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囚綠記》教案精品多篇

《囚綠記》教案精品多篇

《囚綠記》教案 篇一

導入課文:

我們的世界五彩繽紛,由於文化傳統和民族習俗的不同,每一種色彩被人們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

紅色象徵喜慶、吉祥、革命、成功。

黃色象徵豐饒、華麗、富貴、尊崇。

紫色象徵高貴、典雅、神祕、浪漫。

白色象徵純潔、神聖,也象徵恐怖與死亡。

那麼綠呢?

綠色是植物的顏色,它是生命的讚歌。

綠色是春天的象徵,代表着和平與希望。

今天學習《囚綠記》,在這篇課文中,“綠”是指什麼?它的象徵意義是什麼?作者與綠是什麼關係?他又爲什麼要“囚綠”?文章爲什麼以“囚綠記”爲題?這些都是我們要討論的。

先看作者的介紹。(幻燈片,略)

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綠”是全文描寫的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囚綠”是其中一個環節,請用“×綠”式動賓結構,理出本文的寫作思路,劃分文章的層次結構。

本文的層次結構

1.喜綠(1-4)

2.賞綠(5-7)

3.囚綠(6-12)

4.放綠(13)

5.懷綠(14)

這篇文章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個層次的展開,都或隱或顯地表達了某種感覺、感受和感情,這種抒情的因素是伴隨着寫景狀物並貫穿課文始終的,因此要體會在不同段落裏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現。下面我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在每一個環節,作者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一部分有沒有表達作者情感因素的語句?(我懷着喜悅而滿足的心情;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所以第一部分怎麼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悅。

第二部分有哪些語句表達作者的情感?懷念,歡喜,快活,留戀,愛

其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多?歡喜

其次呢?懷念

第三部分:這個部分的情感比較複雜,(學生讀,討論)既有可憐、可惜、愛撫、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惱怒、魔唸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懷念

作者情感的變化都是緣自對綠的喜愛,他對綠的囚繫也是因爲要親近綠。這種對綠的喜愛是文章感情的基調。

那麼作者爲什麼這麼喜歡綠?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啓發我們思考?

第5段: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這是從綠本身來說的,綠是生命力的象徵,是希望的象徵,是快樂的源泉。

那麼從作者主觀上來說,有沒有什麼原因?文中有沒有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的語句?

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對語”

課文既然劃分爲喜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五個層次,可爲什麼作者給文章命名爲“囚綠記”?

1、從表現主題的角度看,“囚綠”這一層最能表現“綠”的性格特點,那就是“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這種執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從時代背景方面看,當時中國已經爆發了抗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佔我國領土,中華民族亟需發揚常春藤的不屈服於外來壓迫的精神和勇氣。

3、從文章內容方面看,囚綠這一層內容最豐富,綠枝條生命變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複雜,表達方式也最多樣,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從結構上看,這一部分是文中的轉折,敘事有了波瀾起伏。如果只寫作者喜歡綠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鋪直敘。

在作者眼裏,綠枝條有着哪些性格特點?

(1)文章第7段,綠枝條是美好的事物,它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着的嫩葉,有着纖細的脈絡,下雨時帶着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的綠影給人帶來喜悅和滿足,它是大自然對人的恩賜。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憐愛。

(3)它又有倔強、執著的性格,它的尖端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遠向着陽光生長,它是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這些性格特點是不是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綠枝條的特點?不是,這些特點既有現實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徵,作者是把它當作人來寫的。

學習課文中的狀物描寫

(第7段,朗讀)

(1)形態:柔軟的卷鬚 摺疊着的嫩葉 纖細的脈絡

(2)動態:伸開、攀住、舒開 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3)顏色(變化):變青,變老

那麼狀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麼?是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狀物的目的都是爲了抒情。通過這種狀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對綠色之愛,對綠色的留戀。但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間接抒情,是寓情於景的寫法。文章中有沒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這就是直抒胸臆的寫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綠枝條歸咎於心中的“魔念”,你認爲魔念指的是什麼?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執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會做出違反常理的事來。有的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們要不斷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漸成長爲一個純粹的人。

文章對成語“涸轍之鮒”“揠苗助長”的運用有什麼特點

作者將“涸轍之鮒”壓縮成“涸轍”,用來修飾“魚”,又暗含“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長”本是貶義詞,在這裏用作褒義,表達了作者對常春藤生長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語活用是指根據實際需要,以成語原型爲基礎而採取的變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是成語的擴充;“旁觀者未必清”“眼見未必爲實”是成語的反用;當前廣告中的“默默無蚊(聞)”(某蚊香廣告)、“隨心所浴(欲)” (某熱水器廣告)等是成語的改字。但成語的任意活用會造成語言的混亂,成語更不能誤用。

課外練習:

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一種植物,力求寫出事物的特徵。(100字左右)

感恩節主題班會記錄 篇二

活動目標:

1、使學生知道寬容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寬容意識。

2、掌握一些學會寬容的自我調節方法。

3、學習身邊的榜樣,從自我做起,能夠以寬容的心態與他人交往。

活動準備:

教師:用電腦製作情節幻燈片,故事及相關名言

學生:輕鬆愉悅的心情

活動方法:

故事啓發 遊戲感悟 情境創設 榜樣引導

活動過程:

一、諺語導入:

你怎樣理解“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

生1:一個人應該大氣些。

生2:一個有作爲的人應該擁有寬闊的胸懷。

師:是啊,一個有作爲的人擁有寬闊的胸懷。當你能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他人時,你纔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成功的機會纔會更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寬容的話題。(板書:學會寬容,————)

(設計目的:整體感知有所作爲的人應用有寬闊的胸懷。)

二、故事啓發:(放錄音)

師:三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了,還記得這樣的情節嗎?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感動了諸葛亮,請出諸葛亮。劉備高興極了,常常說自己請到諸葛先生真是如魚得水。而劉備的兩個桃園結義的兄弟關羽和張飛卻對此事非常不滿。心中暗想:“諸葛亮他有什麼能耐,值得大哥對她這樣恭敬?”於是,在平日的言談舉止中,總是對諸葛亮進行冷嘲熱諷。

有一天,有兵士來報,說曹操率大兵大舉進犯。劉備忙召集各位大臣們商議退曹大計。當時,關羽和張飛又冷嘲熱諷的說:主公不是如魚得水了嗎?既然有了諸葛亮先生,只要請教他不就可以了嗎?何必把大家召集來商議呢?

師:如果這時你是諸葛亮,聽到這些話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生1: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想我又沒惹你們,你們爲什麼和我過不去?我不在這幹了。生2:我可能會和他們理論起來,和他們講道理。

生3:我先打敗曹軍再和他們算帳。

師:關羽和張飛這樣不理解諸葛亮,難怪同學們會有這種想法。那我們看一看諸葛亮是怎麼想怎麼做的?

諸葛亮顧全大局,對他們倆說的話一點也沒在意。而且,在調兵遣將時,中用了他們倆。大將們各自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進行作戰,結果使得這次退曹之戰大獲全勝。

師:猜想一下,這時的關羽和張飛他們倆會怎麼想,怎麼做?

生1:諸葛亮心胸這樣寬闊,我真不應該這樣不理解他。

生2:諸葛亮心胸寬闊、足智多謀,我真佩服他,我以後要好好與他合作,配合作戰。

… …

師:通過這次戰役,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設想,如果當初諸葛亮和他們爭論不休的話,結果會怎樣?

生1:諸葛亮很可能離開了劉備,自己的才能沒有展示出來。

生2:很可能還沒有和曹軍作戰,內部已經大亂了。更談不上打敗曹軍,而且諸葛亮和關羽、張飛還會成爲仇人。

生3:如果諸葛亮沒有顧全大局的胸襟,就不會有後來輔佐劉備打敗了曹軍的多次進攻,爲後人留下精美的故事,被後人傳爲佳話。

……

師: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諸葛亮正是憑着自己寬闊的胸襟贏得了關羽和張飛對自己的敬重正如一句名言說的那樣: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的----x

(設計目的:通過故事中諸葛亮能顧全大局,具有寬闊的胸懷才使得退曹之戰大獲全勝,最後關羽、張飛二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具有寬闊的胸懷,纔不能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影響大局;纔會擁有更多的朋友。)

三、遊戲中感悟:

遊戲:兩隻腳同時向前邁進一步,你能做到嗎?

規則:1、不許藉助任何物體和外力。

2、必須是邁,不能跳。

師:做此遊戲時,用心體會,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學生暢所欲言。

生:兩隻腳如同兩個人一樣,如果誰也不謙讓,那麼誰都不能進步。

師:是的,這樣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向前邁進一步的。互不相讓的雙腳會影響你前進的速度。如果是互不相讓的兩個人,誰都不能進步。

師出示名言:

互不相讓的雙腳,是不可能向前邁進一步的。―――史祖習

(設計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不謙讓、不寬容的害處:互不相讓誰都不能進步。)

四、榜樣引導:

師: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與父母、老師、同學、小夥伴相處都難免發生一些小摩擦請看下面兩個情節:

電腦演示兩組鏡頭:

場景:1、小a 的桌上有一團來歷不明的廢紙,他順手扔到同桌小 b 那,小 b看廢紙不是他的,又還給了小a ,於是這裏展開了一場傳紙大戰。

場景:2、小c不小心踩了小d同學的腳,小d還沒等小c說對不起,就笑着說,沒關係。1、師:以上幾位同學,你願意與誰交朋友?爲什麼?

生:我願意與小d交朋友。因爲小d不爲小事斤斤計較,與這樣的同學在一起我們會相處得很開心。小a和小b太自私了,不大度,不好相處。

師:我們願意和什麼樣的人交往,就應該努力做什麼樣的人。

2、師: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同學提名,師板書)

3、師:你作過寬容別人的事嗎?能說一說你爲什麼能寬容對方,當時你有何感受?

(學生說,師板書寬容的方法:理解、淡化、換位……)

4、師:你被別人寬容過嗎?當時你心情怎樣?(板書:愉快、感動……)

5、師:如果你現在與同學、老師、親人、小夥伴還有一些小矛盾沒有化解,通過這節課的交流學習,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能動筆寫一寫嗎?請你寫完後把這封信交給他,相信對方收到這封信後一定會非常感動的。

(設計目的:通過二、三環節學生進一步瞭解到寬容的重要性,此環節結合身邊的實例使學生掌握寬容別人的一些方法及寬容帶來的好處,身邊的榜樣是最有說服力的,學生能結合此環節的設計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五、教師總結: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爲不小心或無意而發生不該發生的矛盾,如果我們都能像剛纔同學們說的那樣,用一個淡淡的微笑淡薄了矛盾,站在他人角度去換位思考,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化解這些小矛盾,相信你是快樂的幸福的。記得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嗎?比大海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樣你纔會擁有更多的朋友,纔會擁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

勇敢的人會寬容別人,懦夫決不會寬容 相信我們班的同學都不是懦夫。

六、總結收穫:

師:你能根據這堂課的收穫,把題目補充完整嗎?也可用名言或自己喜歡的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收穫。

生1:我用一句名言來總結:當你用食指指責別人的同時別忘了有四個手指在指責自己。

生2:學會寬容,就會擁有快樂。

生3:我要擁有大海一樣寬闊的胸懷,納百川而清澈明淨。

生4:學會寬容‘今後的路會走得更好。

生5 學會寬容,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擁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

(設計目的:整理這節課的收穫,強化收穫,以便於應用於實踐。)

感恩節主題班會記錄 篇三

根據縣教育局的指示精神,結合我校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和學生實際,在活動中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和知行統一的原則,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家長的付出,同學的幫助和社會的關愛,學會對別人爲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懂得回報他人。培養學生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學生知道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

一、通過感恩教育,一是使學生知恩。讓學生明白,在這個社會裏,愛從來都是雙向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父母、朋友、老師、學校和社會的恩惠。讓學生懂得在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還應顧及他人的利益。培養學生與人爲善、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二是使學生學會感恩。要讓學生明白,胸懷感恩之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三是使學生善於施恩。讓學生擁有熱情、寬容的心態和不圖名利的崇高精神,真心誠意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二、感恩的四個主題是:(1)感激父母養育恩;(2)感謝老師培育情;(3)感恩社會關愛情;(4)感激同學幫助情。

三、學校非常重視這次感恩教育活動,並按着方案要求,搞了以下感恩教育活動:

(一)是舉辦一次以感恩爲專題的班會。

(二)是算一筆感恩帳。各班要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精心策劃,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講出對父母、師長、親友的愛。通過算時間帳、金錢帳、感情帳,引導學生算一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辛勤養育之恩、老師的細心教導之情、親友的無私幫助之誼。

(三)是辦一期以感恩爲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眷戀。

(四)是做一次感恩作業。結合本班學生特長精心設計感恩作業。如:每週回家幫家長洗一次碗、幫父母做一次清潔衛生、爲長輩倒一杯水等。

四、通過這次活動發現。好人好事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學生跟老師、家長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在學校的表現更加突出了;在家更知道疼愛父母了;自理的能力更強了;學習更加努力了;報效祖國的心更迫切了。

五、今後我校立足都要以感恩爲主題對學生進行感謝老師。感謝父母,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教育,並讓他們把受教育後的體會,發表在小報上、黑板上或用我校校園廣播進行播放。學校經常利用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各種節日等主題陣地進行感恩教育。結合各種捐款活動,開展意義深遠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知道扶危濟困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學生懂得從小就要繼承和發揚這些美德,特別是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勇於伸出雙手去幫助,讓點滴愛心匯聚成愛的洪流。最終把感恩教育活動由學校、家庭延伸到勞動人民和大自然之中去。