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教學反思(精選3篇)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教學反思1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教學反思(精選3篇)

一、教材分析:

這節內容是星球版的義務教育地理七年級上冊中的第五章《世界的居民》第三節的內容,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發,進一步探究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自然環境因素,通過圖文的形式,敘述“什麼是聚落”、“鄉村與城市”“聚落與環境”、“聚落的發展與保護”問題,突顯出“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啓發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經歷與體驗,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設計理念:

這部分內容屬於人文地理的範疇,從本節的授課內容來看,沒有太難理解的東西,關鍵是啓發學生結合身邊的所見所聞,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從而樹立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理念,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很大的伸縮空間。

課堂設計以小組討論爲主,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

三、教學反思

傳統的課堂教學“重結果而輕過程”,對於地理學科來說,師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記和考前突擊,課堂上常常會有學生提出怎樣背,記什麼的問題,考試過後什麼都忘了,最終學生學到的永遠是書本上的知識,缺少聯繫生活,而這與我們的教學宗旨恰恰是相違背的。

我把本節內容安排一課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圖片與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蒐集各地景觀圖片,來豐富教學內容。

爲了體現新課程的一個突出理念——課程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爲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實”,生活中地理的 “廣”,在引入新課這一環節, 我利用PPT展示了麗江古城的四張圖片,解釋麗江古城從一個小小的聚落髮展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從而引出課題。   

在比較城市與鄉村兩種聚落的差異時,我原來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見。學生沒有想到,我再進行點拔。但實際授課時,爲了省得多費口舌,我直接用圖片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準確、直接地得到答案。現在想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

1、在授課過程中有些問題的設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還是農村好?”的討論,還有在讓學生進行聚落選址,選擇甲地還是乙地,還是丙地。且討論的時間過於太長,而且兩者之間間隔不是很長

2、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有效性考慮不周。例如對有些材料的選擇上沒有考慮到是否和本課題有關

3、在教學設計方面缺乏新意,對材料的使用上還缺乏深度的挖掘,對教材還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決不是一兩節課,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需要長期的不斷努力、不斷堅持,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厚積而博發”的過程。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教學反思2

這節是人教版的義務教育,地理七年級上冊中的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人口與人種》、《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之後,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發,進一步探究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自然環境因素,通過圖文的形式,敘述“什麼是聚落”、“鄉村與城市”“聚落與環境”、“聚落的發展與保護”問題,突顯出“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啓發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經歷與體驗,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課標對於《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節的要求是:第一,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第二,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結合本節的學習,說說自己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這種要求的出發點就是要爲學生創造自由空間,鼓勵學生睜大眼睛,激勵學生敢於實踐,從而在觀察中瞭解地理事物的特點,在體驗中感悟地理知識的學科魅力,在實踐中去發現和學習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這部分內容屬於人文地理的範疇,從本節的授課內容來看,沒有太難理解的東西,關鍵是啓發學生結合身邊的所見所聞,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從而樹立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理念,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很大的伸縮空間。

就這一節課的教學安排,我首先認真研讀新課標,結合自己現有的教學經驗,認爲僅僅靠教材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於是,我不再拘泥於現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構建開放式的課堂,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據此,我把本節內容安排一課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圖片與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蒐集各地景觀圖片,來豐富教學內容。

爲了體現新課程的一個突出理念——課程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爲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實”,生活中地理的 “廣”,在引入新課這一環節, 我利用PPT展示了鄉村和城市的圖片,讓學生比較後說出人類的居住地大致可分爲鄉村和城市,從而引出課題《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在比較城市與鄉村兩種聚落的差異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見。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異,我再進行點拔。但實際授課時,我怕會用較多的時間就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說出兩種景觀的差別,我也沒有給與很好的引導。現在想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

1.在授課過程中有些問題的設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還是農村好?”的討論,還有在讓學生進行聚落選址,選擇甲地還是乙地,還是丙地。且討論的時間不是太長,學生不能進行多方面的思考;

2.在教學過程中,我說的內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態,我直接給出圖片讓學生了解了答案,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

3.在講世界文化遺產時,應讓學生補充有還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但是在課堂上,我沒有及時的體現這一點;

4.在課堂上沒有及時處理同步中相應的練習題,應該留有一部分時間處理習題,幫助學生解決一些較難的練習題;

5.在講課快結束的時候放的音樂聲音稍微有點大,其實可以不要音樂;

6.在教學設計方面缺乏新意,對材料的使用上還缺乏深度的挖掘,對教材還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雖然這節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我感覺本節課的效果較好,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回答問題也很活躍,比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應精讀精研,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始終以學生爲主,上好每一節課。

《聚落——人類的聚居地》教學反思3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區分城市聚落與鄉村聚落的差異。

2.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3.通過分析聚落產生的條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收集不同聚落的圖片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關係。

2.培養學生讀圖觀察能力及聯繫實際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理解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學科參與意識及學習地理的興趣,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激發熱愛家鄉傳統民居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重點】

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

情境

 

視頻導入:

1、播放視頻:美國航天局拍攝的地球夜景視頻

2、提問:剛纔我們看到的時而星星點點,時而簇擁成團有亮光的地方是什麼?

有亮光的地方是我們人類的聚居地。

3、人類的聚居地會有哪些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爲什麼代表人類聚居地的亮光會在一些地方簇擁在一起,在有極光的極地卻沒有亮光?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學習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聚集地——聚落。

 

1、學生觀看視頻,認真分析所看到的地理事物。

 

 

 

2、回答問題:城市。

 

基礎

自學

 

城市

鄉村

 

1、課件展示聚落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將聚落分類。通過看到的景觀圖片將聚落分成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

3、教師提問: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麼區別?

4、基於學生的答案總結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區別。

 

1、學生觀看教師展示的聚落圖片。觀察聚落的不同。

 

2、自學課本P81頁圖文資料,分析城市聚落的鄉村聚落的不同。

 

3、積極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區別。

 

 

 

 

 

 

 

 

 

 

探究

提高

 

 

 

 

 

 

 

 

 

 

 


 

 

 

 

 

 

 

活動一、探究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圖片     最早出現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現城市的地方示意圖,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和課本最後一頁世界地形圖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    最早出現城市的地方有什麼共同特點?

2)    爲什麼會出現在大河的衝擊平原上?

2、展示  材料二   神祕材料

第二個材料比較神祕,因爲材料的來源在我們身邊。我們採訪一個身邊的陝北同學。大家說,採訪誰?

以前陝北的神木縣,府谷縣是全國出了名的貧困縣。而如今,神木縣和府谷縣雙雙進入了全國百強縣,你認爲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什麼? 

3、展示 材料三   閱讀圖片

第三個材料,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爲貫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兩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其在經濟及軍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馬發展成爲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業與金融中心。

這個材料說明了什麼跟聚落的發展也有關係?

4、總結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一般來講,一個有利於聚落形成和發展的環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當然,有些時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響到了聚落的發展。

探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1、影響聚落分佈。正是因爲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在一些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優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者河口、沿海地區聚落相對集中(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區很少甚至沒有聚落。

2、影響聚落形態。聚落的形態。在一些平原地區,聚落可能是團塊狀的,在一些山麓,河谷,可能會形成條帶狀的聚落。

活動二、探究環境對聚落建築的影響。

1、展示一組特色的民居,包括高腳屋、西亞民居、窯洞、尖頂瓦屋、冰屋。

2、出示世界氣候分佈圖。組織學生通過討論這些特色民居的位置,分析出原因。

3、總結環境對建築的影響。其實這些建築巧奪天工,一方面得益於我們人類聰明睿智,更多的是環境給我們的指導。環境影響聚落,聚落適應環境。聚落因環境各有千秋,環境因聚落多姿多彩。

聚落和當地自然環境融爲一體,一起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瞭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

活動一

 

1、學生閱讀地圖《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方》。

 

 

 

2、學生分析爲什麼會在這些地方出現城市。

 

 

 

  3、學生思考神木縣的鉅變影響因素是什麼。

 

 

 

 

 

 

 

  4、學生通過分析巴拿馬運河材料判斷出交通同樣影響聚落髮展。

 

 

 

 

 

 

 

  5、學生通過三個材料的分析結果,總結出影響聚落形成於發展的有利條件。

 

 

 

 

 

 

 

 

 

 

 

 6、討論思考環境對民居的影響。

   將高腳屋、西亞民居、窯洞、尖頂瓦屋、冰屋在地圖上分佈的位置標示出來,並討論出原因。

迴歸

生活

 

 

1、展示世界遺產聚落風采圖片集。

2、解讀圖片集。很多的聚落已經超越了人類聚居地本身的意義。成爲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爲了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羣和遺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如,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以及雲南省的麗江古城等。

3、引入麗江古城,並引導討論。其中麗江古城是1997年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產的。它的古城街道全由五彩石鋪成,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有潺潺的流水,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形成了“家家有流水,戶戶有垂楊”的獨特風貌,而且麗江古城還以沒有築城牆而聞名。卻因一些原因在2007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批評。作爲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一次次向我們發出我,需要關愛的呼喊。麗江古城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我們又能爲麗江古城做些什麼?

活動三、保護麗江,我來出力

組織學生分角色分析麗江古城保護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併爲麗江古城的發展出謀劃策。

1、欣賞世界遺產聚落風采圖片集。懂得珍惜世界遺產。

 

 

 

 

 

 

 

 

 

2、閱讀關於麗江古城發展與保護材料。

 

 

 

 

 

3、討論:麗江古城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討論;爲麗江古城保護和發展出謀劃策。

總結

通過大家的討論,老師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同學們對保護世界遺產的愛心和熱情。希望這些愛心和熱情,不僅僅停留在大家嘴上,更多的體現在行動中。用我們的行動去撐起這些富有特色的世界遺產保護和發展的藍天。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作爲模式探究課,本節課作爲模式探究課,較爲清楚的展示了地理教研組“五環”教學模式,對模式的應用和完善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現將本節課後的思考總結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節課完整的運用了地理“五環”教學模式。情境導入運用視頻創設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將學生探究聚落的環境。基礎自學中按照學生會的不講的原則安排學生自學後分享自學內容,對自學內容鞏固提高。探究題高中發揮學生課堂主題作用,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所學地理知識針對本節課綜合運用,鍛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綜合分析能力。迴歸生活中,將現實聚落麗江古城和世界遺產知識相結合,從現實生活中教育學生有保護聚落意識和熱情,從而達到情感目標。

在課堂生成方面。一節課的課堂生成決定了這一節課的高度和深度。本節課在“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活動中,大部分同學能夠說出兩種聚落在生產方式和景觀上的差異。個別同學創新的描述了兩種聚落在顏色等差異,思維的開放性感染了課堂,爲後一個活動做了非常好的鋪墊。在“對特色民居歸位探因”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討論將對能力要求特別高的原因分析總結出來,體現了學生平時積累的地理素養。但是在此活動中,難度過大,引導不足,使得有一少部分同學理解難度加大。

在知識落實方面。本節課課堂難度設置對於國中學生來說稍微偏大。因此教學過程參與學生雖然很多,但是面對全體學生的知識落實做的不夠到位,需要後期調整複習落實。

其他存在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注意語言的嚴謹和教學評價手段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