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逍遙遊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瞭解莊子其人及《逍遙遊》的寫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瞭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5、理解莊子“逍遙之遊”的境界。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於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爲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莊子》,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計52篇,今存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一般認定內篇爲莊子自撰,其餘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爲”,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爲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作爲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着後世。

2、資料鏈接

名句積累

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莊子胠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重點梳理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辯也

(4)旬有五日而後反

(5)而徵一國

(6)御六氣之辯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古義:今義:

(2)衆人匹之古義:今義:

(3)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今義:

(4)窮髮之北古義:今義:

(5)小年不及大年古義:今義: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

而御六氣之辯

(2)知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魚,其名爲鯤

聖人無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詞類活用

(1)而後乃今將圖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2)德合一君/彼於致福者/而徵一國者

二、文言虛詞

1、之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其翼若垂天之雲

(2)鵬之徙於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3)而莫之夭閼者

(4)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衆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蟲又何知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2、而

(1)怒而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決起而飛

(2)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4)而控於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雖然,猶有未樹也

(3)未數數然也

4、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2)彼且惡乎待哉

(3)且適南冥也

5、於

(1)彼其於世/彼其於世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其名爲鵬

(3)其負大舟也無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

(2)《齊諧》者,志怪者也

(3)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間

(2)且舉世譽之而( )不加勸

(3)衆人匹( )之

(4)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適也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

(2)彼且奚適也

(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間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學法指導

閱讀、體會、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爲——《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二、題解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爲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說,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爲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爲脫離一切事物的神祕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關於作品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爲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爲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爲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爲人所稱引。

《逍遙遊》爲《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說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纔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3、文章導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爲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說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纔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三、板書設計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對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對比)

——補充驗證前文 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寫作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纔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說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說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並評價莊子的思想。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風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爲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着後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遊》,看看從中可得到什麼啓示。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1、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但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爲”,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爲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又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齊物論》))精神上衝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人宇宙萬物之間,翱翔於“無何有之鄉”(((逍遙遊))),穿越時空的侷限,進人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師》))。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爲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

2、《至樂》記載: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爲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着,一邊敲打着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着她啼哭,自認爲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禦寇》記載: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爲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爲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3、《莊子》

先秦說理文,最有文學價值的是《莊子》。

《莊子》(亦稱《南華經》),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戰國中期的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及後學所著。《莊子》現存33篇,分爲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認爲,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出於莊子的門人和後學之手。

《莊子》書中的許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組成,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卻通過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對話方式表現出來。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諸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轍之鮒、匠石運斤、不龜手之藥等,皆涵義深刻,膾炙人口。《莊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廣泛,設想奇詭,意境開闊,描寫傳神生動。文章語彙豐富,文辭華贍。揮灑自如,妙趣橫生,加上它的大膽想像和對神話題材的運用,形成一種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獨特風格。

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

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4、莊子名言錄

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三、文題解釋

《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是闡發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觀點的著名篇章。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綱領。就藝術特色來看,也可稱爲莊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顯示莊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風格。“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可見《逍遙遊》在《莊子》一書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篇首到“聖人無名”,提出只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無待”,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育然喪其天下焉”,進一步論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日”至篇末,歸納主題,指出“逍遙遊”的最高境界。本篇課文節選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從篇首至“聖人無名”。

“逍遙遊”的含義,“逍遙”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四、寫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爲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濁,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五、朗讀感知

示範朗讀

六、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裏。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雲彩。

理解:描述鯤鵬的形象——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譯文: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齊諧》是記載怪異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時,振翅拍水,水浪遠達幾千裏。它乘着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裏的高空,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山野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理解:寫鵬鳥南飛有所待——海運時的六月大風,“野馬”“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

3、天之蒼蒼,其正色也?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爲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一來罷了。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麼它負載的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的地方,那麼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隻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麼它承載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裏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能乘風;揹負着青天,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纔打算往南方飛。

理解:爲了強調鵬鳥“有所待”,作者連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藉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4、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如?

譯文: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枋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哪裏用得着飛上數萬裏的高空再往南飛呢?”到郊外的人,只須準備一天三餐,回來時肚子還是飽的;到百里外去的人,頭天晚上就要搗米準備乾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糧食。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理解:反駁蜩蟬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爲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爲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藉的風力不一樣。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鵬鳥南飛,實在可笑。

5、歸納第一段段意:

分析:

選文一開篇就盡顯壯闊、神奇,以大鯤巨鵬展開想象,並窮形盡相地進行誇張的描寫。這種異想天開之辭造成先聲奪人之勢,似乎是對鯤鵬大加褒揚,但隨即筆鋒一轉,指出鯤鵬看似逍遙,實則還未達到逍遙的境界,因爲鯤鵬還是“有所待”的。與鯤鵬的“大”相對應,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蜩和鳩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鵬鳥奮飛:必須憑藉強大的風力。

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

大舟無力:因爲積水不深。

杯水膠地:因爲水淺舟大。

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

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歸納:

闡明世間萬事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它這樣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月時間的變化,春生夏死的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的。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叫冥靈的樹木,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些都是長壽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如今卻以獨特的長壽而聞名於世,一般人和他比,(羨慕他),不是很可悲嗎?

理解:這裏運用“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進一步強調說明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爲地以小比大,這本身就是可悲的。這裏實際上是承接上段蜩蟬與學鳩嘲笑鵬鳥一事展開議論的。

2、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大小之辯也。

譯文:商湯詢問大夫棘就是這樣。在傳說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裏有一種魚,它的身子有幾千裏寬,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鵬,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樣高大,翅膀好像天邊的雲彩,它乘着旋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然後計劃往南飛,飛到南海去。斥鷃譏笑它說:“它要飛到哪兒去?我跳起來向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飛舞,就已經到了飛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啊。

理解:這裏引用湯詢問棘的一段話,是再次對前文談到的“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區別的印證。在篇章上,與第一段照應。

3、歸納第二段段意:

分析:

這一段是對上述觀點的擴展和深化。作者列舉了大年和小年對立的例子,進一步發揮了物有所待的觀點,所列舉的事物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隨後作者借商湯和夏棘的問答,再次言及鯤鵬,以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

大小之辯

彭祖——衆人

鵬鳥——斥鴳

歸納:本段是對第一段的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大小之辯”的差異,但終歸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譯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滿意,能力能使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幾種人。世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而奮勉,世人都責難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沮喪。他認清物與我的分際,辨明榮與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他在世間,並沒有追求什麼。即便如此,他也還有尚未達到的境界。那列子駕風行走,飄飄然輕快滿足,十五天之後才返回來。他對於招福的事,也沒有拼命追求。列子這樣乘風而行雖然免於步行,但他還是有所依靠的。至於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還依靠仰賴什麼呢?品行修養最高的人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順應自然而無所爲、不求立功,聖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對“無待”進行了論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淺的庸人引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以及更勝一籌的“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隨即指出,二人儘管達到了較高的境界,但還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後議,先破後立,在列舉了種種有所待的現象和事物之後,闡述了什麼是逍遙之境,怎麼樣才能達到逍遙之境。在莊子看來,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才能做到“無待”,才能達到“逍遙遊”,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尤其是要做到“無己”。

能夠“效、比、合、徵”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當都被世俗所累;

宋榮子置世人的讚譽與誹謗於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這些有才有智有修養的人都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遊”,更何況那些普通人呢?

歸納:

由對世間萬物的“有所待”的論述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

(四)小結課文結構:

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

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在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爲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纔是無所待,纔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逍遙遊了。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七、問題探究

1、本文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請分析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明確:品味《逍遙遊》所抒發的感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美麗的大鵬形象體現了作者無法施展抱負、無法實現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筆下的大鵬,雄健美麗,志存高遠,它能夠振翅飛向“九萬里”的高空,能夠揹負青天而飛向遙遠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鵬雖然能高飛萬里,但在追求“逍遙遊”上卻失敗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莊子對智慧的肯定,對生命的熱愛。

我們知道,莊子主張“絕聖棄知”,他崇尚、讚美的是“無己”之“至人”,“無功”之“神人”,“無名”之“聖人”。但是,我們仍然能體會到作者對智慧所持的肯定,對生命所抱的熱愛。當蜩與學鳩譏笑大鵬時,作者發自肺腑地斥責道:“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又明確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緊接着作了一番議論之後指出,人世間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他們自滿自足,自以爲是,和蜩與學鳩的可笑程度是一樣的,從而給予作者所厭惡、鄙棄的統治者以順手一擊。可見,一心要脫離人世而作“逍遙遊”的莊子,要否定的並不是人世社會,而只是人世社會的愚蠢與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寫得那樣遙不可及,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飄逸動人,這其中不正燃燒着作者熾烈的理想之火嗎?

2、本文在說理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

本文在說明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借用寓言說理。本文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莊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麼特色?

明確:

《莊子》一書善用寓言,《逍遙遊》也充分顯示了這個特點。《莊子》一書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爲廣”,司馬遷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綜觀全書,確如司馬遷所言,《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數量之多,運用頻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項背。

所謂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於彼”(王先謙《莊子集解)))。莊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鮮明的特點。

(一)暗喻性。莊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結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遙遊》中,鯤鵬等的寓言其實就是比喻。同時在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與舟的比喻,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比喻等,有助於主題的表達。

(二)是想象性、虛構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莊子,還有孟子、韓非等人,但莊子之寓言不同於孟子的民間傳說和韓非的歷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劉向語),“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虛構而成。如果說孟子、韓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實”和“真”的話,那麼莊子的寓言則偏於“虛”和“幻”。而這種想象虛構又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奇幻異常,變化萬千。

(三)是多義性。對莊子寓言的解釋,向來是豐富多義的,因爲莊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隱而不發,比較模糊,有的難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種解讀的方法,其意蘊無窮、內涵豐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領悟。

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像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談談你對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確:

從這篇文章看,莊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莊子卻能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像和創造來使想像的“逍遙”的境界,莊子展開具體的想像,先通過對許多具體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創造來說明天地萬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無待”的境界。而這些具體的想像又具有獨特的風格。

(一)是在想像中誇張,如在想像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發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寫壽之長,曰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曰大椿:“以八千爲春,八千歲爲秋。”都極盡想像誇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對應的,明說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鯤鵬尚不能逍遙,何況渺小之人呢!

寫冥靈、大椿之長壽,也暗喻了人生短暫,連長壽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這種“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於“逍遙”境界的想象和創造,並將這種想着具體化、形象化、實則是蘊涵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作者否定爭名奪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遙,但自己也擺脫不掉人生的羈絆,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之下,就藉着這種大膽誇張的想象來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歸納藝術特色:

在寫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富於想象,善於誇張,多用比喻,在想象和誇張中營造雄奇開闊的意境,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寫餛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寫樹木壽命之長,曰其以五百歲、八千歲爲春秋。將想象和誇張大量運用於哲理散文中,氣勢磅礴,意境開闊,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使之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於運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莊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爲曼衍,以重言爲真,以寓言爲廣”,其實這也正是《莊子》一書的寫作方法。如《逍遙遊》一開篇就運用了鯤鵬的寓言來說明“有所待”,“以寓言爲廣”,將寓言用在說理當中,結合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使說理更透徹明瞭,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徵的意味。隨着事理的推進,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寫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題。爲了說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爲真,虛構、假託或徵引前人之語,通過“湯之問棘”深化其觀點。第3段則運用“以卮言爲曼衍”的方法,抽象論說,層層推進。從中可看出作者藝術技巧之高超。

三是夾敘夾議,藉助比喻和歷史故事闡發哲理,節節敘事,節節議論,或以具體形象感人,或直接擺出觀點,議論方式靈活多變,增強說服力。

四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文章多次進行“小”與“大”的對比,如綢、學鴻與餛鵬的對比,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等,最後點出一直隱而不發的“有待”和“無待”的對比,使說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誇張的特點。

(2)想象奇特、意境開闊。

(3)借用寓言說理。

九、課堂小結:

本文虛實相生、縱橫跌宕、錯落有致、開闔有度、揮灑自如,確如李白所贊:“開浩蕩之奇言”。雖然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是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關於莊子的思想也是衆說紛紜、有待鑑別,但從其藝術特色上來說,莊子之文汪洋恣肆、變化萬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及一些創造性的藝術創作方法還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爲?奚以……也?惡……哉。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3、辯證理解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點難點:

1、莊子“三無”思想的理解。

2、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高一時我們學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複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裏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爲什麼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爲什麼這一切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呢?於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說:“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爲一。”

老子爲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通過學習《逍遙遊》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複雜的戰國時代,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大變革時期,策士橫議,積極追求功名,莊子卻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現實世界之外給自己創設了一個精神世界,反應在他筆下的文章裏就使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風,而這構成了莊子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體感知:結構和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文論證思路,並提示所用論證方法)

1、學習角度:

(1)扣標題,提出問題:何爲逍遙?

(找同學談一下你對“逍遙”兩字的理解)

教師明確:“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麼,莊子又是如何詮釋他的逍遙觀的呢?通過預習和整體閱讀,我們能看出莊子在文中哪段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逍遙觀。

(2)扣行文關鍵詞: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字?各笑什麼?

提示:文中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笑其不逍遙,其實自己也不逍遙。真逍遙什麼?

2、學習思路:

提示:不逍遙——逍遙(駁論,先破後立)(如已學過的《拿來主義》)

提出兩問題:

(1)每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纔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第三段)

三、梳理探究

(一)、引導學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衆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裏)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

(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

(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爲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6、固定句式

(1)奚以……爲?(表示反問,譯爲“哪裏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爲“是……呢?還是……呢?”)

7、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爲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學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問題:

1、第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

明確:鯤鵬——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塵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遙(有待)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

2、爲了論證事物有所待,還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爲舟,杯水負載均有待

行路備糧,所待不同

3、第二段寫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歸類?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靈

湯之問棘大:鯤鵬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間關係如何

明確: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有大小之分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裏,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它們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達到逍遙之境。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文章的論述自然由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

(二)探究賞析

1、齊讀第三段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纔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

明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譯,若將最後一句改成陳述將是什麼意思。

明確;待:憑藉,依靠。他們不憑藉任何東西。

3、如何用兩字概括逍遙境界?

明確:無待

4、社會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遙”,莊子認爲哪些人才“真逍遙”?

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引導學生對莊子“三無”思想理解:

所謂“無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譭譽得失,褒貶任人。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遙?

知、行、德、徵……有名、有功、有己(社會理想人格)

宋榮子……無名、無功、但有己(有我與彼的區別,猶有未樹)

列子……無名、無功無己(物我合一)但乘風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遙)

第四層次:至人、神人、聖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無名、無功無己無所待(真逍遙)

7、標題詳解: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悠遊自得、任性適意

遊:心遊、精神漫遊、精神與心靈的放任

逍遙遊:獨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莊子)

四、結構主題及寫法

1、結構思路:

萬物皆“有所待”→萬物所待有“大小之辯”→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遙)

(怎樣纔算“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無所待→才逍遙)

(什麼樣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寫法:

①論證方法:駁論,先破後立;②藝術風格:浪漫主義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膽誇張,並對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確本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爲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

五、拓展思考

討論:我眼中的莊子?

于丹曾經說過: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于丹對道家的評價,爲我們重新審視莊子提供了平臺。

(1)思考並討論;故事中的莊子,面對富貴、功名不爲所動,眼裏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莊子的做法?

明確:

①志向遠大,不局於功利。(傳揚)

積極

②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

一分爲二看莊子

消極無爲思想:虛無主義絕對自由(摒棄)

消極遁世

(2)這就是莊子的個性,幾千年前的莊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討論)

明確:笑對人生,現實世界從容不迫;超越自我,心靈天地自在逍遙。

3、教師總結:

實際,莊子早就將這種人生態度寄託到了大鵬鳥身上,他是一個奮鬥者的形象儘管前途渺茫,儘管隨處都有學鳩、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奮鬥者還是要高飛,要在那廣野之鄉找尋心靈停泊的港灣。面對大鵬,我們感慨萬分,他時刻在指引、激勵着後人如何面對困難、挫折。中國就是那隻矯健的大鵬,他將永遠高飛、遠飛。

莊子的影響:莊子在諸子百家中是獨樹一幟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仁愛,孟子仁政,墨子兼愛,法家強國,兵家攻戰,都是不離現實生活的,可以稱爲現實主義。但莊子講逍遙,講齊物,卻是遠離人間煙火,並且行文灑脫,意象新奇,如天馬行空,屬於百家中的浪漫主義。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直接影響着後人的思維和創作。特別是那些浪漫主義大師,如李白,李賀,毛澤東……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從上面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脫胎於莊子《逍遙遊》的描寫。

4、鮑鵬山《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的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裏昧昧昏睡時,月亮爲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爲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5、作文佈置:學習指導《莊子的翅膀》

文言文《逍遙遊》教案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2、教學難點:感悟莊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學方法: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4、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讀通,讀懂。解決疏通字面意思,爲第二課時進入思想的分析和討論鋪平道路。(具體略)

第二課時:

導語: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強烈,但同學們小小年紀也品嚐過許多不自由的痛苦,來自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那麼靜心想想自由是什麼,你有沒有自由,而莊子對自由的理解是什麼,莊子的追求給我們什麼啓示?

第一、整體把握,初步認識:回顧第一第二段的內容,思考:題目是逍遙遊,逍遙逍遙任逍遙,悠然自得適心任性無限自由,由魚而變成的這隻大鵬是否達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絕對逍遙絕對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關句子。難句理解: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再神奇的再強大的東西也不可能無所不能,也會有它的難處,也會有所限制受到各種條件的束縛)需要六月風,龐大身軀升空需要動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態氫一樣。

作者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雄偉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熱情躍然紙上,那奮力追求逍遙而最終不能徹底逍遙的大鵬形象裏,也許就隱藏着作者痛苦認識,那麼真正的逍遙遊是什麼呢?

第二、重點難點解讀:讀第三自然段,讀並思考莊子內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遙遊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逍遙遊”真諦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榮子猶然笑之。笑誰?前面四種人,那麼他“舉世……”心理素質相當穩定,至少參加大學聯考沒問題。莊子認爲他達到逍遙了嗎?從後面句子“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莊子對他也有輕視之心,莊子有個觀點叫齊物論,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好就是壞,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榮子算不得逍遙,因爲他還能分辨還懂得區分,心中還有名利觀念,還沒達到真正的物我合一,不是真正的逍遙者。那麼誰是真正的逍遙者,他自己嗎?

列子呢?雖能駕風而行,但還要依靠風。不算。

一起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反覆讀這幾句,結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遙遊”真諦何在?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說。無功——去除了功名利祿之心,無名——忘懷榮辱譭譽的得失,無己——超越自我。這些至人神人已經超越了世間有形無形的道德、價值規範,金錢、物慾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遊離於世俗不爲外物所役,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遙。

第三、討論:那麼回過頭來想想,你自由嗎,莊子所追求的這種精神上的自由,我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莊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嗎?想想莊子自己,莊子家境貧寒,做過小官後來不再出仕,終身布衣,爲了生存,釣過魚,編過草鞋,青黃不接時,靠借貸過日。他也並非入仕無門,相反不乏機會,楚王以重金高位請他,而他自願放棄了。他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經歷生活的壓力,有過缺錢的折磨,有過富貴的誘惑,有內心的追求,各種壓力,矛盾痛苦,身嘗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難理解他,人們普遍追求看得見,摸得找的東西如金錢、權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靈魂,精神,情感對於生命多麼重要,又是多麼美好,他們在追求中其樂無窮,便不再把財富,地位,權勢放在眼裏,因爲他們獲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樂,幸福與滿足。莊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們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還沒擁有一個無限寬廣的精神家園。

看看蘇軾:課本164頁。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從詩中看到的詩人是多麼瀟灑,豪邁,其實詩人的一生是何其艱辛,坎坷,一貶再貶仕途上遭受一連串重大打擊,但現實可以奪去他的官職,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遠離親人,遠離榮華富貴,卻不能奪去他的詩心奪走他的靈魂。因爲他有如此豐富,強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來的災難都壓不倒他,這纔是真正的瀟灑曠達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莊子超凡絕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遊列國,致力於實現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業,他們誰更可貴?誰更可取?

學莊子不等於不去做官,不等於拋棄一切物質享受或去隱居,而是學他獨立的人格,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時代,國家正需要許多有才學,才幹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國家幹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爲那是極其可敬,可貴的人。

所以蘇軾莊子等先人們至少可以作爲我們的一種人生警示,一種參照——時時警示我們——你喪失了自我了嗎?你丟失了你的靈魂了嗎?你的心靈世界有多大?現實是不自由的,但是我們卻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讓自己的心靈、精神力量長成參天大樹,內心足夠強大就能俯視一切,達到精神的自由。

板書設計

逍遙遊(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鯤鵬、野馬、塵埃、大舟、草芥、蜩與學鳩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古文《逍遙遊》公開課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獨立發現重點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並且能夠結合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獨立通讀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增強文言文的語感,體會本文想象奇特,設譬取喻,說理透徹的特點,通過初步鑑賞,領略《莊子》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三、瞭解莊子的思想和智慧,學習莊子對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辨證地看待莊子絕對精神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分析和準備】

一、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目標一、二

2、難點:目標三對逍遙遊主旨的理解。

二、教學策略: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訓練學生的聚焦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獲得並豐富對逍遙遊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慾望,使他們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領悟。

【課時安排】

3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情境誦讀感知經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一、問題情境,激趣導讀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文言文《逍遙遊》,作者莊周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體顯示莊子畫像)。我們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這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處士橫議,他們試圖在亂世建立不朽的功業,百家爭鳴,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國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諸子中莊子最爲特別,他拒絕權勢媒聘將時世冷眼看穿。講曳尾塗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麼他爲什麼會有如此驚人的拒絕誘惑的內力?他到底追求怎樣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中的名篇《逍遙遊》,一同感悟莊子的大智慧。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一)對照註釋默讀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頓;時間:5分鐘)

PPT提示讀音:

鯤(kūn)鵬 摶(tun) 齊諧(xi) 坳(o)堂 遷徙(xǐ)北冥(mnɡ) 夭閼() 沮(jǔ)喪 榆枋(fānɡ) 斥鴳(yn)舂(chōnɡ)米 晦朔(shu) 泠(lnɡ)然

蓬蒿(hāo) 翱(o)翔 惡(wū)乎待哉 窮髮(f)之北 知(zh)效一官

決(xu)起而飛 數數(shu)然 蟪(hu) 蜩(tio)

(二)學生朗讀《逍遙遊》(要求:讀準字音、合理斷句;時間:3分鐘)

(三)評點(時間:3-5分鐘)

(四)老師或學生範讀(要求:勾畫不解不解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其中的道理;時間:3分鐘),體會誰讀得更有情味?

(五)討論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問;解決疑問;記錄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間:5分鐘)

(六)課堂練習:媒體顯示重點文言詞語及特殊句式

1、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虛詞、實詞

(1)怒而飛(怒:奮發)(2)志怪者也(志:記載)(3)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4)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 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5)之九萬里(之:到去)(6)之二蟲(之:這)(7)衆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適(奚:哪裏)

(9)是鳥也(是:這) (10)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11)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12)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13)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

(14)適百里(適:往) (15)以久特聞(特:獨)(16)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17)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3、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非)

4、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爲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5、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爲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讀(要求:適心任性;各具姿態;各發其聲)

三、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1段。

2、翻譯下列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譯爲: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好像天邊垂下的雲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斷句;譯爲:是憑藉六月的大風離去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其?表示選擇,譯爲是呢,還是呢?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爲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奚以爲?表示反問,譯爲哪裏用得着呢?譯作:哪裏用得着飛上九萬里高空然後再朝南飛呢?)

(5)之二蟲又何知?

(賓語前置句,譯爲: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6)彼且奚適也?

(賓語前置句,譯爲:它將要飛到哪裏去呢?)

(7)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賓語前置句,譯爲: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纔開始南飛)

(8)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爲:怎麼知道它是這樣的呢?)

(9)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譯爲:它將要到哪裏去呢?)

(10)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句,譯爲:它將要憑藉什麼呢?)

第二課時:理清思路,初步賞析

一、檢查背誦,集體朗讀

二、問題/任務

(一)逍遙遊是莊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莊子所認爲的逍遙遊是一種怎樣的一種境界呢?什麼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要求:說出關鍵詞;時間:2分鐘)

明確:莊子所認爲真正的逍遙遊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忘記自我的至人、捨棄功利的神人、不求名聲的聖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

教師解讀: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質或者說是自然萬物的活動規律,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意思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就能夠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就是無所憑藉的逍遙遊(舉例:庖丁解牛;不龜之藥)。

有所待無所待

(不自由) (逍遙遊:真正的自由)

(二)那麼,莊子認爲世間萬物、社會衆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樣的呢?是無所待的逍遙遊呢,還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請帶着這樣的問題默讀第1段。

子級問題:

1、在這一段中,莊子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

明確:作者認爲鯤魚擊水、大鵬飛天,需要憑藉千里水六月息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於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自然萬物大到鯤、鵬小到野馬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述,先以積水負舟杯水負芥,設譬取喻,這是以水比風、水,以舟比鯤、鵬,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論證了鯤鵬萬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後,順勢宕開一筆作者寫蜩與學鳩嘲笑必須憑藉風、水才能南飛的鯤鵬,旨在表明身輕翼小、不能高飛遠行的蜩與學鳩,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卻自以爲逍遙自由。最後作者以行路備糧來設譬取喻,指出旅行有遠近,所以備糧有多寡,從而進一步表明飛行有高低是因爲所憑藉的風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蟲又何如的感慨作結,明確指出: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同罷了。

2、在提出觀點和闡釋觀點之間插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覺得《逍遙遊》同以往學過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明確:作者對鯤鵬形象的描寫表現出莊子想象奇特,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壯闊的意境,表現出莊子胸襟博大輕藐一切的氣勢和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於通過創作寓言描繪形象(鯤鵬蜩與學鳩)來說理,使道理寓於形象之中,呈現出形象鮮明、構思奇幻、語言恣肆的特點,本無意於說教,卻處處以啓迪,給人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強烈印象;善用對比(鯤鵬 與野馬塵埃)來說理,善於從生活常識中設譬取喻,使說理生動透徹。

(二)讀第2段思考:莊子認爲自然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間萬物雖各適其性,只是小大有別,所待不同罷了。那麼,小大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子級問題:

1、作者爲了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舉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麼含義?

明確: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瞭解兩重意思。

2、第2段引湯之問棘之典,舉斥安鳥笑鵬之例是否與第1段的內容重複?笑透露出了斥安鳥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論證上,與第1段的內容相照應,是對上文的歸納、補充和印證,進一步闡明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而且通過對比莊子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斥安鳥笑鵬的笑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沒有認識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鳥笑鵬表明由於斥安鳥不能夠認識小大之辯,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並不是真正的自由。

3、衆人匹之,不亦悲乎!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以小及大的認識和行爲持什麼態度?

明確:在莊子看來,自然萬物,無論鯤鵬、斥鴳,野馬塵埃、蜩與學鳩,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說:小不及大如果要人爲地以小及大,這是非常可悲的。可見他主張順其自然,反對不可爲而強爲。

板書學生的見解: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萬物) 及

(三)任務:自然界的萬物的活動時都有所待,那麼,人類在社會中的活動如何呢?帶這這一問題默讀第3段。

問題:

1、第3段莊子把話題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間,那麼,社會中衆人的活動與自然界裏萬物的活動是否一樣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麼?

明確:知、行、德、而四種人、宋榮子與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詞的承接;其自視也的自視和宋榮子猶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同時,要注意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這句話表明列子雖然能夠做到無功、無名,但是他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的行爲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說在莊子看來,列子也只是獲得了形體上的`自由,形體上的自由是有所憑藉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遊,從而進一步闡明:自然萬物,社會衆人,情理同一,雖然各適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遊。

2、你認爲這裏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自然萬物) 不

有所待 及 (認識人爲可悲)

(人類社會) 及

(四)在莊子看來,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無所待才能逍遙遊。無所待指的是什麼?這樣的境界對我們的人生有怎樣的啓發?

明確:逍遙遊是一種無所憑藉的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無所待,指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具體地說就是忘記物我的分別、拋棄功利的束縛、遠離名聲的困擾,這樣才能夠優遊自得,適心任性地活動,纔是真正的逍遙遊。

三、作業(領悟拓展,交流討論)

1、從你讀到的大家名篇看,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境界對他們有過怎樣的影響?對你的現實人生有何啓示?

2、從文學的視角看,《逍遙遊》同以往學過的先秦諸子的議論文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

3、你認爲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聖人與無己無功無名分別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思考,查閱相關資料然後將你的觀點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於300字的短文和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