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集錦5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2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集錦52篇)

篇1: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首先,我感覺學生的學得還是比較輕鬆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同學們從始至終都投入到自主學習的氛圍,在每一次合作學習中我都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能充分地合作探究,直到最後的拓展延伸學習中孩子們還處在興奮中。第二,在“自編自導”的環節中,事先我沒有叫同學們表演過,我目的是想看看同學們能不能發揮他們表演的天賦,能不能把握課文內容,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結果都出乎意料,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導”的形式是花樣翻新,第一組表演得不是很好,學生評價後第二組根據第一組表演得不足這處進行取長補短,表演得比第一組的更豐富,,他們一共找了八個人,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這種方式用心良苦,可見同學們確實動了腦筋。我認爲,不管這節課結果如何,同學們的這種創造性發揮是應當肯定的。第三,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同學們確實得到了能力的`鍛鍊。比如,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合作編導,學到了如何根據要求找出與文本的聯繫和區別。我想,如果學生們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一點,那麼,學生們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第四,在落實雙基方面還算可以。如“看了看”能換成什麼詞?能不能換成“想一想”,讓學生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晏子過人的智慧。還有三個成語的積累,再有學生也學到本課的幾種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就能掌握了基本知識,技能也得到了鍛鍊。特別是有位學生能仿舉晏子第三次較量柑橘的例子來舉荷城國小的學生能好好學習,就是校風好的例子,達到理解課文的水土不同的原因會導致效果不同的'結果。這也是這堂課上的一個亮點。

雖然教材設計得不錯,教學過程也算可以,但實際上結果離我想要的相差還有一定距離,也許是因爲試上多了的緣故,所以就有一些厭倦了,上課時沒能把激情盡情地釋放出來,或多或少影響到了學生。具體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裏。

第二,在同學們導演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略顯粗糙,應重點點出同學們要重點他們把課文內容用表演的形式演出來沒有,楚王和晏子的語言神態動作,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來沒有。

第三,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沒有仔細的考慮問題的深度。

第四,沒能上得完。拓展延伸上還有些,小結還沒有細語。

第五,由於時間緊,學生們讀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通過多讀來感悟人物性格特點,層層深入理解課文內涵,沒能做到以讀悟情,以讀代講。沒能通過反覆的品讀出了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沒能把晏子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通過品讀活靈活現得站在我們面前。這是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總之,我覺得開一節課很難但又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許正是這點才吸引我鼓足勇氣去嘗試。確實也是如此,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於對教案反覆修改,反覆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這是我感觸頗深的。另外,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真正的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篇2: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一、談成功之處:

1、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語言邏輯性很強,具有一定的推理性,教學時注意讓學生使用關聯詞語,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學時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晏子反駁楚王的話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正義感。

2、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異步性。

在設計教學時,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制定出了具體的學習目標,以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作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教學內容目標化。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水平、個性、進行目標性學習。本節課,我在學生學習接受程度上進行分層,面向全體學生,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優生脫穎而出,使學困生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儘快趕上來。

3、分體現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以學生自主學習爲前提,再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例如在學習詞語時,爲學生充分提供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人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學生在小組內形成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在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在輕鬆活躍的學習空間裏完全地展現自我,避免了優等生唱主角,中等生當配角,差等生看熱鬧,再通過老師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有效地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二、談不足之處:

1、課堂上學生讀文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

2、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

三、整改措施

1、課堂教學應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2、在此基礎上,應讓學生表演讀,這樣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使學生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3: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距離我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令我們賞心悅耳。教後本課,我感受如下:

1、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課內的採訪表演和課外的課本劇表演,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此時課堂上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教學中體現雙向互動性。授課中,我設計了多個環節讓學生“商量一下”“小組交流”

“討論探究”等,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把交流深入,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這樣真真切切把口語交際落實於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2、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機智

課堂上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晏子反駁楚王巧妙語言,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是你,當時你會用什麼話來回答楚王? 比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種好?爲什麼?藉機引出背景介紹。晏子出使楚國的目的是什麼?再追問:你理解晏子爲什麼這樣說話了嗎?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聯盟。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兒。有時委婉含蓄比正顏厲色更有力量。”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3、選好文章切入點,理解“尊重”的內涵

第二課時的開始我就直奔主題:晏子使楚的結果是什麼?學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多數學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麼,晏子的智慧從那體現出來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裏,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4、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提升學生的思維。

我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欣賞到第二個故事時,我告訴大家,晏子的話中可以總結出三個成語:“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並及時對學生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待學生寫完。)我問三個成語都形容人多,但哪一個成語的意思現在已發生變化了?學生說:“揮汗如雨”。。當欣賞到第三個故事時,我說:其實晏子的這段話在原文中就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然後告訴學生這是句典故,快快背記下來,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當我讓學生送楚王幾句歇後語的時候,學生用上了當天積累板上積累的三則歇後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蝕把米;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然後我不失時機的說:“其實你們的積累呀,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派上用場了。”激勵學生重視平時的語言積累。

在學生評價晏子憑藉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之後,我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並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前後桌互相討論後發表觀點,可贊同,可反對,或贊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求異思維再度被激起, 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獨立的思考習慣、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的複製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篇4: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行文緊湊,故事情節有起有落。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體會楚王這個人物的特點,再找出三次侮辱的結果,從而引出晏子三次反擊楚王的話。通過晏子的機智回答來體會他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愛國情懷和高超的語言藝術。設計教學環節較爲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整篇文章的人物對話比較多,原想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但因在課堂上時間分配不均,導致該環節沒有進行。如果能進行,將更利於學生體會人物的特點。而且整節課的朗讀都有些欠缺,形式比較單一。應充分重視課堂上的有效朗讀。

2、授課時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沒有很好地體現,而是過多的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使學生對晏子的聰明才智、能言善辯和維護國家尊嚴體會比較淺顯,不夠深刻。

3、在請學生上臺表演晏子進城一幕時,若進行一些指導後再讓學生演,效果後更好,能使學生對人物形象體會更到位。

總之,講完這節課,收穫很多,發現了很多自身教育方面有待提升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我會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做到以學定教,順勢而導,隨時捕捉學生的信息,做一個有教育機智的教師。

篇5: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晏子使楚教學反思。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一、成功之處

1.注重體驗,讀中感悟

文中三次鬥智,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二次鬥智上。爲了引領孩子感悟晏子機智、勇敢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讓孩子理解“神情句子”。告訴孩子們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2.切身體驗,有感而讀

請孩子們抓住晏子的神情描寫以及楚王“不懷好意”的笑,體會晏子的機智、勇敢、不卑不亢視。

3.創設情境,再感而讀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爲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教學反思《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4.滲透學習方法,並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後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看板書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另外,能用課文的句子來解釋詞語,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都引導學生嘗試去找可以理解詞語的句子,儘量讓學生感到學習古文不是那麼的枯燥,且讓學生饒有興趣。

二、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我只做了側重處理,並沒有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自學第二次練習眼力,也沒有讓學生去比較感悟的設計,如果把這兩段在學生學完重點語段之後呈現,並進行比較,學生應該不難感悟其表達上的特點。這樣,語文味就更濃了。

三、改進措施

1.引導學生讀書、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指導學生興盛使用工具書、資料庫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探索發現儘量自己解決問題。

3.在教學方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

4.緊密聯繫學生的閱讀或是生活實際,進行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繫。要引導學生注意運用語文中的一些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感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課堂的朗讀依然少了點聲音,少了點感覺,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要力求多多實踐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研究和探索。

篇6: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篇7: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今天,學校高年級組推門聽課活動在我們班進行。上午的第一節課,我執教了課文《晏子使楚》。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本文寫作突出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後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課前備課時,通過反覆研讀課文,我發現課文中主要圍繞兩個詞語來說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礎上,一個問題隨之誕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終爲什麼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着這個思路,我再挖掘課文,知道其實這是因爲晏子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大義凜然和他的愛國情懷征服了楚王,讓楚王對這個身高只有五尺的齊國大夫刮目相看。那麼,我們又是從什麼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呢?晏子的話爲我們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後,我就按着這個思路設計了我的導學案,並製作了相關課件。

課上,依據導學案,我引導學生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課題的意思;接着,學生對課題質疑,其中拎出兩個問題進行了解答,即:晏子爲什麼出使楚國?晏子出使楚國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兩個問題的解答,既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並由此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去讀晏子的語言,體會晏子語言的特點。此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說。本以爲學生說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們,他們分析得頭頭是道,還有許多地方是我課前所未想到的,預習相當到位,真是驚喜。而且,課上學生們居然是妙語連珠,看來,平時的閱讀積累工夫沒白瞎,收穫還蠻大的。

當然,驚喜之餘,課下再次反思這堂課,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方老師給我指出的,如果在學生彙報對晏子的話的感悟時,教師能用自己的話小結一下晏子語言的特點,就能爲學生後來總評晏子語言的特點提供一個柺杖:還有本節課上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教學之路很漫長,但只要不斷學習,就會進步。

篇8: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一、成功之處

1.注重體驗,讀中感悟

文中三次鬥智,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二次鬥智上。爲了引領孩子感悟晏子機智、勇敢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讓孩子理解“神情句子”。告訴孩子們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2.切身體驗,有感而讀

請孩子們抓住晏子的神情描寫以及楚王“不懷好意”的笑,體會晏子的機智、勇敢、不卑不亢視。

3.創設情境,再感而讀

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爲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

4.滲透學習方法,並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後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看板書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另外,能用課文的句子來解釋詞語,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都引導學生嘗試去找可以理解詞語的句子,儘量讓學生感到學習古文不是那麼的.枯燥,且讓學生饒有興趣。

二、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我只做了側重處理,並沒有讓學生運用方法去自學第二次練習眼力,也沒有讓學生去比較感悟的設計,如果把這兩段在學生學完重點語段之後呈現,並進行比較,學生應該不難感悟其表達上的特點。這樣,語文味就更濃了。

三、改進措施

1.引導學生讀書、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指導學生興盛使用工具書、資料庫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探索發現儘量自己解決問題。

3.在教學方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

4.緊密聯繫學生的閱讀或是生活實際,進行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繫。要引導學生注意運用語文中的一些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感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課堂的朗讀依然少了點聲音,少了點感覺,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要力求多多實踐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研究和探索。

篇9:晏子使楚教後反思

晏子使楚教後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國勢強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計策,一一加以反駁,從而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維護了個人和國家的尊嚴。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駁,構成了整篇文章的三個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駁,合乎邏輯,言辭有力,同時也鮮明地展現了晏子智勇雙全、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形象。每一次交鋒都以楚王失敗告終。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說,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爲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認爲,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經過引導及發興趣,多數學生讀得較好,而且讀得入情入境,特別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讀得比較傳神。

在本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針對性,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這節課中,我還設計了一個片斷想象的環節,請學生想象齊王給晏子設下慶功宴的情景。使學生受到啓發。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篇10: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閱讀課文後,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說:“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爲他故意裝作與衆不同,耍酷,班幹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着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迴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於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說:“同學們都說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爲他說話。那你說他好在哪裏?”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並沒有翻臉,還陪着笑,說明他很有氣度。最後,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說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着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楚王也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通過鬥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並論。對於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爲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爲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反思: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隨着學生對文本閱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於對他人衆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爲反面人物楚王說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本作了深入的閱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於常人的觀點,勇於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爲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爲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臺。

篇11: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人總是在實踐中成長,在學習中感悟,在反思中收穫。《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講授,讓我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又有了一定的收穫。在此作以下幾點反思:

第一、反思課文內容需要讓孩子們掌握什麼?

《晏子使楚》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課文重點在於體會人物語言的魅力。爲此,本文應重點體會晏子的語言魅力,課堂上引導孩子們理解“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這裏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等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晏子說話注意分寸。

在朗讀中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感受人物特點。因此需要引導學生找出關鍵句子;反覆朗讀,讀懂句中含義;抓重點詞,深度品讀句意;適當想象,合理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通過幾個教學環節,與學生共同探討,瞭解人物語言精妙之處。

第二、反思備課中不充足的地方。

本節課在備課中充分關注了課文中的重點部分是什麼,並在教學環節中着重側重晏子語言的教學環節。但對學生的預設仍舊不是特別充分,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學生思維空間的侷限性,如在品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對提煉關聯詞“只有……才……”的理解並不深刻。所以教學環節有些地方還是有所欠缺。

第三、反思課上的不足之處。

1、語文課應以讀促悟,本節課讀書的環節也不少,但學生們讀書的`效果並沒有完全顯示出來,大部分讀書的環節更像是爲了讀而讀,沒有清晰的讀書目標,作爲教師對學生讀書後的評價給予的並不及時。

2、作爲教師,課上話太多,搶佔了孩子們的思考空間,教師急於讓學生學習到東西,忽視了教師給的與學生學的是有差異的。

3、教師要學會傾聽,作爲教師,我太年輕了,年輕的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環節,疏忽了學生上課的反映,忽視了學生的精彩點,從而使得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有所欠缺。這就是課堂駕馭能力,自己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對課堂的生成不能夠準確把握,今後仍需繼續努力。

篇12: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晏子使楚》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楚國的威風,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反駁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在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真是“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理解晏子回擊楚王的語言上,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和人物的形象。

一、我在運用“三學小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做法。

1、預學時間充分,內容到位。預學是互學的基礎和前提。預學時給出學生充分時間,首先讀課文,再互學互查生字詞、互讀課文;然後劃出優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對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註到課文旁邊或寫到預學本上,不懂的問題寫在預學本上,再請教“師傅”或老師。學生預學時老師深入各組檢查指導,及時幫助學困生解決疑難問題。

2、組內合作交流時,我要求按課堂展示時模式進行:各小組值日組長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組員依次發言把自己的讀書收穫或思想見解在小組內交流、分享,表達能力差的同學說不到、說不好,由優生先教着說,然後學困生再重複,各成員發言完畢其他組員補充、完善。

3、小組展示時,四個成員全部上臺依次展示,每一位發言人交流完了,組內補充,若組內沒補充,發言人用“誰與我交流”,“誰給我補充”等方式發起班上其他同學互動,互動發言人站起來說“我與你交流”“我給你補充一點”然後再交流自己的觀點,發言完畢還可發起其他同學互動:“我交流完了,誰與我交流?”或“誰與我挑戰?”在交流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補充相關閱讀資料,可以補充名言名句、古詩句,成語或故事等,若是同學們沒有補充,老師可以適時上線補充這些東西,當然在適當的地方,老師還可以出示圖片、播放視頻、出示訓練題進行訓練等等方式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能力提升,達到感情共鳴的目的。

4、評學階段,我常常採用拓展閱讀的形式和寫一段話的方式,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表達、寫作能力等。

二、我在運用“三學小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得失。

1、預學

在預學環節中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個預學提綱,要求學生熟讀課文,特別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語言的潛在意思,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在哪裏,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數學生能按老師的提示學習,少數還不能完成預學任務的,由小組內的兩位師傅指導他們完成,達到自學的目的,自學有了基礎,互學時就能收穫精彩,留下亮點。

課堂開始,我根據本節課課文內容摘選了幾句名言和詩句,由經典誦讀組織者引導朗誦,爲本節課學習鋪墊感情基礎。老師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把學生引入今天的繼續學習,領略晏子的風采。

2、互學

(1)小組合作階段:

小組合作學習是互學環節的最主要的方式。由於課前做了預學,所以開課後直接進入了小組合作時段,老師出示小組合作的提綱:結合楚王和晏子之間的三次較量的過程感悟人物形象,體會表達方法。學生展開小組交流,老師深入幾個小組進行指導。

(2)小組展示階段

小組展示是整個課堂的精彩呈現。這節課,展示小組圍繞小組合作學習的提綱,就晏子與楚王的三次較量過程交流自己的收穫或見解。三個發言人針對三次較量交流,一個發言人負責總結。在交流三次較量時,每一位發言人首先朗讀晏子和楚王較量的過程,引導學生理清晏子反擊楚王的邏輯,然後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學從不同側面交流晏子反擊楚王的巧妙之處,感受晏子的形象,體會寫作方法。還有同學在交流感受之後適當補充名言名句輔助理解,也有小組挑戰朗讀,通過朗讀進一步品悟晏子語言的巧妙和機智善辯,不畏權勢的形象。學生在展示交流時,老師適時上線進行點撥或進行訓練幫助學生釐清晏子語言的邏輯,昇華對晏子的感悟,體會寫作方法。最後展示小組選其中一個情節進行了表演,通過表演使學生對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小組評價過後,老師引導學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讓學生對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記憶更加全面深刻。

(3)評學階段,老師收集了幾個表現語言藝術的魅力的故事,讓學生在朗讀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語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設計了一個訓練題:三次交鋒,一心設計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個什麼下場?寫出四字詞語或歇後語。這一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三、重建課堂的做法。

1、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

預學時老師應改深入各小組,通過範讀、指導讀、反覆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來。在課堂上,學生體會到晏子語言的巧妙後,緊接着,應該讓學生再讀一讀這句話,感受一下語言的巧妙。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

2、加大“三學小組”課堂模式的訓練力度。不僅從形式上訓練,還要學會調節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氣氛,鼓勵學生大膽交流,深入深刻地交流。

篇13: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我研究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設計理念:本文智力因素豐富,學生在認識、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課文和學生的智力因素。

我覺得成功之處:

一、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

三、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訓練邏輯思維。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於本人教態不太自然,沒有融入真正的課堂中,沒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上設計了綜合題,以開發學生智力,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但事實上,此時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回答問題不抓主要的,高潮之處沒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篇14: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首尾照應,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本課故事性很強,所以本課的設計理念定位在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以讀促悟,以悟促演,走進文本,潛心會文。教師課前激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在瞭解課文內容時,請學生按順序來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抓住三次“鬥智”來分析人物形象及課文主要內容,這對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很有幫助。

一、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

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採用書上的這種方式,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爲什麼?”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二、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爲突出。

當我們分析晏子說的每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

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

2、晏子身上還有什麼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

然後,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說話時的動作、神態,(“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懂得尊重別人

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後,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衆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學生的感觀是多元性的,掌握知識的工具也應是立體性的,教師要善於以現代教育技術爲龍頭,將多種工具進行整合。多媒體帶給學生鮮活的畫面、良好的視聽效果;教材則爲學生提供整體的感知材料,是學生情感的依託;新穎、科學的板書讓學生一目瞭然;生動活潑的語言輔之以態勢則讓學生身臨其境;簡單、合適的道具更讓學生入情入境。

反思:這節課,今後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篇15:晏子使楚的教學反思

寒風陣陣,細雨霏霏。金陵之秋名師精品課在秋雨紛飛中拉開了帷幕。我們一席人在梅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南京江蘇教育學院,聆聽著名特級教師的授課和專題報告。整整三天,我們忘卻了自我,忘卻了時間,可誰的臉上都沒帶着一絲倦意,那求知的眼神依然執着。於永正絲絲入扣、樂趣橫生的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作文的教學樂趣;薛法根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讓我們忍俊不禁;孫雙金迴腸蕩氣的朗讀,讓我們的眼淚飛揚;最讓我們震撼的是竇桂梅老師專題演講《激情與思想》和她執教的《晏子使楚》,讓我們享受到了激情之旅的愉悅。

那天,她容光煥發地往主席臺那兒一站,就如同一朵奪人心魄的玫瑰,從她的身上散發着陣陣的芳香和凝聚力。一開口便語驚四座,只見她雙眼放光,雙手猶如高超的指揮家那麼自然、優美地調度着、配合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此刻不單是她的嘴、臉、雙手在說話,她烏黑的長髮、纖細的腰肢,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在無聲地說話,全場人的目光跟着她一起轉動,全場人的心被她揪住不放,笑聲、掌聲、頓足聲、扼腕聲、附和聲不斷地在大廳裏升騰迴旋。什麼叫時間短暫,這就叫時間短暫。什麼叫征服,這就是征服。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分外強烈地讓在座的老師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和可愛;感受到她對生命,對事業的激情,感受到她人格的美麗。

竇老師的人格是美麗的,而她的課堂教學更是充滿着激情的魅力。在短短的兩節課中,我深深折服於她匠心獨運的設計,恣肆汪洋的廣博,鞭辟入裏的深邃,還有那充滿張力的激情。竇老師的課堂,疏密有致,粗細結合。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不愧是大家手筆。回味竇老師“播種”的過程,收穫良多。

一、激情燃燒自己,點燃學生,提升課堂溫度。

竇老師說:“激情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溫度,”她認爲:“沒有溫度的男人,在課堂上是立不起來的空麻袋;沒有溫度的女人,在課堂上就是一點沒人愛的舊瓷碗。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魅力。”她是這麼認爲也是這麼做的。你看她無論有多疲憊,一旦站在講臺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這種激情猶如一團烈火迅速點燃起學生心中的那團火,把整個課堂燒得沸水騰騰。她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這種激情如果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會覺得肉麻和噁心,但放在她身上就特別自然,因爲這是來自於她心底的自然流露。

無論怎樣的氣候與環境,竇桂梅老師總能在短短的時間裏抓住學生,師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課堂的溫度。這種溫度的提升需要老師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老師的“精”、“氣”、“神”。竇老師上課開篇之言就是送給學生三個字:“精”“氣”“神”。學生立刻領會了老師的用意,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端坐着。竇老師在教學中特別善於捕捉課堂的點滴契機點燃學生的激情:“你怎麼這麼會讀書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動都讀出來了。”“你的回答就是與衆不同,別人想到楚王的無禮、傲慢,你則想到楚王的可愛。”“我看到你們臉上的這種燦爛的笑了!”“我親愛的孩子們呀!你們咋就這麼會說呢”“你咋就這麼會想呢”……課堂中她時而拍拍學生的身體激昂的朗誦,時而摸摸學生的臉頰溫柔的敘說,時而拉着學生的雙手深情的注視……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行爲,讓學生無距離的與老師對話。

竇老師課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如同一朵正在燃燒的“玫瑰”,學生就這樣跟着竇老師朗讀、感受、思考、表達……在竇老師“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領下”,學生“心靈豐滿”起來,精神充實起來。學生的思想在課堂張揚,學生的生命在課堂成長。而學生的精彩正是來源於竇老師激情的點燃,來自她巧妙的引導,來自她熱情的鼓勵。就這樣,學生的信心被一點點激發,學生的激情被一點點點燃,學生的思維在一點點的燃燒,課堂的溫度在一點點提升,以至於沸騰。

二、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爲,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竇老師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學生提到:“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竇老師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說:“這是句典故,孩子們快快背進腦瓜裏,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這句話可大有說法。快快背一下。”當學生提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竇老師及時地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待學生寫完。)來,一起讀一遍——”當學生將補充文本里的語言文字內化成自我語言來評價晏子時,竇老師不失時機的說:“她和剛纔一個同學一樣,也利用補充教材裏的話,用人家的話來點評晏子,你咋這麼會學語文、用語文呀?我們不妨一起學着他,誇誇晏子的口才,那真叫——一”學生齊頌:“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在整個教學中,竇老師爲學生提供了與文本水乳交融的補充教材。學生從被動地找補充教材的典故,到主動運用補充教材的警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從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補充教材,到融文本與補充教材於一爐的天衣無縫,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並在運用中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都知道,積累的途徑有課內,有課外,往往,課內似乎就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就事論事,而竇老師爲我們開了一扇窗,打通了課內課外積累的壁壘,爲豐富學生的積澱播下了可喜的種子。

三、在思辨中激活學生的異質思維,讓課堂涌動智慧的光芒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接受,是繼承;“思”是創新,是發展。新課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竇老師在課堂上,就爲學生開拓了一個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課堂成了異質思維的搖籃。在第一輪學生衆口一詞評價晏子口才無懈可擊的基礎上,老師出示了一位外交官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做語言遊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接着竇老師說:關於這位外交官的評價,你贊成他的觀點嗎?你不贊成他的觀點嗎?或者既贊成又不贊成,我們就把它說成“說不清”。現在,不要和別人討論,你自己靜靜地去思考,我相信,當你的觀點通過你的思考傳遞出來的時候,那就是你的聲音,任何人的觀點我們都賦予尊重,因爲那是屬於他自己的思考。”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批判反思的空間裏,在老師熱情的鼓勵聲中,思維的火花被極度點燃。有的爭辯說:“我非常不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爲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國的,他靠自己的語言來反駁了楚王的話。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贊成這位外交官說的話。

”有的學生爭辯着說:“我非常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爲在課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對話,晏子都是在諷刺楚國。如果你是那國家的人,別人諷刺你,大家都會感到不高興。這樣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覺得晏子雖然口才非常好,但他這樣對別的國家的人說話。雖然表現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有的學生說:“晏子本來叫晏嬰,人們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國人應該尊敬齊國的'使者,但楚國的人屢屢侵犯晏子,晏子說的話,表面看起來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諷刺楚王,有句話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語言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其實綿裏藏針。他並沒有明着跟楚王對着幹,我認爲他這點是非常偉大的。”

在第二輪學生評價晏子靠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的一統答案面前,老師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並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接着竇老師說:“這又是一位史學家的觀點,你贊成嗎?還是不贊成?還是說不清,現在前後桌互相討論。馬上請你現場發表觀點,希望你也做到有理有據,開始!”竇老師這第二個補充文本,如同:一石激,而引起千層浪。學生異質思維再度被激起,有的學生認爲:一個人出使代表國家的尊嚴,他贏得了勝利,那就表明他的國家有真才實學。但是以後變數太大了,歷史的長河,永遠是彎曲的,如果國家有什麼變數的話,那尊嚴就會造成破滅,也許他現在能爲國家獲得短暫的尊嚴,但是不可能永久的,這就與一個國家的實力尊嚴有關,這就是一個人與國家的利害關係。

而有的學生則認爲:我認爲是說不清的,前面一句,“一個人的智慧不代表國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齊國人都是一個晏子,都有真才實學,所以第一句我認爲是對的,最後一句“‘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我覺得是有關的,如果晏子鑽了狗洞就說明齊國的人都是無能的,尤其當時他是使節,他的行爲會嚴重破壞國家尊嚴。

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而竇老師在整個爭辯的過程中就像個牧羊人,只是在一旁不停地激發學生的異質思維。“還有沒有不同的聲音?”“還有沒有不同的觀點?”

“那你的觀點是贊成還是不贊成呢?”……這樣的語言交替地出現在學生的思辯中。

多麼智慧的老師,以思辨去播種,用頭腦去碰撞頭腦。學生明明都集中到參考書相似的觀點上了,應該大功告成了吧?但老師卻竭力摒棄單一順向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推出足以激起千層浪的“一石”——與衆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去判斷,去發現,去構想,去表達,從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區,洞開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敏銳起來,萌發出智慧之花。更重要的是,學生養成了獨立的人格、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複製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四、層層推敲,層層感悟中涵養學生的精神

我們發現,竇老師始終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合理的拓展,啓動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主動去探究。不僅如此,竇老師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發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靈意識,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用課文中的人生智慧啓迪學生思想、豐富學生智慧。

竇老師教學《晏子使楚》,由“規圓矩方”說起,緊抓“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教學。將學生引入文本中走了幾個來回,第一回合讓學生自讀自悟,抓住晏子說的話,評價其口才,突出個人的尊重;第二回合,讓學生斟詞酌句反覆推敲晏子的神態動作,發現其背後的真因,突出國家的尊重。每一回合都給學生設了道坎兒,用外交官、歷史學家的觀點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和空間,層層剝筍般地道出了“每個人都要有尊嚴”。在“規圓矩方”中晏子這個人物越來越清晰,“晏子使楚”這個歷史故事越來越深刻起來。

本節課的主題是“尊重”。竇老師用她巧妙的設計一步步將“尊重”這一主題凸顯出來。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是全文“尊重”主題的切入點,“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晏子的口才給你什麼印象?”是全文的訓練主線,其間穿插朗讀訓練、說話訓練、理解訓練、解詞訓練、思維訓練。在孩子們對晏子的口才大爲佩服之餘,竇老師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麼,智慧藏在哪兒呢?竇老師抓住了“看了看”“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裏,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但竇老師仍不滿足。回到“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這句話中,以“。”“!”“?”三個標點符號的變化引發孩子們思考:這裏的“晏子”是什麼?不是簡單的“國家”的代名詞,不是簡單的“個人”的代名詞,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的代名詞。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個有尊嚴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嚴的人,才能使一個團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尊嚴,也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多麼深奧的道理啊!

篇16:晏子使楚的教學反思

關於晏子使楚的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駁,從而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駁,構成了整篇文章的三個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駁,合乎邏輯,言辭有力,同時也鮮明地展現了晏子智勇雙全、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形象。每一次交鋒都以楚王失敗告終。

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語言的理解和朗讀,體會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和楚王的囂張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創設了個情境,練習說話,既鍛鍊學生即興說話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情境說話中對人物品質有了更深的領悟。

說話訓練之前,讓學生以詞語或歇後語來概括楚王當時的心情。看似很簡單,其實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檢查,因爲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積累量。其次,通過學生的概括,我還能立刻了解到學生這堂課的掌握情況。

隨後創設情境,讓學生化身爲晏子的隨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對楚王的發難進行反駁。首先,學生的興趣馬上變得濃厚了,因爲對課文的學習,他們已經十分佩服晏子,佩服他的沉着、機智。孩子們躍躍欲試,急於體會下晏子面對楚王時的感覺,更急於表現自己所具備的聰明才智。情境創設的第一個目的便達到了。其次,以小組形式給予學生準備的時間,同時也是讓那些膽小的、能力略差的孩子說話的勇氣和機會。我也可趁此機會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最後,讓準備充分的學生爲大家展示他──晏子隨從不輸於人的風采。

在這次情境說話中,不僅孩子們親身體會到了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言辭來戰勝別人,而且更感悟了晏子的能言善辯、智勇雙全。而作爲執教老師的我,不用在課後再通過練習去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掌握情況,只要判斷他們即興說話的情況就馬上可以一清二楚。

篇17:《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前言: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卻受到仗勢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駁,維護了自己與齊國的尊嚴,最終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真是“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又極具個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內心。因爲有了這種切夫之愛,所以有了上好這篇課文的激情與動力。

構思篇:

這是一篇老課文,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上出富有新意,又能讓學生收穫頗多的課來,成了擺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難題。這篇課文可挖掘的東西很多。細細分析課文,文章思路清晰,開頭兩自然段介紹了齊楚兩國的現狀及晏子使楚,楚王要藉機侮辱晏子。之後,生動地記敘了晏子出示楚國後接連遇到的楚王的三次侮辱,人物的神情、動作細膩生動,特別是晏子與楚王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智慧與力量,讓人不敢小覷。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晏子與楚王交鋒的結果。我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爲文章的教學的點,以點帶面,展開層層剝筍似的學習,將有助於學生的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第二自然段寫道:“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仗着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期中的“侮辱”一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什麼是侮辱?爲什麼要侮辱?楚王是怎麼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駁的?結果如何?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提出將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整體內容的學習和把握。三次交鋒文章的重點所在,三個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和結構都相似,先寫楚王如何侮辱晏子,再寫晏子如何反駁,最後寫結果如何。學生理解這些也許並不困難,要理解晏子反駁的話也並不困難,但是,很多老師的教學都將晏子反駁的方式第一次:藐視對方,擡高自己;第二次先壓低自己在貶低對方;第三次運用類比推理,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方法讓今天的四年級國小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其實,文中晏子與楚王的五次笑也是很耐人尋味的。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面對楚王的“冷笑”和挑釁性語言,晏子從容不迫,以牙還牙,駁得楚王張口結舌。這時作者寫道:晏子說着“故意笑了笑”。這“故意”,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楚王“冷笑”的回敬,顯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氣度;二是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信。這笑表面上輕描淡寫,實則綿裏藏針,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臟。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只能“陪着笑”。這裏,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顯得蒼白而無力,這是面對尷尬處境的楚王的,用笑來掩飾自己的窘迫處境。他的笑反襯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國大臣們的笑。當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懷好意的語言向晏子發起最後一輪進攻時,楚王手下的大臣們也跟着“得意洋洋地笑起來”。“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諂媚的笑,又是惡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雲壓城,殺氣騰騰地襲向晏子。可惜這種笑沒能保持到最後,在晏子的還擊下,他們和其主子一樣一敗塗地,自食惡果。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感覺到《晏子使楚》寫“笑”別有韻味,值得我們深入領會,細細揣摩人物的內心。認識“笑”在文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因此,本堂課的重點,將圍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展開對人物心理活動和性格的理解,運用朗讀、體會等方式,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較深入的感性認識,理解晏子能言善辯,聰明機智,心中有國的崇高品質。

實踐篇:

一、激情引入,引發思考

課堂伊始,從校園網首頁上的“歷史上的今天”說起,引發對歷史的思考,歷史是悠遠的,是神祕的,從而揭示課題,去領略幾千年前齊國大夫晏子的獨特魅力,學生的情緒被感染了,從他們炯炯的眼神中看到了渴望——對學習的渴望、對歷史知識的渴望。

二、抓住文眼,質疑思索

我用講故事的方法,講述了晏子去楚國將受到的楚王的“禮遇”,讓學生尋找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學生很快找到了課文第2節,圍繞“侮辱”一詞,展開了他們深沉的思考:楚王爲什麼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駁?結果如何?這些問題就是之後我們要重點學習的內容。

三、瞭解大意,認識人物

學生因爲有了預習,對課文內容有了5分熟悉,因爲有了對全文的朗讀,對晏子與楚王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表格(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之後,學生都瞭解了楚王的爲人——仗勢欺人;領會了晏子的愛國、聰慧、能言、善辯的特點。通過對比式的板書,讓學生談談他們對楚王與晏子的看法,他們對晏子都報以崇敬的心理,而對楚王這種盛氣凌人的樣子都嗤之以鼻,非常憎惡。

四、品詞品句,感悟品質

抓住文中富有特色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談談自己對楚王及晏子的品質感受。學生抓住了楚王和晏子的5次笑,繪聲繪色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五、感情朗讀,昇華感悟

本文的對話描寫十分生動,在學生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朗讀,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對人物的描繪。

反思篇:

這是我對老課文新上法的一次嘗試,課堂上,學生基本上都能按照我預設的一步步學習下去,學生對人物性格的體會也的確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最難的一點就是讓學生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開理解,談談爲什麼厭惡楚王,爲什麼敬佩晏子。有一部分同學能根據自己找到的詞語展開一定的想象,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這部分同學相對較集中。朗讀的環節少了,因爲時間不夠,如果在之前的根據課文填空去掉,將這個時間承接後面的分角色朗讀,可能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篇18:《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爲突出。

當我們分析晏子說的每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

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採用書上的這種方式,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爲什麼?”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

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

2、晏子身上還有什麼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

然後,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說話時的動作、神態,(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嚴來自他背後有一個實力雄厚國家。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嚴

爲了讓學生懂得做人要有尊嚴,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繼續提問:“爲什麼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劉人瑋同學答得十分精彩:“齊國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駁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極了。”我興奮地說,繼續補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後再談尊重齊國。這叫愛屋及烏。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才能談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國家的——(學生齊答)尊嚴!”

六、懂得尊重別人

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後,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衆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想,學生該把“規圓矩方”記在心裏,應該知道做人要做到“規圓矩方”。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藏書不難,能看爲難;看書不難,能讀爲難;讀書不難,能用爲難”。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然而,我卻匆匆而過,錯過了讓學生記憶這種智慧語言的最好時機。恐怕學生學過課文後,只知道晏子的語言巧妙,而記不清晏子究竟說了什麼。

篇19:《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擺楚國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本人執教本課第二課時,根據新課標對高年段“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單元目標“感受表達的藝術,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以及課後問題爲依據,確定教學目標爲:1.聽寫“侮辱、矮小、規矩、柑橘、盜賊”等詞語,並結合以上詞語說一說故事主要內容。2.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繪聲繪色朗誦表現人物情感,並說出人物語言的言外之意,體會晏子機智應對、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風範。3.聯繫課外資料,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

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扣讀導悟,讀懂話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顯然,“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繪聲繪色的朗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楚王與晏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交鋒中,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畫出人物的話語,其次引導學生以提示語爲抓手關注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說話的不同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與想法,爲下一步的分析晏子話語做鋪墊。如:學習楚王和晏子第二次交鋒的文段,我先請一位學生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隨後引導其發現楚王說話時的動作“瞅”和“冷笑”,並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正確做出“瞅”和“冷笑”的動作,最後加上動作再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學生對於演繹性的朗讀躍躍欲試,由一位學生的朗讀帶動全班學生的朗讀,加上動作和神態的演繹,再追問學生“楚王,你看見晏子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楚王們”紛紛答道“我瞧不起晏子。”、“我想給晏子一個下馬威。”、“我想給點顏色晏子看。”等等。

由此可見,扣讀導悟,是藝術性地融合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進行朗讀,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人物話語的理解,更進一步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

二、推理分析,理解精妙

在情感朗誦的基礎上,重點研讀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運用三段論分析晏子話語的言外之意以及通過刪減對話作比較讓學生了解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如:在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中有三次對話,當楚王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爲什麼晏子不直接回答“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夠知道晏子回答這話會惹楚王生氣,但讀不懂晏子說話的應對策略。這時,我點撥學生關注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和“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兩句話中的“人”的含義是否相同?學生立刻意識到這兩個“人”的含義不同,楚王的“人”指人才,晏子的“人”指生命個體。繼而,我引導學生思考晏子爲什麼答非所問,這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也沒有關係,只要再往下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學生很快找到“裝着很爲難的樣子”,我追問“晏子爲什麼要裝着很爲難的樣子”,個別學生能夠說出“晏子接下來要說的話會令楚王生氣,’裝着很爲難的樣子’是爲了得到楚王的赦免。”話語一出,學生們恍然大悟,晏子的“答非所問”和“裝着很爲難的樣子”都是在設計圈套,爲引出最後一段話做準備,所以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爲順水推舟,設計圈套請君入甕。

三、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晏子使楚》文中晏子精妙語言的魅力和語言表達的藝術令人歎爲觀止,若學生的習得僅限於理解與感悟,便成了走馬觀花。國小語文課程是一門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其最終歸宿是指向於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在學習完課文後,我聯繫課外資料先讓學生閱讀材料一,嘗試分析理解商人與蕭伯納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有一次,瘦削的蕭伯納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機奚落他,便說:“人們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現在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慌不忙地予以回擊,說:“人們看見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

商人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蕭伯納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基本學會分析理解言外之意後,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學生閱讀材料二並完成填空,再次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

材料二:一次,蕭伯納正在一條狹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個對他不滿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對他說:“我從不給傻瓜讓路的”蕭伯納答道:“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在文本中習得晏子語言之精妙,從而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正所謂“教學相長”,在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既是相輔相成,又是互爲碰撞。針對現實課堂中的教與學,我對本課做出了以下的教學分析與重構:

一、基於學情,刪繁就簡

在研讀晏子話語時,分別採用三段論與類比推理分析“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和“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兩段話語。課堂中的表現,前者是學生的無言以對,後者是老師的蒼白呈現。無論是三段論還是類比推理對於學生的思維要求非常高,學生通過情感朗讀基本可以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但是用三段論和類比推理去分析話語的言外之意,便顯得疊牀架屋了。

研讀“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時,可以通過填空補白理解晏子的言外之意,即“因爲我最不重用,所以是_____人。因爲_____訪問_____國,所以楚國是_____國。”

研讀“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時,可與“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作比較引導學生理解晏子舉例柑橘的用處在於委婉表達和增強說服力。

二、定準目標,一語中的

衆所周知,本課教學研讀重點是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而我的課堂引導學生研讀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止步於晏子說話的應對策略(即怎麼說),沒有更進一步點破爲什麼這麼說――即語言的委婉。

在學習完楚王與晏子三次交鋒後,可對晏子三次的話語進行小結。結合歷史背景,明確晏子出使楚王的目的。可將晏子文本中的話語與言外之意的話語作比較,追問學生“晏子爲什麼這樣子說話,而不直接說?”引導學生明白晏子採用直接的方式說,不但得罪楚王而達不到出使的目的,而且還會招來殺身之禍,百害而無一利。然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得罪楚王,又讓楚王感受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晏子話語真正的精妙之處是語言的委婉,教學目標3更準確表達爲:聯繫課外資料,學會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加之聯繫課外資料拓展練習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聯繫生活,學以致用,更顯得順理成章。

篇20:《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儘量讓學生嘗試着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爲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通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麼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着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麼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於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願當楚王了。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雲、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篇21:《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通過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爲學生創設非常形象、直觀、生動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努力達到看得見、聽得進、學得會、記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置身於電化教學之中。

首先讓學生邊看課文邊體會內容,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我在使用電教的實踐中嚐到了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甜頭,並將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總結,爲“辦現代化學校,育跨世紀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奮鬥。

篇22:《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同上一節課”,同樣的教材,不同的老師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教無定法”的教育原則,可謂異曲同工,百家爭鳴,給我們每一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藉助這次活動爲大家提供了互相學習、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契機。

這一次我們四年級同上的是《晏子使楚》這一課,我覺得人人在課文的處理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落腳點,我從中獲益匪淺。張宗芳、畢夕紅、鄒向榮老師的課,圍繞重點、提綱挈領,體現了老教師駕馭教材的柔韌有餘;許芳、宋修美老師的課,層次清楚、直奔主題、語言樸實,給人的感覺是一堂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孫秀麗老師的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在教學當中注重了讀的訓練;谷芳菲老師的課,注重了課內知識向課外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領悟音樂的魅力。

回顧我在教授《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採用了整體把握──思考領悟──深入探究──遷移運用四步進行,教學中緊緊抓住“侮辱”和“尊嚴”兩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體會晏子作爲齊國大使“謙而有禮”“據理巧駁”的的聰慧和機智,同時利用朗讀、模仿有關楚王的語言、動作、表情上的被動和尷尬進一步反襯出晏子的針鋒相對中的遊刃有餘。

但回過頭重新審視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得當:在學習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針鋒相對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機智靈活的辯論和反擊技巧,忽視了晏子不卑不亢處處以國家尊嚴爲重的凜然氣節,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高大,使課堂的教學環節銜接的不夠自然和諧。

學習對比之餘,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總是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是不是平時墨守成規多於虛心求教?是不是經常守着一方淺窪忽視了要多方疏通渠道引進源頭活水?結論是兼而有之,我不禁汗顏了。特級教師於綺老師曾身有體會地說“教師每天都在吐出知識,如果不及及時吃進新知識是不行的。只要處處做有心人,抱謙虛的認真的態度,不但看書時可學,即使走路、交談也無所不學。”這不正是針對我所說的嗎?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還能執迷不悟嗎?

篇23:《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上週五,我和年級組的幾位老師到孫橋國小參加區裏的教研活動,聽了兩位教師的展示課,收穫還是很大的。

爲了讓教師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路,此次活動特意請兩位教師在同一班級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課時的教學活動。

從此次活動中可以學習的有:

一、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重點是學習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針鋒相對,智鬥楚王的過程。老師新授時在總體瞭解了課文後,就直奔主題,問:楚王幾次侮辱晏子,分別在什麼時候?然後請學生讀課文,抓重點問題“楚王是怎麼做的?晏子是怎麼做的?”展開教學。學生學習的思路清晰,學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教學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鋒中,教師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教師抓住了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一聲冷笑,一個眼神,學生學得不亦樂乎。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地去讀課文,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相信這時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語文學習中的。因此學生們能讀出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能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通過朗讀,通過表演,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

三、引導學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的話都有言外之意,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兩個“水土不同”。前一個指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而後一個指人成長的人文環境。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這個練習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增加歷史文化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很注重歷史文化知識的滲透。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告訴學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謙,而往往越有學問的人,越發謙虛。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現給學生看,將古代真實的記載告訴學生,並讓學生在古文中積累成語:“張袂成陰”、“揮汗如雨”和“比肩繼踵”。這樣的語文課讓孩子興趣盎然,讓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非常向往,也許這就是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了。

出去聽課,瞭解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積極反思,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打開思路,不失爲自身學習提高的一條捷徑。

篇24:《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

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講讀時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

板書設計動了一番腦筋,有助於學生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課文的整體內容,也含蓄地點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國家爭得榮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就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課後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並表演,學生饒有興趣,且對課文加深了理解。

篇25:《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鬥?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爲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彙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裏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裏;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並不尖銳,實際上是笑裏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進人物。

同學們熱情高漲,都想一顯身手。

遺憾:其實,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幾次有的小組已大有進步了。但是總是不盡如人意,想想誰天生就是演員呢?

篇26:《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

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想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我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感受正義和智慧的力量,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邏輯思維能力。智力因素豐富,學生在認識、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智力角逐的愉快。

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課文和學生的智力因素。我覺得成功之處:

一、能大膽的使用幻燈片教學,節約了課堂教學的時間。

二、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

三、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

四、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正義感。

五、教學思路清楚晰,使學生學到了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於本人教態不太自然,沒有融入真正的課堂中,沒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上設計了綜合題,以開發學生智力,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但事實上,此時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不多,學生回答問題抓不住主要的。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篇27:《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爲突出。當我們分析晏子說的每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採用書上的這種方式,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爲什麼?”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2、晏子身上還有什麼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然後,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說話時的動作、神態,(“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嚴來自他背後有一個實力雄厚國家。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嚴爲了讓學生懂得做人要有尊嚴,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繼續提問:“爲什麼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劉人瑋同學答得十分精彩:“齊國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駁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極了。”我興奮地說,繼續補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後再談尊重齊國。這叫愛屋及烏。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才能談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國家的――(學生齊答)尊嚴!”

六、懂得尊重別人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後,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衆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想,學生該把“規圓矩方”記在心裏,應該知道做人要做到“規圓矩方”。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藏書不難,能看爲難;看書不難,能讀爲難;讀書不難,能用爲難”。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然而,我卻匆匆而過,錯過了讓學生記憶這種智慧語言的最好時機。恐怕學生學過課文後,只知道晏子的語言巧妙,而記不清晏子究竟說了什麼。我做了這樣的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只有留住別人的尊嚴才能留住自己的尊嚴。在生活中,幫助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

反思這節課,今後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篇28:《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鬥?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爲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彙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裏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裏;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並不尖銳,實際上是笑裏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篇29:《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鬥?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爲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彙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裏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裏;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並不尖銳,實際上是笑裏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進人物。

同學們熱情高漲,都想一顯身手。

遺憾:其實,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幾次有的小組已大有進步了。但是總是不盡如人意,想想誰天生就是演員呢?

篇30:《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兩點: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本課故事性很強,所以本課的設計理念定位在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以讀促悟,以悟促演,走進文本,潛心會文。教師課前激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朗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並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時教師只需要做好“導演”這個角色,合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演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對文字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就提高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巧設環節,積累豐富的語言。

在學習第二個小故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靈活的教法、學法設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感受文本中人物智慧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悄悄點燃,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

不足之處在於淡化了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首尾照應,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在瞭解課文內容時,請學生按順序來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很不錯的選擇,這對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很有幫助。

篇31:《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國小語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的學習要點: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我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把感受晏子的言語交往技巧作爲學習重點,讓學生在晏子與楚王的針鋒相對中,感受到晏子語言的藝術、智慧的魅力。

首先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入手,讓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疑問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己找到疑問的答案,再次緊緊抓住晏子的語言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體會晏子所說的話,利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感悟晏子的聰慧和機智,同時利用朗讀、模仿人物的語言、表情,在讀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其次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課堂中,我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最後及時評價,盡最大可能激勵學生。在本課堂中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最後,利用拓展材料讓學生明白得到別人尊重,維護國家尊嚴,需要怎麼做?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所揭示的道理。我希望營造的是一個師生平等,和諧共進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課堂。

但回過頭重新審視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得當:

1、在學習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針鋒相對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機智靈活的辯論和反擊技巧,忽視了晏子不卑不亢處處以國家尊嚴爲重的凜然氣節,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高大。

2、在文本的朗讀上,我還有很大的缺陷,晏子的語言讀得還不是十分到位。

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我想我應該更多地思考和推敲,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爭取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

篇32:《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於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讀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第二,在教學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閱讀,讀中深刻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思想,進而更深入地瞭解不同人物是內心世界,學習作者對人物個性化的描寫。

第三,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彙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於課堂時控觀念不強,因而對於課文的延伸沒來及展現,讓學生的小練筆,以及課本劇的表演都只能當做課後的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後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篇33:《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

本節課主要解決幾個問題:

1、那晏子爲什麼出使楚國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2、楚王是怎麼侮辱晏子的?

3、晏子是如何反駁楚王的?

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反覆讀課文,正音,理解詞義,點撥,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與研讀結合學習了三件楚王侮辱晏子的事例。學生學得興致勃勃,朗讀神情並茂。

通過句型轉換,比較,理解句意,水到渠成地引入理解文章中心。

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推理法:如從鑽狗洞引出晏子提出的“訪狗國者從狗洞入”。進而引導學生領會晏子機智幽默的語言魅力。

篇34:《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慾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後,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爲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着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爲提出這個要求後,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麼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着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麼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爲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爲‘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爲“水土”,那麼,晏子想說什麼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後,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裏,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爲什麼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迴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着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係,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係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爲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爲什麼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麼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麼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爲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麼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髮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餘地,留着面子,不至於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裏,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爲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篇35:《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老課文,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上出富有新意,又能讓學生收穫頗多的課來,成了擺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難題。這篇課文可挖掘的東西很多。細細分析課文,文章思路清晰,開頭兩自然段介紹了齊楚兩國的現狀及晏子使楚,楚王要藉機侮辱晏子。之後,生動地記敘了晏子出示楚國後接連遇到的楚王的三次侮辱,人物的神情、動作細膩生動,特別是晏子與楚王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智慧與力量,讓人不敢小覷。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晏子與楚王交鋒的結果。我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爲文章的教學的點,以點帶面,展開層層剝筍似的學習,將有助於學生的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第二自然段寫道:“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仗着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其中的“侮辱”一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什麼是侮辱?爲什麼要侮辱?楚王是怎麼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駁的?結果如何?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提出將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整體內容的學習和把握。三次交鋒文章的重點所在,三個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和結構都相似,先寫楚王如何侮辱晏子,再寫晏子如何反駁,最後寫結果如何。學生理解這些也許並不困難,要理解晏子反駁的話也並不困難,但是,很多老師的教學都將晏子反駁的方式第一次:藐視對方,擡高自己;第二次先壓低自己在貶低對方;第三次運用類比推理,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方法讓今天的四年級國小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其實,文中晏子與楚王的五次笑也是很耐人尋味的。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面對楚王的“冷笑”和挑釁性語言,晏子從容不迫,以牙還牙,駁得楚王張口結舌。這時作者寫道:晏子說着“故意笑了笑”。這“故意”,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楚王“冷笑”的回敬,顯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氣度;二是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信。這笑表面上輕描淡寫,實則綿裏藏針,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臟。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只能“陪着笑”。這裏,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顯得蒼白而無力,這是面對尷尬處境的楚王的,用笑來掩飾自己的窘迫處境。他的笑反襯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國大臣們的笑。當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懷好意的語言向晏子發起最後一輪進攻時,楚王手下的大臣們也跟着“得意洋洋地笑起來”。“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諂媚的笑,又是惡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雲壓城,殺氣騰騰地襲向晏子。可惜這種笑沒能保持到最後,在晏子的還擊下,他們和其主子一樣一敗塗地,自食惡果。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感覺到《晏子使楚》寫“笑”別有韻味,值得我們深入領會,細細揣摩人物的內心。認識“笑”在文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因此,本堂課的重點,將圍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展開對人物心理活動和性格的理解,運用朗讀、體會等方式,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較深入的感性認識,理解晏子能言善辯,聰明機智,心中有國的崇高品質。

篇36:《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案例分析。

一、循循善誘,勾起探究慾望

老師: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嗎?

孩子們:想。

老師:老師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痛快不痛快?

大多數孩子:痛快。

老師:跟老師講講爲什麼痛快好嗎?

孩子們:……

老師:想知道老師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嗎?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佩服不佩服?

孩子們:……

老師:跟老師講講爲什麼佩服好嗎?

孩子們:……

老師:準備好了回答老師的第三個問題了嗎?第三個問題是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心裏覺得氣憤不氣憤?

孩子們:……

老師:why?

孩子們:……

老師:老師的第四個問題是,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有哪些地方覺得奇怪的?──-(實際上就是還有什麼地方不懂?)

孩子們:……

學生提問後老師要及時梳理!做到心裏有底,什麼問題該在什麼時候講哪節時解決,什麼問題可以當時解決!

二、設情入境,深入學習課文

這部分我建議通過學生表演的形式進行,然後讓下面的同學對錶演的同學加以評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知道明確:第一次晏子採用藐視對方,擡高自己,進而壓倒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土,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第二次晏子採用了先壓低自己,再貶低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王。第三次晏子採用了先舉實例,再說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國家表現不同,用類比的推理理方法,揚齊抑楚,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再結合有感情的朗讀體會。

三、《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爲略讀課文,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學習了一些優秀老師的教學實錄,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通過自己的領悟自由發表看法,在一個寬鬆的氛圍中進行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小課文中所蘊含的大道理。在此基礎上,在課文學習中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篇37:《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回憶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全部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確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自動去讀課文,琢磨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幹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施展發明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換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情勢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緒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篇38:《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選擇這篇課文作爲研究課原因有二:首先,從學生的角度講,一般都比較喜歡這種趣味性的故事,這爲教學過程中的理解環節奠定了先天的基礎;其次,從自身角度講,我自己對歷史故事一直比較感興趣,喜歡晏子這樣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所以希望通過這種課文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一個人要像晏子這樣有真才實學,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完成這次課的教學之後,個人對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教學過後的反思感想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現貼上來,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

進步:

1、講這節課前的準備比較充分,我看了幾篇優秀的案例和實錄,在借鑑的基礎上,選擇有用的材料爲我所用,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課前準備爲在課堂上順利教學打下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呈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能夠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換詞比較理解、想象補充等一些策略、方法來達成預設的目標。

不足:

1、在講授這樣的文章時,應當創設一種讓學生討論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思想碰撞的平臺。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時,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大處着眼,小處着力,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在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並沒有充分意識這一點;

2、教學的層次性不強,沒有教學高潮;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駁。這三個小故事都有相通之處,教師如能抓住其中一個,按照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指導,學生則以同樣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兩個故事,就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朗讀指導的訓練還不到位。其實這篇文章學生一看就懂,內容上沒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體現在每次反駁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禮節風範,讓楚王惱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後賠不是:“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加以表演朗讀,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則可以通過朗讀,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學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5、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善於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應只顧走教案),並加以巧妙指導,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通過這次研究課,我總結出這麼一個道理: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極強的調控指導能力和對教材的深入準確的理解。而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後尚需在這些方面多下工夫。

篇39:《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課文,教學中我力爭把老課文上出新意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瞭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爲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我覺得本課成功之處在於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臺詞,更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後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說說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後,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課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爲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於“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因此,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瞭解得淋漓盡致。看來,情景教學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覺得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40:《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我越來越覺得上課是一門“技術”啦。它需要你好好的去學習,並且還要好好地去改進。

本篇課文是一篇精講課文,課時安排是兩課時。說實話,上完這兩課時我並沒有感到放鬆,雖然接着就是假期。因爲我兩課時沒有講完,還剩下一個小尾巴,好像沒有完成任務一樣。這樣就得拖到假期後再來講了。

總結如下:

一、不足就是:

時間沒安排好。也許是中間在講課文時羅嗦了一些,耽誤了時間。也許是第一節課的時候內容少了一些,兩課時沒有平均分配好講課的內容。我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我認爲我對這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瞭解,我不是很清楚他們掌握到了什麼情況,哪些對他們來說很簡單,不需要再說的,以致於我在一些不必要的環節上浪費了時間,這樣也使得課文對學生好像沒有挑戰感。

二、優點是:

我發現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組織能力真的很好,有時候學生比老師的思路或看

法會更好,這提醒我上課時一定要讓學生講說他們的想法。

三、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1.多跟指導老師交流交流,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老師給自己一些指導性的建議(包括備課方面的),以免自己高估或低估學生的能力。

2.好好備課,把重點和難點標註出來,根據教師參考書的提示或要求來了解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不離開這個要求。另外一點就是,好好準備課件,課件更夠穿起課文主要內容。

3.再講精讀課文時,要好好分配兩節課的內容,不輕不重。

4.課上用眼睛去觀察學生的反應,課下用心與學生交流,多多的瞭解他們。

篇41:晏子使楚反思

本課爲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內容及結果,突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並讓學社提前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咄咄逼人的楚王卻在晏子面前一敗塗地。究竟爲什麼,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懸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體現,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應該說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可圈可點,但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教師的引導便顯得有些過急,並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老師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

篇42:晏子使楚反思

在教學《晏子使楚》時,我打破了常規的教學內容,採取“小記者採訪”的形式,讓學生跨越時空,隨同晏子一道出使楚國,使他們置身於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創設一種愉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認爲“小記者採訪”不是可有可無或形式主義的環節安排,而是爲了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來參與這種情境體驗活動,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充分地閱讀,用心地感悟,積極地思考,自由地表達,教學效果比較好。

確實,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善於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教學晏子和楚王三個回合的較量時,我採用了不同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方式:一是情境模擬體驗——現場採訪,二是角色表演,三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由交流學習體會,再加上中間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和課尾的寫消息,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筆,始終保持着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各種感官都真正地被調動了起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根據學生喜歡展示自我、表演節目的心理特點,在最適合表演的第2自然段的學習過程中,引領同學們開展了一個朗讀表演活動。爲了演好角色,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動作,這樣就更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涵,體會了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置身於這種情境中,學生學得輕鬆有趣,不再認爲學習是一種負擔,思維不受壓抑。

教學過程中這些情景化、多樣化、層次化的訓練形式,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所以,整堂課的教學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的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篇43:《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鄭百苗 莫國夫

--------------------------------------------------------------------------------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扣課題初讀課文,初步瞭解三次侮辱晏子的異同點;2.學習生字“晏”,理解“出使、侮辱、強盛”等詞語。

操作目標:1.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駁楚王的話的含義;體會晏子反駁的巧妙;2.能表情朗讀晏子第一次反駁的話。

情感目標:1.初步激發學生對晏子的智慧和勇氣的敬佩之情;2.重點: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駁的含義,體會晏子反駁的巧妙。

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題

1.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羣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師指春秋形勢圖)其中齊國和楚國是大國,而齊國的強大離不開一個人,此人雖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辯,口才極好,被派到其它國家執行外交任務,幫助齊國解決了許多外交上的爭端,他就是晏子。(教“晏”字,並向學生介紹晏子原名“晏嬰”,“子”是古代對男人的一種尊稱。)由此而引出課題。

2.讀題:《晏子使楚》

二、扣題默讀課文

圍繞“晏子”、“使”、“楚”這三個詞語,解決三個問題。

1.(1)晏子是個怎樣的人?(2)“使”是什麼意思?(3)楚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2.讓學生默讀課文,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來回答。

3.反饋估計:針對學生可能選擇的問題及回答,教師相機誘導。

三、扣“使”再讀課文

導入  :剛纔我們抓住課文題目,初步瞭解了晏子是個怎樣的人,也初步領悟了“使”的意思和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

深入:

1.課題中揭示這篇課文主要事件的關鍵詞又是哪一個呢?讓學生回答哪幾個小節在寫“使”的過程?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3至5節,選擇其中一個故事來談談晏子到了楚國以後就受到了楚王怎樣的侮辱?(板書)“面對侮辱”

3.反饋:你選的是第幾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中晏子面臨怎樣的侮辱?

第一個小故事:

生:楚王讓晏子鑽狗洞。

生:楚王開洞讓晏子鑽進去。(課件演示)

師:你能用一個詞來說明晏子面臨的侮辱嗎?(板書)讓堂堂齊國大夫鑽狗洞,這楚王真是太欺負人了!

第二個故事:

生:楚王說晏子不中用。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楚王說齊國沒有人。

師: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改成陳述句怎麼說?這兒的“人”指什麼樣的人?其實楚王的侮辱還是集中在另一個問句上?--“既然齊國有那麼多人,又爲什麼打發你這個晏子來呢?”楚王的言下之意就是侮辱晏子怎麼樣?用課文中的詞語來說。

第三個小故事:

生:楚王說齊國人是強盜。

師:你是從哪句話中體會到的?請用一個詞語概括晏子面臨的侮辱。

四、抓重點句讀議第三節

導入  :剛纔,咱們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初步瞭解了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進行了三次針鋒相對的鬥爭,但我們要全面地認識晏子,還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好在這三個小故事間相互獨立,今天,我們先一起來研究一下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的較量。

深入:

1.請同學們默讀第3節,劃出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駁的句子。

2.反饋:(課件)這是晏子的反駁,也是這一節中的重點句。

3.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認爲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厲害。

4.反饋:讓選擇第一句最厲害的學生說說理由。(課件)

生:這是一個狗洞,不是城門?--承認要鑽的洞是狗洞。(板書)

生:我要是訪問狗國,當然“得鑽狗洞”。--由狗洞推想到狗國(板書)

生: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還擊,向楚王質問(板書)

師:哪個句子在反駁中是晏子轉守爲攻的關鍵?--不錯,晏子由狗洞推想到狗國,正是晏子由劣勢轉爲勝勢的轉折點!

5.明確推理過程。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訪問狗國才鑽狗洞,現在楚國要晏子鑽狗洞,那麼()

B.完成作業 :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當然得鑽狗洞。”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那麼()

C.如果晏子不採用這種說話的方法,而採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該怎麼說?

比較: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我不鑽!”

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當然得鑽狗洞,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1)自由朗讀這兩句話。

(2)想想這兩種反駁的方式哪一種好?爲什麼?

(3)小組討論。

(4)反饋:從剛纔的句子比較中,我們又進一步體會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他不僅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而且還把這種侮辱還給了楚王,讓楚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番話的確巧妙!

6.那麼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後讀一讀,說說你爲什麼這樣選擇?

怒發沖沖地心平氣和地冷靜地

7.反饋誘導

(1)選“怒氣衝衝”。

你爲什麼這樣選擇?如果真像你說的,晏子大叫大嚷,怒氣衝衝地說這番話,會產生什麼後果?晏子那麼聰明,會這樣說嗎?

(2)選“心平氣和”。

你爲什麼選擇“心平氣和”?什麼叫心平氣和?晏子面對楚王如此的侮辱,他心裏能不氣憤嗎?但是他能把這種氣憤表現出來嗎?心裏感到憤怒但又要努力剋制這種憤怒,我們應選哪個提示語比較合適?

(3)選“冷靜”。

談一談你爲什麼選擇“冷靜”?而不選擇其它兩個呢?

我們來看晏子究竟是

篇44:《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我講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11課《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鄧多種方式的讀,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初步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描寫的。根據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讀促講,以讀促感。

具體教學環節中,我想要圍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一專題,主要展現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四個小方面,各位老師在聽課時可以有重點、有目的的來聽。

一、生本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自主閱讀、合作交流。上課伊始,我以“哪部分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話描寫進行閱讀品味,把自己與文本對話後最原始的感受與夥伴交流。

2、創設情境,角色體驗。在與學生一起感悟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當學生談出自己的感悟時,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或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人物來讀。如:“你來噹噹楚王,帶上你的冷笑讀”“你就是晏子,你來說說”這樣以讀促感,再以感促讀,教師帶着學生始終在文本中行走。

二、師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營造輕鬆民主的對話氛圍,比如:當學生品讀完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的話時,我的角色馬上變成楚王,說:“實話實說,本王不生氣,晏大夫說吧!”此時,學生就會馬上進入晏子角色。這樣平等的交流,輕鬆的氛圍,就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對話更加有效。

2、恰當有效的點撥引導。如:體會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麼樣的笑,學生可能體會說出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諷的笑之類的理解,我就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笑是表現在臉上的還是表現在心裏的,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這種笑。

三、生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自瀆感悟時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再現第二次交鋒時的角色朗讀與評價兩個環節。

四、師本對話。關於師本對話,在備課時,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課文讀了十幾、二十幾遍,直到讀出自己的感悟。

篇45:《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於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爲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爲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於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讓課本劇成爲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於表演的學生來說,既是對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於觀看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本意蘊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沒有通過讀書,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語言的妙處。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

第三、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彙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於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於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後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篇46:《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並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這節課故事性很強,我想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首先,通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鬥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可讓學生查查字典。接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後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我覺得我這次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開始上課的時候,臨時加上了一個激趣導入,是周總理的外交妙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要進入課文。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教學環節把握也比較清楚,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抓住了中心問題,並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都清晰了。缺點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其實本課對話內容很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我應該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鬥智的部分,要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和在失敗面前的窘迫;要重點引導讀好晏子的話,晏子的語氣或義正詞嚴,或嘲弄戲耍,或詼諧反問,語氣雖然變化較多,這些多變的語氣,卻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課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課本劇,並在活動課上演一演。

篇47:《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

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我認爲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語交往技巧作爲學習重點,讓學生在晏子與楚王的針鋒相對中,感受到晏子語言的藝術、智慧的魅力!

1、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學定教: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着學生還想繼續瞭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2、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在角色體驗中感受言語的藝術。“不浸潤心靈的說教是蒼白的。”作爲語文老師,要千方百計的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融入課文,走進本文角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會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就是爲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

今後應該改進的工作還有很多。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篇48:《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讀課文,作爲略讀課文,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瞭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爲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本課成功之處在於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臺詞,更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後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說說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後,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讓一名學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兩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後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於故事之中進行理解和體驗,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表演,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爲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於“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49:《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遭遇楚王侮辱,晏嬰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用善辯的口才贏得國家尊嚴的故事。

這節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課題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齊國大夫晏嬰出使到楚國”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課文結構簡單,共有6個自然段。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讓課文脈絡清楚,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後一個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後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後果的方法,讓學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課文的核心內容在中間第2、3、4自然段,內容是楚王故意設計侮辱晏嬰反被晏嬰耍弄的三次“大PK”。這部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情節,三個回合的脣槍舌戰,都以晏嬰勝楚王敗收場。課文的精妙之處在於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嬰不卑不亢,有爭鋒相對法,有欲擒故縱法,有設喻映射法,既恰到好處又不千篇 一律,每次都可以讓楚王啞口無言,自取其辱,讓人不得不佩服晏嬰智慧和口才。教學中,我用了“大PK”,極大的引起了學生的探討興趣,他們極好地融入了課文氛圍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謀篇佈局,無論是價值觀教育,還是愛國教育,都有課堂探究價值。

很顯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點,例如學生活動少,學生讀課文不夠多等,以後教學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積極研究教法,讓我的課堂呈現更多精彩。

篇50:《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會寫18個生字,會認8個生字,區分“乘機”和“趁機”,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通過補充、比較等形式品讀晏子語言的巧妙之處,感受他的能言善辯和愛國熱情。

3.關注提示語,揣摩人物的內心,讀好晏子和楚王的對話。

4.滲透古文,瞭解“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3個成語的出處和意思。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指名讀;強調“子”的讀音,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讀準“晏子”;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請你簡單介紹(齊國、大夫),再來讀一讀“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國)齊讀課題。

二、檢查詞語,理清脈絡

1.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打開課本讀一讀,讀準字音,想一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麼?給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2.交流

1)檢查詞語

春秋 臨淄 敝國 大夫 大臣

乘機 侮辱 規矩 淮南 枳 柑橘

讀準字音;質疑問難,強調“乘機、趁機”的區別;齊讀

2) 起因(1、2)

經過(3、4、5)

結果(6)

三、概括起因、結果

1、媒體出示,指名讀“起因”,強調“乘機”的讀音。濃縮成一個詞表達(侮辱)

2、指名讀“結果”,也濃縮成一個詞表達(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爲什麼短短的時間內楚王的態度有這麼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故事的經過部分。

四、研讀晏子的話語

1.自由讀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別怎樣侮辱晏子的?隨機指導朗讀楚王的話

2.面對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爲齊國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應對,如何反駁的呢?找出晏子說的話,媒體出示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讀一讀,請你用一個字來評價一下晏子的這些語言?妙、棒……

4.這些話到底妙在哪裏呢?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一翻。

1) “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l指名讀,說說妙在何處?

l我們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補充完整的話: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如果 ,那麼 。

l晏子爲什麼不把話說透呢?(作爲大使說話既顯得彬彬有禮,又讓楚王不得不打開城門迎接,綿裏藏針……)

l感情朗讀這句話。誰來噹噹晏子再讀讀這句話?

2)“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

‘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

l第一句話告訴楚王齊國人多,比較一下省略中間部分後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晏子一次次舉例誇張的手法,更加說明齊國人多,讓楚王信服。有感情讀。

l第二句話爲自己最後的反擊準備了一條退路

l第三句話通過先貶低自己貶低楚國

l出示提示語體會

l感情朗讀整段話

l只好陪着笑,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四、總結拓展

1.通過上兩次的較量,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進一步體會晏子說話之中的妙。

2.古今聯繫

《晏子使楚》是根據《晏子春秋》改寫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錄的,爲了方便大家閱讀才把它翻譯成白話文。現在老師摘錄了其中的一句來考考大家,出示: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

1)師讀,

2)你會讀嗎?理解,閭:古代二十五家爲一閭;

3)找一找文中相對應的語句。三個成語相對應的意思說一說。“比肩繼踵”也說“摩肩接踵”,講解3個成語的出處,來自文言文。

4)寫在文中相對的地方。

篇51:《晏子使楚》語文教學反思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儘量讓學生嘗試着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爲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通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麼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着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麼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於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願當楚王了。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雲、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篇52:課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篇略讀課文,教師教學大體思路如下:初讀課文,看晏子給你留下勒什麼初步印象,再瀏覽課文,課文寫了哪幾個小故事,然後選擇一到兩個仔細閱讀,勾畫圈點,看看讀懂了什麼。接着到小組裏交流學習所得,可以讀,可以說,還可以演,最後全班反饋,交流。

課後老師推薦讀《晏子》、《春秋的故事》。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但是整個反饋的過程又進入了分析的老路,特別是第三個故事,讓學生分析比較兩個“水土不同”,學生難度很大,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了半天,多數學生還是不明所以。雖然教師反饋時緊緊抓住晏子的幾次說話,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學生沒有讀出晏子的話外音,也就是語言文字裏面所含着的意思,對晏子能言善辯,膽識過人感受不深。其實這篇文章學生一看就懂,內容上沒有什麼好分析的,但是晏子的智慧體現在每次反駁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禮節風範,讓楚王惱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後賠不是:“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這些應該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學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極強的調控指導能力,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和朗讀,巧妙指導,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故事情境中去,而且教師的語言要豐富一點,詼諧一點,智慧一點,學生的智慧需要教師的智慧去點燃,智慧的教師,智慧的學生才能走近智慧的晏子。

具體談幾點建議:學生初讀感知時,有個學生談到晏子是個“能言善辯”的人,老師追問:“你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嗎?”學生感到爲難,在老師的契而不捨的追問下,只好說:“知道,說不出來。”老師又讓其他同學解釋。一學生說:“很會說話,善於辯論”老師這才滿意了。看來老師僅滿足於孩子能回答出問題。老師,這是何苦呢?是不是這樣解釋了大家就理解了這個詞呢?我看未必。教師這一做法首先讓剛纔那位發言的孩子感到些許難堪,“能言善辯”是他初讀課文的第一直感,這種感受是很珍貴的,至於什麼是能言善辯,他意會到了,但不能言傳,這也是很真實的。老師的窮追不捨可能讓他以後在發言中會有顧慮,不深思熟慮好了,他不會輕易發言的。這樣,課堂的生成性會大打折扣,很多有利於師生深入學習的契機就會失掉。其實,這位學生“知道,說不出來”是我們課堂師生互動中生成的極好的資源,教師應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把課堂教學,把學生地思維推向深入,這裏完全可以讓孩子存疑,就讓他說不出來,仔細讀了晏子的`幾次說話以後,孩子的這個疑自然會迎刃而解,而且這時對能言善辯的理解就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從晏子的話中深刻地領悟了這個詞的涵義。

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舉袖成雲,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最後還建議推薦學生當堂或課後閱讀幾篇類似的經典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正義和智慧的力量,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