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阿房宮賦》教案精品多篇

《阿房宮賦》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阿房宮賦》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誇張。

4、理解並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誇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並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燬,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採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誇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於文賦。

2、背景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爲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鬥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爲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衆多。

重點詞:

綠雲: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阿房宮賦》教案 篇二

自讀要求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重點

文章一、二節

自讀程序

1.讀註釋,瞭解文章寫作背景。

2.熟讀教材,依據課下注釋,梳通文意。

3.再讀教材,總體把握文章內容,根據賦的特點,找出“體物”與“寫志”部分。

第一步總體把握:全文分爲兩部分,即“體物”部分,包括1、2兩段;與“寫志”部分包括3、4兩段。

第二步反覆研讀“體物”部分,即1、2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熟讀成誦。

第三步細緻研讀“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彼此之間及與前一部分相輔相成的關係。

4.品讀比較。對文體特徵、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並完成課後練習題。

第一步杜牧主張“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藝術概括力。

自讀點撥:

一、解題(教材補充註釋1內容):

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一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爲了建築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後,此宮爲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

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起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到漢代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賦者,鋪者;鋪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它鋪陳文采,描寫事物,以抒寫情志,重視辭藻和押韻,以鋪陳、對比、對偶、誇張等傳統技法爲主,文章顯得整齊和諧,清新流暢而又具有磅礴的氣勢。唐宋古文化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寫賦,使之由駢儷趨向散文化,稱爲“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以及唐代用來科舉考試的“律賦”。杜牧的《阿房宮賦》被視爲初期文賦的典範之作。

《阿房宮賦》教案 篇三

一、導入

當我們站在秦長城雄偉渾厚的背脊上,當我們置身於始皇陵地下軍團的威嚴肅殺中,我們的內心定然會升騰起始皇帝夷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偉大形象,也自然會生出秦王朝與宏偉阿房宮“旦夕間”便轟然坍塌的悲嘆。

二、合作交流

課前將學生分成六組,分別歸納文中重點字音、一字多義、虛詞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課上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上臺交流。教師在此過程中指正並補充,明確關鍵字詞。

三、討論探究

爲什麼強大的秦王朝和氣度恢宏的阿房宮會如此摧枯拉朽般被毀滅呢?請從課文第"段中找一個四字短語來回答,全文的描寫也是緊扣這四字展開的。

明確:秦愛紛奢。

有學生可能會找“日益驕固”,這四字也是秦亡原因,但不是本文描寫議論的重點。請學生標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句話,並以這句話作爲解讀整篇文章的切入口。

一探:“秦愛紛奢”表現在哪些方面?(討論)

請學生自由閱讀1-3段,並概括1-3段(“嗟乎”前)的描寫對象及特點。

明確:宮殿宏、美女多、珍寶富。

二探:“秦愛紛奢”,作者是通過何種手段來突出“宏”“多”“富”的?(討論)

教師視交流情況靈活點撥學生需注意的幾個方面,但不告知結論。

1,數量詞:第1段中的三百、二、五……一、十……一、幾千萬、一……一;第2段中的三十六年;第3段中的幾世幾年。

2,形式特點是多用排比鋪陳,多用比喻、誇張來突出宮殿的宏、美女的多、珍寶的富。明確這是賦

的特點。例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將喻體置放在前,先寫出令人驚奇的鮮明畫面,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從而使讀者印象更爲強烈。

3,內容上對同一對象多角度反覆鋪陳描寫。寫建築,先展示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盡致,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的特色。

三探:“秦愛紛奢”達到何種程度?請找出文中的原句來回答。(討論)

明確:“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請學生齊讀這一部分。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誇張,擺出秦統治者的罪證,繪出秦統治者“勞民傷財”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圖畫,揭露了秦統治者不愛惜百姓,爲滿足個人奢欲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

四探:“秦愛紛奢”導致了什麼後果?(找原句)爲什麼不濃墨重彩寫這一後果?(討論)

明確:“使天下之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出秦農民起義風起雲涌、摧枯拉朽之勢。“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

五探:描寫突出“秦愛紛奢”是本文的寫作目的嗎?(討論)

閱讀第4段。提醒注意:四個“後人”的含義,爲什麼要用四個“哀”?怎樣才能不哀?

明確:第三個“後人”與其餘三個不同,是指更後來的人。鋪陳宮室宏、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借古諷今,用以警誡“後人”纔是全文主旨。四個“哀”道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歷史教訓也許並不難總結,但人們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鑑”上。作者警示當今統治者要真正吸取歷史教訓,不要成爲後人哀憐的對象。

四、拓展提高

比較杜牧的詩《泊秦淮》與《阿房宮賦》,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相同點:目的上,都是借古諷今。一借始皇帝諷唐統治者,一借南朝陳後主諷唐統治者。行文節奏上,都是先揚後抑。情感上,都表現了杜牧作爲較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

不同點:體裁上,一爲賦,一爲詩。表現手法上,一重排比鋪陳,一重動詞錘鍊。諷刺對象上,一明寫秦統治者,一暗寫南朝統治階層的達官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