的問題思考了,只是思路跑偏或者是他們的主觀臆斷,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我們要循循善誘,慢慢轉變他們的想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反省,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篇31:《畫》教學反思

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它在表現手法上和兒童畫有相同之處,所以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而本節課的主要鼓勵學生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感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了解農民畫的裝飾手法和大膽表現生活中的感受。

我在設計本節課教學活動時,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曾見過農民畫,所以直接出示幾幅農民畫,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農民畫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再在小組裏討論分析。接着向學生介紹農民畫,並把農民畫中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農民畫的造型特點。認識農民畫中的花紋和色彩是這節課的難點,我通過出示許多農民畫作品供學生欣賞,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研究討論農民畫的花紋和色彩的特點。同時總結出農民畫的定義。同學們發現農民畫的花紋是生活中常見的花草、動物等形象,他們用自己熟悉的形象來打扮作品。色彩方面,色彩豔麗,對比鮮豔,具有喜慶的意味,體現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農民畫的特點。內容――貼近生活;造型――誇張;色彩――鮮豔。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生活習俗形成了不同領域文化差別。我讓學生分析南北不同分格的農民畫,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藝術表現手法。

最後結合書本上的作品《山間蜜糖果》,了事進行演示,讓學生了解改畫和添畫的基本方法,爲下一步的繪畫打下基礎。

由於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審美基礎和欣賞水平,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很容易總結出農民畫的特點,但是在改畫和添畫環節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受到侷限,臨摹的較多,自己的添加較少,在創作時不夠大膽,不敢隨意的添加。這也和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有關。

篇32:《畫》教學反思

教學重點:瞭解齊白石的畫的特點,理解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齊白石的畫反映出來的美麗世界,感受齊白石對生活的熱愛,在齊白石的畫裏,連一些最微小的草蟲也那麼可愛,生活得那麼快樂。透過齊白石筆下的世界,我們也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榮,生活的幸福美好。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讀懂課文,啓發想象,練習寫話。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象:齊白石都畫了哪些畫?你最喜歡哪能一幅呢?

2、學生簡單交流:畫了小雞、蝌蚪、蝗蟲和蝦。並簡單說說自己最喜歡的畫是哪個。

3、請同學們找到描寫自己最喜歡的那幅畫的句子,多讀幾遍,再想想爲什麼喜歡?

4、學生交流朗讀以及感受,引導學生體會到是因爲齊白石把都畫活了,所以才這麼吸引自己,而這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並有感情地朗。這堂課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備,總的來說,在內容和框架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

主要有下面幾點:

1.氣氛壓抑,沒能充分的激發學生興趣。

2.語言表達不精確,過於簡單隨意。

3.環節之間沒能很好連接,轉折比較僵硬。

篇33:《畫》教學反思

今天與學生共同學習《畫》。

《畫》這課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循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瞭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辶、忄”兩個偏旁。

2.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個謎語,我們一同分享一下。

2、今天我們來學一首謎語詩,詩的名字叫“畫”(板書)。

二、導入新課。

1、生自由拼讀課文,遇到生字圈畫一下,並多拼讀幾遍。

2、認讀生字,並進行方法指導。如:遠:加一加並認識新的偏旁“辶”,遠的`反義詞,組詞。

3、檢查生字認讀:同桌讀,開火車讀,檢查讀,比賽讀,去拼音認讀。

4、認字小遊戲

三、創設情境、補充詩句。

1、師:老師這兒也有一張畫,是一張我們中國傳統的山水畫。

2、指導觀察畫、理解本詩

(1)山是什麼顏色?我們戶外活動時,很遠的大山的顏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爲什麼這兒山的顏色站得很遠都看得清呢?(因爲這是“畫”)

(3)聽山上流水的聲音,仔細聽。

( 4 )看,這兒的水從那麼高的山上流下來,聲音是很大的,可我們都聽不見,爲什麼呢?(因爲那是畫!)

( 5 )圖上面的是什麼花?(桃花)桃花是在什麼季節開的?(春天)現在是什麼季節了,爲什麼它還開着?(因爲這是“畫”)

( 6 )請一同學到畫前面來模仿一下平時趕鳥的情景,讓別的同學看看鳥怕不怕?爲什麼鳥不會飛走?(因爲這是“畫”)

四、朗讀指導。

1、本詩裏,有三對意思相反的詞,請每一個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筆把它們圈出來,指名回答。

2、看,聽,都是可以做出動作來的。

山、水、花、鳥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看手勢,朗讀。

(手勢打高,語調升高,手勢打低,語調放輕,把詩的美念出來。)

4、朗讀全文。

5、背誦全文。

五、小結。

這首詩的謎底是什麼呢?(畫)詩抓住了畫上山水花鳥的特點,寫得很美,也寫得很整齊。

六、寫字指導、講評。

重點:人、火、文、六。

篇34:《畫》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覺得在認字環節費時很多,以至於第一課時就同學生只認識了生字,圈畫生字環節有十個學生沒有圈畫完整。孟禹豪、常炳宇還沒有掌握圈畫的方法。認字方法指導時,學生還不知怎樣總結自己的識字方法,這個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教師,因爲在拼音教學和識字單元一教學時,我孩子注重了讓學生拼音識字、組詞識字,方法指導很少,所以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和學生認識了兩個偏旁,簡單總結了一下加一加,比一比的識字方法。

課文教學時,學生還能夠很好的思考,但是課上檢查學生的認讀,檢查了十多個學生,發現兩個學生不能很好的認讀,只是跟着大隊伍濫竽充數。課下輔導他們讀書,居然讀出了:遠處一座座山。聽了樑雨潤與趙傳璽這樣讀,我哭笑不得。我在思考:面對教學進度,如何在課堂上縮國小生之間的差距?

篇35:《畫》教學反思

1、讀一讀,初步感知

揭示課題後,我出示畫面,放配樂朗讀錄音,爲學生創設情境,並結合錄音朗讀,指出讀好古詩首要的是字音要讀準,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接着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方法把課文讀正確。學生或自己拼讀,或同桌互讀互查讀音,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再逐個拼讀過關等形式進行自讀嘗試。隨後我組織學生試讀古詩並進行評議,在評議中糾正個別讀錯的字音。在學生的評議中我藉機出示本課生字,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讀音,教學反思《《畫》教學反思》。

2、做一做,感悟詩境

首先讓學生看畫面,我示範朗讀,從而吸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學生反覆朗讀後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時,我啓發學生髮揮想象並根據個人的感悟作出相應的動作。如讀到“遠看”學生把手放在額前,彷彿眺望遠處,“近看”則低頭下看,“花還在”做花開的樣子,“水無聲”學生則自擺雙手或與同桌對擺單手。這樣學生在看圖、聽讀、伴讀、表演中不知不覺悟出詩境而且也能因熟讀而成誦。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學生會背誦之後,我又指圖說“誰來當個小詩人,邊表演邊給這幅畫面配上詩?”學生的情緒高漲,都想當小詩人體會做詩人的樂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作準備,進一步激發讀、誦樂趣。最後學生們紛紛走上講臺,又是演又是背,演的盡情盡興,背得韻味十足。

篇36:《畫》教學反思

《畫》一課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這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的第一篇古詩,對於一個沒有一點基礎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孩子沒有學習知識的積累,如何是學生有滋有味地循環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受到美得薰陶呢?

課堂上,我運用了組詞、觀察圖畫以及具體描述情境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解“遠”“色”“近”“無”的意思

出示“遠”,指名認讀。誰來組一個詞語?(遠去、遠歸、遠遠、大老遠)遠這個字和誰相反?(近)

出示“近”,指名認讀。辨別“遠”“近”的字形,給“近”組詞,孩子們組了很多詞語:近處、遠近、近門

這樣,通過組詞的辦法,學生不僅認識了遠和近兩個字,而且理解了它們的意思。爲理解詩意打下了基礎。

“色”,誰來給色組個詞?(顏色、色彩)那“遠看山有色”是什麼意思?由於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第一句詩的意思。

我們理解了第一句,第二句詩誰會解釋?(走近了也聽不見水的聲音)同學們,爲什麼走近了也聽不見水的聲音呢?

二、觀察圖畫理解詩意

大家看看這幅圖畫,畫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鳥,多麼漂亮呀!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後兩句的意思嗎?學生興味盎然,大家都踊躍舉手,爭相發言。說的十分好。

三、師描述意境,學生體會

學生中間休息時,教師針對畫中的內容配樂進行有聲有色的描繪:遠遠地看畫中的山,青青的,綠綠的,真漂亮呀!走近細聽,可是聽不到一點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秋天也過去了,冬天來了,可是這些花依然開着。到鳥跟前,驅趕鳥,無論怎麼驅趕,鳥依然不害怕。

用以上方法,學生感悟到了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收到了美的薰陶。

篇37:《畫》教學反思

“你說我畫”是主題活動“我對你說”背景下的一次美術活動。主要是讓小朋友能認真聽完別人說話,聽清指令,根據同伴的描述判斷物品名稱及樣子,再用筆畫出物品的明顯特徵。

在這個活動裏,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爲幼兒提供了多種物品的圖片,讓幼兒在第一次“你說我畫”中,看着圖片,有東西說,說得更多,說得更好。

第二、爲幼兒選擇的物品儘量簡單一點,特徵明顯一點,這樣可以讓說的幼兒好說一點,能說到點子上;讓畫的幼兒畫起來容易一點,畫得好一點。使幼兒在第一次“你說我畫”中,取得好成績,讓他們充滿自信,喜歡上“你說我畫”的藝術活動。

第三、在最後環節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展示出來,讓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篇38:《畫》教學反思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迴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爲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採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藉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鬆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篇39:《畫》教學反思

童謠是民間藝術家帶給孩子的一份珍貴的禮物,它既富有童趣,又體現出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同時又是繪畫創作極好的素材。童畫是孩子們在愉悅的情緒中,隨意灑脫地創造另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孩子們閱讀童謠之後,將文學形象轉化爲繪畫特點的語言形式,將文字之美、聲音之美、色彩之美融爲一體,體現出無與倫比的藝術美麗。因此,讓學生學童謠,畫童畫,將童畫童謠和諧地綜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熱情。在教學準備中,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的童謠插圖和同年齡學生的童謠童畫作品,進行欣賞、分析,能讓學生更直接的去感受童謠、童畫的歷史特點和藝術特點,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

本課最突出的難點就是學生創作的童畫既符合童謠的意境,又能體現出一定的繪畫水平。學生不能很好的去詮釋童謠,只爲了完成作業而做,很多同學都是依樣畫葫蘆。在學習態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這點是在以後需要我特別重視的。這課的教學極具開放性,因此在評價作業的時候,在作畫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評價標準上只要求學生在創作時能表現出童謠的意境,有創意即可。

篇40:《畫》教學反思

《流動的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四單元“祖國”的第二篇課文。它是一首充滿了款款深情,又蘊藏着濃濃童趣的小詩。詩中,“我”坐在車窗邊觀賞祖國大地,美麗的“畫”是流動的,“我”的情感也隨之靈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流動的畫,熱愛祖國。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很適合兒童欣賞和朗讀。

在這堂課上,我一下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重視朗讀,以朗讀帶領孩子走進詩歌世界。

這次開放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延續了上節課的質疑,圍繞着第一課時提出的兩個問題“爲什麼?”“什麼樣”,讓學生“盡情品讀,賞自然美”。即引導學生品讀詩歌中寫景的六個句子。(課件演示)通過對比讀、指名讀、評價讀、示範讀等方式,(課件出示:品讀:對比讀、自主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範讀、配樂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獲得美的享受。

緊接着,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內化文本,說自然美”。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動的畫中還會有什麼美景?指導他們模仿課文的句子進行描繪,讓“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爲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二、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處理“小河彎彎曲曲,山腰飄着白紗,汽車往來穿梭,路邊開滿鮮花,水庫好似明鏡,山坡點點人家……”這幾句描寫祖國美好河山的語句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理解和品讀,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如“路邊開滿鮮花”一句,有的孩子注重了“開滿”,有的孩子注重“鮮花”,無論他們讀得怎樣,這至少是他們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及時給予鼓勵,評價語“你的朗讀讓我聞到了花的芬芳” 等溫馨的話語提高了孩子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而“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這個環節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眼裏的祖國是美好的,一個省略號結束帶領他們進入無盡的想象空間,在感受的同時又掌握了省略號的作用。

三、以圖片叩問學生的心靈。

可能每個學生都知道要愛護環境,每每提到這個話題,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能亂扔垃圾,其實,這些孩子的行動和語言還是有脫節的地方。對地段孩子來說能衝擊他們視覺、叩問他們心靈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圖片。爲此,我給孩子們展示了充斥着牛奶盒、紙屑、水果皮的河流,纏滿了塑料袋的樹枝,菸頭殷大的火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這些行爲我們其實也做了!從而深刻反省自己的行爲:怎樣做纔是一個懂事的娃娃?

篇41:《畫》教學反思

《卡通畫》 是一節由欣賞評述與造型表現裏兩大學習領域相結合的美術課,力求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卡通畫進行造型表現,開展美術創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卡通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每個孩子都十分喜愛卡通畫,尤其是現在的兒童更是在卡通世界裏成長的一代。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讓學生欣賞他們都非常喜愛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片段,讓學生輕鬆的進入本課的學習中。然後我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收集的卡通形象,使學生初步的瞭解卡通的特點,再通過欣賞大量的世界經典的卡通形象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卡通形象真可謂生動有趣、活潑可愛,造型獨特;卡通作品的顏色非常豔麗、明快,顏色搭配合理。使學生進一步的瞭解卡通的造型美與色彩美的特點。學生進行了視覺美的享受,就會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卡通形象。

我在教學中,着重培養了學生對於臨摹的知識的瞭解和掌握。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瞭解了什麼是臨摹,明確了臨摹的目的,並使學生掌握了臨摹的三種方法。我通過學生在作業中的表現,也看到了學生對這三種臨摹方法運用的熟練程度。我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臨摹的方法外,還則重於讓學生自己去想象, 去改卡通形象、去變,在變化中求創造,創造出具有自我個性的卡通形象。

而本節課上學生變化的卡通形象真可謂生動有趣、活潑可愛,造型獨特。他們有的給卡通設計了多個尾巴,有的給卡通設計了翅膀,有的卡通像是“千手觀音”有的給讓蘿蔔去游泳 ------ 學生設計的卡通形象令我大爲驚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思維得到了開拓,知識得到了掌握,()情操得到了陶冶,創造出來的作品十分優秀。

孩子的衣、食、住、行,無處不與卡通畫相聯繫,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卡通作品,學生從文具中、生活中找到了許多於動畫相關的物品,使學生了解了卡通畫還可以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 “ 生活是創造的源泉 ” ,這一切正是學生學習本課的生活體驗。

這節課我以引導欣賞爲主線,貫穿始終,環環相扣,逐步深入,目的明確,學生興趣高昂,創作出了富有個性的作品!滾鐵環教學反思跪跳起教學反思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篇42:《畫》教學反思

我懷着忐忑的心情開始了這堂課,望着聽課的領導和老師,我除了緊張還是緊張。我緊張着孩子們的狀態,也緊張着自己的表現。我深知作爲一年級的老師,一堂課除了有教學任務,往往還要有對學生常規的關注與滲透,正所謂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纔是一切好的開端。

《畫》是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但孩子們在幼兒園都背過,並且對這首詩很熟悉,朗讀和背誦應該沒有問題,而識字、寫字卻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根據教學模式中的六環節設計如下。

讀兒歌《猜一猜》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口述本節課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接着讓學生觀察圖,看圖上畫了些什麼?是根據生的述說板書:山水花鳥。在識字環節中。我力爭體現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讓學生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的生字然後多讀幾遍,接着出示寫有生字的小黑板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讀,生認真聽,聽出了什麼,有什麼問題,題出來,學生教學生。在學生自讀自認的基礎上教師強調“還”的讀音。接着進行訓練,找整體認讀音節,前後鼻音,平翹舌音體現當堂訓練,並且進行了易錯讀音的檢測,做了我會選的練習。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由學生髮現新的偏旁,自己找出反義詞。生讀課文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在教學過程中,感覺自己能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教學,但是發現了不少問題:1.學生能讀正確流利就可以了不需要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2.識字沒有很落實,還應多抽讀,而不應過多停留在齊讀上。3.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兒童話的語言和激勵評價語言。

在課堂常規方面,這節課孩子們絕大多數表現不錯,就連最調皮的劉宇濤也沒有違反紀律。但我還得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讓他們有傾聽的習慣,有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意識。張老師告訴我:對孩子們多鼓勵多表揚,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表現進行肯定,這樣孩子們纔會來神,於是聽指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這一點上我還要再下功夫。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恆的藝術,需要不斷探索。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向身邊的老師學習教學經驗及班級管理經驗,今後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

篇43:《畫》教學反思

本課是色彩系列課,三原色中的紅色的畫,目標是認識三原色,感受紅色帶給人的美感,會用紅色畫一幅畫,表達自己愉悅的心情。

本課是造型,表現爲主的教學領域,不能上成單純的色彩知識課,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三原色,感受紅黃藍三原色使畫面產生的美感。結合實際生活,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引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在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回憶,畫面感受,教師示範講解的方法,讓學生由淺入深的對紅色的畫進行感受理解,並學習色彩表現,從而提高學生色彩造型的能力,對色彩畫產生興趣。

本課知識點比較多,在設計時採用了談話法、觀察探究法,課件展示法、演示講解法等方法。因爲技術性比較強,而且學生是初次嘗試用水粉來進行繪畫創造,所以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用演示來與學生探討色彩的祕密和色彩造型的表現技法。第一次演示爲了解決三原色的定義,並調配出有紅色傾向的色階;第二次演示爲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即如何畫紅色的畫。這兩次演示也爲了打消學生茫然,不知如何下筆,如何調色用色彩明暗反差表現畫面層次的難題。從繪畫情況看,確實達到了目的。

不足:演示講授時間稍長,給學生繪畫的時間就有些侷促,因此在高效上,還需研究教材,設計緊湊而有效地環節,以達到高效。

我啓發學生,我們通常在什麼樣的場面用到紅色?爲什麼呢?紅色給人什麼樣的感受?教材中喜慶的場面使學生瞬間融入到那熱烈的氛圍中,就不難理解紅色是中國人傳統喜慶的顏色和所蘊含的紅紅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接着又讓學生欣賞感受繪畫大師的作品,進一步感受紅色的色彩美感,樹立生活美術的理念。

篇44:《畫》教學反思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

1、課前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學生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並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後練習引入課堂教學,藉助學生對五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後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孩子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爲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環節,學生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麼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學生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沒有辦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後又通過現場表演引導學生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在課後的認真反思中,我認爲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是課上我引導學生從《語文園地一》中的題目說起,引導學生先理解反義詞的概念,再讓學生練習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備課過程中,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沒有一個緊急的預案,纔會被學生在課上弄得個措手不及,毫無防備。我想這就是新課標中反覆強調是“教師是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爲學生的學習服務。”

2、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唱讀的糾正:

由於剛剛接手一年級的新班,對於一年級學生的朗讀指導不清楚應該把握到何種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比較重視糾正學生的唱讀現象,認爲一年級的國小生只要將字音讀準就好,唱讀也屬自然現象,所以沒有及時糾正。在聽過了指導教師的評課後,我認爲自己對於學生的朗讀要求過低,應在朗讀上對學生加以規範和指導。

二、在組織課堂方面

在這次講課過程中,我深切地感覺到自己的組織課學能力急需加強。不斷地亂動、坐不住,站在講臺上的我,還要對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覺力不從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餘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1、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表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在課上,看到有部分同學坐不住,甚至有說話的現象,我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從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組和個人,但評價的形式僅僅是口頭評價,評價的語言僅僅是“現在某某小組做得好”,如此而已。當時也有的同學出於集體榮譽感也做好了,但是堅持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就又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其實,對於本班的學生,我在課下也採用小組評比和發獎勵貼紙的形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評價和鼓勵,只是有老師來聽課,我認爲在課上給學生們發貼紙會耽誤教學時間,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但沒想到,在課上反覆提醒學生的課堂紀律及坐姿,指出個別學生的問題非但沒有節省時間,反而因此延誤了許多教學時間,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學生在課上學習得更加吃力,我講起課來也覺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即時性的評價以及評價形式多樣化至關重要,無論幾年級的教學都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心理特徵出發。

2、課堂常規體現在細微處:

學生在課上打書、翻書不出聲音,寫字時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但它們卻是反映一個班級是否建立起了嚴格有序的課堂常規的一個評價標準。在課上,聽到我們班的同學放書霹靂啪啦的聲音,以及轉身寫字時掉轉椅子的聲音,我的心理說不出來的滋味。學生開學盡兩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期間,我也曾專門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深入地反思後,我想:對於學生的常規訓練,絕非一次、兩次地專項訓練就可以初見成效的。“好習慣21天養成”,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也不應忽視這些細節,都說“細節決定成敗”,課設計得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狀態顯得特別的浮燥,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的教學經驗及班級管理經驗還有許多,今後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

篇45:《畫》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創設喜羊羊的故事情境,播放漢字演變的視頻,將學生帶入漢字王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學以致用的好辦法,在教授“日”與“月”後,適時進行說話練習,學生試着編小口決記住字形,接着老師慢慢放手讓孩子帶着學習到的方法自學“水”、“火”,同時通過字與畫對照識字,學習“看圖識字”、“先觀察再編小口訣”的方法在生動活潑的兒歌中體會字與畫的關係,利用闖關小遊戲來鞏固新知,到達學以致用的最終目標。

然而在執教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1。 播放漢字演變的視頻後,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孩子觀看後的感受以及在影片中看到哪些認識的象形字。

2。 在自學環節,教學不敢大膽放手,將課堂完全教給學生,所以在教授“水”、“火”時,教師的引導過多。

3。 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境中,學生熱情高漲,第一、二組同學非常積極,教師對第三、四組學生關注度不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課後及時反思,“思,再思”,相信對課堂的二次思考將會是成長中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篇46:《畫》教學反思

本堂課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根據課改的精神,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基本上是讓學生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在每一個環節中我都讓學生自己探討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的老師傳授。因此學生也更容易理解每個知識點。在理解裝飾畫造型和色彩特點方面我選擇了許多圖片讓學生進行直觀的感受得出結論。但這節課中,內容容量大,知識點較多。同時還要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完成一張裝飾畫創作,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本課中時間有點不夠用。

當然在本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分析裝飾畫造型特點時,學生比較風景照片和裝飾畫時,學生能體會裝飾畫的特點,但是很難自己組織語言說出來。在爲房間配畫的過程中,四張畫的選擇還有待推敲。但從學生完成的作業來看,畫面效果還是不錯的。大部分學生很好的理解了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裝飾畫的繪畫題材和手法有很多,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老師不可能將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通過這堂課能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好景緻,並能將其繪畫成自己理想的畫面,由此而熱愛繪畫便是本課的成功之處。

篇47:《畫》教學反思

《畫》一課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這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的第一篇古詩,對於一個沒有一點基礎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孩子沒有學習知識的積累,如何是學生有滋有味地循環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受到美得薰陶呢?

課堂上,我運用了組詞、觀察圖畫以及具體描述情境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理解“遠”“色”“近”“無”的意思。

出示“遠”,指名認讀。誰來組一個詞語?(遠去、遠歸、遠遠、大老遠)遠這個字和誰相反?(近)

出示“近”,指名認讀。辨別“遠”“近”的字形,給“近”組詞,孩子們組了很多詞語:近處、遠近、近門

這樣,通過組詞的辦法,學生不僅認識了遠和近兩個字,而且理解了它們的意思。爲理解詩意打下了基礎。

“色”,誰來給色組個詞?(顏色、色彩)那“遠看山有色”是什麼意思?由於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第一句詩的意思。

我們理解了第一句,第二句詩誰會解釋?(走近了也聽不見水的聲音)同學們,爲什麼走近了也聽不見水的聲音呢?

2、觀察圖畫理解詩意

大家看看這幅圖畫,畫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鳥,多麼漂亮呀!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後兩句的意思嗎?學生興味盎然,大家都踊躍舉手,爭相發言。說的十分好。

3、師描述意境,學生體會

學生中間休息時,教師針對畫中的內容配樂進行有聲有色的描繪:遠遠地看畫中的山,青青的,綠綠的,真漂亮呀!走近細聽,可是聽不到一點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秋天也過去了,冬天來了,可是這些花依然開着。到鳥跟前,驅趕鳥,無論怎麼驅趕,鳥依然不害怕。這是爲什麼呢?

用以上方法,學生感悟到了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收到了美的.薰陶。

篇48:《畫》教學反思

根據教學進度,我準備的是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小朋友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同學讀課文利用以前學習過的識字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和說反義詞的練習。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學設計已經爛熟於胸。在教學中我教態好,引用先進先進的教學理驗,大膽的創新。一節課下來的到了各位老師的好評。

但是在課上無論是我自身的教學,還是同學的課堂常規都曾在這一些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

1、課前對同學的學情估計缺乏: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同學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並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後練習引入課堂教學,藉助同學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後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小朋友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爲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環節,同學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麼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同學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怎麼偏偏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出這種狀況呢?此時的我陷入了尷尬的局面,沒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後又通過現場扮演引導同學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在課後的認真反思中,我認爲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只要是課上我引導學生從《語文園地一》中的題目說起,引導學生先理解反義詞的概念,再練習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身在備課過程中,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沒有一個緊急的預案,纔會被學生在課上弄得個措手不和,毫無防備。我想這就是新課標中反覆強調是“教師是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沛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爲學生的學習服務。”

2、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同學唱讀的糾正:

由於剛剛接手一年級同學的朗讀指導不清楚應該掌握到何種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比較重視糾正同學的唱讀現象,認爲一年級的小同學只要將字音讀準就好,唱讀也屬自然現象,所以沒有和時糾正。在聽過了指導教師的評課後,我認爲自身對於同學的朗讀要求過低,應在朗讀上對學生加以規範和指導。

二、在組織課堂方面

在這次講課過程中,我深切地感覺到自身的組織課學能力急需加強。看到自身班的同學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不時地亂動、坐不住,站在講臺上的我,還要對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覺力不從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餘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褒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在課上,看到有局部的學生坐不住,甚至有說話的現象,我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從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組和個人,但評價的形式僅僅是口頭評價,評價的語言僅僅是“現在某某小組做得好”,如此而已。當時也有的同學出於集體榮譽感也做好了,但是堅持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就又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其實,對於本班的同學,我在課下也採用小組評比和發獎勵貼紙的形式對同學的課堂表示給予評價和鼓勵,只是有老師來聽課,我認爲在課上給同學們發貼紙會耽誤教學時間,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但沒想到,在課上反覆提醒同學們的課堂紀律和坐姿,指出個別同學的問題非但沒有節省時間,反而因此延誤了許多教學時間,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證,學生在課上學習得更加費勁,我講起課來也覺得力不從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即時性的評價以和評價形式多樣化至關重要,無論幾年級的教學都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徵動身。

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缺乏,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請各位老師們多多指教。

篇49:《畫》教學反思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整堂課下來。

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於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

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爲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爲有趣的遊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爲學習上的親密夥伴。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出發點寓教於樂呢?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於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說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鏈接。

從把文本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爲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

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繫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爲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願望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澱,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古詩。

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着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澱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爲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啓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的活動。

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裏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遊,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捲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爲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接着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並以此爲中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爲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激活學生對文本的通靈感悟,與文本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本所蘊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嚮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

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涌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篇50:《畫》教學反思

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中的古詩《畫》時,本着上一節紮實、質樸的課的原則,我選定集中識字、感悟古詩爲教學目標,通過對重點字和重點偏旁進行字理分析,對古詩進行想象感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以及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

目標確定好之後,在準備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疑問:“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麼意思?是顏色的意思嗎?可是除了畫上的山可以有顏色以外,現實生活中的山從遠處看也是能夠看出顏色的。如果山上種滿了樹,那麼遠遠看上去,山就是綠色的,“青山綠水”這個詞就告訴了我們山是有顏色的,換言之,即便山上沒有樹,我們也能遠遠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麼“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麼意思?教參中沒有對這裏做解釋,雖然一年級的古詩教學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強調感悟,但是,這裏不明確出來會影響學生對古詩以及畫面感悟的方向。經過思考,我認爲這個“色”指的是“景色”。藝術源自生活也高於生活,哪怕畫面中的山離我們再遠,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確了“色”的所指,我設計了“想一想,畫中的山上都會出現怎樣的景色?”爲出發點來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古詩的畫面和詩意。經過課堂生成,感到這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說得也很好,想象展開得比較充分,並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問題:“山上有水有瀑布,卻聽不到水的聲音,是因爲這是一幅畫,你還能從哪看出這是一幅畫?”進而引導學生去找,去說,去展開想象,達到感悟全詩的目的,實現學生作爲課堂主體的教學活動。

一年級的教學,識字還是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將要求認的11個字按照“半包圍”、“左右”、“上下”、“獨體”四種結構出示,指導學生從看拼音讀詞,到去拼音認詞,再到單個生字的拓展、結構與偏旁的認識進行學習。重點偏旁進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訓練,向學生滲透以一帶多,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通過字理的分析,對本堂課重點要學的偏旁“走之底”進行教學,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動態演示來明確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這個偏旁,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也貫穿《六書》中的造字原則,引導學生認識形聲字和回憶象形字,使學生記字的方法不僅僅侷限於加一加、講字理。課堂生成後,感覺學生對不同的記字方法還是比較感興趣,伴隨着贏得金鑰匙,打開智慧鎖的整體設計,整堂課學生興趣也都較高,也都樂於參加課堂。

本堂課結束後,我做了深刻的反思,還有一些問題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詩教學,一定要強調從整體感知詩意,從整體中來,展開想象進行感悟之後,再回到整體中去。課堂教學中,在展開想象,感悟古詩的環節結束之後,我只通過教師結合山水畫來朗誦古詩和學生集體試背、指名試背的方法來回歸古詩。想想,在學生展開想象感悟完古詩之後,如果我能夠再將古詩的詩境做以整體的敘述小結,再來試背古詩,進行迴歸,整堂課的教學可能會更充實一些。

篇51:《畫》教學反思

思考問題:

1、如何在舊有教育模式的不斷揚棄中轉變教學觀念?

2、如何尋找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美術教育途徑和方式?

案例描述:

一、背景:

剛加入美術教師行列的我經常抱怨學生上美術課不帶齊美術用具,也爲此多次教育甚至批評學生,我一向認爲學生不帶工具,課就沒法上了,可是自從上了那一節課以後,我的觀點改變了。

二、實錄: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第二課,課程內容是以刺孔的瓶爲筆,滴水連線,灑水成畫,愉快體驗用其它工具作畫的樂趣,我提前來到教室,準備組織學生排隊到操場上課。

“老師,我沒帶水瓶。”

“我也沒帶,”幾個學生也爭先恐後地叫喊着。

“老師,我倆能不能共用一個水瓶?”——————

我眼見全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帶工具來,心裏着急而且生氣,“上節課佈置同學們這節課一定要帶一個瓶子來,我們要用瓶子做一支特別的筆來畫畫,現在那麼多同學沒帶‘筆’來,那麼我們就不用上課了。”我責備道。

課室一片沉默。

“老師,我有一支毛筆。”

“除了毛筆,鉛筆、圓珠筆,你們現在還能找到什麼東西來當筆畫畫呢?”

又是一片沉默。

“拖把。”學生的聲音很小,可是我聽到了。

“真聰明的學生,”我馬上肯定並表揚了學生,心裏暗暗地感謝學生提醒了我。

似乎有人開了個頭,學生們馬上就熱鬧起來。

“老師,我想到了,我用掃把做筆。”

“抹布也可以。”

“澆花的水壺也可以。”

“我的鞋子。我用鞋印畫畫。”

在我和學生仍在討論着可用什麼東西來上課的時候,這節課開始了。

或許,我應該感謝這次沒按要求帶東西來上課的學生。就是他們使這一節課不僅僅侷限於人手一個瓶子灑水成畫,而是呈現了利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自由地創作的空間。由於學生的工具多樣,手法不一,因而得出了豐富有趣的效果:

有的學生用水瓶滴出粗細不一的線條,還不時用腳塗抹一下。

有的學生拉着地拖在操場跑,畫出了長城,甚至以自己圓心,以拖把爲半徑畫圓。

有幾個學生用自己的鞋印、手印合作創作。

有學生把溼抹布展平或弄皺在地面上印出各種肌理,而這些好看的紋理又成爲她畫的小女孩的花裙子。

有的學生用圓桶底印月亮,利用從天而降的一陣小雨點作星星——————

反思與研究:

應該說這是學生給我上了一節課,一節很有啓發的課,使我在課後有深刻的教學反思。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術課程的總目標就是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提升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已隨着時代的發展被整個社會所認識,原有的美術教育課程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需要改革,如過於強調學科中心,課程綜合性與多樣性不足,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經驗,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例如上文提到的這一節課,整節課學生的紀律很“鬆散”,有的學生拿着溼拖把到處跑;有的學生拿着水瓶向天射水;有的學生把溼抹布向牆壁擲去;有的學生把一大桶水全倒在地上,留下汪洋一片,甚至所有的學生根本來不及聽老師想提出的一些建議。可是,最後我發現,那溼拖把經過的地面出現了長城;那向天射的水就是地面的星星雨點;那溼抹布在牆上留下了斑駁的水痕;那一片汪洋上面出現了一隻小帆船—————我想要求學生做的,雖然沒說出來,但學生都做到了;我所想不到的學生卻想到了。像這種課改的新課,學生在美術遊戲中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在自由自在的美術表現活動中,大膽地採用各種造型方式,並藉助自己的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學生通過這一節課,不僅僅學到了用各種能攜水的水工具作畫,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美術不單純是一支筆和一本圖畫本里的事,而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普遍得像自己的鞋印、屋頂的漏水痕跡,周圍地面的任何紋理等等,都是美術。美術就在每個學生自己擁有的生活裏,在每個學生心中。他們會因此而覺得自己與美術沒有距離。久而久之,這種感覺會轉化成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繼而再昇華爲學生終生對美術的熱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爲具體成果的能力,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這節課的課前,學生沒帶指定工具,教師着急,可是學生提議用其它同樣可以攜水的東西代替,這又何嘗不可呢,這正體現了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靈活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這提供了適宜創造活動的環境。這一節可以說原本沒準備而成了最好的準備的課,使得學生懂得其實美術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可以毫無束縛地從自己的身邊選取任何媒材進行美術創作。這樣美術課程賦予學生一個美好、快樂、完整的藝術印象,一改以往美術課程單純地把學生看成受教育者,上課只是要求學生按老師做,學生屬於被動的學習操作,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滿足感。通過這樣的美術課程培養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現代的文明與進步,要求美術教育趨於綜合和整體,希望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理解美術教育具有的審美價值、智力價值、專業價值和創造價值,在對現代人才實施培養的過程中充分展現着其巨大的育人潛力。

通過這一節課,我作爲教師深刻地認識到應當在舊有的教育模式不斷地揚棄中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型的教育思想,尋找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美術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充分展現美術教育對學生陶冶情操,啓迪智慧、完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的職能。

篇52:《畫》教學反思

1、學生在本節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爲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啓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啓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啓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並不多。我已經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後的畫,接着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後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爲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隻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內在含義,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生活中,因孩子的無知會很自然地做錯一些事情,犯一些錯誤。學生做錯事情的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並不是無法挽回的。我們是能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正如課文《玲玲的畫》中提取的情節是:夜深了,孩子玲玲在收拾畫畫工具時不小心把明天要評獎的畫給弄髒了,着急地哭了。於是,爸爸引導孩子:只要開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學習過程中重在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要多動腦,多思考,劣勢也能轉化爲優勢。

課堂上,我提出:“在平常生活中,你遇到像玲玲一樣的問題嗎?”學生在傻愣愣地呆了很久之後,也沒有一個人回答我。教室裏鴉雀無聲。我想:換個思考角度試試看吧。緊接着,我這樣問:同學們,在家裏你做錯事了,爸爸媽媽會怎麼做呢?”

“哇!我的爸爸媽媽會說,你怎麼這麼煩呢?過去!過去!”

“太傻了!問爸爸去!”

“什麼對不起不對不起,離我遠點。”

“你也太頑皮了吧!”

這些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爲農村的家長自身文化的素質水平並沒有很快地隨着教育潮流而前進。要想有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各方面素質特別是家庭教育也急待引導。

深入想想,象玲玲類似的,因家長啓發後,壞事變好事的經歷會可能好嗎?讓農村孩子們從何說起呢?我們在面對常見的生活小事又該如何啓發呢?家長素質的提高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想:我們應該在孩子的身上再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去教育他們。啓發孩子觀察社會生活,不放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只有思考,纔會閃耀解決問題的火花。

教育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生活,教育應該對關照學生思考生活,意味着教育要關注完整的生命,並致力於完整的人的發展。引導孩子關注生活。因爲大部分孩子沒有把“生活”這本大書看懂,看透,看明白,不會思考真實的生活。孩子對生活問題解決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我們多多引導,多多啓發。

一、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

⑴出示課題,認讀“玲”字,注意是後鼻音。

⑵學生在自由讀課文中圈出生字,畫出生字所帶的詞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自主想辦法認記生字。

⑶同桌互相交流認記生字的方法。如,“詳”可以放在“端詳”這一詞語中,通過模擬“端詳”(認真仔細看)的動作來感悟。“獎、叭、催、髒”等,可以運用生活經驗,在組詞和說話中認記。“玲、詳、叭、髒、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⑷檢查生字認記情況。可以在給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遊戲中完成。

2、寫字指導:

⑴寫正確:

“玲”字右邊是“令”,不是“今”。“糟”字右邊的“曹”字學生沒寫過,是難點,建議作細緻的指導,特別是筆順,應該引導學生認真書空、反覆臨寫。

⑵寫美觀:

藉助兩個帶木字旁的字(樓、梯)的書寫指導,可以複習鞏固木字旁的書寫方法。“樓”字右半部,“女”的橫畫要長。

可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同樣是“米”,在“糟”字中捺變成了點,在“樓”字中捺卻沒變。同樣是“月”,在“腦”字中瘦而長,在“筋”字中要寫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變成了豎。反犬旁的第二筆不容易寫好,指導寫“狗”字時要注意示範。

二、朗讀感悟

本課的敘事情節比較簡單,主題也比較明確。重點是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同時,要在感知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體會爸爸最後說的一段話的含義。

朗讀第一至三自然段,要表現出玲玲爲自己畫好了畫而感到“滿意”的樣子。隨文理解“端詳”的意思。讀第四至六自然段,要表現出事情突發後玲玲緊張而着急的情形。朗讀第七自然段,要感悟爸爸處事的沉穩。讀第八自然段,要表達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後的“滿意”心情。讀第九自然段,要讀出爸爸高興的語氣。

朗讀的方式,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在小組裏扮演角色對讀,再指名在全班朗讀。教師按上述朗讀要求予以隨機指導。

爸爸最後說的話是從玲玲改畫這件事引發出來的感想,是課文的中心句,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對待事情好壞的態度,我們不能把一些暫時沒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錯的事情都看成是壞事情,因爲好壞是可以轉變的;二是遇到事情辦得糟糕的時候,我們不能驚慌失措,要沉着冷靜,開動腦筋想一想彌補的辦法。注意這裏的“壞事”是泛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並不是指違紀違法之類的壞事。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覆齊讀、個別讀的基礎上體會。可先讓學生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自由談感受:你明白了什麼?教師要在鼓勵學生談感受中引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三、積累運用

1、詞語積累:

端詳、腦筋、收拾、滿意、參加、懶洋洋

2、對課後練習“讀讀抄抄”的句子,要讀熟,再認認真真抄下來。

四、實踐活動

1、根據課後“泡泡”裏的提示,讓學生說說自己遇到的類似事情,以強化感受。

2、回到家裏,可叫爸爸媽媽講一個類似的故事,或自己通過閱讀書刊再找一個開動腦筋、變壞事爲好事的小故事,然後抽時間講給班上的同學聽。

篇53:《畫》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了《畫》的課文。它是一首五言謎語詩。在這節課上,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小朋友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同學讀課文利用以前學習過的識字方法分類識記生字和說反義詞的練習。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學設計已經爛熟於胸。在教學中我教態好,引用先進先進的教學理驗,大膽的創新。一節課下來的讓生學會了許多知識。

但是在課上無論是我自身的教學,還是同學的課堂常規都曾在這一些問題。

在上個學習單元的《語文園地一》中,同學們就已經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並在課上進行了說反義詞的練習。在這節課上,我只是想將課後練習引入課堂教學,藉助同學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反義詞,然後順學而導,讓學生進行說反義詞的拓展練習。因此,在課上,我試圖讓小朋友直接找出課文中的三組反義詞,認爲這一教學環節只是引入練習的一個過渡,但怎幺也沒想到就是這幺一個簡單的環節,同學們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正確找出課文中的反義詞,甚至還有一個同學在課上隨便地問出:“反義詞是什幺東西?”這樣的情況,是我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期的,一時間我慌亂無策,沒想到以前連練習都做過了,同學們說出了遠比書上更難的反義詞,怎幺偏偏在有老師來聽課的情況下,出這種狀況呢?此時的我陷入了尷尬的局面,沒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導學生回憶反義詞的概念,然後又通過現場扮演引導同學體會“近與遠”、“來與去”、“有與無”之間的相反意思。

篇54:《畫》教學反思

《畫》是一年級上冊的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就是我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方向。這一課是謎語詩。我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設疑解疑,引導學生觀察我的畫,理解詩意,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爲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前,多媒體不通電,老師課前臨時發揮,用孩子們感興趣的遊戲入手,啓迪他們識字的興趣,既解決了課前空白的尷尬,也爲古詩學習生字作了鋪墊。

教學時,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畫—根據古詩作的畫。並讓學生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並通過實際生活中山、水、花、鳥的對比,以及體驗對比所產生的差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總結”詩句,進而達到理解詩句的目的,突破難點。如:站在遠處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顏色;老師的畫上的山青蘭蔥鬱,站在遠處看,卻有顏色,得出詩句“遠看山有色”……是因爲山在畫上,不是真實的,一句一句剖析詩句,孩子們的探索欲濃烈,最後明白這不僅僅古人智慧的結晶,還把山水花鳥描寫的生動有趣,還是一個謎語。我抓住詩句中的着眼點,把精力放在詩句的品析薰陶上,藉助創設情境、情感體驗在讀中讓學生感悟詩句的美,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抓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和學生一起“寫詩”,並把識字總結成方法,引導學生說一說,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們喜歡接受新事物,識字方法的引入,激發了他們識字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真正成爲語文課堂的學習主體,通過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圖文對比,感悟詩句的內容。詩句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識字教學是很枯燥的,在教學識字時,我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複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總之,這節課我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的過程,並紮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範寫、多次範寫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於動筆了。今天的課上,我反覆地在黑板上示範寫字,引導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增強他們學習的慾望。但同時又有許多遺憾:從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蒼白上看,識字方法的滲入不夠有力;沒有很好的關注個別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的拓展是空白的。我深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課堂的拓展能力急需加強。都說“細節決定成敗”,課設計得再好,課堂是不可預見的。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今後還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

篇55:《畫》教學反思

裝飾畫在生活中用的也不少,可能我們不會注意,更別說學生,所以這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分析丁紹光的那幅《樂園之夢》換上的女人與實際中的有什麼不同?學生會很快發現身體、胳膊、脖子比實際中的長,我接着問:那作者這樣畫給你什麼感覺?一幫住學生了解裝飾畫誇張、變性和注重裝飾性的特點。接着在引導學生分析李永平的《鳳》與你見過的“鳳”有什麼不同?很明顯是“簡單”。第11頁上的學生作品用了哪些對比色?對比色之間有用了什麼色?由此讓學生了解裝飾畫的另一個特點:簡潔。以及如何讓色彩和諧統一。通過欣賞你想以什麼題材進行裝飾畫創作?引導學生創作。

總的來說:我感覺引導的還可以但學生創作是個難點,主要是沒有突出裝飾性。以後還學探討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