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各具特色的居民教學反思(精選3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4篇《各具特色的居民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各具特色的居民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各具特色的居民教學反思(精選34篇)

篇1:《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袁燕兒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這是選自十二冊第九課的略讀課文。在備課時,跟同年級組老師進行交流並修改教案,發揮團體精神。我們迷惑,一直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略讀課文不列入考試範圍),許多老師只重視精讀課文的教學,對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兩種傾向,要麼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麼區別,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要麼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那麼,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究竟又是什麼?教學中又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呢?我們該怎麼做呢?我認爲:

一、明確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

1.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信息,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略讀課上,要更注重略讀方法的運用,如掃讀、跳讀等,訓練學生快速默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當然也不排斥精讀方法的融合運用。

2.通過自主閱讀獲取信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略讀課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應該用於自讀與交流,當然,也應很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

3.加強課內外聯繫,溝通課內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爲聯繫課內外閱讀的橋樑,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實現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同時,要根據單元主題及課文的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尺度

要區分精讀教學與略讀教學,就要確切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尺度,既不搞過細剖析,也不作隨意教學,要確立略讀課文教學的明確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學中尤其要認識到以下幾點。

1.略讀教學不等於略讀。

正像閱讀教學不同於閱讀一樣,略讀教學也有別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它的任務比較單一,只是爲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則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承擔了更爲廣泛的任務,不止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在略讀教學中光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如教學本課時,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再出示表格,讓學生小組合作,讀客家民居部分,填好表格,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客家民居的特點以及這文段中所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有時,爲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可以教給學生掃讀和跳讀的方法,如製作資料卡時,可以提出時間上的要求,並告訴學生基本的速讀技巧,這樣如果經常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2.粗知大意並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麼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爲過眼煙雲。如果教師理解上有差異,就會使教學陷入盲目性。以爲粗知就是淺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實,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三、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採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採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於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餘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篇2:《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不少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與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知識遷移不夠。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

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行了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但我認爲還不夠,因爲,我們美麗的黔東南本身就是一個民族風情濃的地方,爲何不就地方資源引領學生體會我們苗族的風雨樓、*族的鼓樓呢?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篇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本節課的目的在於孩子們能仿照課文。瞭解民居特色並且介紹某一民居,但由於準備不充分,本節課文沒有有達到理想狀態,其原因有二。

一、設備簡陋、收集資料不足,對於地方特色不夠了解。

由於本地區教學資源不完善,對於收集到的資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孩子在家悼念、整理資料的較少,雖然個別同學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寫上,並能用語言介紹,由於資料缺乏,課堂只能停留在課本上,知識量無擴充,使整節課顯得乾巴巴的。

二、由於本身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估計不足設計不完美。

通過與教研員反饋,瞭解到基於第一個原因,應從本地區實際出發,讓孩子談談本地區民居的這樣都是孩子身邊的事物。孩子談起來就會滔滔不絕,既解決重點又避免上課單調。

在今後的教學中會在這兩方面努力。

篇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選自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略讀課,本組訓練重點是: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開展調查活動,瞭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準高年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瞭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我才用了以下思路進行:

首先,初讀課文,讀對讀通,瞭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說說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些特點的。自主讀書,理清說明順序。我將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和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這段話爲重點分析通過反覆讀體會出“點綴”本意是修飾裝點,在這裏是說明地區偏僻的小區,由此學生領悟出這段還用了對比方法,把崇山峻嶺與爲屋和土樓加以對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爲了能省時高效,我才用了分組進行的方式:全班分成兩組分別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在分組讀、議,在相互交流、補充彙報。在此基礎上,我將多媒體用上展示出文中相關內容介紹,使同學從視覺角度對兩種形態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因爲有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同學們很快對兩種民居特點共同之處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是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的正門上刻着這樣的正楷對聯……”同樣,作者在介紹傣家竹樓的時候,怎樣造樓的例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錶達方法的領悟。

最後,今昔對比,學用結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觀察家鄉建築的特點。同學們結合課前收集的東北民居特點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頂,坡度陡,而且牆後,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爲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東北民居的窗戶通常是扁寬型的,木頭做的,比較小。窗櫺是用小木條做成井字格然後糊上窗戶紙。有的同學甚至把東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着個 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樣的民風民俗,爲今後的作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由於有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教學環節步驟有了一個明確、清晰的展現過程。即省時又高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5: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關於導學稿教學的研究課,通過本課的教學,旨在找出一種適應六年級學生課內自學簡易說明文導學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讀記重點字詞短句,瞭解客家民居的鮮明特色,學會融會貫通的掌握說明文基本常識;過程與方法:①學會自學(按照閱讀提示自學,默讀、批註、練習、填表,把難題作標記),提高閱讀同類文體的能力。②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說明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從導學稿的各個環節進行一一的反思總結。

篇6:《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我在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孩子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女兒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她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我讓女兒把課文讀給我聽時,發現雖然讀得流利卻沒有感情,對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並沒有感受。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學如果少了語言的感受,孩子的心中是積澱不了東西的!

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篇7:《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採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採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於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餘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篇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關於導學稿教學的研究課,通過本課的教學,旨在找出一種適應六年級學生課內自學簡易說明文導學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讀記重點字詞短句,瞭解客家民居的鮮明特色,學會融會貫通的掌握說明文基本常識;過程與方法:①學會自學(按照閱讀提示自學,默讀、批註、練習、填表,把難題作標記),提高閱讀同類文體的能力。②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說明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從導學稿的各個環節進行一一的反思總結。

由於本節課是一節說明文課內自讀課專題《各具特色的民居》的第一個部分――客家民居。此專題的內容面廣題量大,如何在一節課時間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獲,爲此我參考了教學參考書及大量的網絡資源,並對相關習題進行摘錄,歸類,並一一進行解答,從中我發現,客家民居作爲一種中華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學習很全面,爲此我設計的重點放到了客家民居的特點及生動的語言特色上。由此思路,我編寫出了導學稿的初稿,並在同頭班級試教,發現這種教學思路是可行的,教學內容專一而深入,學生從中可以學到知識,也可找到解決學習其他建築說明文的方法。其後,我又將導學稿進行精心策劃和安排,確定本課導學稿的重點難點:1。瞭解客家民居的鮮明特色;2。本文的說明方法及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後確定從 (一)檢查自學,落實基礎;(二)品味文本,抓住特點;(三)交流互動,領悟寫法;(四)朗讀積累,表達反思;(五)開拓視野,課外延伸;(六)隨堂檢測六個方面進行編寫。精選各種類型題目,進行了了先易後難的安排。並且涉及到的各個三維點的考查到位。由於第一方面的內容是知識性的,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大多數是可以得到解決的,所以我將這一部分內容定位在導學稿的課前導學部分。二到三部分是說明文專題知識:說明特點與說明方法,這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所以我安排在課堂學習部分,我旨在通過課堂的導學,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動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但我還想從課堂教學中生成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後的研究。例如:1。家鄉的民居有哪些特點,簡單的介紹,也可以畫下來。2。 本文從自學到課堂,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從課堂生成來看,第二個問題更受學生歡迎。奇葩?點綴?八卦?糯米飯作粘合劑?從繁榮遷到偏僻?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對聯的含義?……

爲了讓這節公開課順利,也爲了體現導學稿的模式,從課前發導學稿開始就進入了導學稿課堂教學的研究。學生首先完成導學稿的課前導學,教師批寫,找出典型錯誤讓學生在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深。其次在課堂導學中,師生共同分析後,學生進行了課堂導學部分的練習和講解。由於這部分的知識難度較大,我也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了編排,並重點對難點進行破解。由於我還藉助課堂,集中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提出自己的收穫及疑問。我想從中發現課堂的不足,找到下節課的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想從中找到我還沒有考慮過的盲點區。可由於時間的有限,我將從中生成的問題都留到了課後。

在課堂上,我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課堂發言。與學生一起快樂學習。由於我的精心安排,這節課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了聽課教師較高的評價。但從中我也發現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平時的課堂效率不高也是我們平時沒有做到處處精緻。

篇9: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我先是放手讓孩子自學課文,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討論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然後說說你學到了哪些說明方法。接着我出示討論題: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時候是不是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發地帶進行推廣?

2、從客家人的居住情況你們想象下客家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樓聞着陣陣瓜果的香味你會想寫什麼呢?

然後我和孩子們就圍繞着這幾個話題展開了層層討論,課堂氣氛極爲活躍,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興趣盎然的。特別孩子們在說怎麼寫出我們民居的特點的時候,真讓人大開眼界。

儘管這課的教學好象偏離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但是我覺得給孩子們帶來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是功勞,孩子們也是學有所得的。

篇10: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不少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與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知識遷移不夠。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行了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但我認爲還不夠,因爲,我們美麗的黔東南本身就是一個民族風情濃的地方,爲何不就地方資源引領學生體會我們苗族的風雨樓、侗族的鼓樓呢?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篇11: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本和課外資源放手讓學生自學,但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一些問題:

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中,初次嘗試充分放手,學生在自讀課文後,便出示了一個高度概括“客家民居”特點的表格,學生自行填表,然後在小組內完善,並最後推選代表小組總結髮言。整個過程中,其他組員幫助補充,而我卻遇到了問題“學生無論怎樣也無法概括到位”,進而我進行引導,誰知不覺中又變成了我爲主導;其次,在讓學生自己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時,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調動自身的知識記憶庫,能找到一些說明方法的例子,可當某些關鍵句、含有衆多知識點的句子需要我多問個爲什麼的時候,都集體啞言了。很明顯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學期踐行“以知識點爲主線”的課堂教學嘗試中,面對自讀課可真是左右爲難,既不可深講,一言堂,充分放手給學生,又要知識點落實到位。畢竟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難事。

篇12:《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文章介紹的是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本課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結合本課的內容、寫作特點,倪老師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在通過對比閱讀了解民居特色,學習表達方法。

倪老師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通過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再讀課文,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梳理民居特色,並領悟說明方法,填寫好表格。先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對客家民居的學習,然後讓同學們根據我們學習第一篇文章的學習步驟與學習方法去自主完成對傣家竹樓的學習,同樣自己繪製表格,安排表格內容,完成表格填寫。最後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說出這兩篇短文在說明上所運用的方法,並體會其作用。

總之,倪老師恰當地運用教學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篇1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紹了被譽爲“世紀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樓。

我們知道,抓特點的一種方法是“將同類事物相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點”。讀這篇課文,我們發現:作者對“同類的民居”進行了比較,發現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點:同樣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遙遠的山區;而傣家竹樓建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內臨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營壘式住宅,建造成圓形、依照八卦佈局排列、有防火牆的三層以上的土樓;傣家竹樓則用竹子架成成正方形、上下兩層。同樣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選用資料、建築風格上幾乎完全不同。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點。

那麼,爲什麼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文中也作了介紹:

客家民居造營壘式的土樓,是爲了解決“盜匪的騷擾和受當地人排擠的問題”,因此他們夯築的土牆厚一米、高15米,堅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來,圓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徵。所以,客家土樓建築成圓形,也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可以看出客家人通過建造房屋來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房屋由客家人統一建造,然後平均分配,房屋用途也非常統一,體現出客家人的文化特徵。

而傣家用竹子建成兩層,竹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放柴禾,是因爲防酷熱和潮溼。傣家人建造竹樓也有他們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樓,全村幫助。

不同民族的民居出現不同特點的原因有文化的、習俗的,社會的、還有地理的。這些背景原因導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點。

課文啓示我們:到了高年級,我們觀察事物不能僅僅停留在能夠“找出同類事物屬性之間的不同點”,還要去調查瞭解、考慮他們存在不同點的原因:看看是什麼原因是同類事物實現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把這個原因找到了,我們對事物特點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

篇1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本篇目中含有兩篇文章,且均爲自讀課文。教學參考上對自讀課文的要求爲:內容上理解要求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其二,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本篇章的特點,《客家民居》大體的步驟是這樣的:由學生參照課前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自學提示的要求,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客家民居有什麼特點?”“文章用了什麼表達方法表現出客家民居特點的?”這兩個問題。

在教學中,初次嘗試充分放手,學生在自讀課文後,便出示了一個高度概括“客家民居”特點的表格,學生自行填表,然後在小組內完善,並最後推選代表小組總結髮言。整個過程中,其他組員幫助補充,而我卻遇到了問題“學生無論怎樣也無法概括到位”,進而我進行引導,誰知不覺中又變成了我爲主導;其次,在讓學生自己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時,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調動自身的知識記憶庫,能找到一些說明方法的例子,可當某些關鍵句、含有衆多知識點的句子需要我多問個爲什麼的時候,都集體啞言了。很明顯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學期踐行“以知識點爲主線”的課堂教學嘗試中,面對自讀課可真是左右爲難,既不可深講,一言堂,充分放手給學生,又要知識點落實到位。畢竟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難事。

對於這樣的文章,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嘗試,在本課的第二篇文章《傣家竹樓》,我完全是讓學生自學:自讀課文,借鑑上一課的表格,或者自定表格瞭解傣家竹樓的特徵,並從中找到相關的表達方法來談你的學習收穫。這算是充分的放手了,也似乎都符合教參中對自讀文的訓練要求。可怎麼也不踏實,因爲在學生的彙報中還是可以看出有相當多的漏洞,譬如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概括的不到位;表達方法感悟不深。那麼由於充分給予自學時間,一旦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再去糾正,鈴聲已響。

對於自讀課上充分放手給學生,適當的引導、點撥,保證學生學有所得;既將知識點串成主線貫穿課堂,又避免片面地深挖,教師一言堂的情況。這確實還是困擾我的難題,能以取得之間的平衡點。

篇15:《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最近在學校進行的優質課選拔中,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採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採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於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餘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篇16:《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是獨立閱讀課文,以前爲節省時間,這類課文大多都是自己一講而過,學生始終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堂課老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得表情木然,課堂死氣沉沉。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忽然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登上講臺充當小老師呢?於是我就說,第八課我想讓同學們自己來講這一課,話音剛落,教室一下子就沸騰起來,膽小的吐吐舌頭,忙低下了頭;膽大的滿眼期望,蠢蠢欲動;其他同學相互傳遞喜悅的眼神。我知道我的提議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心裏暗自高興,但這次一定要慎重,不然會適得其反。

我接着說,平時老師上課前都要認真備課,你們可要熟讀課文認真鑽研做好預習,還要多查資料,以防被同學難住;不講課的同學也要認真預習,多給他們提問題,考考你們這位小老師。當時就有幾個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向同學和老師彙報課前預習時收集的資料。

我暗自欣喜:這些孩子真不錯,已經掌握了獨立自主進行課前預習的方法了。爲了開個好頭,於是我讓兩位優生進行準備。課前我佈置任務,讓學生查閱各地民居的特色,並要求學生用“旁批旁註”的方法,在文中寫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部分。

課前我悄悄檢查了部分同學的課本,沒想到竟然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比平時上完課記得筆記還多。課堂中,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彙報。通過自主探究,質疑釋疑,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小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異常的熱烈,連平時不發言的李星也高高舉起了手,我完全明白他們因爲對這樣上課感興趣,所以已經輕鬆理解了這課文的內涵,教學中的難點一次又一次地在學生自主研究的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我站在一旁欣慰地笑了,接着說:“同學們,這篇課文的教學已達到了目的。”課堂活動在活躍而有序的環境下順利進行着,整節課沒有了傳統教學中過多的講解,我感嘆:學生成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把講臺讓給學生,具體地說,讓學生讀書,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講解問題,只要做到讀得認真,一般問題學生都能解決,分別指定幾位同學擔任本節課老師,每人講一到幾個問題。

水平差的同學講最簡單,最明顯的問題;中等水平的同學講帶有深度性的問題,如舉例才能說明的問題;水平好的同學是同學提問,他在講臺上講解。

老師的作用,首先要保證學生的學習順利,爲學生排憂解難,肯定每位同學的進步,爲有困難的學生鼓勁打氣。當然這種做法實現了幾個轉變,把課堂由以教爲主變成了以學爲主。

教師由講臺的主人,變成了學生中的一員。講臺上的學生有權讓老師回答問題,由此最終實現面向每一位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課前查閱工具書、查閱資料、上網等一切方式解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這樣課堂上他就會帶着問題去聽、去思、去記,既積累了語言,又訓練了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篇17:《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我們師生共同學完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後,都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第一篇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緊接着寫圓形圍屋按八卦佈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緻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學習課文時,我先展示了各地民居的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祖國各地不同的民居以及他們使用這種住房的好處。繼而學習字詞,講課文的時候,我先給學生畫了一張表格,讓他們默讀課文,並分別從“形狀”,“層數”,“用途”,“好處”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先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又找了同學說自己的填寫內容,又出示答案修改,讓學生明白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具體特點,課文的大體內容,讓學生了解“承前祖德勤和儉,啓後孫謀讀與耕”的具體含義以及其他幾處重點句子的內涵體會。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了客家人和傣族人獨有的民族文化。列表格是這課的重要學習方法。

在教學這一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課文要介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生卻沒有按老師的要求提前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導致瞭解的內容不夠豐富,出現了老師問而學生不會答的情況。由此藉機教育學生要全面預習,認真預習。再是再學這樣的課文時,學生也可以列表格來說明事物的具體特點,這樣既簡潔又清晰,對課文內容理解地才更加透徹。

總之,教育學生,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不管學習什麼樣的課文,課前都要認真預習,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還要學習這一課列表格的方法,找出重點語句並加以理解體會,以便更大地更多地更好地更有效地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

篇1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臥室,附屬房裏餵養動物,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纔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篇19:《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裏爲我們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我先是放手讓孩子自學課文,討論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然後說說你學到了哪些說明方法。

結果我發發現,孩子們對民居和竹樓的特點可謂是小菜一碟,瞬間就討論完畢了,而且有哪些說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幾分鐘就完成了我佈置的自學任務了。

於是我臨時佈置了一個討論題:自讀課文,找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本組內討論討論。

結果交流的時候我才發現孩子們多麼有創造力,現將孩子們精彩發言摘錄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時候是不是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發地帶進行推廣?

2、從客家人的居住情況你們想象下客家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樓聞着陣陣瓜果的香味你會想寫什麼呢?請寫一個片段。

4、用自己的話把”樹滿寨,花滿園“的情景描寫下來。

5、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寫寫我們的民居,要寫出特色。

然後我和孩子們在第二堂課裏就圍繞着這幾個話題展開了層層

討論,課堂氣氛極爲活躍,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興趣盎然的。特別孩子們在說怎麼寫出我們民居的特點的時候,更是讓我捧腹大笑,讓我大開眼界。

儘管這課的教學好象偏離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但是我覺得給孩子們帶來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是功勞,再說孩子們也是學有所得的。

篇20:《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文章介紹的是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本課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結合本課的內容、寫作特點,倪老師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在通過對比閱讀了解民居特色,學習表達方法。

倪老師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通過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再讀課文,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梳理民居特色,並領悟說明方法,填寫好表格。先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對客家民居的學習,然後讓同學們根據我們學習第一篇文章的學習步驟與學習方法去自主完成對傣家竹樓的學習,同樣自己繪製表格,安排表格內容,完成表格填寫。最後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說出這兩篇短文在說明上所運用的方法,並體會其作用。

總之,倪老師恰當地運用教學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篇21:《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看了課例分析和教學視頻後,對新課程教學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結合這次培訓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因此我讓學生讀得不夠充分。

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嘗試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採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採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於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餘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篇22:《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不少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與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知識遷移不夠。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

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

行了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但我認爲還不夠,因爲,我們美

麗的黔東南本身就是一個民族風情濃的地方,爲何不就地方資源引領學生體會我們苗族的風雨樓、鼓樓呢?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篇2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爲我們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我先是讓學生觀看其他地方民居的幻燈片,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接着自由讀課文分組討論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然後說說自己學到了哪些說明方法。結果我發現,孩子們對民居和竹樓的特點總結的非常到位,很快就討論完畢了,而且有哪些說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六分鐘就完成了我佈置的自學任務了。我讓孩子們彙報自學的成果並完成我事先準備好的表格,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發言,表現的很積極,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最後我又讓同學們欣賞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幻燈片,讓同學們再次感受各具特色民居的鮮明特點。

回顧課堂發現也存在一些問題知識遷移做的不夠,沒有從課內走到課外,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資源用本節可所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家鄉民居的特點。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課堂上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是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自己,多運用多媒體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課前導學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篇25:《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老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客家民居》,瞭解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表達客家民居的特點。接着讓學生運用這種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傣家竹樓》,看看課文是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寫出傣家竹樓的特點,再二者對比,加深對二種民居特點的瞭解,從而學生體會到不同地方民居的鮮明特色。順勢拓展讓學生說一說你知道的地方民居的特色,學生在資料、圖片的幫助下,能說出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吊腳樓的大致特點來。

在引導學生學習《客家民居》時,學生在默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點,是營壘式住宅,敘述中運用列數字法寫出了客家民居的傳統魅力,崇尚圓形,八卦佈局這一特點,學生在讀一讀,拓展議一議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徵在民居中的體現。學生在讀一讀中進一步體會到客家民居的特色,並深受其感染。

在教師地導引下學生有方向性學習,並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運用到《傣家竹樓》的學習中,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中展示了傣家竹樓的特色。

一導一放,對比中學習,學生形成能力中運用能力學習。

篇26:《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我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不足之處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 “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行了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

三、改進措施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篇27:《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介紹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本節課的目的在於孩子們能仿照課文。瞭解民居特色並且介紹某一民居,但由於準備不充分,本節課文沒有有達到理想狀態,其原因有二。

一、設備簡陋、收集資料不足,對於地方特色不夠了解。

由於本地區教學資源不完善,對於收集到的資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孩子在家收集、整理資料的較少,雖然個別同學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寫上,並不能用語言介紹,由於資料缺乏,課堂只能停留在課本上,知識量無擴充,使整節課顯得乾巴巴的。

二、由於本身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估計不足設計不完美。

通過與教研員反饋,瞭解到基於第一個原因,應從本地區實際出發,讓孩子談談本地區民居的這樣都是孩子身邊的事物。孩子談起來就會滔滔不絕,既解決重點又避免上課單調。

在今後的教學中會在這兩方面努力。

篇2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一下思路:

1.上課伊始,先通過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糾正誤音,疏通句子,粗知大意。

2.按自然段逐次分析,比如:指明一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學生說一說你聽懂了什麼?孩子們分別從奇葩、崇山峻嶺、圓形圍屋或土樓等明白了,這一段概括介紹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所處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在第二自然段中,明白意思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效果挺好。

3.再讀課文,入情入境,瞭解客家民居的文化。

4.按照以上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傣家竹樓》

5.集體交流回報學習情況,老師點撥補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有很大的收穫,不僅掌握了一些說明方法,還激起了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篇29:《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出示了自己收藏的中國民居大全套郵票,同學們看着這些花花綠綠的郵票,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睛。有同學說:“孟老師,這真是你收集的郵票?小小的郵票怎麼會把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大部分民族的民居展現出來?真是神奇。”看到學生們那種強烈的渴求知識的眼睛,我意識到,這節課同學們一定會非常認真。於是我把話題一轉,對同學們說:“是啊!郵票中的民居的確很美,如果你見到真的民居,一定會感到更驚奇。課文比較詳細地給我們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掌握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客家民居》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同學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同學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同學們理解課文中“奇葩”的含義,有位同學根據字形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同學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同時思考:被譽爲“世界民族奇葩”的是什麼?這句話中作者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一位同學回答道:被譽爲“世界民族奇葩”的是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就好比“世界民居”中的一朵奇特、美麗的花,在這裏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比較形象的說明了客家民居的奇特。

接着,我讓同學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同學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爲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動筆能力,最後我讓同學們動筆寫了寫“我們學校的房子”。大多數同學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學校房子的特點,同學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同學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同學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學生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完全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體現的。從同學們的朗讀中,能體會出一些美,但是還是不到位,這說明同學們還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

看到同學們學習課文有如此之高的積極性,真令人高興。如果我們的每堂課,同學們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的教學目標還愁完不成,教學質量還愁達不到嗎?

篇30:《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不少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與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知識遷移不夠。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行了課外拓展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

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篇31:《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這是選自十二冊第九課的略讀課文。在備課時,跟同年級組老師進行交流並修改教案,發揮團體精神。我們迷惑,一直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略讀課文不列入考試範圍),許多老師只重視精讀課文的教學,對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兩種傾向,要麼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麼區別,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要麼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那麼,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究竟又是什麼教學中又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呢?我們該怎麼做呢?我認爲:

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信息,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略讀課上,要更注重略讀方法的運用,如掃讀、跳讀等,訓練學生快速默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當然也不排斥精讀方法的融合運用。

通過自主閱讀獲取信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略讀課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應該用於自讀與交流,當然,也應很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篇32:《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裏爲我們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我先是放手讓孩子自學課文,討論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然後說說你學到了哪些說明方法。

結果我發發現,孩子們對民居和竹樓的特點可謂是小菜一碟,瞬間就討論完畢了,而且有哪些說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幾分鐘就完成了我佈置的自學任務了。

於是我臨時佈置了一個討論題:自讀課文,找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本組內討論討論。

結果交流的時候我才發現孩子們多麼有創造力,現將孩子們精彩發言摘錄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時候是不是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發地帶進行推廣?

2、從客家人的居住情況你們想象下客家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樓聞着陣陣瓜果的香味你會想寫什麼呢?請寫一個片段。

4、用自己的話把”樹滿寨,花滿園“的情景描寫下來。

5、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寫寫我們的民居,要寫出特色。

然後我和孩子們在第二堂課裏就圍繞着這幾個話題展開了層層討論,課堂氣氛極爲活躍,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興趣盎然的。特別孩子們在說怎麼寫出我們民居的特點的時候,更是讓我捧腹大笑,讓我大開眼界。

儘管這課的教學好象偏離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但是我覺得給孩子們帶來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是功勞,再說孩子們也是學有所得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2]

篇33: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後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後反思

1上課緊張,沉不下心來,把這次上課,當做大事情,沒能把他當做平常課對待。容易出錯

2課件做的不仔細,,上面有一段文字沒了都發現,被學生當場指出

3上課老師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該怎麼上,所以沒關注到學生。

4引導語,過渡語,問題的.設計都不夠具體仔細

5與學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語氣,“你來說,你來說。”不夠溫柔,評價缺失,基本沒有評價語,或者評價語很少。,評價語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6教學內容重點沒抓住,有“頭重腳輕”,重點難點不分。

教學設計改進的地方

1以大問題“啊累得眼中看到一個怎麼的魯迅?”導入。

1讓學生找外貿的句子,找一句說就說一句,問題就一個“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你從哪裏看出魯迅的瘦?”。

2重點要讀第2處的外貌描寫。

3你可以用什麼的詞語來形容它?、

4看到這麼瘦的魯迅你想說什麼?你能不能用佩服的語氣來讀讀。

4哪裏還看處他的瘦,找地三處外貌,花2分鐘讀讀。其他找出來讀一篇就行了。

5在上對話一個問題“這件事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說的?”

師生讀,老師與學生對話讀。這件事你感受怎樣的魯迅?再現資料用ppt出示。

篇34:《各具特色的民居》語文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語文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由兩篇相互獨立又互有聯繫的文章組成,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課標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更因爲這是一篇略讀文,略讀教學是“放手讓孩子自學課文,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討論、交流。”因此,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學課文。在近十分鐘的小組合作後,又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爲依託進行交流: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建築特點和作者的表達方法上,並進行課內深化——請學生小組彙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以及作了課外延伸,模仿課文自主交流其它的民居。這樣,不僅恰當地處理了教材,更是讓學生學會了學習,提高了學習能力。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