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觀潮教學反思(集錦4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6篇《觀潮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觀潮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觀潮教學反思(集錦46篇)

篇1:《觀潮》教學反思

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結束了我來到新學校的第一堂語文課,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爲了今後能切實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趁熱打鐵,及時寫下了這篇教後記。

面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高,但自制力還不是特別好這種現狀,我認爲自己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提高:

1、生字詞教學不夠到位,沒有做到穩紮穩打。

由於我是第一年任教語文的客觀原因,在語文課堂上沒有花太多時間放在生字教學這一板塊。對於現在所教的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還不是特別瞭解,雖然他們正處在低段向高段過度的階段,但學生自覺學習生字詞的能力還處於待發展區,所以還需要以教師在課堂上主導生字教學爲主,畢竟生字一直是國小語文課堂的重點之一。對於不理想的字詞基礎作業情況,我在課後也儘量做了一些及時補救的措施。如:學完了這一課的生字詞後,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默寫,教師全批全改後,讓學生及時地進行改正,最後再由各小組的組長進行監督檢查。對於默寫中出現的共性錯誤,教師在進行個別強化,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課標要求掌握的生字。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2、閱讀教學環節還不夠專業化。

語文教學的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師問學生回答這種老教育套路上。在課堂上,我沒有調動學生主動去品讀和理解課文,從自我閱讀中領略文章深意,只是一味地朗讀課文,達到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讀,品讀,精讀。特別是寫景抒情敘事一類的文章,要能夠想方設法煽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從讀中感受語言美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在教學之前,我要觀看關於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跟優秀教師學習,借鑑他們的課堂教學策略。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

3、整節課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工作還不夠到位。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盡最大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看着容易做着難”,因爲在課堂上的隨機性比較強,所以在實際操作時,細節上的問題有待於去發現和總結,又加上經驗不足,很多的微小之處都需要在教學中日積月累,儘快地去完善自己的語文教學。

4、在理解文章的同時,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上還不能得心應手。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能夠把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消化吸收”課文的語言,對國小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能力極有益處。

在進行語言運用的活動中,由於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語,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詞語,的的確確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就會特別高。學過的詞理解了,再試着運用,有利於促進課文語言的“消化”。這樣的'練習我認爲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認爲一個語文老師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這樣的教學纔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總之,語文教學的細節問題很多,要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摸索,善於積累,多和同備課組的人交流和探討,多聆聽備課組的教師的新授課,學習他們的好的教學方法(比如:聽了趙老師的課,我就學會了在課堂上可以用“數空”的方法去加強易錯的生字詞,通過實踐,教學效果確實不錯。),借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學習”。相信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地成長爲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

篇2:《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爲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後師明確。由於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通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四、賞析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海潮的雄偉壯觀,然後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篇3:《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一

《觀潮》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悟錢塘潮的“奇”,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牆”“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對觀潮者神態、動作的描寫,如“人山人海”“昂首東望”“人聲鼎沸”“又沸騰起來”等詞語,體會觀潮的人數多、熱情高漲,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着我進行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塘江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一些,強調指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短語或詞語。然後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再讀課文,感受大潮的奇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課文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點左右”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本課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一篇習作的好典範。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處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於粗略。由於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於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閱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爲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於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後還要加強訓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啓發談話:平時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玩?把覺得玩的地方和同學介紹一些,並說說爲什麼覺得這個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讀感知後,讓學生談談讀完課文後的體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進行教學,進行引導第一段的學習。然後再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加深鞏固。並進行相應拓展,最後讓學生在課後找找資料,培養對家鄉,對祖國美好景色的熱愛之情。

《觀潮》教學反思二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啓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纔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____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爲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____、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爲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爲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觀潮》教學反思  三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

“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觀潮》教學反思 四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____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爲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____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____;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爲主導、生爲主體、學爲基礎、思爲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觀潮》教學反思  五

《觀潮》這是一篇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讀爲主,以讀爲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興趣是的老師,有興趣纔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談一談讀了之後的感受。談完感受後再鼓勵並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帶入自己的朗讀中,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大潮的壯觀。爲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並將文本內化爲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出示課文中描寫江潮的四字詞語,然後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複述潮來時的情景,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誦情況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篇4:《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作者按時間的推移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把錢塘江描繪得有聲有色,再現了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這是一篇培養學生靈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教學效果(思效)。

《觀潮》中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和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做到了以讀爲本。“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或者哪些詞語體會到潮來時的壯觀?”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並把體會到的那種壯觀讀出來,學生的感知還是比較到位的。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對於爲什麼錢塘江大潮如此壯觀的原因,雖然課堂上進行了簡單介紹,可能由於四年級學生對於中國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二、教學收穫(思得)。

(1)在這節課中,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講解,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師轉變角色參與學生的學習,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老師巧妙地指導朗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用心性。

(2)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幫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不足之處(思失)。

雖然說,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但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一些遺憾:

1、字詞的學習太過粗略。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渡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還是比較重要的,就這節課來看,由於時間分配上不夠科學,對重點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2、對學生的個性理解不夠充分,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說白了,教師在課堂上並不足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一定程度上還是框架着學生。

四、改進措施(思改)。

因爲教師的示範和參與有點“逾越”,課堂上提問的問題過大,讓少部分學生有點跟不上進度,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地發現問題,學生學得更愉快……總之,以後老師要在課堂上“捨得放”,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潛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

篇5:《觀潮》教學反思

關於《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篇6:《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國小語文第七冊教材中的一課寫景的記敘文,作者通過對農曆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於景,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課時安排學習潮來時兩個小節,重點體會潮來時的雄偉壯觀。

揭題時,我抓住“觀”字,理解在“觀潮”和“天下奇觀”中的不同意思,讓學生通過自己去理解,這樣學生容易記得住。

爲了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找來了錢江潮的錄象,學生觀看時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被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而折服,看後讓學生說說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讀方面,我採取的方式是多樣的有個人讀,小組讀,競賽讀,老師範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實在不敢恭維,需要花大力氣訓練,爭取到期末時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導背誦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作者把錢塘江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讓人如身臨其境,難怪你們喜歡這些句子,可是我們剛纔讀句子的時候,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作者寫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一個聽的練習。

課件出示有關句子。

教師讀句子,學生聽後記下詞語,填在括號裏。

課件出示句子校對,請學生說說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潮水的。引讀這段話,留下括號裏的詞,請同學們一邊看潮水錄象一邊背誦,這樣一步一步,層層遞進,減輕了學生背誦的難度,因此,背誦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詞語積累和運用方面,這節課中我認爲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先讓學生搶答,一邊答,一邊出示相應的詞語,然後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進行領讀,最後投影出示一段話,讓學生把剛學到的詞語運用到段落中去,訓練較紮實。

總之,我覺得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互相合作,還有待進一步的培養,不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

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

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

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

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爲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

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爲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

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篇7:《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一課是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1、讀: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評: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

4、賞:再次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的氣勢。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

6、想:如果你就在觀潮的人羣中,看到一條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最後猶如千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麼呢?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大潮的雄壯,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篇8:《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喜歡,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二、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我採取體會重點詞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氣勢。但對於錢塘江大潮學生畢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詞品句,想象、誦讀之後,我又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大潮的視頻,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爲範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在帶領學生理解語句的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體會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在學生理解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後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練習運用,試着描寫一下下雨的場景。這樣設計,主要是想讓學生完成一個由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轉變,讓學生把課上學到的寫作方法、積累的好詞好句,試着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後面留給學生練習寫作的時間不足,沒能看到學生的習作。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

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我受益匪淺。希望大家開誠佈公,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篇9:教學反思《觀潮》

本節公開課教學圓滿結束,反思整堂課的教學過程,體現了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如果從沒見過錢塘江大潮,他們就無法想象這一奇觀,在導入部分我讓學生觀看2010年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錄像,給他們強烈的視覺衝擊,激發他們濃烈的學習興趣,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同學們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另外,《觀潮》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學生累積重點文言詞語,通過課件幻燈片將他們展現出來,既檢測了學生,又節省了板書的時間,爲更精彩的教學環節預留了時間。

二、反覆朗讀,加深對文本理解。有時簡單的朗讀,就是最好的教學手段。本課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只有指導學生反覆地朗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品味文本中優美的語句,得到美的享受。本課教學,我通過聲情並茂的示範朗讀,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力,指導學生朗讀有層次,有目的。一讀掌握字詞讀音和停頓,二讀體會江潮的壯觀,三讀把學生帶入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讀出味道。通過朗讀來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在理解中提高朗讀水平。

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以人爲本。這堂課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學習,主動進行交流。本文雖是文言文,但不難理解,我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句子翻譯等環節上,交給學生完成,教師適當對難點加以點撥。在揣摩語言這一環節,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段進行品讀。在他們的“興奮點”上將其講深講透,改變了不管學生有無興趣均面面俱到,“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四、重視學習方法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在學生翻譯時,提示他們對描寫性的語句翻譯可以適當地進行修飾,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在賞析佳句時強調要注意寫作手法及作用。在講到“側面描寫”這一難點時,指導他們什麼是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何區別,讓他們從本堂課中真正切切學到語文閱讀和寫作的手法,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篇10:教學反思《觀潮》

《觀潮》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播放大潮的實況錄象,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並且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重點詞句,尤其是描寫大潮聲音和顏色的那幾個句子:“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等等,學生理解透徹,記憶深刻,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在學習過程中,還重視了對描寫順序的引導學習,從課文詞句中感受學習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與寫作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11:《觀潮》教學反思

遺憾: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三:讀的方面,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改進!

篇12:《觀潮》教學反思

課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爲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3.蒐集有關錢塘潮的資料,瞭解大自然的神奇。

學習重難點:

理解生字新詞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蒐集有關錢塘潮的資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啓發談話。

2.課件播放錢塘江大潮錄像。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桌對讀生字詞。

2.抽讀生字卡,師正音。

(二)導學課文,理解字詞。

1.學習第3自然段,結合句子理解字詞,並指導朗讀。

①聽師朗讀第3自然段,勾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②讀後提問。

③理解詞語:人聲鼎沸。

④總結學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樣的方法學習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詞(2分鐘)。

①同學們還有哪些生字新詞不能理解?

②師答疑。

3.同桌互相檢查這些生字新詞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師抽查並總結。

(三)析字形,寫生字。

1.學生找出難寫或易寫錯的字,大家分析,老師在黑板上板書示範。

2.學生練習,將黑板上的字一個寫一遍,再分小組評議,說說你認爲誰的哪個字寫得好,好在哪裏,<或誰的不好該怎樣改>,引導學生鑑賞。

三、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導入3.4自然段。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爲什麼?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麼?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引導小組感悟。

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讀。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範讀課文,聽後練習。剛纔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爲(天下奇觀)!我們爲之自豪,爲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彙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裏,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彙

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儘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後選派一代表報告)

3.師生共同評價

七、全課小結

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篇13:《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推薦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纔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爲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爲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爲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篇14:《觀潮》教學反思

1、突出朗讀訓練。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引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挖掘觀潮人羣情緒的變化,通過情緒的變化體現“天下奇觀”。如潮來前引導學生抓住“昂首東望”“等着”“盼着”等詞語,說明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觀”的風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好,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提高。

篇15:《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爲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這學期教室裏剛裝上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後,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思考“因課施教”。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詞的理解

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理解

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

三、讀的方面

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後的課堂改善!

篇16:《觀潮》教學反思

新學期的第一課,我準備的當然很充分。

1、課件準備充分。如,從網上下載關於錢塘江大潮的視頻。爲的是讓學生能直觀地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後的不同景象,尤其是讓他們知道,潮來之時,海潮那白浪翻滾,聲音如山崩地裂的樣子。

2、儘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有些句段的含義,並談自己的感受。

準備充分,不一定代表成功。課堂上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措手不及。

1、班級的多媒體不夠清楚,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潮來之時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介紹的。所以,從遠處水天相接出現的一條白線學生根本看不清楚,聲音越來越大,發出的聲音如山崩地裂,學生體會的也不夠深。讓他們想象說說潮來之時的樣子時,很多孩子只停留在“轟隆隆”這個詞上。也許課堂上我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者作用。

2、學生的表現,使我講課當中消極起來。新的學期、新的班級讓我講課的時候,無從下手。也許學生也一樣,新學期、新老師對他們來說很難一下子適應。所以,我講課的時候,回答問題的同學寥寥無幾。使我很難受,總覺得,自己哪裏講得不夠清楚。

哎!慢慢來吧!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篇17:《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爲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爲主導、生爲主體、學爲基礎、思爲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觀潮》是一篇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讀爲主、以讀爲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纔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談一談讀了之後的感受。談完感受後再鼓勵並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帶入自己的朗讀中,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大潮的壯觀。爲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並將文本內化爲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出示課文中描寫江潮的四字詞語,然後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複述潮來時的情景,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誦情況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篇18:《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這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該“讀”佔鰲頭,以讀爲主,以讀爲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加強指導。

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二、激發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纔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鼓勵並引導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羣的驚奇。爲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三、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並將文本內化爲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畫面。然後讓學生複述情景,儘量用上課文中的生動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篇19:《觀潮》教學反思

正確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服務。本課程使用音頻和視頻錄製。首先,播放江潮到來的錄音,包括滾滾雷聲和山體崩塌聲。讓學生想象和談論他們所聽到的,並達到“進入”的效果。之後播放潮水視頻,第一次整體觀看潮水,對大潮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相關句子用攝像機觀看潮水視頻,讓學生感受潮水的氛圍,更好地理解文章材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邊背誦,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情境教學法在本課程中得到了實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0:《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很有氣勢的文章,文中蘊藏了很多東西,越仔細地讀文章,越能發現文章中的許多獨到之處: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觀察的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方法、四字詞語的恰當運用……凡此種種都關注到是不可能的,於是自己反覆思考,確定集中精力抓住重點段畫批、談體會、讀句子、悟寫法、積累詞句並運用的教學思路。教學中,注意詞語理解方法的多樣性及指導。如:人聲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語素,再連起來理解詞語的方法

。水天相接、滿天卷地利用圖片,使學生一目瞭然,有了很直觀的認識,風號浪吼則採取圖片和聲音結合的方法,學生看圖片同時聽聲音,讓他們對詞語有了更直觀的感性的認識。

對於課文的重點段第5自然段,我採取體會重點詞語、換詞語體會句子,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體會文章的氣勢。 當然,課上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可範讀。感悟寫法後,應讓學生再讀重點段,體會寫法,加深記憶。另外這樣的課文,講的時候節奏要快,纔能有氣勢。

課上完之後,自己對這節課並不滿意。首先是學生讀課文從聲音上缺乏氣勢,這大概和自己調動學生情緒不到位有關,我想如果從第5自然段錢塘江大潮**入手,學生的情緒大概更容易調動起來了。批畫完後,學生開始交流,自己一開始就和學生爭論隆隆的悶雷聲是不是寫大潮,學生沒有準備,感覺有點不知所措,這大概也增加了學生的緊張氣氛。

越教越發現語文實在是個很值得反覆琢磨的學科,任何一篇課文都需要反覆的“磨”,只有反覆打磨才能上出好課,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樣。今後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工夫。

篇21:《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傳統課文。如何把這篇課文講得有新意,符合新的課改理念呢?我在課堂活動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學生精神享受、感悟生命的過程

國小語文課本中描寫大自然的文章有許多,不同的作家描寫的側重點不同,從自然中得到的感受也不盡相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蘊含着生命的力量。因此,本節課我就想通過學習作者對大潮雄奇壯觀氣勢的描寫,引領學生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跳動,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一種勇往直前、永不退縮的偉大力量,從而感動自己,感悟人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震撼。

二、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感悟課堂

在語文課中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關鍵就在於“情感”。只有充滿感情的課堂,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習熱情和學生的靈性。因此,課堂上,我始終把我對課文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我的真實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我的動作傳遞給我的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德感染薰陶下展現他們健康向上、充滿熱情與激情的自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引領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自己眼中、心中大潮的磅礴之勢,真正地讓學生去探索、去辨析、去歷練、去體驗生活之美。

三、利用資料體會課文內容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由於特殊原因多媒體不能使用了,新課開始,向學生展示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的圖片,讓學生領略大潮雄奇壯觀的氣勢,使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以濃厚的興趣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突破重難點,紮實訓練語言

課文語言流暢,氣勢宏大,但想讓學生感受大潮奇壯之勢,感悟大潮的力量、給人的啓迪,學生還有些困難。因此,課前我給學生補充了許多書上沒有寫出的大潮的各種形態,如“十字潮”、“回頭潮”、“美女潮”、“交叉潮”等,並結合學生在家裏觀看的精彩音像畫面,談感受到的大潮的聲之奇、形之奇。

欣賞各種形態的朝後,我又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當堂寫出自己喜歡的潮的聲音、形狀。學生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感染,又得到了紮實的語言訓練。

四、培養學生紮實的語文功底,讓學生學會作者精美表達,有序的描寫

《觀潮》一文,作者由遠及近,運用貼切的比喻寫了大潮的形之奇、聲之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因此讓學生學習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事物也是我語文課上的一個要點。接着讓學生觀看《日出》或《日落》採用這種方法寫日記。

五、讓學生帶着“新問題走出課堂”

語文課堂的結束不是一個句號,而應該是一個問號,應該是下一節課的開始。基於這個思想,在課即將結束時,推薦內容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引發學生帶着心得學習任務在課下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儘管,這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教案畢竟是教學的預設,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按我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機智,積極正確地評價學生,從中發現他們潛在的閃光點,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發展。

【《觀潮》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篇22:《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前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記敘的就是一次潮來時的壯觀景象。作者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爲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那如何在讀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受震撼呢,本節課我借鑑了網上其他老師的教學,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1、指導基本朗讀。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讀中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並將課文內化爲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課文,讀出真情實感。如教學第3、4自然段:

師: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勾出出來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我特別喜歡:“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

師:人羣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麼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跳着,叫着,揮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纔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裏。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老師抓住這個契機,)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學生如臨其境地(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你欣賞他讀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確,有點感情。

師:你能比他讀得更有感情嗎?

生:(自信地說)能。學生讀“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生:讀出了從遠到近的感覺。

師:他是怎樣讀出了從遠到近的感覺的呢?

生:拉長、變粗、橫貫江面,語氣逐漸加重,他讀出遠到近的氣勢。

師:(問讀的那個學生)你自己覺得呢?

生:剛纔讀得還不夠有氣勢,我相信我還能讀得更好。(學生自發地爲他的自信喝彩。)

師:你很自信,那就請你再讀一次,我們再欣賞欣賞。(可以看出老師非常尊重學生,學生有表現的慾望,老師就給他提供空間)

師:我也欣賞這句,但我更欣賞他的勇氣和自信。

我也想來讀一讀,可以嗎?老師聲情並茂地讀,還帶上了動作表演讀。(老師讀後學生自發地鼓掌。)

(老師很謙虛地問)有沒有你欣賞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準。

師:謝謝你,你很有禮貌,對長輩稱呼“您”。

生:老師帶上了動作。

師:做動作有什麼好處呢?

生:讓我們感受到了潮來時的氣勢越來越兇猛,感覺就出現在我們面前。

生:很直觀,讓我們加深了理解。

師:那誰來說說,橫貫江面是什麼意思?

生:佔滿的意思。

師:你用什麼方法理解到的?

生:從你讀到“橫貫江面”時做的動作體會到的。

師:一邊觀察,一邊動腦筋理解,這種學習方法很好。

3、激發自己向上的心理。開展朗讀比賽,教師給學生誠懇的評價,並給學生以期盼的目光,注重縱向的比較,對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給以鼓勵,不要吝惜老師的讚揚,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外在的激勵變成學生內在的競爭動力。

以上三點是我本次校內公開課時,比較成功的方面,收到較好的效果,當然在深挖掘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篇23:《觀潮》教學反思

在教學《觀潮》時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爲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後師明確。由於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通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還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篇24:《觀潮》教學反思

本節課下課後,班上鍶淇,聰敏等同學馬上湊到我的身邊,“潘老師,這節課真是有趣極了!”“從小到大,我們還沒見過這麼壯觀的景色啊!”“潘老師,下節課再看一遍吧。”“課文中的三、四自然段的內容你們都能理解嗎?”“起先對課文內容還有點不理解,有了電腦上的資料,我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一羣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興奮勁頭,讓我陷入了反思之中: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第三次作爲作業讓學生當“現場主播”,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同時也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創設情境,化靜爲動,化虛爲實,變無聲爲有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注意。

總之,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理解透徹。如果像傳統教學中那樣作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反而比多媒體教學要低效得多,多媒體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篇25:《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和壯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由於課文中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因此在教學時,我力圖藉助課件,並讓學生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環節給我留下的印象較爲深刻。

1教師語言的暗示。 這節課,我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精心設計。如課件播放之後,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這一問題就爲接下來學習作者從看到、聽到兩方面來寫潮來時景象作好鋪墊。這要比提問“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更容易讓學生抓住重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再有,在學生彙報交流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之前,教師提問:“作者是先聞其聲,還是先見其形?”通過提問的方式暗示學生要按照潮來時的先後順序來說,有利於教師順利地組織接下來的課堂教學。

2朗讀的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導朗讀中,我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設情景,親身感悟。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進行角色體驗,試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會是怎樣的心情。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沸騰”的場面,並能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二是師生對話,共同感悟。此時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用極爲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如在讀到“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教師適時追問:“兩丈多高有多高?”學生說出後,教師接着說到:“六個人那麼高,好高的浪潮啊!”學生不知不覺在這種自然輕鬆的氣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

3插圖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兩幅插圖,學生通過第一幅圖認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爲水天的交接處,將抽象的詞語變得更直觀、更具體。而第二幅圖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這樣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板書的利用及對學生習作的間接指導。當然,通過具體操作,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個別之處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不足,因此顯得知識點過於分散。如果在學生根據板書試背之後,教師能夠適當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帶着感情齊背等方式對課文進行整體感悟,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除此之外,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可以再追問一下,(如: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學生在充分體會詞語意思之後,也就不難理解課文了。

篇26:《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

篇27:《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敘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爲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文字優美,用詞大氣,尤其是讀起來氣勢磅礴,蕩氣迴腸。文章寫得如此之美,我們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來感受這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呢?在教學中我認爲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

教學時,我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錢塘江大潮景觀之奇。但我發現學生對課文描寫的景象比較陌生,一是由於對課文詞語的陌生,二是由於對場面的陌生。於是我思考是直接給他們先看錄相後講,還是講完後再看錄相呢?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決定先講再看錄相。

在講析中,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運用了對比法,如“悶雷滾動”對“山崩地裂”,“風平浪靜”對“白浪翻滾”,讓學生說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還運用了畫畫法進行對比,如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讓學生在畫筆下感受錢塘江大潮氣勢的不同。在對比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大膽說出了,畫出了自己心中的錢塘江大潮。最後我再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感受,對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有時是可以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有時運用過早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也應因課施教。

篇28:《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了兩課時完成了本課書的學習。

在第一課時中,給學生布置了課前研究任務,讓學生預習時更有方向,將課文讀到最好水平,積累字詞。並要求學生思考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描寫的,寫一寫初讀感受。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有敷衍了事的情況,對於讀課文只是讀一遍,或者直接沒有讀,不清楚如何讀文才是讀到最好水平。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課堂上着重尋找榜樣,尋找到課文讀的好的同學,讓他們來交流,怎樣叫做將課文讀到最好水平,進行示範。讓其他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取得了較爲明顯的進步。在第二課時課前,我再次檢查學生讀文情況,學生能夠流利通順地進行朗讀。在交流字詞時發現學生積累較多,但錯別字的情況尤爲嚴重。因此在平時示範、書寫、講授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書寫情況,糾正錯別字。學生能夠在初讀文章時發現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人們觀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景觀。但在潮來時按照空間順序,由遠及近描寫潮來的壯麗景色,卻無人問津。因此在第二課時中,還將注重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能力。整堂課中,學生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篇29:《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爲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

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文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來寫,又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我把重點放在了“爲什麼說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這一個問題上,讓學生去讀書,孩子們首先找到的是描寫潮來時雄偉壯觀的句子。我們通過找到關鍵詞“午後一點左右、再近些、越來越近、過一會兒、霎時”熟讀的基礎上,掌握記敘順序。然後我讀學生們閉着眼睛聽,想象畫面。大家交流哪一句讓你感受到什麼,彷彿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此處比較精彩,學生們都能暢所欲言。

但錢塘江大潮的“奇”並不只在“壯觀”,還在“一年一度”。這部分信息在文中第二段,所以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之後,我們再來看剛剛被學生們漏掉的第二段。重點理解“一年一度”,這樣再讀到“人山人海”和“等着、盼着”就能更好的體會人們觀潮時急切的心情。

最後的口語表達一是讓學生完整的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和去後的壯觀景象,二是鍛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

不足:讀寫結合沒有充分挖掘,這是一個很好的寫景例子。但是在課上並沒有進行相應的片斷練習。如果爲學生們提供一個動態場景,讓他們試着去抓住主要特點和進程變化去寫一寫,我覺得會更好。

篇30: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開學以來非常正式的第一課。

由於學校的圖書沒有及時發放,我先安排孩子去其他班級借書,爭取每兩個孩子能夠使用一本書,這樣在講授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夠有所收穫。

在單元導讀中,我已經帶領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瞭解了文字的寫作順序,但是在文本的解讀上還不夠充分。

上課伊始,學生首先質疑了課題,觀潮是觀的哪一個潮?觀是什麼意思?我爲學生播放了《觀潮》的視頻,讓學生無論在視覺還是聽覺上有了初步的認知。接下來,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你瞭解到了什麼。可能與充分的單元整體預習有關,孩子的彙報令我驚訝,他們總結了作者的寫作順序,甚至清晰的說出了段落,這爲接下來的講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我就順藤摸瓜,找學生讀潮前的段落,其他同學邊聽邊畫打動你的詞語或句子。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教師及時點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潮前的情景的呢?學生快速的找到並且能夠用詞語來概括,真是讓人感到驚訝。

潮前的分析爲潮時和潮後的學習提供了範例,學生自己分析了潮時的景象,但是在說明聽潮聲,看潮形上出現了困難,我也及時進行了點播並且孩子們能夠知道作者在描寫潮形上運用了比喻的寫作手法和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希望他們在今後的習作上能夠有所運用。

在本課講授的最後,我利用板書總結了全文,從而引出,錢塘江大潮如此壯觀,難怪被稱爲,學生大喊“天下奇觀”。從而順其自然的引出,所以,整篇課文都是圍繞着第一段來寫,這一段就被稱爲“總起段”。

那現在孩子們就知道了,觀潮不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聽,尤其是用心想。這也是本文的“題眼”。

當然在本課的講授中還是有遺憾的,孩子們沒有書,之前朗讀也不到位,有拖長音的現象。開學初,孩子的表現並不積極,參與度不高,所以我的情緒有些急躁,課堂的效率較低,希望自己能夠更努力,備課更詳細,加油!

篇31:觀潮教學反思

從全班的教學情況來看,經過充分的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實現了自我學習、自我理解和自我滿足。通過自我理解,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課文,而且能體會到祖國的壯麗和祖國語言的美麗。

總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實現。缺點是在閱讀、理解和品味的前幾個環節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由於時間不夠,語言積累的訓練稍顯不足,如多義現象。此外,與平時課堂相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不夠活躍。除了客觀原因外,我認爲我的教學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話說,沒有金子就沒有完美的人。經過這次教學,既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我最大的努力給學生上好課。

篇32:觀潮教學反思

隨着統編教材的全面實施,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觀潮》已經授完,上午對照新教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教後反思。

《觀潮》屬於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年級教材也有這一課,由此可見這一課在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教授之前,我確定教學重點爲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並在電腦上下載了相關的PPT,希望通過生動直觀的視頻感受大潮的聲音和形狀。

我的教學設計也是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的:養成上課認真傾聽的習慣,能正確聽寫出課後詞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熟練熟練複述課文;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雄偉,課文學完後賞讀《浪淘沙》進一步感受文本;總結課文之後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寫作方法,鼓勵學生在作文中真實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並會用上恰當的修辭手法。

用了三個課時終於教授完《觀潮》這一課,可是總覺得遺漏了什麼,重新研讀新教材,反問自己雙線訓練做到位沒。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薦一個好地方並寫清楚推薦的理由。反思今天自己的教學,發現人文主題落實的不夠到位,只有在教學環節中始終滲透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熱愛之情才能激發學生推薦一個好地方的慾望,看來統編教材的雙線訓練真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下午的課堂上,我又花了十分鐘的時間再次捋順課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題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觀察身邊的美麗景物,以此爲本單元的寫作之旅埋下伏筆。

新教材雙線並進的單元結構,呈現了確定的語文課程,實現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身。很明顯,這節課,我以語文要素爲主,走進了“跟着課文的思想內容跑”的誤區,掉進了“教知識”的陷阱。而這正是以前教學慣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關鍵在於從核心素養出發,準確定位語文教學目標。提領而頓才能百毛皆順。因此,在解讀新教材文本的時候多多挖掘,深入領會,遵循雙線訓練的原則,才能更好的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這一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篇33: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以讀爲主,以讀爲本。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通過抓住課文重點句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壯觀的景象。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以學生跟讀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同時在朗讀的時候,出示課文中描寫江潮句子和相關的畫面,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指導朗讀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

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還不夠積極主動。除了客觀的原因外,就是我的評價方式過於單一,沒有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以後要多學習一些有效的評價方式,調動課堂教學氛圍。

【觀潮教學反思(15篇)】

篇34:觀潮教學反思

今天我們迎來了第一課《觀潮》。

因爲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體制內的課文,第一次感受體制內語文課的上法,所以我提前佈置了預習作業:熟讀課文、通關生字。我也提前進行了準備,精心製作的PPT,教案從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後的定稿。怎麼樣用簡單的語言去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我在心裏反覆進行了練習。通過課堂上的反饋,孩子的預習作業完成的不錯,但是也有幾位學生做的不夠好。教師有的語言還是讓學生不太懂,對老師每一個環節佈置的任務有的孩子不能領會。但是也有幾位同學表現突出。

今天這節課,我其實是懷着忐忑的心情開始的:孩子們能朗讀嗎?他們喜歡這種類型的課堂嗎?他們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嗎?・・・・・・一系列的疑問,所以我準備第一次上課用三課時的時間去講授。但是結局出乎我的意料,我們用了兩課時的時間講解完了所有內容,最後另外用了幾分鐘的時間觀看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課後我很興奮,孩子們也很興奮,大概是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們真的需要這樣的課堂。下面,我就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一下反思。

一、PPT呈現“錢塘江大潮”圖片,學生回答“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這是導入環節,想用圖片讓孩子對課文先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同學站起來回答的時候,都說的是“我覺得這個浪潮像・・・・・・”但是喬治璋、趙元浩、蘇詩雅、喬韻芝這幾個孩子說的特別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牆,我覺得十分壯觀”等類似的答案。這一環節是老師的提問出現了問題,還是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問題,我到現在還不是很明白,也許我們還需要多磨合。

二、生字的學習

PPT出示本課的生字,孩子預習的不錯,所以生字很快就過關了。只是第一次這樣學習,對讀詞語的方式不熟悉、有的孩子感到害羞,因此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會越來越棒。

三、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錢塘江大潮給你留下了怎麼樣的印象?

這個環節,我特別的開心,一是因爲孩子們能很快的知道“什麼是自由朗讀”,並都積極開始朗讀,其中李文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邊讀頭邊隨着節奏擺動,表情也很豐富。我及時的表揚了他,後來她一節課都很積極。二是因爲孩子在用詞語回答問題的時候,都能抓住主旨,沒人“跑偏”。他們說“錢塘江大潮壯觀”、“氣勢雄偉”、“來勢洶涌”、“奇特”・・・・・・當我說能不能用文中一個最能概括的詞語來回答時,幾位學生很快地就說出了“天下奇觀”,我順勢問道“這裏的奇怎麼解釋?”李柄睿脫口而出“少有的”,其他孩子補充到“罕見的”、“奇特的”,我真爲他們驕傲,第一次學習現代文,就有這樣的理解力。

四、指名朗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哪些段落是寫錢塘江大潮的全過程的?

孩子們的朗讀還是不錯的,也在盡力有感情的朗讀,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會越來越好。只是對於問題的理解不到位,站起來只能回答一個段落,後來經過提示,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文章的2-5自然段。我後來反思,可能問題問的有點難理解,以後要儘量將語言簡單化。

五、老師朗讀2-5段,學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錢塘江大潮的?

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也是第二課時進行的講解。課前對第一節課的內容進行了複習,孩子們聽的還是很認真的,尤其於曜愷,看似一節課沒認真聽,但是複習時,全部回答正確,還可以說是全部搶答正確。這個問題不難,孩子們都能回答,只是語言不夠精確,後來我進行了補充,有部分孩子很認真的做筆記,但是也有個別孩子覺得太簡單而驕傲。

六、默讀2-5自然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爲什麼?

這是這節課最精彩的部分。開始孩子們不知道如何畫句子,有的畫了詞語,有的畫了半句話,後來經過提示都畫出了完整的一句話。當我讓分享時,孩子們積極的舉手,並說明了原因。這個過程我很享受,因爲課堂真的交回了他們手中,我只是聽着,稍加評論,並指導朗讀。在這個環節中,喬韻芝、趙元浩、閆佳岐、喬一軒等的回答讓人十分振奮,有些害羞的同學也被帶動起來了,但遺憾的是,還有一些孩子不願意參與、不敢參與。後來,當我們再次讀的時候,孩子們都很投入,感情飽滿,楊鎮赫還主動要求要自己讀,閆佳岐和於曜愷還因爲沒讓他倆朗讀而有點小意見。

七、再次朗讀第4自然段,在這一段中作者用什麼順序描寫了錢塘江大潮來時的景象?

這一段是重點段,裏面包含了很多知識:寫作的順序、修辭等。修辭孩子們不陌生,很快就找到了,順序有些難,但喬治璋同學表現讓人驚奇,他雖然沒說出順序是什麼,但是他說了兩個重要的詞語“再近些”、“越來越近”,一下子提醒了其他孩子,“由遠及近”的順序直接就出來了。

八、輕聲朗讀第5自然段,你有什麼體會?

孩子們說的還是不錯的,但有幾個孩子不能投入,有些語言不夠嚴肅。大部分孩子說的還是不錯的。

九、瞭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十、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

整節課,我認爲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很積極,基本都能跟隨我的步伐。第一次接觸現代文,他們的反映是非常棒的,大部分知識都是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感悟。我很享受這樣的課堂,孩子們也很喜歡。課後,很多孩子還追着我問“老師,我表現怎麼樣?”哈哈,看來他們也很有成就感。

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更加優秀,在我的心裏,他們永遠是Number 1!

篇35:觀潮教學反思

明確本單元圍繞“錦山秀水”這一話題,安排了三篇課文:《觀潮》讓我們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雄渾磅礴;《聽泉》讓我們領略到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多姿;《三潭印月》則通過介紹其來歷,將我們帶入一個自然之景與人造之物和諧統一的奇妙境界中。三篇文辭優美而風格迥異的文章,寫景狀物,借景抒情。

抓住主要內容,從重點詞句入手,感受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這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就《觀潮》一課而言――

閱讀核心點:理解“潮來之時”的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閱讀切入點:課題“觀潮”的“觀”――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

閱讀訓練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因此,將教學重點定位爲:理解“潮來之時”的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相機解決教學難點: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特別是教學重點段落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了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頭看起,通過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課後將積累的詠潮名句通過“經典誦讀”傳播――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名句,體現了錢塘江奇特卓絕的江潮,也令無數中外遊客慕名而來。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另一個課堂生成的較好效果,出現在開課:

展開課題爲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我從“觀潮”二字出發,問:“觀與看與爲一詞都包含有看的層面,作者爲何取“觀”而不取“看呢”?舉手的學生很多,有的說看不好聽,很口語,有的.說看可以是隨便的不細緻,還有的說觀比看多了一層欣賞,和時間長的意思。我覺的孩子們理解的都很不錯,我點明“既然是在觀,就要有所過程,學生們表示同意,那麼作者是按怎樣的步驟寫了自己觀潮的過程呢?”學生默讀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們認讀了文本中的生詞。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分步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爲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然後,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錄象,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如果讓你給文章加一個結尾你會怎麼加呢?馬家樂同學用了寫作中常用的首尾呼應:“錢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虛傳,不愧爲天下奇觀”!

篇36:觀潮教學反思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纔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爲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爲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爲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篇37:觀潮教學反思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範例四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篇38: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一課是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了“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即時議、評。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

全文的教學採取了自評、師評、互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議”、“評”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篇39:觀潮教學反思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能夠藉助情景模擬,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滿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也能運用自己所獲得的這種經驗感受,去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情感。

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藉助多媒體展現大潮,體味它的壯觀。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畫面會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想象畢竟狹窄。語言文字能不能在頭腦中生成畫面,生活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學生來說,個性是農村的孩子,見識少,缺少那種生活的體驗,想象對他們來說就困難了。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錢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從文字中去感悟顯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多媒體讓學生隨我一齊觀看大潮,並談談自己的感受,構成對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後在教學重點段落“潮來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錄像片段,然後再來用心朗讀課文,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景讀出來,這樣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章美的蘊意,使其觀察潛力、思維潛力、口頭表達潛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爲“天下奇觀”。

當然,上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範讀效果不佳。我想當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範讀,讓學生體會大潮的氣勢效果會好得多。

因此,語文教學要運用多媒體,用直觀的感受去體會作者文字的描述,與作者當時的情感產生共鳴,昇華自己的情感,這樣語文的學習就不難了。我們此刻的學校正給我們創造了這樣有利的條件,各科教師們都應抓住機會,恰當運用多媒體,讓我們的課生動起來,活潑起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各門科目都想學,樂學。

篇40: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一課是國小語文四年級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

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爲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材料”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的全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五個環節,即創設情景、出示目標、學生自學、師生研討、練習遷移。學習由創設情景開始,這個教學步驟主要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慾望。出示教學目標主要是爲了指導教學策略選擇和指導學生的學習,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預期要達到的目標上。創設情景和出示目標是學習的動力過程。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在原有知識的指導下,學生以自己獨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教材,然後師生共同研究討論,達成教學目標。這是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練習,特別是變式條件下的練習,可以使概念和規則等形式的命題知識,轉化爲以產生式系統表徵的儲存的技能,一旦條件滿足,技能便能自動激活:提供技能運用的情境,可促進遷移。這是技能習得的主要過程。以上“五環式的教學結構程序,是自主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典型結構程序。因此說,這堂課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程序,比較成功。

篇41: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國小語文第七冊教材中的一課寫景的記敘文,作者通過對農曆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於景,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課時安排學習潮來時兩個小節,重點體會潮來時的雄偉壯觀。

揭題時,我抓住“觀”字,理解在“觀潮”和“天下奇觀”中的不同意思,讓學生通過自己去理解,這樣學生容易記得住。

爲了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找來了錢江潮的錄象,學生觀看時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被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而折服,看後讓學生說說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讀方面,我採取的方式是多樣的有個人讀,小組讀,競賽讀,老師範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實在不敢恭維,需要花大力氣訓練,爭取到期末時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導背誦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作者把錢塘江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讓人如身臨其境,難怪你們喜歡這些句子,可是我們剛纔讀句子的時候,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作者寫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一個聽的練習。

課件出示有關句子。

教師讀句子,學生聽後記下詞語,填在括號裏。

課件出示句子校對,請學生說說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潮水的。引讀這段話,留下括號裏的詞,請同學們一邊看潮水錄象一邊背誦,這樣一步一步,層層遞進,減輕了學生背誦的難度,因此,背誦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詞語積累和運用方面,這節課中我認爲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先讓學生搶答,一邊答,一邊出示相應的詞語,然後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進行領讀,最後投影出示一段話,讓學生把剛學到的詞語運用到段落中去,訓練較紮實。

總之,我覺得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互相合作,還有待進一步的培養,不是幾節課就能解決的。

篇42:觀潮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本文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由遠到近抓住“潮”的特點進行敘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認識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重點理解“潮來之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依“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課文圍繞 “觀”字寫了觀潮的地點、時間,觀潮人的心情,圍繞“潮”字寫了潮水的洶涌、氣勢磅礴。

要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通過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不足之處是,由於沒有電腦裝備,學生生看不到具體的大潮情景,只能靠朗讀及想像來體會大潮的美景,不能進行圖文對照地學習課文。

篇43:觀潮教學反思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篇44:觀潮教學反思

明確本單元圍繞“錦山秀水”這一話題,安排了三篇課文:《觀潮》讓我們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雄渾磅礴;《聽泉》讓我們領略到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多姿;《三潭印月》則通過介紹其來歷,將我們帶入一個自然之景與人造之物和諧統一的奇妙境界中。三篇文辭優美而風格迥異的文章,寫景狀物,借景抒情。

抓住主要內容,從重點詞句入手,感受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這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就《觀潮》一課而言――

閱讀核心點:理解“潮來之時”的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閱讀切入點:課題“觀潮”的“觀”――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

閱讀訓練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想,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因此,將教學重點定位爲:理解“潮來之時”的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相機解決教學難點: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特別是教學重點段落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了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頭看起,通過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課後將積累的詠潮名句通過“經典誦讀”傳播――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名句,體現了錢塘江奇特卓絕的江潮,也令無數中外遊客慕名而來。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另一個課堂生成的較好效果,出現在開課:

展開課題爲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我從“觀潮”二字出發,問:“觀與看與爲一詞都包含有看的層面,作者爲何取“觀”而不取“看呢”?舉手的學生很多,有的說看不好聽,很口語,有的說看可以是隨便的不細緻,還有的說觀比看多了一層欣賞,和時間長的意思。我覺的孩子們理解的都很不錯,我點明“既然是在觀,就要有所過程,學生們表示同意,那麼作者是按怎樣的步驟寫了自己觀潮的過程呢?”學生默讀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們認讀了文本中的生詞。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分步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爲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然後,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錄象,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如果讓你給文章加一個結尾你會怎麼加呢?馬家樂同學用了寫作中常用的首尾呼應:“錢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虛傳,不愧爲天下奇觀”!

篇45: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人教版第七冊語文第一篇課文。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名句,體現了錢塘江奇特卓絕的江潮,也令無數中外遊客慕名而來。

課文中,作者運用了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

但是學生對如此壯觀的大潮毫無所知!我從發給他們書本那天(上星期六)就叫他們回去蒐集有關錢塘江的資料,可以問大一些的同學,可以從課外書中查找,可是從電視新聞上得知,當然可以從電腦裏閱得(學生家中沒有人有電腦)。但我對此從不抱任何希望,因爲他們不會去找,也會說沒地方找。最終就是兩手空空,我也是這樣的去備我的課的。因此怎樣讓孩子們感受到錢塘潮的神奇壯觀,是本課的重難點。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大量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等。

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後,我說:“你們一定知道這些詩句是描寫什麼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

我問:“從這些詩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錢塘江潮水嗎?”

孩子們讀過課文,從文中引用了一些詞和句子,並抓住了“瀑布橫”、“噴雪來”、“殺敵回”這些詞想象了錢塘潮水的景象。雖然自己的語言,但已經能夠接近文本!

水到渠成,我就他們打開書,從文中獲取信息。

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

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爲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然後,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錄象,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遺憾: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

三:讀的方面,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

篇46:《觀潮》教學反思參考

核心提示: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可以藉助情景模擬,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滿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也能運用自己所獲得的這種經驗感受,去...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可以藉助情景模擬,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滿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也能運用自己所獲得的這種經驗感受,去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情感。

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藉助多媒體展現大潮,體味它的壯觀。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畫面會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想象畢竟狹窄。語言文字能不能在頭腦中生成畫面,生活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學生來說,特別是農村的孩子,見識少,缺少那種生活的體驗,想象對他們來說就困難了。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錢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從文字中去感悟顯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多媒體讓學生隨我一起觀看大潮,並談談自己的感受,形成對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後在教學重點段落“潮來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錄像片段,然後再來用心朗讀課文,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景讀出來,這樣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章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爲“天下奇觀”。

當然,上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範讀效果不佳。我想當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範讀,讓學生體會大潮的氣勢效果會好得多。

因此,語文教學要運用多媒體,用直觀的感受去體會作者文字的描述,與作者當時的情感產生共鳴,昇華自己的情感,這樣語文的學習就不難了。我們現在的學校正給我們創造了這樣有利的條件,各科教師們都應抓住機會,恰當運用多媒體,讓我們的課生動起來,活潑起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各門科目都想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